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

〔摘要〕本文旨在说明在语篇翻译实践中,不仅需要根据主位推进模式准确地理解原文,更需要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和习惯,对主位推进模式进行相应的转换。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翻译转换

Shifts of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Abstract〕This thesis proved shifts of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in textual translation is necessary when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 language into consideration, so is the analysis on 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of source language.

〔key words〕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Textual translation Language differencesShift

1引言

将主位结构的基本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领域,对语篇翻译的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准确地分析原文主位推进模式有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语义网格和推进路线,以及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并为译者构建译本的语篇布局提供了重要参照。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并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到译文中。本文试图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主位推进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根据译入语的特点与习惯采取有益的转换。

2理论回顾

1844年法国古典学者Henri Weil初步形成了主位与述位的思想,受其启发,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第一任主席Vilem Mathesius在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了主位与述位的概念[1] 。Vilem Mathesius把语篇中的语句(小句)切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Danes以及Frise和Firbas等布拉格学派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主位与述位的研究。其中捷克语言学家Danes第一个提出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 of Thematic Procession) 概念。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话语的出发点,通常是已知信息;述位是对该对象的说明,通常是新信息是话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小句中除主位以外的成分均为述位。随着新旧信息多种形式的交替出现,即主位述位的交替推进,整个文本逐渐扩展, 直至衔接成能表达完整意义的整体——语篇。Danes将主位、述位的概念用于语篇分析,不仅研究说话者、作者选取何种成分作为出发点,还研究了这些“出发点”如何在后面的语篇被重新拾起、详述或舍弃。这些主述位成分在语篇中的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主位推进[2]。Danes归纳了五种主位推进模式[3]:

2.1简单线性推进模式或链式推进模式(Simple Linear or Chained Progression)。前句的述位(R1)或述位的一部分(

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商务信函类语篇翻译

商务信函类语篇翻译 一,概述: 商务文本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功能语体,主要指国际商务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文件,包括商务信函,文件,合同,契约,产品说明书及单据等。 二,商务信函的行文格式 商务信函有自己固定的行文格式,一般有七个部分组成: 1.函头,heading 2.受函人地址,inside address 3.称呼,salutation 4.函件正文,body 5.结束语,closing sentence 6.函尾套语,complimentary closing 7.和致函人签名。signature 除上述七部分外,有些商务信函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在函头下方注明以下特别内容: ●参考编号(Reference Number) 如:Your ref.: 123 HBC/DS ●“事由标题”( Regarding / Subject)

在称呼下面写上“事由标题”,用以概括函件内容。 如:Re: receipt of invoice (发票收讫) ●“经办人”名称( Attention Line) 在受函人与称呼之间写上“经办人”名称(Attention), 如For the attention of Marketing Manager ●附件(Enclosure) 在签名下方写上“附件” 如:Encl. 3 catalogues ●抄送(Carbon Copy) 在签名之后写上“抄送”。 C/C: Mr. George Brown ●附言(Postscript) 在抄送下面写“附言”。 如:P.S. If you renew your subscription in the next two weeks, we’ll send you a nice gift. 在现代商务信函中,这些特别内容常被省略。 三,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 ●Completeness ●Clearness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论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人类的思维活动。不同的文化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中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挣脱原语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使原语所传达的信息,所体现的风格一并能被读者完全体会。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及视角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视角转换。 2.文献回顾 在研究翻译的视角转换这个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涉及,研究成果也颇丰富。如刘保华在“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中介绍了主要的视角转换法;邵卫平在他的“英汉视角对比及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也对如何进行视角转换进行了相关阐述;张小珊在“中英文翻译视角转换浅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在这暂不一一列举。本文准备从英汉翻译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和视角转换的方法入手,就这个论题谈谈我的观点。 3.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英、汉语在产生的背景、经历的历史上有很大的不同,许多文化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很大区别。请看如下一例: 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此例中原句用了hake(鳕鱼)和herring(鲱鱼)两种鱼来表示,因为历史上西方人以航海捕鱼闻名,各种鱼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如果直译成“我们从鳕鱼中失去的将会从鲱鱼中得到”,中国读者就不明其意了。如果换成中国人熟悉的“东隅”“桑榆”两个词,就能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中国读者便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 3.1翻译中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将原语传递到译语中,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得最广泛的变通手段。在一般情况下,转换是获得灵活对应的不可少的应变对策,而失去形式则常常是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按照自身文化思维习惯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因而在翻译中因为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对原语逐词翻译而无法找到合适的译文。比如,许多人将英语习语“a heart as hard as flint”理解为“心如坚石”来表示意志坚定,而实际上此习语是“铁石心肠”的意思,形容冷酷无情,两者含义相差甚远。有不少人会把“望子成龙”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凶残、暴力。正确的译文是“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somebody”。 由上可见若囿于原语的视角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难以找到地道的表达方式。相反,若将视角适当转换,问题便迎刃而解。由此可见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3.2英汉翻译中视角转换的方法 3.2.1词序的调整 英语表达式中一些修饰成分和词语有其一定的顺序,且不同于汉语表达式中的顺序。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成分顺序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语序习惯。如: (1).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 (2).Mary’s pretty new black leather bag (玛丽漂亮的黑色新皮包)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与译篇连贯

