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7奇妙的克隆

17奇妙的克隆

17奇妙的克隆
17奇妙的克隆

17、奇妙的克隆

1字词积累:

囊:读náng,口袋。本文是指像口袋的东西,如胆囊。克隆: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繁衍:衍,读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也泛指事物的萌芽。蟾蜍:读chán chú。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脊椎:读jízhuī。脊柱、椎骨。两栖:指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生活。栖,读qī;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相安无事: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矛盾或争执,和平相处。

2听朗读,思考: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这样有什么好处?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这样从四个不同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第二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构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额细胞与受精卵一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克隆技术能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和弊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的繁衍具有“高附加

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理念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小结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理念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6、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克隆”是怎样一回事。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

验”呢?文中安排有什么好处?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一是从中国的“克隆实验”写到外国的“克隆实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果和贡献;

二是写“克隆实验”从鱼类、两栖动物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8、“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构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额细胞与受精卵一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3再读课文,思考: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能能表现这些的语句。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3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过几百次黑灰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以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的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我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4奇妙的克隆: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信息生物技术。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简介克隆实验。克隆绵羊“多利”。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5作业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诶了许多科普知识,请以“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

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主体文意梳理 1. 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2.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 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 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 ”来源于希腊文“Klone ”,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选文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引用等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 _________ ___。 4.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你从正反两方面简单谈谈。 (二)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精品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繁衍. y ?n 囊胚..期 náng pēi 蟾蜍.. chán 孵. 化 f ū 性腺. xiàn 胰.蛋白酶. yí méi 濒.临 b īn 分泌. mì 2.解释词义: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夭亡:短命,夭折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濒临:接近,临近。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3.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从小标题或中心句入手介绍了克隆的定义,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克隆的意义。)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 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巩固提升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思考: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979年克隆鲫鱼、1960、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举例子、列数据。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4.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7题;共121分) 1. (5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 ①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 ②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③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2. (8分)根据课文《欢庆》组词。 旗________、________ 祖________、________ 洁________、________ 庆________、________ 3.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粮________洞________干________东________ 浪________同________汗________冬________ 4. (4分)“外”字共________笔,第二笔________,偏旁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10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________并向他们________,孩子们因此而感到________和________;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________,而________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________之下,孩子们________,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________父母,并学会以行动________父母对自己的爱。 6. (8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奇妙的克隆》参考资料(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奇妙的克隆》参考资料(教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奇妙的克隆》 参考资料(教学方案) 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邱德青江世亮) 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 有关专家针对一些科学狂人在美国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应当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思考这个问题,记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研究员。 沈教授说: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国外不断有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提出并试图从事克隆人的研究。尽管各国政府明令禁止,但与克隆人有关的报道近两年来不止一次见诸报端。但是,这次速度这么快,又与邪教组织有关联,确实令人感到震惊。 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学家借此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就值得讨论了。沈教授认为:即使撇开邪教不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整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会认9个生字,会读“迅速、蕴藏”等词语,理清课文条理。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法学法:启发、质疑;自学、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我知道大家听歌!(放生日快乐歌).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快乐歌).熟悉吗?那么听到这首<<生日快乐>>,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说:过生日,我想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过生日,生日礼物,切蛋糕…..) 的确,关于生日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这其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17.可贵的沉默).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这篇课文,老师给大家自学提示:第一点:认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点:借助字典学习理解生字,新词.第三点:同学之间互相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请

同学帮助解答.同学们自学之后,老师再来检查,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开始吧!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词: 迅速蕴藏霎时寂静恰好犯错稚拙烦恼 ⑵指名认读,纠音。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三、朗读感悟,唤发爱意。 (一)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当我们读到老师问,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他们是怎么向你祝贺的?这个时候课堂上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指 名回答,师板书:热闹)。 2、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这幅图就是当时课堂热闹的场面,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的这个热闹的场面呢?(指名回答)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至九自然段,从中找找描写课堂上“热闹”的语句。 4.指名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①自由句子,读完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找到描述这种心情的词吗? ③找找从哪些词中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兴奋?(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④你们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吗?齐读 ⑤从这这几句话中,“我”知道孩子们是——快乐幸福的。 ⑥他们的快乐是谁给的?

