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氨的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

关于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和硝酸》第一课时—氨。新教材有意地引导学生从氨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促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种物质。教材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氨在化工上的广泛应用和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和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

(3)能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去检验铵离子;

(4)了解氨的用途及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及加工资料,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进一步掌握获取课本以外化学信息的技巧;

(2)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有效的教学必须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自我需求,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产生愉快学习的心理体验。学生通过对氨的学习,可以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主动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思路设计

(1)通过“喷泉实验”和观察法,推出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铵盐的化学性质

(4)氨的用途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

(1)对“喷泉”实验的理解。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归纳小结。通过语言讲授及实验、多媒体的应用,以实验法、讨论法组织整个学习过程。

六、教学教案

Cl NH 3

-NH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

七、板书设计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

(2)氨与氧气反应:4NH3+5O2催化剂

△4NO+6H

2

O;

(3)氨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3、氨的用途:制冷剂、制尿素、制硝酸、制纯碱等

二、铵盐

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热不稳定性:

(NH4)2CO32NH3↑+CO2↑+H2O NH4Cl NH3↑+HCl↑

(2)遇碱性物质有氨气放出:NH4++OH-NH3↑+H2O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氨教学设计方案

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本节课通过热点话题三聚氰胺事件导入新课。学生上台简单操 作已装备好的喷泉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氨的物理性质及其溶液显碱性;再让学生 做一个小魔术“空中生烟”,让其当一回魔术师,学习氨与酸反应这一化学性质,易挥发的氨与易挥发的酸相遇会冒白烟,例:工厂用浓氨水检测输送氯化氢的管道是否漏气。氨中氮 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可被氧化,导出氨的催化氧化;由问题引出铵盐受热易分解性质;演示 氨的实验室制法。 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二)重点、难点 1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2、实验室制取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三)教学方法 实验;边讲边实验,在实验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激学法 (四)教学仪器 塑料瓶(矿泉水瓶或可乐瓶)、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玻璃片、集气瓶(两个)、硬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铁夹;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氨、氯化氢、氯化铵固体 (五)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方程式:3+= 4【讲】3也可与 其它酸反应,例: 3+ 3= 43 23 + 出4=( 4) 24 【提出问题】水溶性也属于物理性质范畴, 那么氨的水溶性如何呢? 【引导】在旁指导学生安装喷泉实验装置图, 引导操作步骤 讲述产生喷泉的原因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 700体积的氨 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 溶于水。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归纳现象、结论】形成红色喷泉;氨 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装置图: 由实验现象得出 结论,知识点记忆 牢固;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浓粗水 【提出问题】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 思考、讨论 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 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听且做笔记 【讲解】(1)3与水的反应: 3 + HbO 3 - HbO^" 4 + + 3 + H0 4 +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A 3 ? H 20^= 3 f + H 20 【提出问题】 分析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 氨水中的成分? 讨论思考、讨论并回答 分子:3、H 2O 3 ? HtO 、— ? + 离子:、4 激发学习兴趣 发散思维 学会分析现象,认 清本质 培养归纳总结能 力 【展示】两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氨气、氯化 氢气体,将它们倒扣,中间用玻璃片隔开 做个小魔术,请学生上来抽去玻片 【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肯定】对,它们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 形 成白烟 【学生实验】抽去倒扣的两集气瓶中间 的玻璃片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回答】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 实验引趣,引出氨 与酸的反应;加强 学生的动手能力 及分析实验的能 力 放人部井

煤化工工艺学教案

《煤化工工艺学》教案 中文名称:煤化工工艺学 英文名称:Chemical Technology of coal 授课专业:化学工艺 学时:3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煤化工工艺学是煤化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化工设计基本思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专门人才,为毕业生尽快适应就业后工作要求、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而设立的。可供从事煤化工利用专业设计、生产、科研的技术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通过对煤低温干馏、炼焦、炼焦化学产品回收和精制、煤的气化、煤的间接液化、煤的直接液化、煤的碳素制品和煤化工生产的污染和防治等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工艺计算、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的介绍,使学生具备煤化工工艺学的坚实基础,对煤化学工业的原料选择、工艺路线的选择、典型单元操作及化工工艺的实现等有深刻的理解,具备对工艺过程进行分析、改进、开发新产品等能力,以掌握煤化工工艺的开发思想和思路为重点,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容、各章容及相应学时数 本课程由下列7章组成: 1章绪论1学时 2章煤的低温干馏5学时 3章炼焦8学时 4章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精制6学时 5章煤的气化6学时 6章煤间接液化4学时 7章煤直接液化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组成为下列容: 1绪论

