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适用学 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一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主干考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地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实施途径
近三年考情 分析预测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2019 年江苏卷 23 题“立体农业系统”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II 36(4)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I 卷 8 题 预计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主要侧重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和影响,以及解决对策,出题形式选择题或是综合题均可,分值在 6-12 分。预计 可持续发展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很有可能在开放性试题中考 查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的问题,考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分值 在 6-12 分。
考点精讲 1 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一知、识人讲类与解环境的关系
感谢总您体的来反说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人类作用于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过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一方面火山喷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 一方面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些化学元素,或含有某些不适合人体的化学元
第1页/共21页

素。
2、人为原因:
首先,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短缺
和生态破坏;
其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再次,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破坏了生态平衡。 【例题 1】 【题干】 读下面漫画,回答下面小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 水资源短缺
B. 全球变暖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沙尘暴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 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C. 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 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答案】1、D 2、D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
漫画反映植被破
坏引起少尘危害,说明植物具有防风沙作用,植被破坏引起沙尘暴现象,故 D 正确。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
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
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区。环境保护不等于
可持续发展。故应该选 D。
考点精讲 2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成因及分布 1、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资源 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 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第2页/共21页

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具体表现 利用效率低、浪费主严要重原、因 能源短缺
资源分布滥不伐均、滥垦、滥牧,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自然植被遭破坏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典型案例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生态 破坏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 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气候恶化、沙漠扩大、 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过度捕猎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2、环境问题的空间差异 不同空间
环境问题
区域性的
乡村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 太湖水污染
染、土壤发污展染中国家 使环用境化承肥受、着农人药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
环境污染
固体废弃发物达污国染家 生过产分和消生耗活资中源的大量有害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渤海康菲石油公司漏油 事件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第3页/共21页

全球性的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例题 2 】 【题干】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
19~20 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 世纪 90 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2019 年起,
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
工业旅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人口锐减 B. 产业升级 C. 资源耗竭 D. 生态恶化
2. 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 )
A. 优化交通布局 B. 改善生态环境 C. 发展旅游产业 D. 促进商业发展
3.下列城市中,最适合推广卢萨蒂亚棕地整治模式的是( )
A. 甘肃玉门
B. 辽宁鞍山
【答案】 1. C; 2. B; 3. 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C. 四川成都
D. 湖北武汉
1.结合材料“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卢萨蒂亚地区 19—-20 世 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 世纪 90 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因此该地是由于矿 产资源枯竭最终导致该地区工业设施废弃或半废弃,故选择 C 选项 2.结合材料“2019 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 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环境,故选择 B 选项 3.甘肃玉门多石油資源,辽宁鞍山多铁矿资源,结合材料“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整治的措施有 回填矿坑等,成都和武汉没有矿区关闭形成的棕地,故选择 B。 【题干】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可现在却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 当地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50 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80 年代水质变坏, 90 年代鱼虾绝代。” 材料二 我国每年耕地表土净流失量高达 262 平方千米,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较快速度扩展。 2019 年春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发生多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导致北京空气污染 严重,迫使机场、公路交通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早在 1991 年北京就被内罗毕国际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
第4页/共21页

材料三 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
区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
起沙扬尘。
(1) 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活动中发生的。
(3) 近些年来,北京经常遭受沙尘暴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位于强劲的________风的下风向。
(4) 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和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于沙尘暴治理的是( )
①在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草②建设“三北”防护林③增加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
④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⑤禁止山区毁林开荒,禁止草原毁草开荒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5) 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次发生赤潮。其主要原因是( )
A. 洋流改变了热量平衡
B. 厄尔尼诺引起了气候异常
C. 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D. 鱼类减少使海洋空间增加,引起藻类过度生长
【答案】
(1)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③资源衰竭
(2) ①生产 ②生活
(3) ①西北(季)
(4) D
(5)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
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资源衰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
等方面。
(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还会向环境中排放出
废弃物。
(3) 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因此冬春季节易受西北季风影响,此时
第5页/共21页