2012年8月 第29卷第4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2Vol.29No.4 收稿日期:2012-01-11 作者简介:朱嘉春(1988-),男,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典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与译篇连贯 朱嘉春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翻译研究中的文化是以文化信息的形式存在于语言符号背后的,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存,也承载着文化。翻译是在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传递, 而由于语言符号生存的文化语境差异,翻译行为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丢失会造成译文语篇连贯受损,因而译者需要在翻译中采取各种措施,从而实现译篇连贯的重构。 【关键词】文化信息;丢失;连贯;译篇;重构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860(2012)04-0095-06Cultural Information Los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oherence of the Translated Text ZHU Jia-ch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 Xi-an 710062,Shanxi ,China )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culture takes the form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is always con-veyed by the linguistic symbols.Language ,which exists in a certain cultural environment ,serves as a ve-hicle for culture.Translators try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when they make conversions between language sys-tems.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there will always be cultural information loss in the translation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coherence of the translated text.Therefore ,the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reconstruct the coherent text. Key words :Cultural information ;Loss ;Coherence ;Translated text ;Reconstruct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视阈下的翻译研究被越来越多的 学者所推崇,探究翻译行为所涉文化因素的著述亦屡见不鲜。斯内尔-霍恩比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中对传统翻译理论就翻译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观点。因此,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还要注意符号背后文化信息的传递,实现其交际功 能。许钧在《翻译论》中指出:“其(翻译)本质的作用之一便是克服语言障碍,达到操不同语言的人们 之间精神沟通,而这种精神沟通,主要是通过文化层 面的交流获得的”[1]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 一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翻译中源语言文本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很容易在翻译中部分或完全丢失从而在译 本中得不到体现,而这种丢失常常会对译篇的连贯性造成影响,本文将就文化信息丢失与译篇连贯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讨论。 二、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及其丢失的必然性对于“文化”这个词已经有学者做过定义。例 如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与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上 看是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

翻译中视角的转换教学目的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掌握翻译

第五部分 翻译中视角的转换 教学目的: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掌握翻译中的转换技巧。 教学要点:各种转换技巧,包括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否定转换、虚实转换。 教学难点:中英文差异,转换技巧。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教学。 教学设备:网络多媒体课室 教学情境:英语电影/电视字幕的翻译 时间分配: 第1-2节:翻译中词性的转换 第3-4节:翻译中的肯定否定转换 第5-6节:翻译中的主被动转换及虚实转换 翻译中词性的转换 什么是词性转换? 在翻译中,将原文中的某一词类转换为译文的另一词类,如在英译汉中,将英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英语的形容词译成汉语的副词等等,这就叫做词性转换。 为什么要采取词性转换? 采用词性转换方法的根源在于中英文语言的巨大差异。中英文在各种性质词汇的使用上差别很大,比方英语倾向名词化,而汉语倾向动词化。英语中对冠词的使用很严格,而中文则少用冠词。种种差异决定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把握中英文的特点,恰当地进行词性转换。 如何进行词性转换? 1. 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名词 英语中名词结构占绝对优势,因此常用名词来表示汉语中的动词。英语有词形变化,这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名词,有些动词只要在后面加上后缀就变成名词了。汉译英时如果能适当地把动词转换为名词,则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凝练。 医生建议我多锻炼一些。 译文:The doctor gave me some advice of doing more exercise. 操作机器需要懂得机器的一些性能。 译文:The operation of a machine needs some knowledge of its function. 一定要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译文:There must be less empty talk and more hard work.

