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孔子学院看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从孔子学院看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从孔子学院看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从孔子学院看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它建立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要求。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达到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4月9日挂牌。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

一.孔子学堂的现状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开办,且增长速度迅速。从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孔子学院在美洲和欧洲的数量09年分别占总数30.85%,33.33%,10年分别占31.99%,32.61%,孔子学堂在美洲和欧洲的数量09年占总数73.03%,14.11%,10年占65.04%,22.22%。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在西方国家的数量远大于东方国家,可见孔子学院主要致力于在西方国家中传播汉语文化。

表一

孔子学院

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总计

09年10月28国70所15国21所11国87所29国94所2国10所85国282

10年10月30国81所16国21所12国103

所31国105

2国12所91国322

表二

孔子学堂

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总计

09年10月10国27所2国2所5国176所7国34所1国2所28国241

10年10月11国31所5国5所6国240所10国82所2国11所34国369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办引起了“汉语热”。中国官方估计全球非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共有4000万人在学习汉语。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每三年都要调查大学中的外语学习情况。与2006年相比,2009年学习外语的学生增加了6.6%,其中学习韩语的人数增长19.1%,汉语增长18.2%,葡萄牙语增长10.8%,日语则增长10.3%。根据这份调查,2009年美国大学前十大热门外语依次为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美国手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俄语。虽然汉语仅排第七名,但是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确比以往增加了

汉语水平考试(HSK)也能反映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由表三和表四可以看到,参加海外汉语水平考试的总人数为08年67558人,09年76088人,10年98291人,每年平均增长20.6%,但由表四显示,88.01%的考生为亚洲考生,而欧美考生仅占10.58%,相比于亚洲和欧美的孔子学院数量,反差十分明显。虽然在欧洲和美洲投入巨大,但是得到的成效却与投入不成正比。西方人并未想象中那样热爱学习汉语。并且从不同等级的考试情况可以看出,80.33%的亚洲考生参加HSK三级,四级,和五级考试,而在欧洲考生,美洲考生和非洲考生中占据的比例仅有29.42%,37.03%和17.44%。可见,亚洲人不仅学习汉语的人数多,而且汉语水平也比全球其他洲的学习者高。

表三.2008-2009年旧HSK考试人数

2008年2009年

考试

数量比例数量比例

HSK(基础)8635 12.78% 8856 11.64%

HSK(初中等)45597 67.49% 50782 66.74%

HSK(高等)13326 19.73% 16450 21.62%

总计67558 100% 76088 100%

表四.10年HSK考生洲别信息

序号洲别数量比例

1 亚洲86503 88.01%

2 欧洲7691 7.82%

3 美洲2711 2.76%

4 大洋洲761 0.77%

5 非洲625 0.64%

总计98291 100%

表五.10年笔试各等级考生洲别比例

考试

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

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HSK(一级)2424 2.96% 1567 21.49% 509 20.27% 125 17.03% 192 30.72% HSK(二级)5509 6.72% 1771 24.29% 520 20.71% 178 24.25% 142 22.72% HSK(三级)8178 9.98% 1808 24.80% 552 21.98% 139 18.94% 182 29.12% HSK(四级)16510 20.15% 1239 16.99% 458 18.24% 175 23.84% 76 12.16% HSK(五级)30323 37.01% 672 9.22% 375 14.93% 75 10.22% 28 4.48% HSK(六级)18980 23.17% 234 3.21% 97 3.86% 42 5.72% 5 0.80%

孔子学院是学习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而开办的。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机构比较,如表六,可发现孔子学院的海外分支是除法语联盟最多的机构,平均每年就建立76所海外孔子学院,每4天建立一所孔子学院的扩张速度让人惊奇,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是“文化的大跃进”,结合之前的结论,孔子学院有些重视量而忽视了质。

