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

浅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

浅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
浅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引言 (3)

1. 纺织服装工业的形成 (3)

2. 二战后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轨迹 (4)

2.1二战结束初期 (4)

2.2 20世纪50年代,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及转移情况 (5)

2.3 60年代开始出现产业转移 (5)

2.3.1 出现产业转移的原因 (5)

2.3.2 产业转移的方式 (6)

2.4 70年代后,纺织服装产业大面积转移 (7)

2.4.1 国外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情况 (7)

2.4.2 国际产业转移特点: (8)

3. 中国国内服装产业转移情况 (8)

3.1国内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 (8)

3.1.1 早期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类型 (8)

3.1.2 我国第一个产业转移示范区 (9)

3.2现在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 (10)

3.2.1 省内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 (10)

3.2.2 海外产业、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1)

3.2.3 国内企业向海外转移 (12)

3.2.4 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 (13)

3.2.5 “反方向”转移 (13)

3.3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出现的问题 (13)

4. 总结规律和展望 (14)

4.1总结 (14)

4.2展望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浅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

晏一轩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摘要:纺织服装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提供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因为生产条件的限制把的产业链拆分,转移到合适的地区生产,产业转移就此出现。而通过大规模的转移,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动态变化,形成跨国跨区产业转移的一次又一次浪潮。虽然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时间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中心。通过了解国际转移情况,把握历史脉搏,总结国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成功的经验,才能做好国内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历史

Analyses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shift history track

Yan yixuan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Abstract: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shift, provides the basi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company production condition confine the chain split, transferred to the right area produc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this appear. And through the mass transfer, global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multinational spanned industrial transfer form again tide. Although domestic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y shift time startting evening, but development is rapid, gradually become the global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y shift center. B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situation, the historic pulse, summarize foreign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y shif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make domestic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y shift work.

Key word: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ial transfer ;history

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是人类必须品之一。纺织服装产品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商场里总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不管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生产者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纺织服装产品,纺织服装产业永远不会失去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动态变化,形成跨国跨区产业转移的一次又一次浪潮。要做好国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就必须要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做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是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如何能做好产业转移是现在很多人研究的课题。作为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在我国的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经过了50年的风雨,覆盖了全球,通过产业转移,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梯度性更加突出。吸取前人的经验,总结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才能掌握未来。

1. 纺织服装工业的形成

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由的发明大幅度增加了以棉纱为主的纺织品的产量,为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揭开了序幕,同时也标志着纺织工业首先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纺织工业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成为全球纺织工业的龙头。英国纺织品的出口额占了全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60%以上,基本上垄断了全世界纺织产品市场,纺织工业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纺织工业又一次到得到大力发展,单单是棉纺锭数就达到了创记录的6000多万锭,织机也达到80万台左右的数量,毛纺产业也占据全世界霸主地位,使当时的英国在经济实

力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工业化制衣的出现,使各种服装以几百万的数量复制,大规模的扩散,进入到平民阶层。就像儒勒?米什莱(J ulesMichelet,1798—1874,法国)所写的《人民》一书中写到:“那是发生在法国的一场革命,身体、床铺、桌子、窗户都要线条分明:无论贫富、高低、贵贱,所有接触都有份,这是人类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当时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形式的服装生产方式正逐渐被工业化服装生产所取代[1]。缝纫机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被誉为继农用锄具发明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并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机械”。1859年,胜家公司发明了脚踏式缝纫机。在爱迪生发明了电动机后,1889年,胜家公司又发明了电动机驱动的电力缝纫机。在当时的美国,缝纫机的产量仅次于时钟。到19世纪60年代缝纫机的普及带动了服装产业的大步伐发展,不仅降低了服装生产成本,同时也加快了服装生产的速度,并让现在的缝纫机市场和服装产业密不可分,达到哪里有服装产业,哪里就有缝纫机的境界。

2. 二战后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轨迹

二战后,各国大力发展经济,而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密集型产业,得到各国的扶持,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因为生产条件的限制把的产业链拆分,转移到合适的地区生产,产业转移就此出现。