评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

作者简介:许冬平(1970 ),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王东风(1958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收稿日期:2000 06 19 2000年第12期总第140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 eign L 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0, 12Serial 140 评根茨勒的 当代翻译理论 许冬平 王东风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提 要: 当代翻译理论 立足世纪之末,回顾国际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主要发展历程,对在这一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四大翻译理论流派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本文即是对这部评述的评述。 关键词:流派;翻译理论 Abstract:T his paper rev iews Contemp orary T r anslation T heor ies and intr oduces four main schools:the A mer ican T ranslatio n Worksho p,the Science of T ranslat ion,translat ion Studies,and Deconstruction. Key words:school,translatio n theor 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12-0042-03 当代翻译理论 (Contemp orary T ranslation T heor ies )是巴斯奈特(Bassenett)和列弗维尔(L efevere)主编的译本研究丛书之一,作者爱德温 根茨勒(Edwin Gentzler)。全书正文224页,由Routledge 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引言、美国研讨班学派、翻译科学派、早期译本研究派、多元系统论和译本研究派、解构主义派、译本研究派的发展前景。多元系统论应归入译本研究派。下面概括介绍一下各学派。 一、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与美国的翻译研讨班学派相关的有三个研讨班:瑞恰兹(Richar ds)于20年代的哈佛大学创办的文学阅读研讨班、恩格尔(Engle)在依阿华大学创办的作家研讨班及翻译研讨班。在文学阅读研讨班中,瑞恰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他的学生看一些隐去作者姓名的诗歌,结果著名诗人的作品不一定就得到好评。二三流诗人的作品却被视为上品。可见,读者对文本的判断由于受社会上已有的、为文学机构或权威所认可的判断标准的影响,往往会有偏颇之处。由此他认为,文本中应存在着一个 统一意思 (unified meaning),读者也应该有一个 统一的判断系统 ,并据此对 统一意思 进行评价。尽管瑞恰兹这样做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翻译研究,但他对 统一意思 的阐发对翻译研究却很有启示:正是有了这个 统一意思 ,译者才有了确定的传译内容,使翻译活动及其评估成为可能。这样看来,根茨勒把瑞恰兹及其文学阅读研讨班放在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这一章里讨论,是有原因 的:翻译研讨班学派不仅在方法论与阅读研讨班相似 都想找到别于现有的、更好的交流原则和方法(唯一的区别是,翻译研讨班想找到阅读、表达原文的原则和方法);而且,它们有着相同的目标 获得全新的、不同于文学机构或权威认可的体验并将其表达出来,唯一不同点在于表达的媒介 一个用母语、一个用外语。除了瑞恰兹以外,被根茨勒划入翻译研讨班学派重要的人物还有庞德和威尔(Will),他们都反对任何先决的理论体系或先有价值判断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理论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约束了翻译研究。庞德的着眼点与瑞恰兹的 统一意思 观并不相同,他认为语言有其 能量 (energy ),译者就是要将这种 能量 释放出来,因此,他在翻译中并不重 意思 (无论是整篇译文还是单个词的意思),他所看重的是韵律、选词、词的动态效果,强调细节、单个词、完整意象、甚至破碎意象的翻译。阅读中国的表意文字也促成了他的语言能量观的形成,汉字对他来说,是 能量 的体现。庞德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意 象主义时期和漩涡主义(V orticism)(即后意象主义)时期。他的语言观和他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庞德认为,物质材料总是充满了 能量 或 力量 (str ength),它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或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23);词意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应该放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去理解。他的译论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反传统的一面。他要求译者要置自身于原文作者成文时的情境,氛围和思路之中,然后努力移植至当前文化,使其成为当代文本(24 25)。庞德理论的影响在威尔身上也有体现。早期时作为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威尔,认

Unit 12 翻译中视角的转移

Unit 12 翻译中视角的转移 课时: 2H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并初步理解汉英翻译技巧中的正说反说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汉英翻译中的正说技巧,并能够根据提示灵活运用该技巧进行翻译,重点掌握表示正说常用的词汇。 教学难点: 如何使译文准确、地道。 教学内容: ◆Things could be expressed either in a positive way or in a negative way. ◆One of the bigges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arm-up practice: 1.今天的中东还很不安宁。 The Middle East today is far from peace. (反说正译) 2.他的解释不能让人满意。 His explanation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反说正译) 试比较:His explanation is really not satisfactory. 3.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The weasel pays a courtesy to the hen with evil intent. (反说正译) 试比较:The weasel goes to pay respects to the hen 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4.我认为他的回答不对。 I don’t think his answer is correct. (正说反译法)/(反说正译) (注意句子结构 前后的对比) 5.天都这么晚了,我看她不会来啦。 It is so late; I don’t think she will come. (正说反译法)/ (反说正译) (注意前 后结构的对比) ?正说法(用英语形式上肯定的词表示中文意义上否定的意思) 表否定语气的动词fail, miss, lack, ignore, refuse, withhold, refrain from, neglect, deny, overlook, exclude etc. 1.他不愿意接受那笔款子。 He refused to take the money. 2.他去机场接朋友,可是在人群中未见到他。 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pick his friend up, but he missed him in the crowd. 3.他看了看桌上的点心,摇了摇头,一点也不吃。 He ran his eyes over the refreshments on the table but shook his head and refused to touch anything. 表否定语气的名词:absence, failure, refusal, ignorance, neglect, exclusion etc. 1. 司机开车时,千万不能心不在焉。 A d river’s absence of mind is absolutely forbidden. 2. 我们完全不知道他的计划。