该地气候寒冷干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沙质物质丰富,在风力作用下易形成沙尘 暴。 (4)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包括在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草,建设“三北”防护林,禁 止山区毁林开荒,禁止草原毁草开荒等。故选 D。 (5) 赤潮是人类活动向海洋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造成藻类植物疯 长,大量吸收水中氧气,造成动物缺氧死亡的现象。故选 C 考点精讲 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时期
生产方式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 群 体 采 集 和 部分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 人对环境是一种恐惧和依赖关
狩猎
人类的影响并不严重

改造自然 农 耕 和 灌 溉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 人地关系趋于对立,地理环境
技术发展
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 趋于恶化
和脆弱
征服自然 工业、科技突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
飞猛进
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内,大 地矛盾迅速激化
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
谋求人 地和谐
高 技 术 工 业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坏境污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
的发展
染,生态破坏
相互协调的道路,提出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
从表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人类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人与地理环境矛盾的必然之路。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 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例题 3】 【题干】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6页/共21页

1.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 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 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 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 “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 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 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 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 识,更重于传播知识。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 崇拜 B. 依赖 C. 征服 D. 友好 【答案】1. B; 2.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人地关系思想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时间: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忽视了人对环境的 能动性,夸大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 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伙伴论——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 。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 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图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图②为人类中心论;图③为人地 伙伴论。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 2.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图中①表示人类过度的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忽略了环 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为人类中心论,体现的态度是征服自然。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 【题干】
第7页/共21页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 色走廊。该地的经验是: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 此完成下列问题。 3.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 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 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 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 下漏斗区” 4.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 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 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 D. 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答案】3、D 4、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3.莱州湾海水入侵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4.成功抗击“海水入侵”正是人地协调发展的体现。
第8页/共21页

考点精讲 4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三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1)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
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 应。 2、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 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地关系。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 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 等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能接受教育全球性目标与政策。 【例题 4 】 【题干】2019 年 7 月,浙江安吉小鲵自然保护区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安吉小鲵对 生存环境特别挑剔,主要栖息于一片海拔 1300 多米的高山沼泽地。完成下列各题。 1. 浙江省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 ) A. 环境的观念 B. 权利的观念 C. 公平的观念 D. 发展的观念 2.针对安吉小鲵的保护,最关键的是( ) A. 严防外来物种的入侵 B. 禁止高强度捕猎 C. 保护原生态栖息环境 D. 迁至野生 动物园 【答案】1. A 2.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浙江省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了保护珍稀动物,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的观念,A 正确。
第9页/共21页

2.安吉小鲵对生存环境特别挑剔,主要栖息于一片海拔 1300 多米的高山沼泽地,针对安吉 小鲵的保护,最关键的是保护原生栖息环境,ABD 错误,C 正确 【题干】读图“我国东北某造纸企业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甲部门最可能是( )
A. 伐木场 B. 家具厂 C. 蔗糖厂 D. 秸秆基地
4.该造纸企业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 能源
B. 原料
C. 市场
D. 技术
5. 该生产模式( )
A. 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增加了能源供给 B. 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利于生态保护
C. 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减轻大气污染 D. 延长纸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印刷产业发展
6.该生产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 公平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D. 发展性原则
【答案】3. D; 4. B; 5. B; 6.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3.读图可知,甲部门为农田的产品,为清洁制浆提供原料(秸秆)。
4.读图可知,图中造纸企业是在当地丰富的秸秆基础上的,主导因素为原料
5.污水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但不是提供的能源,A 错。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有利
于生态保护,B 对;
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C 错;图中纸品为终端产品,没有延长纸品
的产业链,D 错
6.读图可知,图中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废物的資源化,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可持续
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第10页/共21页

考点精讲 5 可持续发展实践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 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在工业经济结构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 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降低或消除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实现了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实现了生态效益;清洁生产促进了技术改造和工 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拟自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 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 系,形成生态上和境界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工矿废弃地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污染治理
【例题 5】
【题干】循环经济是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蔗—牛—菇”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该循环经济模式最适合发展的省区是( ) A. 河南省 B. 江苏省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该循环经济的发展( )
D.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11页/共21页

