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程标准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程标准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程标准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程标准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标、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已经展开,《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我

们勾画了面向新世纪我国数学教育的蓝图。《标准》开篇提出的数学教育改革的

一系列新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对数学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憧憬。《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 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课程改革大趋势。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符合课程改革新形势的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数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方

式、内容以及节奏的变化。

(二)在数学课程中,认识并处理好数学学习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成为了

构建 21 世纪数学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现代数学的空前发展以及对社会的突出作用势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和反思,折射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对科学到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数学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

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施体系。

(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

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意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

值的数学包括基本的数学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

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1. 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2.有价值的数学应当是和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

(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

个学生所掌握。

(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之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

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

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

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启一个学生

的智慧潜能。

三、数学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

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

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

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

以上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用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

标的现实为前提。

(二)低年级段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

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

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于类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

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

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

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

时改正。

(三)在实际教学中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

1. 知识与技能可以理解为长期以来所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想对它来说

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加难以测量,所以,他们之

间不是孤立的。

2.在目标的确定时,要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力争用好教材。为突出学科的独

立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新的教材多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

的体力展开。这总编排关注了学习的本质中所描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的资源,更多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绝不能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

3.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教师要敢于处理教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

资源,以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4.三维目标不应是被割裂或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定的过

程与方法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可能更加重要,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实际教学中过于侧重其中的某一方面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都只会使教学实践步入歧途,从而背离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初衷。

四、关于数学学习内容的若干核心概念

《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

界的过程,建立符号感和数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

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二)在定量刻画中建立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

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三)在估算中发展数感。估算是对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测,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估算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来解释和解决问题。估算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及空间观念相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

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 ,这正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在学生开始识数时就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各种器官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

正确、全面、深刻的感知数、认识数。

(五)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数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

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启迪思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六)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

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

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的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要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进一步升华数感。

(七)在撰写日记中巩固数感。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数

的态度和意识进行学习,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使学生在“数学日记”引导下,

去收集、探索、发现、解决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记录下“数

学例子”。通过记录、整理和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切

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社会、科技、经济、环境、地理等息息相关,

从而激起他们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进而激发

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关于课程的实施建议

《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师的作用都作了明

确的阐述。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了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我们应当努力促进

自身数学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

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

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

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里,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

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

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

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地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

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六、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落实德育的任务。在近20 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自觉做

到教学语言精练准确,板书规范正确,批改作业一丝不苟 ,, 在一天一天地坚持、一年一年地无声熏陶中,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以及自尊、自信、自爱的独立人格。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捕捉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二)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精心创设情境,师生共享数学之美

(四)在真诚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

师生的德育资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也是在动态中进行的。首先是教师的身

体力行、言传身教。其次是善于利用学习过程中随即产生的资源,有时甚至是“不利”资源。通过实践与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身经

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这里既有知识的获得,同样也有道德的内化。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

1.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做一个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的智慧型教师。

2.教师要学会尊重、倾注真诚、满足需求,给学生智慧,给学生力量,促

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重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数学思维方法

的启迪,数学文化、精神的培养。

4.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和高层次的

学习习惯。

七、监控和评价

(一)目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同时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二)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习惯。

(三)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单元检测、期中检测、学习流程的落位、学

习习惯的养成)和终结性评价(期末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5.评价结果一定型描述的方式呈现。

低年级段教材分析

一册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学就在我身边;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比较; 11~20 各数的认识和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认识钟表;数学

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其主

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分类”、“比较”单元。现行教

材“准备课”的内容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改为第一单

元的“数学就在我身边”,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第二单元充实了

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并且充实了分

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七单元“认识图形”,安排了直观认

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

(3)增加了“学看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

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2.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

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自

己的房间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

考、相互交流。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我爱我家主题图,教师利

用事先准备的各种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家中,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神

州五号发射、做值日、升国旗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

动、珍惜时间等的教育。

(4)教材设计富有儿童情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例题用“小猫头”代表;小动物始终贯穿全书;我们的校园生活剪影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

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 , 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学的儿童来说,采取

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

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例如:教材把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 10 以内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1~20 各数的认识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样的安排便于