翻译的过程

翻译基础理论(5)——翻译过程 西方七个翻译过程模式 一、奈达的逆转换模式 三个阶段: 分析(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和结构调整(restructuring) 关于转换或换码过程,奈达逆转和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过程,认为翻译的转换在核心句层次上进行, 具体过程是: 原文的表层结构转换→原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转换→译文的深层结构( 核心句) 生成→译文的表层结构。 二、贝尔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贝尔将翻译分为两个阶段: ①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analysis) ,将源语语篇分解为“普遍的( universal) ”、“非具体语言的( non-language-specific) ”和“语义表述(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三部分”; ②将小句在“语义表述”中的信息依次进行语用、语义和句法综合( synthesis) ,变成译语语篇。 用简图表示为: 源语语篇分析→语义表述综合→译语语篇。 贝尔把自己的模式称作“心理语言学模式”,并曾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解释他的翻译模式: 翻译的过程好比冰块(原作) 先融化(阅读) ,后重新凝固(翻译) 。 三、目的学派的“环形翻译模式”

“环形翻译模式( the looping model) ”是德国目的学派的代表人物诺德提出来的,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译语情景。 翻译过程是: ①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skopos) : 译语语篇的目的由翻译的发起人(initiator) 确定,包括译语的情景和功能等; ②将源语语篇“分析(analysis) ”成“与翻译有关的源语成分(translation-relevant ST elements) ”; ③转换( transfer) ; ④综合成译语语篇(TT synthesis) 。 用简图表示为: 分析译语语篇的目的→分析源语语篇→转换→译语综合→译语语篇。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应用翻译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过去我们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清了翻译教学与翻译学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厘清了翻译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翻译教学方法,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过程、对象、目标、方法、内容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应在注意保持理论研究前瞻性的同时,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对翻译课堂教学实践的单一研究扩大到对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师发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教材开发、翻译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 2008年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研究的趋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能力成为研究重点,但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发展和翻译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仲伟合、穆雷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辨析开始,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经历的几个阶段,从诸多方面论证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提出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翻译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中的教学侧重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解析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模块,区分了翻译专业本科、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和“4+1双学位”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具体明晰了不同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勾勒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层级与特色,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结构性指导。穆雷还提出了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想。苗菊、高乾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明术语学对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翻译专业教学中设置术语课程的必要性。苗菊、朱琳介绍国外大学本地化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分析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提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王京平以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为参照,讨论我国硕士翻译专业课程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杨晓荣回顾了翻译专业得以正名的历史过程,勾画了其正名之后的前景,也预计了将来的困难和挑战。文军、张金陵通过对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从1951到2005发展50年的回眸,指出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何三宁指出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功能意识、语篇意识、文化意识等意识观的培养。王树槐、王若维提出了翻译能力由以语言——语篇—语用能力为核心的6种分项能力构成的综合模式。吴波认为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王湘玲、贺晓兰尝试进行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段自力对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所做的实证研究也为网络辅助翻译教学提供了参考。 和翻译教学一样,翻译批评也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重要途径,具有促进翻译学理论反思和翻译质量提高的作用。随着译学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活动的进一步繁荣,翻译批评的范围不断扩大,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行为、翻译技巧、翻译现象、翻译事件、翻译效果、翻译管理等都成为翻译批评的对象,翻译批评的方法与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也不断丰富和变化,中国传统文论观照下的佳译鉴赏、误译评判、译作比较等方式依然存在,而翻译批评研究者的理论意识明显加强,翻译批评越来越多地借鉴翻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