孔子学院无论是在开发目的、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上都仍然处于一种“高成本低产出”的弱势竞争状态,而西方社会向世界推销的文化教育产品却处于强势竞争状态,与孔子学院相类似的机构如塞万提斯学院或歌德学院在西方对外文化产品中的地位相当有限,相反,它们是将优势资源集中到在国外办综合大学、资助高端的多学科的国际学术思想交流、输出代表本民族强势文化传统的政治、宗教、经济学、哲学等课程、选派并资助各种渠道的专家学者向海外推销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产品方面,营造了国际交流中的优势竞争文化氛围,也极大地增加了西方传统的物质消费品的文化品牌价值。

表六

机构历史(截至

2008年)性质目的海外分支(截

至2008年)

年度经费估

算及来源

法语联盟126年与外交部有

协议的半官

方机构在全世界传播法

语,扩大法国思

想和精神的影响

1100 约6亿美元,

政府拨款约

25%

歌德学院89年与外交部有

协议的非政

府机构促进海外德语教

学,增进与各国

的文化交流

142 约4亿美元,

政府和公共

基金投入

英国文化协会65年隶属外交部

的半官方机

推广对外英语教

学,增进外国对

223 约6亿美元,

主要为政府

构英国文化的了解拨款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17年隶属外交部

的半官方机

在全球推广西班

牙语教学,宣传

西班牙文化

60 0.8亿美元,

主要为政府

拨款

孔子学院4年隶属国家汉

语国家推广

领导小组的

非政府机构增进世界人民对

中国语言文化的

了解,促进多元

化文化发展

305 近年较快增

长,主要为

国家财政投

二.孔子学院所展现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存在的原因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孔子学院属于以教育手段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是学习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而开办的。它主要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主要的任务是教授外国人汉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语也能使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同时,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三.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推广对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汉语的形成和产生源远流长,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孕育而成。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同时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兴办表明了中国力图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的决心。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象征,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中国输出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性,但目前来看,孔子学院还未达到输出价值这个层次,目前孔子学院的活动仅停留在教授汉语和打太极拳的程度上。仅有数量并不代表已经输出了文化。师资和教材是孔子学院创办过程中的两大瓶颈,孔子学院在大张旗鼓地创建的同时,师资和教材无法跟不上。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各国孔子学院来说,提高教学质量,用优质教学来吸引学生,

打造孔子学院的良好口碑就成为了目前各孔子学院的当务之急,也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提高孔子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目前应该控制孔子学院的数量,提高办学质量。

简析儒家文化和孔子学院的传播作用

简析儒家文化和孔子学院的传播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依据《结构论》的系统综合理论,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约几百年几乎同期发展的希腊(自然)文化、犹太(律法、波斯时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华夏(儒家、伦理)文化奠基了人类至今以来的核心文化模式。不管世人对其文化,精神内涵的做何解释,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再从几个方面概括介绍一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它建立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要求。它的建立必将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服务。从2004年创立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