2.1二战结束初期

二战刚结束时,欧洲各国工业都遭到严重破坏,整体都陷入经济危机。纺织服装产业更是如此,不仅质量低劣、缺乏创意,工艺技术也陷入停顿。而美国本土没有受到战火的荼毒,致使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受益国,让美国的工业急速发展,更使美国工业的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到了三分之一,而到1948年更已经占到二分之一之多。并且科技的发展也让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到五十年代,美国的纺织服装工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服装产业方面,最重要的是成衣的出现。成衣是指现成的衣服,不同于高级时装,它是经过工业化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品牌服装,在“光荣三十年”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与

高级时装分裂,最终成为服装产业的主力[2]。

2.2 20世纪50年代,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及转移情况

尽管二战后各国纺织服装产业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是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在战后却大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大跃进。

美国凭借着原材料资源和工艺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棉纺业、机械制造专业和化纤工业等,棉纺锭数达将近四千万锭,占据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半壁江山。50年代美国纺织品生产技术和纺织机械水平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更在化纤工业方面,开启了工业化生产的先河。50年代中后期欧美等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向日本等国转移。

因为欧美等国的注资、生产线的转移,到1956年,日本的纺织服装工业产值已经占到日本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其出仅口额就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并且出现了不少世界知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至今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从56年到76年这三十年间,日本更是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国外引进多项先进工艺技术,并投入巨额研究开发金费,使日本的纺织服装业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大利凭借着自身在欧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工业,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至70年代起很快便成为欧洲的纺织服装工业的中心。而在一些高档服装产业方面更是享誉全球,成为全球时尚的指向标[3]。

2.3 60年代开始出现产业转移

2.3.1 出现产业转移的原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要素的优劣促使产业转移出现

随着纺织服装工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区域之间产业链出现优劣比较,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出现优劣差异。比如有的地区是原材料生产地,供应原材料就很方便,也可以降低成本;有的地区劳动力丰富且劳动生产率也很高;而有的地区

商业发达但是不能供应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高等,各区域之间有优势也有劣势[4]。这都促使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出现。为了让公司有更强的竞争力,有些公司开始将产业链进行拆分,将其分布到有优势的各区域进行专业的生产销售。这致使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出现成为纺织服装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

②生产成本的提高促使产业转移出现

纺织服装制造成本是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根本动力。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大规模的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使全球市场接近饱和。而纺织服装产业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保持高效率、维持低成本是纺织服装业发展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纺织服装业的持续发展,降低成本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所以纺织服装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这也是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必然结果。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纺织服装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向亚洲“四小龙”、拉美的巴西、哥伦比亚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低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转移[5]。

③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促使产业转移出现

作为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是污染大户。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处理,还有一些产业在发达国家更是受到法律的限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这些都促使纺织服装产业出现转移的原因[6]。他们把自己国家有法律限制的产业转移到了没有法律限制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环境处理成本,更让他集中力量发展了高科技产品。但是这却让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2.3.2 产业转移的方式

①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

开始,工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主要开拓国内的市场,然后,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上升的同时市场接近饱和后,开始向科技工业落后的国家出口该产品并在其国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而随着该产品生产技术的普及产品竞争力的衰弱,为了维持国外市场份额,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向工业落后的国家进行直接的投资,就地进行生产。最后,发达国家逐渐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转向开发研制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又开始新一

轮的产品循环[7]。

②通过国际投资方式进行国际产业转移

通过国内的跨国公司对外国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向外转移本国的优势产业或边际产业。

③外包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目前,世界上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激烈残酷,通过外包方式的产业转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和贴牌生产等方式,外包方式范围已经扩展到纺织原料、产品设计、展示、营销等诸多的领域。纺织服装业中出现专门从事研发、设计、展示、营销等各种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凭借着其突出的专业能力掌控着行业的制高点[8]。

2.4 70年代后,纺织服装产业大面积转移

2.4.1 国外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情况

亚洲东南亚国家:除了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品,其他基本上都是以服装品出口为主。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低成本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它的服装工业主要问题是规模小、产业配套不全、面料始终依赖进口等。

印度:是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印度的纺织服装工业规模大实力强,是印度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的五分之一,从业人数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纺织服装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四分之一。而且成本比我国较有优势。主要市场是欧盟和美国。

