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中国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

从中国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

从中国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
从中国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

浅谈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

张立业

(连云港市连云区文化馆 222042)

摘要: 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两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性特征, 可以看出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 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中国历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最大特点; 书法创作要求把线条、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 传统文人画追求写意传神、追求神似;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 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古代艺术; 审美观念; 书法艺术; 文人画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 中国人在

美学上, 独立于其他文化特别是希腊 (西方 )文

化之外, 开创了另一个体系。写意是中国艺术

的核心, 是中国美学特有的概念。写意是情动形言, 是感于物而动。以情观物, 以情动人, 从而达到心物交融、主客一体的境界。这种反映不追求客观的逼真性, 而强调慷慨以使才, 磊落以任气 , 强调取会风骚之意 , 强调风力、风骨等等[ 1] ( P476 - 477) , 总之是强调主观、主体。作品的高下, 不看其中有多少客观性, 而是看有多少主体性, 这是浓烈的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体系。

一、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显著特点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 集中体现在历经历史长河千年的大浪淘沙, 最终沉淀下来的精华上。纵观中国千年的文化艺术, 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风、骚、唐诗、宋词、元曲, 是书法、绘画、民族舞蹈、民族音乐, 是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 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张旭、怀素, 是顾恺之、吴道子、梁楷、石涛, 等等。这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鲜明

的特征是注重内心世界情感的表现。

中国艺术, 强调用境界说话。先秦的典籍尚书尧典就说到: 诗言志, 歌咏言。毛诗序进一步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所谓志, 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都十分重视言志抒情, 是中国抒情艺术之主导。在绘画方面, 从唐宋以来, 就提出了不能只求形似而要神似。不似则欺世, 太似则媚俗! 音乐方面则提出了要与人心灵相通的要求, 不能只求节奏, 而重在旋律, 能与心灵共振的旋律! 乐记云: 德者, 性之端也, 乐者, 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 乐之器也。诗, 言其志者也; 歌, 咏其声也; 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书法则达到了超常的高度, 看似简单的几笔, 能贯注一个人的全部精神气韵在内。至于壁画, 在中国古代虽被看作是雕虫小技的画匠们所为, 但也创作出了敦煌飞天那种超凡脱俗、形神兼备的神力的人! 中国传统

93

的艺术作品不仅是人文精神的表达和渲染, 也是达到人性升华的手段。

本文仅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书法、绘画艺术窥见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传神写意之特征。

(一 )书法艺术的表现

中国汉字书写方法之所以能成为独特的艺术形态, 除其源起于象形外, 更重要的在于书写者在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过程中融入了意志情感。书法创作要求把线条、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

书法的线条是舍貌取神的线条, 若飞若动, 若往若来, 富有动势, 充满旋律, 并以用墨浓淡的变化、结体章法的安排, 寓动于静, 化静为动, 彰显个性。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平静; 垂直线使人感到挺拔、升腾; 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 斜线使人感到危急、险峻, 等等。书法家正是利用这些线条的表现力并通过笔墨技巧来表现各种意境和情趣, 从而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书法作品中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字体书写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因为不同字体的造型所显现的美感不一样。商代甲骨文线条细硬, 传达出一种古朴之美; 商周时期的金文则趋于丰满; 秦代的小篆圆转流畅, 结构严谨对称, 字体圆转舒展, 表现出圆笔曲线美; 一波三折是秦汉时期隶书的重要特征, 既庄重又活泼, 表现的是波状线美;东汉晚期楷书笔画丰厚美观, 字形方正工整, 盛唐颜真卿把初唐硬瘦的楷书变为丰满雄伟的楷书,后来的柳公权则使字体显示出刚劲的骨力;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字体刚劲秀美流畅, 神逸思超; 草书, 特别是盛唐狂草, 张旭一派,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写意性, 发挥到极致。草书, 特别是狂草的线条飞舞, 笔画相连,生动而有气势, 能尽情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体现书法家的性格, 表现的是一种飞动的美。如用草书书写神逸思超能表现出飞动、磅礴之气, 用楷书则表现不出此韵味; 而用颜体楷书书写稳如泰