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没有走向世界,但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怎么看待历史现象与现实的差异呢? 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这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乾隆皇帝晚年时,英国使者马噶尔尼来华要求通商,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把人家赶了回去。中国人相当自信,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好的。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走向世界,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确实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 第一,独立发展。能够影响它的外来文化基本局限于周边地区。 第二,延续性。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经过外族屡次入侵,连土著居民都被替换,早期文化无法一脉相承。中国文化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延续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原因是外族很难进入中国。 第三,自我满足。中国文化适应农耕社会,人们感到很满足。 第四,自信。古人自以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认为自己比什么都强,不屑于放眼世界。 第五,同化能力。在中国,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例如,女真族南下之后,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这个少数民族味道十足的名字改为完颜旻。例如,满人从马背上打下江山,而到了清朝后期满族人里擅长骑射的已经不多。不仅军事征服者如此,宗教也要经过中国化才能传播。例如,观音菩萨的形象由于承载了送子的祈望而由男变女。例如,飞天原本是裸体的,在克孜尔千佛洞里还能看到早期的裸体形象,东渐到了敦煌已经半裸,等到了中原大地就衣冠整齐的了。例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许崇拜形象,利玛窦在传教时改为允许中国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发展。 第六,开放而不传播。即允许外国人前来学习,但是中国不到外国传播文化。历史上中国人出使外国总是偶然的,张骞通西域,是政治任务;玄奘西行,是为了取经。 上述情况或理由,是不是能够说明中国文化没有走出去的必要了? 不是!我已经说了,上述情况适应的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一个由于地理条件同世界相隔绝的社会,而不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地球村的一员;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大踏步走向工业化、大踏步走向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将会越来越大。 结论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 在我们热烈谈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能不能先冷静一下,问一下自己: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从国学热,到讨论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有一种声音很大,就是要让中国文化去影响世界。什么叫影响世界?如果把它理解为是要改变人家,很多外国人是有宗教信仰的,你能通过传播中国文化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能用中国文化拯救世界吗?在我们看来,有些国家的人,有着不可理喻的观念,我们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吗?他们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能否因此就说它比其他文化更优秀呢?精神文明各有千秋,不能说中国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秀。物质文明一般是可以比较的。但物质文明不是单纯的物质,像饮食、服装文化都已经超出了饱暖的基本需求,其中有着许多精神文明的内涵。例如茶是物质文明,但喝茶的方式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物质文明往往与精神文明并存,精神文明不存在可比性,但存在真、善、美等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强大,它的文化都不可能主宰世界。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发展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还是已故的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得对,文化交流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分析

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分析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为世界各国与中国更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其在中国文化战略、中国文化软实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孔子学院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向世界更好的展示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国际环境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278(2012)04-177-01 孔子学院是目前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工程项目,自2004年11月21日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后,世界上也相继有很多国家成立了孔子学院,目前孔子学院已有350多个教育机构在106个国家安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然而作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品牌工程,发挥关键作用的孔子学院能否实现融入日常教学的中国文化传播、是否能够全面的合理解释中国优秀文化、是否能够通过世界大环境的检验等诸多问题,都是孔子学院想要走得更远更稳固亟需认真考量并探索解决的。 一、何为中国文化,孔子学院传播着一种怎样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也叫华夏文化、汉文化,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等,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其对亚洲大部分国家如韩国、日本、印度等,以及东南

