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的理论

中国画的理论

中国画的理论
中国画的理论

中国画的「写意」传统,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这里,我们先理清一个概念。我们所讲的传统中国绘画,指的并不是一般的绘画艺术,而是一种属于文人雅士与特权阶级的「高级艺术」。中国古代,能够与绘画相提并论的,只有书法,而像民间绘画、壁画,甚至说雕塑、建筑等,都不在艺术范畴之内。人们认为,那是工匠该干的事情,所以敦煌石窟的壁画在古时候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古代的艺术家们认为,「工艺」强调的是技巧,而「艺术」看中的才是创意。可「写真」首要强调的就是技巧,自然就不被重视了。「写意」传统的产生,还跟中国绘画理论的兴盛有关系。西方的绘画理论,是在绘画繁荣发展的推动下产生的。但是中国不同,中国的绘画理论和绘画艺术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可能与绘画是特权阶级的「专属艺术」有关。这些绘画理论,无不强调「写意」的重要性。比如说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认为作品中人物的外貌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内在性格。这个理论对后来的画家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绘画创作除了要注意物象的形态之外,更要注重物象的内在气质。

中国画中,不仅人物画注重写意,山水画也是如此。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同样是表现自然景物的画作,为什么西方叫「风景画」,而中国就叫「山水画」呢?可能的原因是,西方的风景画,画中的景象往往非常真实,就像现实中的风景;而山水画表现的景象,似乎不能让人完全找到现实中确切的定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山水画,很难有风景画那样的「现场感」。怎么理解呢?中国传统山水画,往往不是某处特定的景色,而是画家脑海中的山水记忆。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随着心之所至,根据记忆中涌现的景象,自由穿梭。前面说过,中国的山水画家,并不是一般的工匠,大多是信奉儒家或道家之人,还有不少是隐逸之士。这些人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肯定不会直观地表现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景象,而是要描述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他们看到的,往往是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所以在传统的山水画里,基本上不会出现山崩、海啸这样的异常景象,表现的通常是和谐悠然的气氛。所以,我们在看中国画时,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细节是不是真实上,而是要去思考画作透露出的意象、传达的精神。「传承」与「写意」,大概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它们为我们搭建了一套独属于中国画的语境,而接下来我要讲的四个关键词,则是这套语境的深化。

「人物画」是书里的第三个关键词。与它相对应的,是西方绘画中的「肖像画」。与「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类似,西方的肖像画,往往表现的是真实的人物;而中国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大

都不像现实中的人物。如果你有在博物馆里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画中的人物基本没有个人特征,容貌都十分相似。我们拿著名的《醬花仕女图》来讲讲,这幅画中一共出现了六位人物,其中四位贵妇的体形画得较大,她们的面貌、发饰、身段以至姿态和气质,都很相似,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不禁怀疑,画家画的是不是就是同一个人?前面我们说过,写意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两点延伸到人物画上,则可以这么理解,人物画的创作并不是为了突出某位人物,而是通过人物来凸显他所代表的阶层的面貌和精神状态,从而达到人伦教化的作用。所以你看,《轡花仕女图》中的贵妇,雍容华贵,显示的是古代王族妇女的仪容和气度;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13位帝王一眼望去大同小异,显示了帝王的威仪;但每位帝王的形象在具体细节上又各不相同,或气宇轩昂,或虎肖熊腰,展现出了每位帝王的个性,体现了阎立本对这些帝王的评议。而马远的《观瀑图》则弱化了人物特征,突出了隐逸高士这一类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因此,看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关键,不在于强调人物的个性化特点,而在于理解人物肖后所代表的理想与价值。

