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_高飞卫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_高飞卫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_高飞卫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_高飞卫

 2004年6月 第21卷第2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 o urnal of Further Educa tio n o f Shaanxi No r mal U niv er sity

 Jun.2004

V o l.21No.2

 孔子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高飞卫

(深圳市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教育处 副教授 深圳518023)

摘 要:孔子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对礼的实践等方面,这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周礼;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4)02-0043-02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对于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一生为恢复周礼四处奔波,虽屡屡碰壁,但始终不渝,“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孔子对周礼并非只是顽固地维护,可贵的是他能够对礼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使礼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讲到中国礼仪文化,必然要把孔子放在首位。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为了避难奔鲁。其父叔梁纥曾为陬邑大夫,所以孔子应该算作“士”的后代,尽管到孔子时已经没落,但仍与普通劳动人民有所区别。孔子从小生活在鲁都曲阜,曲阜是周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鲁国人重礼,行礼,隆于祭祀,儿时的孔子自然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嫱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经常把祭祀时盛放祭品所用的方型、圆形器皿摆设出来,模仿成人磕头习礼。

正是由于孔子幼年好学,“十五有志于学”,年轻时已明书达礼,颇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满足,不断学习。进入太庙时事事向人请教。他还曾向郯子请教古代官职制度,亲往周王城考察礼仪文物制度,并向老子请教礼乐。如此,孔子知礼的名声大振,四方各国前来求师学礼者络绎不绝。他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对礼的维护。

孔子生活在春秋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变化和血腥的时代。王室式微,战争频仍,而这些战争无不是因权力、财富而进行的血腥争夺。面对分裂动荡、道德沦丧的社会环境,孔子一方面为为“礼崩乐坏”而痛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治理社会的“良方”,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学说。在他看来,周礼——周代的等级制度是十分完善和合理的,故当时社会稳定,上下和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臣子杀君主,儿子杀老子……一片混乱,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他决心通过对礼的维护,以实现如同西周时期那样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说的是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大臣要尽大臣的职责,父亲要对子女充满慈爱,子女要对父母履行孝道,人与人之间要有严格的规范和界定,不得有所僭越。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在家里观看“八佾”舞蹈,孔子听说后,非常不满,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议论。因为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八队列)舞蹈,诸侯使用“六佾”(六六队列)舞蹈,大夫则使用“四佾”(四四队列)舞蹈。像鲁国季孙氏这样的大夫只能观看“四佾”舞蹈,可他竟然享受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乐舞,这分明是一种僭越行为,是孔子绝对不能容忍的。季孙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希望当时在季孙氏家中做家臣的弟子冉有阻止这一非礼行动。按照礼制,诸侯疆域内的山岳,只能由诸侯来主持祭祀,季孙氏的做法实际上是僭礼行为。当冉有表示无能为力时,孔子无奈地说:“难道泰山居然不如林放吗?”言下之意是林放乃知礼之人,泰山之神也一定不会接受季孙氏的祭祀。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幸先孔子而亡。颜回之死,孔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悲痛与伤感,然而在安葬颜回的问题上仍然坚持一贯的立场,反对厚葬。颜回家里本不富裕,家人欲按照贵族的规模来安葬,孔子认为是不合适的,他主张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所以,当颜回的父亲提出要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办外木郭时,孔子婉言加以拒绝。其他弟子不顾孔子的反对,还是破例厚葬了颜回,孔子叹息道:“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经·先进》)为了拯救乱世,使“天下有道(《季氏》),孔子提出“为国以礼”(《先进》)的治国方针,要求统治者用礼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行

收稿日期 2003-10-16

43

为,形成一种上下有等、亲疏有差、夫妇有别、人人奉法守礼的社会秩序。为此孔子身体力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不断受挫,仍然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的精神,力图回狂澜于既倒,表现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礼的补充

