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

第二章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

1、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

3、症状: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损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

并非病害。

二、病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

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一)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

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 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包括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盐碱等等。这类病害不能相互传染,也不表现病症,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例如:缺铁引起的叶片黄化;缺锌引起的小叶病.

按病因不同,分为:

1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 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 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

(1)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

(2)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和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四、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病部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为病症。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只有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的病症。

(一)病状植物发病后表现的症状不同:

1 变色色症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个植株、整张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除表现为褪绿和黄化外,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的变色,如花叶是指叶片黄绿相间,不同部分之间轮廓明显的变色;斑驳是指各部分轮廓不清的变色;沿着叶脉

的变色叫作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为半透明状的叫作脉明。病毒病或缺素症往往表现为变色的症状。

2 坏死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死亡,但不解体。有斑点、叶枯、溃疡、疮痂、立枯、猝倒等。坏死现象一般不改变植物原来的结构。

3 腐烂腐烂是在细胞或组织坏死的同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被破坏和分解。按照腐败组织的质地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三种。组织腐烂时,水份能及时消失则形成干腐;如细胞消解的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失水则形成湿腐;而如果是组织中的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的组织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叫软腐。

4 萎蔫萎蔫是指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凋萎下垂的一种现象,通常是全株性的。萎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干旱引起的植株生理性萎蔫,另一种是由于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引起的病理性萎蔫。

5 畸形植物被侵染后,细胞数目增多或减少,体积增大或变少,导致局部或全株呈畸形,表现类型很多,例如矮化、丛枝,此外还有卷叶、皱叶、蕨叶、扁枝、叶片肥厚、扭曲等。畸形的病状在病毒病中较为常见。

(二)病症病原物呈现在植物病部表面的特征。

1 霉状物。如霜霉、青霉、绿霉、灰霉、黑霉、赤霉等。

2 粉状物。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黑粉、锈粉等。

3 点粒状物。病菌常在病部产生一些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粒状物。这些粒状物有的着生在寄主的表皮下,部分露出,不易与寄主组织分离,如真菌的分子孢子盘、分子孢子器、子囊壳、子座等;有的则长在寄主植物表面,如白粉菌的闭囊壳、菌核等。

4 脓胶状物。

第二节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及所致的病害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一、化学因素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调、水分失调、空气污染以及化学物质的药害等等。

(一)植物的营养失调

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这些因素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各种病态,过去一般称为缺素症或多素症。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某种元素的比例失调。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缺乏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

叶)。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缺乏B(畸形果)、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

(失绿斑)、Mo(叶畸形)、Cu(幼叶萎蔫)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如饲料粪、肥害、药害、盐碱地。

(二)环境污染

1、主要指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酸雨(SO2+H2O)等。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氢氟酸(HF)、过氧硝酸盐(PAN)、

氮化物(NO2,NO)、氯化物(Cl2HCl)、乙烯(CH2CH2)等。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伤害。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如石硫合剂。

?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二、物理因素

1.温度不适: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变温(温差过大)。

2.水分湿度不适:水淹(沤根)、干旱(萎蔫)、水分骤变(裂果)、干热风(卷叶)。

3.光照不适: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

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第三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

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

一、植物病原真菌

分布极广,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真菌。

真菌的主要特征有:①为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②营养体简单,大多数为菌团;③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他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体外吸收营养物质;④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大多数真菌是腐生的。

真菌的作用:有益:

有害: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一般具有生长发育的营养体和繁衍后代的繁殖体。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的营养体是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典型的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结构为纤细分支的丝状体,单根的丝状体称为菌丝,很多菌丝绞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维管组织,营养体细胞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养分,具有输送和贮存养分的功能。

菌丝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发生变态形成特殊的结构体:

①菌核;②菌索;③子座。

2、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经过一段营养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先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的真菌在后期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

真菌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复杂都称为子实体。常见子实体的种类有: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子囊盘、闭囊壳、担子果。

无性孢子: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类型有: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

类型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具有两个阶段。而在真个生活史中有性繁殖一般只出现一次。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1.鞭毛菌亚门

主要特征是:营养体为单细胞或多核、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本亚门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为两栖或陆生。

因此,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潮湿、多雨、低洼积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普遍。本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

①根肿菌芸苔根肿菌引起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②腐霉菌引起多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的猝倒、根腐和果腐等症状。一般土壤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瓜果腐霉引起多种植物猝到病和瓜果腐烂病。

③疫霉菌为害花木的根、茎基部,少数为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病害。如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牡丹疫病,山茶根腐病等。

④白锈菌为害植物叶片及嫩梢,引起白色疱状斑,茎和叶柄发生肿胀和弯曲。常见的幼牵牛花、二月菊及十字花科植物的白锈病。

⑤霜霉菌寄生霜霉寄生多种植物,为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叶背病斑处生一层白色霜状物。常见的有十字花科植物、瓜类霜霉病、玫瑰、月季等霜霉病。