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E-C 英汉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is located near the Golden Gate Park. 旧金山大学座落在金门公园附近。(语态的转换) (王恩冕、李正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Her parents are both in their seventies. 她父母都已年过古稀。(表达方式的转换) (陈刚) 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 孩子们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母语学好,恰恰是因为他们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之中,而不单单是读几本教科书而已。(条件状语转换成结果状语) (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大学出版社) You can mass-produce … 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 s. 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 你可以大批制造……数量惊人的事实与数字,但不可能大批生产知识,因为知识是个人头脑用个人经验,经过去伪存真后创造出来的。(定语从句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王恩冕、李正中:《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C 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h, and into the porch. “来啦!”她转身蹦跳着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介词转换成动词)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 华盛顿州大部分地区的公路交通和空中航线都已陷入停顿。(名词转换成动词) (《新实用英译汉教程》) 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Europe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 我同样认为,欧洲应该日益团结起来,并且用一个共同的声音说话,这是符合全世界的利益的。(词序调整)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Little did I then know the meaning of war and what it was in reality. 当时我确实不大懂得战争的意义以及战争实际上是怎么回事。(词序调整)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关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1994)一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Mason,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2.关于语言功能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也称为“谋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见Halliday,1994)。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包括感情、信息、思想等),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为“经验功能”,韩礼德(1985,1994)在论述语言纯理功能时,认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一起构成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3.什么是语篇? 韩礼德(1989)以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因此,严格地说,语篇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见黄国文2001:5—6)。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因此,一整篇

商务信函的翻译剖析

商务信函的翻译 Part 1: 商务信函的基础 1. 商务信函分类:便函,正式商务信函 2. 涉外商务信函语篇风格的特点,也称7C原则 符合7C原则的信函实例 Dear Sirs, Our client in Mumbai requests us to obtain from you a pro forma invoice for color TV sets with the following specifications: “Haier” brand color TV sets 25-inch and 34-inch(each 500sets). Would you please airmail us the soonest possible your pro forma invoice for 1,000 color TV sets with prices CIF Mumbai, so that we obtain our client’s confirmation. There is no question about our getting the necessary import license from our authorities. As soon as the said license is approved, we shall establish an L/C in your favour. Thank you for your close cooperation in this respect. Yours Sincerely, John Smith 敬启者: 我们的一个孟买客户要求我们从贵方取得下列规格的彩色电视机形式发票:“海尔”

词汇复现的跨句衔接功能和翻译

第6卷 第3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6,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2007 词汇复现的跨句衔接功能和翻译Ξ 罗林泉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135) 摘要:以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著名畅销小说《荆棘鸟》的片段及其译文为例,阐述词汇复现的跨句衔接功能,并对译文在此方面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修正。 关键词:《荆棘鸟》;语篇;词汇复现;跨句衔接;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031(2007)0320106205 Cross2sentence cohesive function of reiteration and translation LUO Lin2quan (School of F 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Maritime Univ.,Shanghai200135,China) Abstract:T aking an extract from the best seller“The Thorn Bird”by the Australian author C olleen McCullough, this paper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cohesive function that reiteration plays in organizing text,and attem pt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 the mistakes due to either negligence or ignorance of this facet of language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K ey w ords:The Thorn Bird;text;reiteration;cross2sentence link;translation 一、引 言 20世纪70年代初期语篇分析刚刚兴起时,国外一些著名语言学家就发表了关于衔接的重要著作。论及衔接最著名的著作是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的衔接》[1]。他们认为语篇织体(texture)是由语篇中表示语义和语法关系的词项构成的,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他学者如Michael H oey尽管在衔接的分类和词汇衔接的语篇功能方面与前者持不同见解,但也认为词汇衔接在语章组织(text organization)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2]。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词汇衔接的语篇功能理论,说明词汇衔接,尤其是词汇复现所体现的衔接不仅可以跨越句子甚至可以跨越段落,因此其跨句衔接功能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翻译中对这一语篇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则关系到译语语篇是否与源语语篇一样是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 二、词汇衔接 语篇中跨越小句或句子的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有意义联系时就产生了词汇衔接,换言之,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语篇的衔接链,从而达到语篇的语义连贯。H oey认为,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产物,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地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是创造语篇织体的主要手段。[2]Hal2 liday和Hasan对7篇不同类型语篇中的各种衔接手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衔接不算在内,由词汇构成的衔接纽带占近50%。[1]他们将词汇衔接分为两种:复现和同现。复现包括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下义词、泛义词等的重复。 例1 (1)At his feet,now,were ants trickling back with pink fragments in their m ouths,and there was a fresh acid smell in his nose.(2)He sternly con2 trolled the uselessly convulsing muscles of his em pty Ξ收稿日期:2006211221 作者简介:罗林泉(1961-),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E2m ail:llinquan@https://www.sodocs.net/doc/a99257764.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