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0 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

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 以内加减法和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具体措施是:(1)例

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注意提示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

择。( 2)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

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3)提供“凑十”的简洁算法,但不

要求学生准确地说明算理。( 4)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展示多种计算方

法。

三、点滴提示: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

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书写等学习习惯。这一点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是十

分必要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 1)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开始以 2 人一组比较好)。( 2)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3)要求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

意见。( 4)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因为在随后就要帮他们建立4人组的学习小组了。( 5)审题能力一定要训练。我的方法是在读题的时候,就

有意识地把关键词用重音读,并要求孩子在老师读时,你必须用手指着,孩子们今后也会同法读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题意,也不会丢题。

2、与家长做好沟通。每学期开学,我第一次家长会的第一项任务肯定就是

向家长做教材介绍。让家长了解课改教材的特点,并且在开学初就给他们布置好

任务,这一册就是每天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在家多观察“钟表”,并告诉他具体时间,这样到学习“认识钟表”时就容易多了。

3、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每一个单元配有的主题图都容纳了许多数学信息。让孩子养成观察主题图的习惯,便于在二、三年级解决应用题。因为这套教材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甚至于图比

文字多,许多应用题中的条件都在图里,需要自己去找。

4、教学认数应注意:

(1)教学所用的例子应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

(2)实物和数字相对应。例如18 页的例题,物、手指、数字之间转换,让

孩子在逐步抽象中认识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的关系。

5、教学“比数大小”时要注意:比较方法是“一一对应”,这一定要利用教具让学生理解,因为这个知识在第二册教材中的减法也是适用的。

6、“位置”这单元知识是本册的一个难点,它直接影响 2 册 64 页更深一层的“确定位置”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1)注意图片、实物必须要充分,不能引导学生空想,必须由实物向抽象过渡。( 2)注意三个物体

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利用“前、中、后”三个学生座椅的位置引导学生

理解。平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法”经常练习。如:我就经常和学生玩猜同学的

游戏。

7、认识图形单元,在一册主要以“体”为主, 2 册则以“形”为主。所以,注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特点。高玉梅老师就做过这节课,她就是让学生事先

收集了大量的实物形状,在课上学生用“摸、看、比、滚”等方法进行辨认区分,

效果特别好。

二册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认识图形, 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认识时间,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在继承上册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

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教学内容的展开也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100 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整体感知 100 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

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 100 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

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经历形成 100 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

建立数感。

2.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

的氛围中学习。例如,例题、练一练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

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地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

3、注重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统计与概率的观念。

“统计和可能性”是新的教学内容。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

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三、点滴提示:

1、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要分层学习:( 1)一个一个地数,突破几十九后面是多少;( 2)一十一十的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十进关系。难点是: 99 添一是100。我在教学时,利用计数器拨珠演示满十进一,还让学生十根一捆整理小棒,这样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

2、认识人民币单元,我采用一册学习认识钟表的方法。家长会上我把这单

元的重难点给家长做了提示,对于多种的付钱方式我也给家长讲了,并先让家长把书后的人民币卡片剪下来,在家里玩买东西的游戏和换钱的游戏,我觉得这样对学生真正学习这段知识时,有很大帮助。尤其这付钱方式,学生就得多练。

3、确定位置的教学,要注意:(1)找目标时,要统一按照大多数人的习惯,从左往右,从前向后的顺序数;( 2)帮学生理解行和列时,可以简单的利用两条纸,横贴在黑板上,就表示“行”,竖贴在黑板上,就表示“列”。我在讲这

里时就用这种方法,学生理解很快。也为 3 册“观察物体”做个铺垫。而且后面的一些应用题,也经常设计到这部分知识。例如 3 册中 16 页的例题,格子里放多少个书包。这就要先数一行多少个,再数共多少列。还有 6 册中的估计一篇文章多少字,都需要这方面知识做铺垫。还要让学生知道行也叫排,列也叫组。(3)可以讲之前把教室布置成模拟电影院,学生每人发一张模拟电影票。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行和列”;另一方面,在后面做练习时,有一道电影院找座位的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看座位怎么排的, 2、找排, 3、找号。然后让一