§1.1 煤炭资源 §1.2 煤化工发展简史 §1.3 煤化工的畴 §1.4 本书简介 了解煤化工工业发展历史、煤化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煤化工发展趋势。 掌握化学加工工业的基本概况、特点,掌握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概况。 重点:煤化工的畴。 引言:煤化学工业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实现煤综合利用的工业,简称煤化工。煤化工包括炼焦化学工业、煤气工业、煤制人造石油工业、煤制化学品工业以及其他煤加工制品工业等。、 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1.煤炭逐步由燃料为主向燃料和原料并举过渡;2.近些年来,基于煤炭气化的新型煤化工得到了快速发展;3."十一五"期间,在煤炭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方面的示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煤化工发展趋势。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长远看,钢铁行业受出口疲软、房地产下行影响,库存增加,利润和开工率下降,焦炭和兰炭行业的需求和利润空间受到影响;合成氨\尿素、甲醇等产业产能过剩,因此,传统煤化工行业面临落后产能淘汰、技术升级换代。2.环境保护要求煤化工走清洁生产: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落后技术的淘汰如常压固定床气化技术;水资源消耗的减量化:空冷技术、中水回用;粉尘治理、有机废水处理和脱硫脱硝技术的应用。3.能源效率提高:煤炭分级利用:焦油--固体燃料--化工产品;煤炭多联产:电力、热力、化工产品;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4.煤化工对石油化工替代性增强:煤气化的平台技术继续多样化与成熟化;煤化工产品技术多样化如芳烃、乙醇等;已有技术的继续进步:煤焦油的分离、加氢;乙二醇技术成熟;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产业快速发展。 §1.1 煤炭资源 煤是地球上能得到的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按探明储量世界煤炭资源的储量、密度,北半球高于南半球,特别是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炭资源的96%,按硬煤经济可采储量计,以中国(占11%)、美国(占23.1%)和俄罗斯最为丰富,次为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波兰、乌克兰、德国等9国共占90%。中国1991年末煤炭探明储量为9667亿吨,其中、和分别占27%、21%和16%。

粤教版化学九年《常用的盐》word教案二

粤教版化学九年《常用的盐》word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食盐、纯碱、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 3.在回忆酸碱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汇总盐的化学性质。 4.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判定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5.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6.结合我国食盐产地的广泛分布及纯碱的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庞大 奉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盐的化学性质。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用品 氯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硫酸、 稀硝酸、酚酞溶液。 试管。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判定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重点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听写化学方程式 金属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碱 → 盐 + 水 盐 → 新盐 + 新酸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盐 + 水 盐 → 新盐 + 新碱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酸 → 新盐 + 新酸 碱 → 新盐 + 新碱 盐 → 新盐1 + 新盐2 [我们可看出酸、碱、 [讨论交流]NaCl 和KNO 3能否反应?

观看所听写的复分解反应,看看生成物有何特点? [讲述]在酸与碱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都有水生成,酸与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或有水和气体生成,或有沉淀生成,在碱与盐及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中都有沉淀生成。 [小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 [ [课堂练习]判定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① H2SO4 + Cu(OH)2 ② NaNO3 + AgCl ③ Na2CO3 + Ca(OH)2 ④ HCl + BaSO4 ⑤ BaCO3 + HCl ⑥ KOH + HNO3 ⑦ BaCl2 + NaNO3 [阅读]P.149 附录一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布置作业]

《氨》教学设计

《氨》教学设计 一、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分子极性与相似相溶原理等),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讨论——发现问题—问题探究—构建新知”教学模式,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解决问题,建构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实施“以问题与讨论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途径,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出自主合作的学习思想,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渗透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氨气溶解性的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讨论—发现问题—问题探究—构建新知”的优化组合,采用对比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用品: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仪器药品等 课型:新课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述】氨分子构型呈三角锥形,氮原子位于锥顶,3

NH 3+H 2 O 【讲述】因为氨与水反应生气的一水合氨( 逆向分解,所以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用“ 【问题】氨气溶于水的溶液是氨水,结合氯水成分的分析原理,对比分析