第四个关键词是「留白」。「留白」指的是画作中大片的空白背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是特权阶级的产物,它与儒教和道教的关系十分密切。道家思想讲究「虚实结合」,「虚」与「实」,「有」和「无」看似对立,实际上相辅相成。所以「留白」的地方,并不是空白的无,而是另一种程度的「有」。我们可以拿齐白石的画作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他画的虾背景都会有清一色的留白。齐白石笔下的虾灵动活泼,仿佛正在清澈的水中畅游。这时候,留白并不是虚无,实际上代表的是一池湖水。这片留白,给了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而如果齐白石在背景中加上水草、水波等因素,反而会影响作品效果,之前那种灵动的感觉也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传统绘画「留白」的精妙。再来看第五个关键词「笔墨」。喜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常常会把「笔墨」一词挂在嘴边。那么,到底什么是笔墨呢?其实这个词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是指运用笔和墨的技巧,第二层含义是「笔墨」所展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我们先谈一谈笔墨的技巧。中国传统绘画,包括书法,其实都是依靠毛笔来创作的。毛笔是一种很奇妙的工具。西方画家用的笔,大多数是平头,而且笔尖的毛都很短,毛质偏硬,创作的时候,画家往往要用到很多支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画笔。但中国画家就不同,他们只需要一支毛笔,就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笔触与效果。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毛笔的结构。我们都知道,毛笔的笔头不是平的,是一个圆锥体,再加上笔头较长,笔毛柔软,画家的提、一

按之间,就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触效果。而「笔墨」所展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实就是指笔墨所展现出的「气韵」。这个词出自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简单来说,「气韵」在于用笔用墨,而「气韵生动」说的就是用笔用墨要生动。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手卷」。手卷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欣赏手卷时,一般用右手握住卷轴,将手卷放在左手手心,从右至左慢慢打开,一截一截地欣赏。欣賞手卷本来是一种非常私密的活动,只能一卷、一人、座,静静地品味。但是现在不少博物馆里,手卷都是整幅被展开,陈列起来供大家欣赏的,整个作品的全景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观看者眼前,失去了欣赏手卷原有的趣味。

手卷的诞生,跟我们前面讲的几个关键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说过,古代画家创作的时手卷的诞生,跟我们前面讲的几个关键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说过,古代画家创作的时候,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景色,会把心里想的内容也画下来。而欣赏手卷,正是要不断跟随画中笔墨,在画家创作的风景里遨游,充分体会画家希望传达的精神。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例子。富春山只是浙江富阳的一座小山,按理说,当然没法跟著名的山川大河相提并论。但是,黄公望却花了三年多时间来精心描绘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黄公望通过《富春山居图》希望表现的,是自己多年游历所遇见的景色,寄托的是自己晚年舒坦隐逸的心境。画卷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景,都非常朴实;画中山峦的起伏、树石的疏密,韵律都很和谐;整幅画用笔圆润,不浮夸;用墨润泽,不耀眼;给人一种平和舒畅的感觉,这正好反映了画家晚年隐逸的心境。画,画中人物大都不像现实中的人物。如果你有在博物馆里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画中的人物基本没有个人特征,容貌都十分相似。

我们拿著名的《醬花仕女图》来讲讲,这幅画中一共出现了六位人物,其中四位贵妇的体形画得较大,她们的面貌、发饰、身段以至姿态和气质,都很相似,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不禁怀疑,画家画的是不是就是同一个人?前面我们说过,写意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两点延伸到人物画上,则可以这么理解,人物画的创作并不是为了突出某位人物,而是通过人物来凸显他所代表的阶层的面貌和精神状态,从而达到人伦教化的作用。所以你看,《轡花仕女图》中的贵妇,雍容华贵,显示的是古代王族妇女的仪容和气度;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13位帝王。一眼望去大同小异,显示了帝王的威仪;但每位帝王的形象在具体细节上又各不相同,或气宇轩昂,或虎肖熊腰,展现出了每位帝王的个性,体现了阎立本对这些帝王的评议。而马远的《观瀑图》则弱化了人

物特征,突出了隐逸高士这一类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因此,看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关键,不在于强调人物的个性化特点,而在于理解人物肖后所代表的理想与价值。

