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我们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下的政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要在实现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情况,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不发达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国家里要实现共产主义,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类即使意识到了我们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由于自己的矛盾发展要求必要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但是人类也不能越过这个阶段,而只能立足现状,改造现状。

但是我们国家建国后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尽管我们意识到现阶段的不足和必然要被替代,但是我们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却认知出现了许多错误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比如说把苏联式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形式当成是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结果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了许多超出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做法,脱离了历史实际,造成了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而且也对其它许多采取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由此,我们还是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待共产主义和对待实际的论述和态度吧。

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写道: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产主义原理》,第357页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也即是说,我们看待共产主义不能用静止的不动的眼光去看待,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其本质更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也即

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现在的很多人不理解共产主义运动的这个本质的规定,所以对共产主义报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看法。所谓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时候,把立足点放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上。那么这些条件有哪些呢?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有十分现实的物质基础。也即是说,只有人类全面摆脱了分工以及由于分工所产生的把人类限制在某一种单调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人类的全面发展、人身的真正自由才能建立起来,但是要想达到这一步,只有全面取消分工。但是要认识到,全面取消分工需要许多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互相矛盾斗争中的曲折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基于这些条件,认识到这些条件以及这些历史条件之间运行的规律,以致于才能自觉进行劳动,改造这些条件,不断的扩大这种历史条件的基础,从而为消灭这些条件的限制创造条件。

历史的发展是从原始共产主义进入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期间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划分,都是根据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同方式为基础的。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包括奴隶也被占有为基础,而封建社会以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小农只有小部分土地以致不得不为地主打长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为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全面发展的阶段。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的消亡也以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消亡为基础。但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占有和生产过剩以及由于竞争所导致的比例

失调所引起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性使然,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资本家们不会彻底的解决自己本身的矛盾,而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果矛盾还是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还是不断产生。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整个社会随着资本不断的深入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那么处在资本和劳动中间的其他和各种生产形式逐渐被消灭,整个社会阶级也越来越分成简单的资本家和劳动者阶级。随着这个条件的出现,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也越来越尖锐,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以前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由于国内的矛盾引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表现,资本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烈。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必然如此。如果说以前是诉诸于武力,那么当这种武力由于斗争的激烈而有使资产阶级的统治破产的危险面前,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似乎相对平和的方式,但是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目前欧美的发达和非洲的贫穷,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虽然采取了一些所谓经济援助、银行贷款、各种投资等等,但是所要看到的是这些看似对发展中国

家或者贫穷国家的帮助,都是附加了许多不利于本国社会经济自主发展的条件的。

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似乎还有一些生产命力,但是不得不看到,以前的资本主义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美洲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了。资本全球竞争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全球的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全世界的事情。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社会主义。既然共产主义主要讲的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理论是一种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学说,那么,就不要把社会主义也看成静止的和僵死的社会制度。

不错,从以前的理论和目前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看来,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来进行的。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肯定的一方也就是保守的一方代表资产阶级,他们有意识的运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和所有权不变,从而保持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变,但是否定还是在发生,工人的联合与斗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替代手工的、小农的生产等等,这些情况还是不断的发生。但是在这里否定是不自觉的,还是受到资产阶级统治的限制和反对的,但是否定的趋势却是不以这些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否定运动发展的一种以无产阶

级的统治为主的自觉的否定。这种自觉的否定,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的和现实的政治力量保证,从而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提供了一种对无产阶级最有利、社会动荡最平缓的方式。

但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也是充满曲折的,这主要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方面。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的干涉,即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它们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和没有竞争力,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却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

这些措施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各不相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共产党宣言》489---490页

这当然是对于当时的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说的,或得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发达的阶段来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即使在这里也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也要经过“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的进行。但是人们总是持有机械的思想来看待这句话,他们没有看到,叙述的过程和现实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实的过程很长,经历的曲折很多,但是叙述中却不能对这些情况做更多的表述。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与我们现在的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多么的一致。区别只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了。