氨气教案

一、主题与背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 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

化学《盐的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盐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新知导学】 一、概念:盐是和的一类化合物,例如。 二、物理性质: 【随堂小练笔】

1、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 A、醋酸 B、生石灰 C、纯碱 D、烧碱 2、下列俗称、名称、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A、纯碱、碳酸钠、Na2CO3 B、生石灰、氢氧化钙、CaO C、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D、烧碱、碳酸钠、NaOH 三、化学性质 ①② ③④

3 【拓展提高】 根据 Na 2CO 3 和HCl 的反应,如何检验 CO 2-呢? 【生活达人帮】 小明听说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钙的化合物,他把鸡蛋壳捣碎放入水中, 发现不溶解,他猜测鸡蛋壳可能含碳酸钙,你能帮他证实一下吗? 【总结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小试牛刀】 1、下列溶液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 A 、碳酸钠溶液 B 、氯化钠溶液 C 、稀盐酸 D 、水 2、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时间长了有一些白色固体,这些白色固体的主要 成分是( )A .氢氧化钠 B .碳酸钠 C .氯化钠 D .碳酸钙 3、下列各组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A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 B 氢氧化钙、消石灰、生石灰 C 盐酸、氯化氢、食盐 D 冰、干冰、水 4、欲鉴别澄清石灰水、盐酸和蒸馏水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提供:①碳酸钠溶液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无色酚酞试液,只用一种试剂可直接将它们鉴别出

来的是()A. 只有① B. 只有③ C. ①或② D. ①或②或③ 5、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1)浓盐酸(2)浓硫酸(3)烧碱(4)食盐(5)生石灰(6)稀硫酸 A(1)(6)B(2)(3)(5)C(3)(5)D(2)(3)(4) 【随堂检测】 1、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下列物质中的() A 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2、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A.SO2 B.H2 C.CO2 D.HC1 3、实验表明,用碱性溶液浸泡新鲜的蔬菜,能有效除去蔬菜上的残留农药,从 而降低对人体的损害。根据上述原理,对刚买回来的蔬菜,你认为应浸泡在哪 种溶液中:()A.白酒B.食醋C.烧碱溶液D.碳酸钠溶液 4、鱼是一种美味食品,杀鱼时不小心弄破鱼胆后,会使鱼肉粘上一种胆汁(一种酸),使鱼肉变苦,要消除这种苦味,最适宜用下列何种溶液冲洗() A:食盐水B:醋酸C:Na2CO3 溶液D:NaOH 溶液 5、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

化学必修一氨教学设计

《氨硫酸硝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氨硫酸硝酸》选自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这一节之前学习了《硫和氮的氧化物》,而本节的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氨的主干知识是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容易与酸反应生成盐。教科书对于这些主干知识采用实验进行建构,用图示进行加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强化。而对其他一些基本知识,则采用“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等形式来呈现。此外,教材还重视环境教育,对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科书采用图片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氮的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知道氨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心内容联系起来,《氨》这一课时的重点,可以确定为“氨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氨的性质有所了解,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教材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当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思维材料,从而实现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氨水的组成及其性质”。和以前所学的水溶液的性质不同,氨不是简单的

高二化学同步教案: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鲁科版选修[2]

(第三课时) 【题1】在一定条件下将含1 mol NH 3的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加热,发生反应2NH 3 3H 2+N 2,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此时NH 3的体积分数为 x %,若在容器中再加入1 mol NH 3后密封,加热到相同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设此时NH 3的体积分数为 y %,则x 和 y 的关系正确的是(A ) A.x y C. x =y D. x ≥y 【解析】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多加NH 3后相当于加压,使平衡向气体体积系数缩小的方向移动,所以NH 3的体积分数会大一点,即有.x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xx年中考试题中占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

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 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