孔子主张的“礼”反映了要区别尊卑贵贱的思想,这一点与周代统治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孔子对礼的解释并不仅限于区分尊卑贵贱,他对周礼进行了重大损益,最主要的是引进“仁”来充实“礼”,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原始祭祀中“大家是一家人”的温情。他把行为合于礼作为仁德的表现,从而赋予礼以“仁”的内质。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行礼作乐并不在于使用礼乐器具的外在形式,而在于“仁”的本质,离开了仁,就谈不上什么礼。所以,当颜回问仁,孔子坦率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就归依于仁。孔子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把礼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他用仁解释礼的本质,强调礼的本质实际上是人们的情感和身心需求的凝聚。孔子推崇的礼,既然赋予了新的内容,就不是原本的“周礼”,也就不应该简单地斥之为复古倒退了。

三、对礼的重视

孔子认为礼不仅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原则,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当时的鲁国,有这种认识的并非孔子一人。鲁国大夫孟僖子曾辅助鲁昭公到楚国祝贺章华宫落成,因不能以礼完成使命而遗憾不已,直到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并嘱咐其子向孔子学礼,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孔子强调“礼”在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用政令来教导,用刑律来整治,民众苟且免于刑罚,但缺少廉耻;用德行来教导,用礼仪来规范,民众不但有了廉耻之心,而且敬服。单纯用政令、刑法治理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顺从而不犯法,但无法使他们内心向善;用道德和礼仪来教育民众,民众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会加强,处处以德和礼规范自己,社会才能安定。

在孔子看来人的内在品质和一举一动都必须用礼来规范,来品评。他告诫儿子孔鲤要重视对礼的学习。有一天,孔子遇到“趋庭而过”的孔鲤,问他“学礼乎?”孔鲤说:“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习礼仪。(《季氏》)不仅对儿子如此,孔子还要求学生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认为不掌握礼仪,很难做事合理,行为得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乱则绞”(《泰伯》)。说的就是恭顺而无礼就劳累不堪,谨慎而无礼就显得懦弱,勇敢而无礼就会导致莽撞,直率而无礼就表现出尖刻。如果没有礼仪的规范,行为就会偏离正道。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始终贯穿了礼的内容。

四、对礼的实践

孔子是礼的倡导者,传播者,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也是身体力行,堪称的行礼的典范。这在《论语·乡党》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在不同的场合下孔子的言谈态度都有所不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在乡里态度恭顺温和,好像是个不善说话的人,是因为乡里大都是前辈,故恭顺;在宗庙、朝廷明白流畅地议论,只是态度谨慎罢了,因为宗庙朝廷之事关系政务和礼法,所以“当仁不让”。虽然态度有所不同,但始终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朝堂上,孔子表现得彬彬有礼,仪态恭谨。“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 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恰恰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躇如也。”进入朝堂大门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腰,如同不能容身一样。站立不挡在门中间,行走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座位时,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照礼仪规范走步,说话好像力气不足似的。走上朝堂时提着衣襟,像鞠躬似的弯下腰,屏住气息。退下时,走下一级台阶,放松神态,恢复平和的脸色;走完台阶,快步前进,如同小鸟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时,依然表现得恭敬小心。

在衣服和装饰品方面,孔子也是循规蹈矩,讲究搭配。“当暑 纟希纟谷,必表而出之”。夏天穿着粗、细葛布单衫时,必须套上外衣才外出。“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黑衣要配黑羊皮裘,白衣要配鹿皮裘,黄衣要配狐皮裘。“亵裘长,短右袂”。在家里穿的皮裘比较长,但要缩短右袖。“羔裘玄冠不以吊。”黑羊皮袄,红黑色的冠,不穿戴着去吊孝。

在饮食方面孔子也颇为讲究。“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在酒宴上肉即使很多,食用不超过吃饭的量。喝酒虽不限量,却不可喝得烂醉。“食不言,寝不语”。进食时不交谈,睡觉前不多说话。