巴基斯坦:纺织服装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占全国制造业将近一半的比重,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纺织工业实力雄厚,拥有很强的纺纱和织布能力,出口也是以纱、布等初级纺织品为主。其纺织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劣势是服装工业较弱、成衣等制成品所占比例较低、产品比较单一。

墨西哥和中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配额、关税方面相互放开,美国大量投资墨西哥和加勒比盆地国家的纺

织产业,墨西哥和中南美国家对美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增长,墨西哥从1996年开始连续6年成为美国纺织服装第1大进口来源国,中南美国家也利用美国投资的纺织产业生产服装返销美国。

土耳其:欧盟与土耳其签订的《关税同盟协定》取消了彼此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配额和关税。土耳其纺织服装业实力较强,2003年出口服装近60亿美元,占其服装总出口的82%,是出口欧盟的第2大国。

2.4.2 国际产业转移特点:

①、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和业务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方向发展的急先锋。

②、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延伸。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加工制造转移,而是分工更加细化,结构更加系统,成品更加繁杂。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

③、各国产业转移区域重点明显。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和各自核心优势,占领不同领域制高点[9]。

3. 中国国内服装产业转移情况

3.1国内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

3.1.1 早期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类型

①、粗放型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产业是通过粗放型的方式进行转移,企业的生产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产品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虽然以粗放型转移方式在当时实现经济增长,但由于其资源消耗太高,成本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科技没有得到发展,产品质量更是有可能下滑,致使经济效益较低。因为粗放型的高投入低效益,在当时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和发展,而在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服装产业中,这种转移类型不再适应当前服装企业发展状况。

②、能源消耗型

能源消耗型的转移方式是企业漠视能源价值,大量的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大氛围情况下,这种类型的企业只能在对环境、能源不重视的国家和地区得以存在,这种类型的实质是通过大量消耗能源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企业没有技术的支撑,如果能源遭到限制或者能源成本提高,这种类型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③、扩张型。

国内沿海等比较发达地区有许多起步较早的纺织服装企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已经具备产业转移的基础。受环境、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增加的影响,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这些纺织服装企业急于向外扩张和发展,在此转移过程中,以新设备和新技术淘汰原有的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技术,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也给企业注入了新活力,在竞争激烈的纺织服装产业中得以存活[10]。

3.1.2 我国第一个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升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和带动发展的纽带,我国第一个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与长三角交通网络对接,具有区位条件优、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及政策优惠等综合优势。安徽正集中力量提高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重点引进面料、辅料、配件生产企业,建设专业交易市场,着力打造沿江纺织服装基地,羽绒制品、箱包、鞋帽等产业集群(如图1)。

图1

皖江城市带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集群)规划图

Fig.1 Project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lusters in the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 Hui province

3.2 现在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

3.2.1 省内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

目前,虽然出现的跨行政区大规模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但是省内转移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主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中间向周边扩散这是我国纺

织服装产业的主要转移现状,省内的地区转移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第一步[11]。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广东总体经济比之于大部分省市都要发达,但是离发达城市远的山区和东西两翼相对与发达城市而言,经

济落后是非常明显的。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去,不仅可以明显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推动省内地区的经济合作。

3.2.2 海外产业、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可以获得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还可以享受到许多当地的优惠政策。中西部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优惠的政策也吸引着海外产业进入。相比较其它的转移方式,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文化优势。沿海和中西部有相同的文化环境、对于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投资风险就会小的多。

第二,法律优势。向海外转移,因为没有相同的法律而要去熟悉他国法律,风险比较大,而向中西部转移就不会担心此问题。

第三,市场优势。在这几年我国的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且拥有着庞大、快速发展的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且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中西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成本优势,吸引了很多沿海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可以兼顾出口和内需。

第四,环境优势。现在很多老牌工业地区已然不再适合当地或者企业的发展,也不具备现在的竞争力,改变生产环境为企业注入新活力是东南沿海企业的发展之路。

第五,国情所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低成本等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正逐渐被其他国家取代,由此产生了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在中西部形成规模的产业链后,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兼顾的新型的服装产业运营模式。逐渐由企业个别行为演变成为产业主流趋势[12]。

