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选修三历史时间表

高中历史选修三历史时间表

高中历史选修三历史时间表
高中历史选修三历史时间表

20世纪初世界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全球各过个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1879年在德意志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了“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核心:德)

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年英国同法国签订协议。

1907年英国同俄国签订协议,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核心:英),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巴尔干同盟——奥斯曼帝国(战败,丧失欧洲绝大部分的领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保加利亚(战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课外阅读)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意、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1914年9月5日(西线)马恩河战役爆发,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失败,德计划落空。

1916年战争重回西线。

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立场。

1916年2月至1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使用了毒气弹。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和一战的转折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6年6月至11月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英国首次使用了新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1917年6月起美军陆续开到法国,人数不断增加,英国各自治领的军队也不断开往前线。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提出《和平法令》。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1918年3月至7月德国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战役,最初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协约国很快阻止了德军的攻势。

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德法边界一带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底德国基尔港水兵拒绝继续同英国海军交战,发动兵变。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郊外一节火车厢上签订了停战协定,标志着一战以同盟国

集团失败而告终。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凡尔赛会议在巴黎召开。

1919年4月28日国联盟约通过。

1919年6月28日签订《凡尔赛合约》(主要内容: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3、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4、限制德国军备;

5、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1919年9月11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1、确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接受协约国规定的奥地利与这两个国家以及与保加利亚、希腊、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疆界;2、德奥不得合并;3、将一些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4、废除普遍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5、只保留三艘军舰,不得拥有潜水艇和空军;5、战争赔款总额有赔偿委员会决定,财政由协约国监督)。

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2、将部分地区划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3、废除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海军和空军,陆军不许超过两万人;4、赔款总额为22.5亿金法郎,在37年内还清)。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1、条约重申了对奥地利条约的主要条款2、把部分地区划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3、废除普遍兵役制只允许保留陆军3万人和少量巡逻艇;4赔款总额为22亿金法郎)。

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但遭到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凯末尔等人坚决反对)。

1923年7月23日协约国集团与土耳其新政府另订《洛桑条约》(1、承认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2废除领事裁判权;土耳其政府不受外国监督,关税自主;4、取消赔款)。(可不记)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在华盛顿召开会议。1921年11月12日英、日、美、法签订了《四国条约》(1、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2、英日矛盾不断激化;3、日本扩张受到遏制,第一次被承认处于同欧洲列强平等的地位)。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1、不仅使美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也限制了日本海军扩张;

2、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优势;

3、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但在妥协的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

1922年2月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放弃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将山东主权交还中国)。

1922年2月九国签订《九国条约》(1、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2、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922年4月苏俄同德国缔结《拉巴洛条约》(它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俄的企图,实现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1923年1月法国和比利时以德国故意不履行战争赔偿责任为借口,派军占领德国经济崩溃,但法国却支付了巨额占领费,且在国际上陷于孤立。

1924年缔结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日内瓦议定书》。

1925年10月德、法、比、英、意和波、捷等签订了《洛迦诺公约》(此公约:1、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2、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并加入了国联;3、大大削弱了法国的欧洲地位;4、《凡尔赛公约》限制的国的政治、军事条款也逐渐被打破)。1927年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的考虑,决定缔结一项多边的非战公约。

1928年8月美、德、法、比、日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此公约:1、是一战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经济秩序,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2、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3、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4、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不能维持长久的和平)。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的抛售股票的狂潮,经济危机爆发。1930年代初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1930年代美国为集中力量摆脱经济危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1930年代集体安全计划落空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日渐嚣张。

19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

1930年美国提高近九百种商品的关税,其他国家也采取此措施。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三省。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4年至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兵役制。

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共和政府进行一系列改革,打击了保守势力。

1936年5月意大利军队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的斯亚贝巴,不久,意大利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佛朗哥将军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进行全面抗战。

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

1939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被叛军攻陷,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增。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失败。1939年8月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1、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2、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3、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大举进攻。