补充:霜霉病都有特殊的症状,病斑通常没有明显的边缘,常呈褪绿色,叶背面常有“霜霉”,一般不难认识,但需注意:

a.霜霉病在叶正面初期只是局部褪绿,后形成褐色、黄褐色,病斑多因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

b.霜霉层不一定都是白色的,有的种是灰色、淡紫色。

c.气温过低,病部可不产生“霜霉”。

鞭毛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主要病状是:①组织增生;②幼苗猝倒;③植物各部分的腐烂;④叶片局部生斑或枯焦;⑤花序花梗畸形。

主要病症是:霜霉、白锈、霉状物、棉絮状物,大多呈白色,少数的霜霉呈灰色、紫色、甚至紫褐色。常见有六种病害:霜霉病、白锈病、疫病、猝倒病、根肿病、各种腐烂病。

2.接合菌亚门

主要特征是:营养体多数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本亚门真菌多数为腐生菌,寄生植物的接合菌很少。

本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

①根霉属引起许多果实腐烂;

②毛霉属

接合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主要病状为:①幼苗烂根;②瓜果薯类腐烂。

主要病状为为:白色至灰色的绵毛或絮状物上生点点黑霉。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黑霉病等。

接合菌通常为害破伤或抵抗力弱的植物器官,感染幼苗,多是温度过低或过高,小苗伤根的情况下发生的。

3.子囊菌亚门高等真菌,全部陆生。多为腐生。

主要特征是:菌丝体发达,有分隔;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体称为子囊果。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闭囊壳(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闭的,没有固定的孔口)、子囊壳(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子囊盘(子囊果呈盘状)、子囊座(子囊产生在子座的组织内,子囊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四种。

大都是陆生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共生的,有很多是植物病原菌。

本门很多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与农作物病害关系紧密的有三类:

①白粉菌类:专性寄生菌。菌丝体大多表生,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收养分。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大量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堆积在寄主表面,呈粉状,故城白粉病。有性繁殖产生闭囊壳。多种植物白粉病。

②球壳菌类: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壳。

③核盘菌属:引起多种植物菌核病。

4.担子菌亚门是最高等的真菌,多生长在土壤、粪便、木材等基质上,如许多食用菌、药用菌、毒菌;少数寄生、侵染植物。

主要特征是:菌丝体有隔。除锈菌外,无性繁殖不发达,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产生在担子伤,每个担子一般形成4隔担孢子。

担子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主要症状是:①斑点;②斑块;③立枯;④纹枯;⑤叶腐;⑥根腐;⑦膨肿;⑧瘿病;⑨木腐;⑩树势衰弱。

主要病症是:黄锈、黑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菌核,或粗线状菌索。

担子菌病害主要可分五大类:锈病、黑粉病、根腐病、木腐病及过度生长性病害。

补充:锈病重点在于生物学特性:

多型性:典型的锈菌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可形成5种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分别为5个阶段,其顺序不能逆转。

A、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B、锈子器和锈孢子

C、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D、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E、担子和担孢子

生活史:完整的生活史是五种类型的孢子都具备,称为“长生活史”。大多数锈菌这五种类型发生在同一种寄主上,称“单主寄生”,但也有不少锈菌是“转主寄生”,即它们的生活史需要二个不同寄主才能完成。它们在一个寄主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而在另一个寄主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5.半知菌亚门是一群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或至今没有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一旦发现有性阶段的,多为子囊菌。

主要特征: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除酵母菌为单细胞),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各种分生孢子。

是重要的工业真菌和医药真菌。

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约有半数左右是半知菌。它们为害植物的叶、花、果实,茎干和根部,引起局部坏死和腐烂,畸形及萎蔫等症状。

植物子囊菌、半知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症状:两个亚门引起的病害的症状基本是相似的,它们大多数是局部坏死性病害。

这两类病害的主要病状为:①叶斑;②炭疽;③枝枯;④溃疡;⑤膨肿;⑥腐烂;⑦萎蔫;⑧发霉。主要的病症是:白粉、烟霉、各种色泽的点状物(以黑色为主)与霉状物、粒状的菌核、粗线状的菌索。有时害可以产生黑色刺毛状物、白色绵状的菌丝体。

植物病原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三)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二、植物病原细菌

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膜和细胞壁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但无固定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以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通常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中有细胞壁类群的代表。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1 形态特征形态多为球状、杆状、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的,绝大多数菌体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和传播。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称极生鞭毛;在菌体四周的称为周生鞭毛。