第四个关键词是「留白」。「留白」指的是画作中大片的空白背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是特权阶级的产物,它与儒教和道教的关系十分密切。道家思想讲究「虚实结合」,「虚」与「实」,「有」和「无」看似对立,实际上相辅相成。所以「留白」的地方,并不是空白的无,而是另一种程度的「有」。我们可以拿齐白石的画作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他画的虾背景都会有清一色的留白。齐白石笔下的虾灵动活泼,仿佛正在清澈的水中畅游。这时候,留白并不是虚无,实际上代表的是一池湖水。这片留白,给了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而如果齐白石在背景中加上水草、水波等因素,反而会影响作品效果,之前那种灵动的感觉也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传统绘画「留白」的精妙。

再来看第五个关键词「笔墨」。喜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常常会把「笔墨」一词挂在嘴边。

那么,到底什么是笔墨呢?其实这个词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是指运用笔和墨的技巧,第二层含义是「笔墨」所展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我们先谈一谈笔墨的技巧。中国传统绘画,包括书法,其实都是依靠毛笔来创作的。毛笔是一种很奇妙的工具。西方画家用的笔,大多数是平头,而且笔尖的毛都很短,毛质偏硬,创作的时候,画家往往要用到很多支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画笔。但中国画家就不同,他们只需要一支毛笔,就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笔触与效果。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毛笔的结构。我们都知道,毛笔的笔头不是平的,是一个圆锥体,再加上笔头较长,笔毛柔软,画家的提、一按之间,就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触效果。而「笔墨」所展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实就是指笔墨所展现出的「气韵」。这个词出自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简单来说,「气韵」在于用笔用墨,而「气韵生动」说的就是用笔用墨要生动。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手卷」。手卷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欣赏手卷时,一般用右手握住卷轴,将手卷放在左手手心,从右至左慢慢打开,一截一截地欣赏。欣賞手卷本来是一种非常私密的活动,只能一卷、一人、座,静静地品味。但是现在不少博物馆里,手卷都是整幅被展开,陈列起来供大家欣赏的,整个作品的全景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观看者眼前,失去了欣赏手卷原有的趣味。

手卷的诞生,跟我们前面讲的几个关键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说过,古代画家创作的时手卷的

诞生,跟我们前面讲的几个关键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说过,古代画家创作的时候,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景色,会把心里想的内容也画下来。而欣赏手卷,正是要不断跟随画中笔墨,在画家创作的风景里遨游,充分体会画家希望传达的精神。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例子。富春山只是浙江富阳的一座小山,按理说,当然没法跟著名的山川大河相提并论。但是,黄公望却花了三年多时间来精心描绘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黄公望通过《富春山居图》希望表现的,是自己多年游历所遇见的景色,寄托的是自己晚年舒坦隐逸的心境。画卷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景,都非常朴实;画中山峦的起伏、树石的疏密,韵律都很和谐;整幅画用笔圆润,不浮夸;用墨润泽,不耀眼;给人一种平和舒畅的感觉,这正好反映了画家晚年隐逸的心境。画,画中人物大都不像现实中的人物。如果你有在博物馆里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画中的人物基本没有个人特征,容貌都十分相似。

再来看第五个关键词「笔墨」。喜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常常会把「笔墨」一词挂在嘴边。

那么,到底什么是笔墨呢?其实这个词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含义是指运用笔和墨的技巧,第二层含义是「笔墨」所展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我们先谈一谈笔墨的技巧。中国传统绘画,包括书法,其实都是依靠毛笔来创作的。毛笔是一种很奇妙的工具。西方画家用的笔,大多数是平头,而且笔尖的毛都很短,毛质偏硬,创作的时候,画家往往要用到很多支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画笔。但中国画家就不同,他们只需要一支毛笔,就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笔触与效果。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毛笔的结构。我们都知道,毛笔的笔头不是平的,是一个圆锥体,再加上笔头较长,笔毛柔软,画家的提、一按之间,就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笔触效果。而「笔墨」所展示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实就是指笔墨所展现出的「气韵」。这个词出自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简单来说,「气韵」在于用笔用墨,而「气韵生动」说的就是用笔用墨要生动。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手卷」。手卷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欣赏手卷时,一般用右手握住卷轴,将手卷放在左手手心,从右至左慢慢打开,一截一截地欣赏。欣賞手卷本来是一种非常私密的活动,只能一卷、一人、座,静静地品味。但是现在不少博物馆里,手卷都是整幅被展开,陈列起来供大家欣赏的,整个作品的全景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观看者眼前,失去了欣赏手卷原有的趣味。