是恰到好处的, 用草书则无法使其稳住。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

映, 处处渗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相对于文学、音乐艺术, 书法艺术的抒情性是比较含蓄的, 因为书法艺术的造型不是对思维和感情体验的直接展示。除借助线条、字体外, 书法家的情感多在书势中抒发, 即在笔墨运行中展示内心情怀。书法家凭借深厚的功底, 运用得心应手的气势在造型、结体、布局方面充分表现自己的

心境、感情、性格和艺术追求, 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

书法风格深受书家个性影响, 风格就是书家的精神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或流露。人的性格有刚柔之别, 含露之分, 表现在书法的线墨中便会有刚强、骨力、雄浑与优美、典雅、飘逸之别。唐代孙过庭就从书法线条的变化中, 看到了心的不同:虽学宗一家, 而变成多体, 莫不随其性欲, 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径廷不遒; 刚狠者又掘强无润; 矜敛者弊于拘束; 脱易者失于规矩; 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 狐疑者溺于滞涩; 迟重者终于蹇钝; 轻琐者染于俗吏。 [ 2 ] ( P113) 狂草张旭为人洒脱不羁, 豁达豪放, 嗜好饮酒, 挥毫落笔如云烟 , 人称张颠 , 故其草书被称为狂草。颜真卿秉性正直, 笃实纯厚, 有正义感, 从不阿于权贵, 屈意媚上, 以义烈名于时, 故其楷书庄严正大, 朴拙雄浑,大气磅礴。

除受性格影响外, 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常受情绪影响。即使是同一位书家, 在不同心境下,其书法作品所显示的特征是不同的。吕凤子先生说过: 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 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 其迹是燥、湿、浓、淡, 总是一往流利, 不作顿挫, 转折而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 就一往停顿, 呈现一种艰涩状态, 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趋电疾 ,

如兔起鹘落 , 纵横挥斫, 锋芒毕露, 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3] ( P4)

( 二 )绘画艺术的表现

中国画的本质是抒情的, 其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情态: 以形传神、托物比兴、不似似之。

早在四世纪, 汉代人物画家顾恺之就强调悟对之通神、以形写神、传神之趋 , 以及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 ; 五世纪南朝人物画家谢赫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位。这说明中国画家很早就明确认识到绘画艺术的主要要求不在于模仿自然, 而应着重表现对象的神。唐代画家张彦远提出人物有生气之可状, 须神韵而后全, 若气韵不周, 空陈形似, 笔力未遒, 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张旭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的美学原则。他们都强调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的主观表现。宋代苏轼的随物赋形说认为, 形式决定于客观存在的事物, 艺术不但要写出事物的常形与变形, 即形象, 还要写出事物的神情、生气, 即本质的某些方面, 而且体物往往与写