个孩子去找一找,其他随后效仿,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也便于掌握。

4、探索规律的教学

第一册:在 10 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学习后,安排简单的图形、数的有序变化(如:同一图形色彩的交替变化;几个数按照顺时针的顺序位置发生变化。)第二册:在认识图形单元之后,安排了联系生活实际找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

规律的内容(图形的个数增加了,变化复杂了)。

第三册:找图形的简单变化规律(图形的旋转)和算式各部分数的内在联系。

第四册:紧密联系本册中学习的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安排的——解决最简

单的利用余数就能确定周期性问题。

这部分知识就是奥数的知识,到三年级更难,所以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

养,而且要让学生明确,一题会有多种观察、叙述角度,要鼓励他们去发现。

二年级三册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从不同的

角度观察物体和平移与旋转,统计与可能性等。

二、教材编写特点:

数与代数编排特点

〔一〕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含义,发展学生数感和符号感 .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通过“儿童乐园”“分发跳绳”“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

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 活动――“分红花”“分苹

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

行,“乘法口诀(一)”是2~5 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 的乘法口诀,共 81 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 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 9 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6~9 乘

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

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 25 页创设老爷爷收萝卜的情境,通过数“萝卜”的捆数,引入

编5 的乘法口诀;第 21 页,一辆车坐 2 人,通过游乐场里坐轨道车的情境引入

编2 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 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 2~3 句编制过程的范例。 6~9 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

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

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例如,第 25 页学习 5 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发现

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

另外,教材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安排了新颖的富有童趣

的练习。如“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特别是

9的乘法口诀后面练一练中的“手指游戏”,学生十分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

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空间与图形编排特点

1.观察物体

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体验物体相对位置的不同形状

2.平移与旋转

通过实例引入平移现象和旋转想象,在关键点上增强了学生的感受。

三、点滴提示:

1、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这部分知识是初步的认识长度单位,启发学生用

身边事物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记,主要是把握一庹大约是 1 米,指甲的宽度大约

是 1 厘米,学生就好记了。

2、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乘法做好情感

与知识上的准备。如:第 14 页例 1: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出教学内容;在解

决问题中感受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还可以渗透相同加数的认识,为乘法作准备。教学可分两层:第一层,先从画面的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然

后由学生自己列式计算。第二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最

后组织全班交流。我觉得在这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式,明确:

每份数、份数、总量及一倍量、几倍量、倍数的关系。这样有利于5、 6 册的大批量应用题的理解。尤其是倍数应用题,学生有时会有困难。

3、观察物体单元,要注意,观察有两种情况(1)图中画有观察人,就以图

中观察人为标准;(2)图中只有物体,就以自己也就是做题人为标准。到了4 册,也有这个内容,但是观察的小正方体就要由 3 个变为多个。这里要注意小正

方体在多角度看到的面不同,要交给学生怎样表示。而且从 3 册就要让学生试着

画出所见面到的图形。在市里做课的时候,我见他们就要求画,后来我也要求,结

果到了四册时就容易多了。

4、对于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教学中,要增加大量实例。选取的实例应满足

下面的条件:( 1)为学生所熟悉;( 2)物体的运动仅反映单一的状态——平

移或旋转。如商场、火车站、机场的各式电梯,封闭式电梯门,直行段索道上的

车厢,直行段传送带上的物品,建筑工地上升降机的运动等,都反映了平移现象;电扇的扇叶,钟表的指针、健身脚踏车的车轮等,都反映了旋转现象。我们班孩

子总结的:平移是沿直线移动的运动现象;旋转是围一个中心的四周移动的运动

现象。要注意给学生强调:汽车车轮的转动。行驶的汽车叫平移,原地架起的车

轮叫旋转。还有,坐有弯道的轨道车,这也叫平移,因为一般题中都是画一段。

四册

一、教学内容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有余数除法,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万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克和千克,认识时、分、秒,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

方法,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用数学解

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材编写特点:

(一)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

意识。

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

首先,在“实际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

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这里教材以学生借阅图书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计算