2 繁殖以裂殖方式繁殖。(一个杆状菌体生长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在中间断裂,形成两个独立菌体,两个细胞长大后又可以分裂成4个,如此继续下去。一个昼夜繁殖数十亿个,这是细菌性病害发生迅速而严重的原因。)

3 生理生化特性对营养要求不严,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以中偏微碱性培养基为宜。培养适温为26-30℃,能耐低温,但对高温敏感,一般致病温度不超过50℃。

属非专性寄生菌。染色反应是细菌的重要性状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兰氏染色,这种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成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和阳性两大类。革兰氏染色法是将培养24-48小时的细菌涂片,?经过草酸铵结晶紫处理后,再用碘液进行处理,用酒精脱色,再用番红O?复染。菌体呈蓝紫色,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菌体呈红色,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细菌的其它器官如鞭毛、荚膜等也要通过染色才能看清楚)。

4 传播与侵染植物病原细菌无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入侵的能力,侵入的主要途径是伤口和自然孔口。

在田间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风雨、灌溉水、昆虫等媒介;远距离传播通过各种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引种。

雨水是细菌病害传播的主要媒介。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原细菌根据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的位置、培养性状及格兰氏染色反应等性状分为5?个属,它们分别是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欧氏杆菌属、野杆菌属和棒杆菌属。

(三)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点: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四类,褐色或变色的较少,病症为脓状物。

1 坏死是最常见的一类,以叶部、果实上出现的斑点、枯斑为最多。病斑初现时常可见水渍状斑点,同时可能在病斑上有淡黄色或灰白色的菌脓溢出,干涸后成为颗粒或菌脓,病斑逐渐扩展,A、坏死面积扩大变成条斑或枯死斑。如水稻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B、病斑受木栓化组织的限制,产生离层后病斑部脱落形成穿孔状,如桃叶穿孔病。C、如木栓化组织不脱落就会形成疮痂状,如柑橘溃疡病。

2 萎蔫症状是细菌侵害维管束系统以后所造成的,它与真菌性病害造成的萎蔫症状相似,茄青枯病、马铃薯环腐病是常见的代表类型。可通过茎横切面可否出现菌脓与真菌性萎蔫相区别。

3 腐烂是细菌性病害较为特有的一种类型,瓜果等贮藏器官的软腐型腐烂大多由软腐细菌侵害所致。

4 畸形大多发生在木本植物的根冠或茎基部、枝条上。主要由土壤杆菌侵害所致。

三、植物病毒

在高等植物中,植物病毒病害的数量及危害性仅次于真菌性病害。

(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 形态特征:颗粒微小,一般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形态多为球状、杆状、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等。

一种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生活繁殖。

2 结构及化学组分:与细胞生物的根本区别:①没有细胞结构;②颗粒内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绝大多数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的。

3 增殖:侵入寄主细胞后,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以本身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材料、能量和酶系统,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

4、病毒只能通过伤口侵入。

(二)植物病原常见的类群

1 烟草花叶病毒 TMV

2 黄瓜花叶病毒 CMV

(三)外界环境条件对病毒的影响病毒为寄生于植物活细胞中,一旦离开活的寄主,很快丧失侵染力,并容易被阳光、干燥空气、氧化物以及60℃左右的高温杀死。

A、热钝化温度: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B、体外存活期:在室温(20-22℃)条件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C、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四)病毒的传播: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包括动物介体和植物介体两类。(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带毒不属于)

1 介体传播包括昆虫介体(蚜虫、叶蝉、飞虱)、土壤中的介体(线虫、真菌)

2 非介体传播包括机械传播(也称汁液摩擦传播)(植株间接触、农事操作、农机具及修剪工具污染、人和动物活动)(烟草花叶病毒只能通过汁液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转播。(五)病毒病的症状特点:没有明显的病症,常见的病状有变色、畸形、坏死三种类型。

1 变色:花叶和黄化是植物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

2 畸形:皱缩、丛枝、卷叶、癌肿等。

3 坏死:表现为坏死的斑点。

第四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的定义: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2、寄主: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或宿主。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

3、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

体营养型。

非专性寄生: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死体营养型。

(腐生: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

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的。

专性腐生:以各种无生命的有机质(培养基)作为营养来源,称为专性腐生。一般不引起植物病害,主要造成腐烂。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的定义: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2、注意:一般来说,病原物就是寄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寄生物和病原物并不是同义词,寄生性也不是致病性。它们都是病原物的重要属性。

二、植物的抗病性

1、抗病性的定义: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2、抗病性的表现:寄主对病原侵入的反应。

免疫:完全不发病。寄主把病原物排除在外,使病原物和寄主不能建立寄生关系;或已建立了寄生关系,由于寄主的抵抗作用,使侵入的病原物不能扩展,或者死亡,在寄主上不表现任何症状,叫做免疫。