《奇妙的克隆》导学练案

17 奇妙的克隆 李家营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0.11.22 【目标点击】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10多篇。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知识回顾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和两大类。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和 两种。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两栖.()蟾蜍 ..()()胚.()胎夭.()亡 繁(yǎn)(bīn)临(shuài)先(pú fú) 2.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精心精确准确) ②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第一率先最早) 3.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①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③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整体感知 4.填空。 本文是介绍克隆的一篇(文体),作者,是著名的家。 5.根据对文章的信息把握填空。 ①“克隆”的原意是,现在,扩大了它的含义, 也叫做“克隆”。 ②“有性繁殖”指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读一读,写一写。 chóng fù huǎn hé wài p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àn yì biǎo dá fánn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稚________顾________ 议________ 讯________ 暖________ 高________ 恰________ 贺________

唯________ 烦________蚁________迅________ 缓________ 享________ 哈________ 架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骄________ 阻________ 免________ 神________ 贺________ 异________ 绪________ 情________ 娇________ 祖________ 兔________ 伸________ 驾________ 导________ l fán nǎo fàn cuò xùn sù huǎn hé xiǎng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________ zhuàn________ 兴:xìng________ xīng________ 8.生字锤炼。 zhù hè shén qì shízú zuǒ ɡù yòu pàn lxiǎnɡ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课文《奇妙的克隆》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克隆是什么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one”起源于希腊文“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orG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

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 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 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 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 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 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1 刚学完第三单元五篇说明文,接下来第四单元又是五课说明文,唉,再美味可口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也会厌呀。于是决定把第17课《奇妙的克隆》丢给学生,由他们自己来处理。虽说“丢”,还是不太放心,略为组织了一下:第一大组负责课文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第二大组负责课文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 三组负责课文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第四组负责课文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每组负责朗读自己这部分,每组都要回答其它各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内容是各组负责的部分),其它各组同学可以对全组提问,也可以指定同学回答。提的问题可以几个人一起商量确定,也可以单独提出。负责回答问题的小组可以单独回答,也可以一起商量回答。回答不出次数多的算输。如果提问者认为回答得不对的,就要把认为对的答案讲出来,经过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评定认为行,也算没回答出一次。 分组朗读一结束,全班同学就沸腾起来,不要老师说分组讨论,自己就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研读自己这组负责的内容,商量提什么问题,怎样应对别组可能提出的问题。哇,可以用热火朝天来描述这个场面。

本来没指望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来的,顶多就是依照前面已学过单元的知识提一些诸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什么的比较面上的东西。可结果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让我大吃一惊。惊讶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这么强,惊讶于我平时讲的课有那么多时有那么多不需要讲的多余的东西。如“克隆是什么”部分,有同学提到“课文开头用了大家熟悉的在介绍克隆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 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的顺序,并理解这种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2、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 1、结合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板书课题:17奇妙的克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课文内容 设计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答的形式回答。(问题用幻灯的形式打出,按课文四个板块,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1、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板书:克隆的含义](“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8doc初中语文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8doc初中语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奇异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扫瞄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育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讲得浅显易明白。第一,从我们容易明白得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通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差不多上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育后代,这确实是无性繁育。〞如此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讲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确实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味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讲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刻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如此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奉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如此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进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讲明成效。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产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庞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能够有效地繁育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能够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关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者没有沉醉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咨询题的冷峻摸索。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进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摸索。行文脉络十分清晰,讲明事理步步推进。 二、咨询题研究 本文在写法上专门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第一,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讲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讲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讲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练习讲明 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咨询题。

奇妙的克隆 教学研究案

总第课时 二次备课 《奇妙的克隆》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 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 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 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 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 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 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 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 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 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 “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南宁市29中杨玲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的是克隆;克隆的试验;以及克隆的应用和发展。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月的德国世界杯大家看了吗?你们最喜欢哪一位球星?如果世上多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好吗?这也许是不少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有可能实现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或许能让我们梦想成真。那是什么呢?对,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从新近发生的事和学生的兴趣导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奇妙的克隆? 2、文章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知识抢答。 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竞赛抢答: 1、什么是克隆?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5、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本文使用了哪些?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奇思秒想,个性展现。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繁衍(2)囊(3)胚胎(4)鳞片 (5)脊椎(6)两栖(7)蟾蜍(8)濒临 2.解释词语。 (1)繁衍:(2)相安无事: (3)濒临:(4)两栖: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限35字以内) 4.①我国的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世界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②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批评。 请针对上述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来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语段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0年10月27 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NO:17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 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十七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习难点】 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2、走近作者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 相关链接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什么东西可以克隆?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这难道不奇妙吗? 5、课前准备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自主学习】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7课《奇妙的克隆》练习题