A. 推动了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B. 加大了能源消耗
C. 减轻了环境压力
D. 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和出口
【答案】1. D; 2.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甘蔗是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糖类作物,四川、广西、广东是甘蔗的主要种植区。
该循环农业模式中有甘蔗,说明是上述地区中的某一地区
2.该循环经济包含了多种农业生产部门,不属于地域专业化生产和粮食生产、出口;该循环
经济模式中没有涉及能源消耗状况;该循环经济实现了資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减少废弃物
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
【题干】3.读“我国南方某城市略图”(下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目前,该市经济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有 6000 余人待业。近期,加拿大某厂商准 备在该市工业开发区的 A 处投资建一大型造纸厂,厂商提供的优惠条件有:①提供所有设 备;②工人全部在该市招聘;③在周边高价收购作为造纸原料的稻草。 (1) 据图指出该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2) 加拿大是世界上生产纸浆、新闻纸最多的国家。分析该市吸引加拿大的企业到此办厂的 有利条件。 (3) 在 A 处建造纸厂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4)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出该市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案】 (1)交通、市场 (2)该地地价较低;廉价劳动力多;原料多且廉价;基础设施较完善;近国内市场等
第12页/共21页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 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 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 验、品味。(3)A 处不合理,应 A 处在该城市河流的上游,造纸厂水污染严重,易造成该 市水源污染。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 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 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 验、品味。(4)生态农业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 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 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 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社 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和技术等。图中有城镇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市 场需求;图中有公路和河流,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交通。 (2)“该市经济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有 6000 余人待业。”说明该地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地价也相对较低;“③在周边高价收购作为造纸原料的稻草”,说明该地可以提供多且廉价的 原料等。 (3)造纸厂是会产生水污染,A 处位于河流的上游,会影响市区的水环境,因此造纸厂建 在 A 处不合理。 (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出该市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可以获得经 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艺考过关评测 【题四干、】课大堂气小中结的二讲氧化碳、二氧化氦、氟氯烃、甲烷等气体一般不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但可能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五、课后练习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 ) A. 酸雨加剧 B. 光化学烟雾 C. 全球变暖 D. 臭氧层破坏 2.解决上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正确措施是( )
第13页/共21页

①关闭所有高能耗工业 ②加强国际合作,推广清洁能源 ③停止使用各种化石燃料 ④鼓
励公交出行,减少私家车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1. C; 2. 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全球变暖,C 正确。
2.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措施有加强囯际合作,推广清洁能源,植树造林,B 正确
可限制高能耗工业的发展,但不能关闭所有停止使用各种化石燃料不现实。
【题干】下图为我国某农牧交错带常年活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该地土地利用主要由
图中五种土地类型组成(不包含未利用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 1960-2019 年,该地( )
A. 建设用地比重略有上升 B. 草地面积逐年萎缩
C. 荒地比重较为稳定
D. 水体面积不断萎缩
4.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草原转化为耕地
B. 荒地转化为耕地
C. 新活动地域的开垦
D. 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
5.据图推测,1990 年以来该地可能( )
A. 冰川融化加快 B. 河流水量减少 C. 气候逐渐变干 D. 台风灾害增多
【答案】3. C; 4. C; 5. 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3.1960-2019 年,该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很小,比重下降,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荒地比重较
为稳定;水体面积不断增加。C 正确
第14页/共21页