抗病:寄主只表现轻微症状,为害不大。

耐病:寄主植物遭受病原物侵染后,虽能发生较重的症状,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偿作用,对其生长发育,特别是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小,叫做耐病。

感病:发病严重,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表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叫做感病。

三、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一)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染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1接触期:指病原物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的侵染状态,或者从休眠场所向寄主生长的场所移动以准备侵染寄主。对于寄主植物来说,是敏感时期。

2侵入期: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一个阶段。

⑴侵入时间:植物病毒和病原细菌有的一旦与寄主的适当部位接触就随即侵入。昆虫传染的病毒,侵入所需要时间也很短。病原真菌孢子落在植物表面,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能侵入,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也不超过24小时。

⑵侵入的途径:①直接侵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侵入;(靠生长的机械压力或外生酶的分解能力)

②自然孔口侵入,通过自然空口如气孔、皮孔、水孔、蜜腺、柱头等进入;

③伤口侵入,病原物经植物体表的各种伤口,如虫伤、冻伤、各种机械伤、自然裂伤等。

⑶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主要在于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3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

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斗争的结果。

4发病期:出现症状一直到生长期结束甚至植株死亡为止的整个阶段。

一般寄主出现症状就表示潜育期的结束。

(二)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寄主植物收获后,病原物怎样渡过寄主非生长季节,并引起下季再度发病

的问题。

一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就是下一生长季节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源。了解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方式和场所,并及时消灭或减少病原物,可减轻下一季病害的严重发生。

越冬越夏的场所:⑴田间病株;(处理病株,清除野生寄主)

⑵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播前处理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⑶土壤;

⑷病株残体;(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

⑸肥料;

⑹传病介体;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成为初侵染;

再侵染: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寄主同一生长季节的侵染。

3、病原物的传播

⑴主动传播:病原物自身活动引起的传播。

⑵被动传播:绝大多数病原物借助外力进行传播。

气流、风力传播

雨水传播

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⑶人为传播:通过田间操作和种苗、接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调运――――――加强植物检疫

施肥、灌溉、播种、移栽、修剪、嫁接、整枝――――加强田间技术管理

(三)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普遍发生而严重为害的现象称为病害流行。病害流行的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