亚一些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汉文化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大,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被广泛接受并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孔子学院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孔子学院必须学会上位的思考问题,把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一些民间的习俗等。孔子学院的传播必须要突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孔子学院不能单薄的讲解儒家思想,需要把这些思想运用到教材和一些国际时政上,利用儒家的“和”的思想来反思当前动荡的国际环境。 二、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过程会遇到的各种挑战对策分析 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国际形势严峻,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恐怖主义活动、环境污染、局部地区动用武力冲突、毒品走私影响着国际环境的和平与安全。毋庸置疑,当前的国际文化格局仍然是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要使中国文化在大背景下发挥作用,必然会受到各个方面的挑战。 这种文化的不平衡性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例如我们的餐饮文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快餐餐厅在中国城市建立,并且势头猛过中国的一些传统饮食餐馆。据调查,由于工作压力加大和生活节奏加快,近年中国日常餐饮也逐渐向快餐发展,可见我国餐饮文化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在语言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汉语虽然作为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是其国际传播度远远没有很多语言广泛,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论孔子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论孔子文化之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对他的4名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人比想象中痛苦,也比想象中丑陋。我想,是的。正如有阳光的地方,一定有阴影存在,人性正是置身于这两个对立面上,我们有积极阳光的一面,也必然免不了有狭隘阴暗的一面。可是,走向黑暗总比走向阳光要容易的多,人性的天秤总是易于向狭隘阴暗的一端倾斜。 古语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正是昭显人性中自私的一面。然而,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所宣扬的,不是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而是为公为天下而舍生取义。在我看来,儒家文化在这里面起的作用可谓是首当其冲。追溯历史,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许多学派,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儒,使得儒家一时衰败。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我不得不思考,为何孔子文化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如此之深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也并未衰减?也许,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得以生存并发展,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中孔子所推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君臣阶级观念有利于封建君王巩固他们的统治。但是现在,孔子文化正在沿着国际道路发展,这不得不说是孔子文化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还记得第一节课上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如果发生了一场火灾,现场各有一名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他们要抢救的第一件事物是什么呢?犹太人抱着他的保险箱,法国人搂着他的情人,美国人带着他的妻子,而中国人救的,则是老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孔子的《论语》里曾如此叙述孝道的重要性:“孝悌者,其为人之根本也。”而当今社会,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也已经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事。尽管每个人的一天都或许忙碌,身心或许疲惫,也许也会觉得累想坐一坐,或许有着不想起身给老人让座的念头,这便是人性之丑陋,但是同时心里也总会觉得,给老人让座才是正确的事情,否则自己坐着心里也会不踏实,不敢直视那些站着的老人。在一番短暂的思想斗争之下,最终结果,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给老人让座的。我想,这便是孔子文化的影响吧。它在潜移默化之下,让我们对是非观有了一个判断的标准,对“仁、义、理、智、信”等概念有了一定的框架,同时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心态。 文化传承的是一种精神。孔子一生奉行“仁”。子曾经曰过:“克己复礼为仁。”人是有着自己的私念欲望存在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则这个世界就成了物质欲望无限膨大的世界,那便是每个人自私自利,丑态百出的世界,试问,这样的社会,人们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有幸福可言呢。不得不庆幸,我们的社会,虽然有着阴暗的一面,但积极正面的力量还是存在的。儒家孔子文化在这里面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同时,孔子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一直倡导做人要“讲文明,有礼貌。”或许这个礼与孔子当时所说的“礼”大相径庭,但是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人们对孔子文化也有了新的理解与定义。孔子文化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子曰“仁者爱人”。告诉我们要爱护自己,爱护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学会将心比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努力想达成一个目标,那么这个目标便不再遥远了。子曰,……在孔子文化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我们所奉行的人生准则,也能找到许多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也能发现我们许许多多中国人身上所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 谈到中华民族,我们都会想到“和”这个词。我们中国人爱好和平,追求和谐。这与孔子文化也有着一定的渊源。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这或许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吧。在政治上,我们也总是保持自己的见解,却又不想与其他国家站在对立面上,这或许也是我国之所以在联合国多次投放弃票的原因所在。我们不支持不赞成不符合正义的行为。另一方面,

中国文化论文

外国语学院(理工)英语教育L101班 10L1301415 裴颖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在目前的起步阶段,应先完善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从2004年创立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

播的平台。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建设和教学模式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前提,多元共处的和谐世界为目标,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联络汉学家,开展广泛文化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学院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语言课,有商务汉语、少儿汉语等,有中国文化课,还举办中国文化讲座200多场次。近几年编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如多语种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快乐汉语》等。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的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有500多种。总的看来,汉语中初级课程较为完整,中国文化课则薄弱得多。一门笼统的“中国文化”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汽车工程学院车辆1205 罗正 0121207250512 摘要: 孔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震古铄今,他开启了儒家学派的大门,他为后世指明了道路,他永远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关键字:孔子中国文化教育思想 正文: 其实大家对孔子都比较熟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孔子都毫不陌生,基本每一个人都能背上孔子老先生的几句话,他和他的思想早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他在中华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来看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贵族。那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巨大地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尚中、贵和的思想。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里面有许多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 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 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 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 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 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 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 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 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

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 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 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 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 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 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 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 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 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 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 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 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 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 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 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 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