17 奇妙的克隆 1、主题解说 本文揭示了克隆的奥秘,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与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瞧待科技的发展,严肃地思考克隆的意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2、重点突破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就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提示一:作者用四个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克隆。首先介绍什么就是“无性繁殖”,什么就是“克隆”;待我们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介绍目前世界在克隆技术上取得的科研成果;最后讲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福音。其中第二与第三两部分实际上写的就是同一个内容。 提示二:同一个内容分成第二与第三两个部分来写的原因就是,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有关克隆技术的实验成果,而第三部分则突出克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借此告诉我们克隆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与重大突破。 提示三:课文按照“什么就是克隆有关克隆的研究克隆的作用”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属于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3. 结构图解 说明对象说明 顺序 实验 对象 研究 成果 时间说明 方法 克隆—— 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克隆含义克隆 实验与发展 (按生物进化, 由低到高)克 隆造福人类。 鱼类鲫鱼1979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爪蟾蜍1962 黑斑蛙1978 哺乳类鼠 多利羊1996 4、拓展延伸 科学家名言录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阿基米德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细菌.( ) 鲫.鱼( ) 囊胚.( ) 哺.乳( ) chán( )蜍 bīn( )临两qī( ) 繁yǎn( ) 2、根据语境写出与括号中的意义相对应的词语。 (1)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 (出于自然之势)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2)“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 (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居然能 够做到,非常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就是体细胞的核,而不就是胚胎细胞核。 (3)鲤鱼细胞核与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 (彼此与平相处,没有冲突),并开始了类 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 3、 (南宁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就是( ) A、南宁市各县区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开展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传播壮乡文化。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广西姑娘石芳丽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学校上的一节公开课。这篇课文很长,因此上课之前我安排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教学中,我对这篇说明文所蕴含的知识信息和文化信息进行了合理地把握,使枯燥、单调的说明文也让同学们学起来热情高涨。 上完课后我也和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探讨,结合自己的反思,我觉得我这节课的亮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我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何寻找各段的中心句。在平时的阅读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讨时间和展示机会。 在教学这节课中,我共安排了学生三次小组讨论、两次同桌探讨、一次独立思考,以多种形式的思考形式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进行展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收获成功和自信的喜悦。 3、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发言。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也给与爱科学、爱研究的学生一个创新的平台。 4、以丰富的语言将课堂中众多环节衔接自然。 教学中各环节环环相扣,但老师却做到衔接自然,使整个课堂有序进行,条理清晰。教师语言丰富却掌握有度,只发挥了引导作用,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当然,这节课我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 1、学生对克隆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够,导致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课本中仅限的内容。 2、课堂容量较大,最后只能将字词和说明方法的分析放到检测题里呈现。经过认真的分析,应把课前展示的图片删掉一部分,太多反而显得累赘。检测题第二题一个题就够了,只要学生能对说明方法及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就可以了,两个实在没有必要。 3、拓展训练的时候,教师引导的不够好,没有帮学生创设一个说的氛围,只有三四个同学发言,这应该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高潮并未出现。相反在谈克隆的弊端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很高涨。 选说明文上公开课是一个挑战,经过反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能扬长避短,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1

《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课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克隆技术是人类进入生物技术时代的标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生物学家谈家桢的这篇科普文章为我们说明了有关这一技术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克隆”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好处。本文使用小标题的方法谋篇布局,把较为复杂繁多的内容条理化。在各部分的写作中根据介绍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层次清晰,用词准确严密,既说明了这一技术现在取得的成就,又描绘了未来的光明前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可以结合本课的说明特点,适当介绍一些说明文的写作知识。 2.本文尽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可以与生物老师取得联系,结合生物课的学习来开展一些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 法。 2.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 教学难点: 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四、课前准备活动: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导入 同学们,当你为作业多而烦恼时,是否很想有一个人代替你写作业?当你坐在教室,是否很想有一个你正在欣赏精彩的球赛?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另一个“你”正款款向你走来。今天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高科技世界,邀请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给我们掀起克隆“奇妙”的面纱。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导入语,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走近作者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查阅的作者信息。师出示谈家桢图片及资料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①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②小组互助学习,资源共享;③让了解作者信息,为下文对话打基础。】 (三)走进文本 学习“奇妙的克隆”之奇妙 1.跳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本,了解“克隆现象之奇”。 (1)学生自学,及时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生边读边画边写。自由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写下的感悟。并且用形象的语言或动作模拟“克隆”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