但是,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扩大利益,如果中西部地区产业成本不能降低,反而因为过度的投资,引起企业不良反应,那么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的优势也不能成为优势。并且,中西部一些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面临诸多问题:该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解决物流配送难、产业集群形成难和技术工人招聘难等问题。

图2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流向示意

Fig.2 Textile clothing industry shift flow diagram

3.2.3 国内企业向海外转移

国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不仅就是内部的区域转移,必须要和国际的纺织服装产业接轨,具体是国内企业对于国外的国际转移的表现。从国际转移出现以来,我国有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据了解,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

这些东南亚国家在对欧美等国出口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这些国家为了吸引国外企业的进驻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了相当大的优惠和方便。尤其是柬埔寨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价格低廉,具有低成本的巨大优势。他还是WTO成员,有着开放的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政策,经济活动高度自由化。欧美等28个国家都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这些政策和待遇比之国内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吸引力,也是我国跨国企业的机遇。不过也是我国中西部最直接的竞争对手[13]。

3.2.4 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转移

产业资源具有趋利性流动特征。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贸易气氛、配套措施且没有达到纺织服装行业投资趋利性要求的时候,产业资源将率先向产业基础结构完整、投资环境优良、信誉良好、贸易方式多样、物流水平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在已然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核心地域,虽然是我国梯度转移推行过程中担当着过渡作用,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其发展势头不会衰弱。

3.2.5 “反方向”转移

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向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产业转移中出现了“反方向”转移的现象。所谓“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甚至是向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的打出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国内承接这种“反方向”的转移比较集中的在发达的大型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大型城市拥有畅通物流,及时资讯及,发达科研力量,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条。这些都为“反方向”转移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机遇,不过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转移也有很大的风险,也能把企业推入深渊。

3.3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保护

纺织服装产业是是高污染产业,我们在享受纺织服装业带来的成就和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纺织服装工业带来的巨大污染。从近两年众多承接地招商政策上看,政府需要的是规模,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可以想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面对这些污染往往都束手无措,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甚至都很难有治理环境的专项资金,更可怕的是,中西部区域都处在黄河、长江的上中游地区,一旦造成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②、资源浪费

在推动纺织服装实现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更多的行政干预注入其中。无论是前期的招商、引进,还是后期的承接区域管理建设,主体依旧是政府。有一些地方政府花掉几十亿元去建设一个完全没有基础、没有经验、没有市场的产业园。有一些地方政府不考虑产业基础,行业市场,冒失的建立产业园,导致建设重复,资源浪费。

③、政策风险

有些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随意的对转移企业进行政策承诺,但到时候公路、基础设施、物流中心等等建设都不能完成,这种承诺不能完成的情况很普遍。所以在进行产业转移之前,一定要调查当地实际情况,降低政策风险。

4. 总结规律和展望

4.1总结

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从出现至今,已经有近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中,全世界正经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是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者得以持续发展,不成功者,逐渐的失去其竞争力,到最后的消亡,这正是所谓的优胜劣汰。每次转移的浪潮都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让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完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产业转移的流向更对世界经济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使发达地区可以容易地淘汰相对劣势的产业包袱,或者淘汰不健康的产业链,能让企业集中力量发展拳头优势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也使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带来了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减小与发达地区产业差距,从而实现产业转移与被转移的“双赢”局面[14]。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一个国家内部的纺织服装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在这转移中,可以是产业整体的转移,也可以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让整个纺织服装产业更具活力。

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即由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天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到次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再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在

产业结构层次上形成了明显的阶梯状差异。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比较先进的优势产业,从而提升已方的产业结构、链条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梯度转移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信息和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更加自由的情况下,亚洲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成为全球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亚洲,欧洲和北美仍然将是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地区。但是,在技术,工艺和创新方面,发达国家将仍然保持优势的地位。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纺织工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是当今世界纺织业的三个主要梯度,发达国家掌握技术,中的发达国家掌控资本,而发展中国家掌握劳动力[15]。

4.2展望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一个历史阶段上,能否成功的完成产业转移,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历史脉搏,吸取成功经验,完成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的任务和国际形势。