问题。先由小猫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然后通过“练一练” 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数学问题” ,并且随后试着独立解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同一问

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其次,应用所学的各部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二年级上

册相同,本册实验教材仍然注意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将实际问

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注意提供应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例如,在“千克和克的认识” “统计初步知识”等

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编排特点是:

1、选取学生熟悉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空竹、飞机、

大头娃娃)。其作用:激发兴趣和体会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体现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例1:三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我们,要引导

学生观察实物、交流观察体会。

3.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先根据太阳确定一个方向,再根据自己的身体确定

其余三个方向。)

三、点滴提示

(一)有余数除法知识的教学应注意:

1、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感悟“余数”的概念和“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例如:教学第 2 页例 1 时,通过操作感悟、体会平均分有

时会有剩余,这样的数,叫做“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明确“商”与“余数”所表示的

不同含义,在知识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材第 2 页例 1 的第 4 种分法,10÷4=2,, 2,虽然商与余数都是“2”,但是这两个“2”所表示的意义却不相同。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

“有余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炼、分析

出“有余数除法”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把一个数平均分,有剩余,也可以用除

法来计算。而且在这里还要注意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时不一样,尤其到三年级求地面铺砖时,商的单位是“块”,余数单位是“平方分米”,所表示意义不同

但学生特别爱错。

(二)认识实物的对称性。

认识图片的对称性:建议让学生在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的过程中感受对称。“折一折”的活动,要体现“三个指导”。折法指导:突出“对折”;观察指导:

对折后“边沿完全重合”;理解指导:边沿完全重合,意味着图形的“形

状相同,大小也相同” 。中间的折线要告诉学生是中心线,它是判断的关键。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这点,但还是提示后便于理解。

(三)在平面上根据指南针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1 、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交流。掌握方向可分为三个层次: ? 根据太阳确定

方向 ?根据指南针确定方向 ?根据环境确定方向

2、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图上会分辨东南西北。这在三年级品社

课上就会用到。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2年秋季,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始使用修订后新课标下的人教版新教材。2014年秋季小学数学的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修订后的教材,这套教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儿童认知水平。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一)修订后的教材,还将具有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 即1.各部分教学内容编排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如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设计内容丰富又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机会。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5.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6.设置“数学广角”,安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7. 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本次修订将使教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主要有: 1.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根据实验教材使用中获得的对教材编排的意见和建议,新教材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出现顺序、例题设置、呈现方式和习题设计等都进行认真分析,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出现顺序和教学节奏,使之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例如,对一年级上下册的教学内容出现顺序进行了调整,将“位置”调到一年级上册,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又如,对一些知识的具体教学也做了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20XX年赤水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材料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教师备课,要重教材,重课标;研读课标,要重内容,重理念。 一、新课标理念及内容变化 (一)未变的理念 1、全面育人、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理念没有改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2、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变化的理念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出“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双基”为什么发展为“四基”? 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基则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基只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尤为重要。 (2)“四基”是一个有机整体。 四基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4、10个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1)符号意识: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同一符号多重表示如y=ax。 (2)几何直观: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如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 (3)数据分析观念 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1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C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于文静、孙凤武两位专家对教材的深度解析,感觉受益匪浅。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实际目标,并与学生的认知和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几点的体会: 一、创设的情景更加贴近生活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的情景更加贴近生活,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2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 总之,对教材的钻研,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明白人,一定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自己细细研读,读出其中的学问。使我们的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无限。 2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