氨气-教学设计

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氨分子的结构 2、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氨与氨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引入】: 大家都知道刘谦变魔术变得很好,其实在我们化学中也有很多魔术,这节课呢, 老师也先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仔细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用滴管取几滴浓氨水,滴在玻片上,迅速盖在集气瓶上,上下振荡几下。浓氨水易挥发,形成一瓶氨气。同理,制得一瓶氯化氢气体。(老师此处暂时不作讲解) 将两只带磨口玻片的集气瓶口对口放置,抽去两块玻片。学生观察现象。 【生】: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的白烟。 【师】:这个魔术叫做 ——空瓶生烟,其实啊,老师用的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反应来做 的这个实验,那么,氨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正确认识——氨。 【板书】: 第二节 氨 一 、氨(NH 3——即氨气的简称) 【回顾】:我们上节课学过的氨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现在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氨分子 的空间构型 、 【师】: 那根据大家对“空瓶生烟”中氨气的观察和我们对氨分子结构的学习,大家大胆 的总结和推测一下,氨具有哪些性质呢? 【提示】:氨有没有气味?谁来闻闻氨的气味?先分析一下,如何正确地闻氨气的气味? 【师】: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而空气的平均式量是29,所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闻气味时瓶口向下,用手轻轻煽动,使少量氨分子飘进鼻孔。 【生】: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板书】: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 【师】:大家有没有闻过动物体腐烂后的气味?(一股恶臭味)其中含有氨气。 农村里的同学在父母施铵肥时也应该闻到过。(刺激性气味)那种气味主要就是氨气散发的。另外厕所里也有氨气的气味。 【过渡】:这些都是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呢?结构决定性质,首先看一下氨的结构特点。 【师】:既然氨分子是极性分子,那么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 107o18 '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

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

《氨的工业合成》教案2

《氨的工业合成》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合成氨生产的一般流程和反应原理、反应条件; 2、了解实验研究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转化; 3、了解合成氨的发展; 4、了解合成氨工业的三废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 2、利用所学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解释合成氨中的相关问题。 【情景材料】 在让合成氨的工艺走出实验室实验工业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德国化学工程师博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经过大量试验,找到较为理想的铁催化剂,设计并建造了能够耐高温、高压的合成氨装置。1910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试验厂,1913年,又建立了生产规模的合成氨厂。从此以后,合成氨工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工业上是如何合成氨的? 【教学过程】 一、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 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 1、原料气的制备 (1)氮气的制备 ①物理方法: ②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氧气与作用生成,再除去。 (2)氢气的制备 ①碳与水蒸气的反应,用方程式表示为:。 ②水蒸气与碳氢化合物的反应,用方程式表示为:, 。 2、原料气的净化 (1)含义:原料气的净化是指,目的是。 (2)净化方法 ①H2S的除去,用方程式表示为:;

②CO 的除去,用方程式表示为: ; ③CO 2的除去,用方程式表示为: 。 3、氨的合成与分离 (1)氨的合成:将净化后的原料气加压送进 ,在适宜条件下充分反应制取氨。 (2)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其中氨气占总体积的15%,要把混合气体通过 使氨液化,再导入 。 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 1、原料及原料气的净化 原料气之一的氮气来自 ,现在氢气主要通过不同的 态可燃物(煤和焦炭)、 . 态可燃物(石油提炼后的石脑油、重油)、 态可燃物(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 2、催化剂的改进 多年来一直用 作催化剂,目前有采用 为基础活性物质的新型催化剂。 3、环境保护 (l)废渣:可用作 的原料。 (2)废气:主要是 和 等有害气体,对H 2S 的处理,先后采用直接 法(选择性催化氧化)、 法(用溶剂吸收浓缩,CO 2也可用来生产 和 等。 (3)废液:主要是含 和含 的污水,处理含氰化物主要 用 、加压 、 分解、 、沉淀、 回炉等方法;处理氨废水可用 的方法回收氨气,也可用治理。 【答案及解析】 一、造气(制备合成氨的原料气);净化(原料气净化处理); 合成(使原料气进行化学反应合成氨)。 1、液态空气 液氮 液氧 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C +H 2O=====高温 CO +H 2 CH 4+H 2O=====高温3H 2+CO CH 4+H 2O =====高温 催化剂 4H 2+CO 2 2、除去原料中杂质的过程 防止催化剂中毒 H 2S +NH 3·H 2O===NH 4HS +H 2O CO +H 2O =====催化剂 △ CO 2+H 2 K 2CO 3+CO 2+H 2O=2KHCO 3