现在,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第四次转移的浪潮,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正是这次浪潮的主流力量之一(如图2)。当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上了一个或者几个阶梯后,本身低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世界纺织服装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那么就还会出现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五次产业转移如前四次转移浪潮一样,廉价劳动力是促使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这个产业阶梯越来越高,最低端却没有变化,劳动密集型依然是主流。但是不

可忽视的是高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全球产业结构得以固定,底端产业阶梯被淘汰之时,那么科技就是纺织服装产业的最终竞争力,所以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应该逐渐向高端产业转移。但是中国想要追上欧美等国,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图3全球制造产业四次转移浪潮示意图

资料来源:《金融危机推动全国经济之——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

Fig.3 Glob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ur transfer wave schemes

参考文献

[1] 玛丽?格罗(法).回眸时尚:西方服装简史[M].北京:中华纺织出版社,2009:144.

[2] 玛丽?格罗(法).回眸时尚:西方服装简史[M].北京:中华纺织出版社,2009:167-168.

[3] 刘柏茂.20世纪纺织工业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纺织》,2000(2):3-4

[4] 齐利芳.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09(10):1

[5] 杨丹辉.纺织服装业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与我国利用外资的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4(22):2-3

[6] 齐利芳.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09(10):2

[7] 雷蒙德·弗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J].对外经,1966:3-4

[8] 刘萌.国际纺织产业转移提供的借鉴意义[N].中国纺织报, 2007-09-26(2)

[9] 吴颂,涛.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J].中国市场,2009(13):2

[10] 蒋衡杰.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报告[R]. 北京:中国服装协会,2009-4-30

[1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Z].2010(28)

[12] 蒋衡杰.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报告[R]. 北京:中国服装协会,2009-4-30

[13] 吴士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纺织业产业转移中的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14] 王蓉.浅析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J].价值工程,2004(6)

[15] 任金锋.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走势[J].商业经济,2005(7)

致谢

本论文是在张龙琳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张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四年多来,张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四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历史的轨迹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书报告 最近经老师推荐阅读了谢春涛教授所著《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感触良多。在此写下一些粗知拙见,就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的内在原因谈谈认识。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主题具体从“一·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二·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三·为什么翻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四·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失去执政地位?”“五·为什么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六·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七·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八·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九·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 定?”“十·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十一·为什么能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十二·为什么能搞笑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十三·为什么能管理好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及结语“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吗?”共14个专题对自人民解放战争至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种种非凡成功进行了初步探讨与解答。全书通过客观的分析与准确的解读来讲述重大党史问题,在揭开一个个谜底的同时,也令人强烈感受到了民族复兴进程背后的伟大力量。 读完全书,若论及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余年且执政超过60年的漫长历史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自1927年成立之时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绝不是某一个或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治团体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优势。有道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从这个角度来说,谁掌握了人心,即掌握了国家政权,这一点在书中第一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接管原沦陷区是大肆搜刮并巧取豪夺,一片乌烟瘴气;实行一党独裁,封禁民主党派与言论;对农民课以重税加重农民负担;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物价飞涨,生存状况不断恶化怨声载道。反观共产党,大兴土地改革,农民“躺着翻过身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者有其田”;在各解放区普遍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并推行民主选举;广泛团结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各民主党派,追求民主蓝图。中国共产党汇聚了最广大的民心与民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人心向背最终决定了战争胜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仍时时处处提醒自己牢记“为了谁,依靠谁”,从而始终保持一颗服务人民,感恩人民,敬畏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保持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领导人民中服务人民,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与支持,各种牵动全局的重大决策的推行因此有了坚如磐石的民意基础。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并在漫长的斗争历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适应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在仔细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并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走向胜利,一

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0-07-02 【生效日期】2010-07-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提出如下意见: 一、纺织产业转移对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 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 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 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 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 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 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政府 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新一轮纺织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因 势利导,创造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企业主动、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推进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摘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 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福建;产业结构;定位 1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 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 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