中国画论习题1

中国画论习题 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转》 D.《淮南子》 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以形写神 C.存形莫善于画 D.迁想妙得 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 B.注重整体 C.形似 D.神似 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 A.最早的品评说 B.最早的功能说 C.最早的技法说 D.较早的功能说 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论语》 二、填空题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 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5. “君形”指绘画首先要________,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三、名词解释/简答 1.使民知神奸 2.解衣般礴 3.君形 4.谨毛失貌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论述古人对关于绘画及美术作品功能的认识。 二、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 A.传神论 B.骨法用笔论 C.气韵生动论 D.心师造化论 2.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 )中。” A.阿堵 B.思想 C.心胸 D.学问 3.宗炳在其绘画理论中提出( )的山水画功能论。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存形莫善于画 D.畅神 4.《魏晋圣流画赞》出自(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王微 B.顾恺之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并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以便在 日后的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通过讲解山水画特点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 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 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 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 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课本。山水画图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 重点:山水画的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基本技法。山水画的鉴赏方法。 难点:山水画的意向表现原则。意境要素的生成。山水画的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写意山水画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 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 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 笔画并称。 分类: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而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 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统。 特点: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炼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写意技法 2.山水画: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 绘画。 二:发展 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

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彩陶上丰富的装饰纹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运用线造型的方法表现物象的能力已经相当熟练,以线描的绘画技法成为民族传统的绘画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绘画逐步成了完成的体系,文明于世界。 中国古代绘画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分三大类阐述中国古代绘画的成就。) 人物篇 展示《人物龙凤图》,帛画战国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的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帛画》。侧身站立的女子双手合掌视乎在祈祝什么,女子形象的上方是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在女子和飞鸟的前画是一只向上升腾的龙,这些描绘说明这些作品的用途和后来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一样,表示引导死者的魂魄升入天国。虽然这是一幅勇于丧葬仪式的道具,但作画者在布局、造型、描绘技法等方面都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特别画中的形象都以流畅的勾勒,线条遒劲有力,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绘画以线条作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传统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东晋时期被称为才杰、画杰、诗杰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可以看到我国魏晋时期的绘画风貌。 《洛神赋图》原系曹操之子、著名文学家曹植所作,以他经过洛水时梦中遇见洛神互相爱恋的故事,寄托他在爱情生活时的痛苦。《洛神赋》文词凄切,是赋文中的杰作。顾恺之依赋作图,以长卷形式描绘曹植赋文中这段浪漫的故事。《洛神赋图》既有装饰画的手法,又有写实梦幻般的意境,画中景色的描绘更是开中国山水画的先河。

唐代的人物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以恢宏大度的形象,充实明快的线条,辉煌灿烂的色彩,卓越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美术史上的辉煌之页。 唐代初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两汉甚隋代十三个帝王的肖像,画家通过形象的塑造细致的刻画了每个帝王的相貌、个性和气质。对于开国创业的英明君主,在表现他们的貌宇堂堂——晋武帝司马炎像。而对丧权辱国的昏庸君主,则重在表现他们的萎靡不振——陈后主陈叔宝像。这些帝王肖像还有明显的政治见解。 阎立本传世的最重要作品是《步辇图》,它取材于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与当时藏族土番王的联姻的文件,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加强了中原与西藏的联系,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团结,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画面上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往长安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乘坐在以人力抬起的步辇上,不仅具有帝王风度,还使人感到亲切真诚,前后左右的宫女有的抬辇、扶辇,有的张伞、持伞、玉质花容、姿态不一。 盛唐时期著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描绘一群雍容华贵的唐代贵族妇女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全画大致可分为采花、赏花、闲步、戏犬四个段,简练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彩,典雅的风格,塑造的盛唐时期贵族女的典型形象——丰颊体肥,也是研究唐代服饰的重要资料。 唐代著名画家韩干,善画人物,尤精画马,《牧马图》画一马倌骑在白马上,另一黑马随之缓行,不用画任何背景,黑、白二马各部分比例匀称,透视解剖也很准确,用色虽是浅设色,但由于在黑白对比色中加上少量的朱红使人感觉并不单调,马倌的形象威武有力,双眼炯炯有神,显示了高超的写实能力。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我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他是画家受南唐李后主之命,亲身观察了韩熙载的家庭生活而画成的,对于此画的产生,传统的说法是画家如实表现了韩熙载为逃避尖锐政治斗争而故意纵情声色,也有人认为是李后主想中庸韩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转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范畴。屡屡被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礴中就说过“作画需要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将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提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和生活。 3.心师造化: 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的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有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