4.从图中看草地、荒地、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所以该地耕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活动地域
的开垦而获得,C 正确不可能是草原转化为耕地,荒地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
ABD 都是错误的
5.1990 年以来该地水体増加,耕地面积不断塇加,土地利用的面积不断塇加,说明该地水源
增加,而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地带可以推测是冰川融化造成的。选择 A
【题干】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传说。
20 世纪中期之前,纽芬兰渔场捕鱼业以传统的家庭捕捞为主,虽经历几百年的捕捞,渔业
资源仍十分丰饶。然而,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鱼群消失,延续了数百年
的纽芬兰捕鱼业彻底破产。下图为纽芬兰渔场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20 世纪中期之前,纽芬兰渔场历经几百年的捕捞,渔业资源仍丰饶的主要原因是
①传统捕捞规模小
②因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特别丰富
③渔民捕鱼避开了产卵的季节④渔民进行人工养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纽芬兰渔场的衰落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 生物多样性增多
B. 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物质富集,水体富营养化
C. 加拿大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D. 加速了加拿大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答案】6.B 7.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6.由材料可知,纽芬兰游渔场主寒暖流交汇形成的,20 世纪中期之前和 20 世家 90 年代后
纽芬兰渔场的自然条件没有改变,20 世纪中期渔业资源富饶,而 20 世纪 90 年代后鱼群消
失,②错。纽芬兰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并不需要渔民进行人工养鱼,④错。20 世纪中期之
前,纽芬兰渔场以传统的家庭捕捞为主题,捕捞的规模小,且人们注意遵循自然规律,避开
鱼产卵的季节,使鱼类可以不断更新和延续,①③正确。选择 B 正确。
7.渔场的衰落,首先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A 错。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物质不会导致
水体富营养化,B 错。渔场衰落导致很多劳动力失业,为寻找就业机会,会扩大人口迁移规
模,C 正确。渔场衰落不利于鱼产品的加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和工业化,D 错。
第15页/共21页

【题干】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 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 2019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 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 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 (2) 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 (3) 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 ,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 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②易发沙尘暴、沿河地带易 产生水土 流失 (2)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②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①甘草种植 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③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 的发展 ④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①风能 ②太阳能
第16页/共21页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从图中可以得出图示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植被覆盖少,风力大,岩石容易被风 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靠近河流就易产生水土流失 (2)库布齐沙漠靠东,我国降水从东向西减少,所以库布齐沙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且图中显示,库布齐沙漠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从材料三中可知,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甘草种植可以保护 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 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个地区靠近 冬季风源地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为风能
三、课程小结 四、高考感 模谢拟您演练
的反馈!
【题干】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 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 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 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第17页/共21页

1.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2.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3.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
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 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 C; 2. B; 3.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读图可知中原经济区北部(长治、晋城等所在山西省)为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
土流失,故 C 正确。
2.材料指出…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屐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
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因此现代物流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故 B 正确。现代物流
业不能提升所有产业的经济竟争力,A 错误。不能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C 错误。能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D 错误。
3.“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妻费用,将物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
程,因此②错误。企业自营物流会提高运输成本,因此④错。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
道,正确。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正确。故 C 正确。
第18页/共21页

【题干】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一个地区 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的 绝对值。下图为湟水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 2019—2019 年人均生态赤字图。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4.湟水流域人均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是( ) A. 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 B. 人均林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 C. 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 D. 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 5. 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项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 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退化造成的 B. 人均林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樵采、过度农垦造成的 C. 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及草原病虫鼠害造成的 D. 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退耕还湖、降水增加造成的 【答案】4. C; 5. 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4.读材料可知,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为负值时,才 出现生态赤字;其负值的绝对值越大,生态赤字就越大。故读图可知,人均草地生态赤字呈 扩大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人均林地未岀现生态赤字。通过图示还可以看出, 由于水域的变化幅度较小,不容易判断其绝对值变化趋势是增大还是减小,但由图来看其呈 现为较直的线,所以肯定不会是先减小后扩大的趋势(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实际呈扩大趋势)。 5.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消晝结构的改变消麦粮食量减少),减少了对耕地的
第19页/共21页