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n bsp;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 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 7% 的比重,两者相差30. 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 55%,工业 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 , 资产总额占54. 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2)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福建省得改革开放之先,主要承接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以轻工制成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省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中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趋势同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基本一致。20 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2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提示:值得高兴的纺织服装的配套方而,不久的将来河南将有所突破。记者了解到由科技部资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研团队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合作的名为“智能型服装版型设计机器人”软件己经进入验收阶段,届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顾客的腰围尺寸等指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想要的服装 值得高兴的纺织服装的配套方而,不久的将来河南将有所突破。记者了解到由科技部资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研团队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合作的名为“智能型服装版型设计机器人”软件己经进入验收阶段,届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顾客的腰围尺寸等指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想要的服装” 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收入1180亿,居全国第六位,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居全国第三位。但这些华丽的数据依然让人高兴不起来。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认为,河南生产的纺织品尽管量大,但都是大路货”深加工产品太少。 河南省高举重振纺织服装业的大旗下,河南纺织服装所要跨越的产业链上缺乏卬染、终端产品缺乏大品牌的两大障碍。 振兴规划出台河南纺织服装业“急行军" 河南省高调表示将重振纺织服装业后,时隔两天,有关的产业扶持

政策就出台了 9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豫政(2009 75号《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文件。按照这个文件,2012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 从3000亿到6000亿的翻番,再到2015年再实现翻番,河南纺织服装业将进入一个“急行军”阶段。该文件还表示,将建设4 个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5个产业集群区。其中,郑州、新乡、南阳、周口成为河南未来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而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则成为产业集群区。 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认为,河南省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视一方而源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看到国家对该行业的高度重视。就在今年2月4日,国务院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成为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之一。 卬染缺失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重振纺织服装业的道路上,缺失印染业是河南的一大软肋。

产业转移答案

探究一产业转移的原因 (1)相同点:三家工厂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厂是原料和市场均在外,b厂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厂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a厂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厂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3)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4)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优区位,减少生产成本,扩大销售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探究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1)①日本,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③我国东部地区,④我国中西部地区。 (2)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力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为了本国的产业升级而将此产业进行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2.(1)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2)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生活和生产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才能设置为出口加工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3.(1)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中国家汽车普及率低,发达国家汽车普及率高。这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汽车市场,促进了国际汽车产业的转移。 (4)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广阔,汽车整车运输不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可降低生产成本。 探究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由轻工业起步,50年代中期转向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转向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就业机会减少,环境质量提升。 (3)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此外,外迁或外建也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下降,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1)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应该发展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日本和韩国应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2)“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研发环节的附加价值逐渐升高;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 (3)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多。而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可以保持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4)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1)产业移出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幅度高于产业移入地)。 (2)产业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因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1.B 2.C 3.D 4.D 5.B 6.(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流入为9160亿美元,(2007年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1万亿美元。但受危机冲击,2008年该数字下降16%之后,2009年的跌幅更是高达37%,全年总投资额仅为1.1万亿美元。贸发会议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1.3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为5420亿美元,占总量的59%,而且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流入FDI为1650亿美元,占总量的18%,其中65%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西亚地区流入340亿美元,占总量的3.7%,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非洲为310亿美元,占总量的3%,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1040亿美元,占总量的11.4%,其中制造业占流入FDI的40%,服务业占35%,农业和采掘业占25%。 ※主题解析※ 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出现了几轮大范围的产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进行战后的第一轮产业转移,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伴随全球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发展,出现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一方面发展了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及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到亚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又拉开了帏幕。

兴业研究汽车行业专题报告自主配套全球产业转移汽车零部件迎机遇(终审稿)

兴业研究汽车行业专题报告自主配套全球产业转移汽车零部件迎机遇

2017 年6 月19 日汽车行业专题报告 自主配套+全球产业转移,汽车零部件迎机遇 邬雪琴 兴业研究 分析师 摘要: 汽车零部件作为整车制造的重要环节,产值规模与整车相当。本文 详细介绍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并对 主要细分零部件的竞争格局和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情况做出梳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尽管如此,零整产值比 仍然远低于汽车产业链成熟国家,未来仍有提升空间。中国汽车零部件 企业数量众多,小而散。德、日、美零部件企业通过独资和合资企业在 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资企业整体以中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但近年 来,中资企业在核心产品上开始逐步突破。 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海外并购承接产业转移为我国零部件企业发 展提供了机遇。2016年,我国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有率创下新高,自 主品牌建立自身零部件体系的诉求必将伴随着一批自主核心零部件企 业的崛起。另外,出于成本考虑,外资零部件企业出售旗下业务,也为 国内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良机。 细分零部件来看,传统汽车零部件中,国内企业在变速箱、发动机