列宁是把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现阶段性的胜利的伟大的

革命家、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他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一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在战争的紧迫过程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政策,但是列宁还是从中看出了这种经济政策不能持久,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就果断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列宁当时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看,不能不说列宁已经对社会主义运动有了一个深刻的看法。但是列宁的逝世使他不能继续更深入的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斯大林所采取的办法和列宁的办法是一种完全相反的道路,列宁是从现实出发,斯大林则走了从理论出发的道路。从斯大林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来看,斯大林已经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是没有市场哪有计划呢?读苏联经济教科书可以看出,前一段讲的不错,后一段这是理论运用于实际的问题。实际上斯大林所实行的政策就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那些规律而制定的,但是当时的世界和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没有达到这个条件要求的,超过了当时现实的历史条件去实行本来应该在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上才能实行的经济政策,结果运行了数十年后由于制度的僵化,而导致实践的失败。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也是和苏联一样的计划经济体制,事实已经做了说明,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人为的把本来该高阶段应用的东西,应用到低阶段来,实践中必然要出问题。

当然,现在做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这对于前人们以及他们从事的伟大事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任何没有经验可循的事业都是要有人探索,都是要允许错误的,那些以我们现在人的眼光去评价探索者,说他们是错误的是不公正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前人的错误在事后进行一次总结。我的评价就是,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阶段脱离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但是这也是有情可原的,我们的前代伟人们,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他们有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他们有坚强的毅力和探索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主要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也即是讲了资本的补偿问题。分歧也就是从这里产生,采取的措施也从这里产生。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的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第23页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是个前提,有这样的前提才有这样的结果。但是,倒过来的看法是这样的,把这个结果当成前提,应用于现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实践时由于认识的差异,那么采取的具体的经济手段也是一定有差异的。

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把国家的全部生产都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竞争的

基础上以使生产过程的补偿失去正常的比例关系,从而在繁荣、停滞、危机、缓慢回升,繁荣这样一个不断的经济螺旋上升过程中来进行破坏的补偿的,但是这种状况的产生的基础却是资本及其竞争的存在,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能越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不得不忍受这个阶段所带来的各种欢乐和悲伤。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建立在把结果当成前提,把理论当成实践的前提的结果。并根据《资本论》第二卷内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互相补偿的比例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但是当时的基础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小农的,手工作坊的等等生产方式都还存在,分工和协作还是很原始的那种靠人与人自然分工,机器的应用都还不普遍,对于生产资料的流通和消费资料的分类和统计还没有可能完全的进行统计,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只有资本发达条件下的措施,必然要在实践中付出代价。

因此,我们就是要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一是要承认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这是采取行动的前提;第二就是要自觉的认识到矛盾,并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制定出符合当前时期的矛盾运行的办法和机制来,这是现阶段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

承认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当然也就不仅是停留在这样一句话上,这是根据对中国的实际的实践和分析基础上得来的。现阶段我们大力宣传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上经过

实践得来的认识。科学发观的提出和内容不断充实,从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中可以总结出来,第一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第二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三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对于许多解释科学发展观的书中的所列的理由,我是不太满意的,因为这三条理由里面所提出的依据其实都是一些表现出来的东西,真正的内部的实质的原因是什么呢?并没有写出来。

既然对于这些认识还停留于外在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彼此之间的表面的联系,那么,提出的办法总还只是用自觉的辩证法的思想来处理这些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罢了。但是辩证法有它的优点,就是在发展的时候,意识到倒退;投资过多的时候,意识到生产会有过剩;经济过热就有可能产生崩溃。这些都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外部必然表现。可是我们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这些表现上,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仅仅针对这些表现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在论述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时候曾提出一个外在辩证法和内在辩证法的区别,由此看来,我们现在的应用也只是在外在辩证法的层面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总使人觉得不足,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依据和要实现的目的没有明确的指出来(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真正的目的即是原因,也是可能性,但是是现实的可能性,只要把现实的内部矛盾真正了解了,掌握了矛盾的运动规律,那么同时目的也已经指出来了。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根据以及根据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建立在具体根据