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5.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荆浩山水画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7.谢郝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中国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 8.顾恺之画论“六法”:传神、用笔、造型、敷色、结构、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能使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得加保,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11.庶兔马首之络:明代王履在绘画美学中说道对这句话的见解,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一个马套驾在任何一个马嘴上,其意思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纵观当代艺术,抄袭、模仿无处不在,而这归咎一点就是在

中国画基础教案

景德镇市xxxx 《中国画基础》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学年第学期适用专业、班级:___________编写人:___________编写时间:年月

课程:中国画基础 课时48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辅导+实训讲评讨论 教具与学具:画稿、教材画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示范染色方法与作画步骤,使 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勾线、造型、设色等方面的技法特点,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的工笔花鸟画或工笔人物画入手,逐步解决重彩花鸟画或人物画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然后融会贯通,使其真正应用到作品中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从临摹传统工笔重彩画,掌握其勾线、设色等技法; 2、体会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虚实等关系; 3、研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造型、构图,意境等特点。 难点:1、如何将西方的明暗素描的造型转到东方以线造型方面来; 2、色彩观念的转变; 3、体会勾线中什么是见笔及用笔的起收、承转; 4、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风格。 教学基本内容: 一、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二、白描花卉技法 三、工笔花卉的着染技法 四、鸟类的结构与形态 五、鸟类的工笔画法 六、《簪花仕女图》的临摹 教学过程:讲授(3课时)示范(3课时)辅导+实训(40课时)讲评(1.5课时) 讨论(0.5课时)具体讲授如下:

第一单元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画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对传统和现代工笔画所需材料和工具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属性、特点。 教学重点:传统工笔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现代与传统工笔画使用的不同材料产生的不同效果,工笔画风格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布等。 绢 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 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熟宣纸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源流》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

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在风格上,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中国画论专题 一、魏晋时期: 1、背景缘起: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两汉以来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既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也需要提出文艺评论(批评)的标准,这更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理论探讨的氛围和文学作品的风气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2、顾恺之的画论: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顾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其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之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3、谢赫的《画品》 谢赫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分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提出绘画的功能:“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承继了曹植“存乎借鉴者,图画也”的理论思想,十分明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 “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美术基础理论