依赖性,耕地生态足迹减小,其次是由于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单产量提高,耕地生产力提 高,使耕地生态赤字減小;生态退耕、“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导致林地生态足 迹有所增加;人均草地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传统习惯,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增加 了对畜牧产品 的消费,其次是过度放牧加上病虫害、鼠害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沙地面积增多,草地的 生产力降低;人均水域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 恶化,水生生态多样性减少,水域减少,生态赤字的扩大。 【题干】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A. 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导致尼罗河下游出现土壤盐碱化 B. 台风引起海啸 C.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 渤海湾出现“赤潮” 【答案】B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导致尼罗河下游出现土壤盐碱化,是人类不合理的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问 题; 台风引起海啸,是自然灾害,不是环境问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人类长期破坏 植被造成的环境问题;渤海湾出现“赤潮”,是人类排放含磷有机物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而 出现的环境问题。选 B 正确 【题干】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马拉开波湖位于南美洲北部的马拉开波盆地,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除北部委内瑞拉 湾沿岸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 500 毫米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 28℃,年 降水量 1500 毫米以上,为南美洲最湿热地区之一。该湖区内石油资源丰富,有着“石油湖” 之称,北部通过狭窄海峡与委内瑞拉湾相通。20 世纪中期,人们为了使得大型油轮能够顺 利通行,不断对海峡拓宽与加深,周边地区的炼油业也迅猛发展起来。
第20页/共21页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为了很好的实现这一战略,我们必须清楚环境的功能与其问题,从而依靠我们的努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的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保持健康,愉快的生活的重要条件。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节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1.认识环境问题 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讲解点二: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科学家们通过分析19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发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C,如图所示: (2)全球变暖除与自然原因(如,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有关外,主要是原因是人文原因: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毁林,特别是被称为“地球肺”的热带雨林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如图所示: 海平面上升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下图所示:

此外,据有关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4)应对全球变暖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②保护现有植被和植树造林。 ③国际合作。 3.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地球大气中,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人类使用致冷剂以及核爆炸和飞机尾气,大量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后,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到严重威胁,如图所示: 应对臭氧层破坏 ①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设备 4.大气污染与酸雨 (1)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分布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的降水,如果PH值小于5.6,就称为酸雨。世界主要酸雨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长江以南等地区。 (2)酸雨产生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主要有下列影响: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危害土地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3)应对酸雨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推广清洁能源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湘教版必修2)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以下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 2、了解并识记以下内容: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名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 3、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惩危害。 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 德育目标 要求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有关环保法规的学习,增强其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在环境总是上的权利义务观念;并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难点]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课题、框题、目题。 (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材料一:从本世纪30年代至代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60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全镇45%人口患病、死亡17人)、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汞污染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又发生了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为严惩的博帕尔泄漏事件(3300人死亡,20万人致残)、菜茵河污染事件(160千米河段鱼死亡,483平方千米范围内井水不能饮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等。 材料二: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抻,进入20世纪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每年消失1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严重、物种资源减少、水资源蒉乏(世界上有80个国家,20亿人口在缺水的边缘)、矿产资源枯竭等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严惩的环境问题(板书) 人类环境(板书) 1)环境的含义及环境要素的内容。(板书)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利用作物秸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 答案:B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3.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积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冰雪融水增加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D.湖面蒸发增加 答案:A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9.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D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二、主观题 26.(10分)环境保护 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答案要点: 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6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6分)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4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4分) 201O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

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图18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其形态特点是▲。(2分)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和▲。(2分) (3)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2分) (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2分)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洋流)漂向欧洲沿海。(2分) 答案:(1)大陆坡坡度较陡 (2)深海环境复杂海上气象多变 (3)偏南风 (4)生态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5)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和▲。(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2分) (4)酸雨的危害有▲。(3分) 答案:(1)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题1: “低碳”“包容性增长”成为2011年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词之一,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倡导绿色生活成为世人共识。“低碳”针对的现象不包括 ( ) A.工业革命→煤B.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 C.现代交通→汽车D.当代航天→太阳能 题2: 当今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涨跌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近代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产生的主要发明是() A.蒸汽机B.发电机C.内燃机D.火车 题3: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题4: 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指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