的基础上的目的也必然是可以实现的,也即是说目的是现实的。在这里,切不可把个人的主观的没有根据的目的和我们这里有着具体根据的目的相提并论。)。

也许有人会进行反驳,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多年实践得来的宝贵的经验,而且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本质,即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仅如此,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那么我这里还是先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

“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桨,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末这是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经过更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整体的浑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导言》,第750页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即是表明了如何真正的掌握一个国家的各种具体现状以及这些矛盾的互相联系及平衡。

下面我再引用一段马克思的话:

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办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资本论》第1卷第122页

这段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学过哲学的都应该知道,那就是矛盾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当这种矛盾还自在必然存在的阶段时,矛盾是不可消除的,因此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

运动的形式。所以马克思说,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办法。

基于以上两段话,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一说起社会主义,人们脑袋里都是僵硬的死的概念和印象,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其量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形而上学的表象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对立是什么呢?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还不充分。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做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仍然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即分工还不发达,因此协作也不发达。现阶段不仅存在着国家或者民营的资本主义式的大生产,也还存在着小生产,个体生产,以及农业中的小农生产。因此,随着这样的经济基础的存在,中国社会中也分成不同的阶级的存在,有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生产者阶级等等。

企业的经济活动、各种各样的小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由于竞争所产生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活动产生波动,这些波动直接影响现存的各社会阶级的生活,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这种不稳定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那么这些矛盾都是哪些方面呢?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描述过的那些矛盾,主要包括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之间的对立(现在所强调的

宏观调控并不能改变这种对立);除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和其它各种小生产之间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小农生产和大农业之间的对立。

那么这些表现都有哪些呢?一是经济比例失调(看起来好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看法,但是经济比例的经常失调是现在社会的内部固有矛盾的表现);二是某些行业的生产过剩;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的土地集中和资本化的规模太小);四是农村和城市化的对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市化进程的脱节。

因此我们现时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性,通过发展,让大的资本代替原来是由各种小生产的、小农生产的生产方式,最终发展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单纯的对立,从而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物质基础。

但是矛盾的发展总会表现出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个是阻碍社会发展。大资本代替小资本不是没有斗争,小农的个体生产变为资本的规模生产也不是没有波动,城市代替农村也不是没有动荡。那么,我们既然不能消除矛盾对立,那么我们只能是创造一种矛盾在其中运行的方式。既要认识到矛盾的必然性,也要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既要看到资本的吞噬其他一切生产方式的发展本性,又要看到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掌握在国家手中的一面。而且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也有了对资本力量不断扩张的一种理性限制。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使得我们对于这些基本的矛盾方面认识深入多了,现实多了。资本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基础,不得不再恶性循环中寻找出路,但是总是一个办法引起另一个不良的后果,那既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是资产阶级保守眼光的无能。我们国家的实践则证明了,我们发展资本,是因为我们有信心以我们的力量可以限制资本的这种破坏性,虽然我们也不能消灭这种破坏性,但是我们可以以无产阶级的远大眼光,容忍这种暂时的不快,通过发展资本,同时也扩大无产阶级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达到资本和劳动的单纯对立,也为更高一级的社会转变创造条件。

科学发展观正好是体现了这个思想,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首先在这种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保持国家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也即是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保持对资本的优势的前提下的发展;其次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不同阶级的人的利益要求为基点,在正确分析他们要求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发展,再次这种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也即是向前的)发展,最后采取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顾及各种矛盾,我们当前还只是针对矛盾的表现运用辩证法来采取的既是自觉的又是不自觉的

的方法)。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提法。和谐意味着就是要有一种机制,一种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在生产交往和竞争过程中的不是那种激烈冲突的,对社会产生破坏的机制,而是各种不同阶级的人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一种资本和各种生产之间稳定运行的运行机制,创造一种生产和积累之间的符合发展的比例的机制,创造一种国家对除无产阶级外其余各个阶级在与资本的竞争中行将消亡的保障机制,创造一种资本和劳动(也即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对立的一种招收工人和工人工作以及工资和劳动保障的机制,同时,也要改革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为这些机制的运行提供政治的、社会的保障,比如说加强制度建设,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当做引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统治下才能实施。这一点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区别的。资产阶级的国家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对无产阶级做出让步的,除非这种利益已经对自己的生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的不良后果。