上有所突破,但在汽车电子等领域仍然大大落后于外资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则由于政策保护形成相对封闭市场,国内企业有一定优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是否进入主流主机厂的核心供应链是鉴别零部件企业的主要手段。 中国零部件产业以整车厂为核心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东北产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集群、长三角产业集群、中部(湖北、安徽、湖南)产业集群、西南(重庆、四川)产业集群和珠三角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占到全国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 展望:目前汽车零部件市场并购活跃,预计该趋势将持续,行业集 中度有望提高。同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加速,为 国内零部件企业弯道超车提供机遇。建议对传统零部件企业可择优(以进入主机厂供应体系为参考)推行信贷业务,对有外延并购需求的企业和新兴零部件企业可关注并购基金、直投业务。 关键字:零部件、自主共振、全球配套、产业集群 ○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 最近翻阅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后,从心底升腾的无限自豪感更是随着血液激荡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执政超过60年。在这段历史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挽救全民族于危亡之际?为什么能从一穷二白的极度贫穷下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 为什么能在经历严重的历史错误之后仍然深获人民拥戴?为什么能如此和谐化解海峡两岸矛盾、实现和平过渡?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为什么能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快速增长?为什么能成功地将中国变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所瞩目、全世界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现代新中国……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代代相传,万年不衰。 正如所有脊梁一样,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也是临危不乱,历劫不衰。90年的千辛万苦造就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悠悠历史。90年了,她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巍然不动。那脊梁或许失落过,但从未放弃过;那脊梁或许倒下过,但从未被击败过。大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终于造就了属于这个脊梁的荣耀,创造了属于中国的

成功! 另外我们看到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奥运、世博成功,中华大地喜事连连。 作为我们党的一名年轻同志,一直以来既感身份光荣,又知责任重大,要努力做到在传承中学习,在坚守中发展。首先要继承我党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其次要学习好党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虚心学习,勇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要搞好党内团结和发展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心态,不骄不躁,不夜郎自大,不妄自菲薄,脚踏实地的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在平凡中进步,在点滴中成长。

解析中国服装业转移发展现状及大趋势

?解析中国服装业转移发展现状及大趋势 ?https://www.sodocs.net/doc/a6685101.html,/发布时间:2009-09-10[热荐]朝花夕拾—时尚女人的理想选择 中国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受到成本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 而应该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 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应该符合国际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 中国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受到成本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但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转移的不同形态 1、省内转移 目前,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比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状。以广东为例,广东总体经济发达,但是山区和东西两翼相对落后,珠三角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左右,是东西两翼的4倍左右。从政府层面来说,劳动密集型服装企业虽然消耗大量资源,但同时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GDP及税收来源,和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政府希望这些珠三角地区企业实现省内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去。这样既能给珠三角城市减压,GDP和税收收入又仍然能够留在本省。转移到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三资企业,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同时在用电等方面政府也会给予支持,这些地区的企业生产成本会远远低于珠三角。 2、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而且比较海外转移等其它转移方式,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文化环境优势。东南沿海和中西部有相同的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对

我国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品牌服装网 2006年以来,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西进”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最终将形成新的布局:东部的产业集群聚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中部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成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腹地;西部地区以明显的资源优势,成为纺织工业原料的加工基地。 纺织产业加速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以河南、江西为代表的一些中部省份服装行业成长非常迅猛,2005年江西省超过福建省成为第五大投资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福建六个服装大省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5.28%。投资增长最快的前13个省全部为中、西部省,其中江西服装行业投资同比增长92.19%,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 进入2006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同比增长27.5%;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亿元,增长105.7%;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增长97.1%。前两个月,江西、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以上。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一季度,这个省纺织工业投资增长