美术基础理论 素描基础“素描”就是“素色描绘”和“朴素的描写”的意思。一般是指用木炭条、炭精条、铅笔、木炭笔、钢笔、毛笔等较为单纯的工具和单一的色彩在纸面上所作的绘画。它是造型艺术的形式之一,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绘制创作草图和进行造型基本功训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作为造型艺术形式之一的素描,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体现的。由于它使用的工具材料简单,色彩单一,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便于学习者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研究和反握造型艺术诸因素,训练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审美情操,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因而学习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的同志,常从学习素描入手,世界各国均把素描作为重要基础课列入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学习者进行基础造型本领的培养和训练。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准确而又概括、生动而以深刻地表现对象。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深刻的表现方法,坚实的造型能力,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正确的科学的观察、认识和思维的方法。素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它要求眼、脑、手同时得到锻炼,认识和技能同时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造型的分析和综合,深入形容和艺术的概括,都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局部与整体等关系,整个作画过程都要在“整体的关系”中去观察,认识和表现对象。这是掌握形体塑造技巧的前提,健康而以符合审美原则的表现方法的基础。要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造型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长期的素描写生训练对培养写实能力,深入准确的描绘能力是有效的,应作为造型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予以重视。但单有这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速写对敏锐的观察和艺术的概括能力的培养;默写对形象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训练;摹写对借鉴优秀技法的作用;以及构图练习对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全面锻炼都是十分有益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结合起来;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结合起来;写生和速写、默写、摹写、构图练习结合起来。这样穿插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就能使造型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要采取多种表现方法。一般人认为“素描”就是长期的全调子素描,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说这是素描的一种形式和方法,也是一般人目前常用的方法,但并非是唯一的表现方法。素描在平面上塑造形象、表现空间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通过它们的单个运用和综合运用,均会产生不同的素描样式,并有不同的表现效果。线条对形体的概括和情感的表现,块面对立体空间和真实感的表现,各有所长,我们要充分研究和发挥它们的表现功能,取各法之所长以适应专业学习和艺术表现的需要。我们还要向历代名家学习,得各家之所长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素描技法。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素描基础训练的技术性很强,它需要艰苦的劳动,刻苦的磨练,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掌握它,这是无疑的。但如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路子未必对头,收效未必显著。在素描实践过程中,除了必须有正确的科学和观察、认识思维的方法橡皮,还要有解剖结构、透视变形、明暗调子、线条运用和构图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结合技能训练学习解剖、透视、素描、构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在理论指导下实践中提高认识,素描技能就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平面构成基础平面构成的概念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其中,立体构成是以厚度塑形象,是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形体;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是指创造形象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方向、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格以及空间、重心、虚实、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格,是可见的,其它如空间、重心等因素,则有赖感觉去体现。平面构成的框架一切用于平面构成中的可见的视觉元素,通称形象,基本形即是最基本的形象;限制和管辖基本形在平面构成中的各种不同的编排,即是骨格。基本形有“正”有“负”,构成中亦可互相转化;基本形相遇时,又可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形神交融,工笔,构图,用笔,用墨,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画种之一。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题材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元代以后山水画在画史上占据相当的地位。习惯上,依画法不同分为: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装饰风,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粹水墨者为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且施青绿者为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描绘者为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之面貌,已见其写实能力之飞跃。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张及中晚唐画家创水墨山水;敦煌壁画中出现没骨山水;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该期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较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理论。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使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国画基本绘画理论

书画同源: 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2同起源: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象形文字。 3同形源: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4同神源: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5同心源: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南北宗论: 1明,董其昌,华亭派、松江派代表人物。 2佛教禅宗分南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3北宗: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4南宗: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5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6缺点: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限制了绘画的发展。 三远法: 1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2高远、深远、平远。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 六法论: 1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2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古画品录》)中。 3气韵生动(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临摹作品) 谢赫《古画品录》(画品)南朝齐 1国画理论著作2书中提出的“六法”之说,影响大,为历代画家、鉴赏家遵循,有较大的理论价值。(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 六要论: 1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2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3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是山水画的六法论。 《画山水序》宗炳:南朝宋(南朝宋:陆探微,张僧繇南朝齐,谢赫:南朝齐) 第一个把老庄之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指出作山水画,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 提出绘画透视学“远小近大”原理。