[转]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张丹教授发言原稿)2012-02-20 15:09:07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4次评论:0条 张丹教授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为此,特邀请张丹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张丹教授。 张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 今天活动安排,一是张丹教授诠释课程标准(2011年)的变化及修改意图;二是张丹教授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困惑。下面,我们欢迎张丹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 各位老师: 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拨云见日,让教材的精髓熠熠生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学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得科学。 数学素养就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得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与学习中所需要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得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可替代得作用。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得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发展。义务教育得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重要得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得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得数学教育,不同得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得需要、数学得特点,要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得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得形成过程与蕴涵得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得选择要贴近学生得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得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得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得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课程内容得呈现应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3.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有效得教学活动 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教师 就是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 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得数学思考,鼓励学 生得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得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得数学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就是一个 生动活泼得、主动得与富有 个性得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同样就是学习数学得重 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得 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得 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得经验 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启发式与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得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 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 得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得主要目得: 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 学习得过程与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应 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得 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 得结果,也要重视学习得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得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情感 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得发展对数 学教育得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得 影响。数学课程得设计与实 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 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得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 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 得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 丰富得学习资源,把现代信 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 解决问题得有力工具,有效 地改进教与学得方式,使学 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 得、探索性得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得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 生数学学习得特点,符合学 生得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 学本身得特点,体现数学得 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 能得数学结果得同时,重视 学生已有得经验,使学生体 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 结果、解决问题得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 下。 (一) 学段划分 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 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 目标与过程目标。结果目标 使用“了解、理解、掌握、 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 等术语表述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 个部分得课程内容:“数与代 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综 合与实践”内容设置得目得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 得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应用 意识与创新意识,积累学生 得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 现实问题得能力。 “数与代数”得主要内 容有:数得认识,数得表示, 数得大小,数得运算,数量得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 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 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得主要 内容有:空间与平面基本图 形得认识,图形得性质、分类 与度量;图形得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与投影;平面图 形基本性质得证明;运用坐 标描述图形得位置与运动。 “统计与概率”得主要 内容有:收集、整理与描述数 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 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 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 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得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 发生得概率。 “综合与实践”就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参与为主得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得教学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 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 重发展学生得数感、符号意 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与模型思想。为了 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得 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重发展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创 新意识。 数感主要就是指关于数 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 果估计等方面得感悟。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 活中数得意义,理解或表述 具体情境中得数量关系。

最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最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解读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现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小结如下: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新教材以数一数,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估一估,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四、教材内容,体现的是认识数学文化价值的教学如《大数的认识》突出数学文化,提供素材,培养数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美、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这些在“你知道吗”都有明显的体现,而这些你知道吗、阅读资料等有的是作为了解,有的是以后的学习铺垫,所以教师们要把握好学习目标要求. 五、版本的编排太散 比如说数与代数它安排在了第一、4、6单元 跨度有些大,但是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整合一下,把4/、6单元放在一起上 从教材的目录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点是第4/6单元,也是难点.现在我就着重说说这本书的数与代数部分,其他的内容教参说的很详细,实效性很高,我就不赘述了. 《亿以内数的认识》课常见读数错误: 1、数数--九百九十万、九百九十五万、(九百九二十万)、一千零五万、(一千十万)数大数是在万以内数数的基础上拓展的,教材编排对大数的数数不及老教材重视,没有作具体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赵鑫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我将从本册教材在全册教材中地地位及关系,内容与课标地关系、内容结构、目标及重难点和单元课例分析方面进行研读. 一、本册教材在全册教材中地地位及与全册教材地关系.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地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地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地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地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而本册正处于第二阶段. 本册教材对于教案内容地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地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地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地原理和学生地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地风格与特点.本学期是小学阶段学习地最后一个学期,那么本教材在全套教材中也处于一个总结性地地位,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地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地知识点串成了知识线,又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地数学认知结构,使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案地预定目标,为初中地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册教材内容与课标之间地关系 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以《新课标》地基本理念和所现定地教案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教材地基础上编写地.教材一方面努力体现新地教材观,教案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地可行性,使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地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地关系.既注意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地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地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地教案,体现数学教案改革地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地理解. 2.改进比例地编排,突出比例地概念,丰富联系实际地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3.提供丰富地空间与图形地教案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地发展. 4.安排对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所学地数学知识系统化,做好中小学数学教案地衔接.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地培养渗透于数学教案中,用数学地魅力和学习地收获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过程与方法 本学期教案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地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地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地意识和能力.能应用“转换”地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地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地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地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地特点选择相应策略地能力. 三、本册教材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模块内容.课程内容地学习,强调学生地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地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地教案,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地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地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地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地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地内容.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地分析地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地学习,教案用所学地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本册教材设计了“自行车里地数学”“节约用水”“有趣地平衡”等5个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小学数学上课讲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