孔子及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既然都先说好话了,那就说说我这个后世之人对伟人的评论吧,先说好,作为一名工科生,有什么不对的还请忽略。 孔子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完善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根植在文化中的思想。我认为这是让中华文明向前迈了一大步。文明和野蛮的区别之一就是道德伦理进步程度,孔子建立了一整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制度。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虽然有些不够合理,甚至略显得愚昧,其实只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容易片面地将国与君混淆,把爱简单的地理解为“言听计从”。但其思想我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爱国爱家,这种伦理后来逐渐融入整个中华文化的血液中,支配着整个中国的古代历史。孔子的本意我认为是要以此纲常来复礼,让人人都以礼自制,行好作为君臣父子夫妻等本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儒家文化中逐渐给人解读成一种皇权至上的理念。这种理念造就了一种奇观——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这其实真是一个很伟大的奇观,试想在交通不变的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绝不会强到哪去,但泱泱华夏却始终保持统一,在世界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造就这种奇观的除了中国的经济体系独特外,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始终统一,即便在所谓的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的时候,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华文化仍是一个整体,儒家文化就像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始终把整个国家粘在一起。没有儒家文化的中国,我认为和当初的欧洲不会有太多差别,在古代必然会陷入分裂。孔子的思想及后来不断发展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到现在的保证。 儒家文化让中华文明在面对外界时显得很弱势。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外放则表现为礼,譬如礼贤下士,礼仪之邦。礼之一字,我认为只有在社会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事事合‘礼’。礼在很多地方是与利相对立的,中国自古习惯以礼相待,就容易忘记利。孔子说君子不言利,我认为本意是不首言利,就是不把利放在首位,利要合乎礼,这样的利才能要。这种说法到后来就逐渐被解读为君子不能言利,至少不敢光明正大言利。我想这是很多把儒家士人称为腐儒的一个原因——口中说的是礼,仁义道德,以德报怨之类,这样就不敢光明正大的玩为国争利,在对外交往尤其显得软弱。“仁”是一种良好的行事指南,但它不适于大国间的博弈,它真正的舞台其实只是孔子最初所提的修身、养性,锤炼个人的品德,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争斗之时,仁这个字是不适合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哥伦布和郑和各自远航的结果——一个收获了利,一个获得了礼。社会形态的进步是要利益来驱动的,类似于郑和这样带有"扬国威"性质的探索行为注定不会长久。说到底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限制了它本身,它的自身基因注定它最多只能用于內治。在只有一个国家的时候,它可以算的上一种合格的文化,与国博弈时就会暴露出它的弱点。宋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开疆拓土的人,而宋之后,随着世界开始逐渐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及整个以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都陷入了困境。变革困难、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用一句“成也儒学,败也儒学”来形容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恰当的。中华文化这棵树因为吸收了儒学的营养才快速成长,很快便成熟,成为一个整体。中国历史尽管时常战乱,但文化几乎从来都是大一统的局面,文化统一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根本。可是一旦儒家文化表现出了对时势的不适,整个全扎根在儒学土壤上的中国社会就会从方方面面落后。由于儒学的根深蒂固,重新孕育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认为孔子及后来建立在其思想之上的儒家思想本质就是用于个人修身,他告诉了我们大量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他最精华的部分。可惜,汉代的独尊儒术让其一跃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逐渐对其曲解,把它用在治国理政上。到了当代,它在数千年为维持中华统一的功绩很少有人关注,反而总是批判它的落后之处,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在今日,儒学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许少民 本文发表于香港《瞭望中国》杂志2012年6月中旬版 有这么一则不怎么严肃却意味深长的幽默。话说,二千多岁的孔子收到美国“世界汉学国际研讨会”的请柬,美方邀请他在开幕典礼后作专题演讲。孔子逸兴遄飞,于是准备先去印一盒名片。文具店老板见圣人来了,异常恭敬,问清楚名片要中英文对照之后就对孔子说,“英文的一面,不知该怎么称呼?”“不是有现成的Confucius吗?”孔子反问。老板笑盈盈地回应说,“那是外国人对您老的称呼,把‘孔夫子’拉丁化的说法,你老不好意思自称‘孔夫子’吧?”“那倒是的”,孔子想到自己平常鼓吹谦虚之道,不禁沉吟起来。 于是孔子问,“那该怎么印呢?”老板思索一会,突然大叫,“有了!”孔子不禁错愕,“怎么样?”老板笑道,“您老不是字仲尼吗?”“是啊”,孔子满脸期待,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英文名字。老板兴高采烈地大声说道,“而且还会周游列国,那就印Johnny Walker 好了!” 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这则幽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国政府意欲扩展文化软实力的雄心壮志——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在短短几年间就在全球各地“安家立户”便是明证。“孔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名誉院长”。根据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的相关资料,孔子学院是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这些孔子学院和课堂主要分布在欧美和亚洲地区。无疑,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孔子学院的举措引起了海外观察家的普遍关注。美国传统基金会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赫尔·戴尔(Helle C.Dale)认为,“冷战胜利之后,美国忘乎所以,在公共外交中,美国睡意正酣。如今,美国正在努力回到公共外交的角逐中。相较之下,大洋彼岸的中国早已发动‘文化闪电战’。”瑞典国际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郭晓临指出,通过对孔子的重新包装,“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中国的公共外交。在著名的中国通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看来,“虽然孔子学院的影响难以评估,但借助于语言与文化,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竭力推动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部分。”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茨(Howard W French)认为,“中国政府深思熟虑选择‘孔子’这个标签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这个国家的软实力雄心。”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语言成为中国又一个热门出口产品”。简言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然而,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孔子学院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培育良好国家形象的计划并非一帆风顺。纵观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都可以听到许多批判、质疑甚至非难孔子学院的声音。诸如有人批评“孔子学院主要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工具而已”;有人警告中国准备利用软实力“征服”西方;有人指责中国利用孔子学院推行“文化入侵”或“宗教入侵”;有人更是将孔子学院看成“洗脑机构”或“海外间谍机构”。 这些刺耳的评论隔三差五地出现在欧美媒体或机构报告之中。汉办主任许琳曾透露,“孔子学院在欧美等地曾多次被‘围剿’”。尽管如此,这些批评责难的舆论并没有影响孔子学院