1939年9月3日至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实际上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1940年4月德国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

1940年5月荷兰、比利时先后向德国投降。

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宰相,拒绝向德国投降,领导英国单独同法国作战。

1940年5月至6月敦刻尔克大撤退,将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反攻保存了实力。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

1940年6月22日法国对德国投降。

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妄图以日本为中心,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殖民地,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国军民同仇敌忾,粉粹了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

1940年8月下旬至9月初英国出动轰炸机夜袭柏林,希特勒为报复,下令轰炸伦敦的大城市,减轻了英国机场,英国趁此扭转战局。

1940年9月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1940年9月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英国、荷兰采取一致行动。

1940年底英军集中兵力在东非发动反攻,意军接连败北。

1941年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三国军事同盟。

1941年在盟军帮助下,埃塞俄比亚获得解放,光荣复国,东非意军20万余人向英军投降。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领装甲部队增援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逼近埃及边境,英军战果丧失殆尽,英军与其在北非沙漠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赁法》,并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8月北路德军包围列宁格勒,中路德军攻占斯摩梭斯克,南路德军攻占基辅。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设想。。

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第一个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1941年9月至12月莫斯科战役。

1941年9月底德国以强大兵力,向莫斯科进攻。

1941年12月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歼灭50多万敌军,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但德军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941年9月底波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被德国攻陷。

1941年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陆军大将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

1941年11月苏联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居民达7000多万。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

1942年元旦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标志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1942年4月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东京、横滨等城市进行轰炸。

1942年5月日军已占领泰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许多岛屿。

1942年6月4日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开始转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1、使苏俄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2、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3、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与团结;4、对整个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二战转折点)。

1942年8月苏联与德军展开激烈巷战。

1942年8月美军率先发动反攻,日军受损严重,被迫从瓜岛撤退,美军牢牢抓住了战场主动权。

1942年10月至11月阿拉曼战役(北非德意军队向阿拉曼逼近,开罗告急,英军支援北非,德军处于劣势,被迫全线西撤,北非战场发生转折)。

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德军陷两线夹击中。1943年2月苏军发动最后反攻,德军第六集团全军覆没。

1943年5月被困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连受打击的意大利发动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倒台,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3年7月德军与苏军在库尔斯克发生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主动权。

1943年10月苏、中、美、英签署《关于普遍安全宣言》,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个新的普遍的国际组织。

1943年11月美、英、中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1、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2、有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1943年11月至12月苏、美、英政府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并讨论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交换意见(利于三国联合对德作战,促进了战争进程,巩固了法西斯联盟,有利于实现战后和平)。

1944年1月起苏联对德国连续发动10次大规模进攻,基本收复国土。

1944年6月6日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军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了灭亡。

1944年8月巴黎光复。

1945年初美军收复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等战略要地,日本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美军日益逼近日本本土。

1945年2月苏、美、英政府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加快了战争进程,以及对战后问题做了讨论。

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对柏林发动最后进攻。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破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6月51个国家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1945年7月苏、美、英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会议重申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的名义发表了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中国军民也发动战略反攻。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在纽约。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对纳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但惩处日本战犯和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不彻底)。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在巴基斯坦建立停战监督组织,是联合国第一次维和行动。

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权利和尊严上一律平等。

1950年代初成立联合国裁军委员会,讨论常规裁军和核裁军问题。

1978年联合国召开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是联合国专门为审议裁军问题召开的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次会议。

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强制性通过决议,要求两伊交战双方立即停火。

1998年2月联合国化解了可能爆发的又一次海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 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 ②③④ 3、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 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5、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8.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 激烈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9.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 利的是() A. 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 九国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0、《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1.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 到挑战,逐步崩溃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 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 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4.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西斯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 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总结每一个知识点,会让你更容易掌握课本内容。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

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 儒家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

“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 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 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 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 韩非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