外出乘车,也有规矩。“升车,必正立,执缨。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了车,必定端正地站立,拉着固定身体的绳子。车上不回顾车内,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孔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他在礼仪方面,言行一致,一丝不苟,不仅赢得了学生以及世人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为后世士人树立了楷模,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尊奉的“师表”。

〔责任编辑 刘生良〕

44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礼仪作为代表传统文化渊源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也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繁文缛节”。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快速发展,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抛弃。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直接扫进了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使之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对现代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并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同时,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考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再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但是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等。总的来说,要有批判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面对多元的文化,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它文化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

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礼仪方面有着极深的文化。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中国为“礼仪之邦”成为中华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有礼则身修,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心有礼则心泰。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与人共食,慎莫先尝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20男子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谦恭待人、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礼仪的分类及功能大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 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

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2 / 6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礼仪社会生活财富继承发扬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沉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标准的守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教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好久,程一觉悟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标准,是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

毁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忧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实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骄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丢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开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本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古人见面礼仪 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

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古代礼仪用语 冠礼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后练习

注意:红色部分需要自己找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 世界三人种不包括()。 A、尼格罗人种 B、欧罗巴人种 C、蒙古利亚人种 D、非洲人种 2 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B)。 A、语言 B、文化 C、地域 D、心理 3 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 B、文化是民族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4 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 5 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1 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原名绛 B、字忠清 C、生于清末 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2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A)之口。 A、许嘉璐 B、顾炎武 C、严复 D、适 3 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 A、日本 B、中国 C、朝鲜 D、韩国 4 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A)之口。 A、适 B、严复 C、朱自清 D、梁启超 2 《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A、高尔基 B、顾炎武 C、钱穆 D、适 3 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印度 4 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 5 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 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D) A、大学 B、南开大学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2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C)。 A、苏秉琦 B、梁思永 C、济 D、王巍 3 世称“安定先生”的是(A)。 A、瑗 B、修 C、适 D、讷 4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 5 华罗庚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为己任。(A) A、天下 B、个人发展 C、自我价值观 D、家庭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之口。 A、仲淹 B、陆游 C、杜甫 D、王之涣 3 《正气歌》出自(B)之口。 A、白 B、文天祥 C、杜牧 D、王安石 4 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颠覆。()√ 5 《楼记》是仲淹的作品。()√ 1 1 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古代周公礼仪

古代周公礼仪 篇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

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 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明酿成有悠久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导读: 1.古代礼仪 【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子路拱而立。” 【顿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 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 15 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1 / 7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 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 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 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礼仪的主要功能: 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

浅谈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观的认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仪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在古代“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表现形式,它是跟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而在现代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并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傩仪。由于当时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就比如酒,古代的如大家知道的觖、蛊,我们都说觥筹交错,这些形成的酒具文化很大程度上都跟先秦时期形成的礼有关。中国人讲究礼只是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在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 在中国古代,到现在,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逐渐迈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步轨中,随着人们生活和思维的逐渐西化现代人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人们对中国传统国学开始渐渐的淡化而且有蜕变的趋势。特别是在历史上的一个时期,随着一些中国人在政治上的的觉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作为一个副产品逐渐在人们的思维中渐渐淡化甚至消失。直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完全西化,无论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国人都失去了原屹立于世界东方古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宝藏。比如过去,最简单的是贺卡,汉代中国人就开始写贺卡,那个时候叫谒,今天说叫拜谒,比如名片,今天这个还保留下来,生人见面一般递名片,人家对你有了解,一般你说叫什么,人家不知道你的名字。中国人名重音很多,有时候不知道你的名字是哪个字,不知道你是什么身份,有个名片好一点。这个在中国汉代就开始有了,当时叫名刺,就是扎一根刺,是木头。名刺,这个名字至今日本人还叫这个名刺,日本的名片至今还叫名刺,都是当时文化很具体的现象,我们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 (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