1.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 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及内涵,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 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 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的解读,讲解研析“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总结方法规律。 ↓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和P8思考的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 步骤8: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理。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界中的地位。 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例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称《斯德哥尔摩宣言》。 思考交流 1.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疏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2、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4、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6.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7.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8.沙漠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也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朝沙漠景观演变的现象和过程 9.水体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是由水本身,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10.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工业废料、城市垃圾和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农药和化肥的不当施用、污染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1(湘教版)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时 2课时 二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课标分析: (1)学生根据图4-1-1说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能根据环境问题的成因分类。 (2)学生能通用已有知识,根据图4-1-2说明温室效应如何产生?根据图4-1-3说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根据图41-4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及海平面变化与气候的关系。(3)根据图表及资料,说出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关系 (4)根据图表及资料,说出大气污染与酸雨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这节内容是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2节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第一节,是学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人地关系,是对以前各章人地矛盾的总结与升华,同时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知识铺垫。 (2)内容分析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教材并没有像旧教材那样详细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分析出现的环境问题,而是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了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等。在介绍当前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时教材并没有采取空间的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既增加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转变阶段,在学习上存在三个关卡:即兴趣关、思维关、表述关,表现为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厚,不会理性思维,对知识的表述不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实际已接触到大量的环境问题,他们已具备了一些清晰的知识体系,知识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里面所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本节课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面中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参与案例教学、与合作探究,参与图文转换与讨论研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形成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本图4-1-1 展观了人类面临的七种环境问题,本节课教学重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2、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 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通过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形式,从某一地区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因此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地区走向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防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1、教法:情境教学、案例导读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倾听讲解法。 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 八、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倾听讲解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 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 类别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 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 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 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也称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目 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指次生环境问题 表现自然灾害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举例火山喷发、地震、台风、 洪涝、干旱、海啸等 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 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污

少等染等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 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案)-word文档资料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地理 通用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高一 2 课时
主干考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地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实施途径
近三年考情 分析预测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2019 年江苏卷 23 题“立体农业系统”
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 III 36(4)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 37 题 2019 年全国新课标 II 卷 8 题 预计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主要侧重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和影响,以及解决对策,出题形式选择题或是综合题均可,分值在 6-12 分。预计 可持续发展在未来考试中本部分仍然是个重点内容,很有可能在开放性试题中考 查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的问题,考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分值 在 6-12 分。
考点精讲 1 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一知、识人讲类与解环境的关系
感谢总您体的来反说馈,!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人类作用于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支持人类社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过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一方面火山喷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 一方面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些化学元素,或含有某些不适合人体的化学元 素。 2、人为原因: 首先,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短缺
第1页

第10课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环境问题,知道其含义。 2、初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哪些严重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明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3、学会做一些保护环境力所能及的事情(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4、思考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表达学生对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事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事实中了解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2、如何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如何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保护环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 1、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料的一些收集。 2、调查生活中破坏环境的普遍现象。 3、生态环境被人类破坏的图片和一些事例。 4、动物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主题(老师自由发挥)。 二、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环境认识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从近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变导入学习,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谈一谈对环境的认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拿出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 2、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出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案例和数字,让学生破坏环境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身生活。 4、动物一些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5、让学生思考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四、播放录像(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是由于我们的围湖造田,乱砍乱伐)。 五、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和体会。 六、进行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七、注意观察我们身边哪些人还在污染环境,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八、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的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规定。 九、小记者的调查学生汇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对环境的一些破坏,谈谈认识。 十、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办法)。 2、制定环保措施并实行。 3、教师小结。 十一、总结延伸 1、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城市社区或乡村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