2 大量感病的寄主

3 环境条件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病虫害的)短期预报:以天为单位,预测3 ~ 10天病害或虫害的情况。 如依据田间菌量积累情况、短期天气预报及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等预测病害情况B从害虫前一个虫期预测后一个虫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 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一般将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 病症: 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初侵染和再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对植物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再侵染则是由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再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植株。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叫传染性病害。 垂直抗性: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仅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而对其它小种不具抗性。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主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 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 在同一寄主上完成真菌的生活史,为单主寄生。需要在不同科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多胚生殖:在一个卵内发生两个或数百个、甚至多达上千个胚胎,进而发育成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兼性寄生物:以腐生为主,兼能寄生的生物。 交叉保护: 是指病毒的弱毒株系可以保护植株免受同一病毒强毒株系的严重为害的现象。利用交叉保护,可以通过给植物接种病毒的弱毒株系的办法,从而达到防止强毒株危害的目的。 颉颃作用:是指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现象。 经济阂值:是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 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的那个关键性种群密度或作物受损害的程度。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年生活史:昆虫以当年越冬虫期开始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成为年生活史。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性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侵染循环:侵染性病害从上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趋性: 是昆虫以反射作用为基础的进一步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昆虫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行为,或趋或避,其趋性有趋光性、趋化性及趋温性。 全部种群治理: 是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称群集性。 生理年龄抗性: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自然综合体,系统凭借其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控制虫害或病害的目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环节,称为食物链,但一个单纯的食物链是不存在的,通常是许多彼此交错联系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世代: 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踊到成虫性器官成熟并能繁殖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o 世代重叠: 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色、温度、湿度及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 休眠与滞育:昆虫的体眠是由环境因素不适宜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不良环境消除后,可立即停止休眠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和昆虫的遗传稳定性支配,造成昆虫的生长发育暂时中止的现象。在滞育期,给予良好条件,也不能解除。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病状是植物本身表现的异常状态,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植物检疫: 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的植保措施。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 种群与群落:种群,农田生态中的种群是在特定空间与时间内彼此密切关联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群落:在特定环境中彼此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成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有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组合。 专性寄生物:只能寄生不能腐生的生物,或者说只能从寄生的活细胞获取营养的寄生物。 填空题1 1993 年,一种危险性检疫害虫由境外传人我国,在海南三亚市反季节瓜菜作物上首次被发现,现已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它是一种多食性的潜叶害虫,对瓜类、豆类危害尤其严重,这种害虫是美洲斑潜蝇 病原物的浸染过程分为侵人前期、侵入期、潜伏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称为(致病性)。 病原物入侵并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症状,称为(潜育期)。 不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垂直抗性由(主基因)基因控制,水平抗性又称(寡非专化性)抗性,由(一般性多) 基因控制。 蝽象属于半翅目。 当今治理有害生物的策略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大面积种群治理、全部种群治理三种。 海棠锈病又名苹栓锈病,主要危害海棠及仁果类观赏植物和栓柏。黄瓜霜霉病的菌丝体在(越冬植株)上越冬,其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传播 黄瓜霜霉病的菌丝体在越冬植株上越冬,其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传播 黄瓜幼嫩叶片抗霜霉病,而成熟叶片易感病,说明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蝗虫、蟋蟀、蝼蛄属于(直翅)目。 蝗螂目昆虫的头部呈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为咀嚼式,前胸极长,前足为捕捉足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有免疫、抗病、耐病和感病等几种。昆虫的变态方式有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昆虫的腹部是(代谢与生殖)的中心,腹腔内有(消化、排泄、呼吸、神经、循环和生殖)等器官。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管状器官系统,分为( 气门)、(气管)。和( 微气管)。 昆虫的口器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是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 昆虫的头部附器有口器、触角和眼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有关的(消化腺)。 昆虫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和适应能力强 昆虫分类的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 美人蕉锈病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的锈菌)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孢子体在活的寄主上)越夏和越冬。 苗木猝倒病的典型特征为苗木猝倒 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变化。 蔬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十字花科、高宦、葱蒜、瓜类、菠菜类蔬菜,,主要的为害部位是叶片 我国危害茄科蔬菜的瓢虫主要有(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两种。 我国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蜘虫主要有挑蜘( 烟蜘〉、萝卡螃( 菜缝管蜘)和甘蓝蜻〈菜蜘)三种。 舞毒峨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仙人掌的(黄色球)类品种易感炭疽病。 引起月季白粉病的病原菌是蔷薇单囊壳菌,该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芽鳞中越冬。 影响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有些真菌侵入寄主后形成的吸收养分的特殊结构叫(吸器 在气温25—30℃条件下,雨量与柑橘溃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物病害病症的类型包括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害病状的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焉。 植物病害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致病性强繁殖数量大的病原物) 、二是(连续连片种植面积大的感病品种) 三是(有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及传播的环境条件)。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状为杆状、田间诊断细菌病害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植物组织切口是否有菌版溢出。 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繁殖方式为裂殖 子囊菌无性繁殖一般形成分生抱子,有性繁殖形成子囊抱子。 选择题1 白菜抗霜霉病的品种为(青帮品种)。 步行甲的胸足为(步行足)。

园林植物病虫害知识点归纳

昆虫成虫的基本特征: 1)体躯分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头部有1对触角和1个口器,通常还具有一对复眼和0~3个单眼,这是昆虫的感觉 和取食中心 3)胸:胸部有3个体节组成,一般着生3对足和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六足虫纲)4)腹:腹部由9~12体节组成,含大部分脏和生殖系统,多数昆虫腹部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是昆虫的营养和生殖中心 5)变态:在昆虫的生长发育中,其部构造及其外部形态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 昆虫的头部 1、昆虫的头式:前口式(食植性)、下口式(肉食性)、后口式(刺吸式) 触角的类型:刚毛状(蜻蜓)、羽毛状(大多数雄蛾)、膝装(蜂)、丝状(蟋蟀,叶甲)、念珠装(蚊子)、锯齿状(扣头虫)、栉齿状、具芒装(苍蝇)、环毛状(蚊子)、棒状(蝶类)、鳃片状(金龟甲) 2、昆虫的眼类型:单眼(侧单眼、背单眼)、复眼 复眼功能:分辨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移动物体;成像;辨别光的颜色和方向。由若干单眼组成,单眼数量越多,视觉能力越强。 3、昆虫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最原始的口器:组成(上颚(最坚硬)、下颚、上唇、下唇、舌),主要特点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以咬碎植物并吞咽下去。(叶蛾、叶峰、叶甲、瓢虫) 刺吸式:口针(上颚和下颚延长)、喙(上唇、下唇)、咽喉唧筒。主要集中在同翅目。嚼吸式:咀嚼式+刺吸式(为高等蜂类所特有) 虹吸式:有一条可以弯曲和伸展的喙,不取食时想发条一样反卷,为鳞翅目所特有。 舔吸式:有大型唇瓣。为双翅目蝇类所具有。 锉吸式:为蓟马目昆虫所特有。 4、昆虫的胸部=前胸+中胸+后胸+4块骨板(背板、腹板、侧板X2) 前足+中足+后足 前翅+后翅 胸足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胸足类型:步行足、跳跃足(蝗虫、螽斯)、开掘足(蝼蛄、金龟甲)、捕捉足(螳螂)、携粉足(蜜蜂)、游泳足(龙虱)(并举例) 翅的类型: 膜翅(膜翅目),复翅(蝗虫、蟋蟀),鞘翅(甲虫),半鞘翅(蝽),鳞翅,缨翅(蓟马目),平衡棒(苍蝇、蚊子)(举例) 翅的连锁器:前翅发达后翅不发达的昆虫,在飞行的时候后翅必须以某种构造挂在前翅上,用前翅来带动后翅的飞行,二者协同动作,将昆虫的前后翅连锁成一体,以增进飞行效率的各种特殊构造。 6、昆虫的腹部(9~12节):尾须,外生殖器(外交配器、产卵器) 7、昆虫的变态类型: 1)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期。其特点是成虫和幼虫的形 态和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幼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翅未发育完全。 渐变态:成虫和幼虫在形态、习性上均相似,幼体称为若虫。如蝗虫、蟋蟀、蝽、蝉。