九年级下册化学 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3课时盐的化学性质 李度一中陈海思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 2-(或HC03-)离子的检验,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氨气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高中化学_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掌握氨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 ②掌握氨水的成分及主要性质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氨的实验室制法、喷泉实验 教学难点: 氨的实验室制法、喷泉实验 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分子极性与相似相溶原理等),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效果分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 思考,在思考中找到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积极 主动的思想去研究去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 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隶属课标中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本节的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评测练习 1.下列关于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氨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B .氨水呈碱性 C .氨气和盐酸相遇能产生白烟 D 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氨水是弱碱 2.下列反应中,NH3既显还原性,又显碱性的是( ) A .NH3+HCl===NH4Cl B .4NH3+5O2=====Pt △4NO +6H2O C .3CuO +2NH33Cu +N2+3H2O D .8NH3+3Cl26NH4Cl +N2 3.(2008年高考上海卷)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 .NH3(H2O 含酚酞)/红色喷泉 C .Cl2(NaOH 溶液)/无色喷泉 D .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讨论:如图甲所示,在锥形瓶中加入下列物质,哪一项无法引发喷泉()

《氨的工业合成》教案1

《氨的工业合成》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 2.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标解读 1.能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依据勒·夏特列原理选择适合氨合成的反应条件。 2.明确合成氨工业流程以及各设备的作用或反应原理。 ●教学地位 合成氨工业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内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合成氨反应中的应用。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工艺流程中各环节的操作等更是高考的热点。 ●新课导入建议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6-1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完成[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 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进行提问,反馈学生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可利用[问题导思]①、②、③的设问作为主线。 ? 步骤7:通过[例2]和教材P8-10“如何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料气”讲解研析,对“探究2、合成氨的生产工艺及原料气的制备”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

2”,利用[问题导思]①、②、③的设问作为主线。?步骤5: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第1、2、5题。?步骤4:通过[例1]和教材P6-8“探究合成氨的最佳条件”的讲解研析,对“探究1、合成氨条件的选择”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 步骤8: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2]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3、4题。?步骤9: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知识框架,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安排课下作业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223 2.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2)放热反应;(3)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反应。 3.合成氨最佳条件的选择 (1)理论分析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看,升温、加压以及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看,平衡混合气中氨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提高。这说明温度、压强对这一反应的化学平衡有影响:降温、增压有利于氨的合成。 (2)实际生产中的最佳条件

盐的化学性质说课

《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说课稿 《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说课稿 一、教材与《考试说明》 根据我的教学计划,我刚刚结束盐和化肥的教学,并开始进入酸、碱、 盐内容的复习。盐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新教材上没有,而《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和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这样一方面掌握了盐的化学性质,也使《酸碱盐》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学习能力,而且通过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化学性质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学生与学情。 学生学完酸碱的化学性质,学到盐,学生普遍反应很难学,这也是九年级学生学到元素化合物知识存在的普遍的问题。而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情况之后发 现,除了少数厌学者之外,多数学生的问题在于长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上:知识记住了,但一到具体的实践中,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另外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再加上成绩上的分化,总体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必须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各自的原有水平出发,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或整理并用之于实际情景中。 三、教法和学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交流,自然产生了对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学习重点不在于识记,而在于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方式。对于技能的要求也

氨教学设计

非金属及其化学物一氨教学设计 《氨硝酸硫酸》 高中一年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硫酸》 第一课时 40分钟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据此以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 法,以趣味的实脸引入,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推测研究方向,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讣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归纳,最 终得岀结论。本节课使用讲授法仃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围绕实验与课程结合进行设计,突 出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 【教材分析】 内容:人教版必修一化学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 作用:在结构安排上,本节内容位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 物之后,有利于更为全而学习及类比学习,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对于高中之后将要 学习到的氨基酸、蛋白质、元素周期律知识补充了感性的认识,从总体上看本节内容起到了 承上启下作用。 地位:氨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作为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与生活密 切相关同时也是是本章的重点,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含氮化合物在工农业以及国 防中的重要作用,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悄分析】 1. 知识基础 (1) 在初中课程中,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一启了解,熟知酸碱的鉴宦方法,初步接触氨 水和氮肥,为 学习本节知识打下了基础; (2) 在本学期之前的章节中,学习了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原理,有助于加 深理解氨的化 学性质: (3) 经过初中及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具有一立的化学常识。 2. 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初中一年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知 识迁移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系统学习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3. 心理待征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新概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力, 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较为感兴趣。 【教学三维目标】 b 知识与技能 【课题】 【教学对象】 【教材章节】 【课时】 【教学时间】 【设计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