最新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案

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案 导入:刚才的MV叫地球你好吗?所以今天我来的目的很简单,我们的朋友地球很不好他生病了。同学们也算是半个地理专家,请大家对地球进行把脉并进行疹治。 为此,我们首先,来听听地球的的哭诉吧,疹状一:高烧疹状二:眼睛酸涩,疹状三太空服无故破损,疹状四脱发。疹状五伤口久久不能愈合。疹状六皮肤变黄。疹状七身体变脏发臭。 (承接):听完了地球的哭诉,各位专家,请问(语气)?地球生病了吗?这种病的名字是?-------看来,不是什么疑难杂症,那就好。如何进行描述这种疾病?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因为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承接)哪位专家能告诉我们,该病的详细情况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我们一般说的环境问题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承接)了解了该病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我们对症下药品,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其病因。 (二)病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了生存,我们从地球提供的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同时,又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但是,我们从环境中 获取的物质能量过多过快,高于环境自身的更新速度,生态环境便失 去平衡,即产生了生态破坏,当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超 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即人类作用环境之后,环境就反作用于人类, 也就是报复开始了。即出现了环境污染。 (承接)由此可见,地球生病的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随着自身的强大,错误地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自然已经开始对我们进行疯狂报复了。因为地球已经病入膏肓。 目前,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主要主要有六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会疹第一个环境问题。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一)环境污染 1 全球气候变暖 师:刚才地球哭诉发高烧,我们称之为全球气候变暖 那么,如何用正式的语言来描述气候变暖?-------概念 目前变暖严重吗-?-------------------------------现状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高考展望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根据有关的资源和人口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使用和分析的能力,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分布的地域特征,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和防治对策。从而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当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 3.通过对人类的清洁生产、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具体案例分析,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考点透析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环境问题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在不同的地区各有差异,在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类在四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都各有不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最终达到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发展与增长的区别 增长是物质增长的简称。常用于生产、财富、人口和消费的增长。人类活动正是陷入了一系列增长的旋涡而难以控制。这些增长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但人类正是在追求这些增长时,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其最终结果是生态破坏,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发展则与增长不同,它的含义更丰富,指标更综合。发展观的含义除包括产品的种类、生产技术和方法、就业状况、贫富差异等。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的发展观。现代的发展观的含义有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讲就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倡导精神和文化追求等。发展不是不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社会进步的全面性、持续性。所以发展需要人的观念更新、行为转变,也需要国际间相互援助和国际新秩序的确立。 4、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3)(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 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入深圳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深圳的大气污染与酸雨、深圳河的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自己制作了动画,以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容易掌握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后完成知识网络。及时填写事先发下的纲要信号表格。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反馈,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了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让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和谐呢? 首先,对于什么是“环境”,我们应该有清楚地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的研究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研究如何处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其实就是指相对于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生活居住区等等。 环境问题有两方面的理解:第一是广义的理解——由自然力或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第二是狭义的理解——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其次,对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我们需要知道现在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真正和环境和谐相处。 (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淡水消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严重的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估计到2010年还将有8个国家将加入缺水国行列。 没有水,一切植物都将停止生命活动,这是极其可能出现的绝对现实,正如世界食物需求日趋升高一样,农村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在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现在正频繁发生过分抽吸地下水,以至蓄水层枯竭的事件。 2、食物资源危机. 从全球看,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十几亿,有60%的人口每天摄取食物热量低于需要量,而粮食缺乏又集中在占全世界人口的70%的发展中国家。 地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能养活多少人?经过权威机构的计算,结果仅仅是48亿人口。而今地球上已超过60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有许多

(环境管理)轮复习:第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讲解]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Array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 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有些矿产包含着能量,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 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如:工业生产中的 废气、废水、废渣等。 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 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 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 性的,以后我们将会学到。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国际水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生物多样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气候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臭氧的消耗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教学设计) 赫章县实验中学王金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来讨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板书: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推进新课 师当今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 板书: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教材P86第一、二段,自主学习,思考: 1.什么是环境问题? 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生(自主探究后回答) 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

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问题2: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师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 课件展示: 生(读书看图,讨论并回答)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一看,环境问题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生(讨论后回答)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 师请将下列环境问题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课件展示: 生完成连接,理由是大气、水、土壤属于环境要素;工业、农业属生产类型;全球局部区域属地理空间。 师目前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板书: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