150.3%,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公布的分析资料继续体现了这一特点,随着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1-6月,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76%,高出东部地区43.4个百分点。 发展改革委今年年初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把“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作为未来五年的重要举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中部纺织工业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东部和西部,这一现象表明,纺织产业从东部向中部迁移的迹象将越来越明显。国家对中部崛起的关注,以及针对纺织工业制定的政策,将给中部地区纺织工业发展带来契机。东部产业集群的部分企业因成本压力转移到中部地区,对此中部的许多省市也做好了充分准备。据了解,中部各省都将发展纺织工业列入本省“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战略当中。河南省提出“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目标是“到2010年,棉纺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0万锭以上”;湖北省则着力打造“千亿工程”,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这样的转移趋势正使中部地区的纺织产业也逐渐呈现崛起态势。人力、电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西省,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工业开发区,吸引了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的大批纺织服装企业掉头向“中”。近五年来,江西纺织服装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其中70%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全省从北到南相继形成了六大纺织服装业集群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已聚集针织服装企业500多户,形成从针织布、印染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90%以上的产品出口;地处赣北的九江共青城开发区,吸引了近80户羽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 商务部规划司冼国义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跨国并购与重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范围广、程度深、速度快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 趋势一: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全球开发,生产与物流的指挥和协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力量,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据联合国贸易发会议新近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估计,目前世界上有大约6.1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90万家子公司。跨国公司年创造的GDP占全球GDP的十分之一,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三分之一,所掌握的高新技术占全球高新技术的70%,所控制的国际技术贸易占全球该项贸易的70%,境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排名全球前1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跨国商业性金融服务。排名全球前1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跨国商业性金融服务。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资源的盅直接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 趋势二:国际产业转移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 按照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要素禀赋是决定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一国在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随着跨国公司全球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日益增强,各国的生产要素也不断地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而调整。但由于各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同,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配置的成本也不同。一些不能流动或流动性较弱的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借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传统的资金、技术,由于其跨国界流动几乎不存在什么成本,因而这些要素更趋向于价格均等化。而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这些流动性弱的要素,就成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优先考虑对象。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外向型转移现实权衡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外向型转移的现实权衡全球市场的重新分工注定要推动产业的转移,尤其是在讲求成本效益的纺织服装业。经历了以政策利好、配额限制为驱动力的两个重要阶段后,如今,成本要素的上涨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走"的根本理由。在此契机下,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尼等国家均抛出了引资橄榄枝,希望借助外力来把握行业发展的绝佳时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来权衡各国的生产优势。 为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4月初,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组织我国纺企赴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对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贸易情况及投资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考察归来,担任此行领队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锡安除了获得了当地投资环境的调研成果之外,也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市场化行为引发的赴外投资趋势不可逆转,但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向外转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过快的产业转移将会为行业整体发展带来怎样的影

响? 产业转移暗潮涌动 近两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纺织商会")组团出访东南亚国家的频率提升。从去年6月的缅甸、印尼之行,到今年年初对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三国丝绸业的考察,以及一个月前与印度、斯里兰卡业者的交流访问。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的转移之势受到关注,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此寻找机会。"不管是从我们带队出访,还是从企业问询情况来看,我们都能感到业内对东南亚国家投资生产的兴趣浓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带领5家企业实地考察了印度布兰迪克服装城(BIAC)的投资环境。在这期间,还分别与印度和斯里兰卡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进行了贸易对接与交流。"张锡安介绍道。 与上世纪80~90年代,企业为规避出口配额限制而考虑对外投资的初衷不同,当前企业将目光瞄向东南亚国家多是由于成本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国内外棉花价差拉大,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张锡安阐释说: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 潘悦 2012-10-11 11:18:12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6年4期作者简介:潘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全球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分析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特征与走势,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经济格局的诸多变动都缘于国际产业转移。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产业全球化 战后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先地位后,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

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外围”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次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将“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积极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沿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径,接过亚洲“四小龙”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进口替代的轻纺工业纳入出口导向式的发展轨道,创造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和经济发展局面。 借助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水平呈梯次结构的三类经济体相继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这在东亚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东亚,“四小龙”不仅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和繁荣,而且通过转移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换代树立了典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模块各自独立运行,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个人计算机行业率先开始了模块化战略经营。此后,计算机行业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崛起,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产业、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和金融等服务业。国际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