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同步练习A卷(练习)

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同步练习A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SOD是一种抗氧化酶,它能催化O2形成H2O2,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下图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种方式。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SOD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B . ②、③分别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均无需严格的无菌操作就可以完成 C . SOD催化O2形成H2O2的机制是为该反应提供能量 D . 该育种方式利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考点】 2. (2分)使用农药来防治棉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A . 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B . 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选择 C . 棉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变异 D . 农药对棉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考点】 3. (2分)关于蝗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B . 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灾害 C . 东亚飞蝗对我国危害最大 D . 多雨天气利于蝗虫幼虫生长,所以蝗灾经常与水灾链性发生【考点】 4. (2分)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A . 原始森林面积大 B . 森林树种组成多 C . 单一人工林太多 D . 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考点】 5. (2分)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是() A . 棉红铃虫 B . 棉铃虫 C . 棉红蜘蛛 D . 棉蚜虫 【考点】 6. (2分)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是() A . 小麦白粉病

植保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 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园艺植物病理学 简答题 (1)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2.特点: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 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等。 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后者死而不倒)、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等。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 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 二、病症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1.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五类。 2.特点: 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菌物 一、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三类。 二、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有性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五类。 三、引起植物病害的菌物分属哪几个门?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属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 特点:卵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多产生卵孢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典型的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

植物细菌性病害比较全面知识

植物细菌性病害比较全面知识 细菌性病害主要类群有棒杆、假单胞杆、野杆、黄单胞杆、欧文杆五个菌属。革兰氏染色除棒杆菌呈阳性外其它四个菌属都是阴性。 细菌病害主要特点是——非专性寄生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这是分泌激素所致。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真菌受病植物一般症状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而细菌则无。这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种类、受害植物种类及危害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一、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 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状有: 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叶片上的病斑常以叶脉为界线形成的角形病斑,细菌为害植物的薄壁细胞,引起局部急性坏死。细菌病斑初为水溃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称为晕环。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枯萎型:大多是由棒状杆菌属引起,在木本植物上则以青枯病假单胞杆菌为最常见,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植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植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型:由癌肿野单胞杆菌的细菌可以引起植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假单胞杆菌也可能引起肿瘤。如菊花根癌病等。 2.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症有: 蔬菜细菌性病害与其他病害的区别,一是蔬菜植株病变部位无明显附属物(如菌丝、霉、毛、粉等);二是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往往有菌脓出现,而真菌病害则有霉状物(菌丝、孢子等)。 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

植保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xx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测试 题(试卷) 一.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按其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二大类,即()和()。 2.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原因有()、()、()、()等。 3.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及()等。 4.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直接从()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的真菌,则以()上产生的特殊结构——(),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 5.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 )和繁衍后代的( );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 6.真菌性病害的症状有()、()、()。 7.细菌中的生理小种一般称(),病毒中的生理小种称()。 8.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反应,依据其抗性的强弱,分别有()、()、()、()四种表现。 9.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青枯病是属于植物病状中的______。 A.变色 B.斑点 C.萎焉 D.畸形 ()2.在植物病害中,______引起的病害最多。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线虫 ()3.在真菌生活史中,产生孢子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A.有性孢子 B.无性孢子 C.无法比较