科学发展观对个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个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的发展观对国家、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微观的个人生活层面上,也同样需要培养科学的个人发展观,以协调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达到幸福的人生目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个人环境 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我认为是充分承认环境的重要性,将国家、社会的发展放在整个环境中看待,而不是过分强调人类的意志。 人类的狭隘和偏激常常导致失败和灾难的发生: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最终导致中国用加倍的努力弥补造成的透支;本世纪八十年代,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对峙,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在经济领域,济南“三株”、沈阳“飞龙”,珠海“巨人”、广东“爱多”、新疆“德隆”等等均如过往烟云,早已成为人们闲时的笑谈。对个人而言,“伤仲永”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当年让全国瞩目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才俊,现在的成就与人们的最初期望何其远也!所有这些事情,在深层次上而言,都是以人类的意志强加施行的结果,也是客观世界对于违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必然惩罚。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新时代表达。 其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一个人的幸福人生同样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本文将科学发展观在个人层面的指导价值进行概念性的论述,以期待能够指导我们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人生。 一、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 过去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人类意志无法改变的。人类利用、研究过去的最大意义在于得到前进的启迪,而沉湎于过去拒绝改变或妄图将过去恢复都是可笑和荒唐的。“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是古人发出的无奈!在现实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喜欢生活在过去里,如:走不出失败的阴影;陷于不可挽回的感情旋涡;留恋过去的风光无限……历史上的“张勋复辟”和“袁世凯登基”等等这些笑谈,在我们身边常常以另外的形式发生,这些都是拒绝时间流逝的幼稚幻想,可是总有人相信时间还会回来,历史再次重现。 现在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它的成功失败和大程度上决定于三个因素:过去的筹划和准备程度、执行程度,机会成熟程度。所以,一个理智的人对待现在的态度应该是:专心做现在的事情,并适当准备将来的事情,而只在偶然休闲的傍晚看看夕阳,品味过去。 将来是现在的结果,现在就要为将来筹划。现实中,常常有人喜欢考虑得太远,如果作为畅想曲,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与现实条件太脱节,缺少实现的物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剖析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我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进步。 1、自查。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六查六看”的总体要求。 对照“六查六看”: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

展思路、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我院的发展情况,看是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医院创建情况,看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五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情况,看医生之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是否均衡协调发展;六查政绩和作风建设,看干部能不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的服务思想、惠及子孙的科学政绩为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 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自省自警。汇报如下: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学区”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

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共写心得体会3篇,读书笔记5000多字。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照党政机关事业先进性标准和党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确有脸红心热的感觉,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 对照《六查六看》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1500字)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和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我们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三、教育发展,德育先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里特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四、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育局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丰泽区环清小学曾焕然 在学区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传播,引起了全国各城市的普遍关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为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打开了各级政府城市发展建设的思维空间。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规划到“长三角”和珠江“泛三角”的跨省市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都无不体现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效仿区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区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集宁区、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实践,掀起了大规模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越需要各级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经营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更加理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关于城市经营与发展,城市政府和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样一种思路,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与管理。其核心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的全过程。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勿庸违言,经营城市不是单纯和片面的扩大城市、改建城市,搞标志性建设和政绩工程。而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与发展,至少应把握三个观念:一是泛资源观念。即把城市看作是资源整体,包括土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延伸的城市无形资产,如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政策、制度、理念和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需求等等。二是价值观念。即城市的资源通过经营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作为现金资本并能进行再投入。但应当重视城市资源的特殊性、有限性,避免过量地靠资源获取资金,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不能吃子孙的饭。要有计划地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城市功能与环境,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各系统间和谐发展,走内涵式、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和谐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趋于和谐,城市自身客观的资源和属性,决定了它做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必须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进入市场领域,接受并适应市场规律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规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其内在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一直沿用“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在传统体制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只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在这种管理建设发展的模式下,政府只注重了社会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摘要:作为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方向与规模依赖于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认识的进步,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愈来愈重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 as a social modern sign of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scale on the government to the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contemporary huma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now progr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planni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商品流通和现代工业的集散地、交通中转的枢纽,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 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 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命题视角点拨】 本知识点是目前热点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以材料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来阐述,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说明以人为本,还可以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执政能力等来进行考查。 [责任编辑:moninfu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思索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总结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把握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正确认识其本质。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所作的最明确、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学习理解和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后来又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此又做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和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 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 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 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 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 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 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 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 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 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 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学习讨论社会发展观结合公司当前的具体情况,社会发展观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 要抓紧抓好,努力做到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搞好资产营运工作, 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把学习同促进目标 任务结合起来,推动和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摘要: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脱离了中国国情。教训让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政治上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及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及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着重把握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我们要牢牢把握的主要就是四句话: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三大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本质要求的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融进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心个人的合理利益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 ◆尊重保护人权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文化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社会建设则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推动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以“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加快发展,到以“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为主要内容的铁路和谐建设,再到实现铁路的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 全面发展,铁路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步伐越来越坚实。 十六大以来铁路改革发展最基本的经验是:全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从世情、国情和路情

