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澳门文化特点之殖民色彩

浅论澳门文化特点之殖民色彩

浅论澳门文化特点之殖民色彩

1887年3月23日,英帝国主义分子赫德(清王朝海关税务司)派其助手金登干在里斯本草签了《中葡会议草约》;1887年12月1日澳督代表葡萄牙与清廷签署了《和好通商条约》。该条约允许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门”,使澳门成为有不平等条约为依据的葡萄牙的“殖民地”。从此后一百多年间,澳门文化烙上了深深的殖民主义色彩。澳门总督亚马勤的独臂铜像,曾傲祝了澳门150年。这个狂热的殖民主义分子亚马勤,他的马蹄下践踏着中国领土,军刀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的铜像居然还在澳门这块土地上耀武扬威了150年,真是奇耻大辱。葡萄牙人1874年建造的关闸门,是他们向北扩张、占领澳门的证物。葡萄牙人建造的炮台随处可见。大炮台、松山炮台、嘉恩拦炮台、马交石炮台、望厦炮台、凼仔炮台、圣地亚哥酒店前的炮台……,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竞有如此之多的炮台,实在令人发指。占领环岛后建起的占领纪念碑,十多条以澳督名字命名的街道,中高士德大马路,马菠河大马路等,都带有屈辱的殖民主义文化色彩。长期以来,澳门人分三等,一等是葡萄牙人,占据着政府的重要职位;二等是本地葡人和外国人,他们可以担任政府公务员、中低层官员,做生意的人也有许多优惠待遇;三等是华人,不能担任政府公职,要么经商,打工或做苦力。在澳门惟一的官方语言是葡文,华文在法律上没有地位,政府公文、法律文件必须用葡文起草、发表;虽然澳门居民中有96%的华人,但是华人文化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在澳门葡人、土生葡人心目中,澳门的历史都是以葡文记载的为“正宗”。在澳门的中央图书馆,建于1895年,是澳门最大的图书馆,但里面的藏书全书是葡文的。这种殖民色彩的文化直接影响了澳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到70—80%年代,澳门的文化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个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