()4.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______。 A.植物的症状 B.植物的病征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传染性 ()5.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典型的_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6.金桔的气孔分布稀,数量少,中隙小,很少生溃肠病,这是由于金桔具有_____。 A.避病 B.抗侵入 C.抗扩展 D.抗病 ()7._______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A.高温高湿 B.适温高湿 C.适温低湿 D.低温低湿 ()8.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时期是______。 A.接触期 B.侵入期 C.潜育期 D.发病期 ()9.同一病害影响潜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A.温度 B.湿度 C.风雨 D.光照 ()10.________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A.田间病株 B.土壤 C.病株残体 D.肥料 三.多项选择题 ()1.______引起的病害在植物外部没有病征表现的。 A.真菌 B.细菌 C.病毒 D.类病毒 ()2.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病征多属于真菌的_______。A.菌丝体B.繁殖体C.分泌物D.孢子 ()3.能引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是_______。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1、叶片出现斑点或斑块 如果叶片的斑点或斑块起皱变褐,可能是缺水造成的。若斑部软化、呈黑褐色,可能是浇水过冷、水溅到叶片上、化学药品的伤害、日灼病或病虫造成的。若斑点湿润有水疱状或干燥而凹陷,这是病害造成的。有几种害虫能刺吸植物的叶片为害。 2、突然落叶 叶片没有褪色就萎蔫,突然脱落,往往是由于植物受到了突然的袭击,如温度骤然的大幅度升降,白天日照强度的急增,或强冷风的吹袭;土壤的过度干燥, 特别是木本植物更易落叶。 3、顶部叶片小而黄,严重时出现褐斑 喜酸性土植物和对钙质敏感的植物在北方浇含钙质多的水(硬水)和用含钙质比较多的培养土容易出现的现象。 4、叶片卷曲脱落 由于温度低,顶部喷水或吹冷风造成的。 5、叶片黄化脱落 偶尔有老叶片脱落是正常的。大量的叶片同时黄化脱落则表明浇水过多,室内温度骤然降低或局部冷空气对流所致。 6、叶片呆板无生气 可能是光线过强或红蜘蛛为害的结果。健壮的叶片积满灰尘,也会缺乏生气, 注意清洗。 7、叶片出现损伤性裂口和孔洞 通常原因是:宠物或人为的机械损伤(刚萌发的叶芽受伤)是昆虫为害。 8、花蕾脱落 导致叶片脱落的原因同样可以引起花蕾脱落。花蕾脱落最常见的原因是空气干燥、缺水、光照少、开花前盆的位置变动或昆虫为害。 9、花很快枯萎 最可能的原因是缺水、空气干燥、光线太弱或温度太高。 10、叶片萎缩 要么是土壤干燥,要么浇水太多或盆底排水孔堵塞,以至使根系腐烂。也可 能是阳光太强(特别是中午)、空气干燥、温度太高,根系长满盆或虫害。 11、新植株落叶 刚换盆,新购买的植物或植物从一房间移到另一环境稍有变化的房间,掉 1-2片叶子是正常的现象。注意换盆时用稍大一些的盆,买植物拿回家时要小心 保护植物渐渐从阴处移到明亮处,尽是减少对植物的刺激。 12、底部叶片干燥脱落 有三种原因:缺乏光照、温度过高或缺水。 13、植物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1 1.什么是植物病害?当地主要病害的例子.P8 玉米大小斑病小麦锈病棉花黄枯萎病大豆褐斑病甘薯黑斑病 2.植物病害发生应具备哪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导致植物生病的?P9 3.简述病症、病状的概念及病症、病状的类型?p10 4.真菌的分类单元如何?基本分类单元是什么?P17 5.简述细菌所致病害的症状防简要识别方法.p26 6.举出当地发生的病毒病害.p28 7.如何解释同一黄瓜品种不同部位的叶片抗性不同?p33 8.实际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为什么要提纯复状?p34 9.病原物的浸染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p34-40 10.病虫害流行的因素有哪些?p35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作业2 1.请说明昆虫纲的共同特征. 昆虫纲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还有2~3个单眼和1对复眼,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由3节构成,生有3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是昆虫的生殖中心;昆虫的最外层是坚韧的外骨骼。

2.试述昆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昆虫的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前肠、中肠、后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消化和吸收(昆虫的消化作用、影响消化酶的因素、营养物质的吸收、肠液流动循环理论、营养物质的利用),昆虫的营养生理(昆虫的营养需要、人工饲料),择食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择食过程、影响择食的因子)。 昆虫的呼吸系统: 气管系统(器官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排列、微器官和气囊、气门及其开闭机制),昆虫的呼吸方式(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气门和气管呼吸、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气管的通分作用、微气管中的呼吸机制、气门开闭的调控),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 昆虫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类型、神经节、神经),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脑、腹神经索),昆虫的交感神经和周缘神经系统(口道神经系、中神经、周缘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在轴突上的传导、突触传导),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种类和功能;视觉器、感化器、听觉器。 3.简述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和取食方式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的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它们的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各种不同的特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但基本类型为咀嚼式和吸收式两大类,吸收式口器又因吸收方式不同分为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和锉吸式等。咀嚼式口器是比较原始的,其它口器类型都是由它演化而来。 1.咀嚼式口器

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课件资料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植物常见病害及特征