城市管理学任务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2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谈三个问题: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推进一些关键性的改革。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总结我国实践,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发展的内涵、要求和方式的新概括。说是新概括,其实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从靠耗资源、增投资、铺摊子转变到主要靠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管理来实现经济社换言之,政府职能要在六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要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第二,要从热衷于审批的干预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扶贫帮弱的服务政府;第三,要从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为所有经济成分服务的全面政府;第四,要从画地为牢的封闭政府转变成为主动、开放的开明政府;第五,要从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虚浮的政府,变成执政为民、统筹兼顾的务实的政府;第六,要从自由政府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政府职能在以上六个方面的转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有些还不到位,但是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个转变过程仍在推进之中,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是很有希望的。 三、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在于推进一些关键性的改革 这里我用了两个“关键”,说明下面将要提及的改革是特别重要的。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政府职能又靠什么?应该说,人的素质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素质不高、品行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行为;一个官员的素质不高,还会影响到政府履行职能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到政府的形象。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关键问题还不仅在于个人素质的高低,而在于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政府很多行为的扭曲与政府部门某些人的个人行为有一定关系,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不在于个人行为,而在于背后约束和影响这些个人行为的体制机制。比如说,很多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即使在经济发展这条腿中也没有重视结构、质量和效率,而是过度地重视了速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某些干部的个人素质不高,但更多的恐怕是与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不合理、不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相关。在现行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必然会导致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GDP的增长上,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这就是政绩出干部,干部出政绩。不改革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干部行为就很难规范化,政府也就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事业发展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上。再比如,我们常讲政企不分,政府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经常出现企业自主权扩大的同时,国有资产也在不断流失的情况。但在目前国有经济战线长、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政府不去管理谁去管理?国有企业发展的机制不改革,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就很难实现。因此,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改革体制、创新体制。 什么样的体制更重要,或者说什么样的体制最为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政府转变职能、政企分开排除具体的微观事务干扰,使政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方面。其核心有两点:第一点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进行调整,使国有资本向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进一步集中;第二点是要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特别是在股权多元化、产权多元化方面做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际上就是要使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项

一个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下面,就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日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精英,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我校全面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后,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不仅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还把它定位为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胡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个要求”: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观点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更加成熟。 二、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实践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本应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求知识,充满理想,时刻准备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群体。但现实的状况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处在迷茫与困惑当中,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信心。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前途指明方向。 努力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国内,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开放浪潮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健康和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重,使我们当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参考以下展开部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 方针。(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 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 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 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 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 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 要结合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 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 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 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 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 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 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 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 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 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 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 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 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 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 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 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 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 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 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 范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 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 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 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 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 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 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 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 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 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 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 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 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 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 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 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 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 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 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 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 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 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 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 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 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 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