2019-《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 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 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 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 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 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 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 “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 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 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 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 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 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 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 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 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 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 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 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

高中语文 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作文素材

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 近年来韩剧占据了亚洲大多数电视剧市场。从央视引进的几部百集大片来看,我发现不少问题。不论古装戏还是现代剧,中国儒学思想都深深渗透其中。这引起了我的一段段思考,心中的涟漪久久不能平复。 中国传承的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吧!从秦朝开始,儒就占据了整个思想领域。浩荡的岁月,历史一段段铺开有卷起,儒学思想始终站在他独领风骚的锢位。那个时候,中华民族是世界之林的一枝独秀,凭借源远流长的文化思想,她屹立着,使世界上众多国家与中国友好往来。四大发明从中国流传出去,却引来日后无数血雨腥风的耻辱岁月…… 想想,中华民族依然是伟大的。她的文化涉及面是多么广泛啊!就像很多韩片中,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一句两句“孔子曰”之类的话语。说话者这样一句颇有深度的话,便无形之中将其引上了一个台阶,光彩照人。 其实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社会,真有种“满目狼籍”的感觉。社会公德之低下,素质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似乎已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快要抛弃传统文明了!因为四周有那么多耀眼的东西把我们吸引过去了。而谁有知道,这些“外来侵略者”是不是不怀好意呢? 当我知道韩国政府抢先为“端午节”申报了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是,心里满是着急。我担心在很久很久以后的将来,我们的子孙以为这个节日是从那里来的。 直到2020年11月21日,中国在韩国汉城开设了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我才终于感到无比的释然。中国文化终于可以以这种公众的名义去影响整个世界了! 也许,央视引进的那几部大片,也是别有用意的吧!它想通过媒体的力量告之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不要让其他民族“偷偷”地学过去了! 中华文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以及影响力,才使得“孔子学院”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发达国家站的住脚。因为这,我才明白,文化无国界,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一切经验都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 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康、梁显然是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孔子思想,只讨论孔子的历史形象,问题就显得简单一些。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