根腐病:病菌侵染部位:根部、茎基部、嫁接口、茎结处等。 生产中实际发生的病害有: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拟茎点霉根腐病、枯萎病、蔓枯病、白绢病、菌核病、疫病。 根腐病:其中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是非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诊断特征一是地下茎基部腐烂,缢缩不明显;二是茎基部导管变褐色;三是茎基部后期导管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即地上部茎的导管不变色。而拟茎点霉根腐病是当前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镰刀菌枯萎病:黄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省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地黄瓜,由于连年种植,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增多,发病日趋严重。其诊断特征是病株呈萎蔫状;严重时剖开根、茎部导管,见到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其它病害没有此症状。 白绢病:被害部位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部,在病部上面长有呈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边缘明显,所以叫白绢病,同时还生有茶褐色的小菌核。 疫病:诊断特征为,茎基部软化缢缩、植株萎蔫枯死,但是,导管不变色,这点和枯萎病不同。枯萎病与黄瓜疫病的主要区别为,黄瓜枯萎病一般不为害叶片。有时叶脉发黄,成网纹状。为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大病斑黄瓜枯萎病不为害瓜条,疫病为害瓜条,开

始水浸状凹陷,后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黄瓜枯萎病呈萎蔫,严重时枯死,疫病呈萎蔫,很快枯死;黄瓜枯萎病地上部茎基部纵裂,疫病地下茎基部软腐缢缩、腐烂;导管黄瓜枯萎病致使导管变黑褐色,疫病不变色。 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除为害黄瓜外,还能为害冬瓜、南瓜、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黄瓜茎、叶都能被害。其诊断要点,一是叶子病斑大,呈半圆形或“V”字形,同时病斑上面长有许多小黑点;二是茎被害多发生于节部,病斑白色,有琥珀色胶质物流出,散生有大量的小黑点,严重时造成蔓枯。 菌核病属于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

第二章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测试题答案

第二章植物病害基础知识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0.5分,共10分) 1.主动、被动、真菌、游动、寄主。 2.微伤口、伤口、自然孔口、伤口、自然孔口、表皮。 3.物理结构、化学物质。 5.兔丝子、列当。 6.真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植物病原线虫。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地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都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 3.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 4.侵染性病害是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袭而引起的病害。 5.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子所引起的。 6.是植物感病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征。 7.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生活史。 8.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9.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在新的生长季节首次引起植物的发病过程称为初侵染。 10.在同一生长季节内,由初侵染所产生的病原物通过传播又侵染健康的植株称再侵染。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 2 √3√4√5√6×7×8×9×10×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CD 2.BCD 3.B 4.C 5.ABC 6.C 7.B 8.D 9.B 10.C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1)为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 (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少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不具细胞壁的原质团; (3)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它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2. (1)病原物的致病性强、数量多并能有效传播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2)品种布局不合理,大面积种植感病寄主植物或品种。 (3)只有长时间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病害才能流行。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汇编

目录 一.植物病害 (2)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2) 2.植物病害的原因 (2) 3.植物病害的类型 (2) 4.植物病害的症状 (3) 二.植物病原物 (3) 1.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3) 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3) 3.病害循环 (4) 三.植物病原真菌 (5) 1.真菌的分类 (5) 2.真菌的一般性状 (5) 3.真菌的繁殖 (5) 4.真菌病害的特点和诊断 (5)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6) 1.病原细菌的形态结构 (6) 2.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 (6) 3.植物病原细菌的诊断 (6) 四.植物病原病毒 (6) 1.病毒的组成及形态 (6) 2.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6) 3.植物病毒的传播 (7) 4.代表性植物病毒 (7) 五.植物病原线虫 (7) 1.植物线虫 (7) 2.植物病原线虫的习性及传播 (7) 3.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7) 4.主要的植物病原线虫 (7)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8) 1.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 (8) 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8) 3.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8)

一.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积累; (2)水分的输导; (3)光合作用; (4)养分的转移与运输; (5)生长与发育速度; (6)营养产物的积累与贮存; (7)营养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再利用。 2.植物病害的原因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出病变的因素。 如: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不良的物理化学条件 由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其中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简称病原菌。它们都是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叫寄主。也可惯称为寄主植物。 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环境 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 角形的面积。 病害四面体: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 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害四面体学 说。 3.植物病害的类型 (1)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传染性,所以称传染性病害。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常见植物病害

真菌学实验报告 20种病害的病原鉴定 姓名:张佳佳 专业:植物病理学 学号:09207006 2011年4月

1.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 危害症状: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特征: 学名: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f.sp. tritici Marchal ,异名为Erysiphe graminis DC. f.sp. 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Oidium monilioides。 病原形态: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2.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危害症状: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特征: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 1、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 3、症状: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损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 并非病害。 二、病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 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一)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