中国画论笔记

使民知神奸: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语出《左传》,即通过铸鼎象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功能说。这里所指的善恶是贵族阶层的标准。于此可见,任何阶段评论艺术,都是离不开其政治标准,也即艺术的政治功能和它的社会作用,使民知神奸论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中较早体现这一思想的。 庄子:“解衣般礴”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原本意在说明到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但它却同时说明了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这种心态应该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等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如真淳的精神状态,解衣般礴的思想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无论是作画还是习书,心理上都应放松自然,局限太多,顾虑太多,就不容易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前人或他人的宾臼,因而解衣般礴的艺术思想为历代艺术家,理论家所推崇。 淮南子: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君是指中心,主要部分,如君臣关系,就是主次的关系,“君形”就是指画中或乐中的神韵,是统摄形体的核心,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指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毛即局部,细节。貌是全局,整体。绘画不能只看小节,要注重整体要处理好局部形象与整体画面形象之间的关系,达到统一而和谐。局部细节的刻画,要服从全局形象的大效果,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的对待。这一理论符合中国绘画创作的实际,并且还是适用于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因而备受历代画家,画论家及其他理论家重视,总之,成书与汉代的《淮南子》对于中国绘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绘事后素:出自孔子《论语》,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有后来的绘画,借喻事物的文与质的关系。在绘画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表现。所谓“后于素”,即蕴含了在不同媒介质地上的表现,以及由此而探讨的是设色敷图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追求形似;而“达于素”,则侧重于追求以形写神和艺术整体美、生命情态的表达。这两种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同步,至唐宋方逐步融合,日渐成熟。绘画毕竟是以写形为基础的,因此,理论上的主张写神,实乃要求在写形的基础,脱略形迹,描摹出对象的生命本真及其情态,具有鲜活灵动之气韵,要求以有形写无形,出于法度而不为法度所拘,师其意而不师其迹。 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 西晋陆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宣明事物的道理,最有功效的是文字语言;保存形象,最好的办法是绘画凡文艺创作都要塑造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由语言刻画,读者通过想象呈现于脑际。绘画的特点在于它的可视形象,读者直接能从画面上看到所描画的一切,陆机明确地认识到绘画存形的长处是文字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同等看待文与画的作用没有高下之分。 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 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明显地肯定对眼神描写的重要性和漠视了形体的表现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增益:1、明确地提出传神的重要性。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概念,并结合他人和自己的创作,反复阐发传神的得失与绘画优劣成败的关系,这样就使其理论清晰而又说服力,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标准。2、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他认为神存在于客体本体的形象之中,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3、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活动的,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环境,既反映人的社会地位,也反映人的思想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十一世纪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 着作——这部画论实际上是郭思在郭熙的 观点和意见基础上写出的,同时也有他自己对郭熙作品的观察——中有郭思对其作品 的一段描述。图中前景有一老人倾倚在山前一棵大松之下,其后则是连绵不断的松林,直至远处。(原文:“先子以三尺余小绢作一老人倚仗岩前,在一大松下。自此后作无数松,大小相连,转岭下涧,几十百松一望不断。”——译者)郭思还告诉我们,这幅画是为庆贺一位贵族官僚文潞公的寿辰而作,意在表达其子子孙孙连绵公相的愿望。他还说,文潞公非常高兴。①(原文:“此特为文潞公寿,意取公子孙联棉公相之义。潞公大喜。”“文潞公”,即文彦博。——译者) 像这样告诉我们一幅绘画创作的具体情况 的中国早期绘画文献并不算多;当然,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一些。但是,缺少这类信息并

不意味着这种情况是例外——认为这种情 况是例外即是说,艺术家对于主题和风格的选择通常与郭思提到的那些实际的想法和 限制无关。中国人谈论艺术通常不讨论艺术作品生产背后的经济及其他动力,他们喜欢把艺术家描绘成自由的人,只注重表现自己的感情。我相信,在西方我们对此不加评判就可以接受。直至最近,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处境更有可能和意大利十五世纪画家的 处境相类似。就像迈克尔·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所指出的,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绘画确实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画家。巴克桑德尔评论说,“在我们晚近的浪漫境况下,绘画交易就非常不同了,画家们画出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然后寻找买 主。”② 中国十一世纪文人业余绘画运动 的兴起,使得有些艺术家程度不同地独立于通过艺术生产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样,后来的着作者才敢于声称这些画家在艺术上也 具有同样独立的地位,至少对于他们着意赞扬的艺术家来说是这样的。这样又出现了艺术家不受任何拘束的神话,艺术家与金钱和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