即表达高尚、有社会意义的思想有着联9

4

系。[4] ( P285) 到了元代, 人文山水画正式确立后, 文人画家特别突出主观意兴, 主张直接抒写画家的性灵、情趣和思想。倪瓒在答张仲藻书中说: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在题自画墨竹中写道: 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 明清之际画家石涛更是以不似似之的画论, 进一步抛弃形似, 将中国画重神写意的美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以形传神, 重在把握对象的神。在人物画中, 神指所画人物的精神、个性; 在山水画中指一种美的境界、季节气候特征; 在花鸟画中指对象的形态特点和动人的意趣。事物的外形是神的依附, 因而首先必须形似。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评道: 道子画人物, 如以灯取影, 逆来顺往, 旁见侧出, 横斜平直, 各相乘除, 得自然之数, 不差毫末。高度评价了吴道子人物画精细到与自然之数不差毫末的程度。唐代画马大师韩斡以万匹厩马为师; 明末清初的石涛也很重视艺术表现对象的客观性, 强调搜尽奇峰打草稿。但不管是以灯取影、或是以马为师、还是搜尽奇峰 , 其目的都不在写生, 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 钻研并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万匹骏马各具形态的活跃动态, 以体现动物的蓬勃生机; 通过观察、研究许许多多的奇峰, 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以形传神在人物画中得到最鲜明的表现。战国楚帛画, 宫廷艺术, 是细笔小写意。但至西汉, 已能得其大貌了, 看洛阳西汉墓壁画 , 运笔放纵, 轮廓粗具, 情味盎然, 已经俨然大写意了。不管是东晋顾恺之的秀骨清容 , 还是唐代阎立本精致的线勾画法、吴道子的雄浑奔放的疏体画风、周昉工整艳丽的画风, 还是五代、两宋充满现实性的社会生活画卷, 都重视以形传神。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更是塑造了世界绘画史上稀有的形象, 是中国画写意传神、追求神似的典型作品。

托物比兴, 即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此类画作的构思、构图常要求含蓄而又鲜明地表现内容并突出主体, 一般除与主题、情节有关的必要点缀物或陪衬外, 大多不画背景, 不要任何多余的东西,画面留有较多的空白, 给读画者留下更多想象、理解的空间。如由明入清的明宗室后裔八大山人的鱼鸟图 , 画面惟一石二鱼三鸟, 其余皆空白。一石横空突兀斜出, 使人感觉岌岌可危; 二鱼形态僵直呆板, 一来一往, 形同陌路, 眼睛却栩栩传神, 作白眼望青天状; 石上三鸟, 或白眼望天, 孤傲无

比, 或收颈俯视, 不理不睬, 或缩头闭眼, 不理世态。空白之处即表水天相连, 但却没有自由宽阔之感, 而是冷气逼人, 令人不寒而栗。这正是明室遗民的心态之写照。郑板桥慨叹曰: 横涂竖抹千千幅, 墨点无多泪点多。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要求画家画花鸟, 也要借物抒情, 追求意旨和情趣。花卉、鸟兽、鱼虫、竹石、瓜果均为花鸟画的题材范围。文人画花鸟主要运用比兴手法, 借以表现自己的君子之风和隐逸之趣, 追求诗意和书卷气的表达。如文人偏爱松, 因岁寒知松柏而后凋 ; 文人偏爱竹, 因未曾出土先有节 ; 文人偏爱梅, 因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中国民间年画中花鸟形象也都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如莲花与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青松与白鹤意味着松鹤延年 , 等等, 抒发的是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不似似之, 就是要超出一般表面的形似, 表现与画家的感情性格相一致的事物的内在特征, 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文人山水画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国古代画家是由具有高尚品格和学识的文人兼画家组成的群体, 他们文翰之余借绘画聊写胸中之逸气 , 表现出文人画家对自然万物和人生社会的充分关注。[5 ] 他们能诗善文, 意趣高雅, 讲求比兴之法以借物抒情, 强调绘画是主观情感的抒发, 而这种情感又多强调超然物外 , 因此, 物象景观变成了情感载体, 以情结境、以境构景成为创作中的重要倾向。文人画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抒发主观意兴和追求笔墨情趣。文人画审美意识的形成取决于文人们观照自然的态度。受中国传统文化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 文人画家大都寄情于田园情趣或自然山林。因此, 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后, 中国真正的山水画诞生了, 并成为文人画家的钟爱, 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主流地位。

传统文人画对于形的认识不是纯客观的、直观的形体感觉, 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 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的形体感觉。画家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观照自然, 在静观寂照中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胸有成竹 , 然后以意为之。这样, 画家表现出的就不仅仅是物象的形神, 同时也是自己心中的意象。因而, 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创设高妙意境。所谓意 , 就是情与理的统一; 所谓境 , 就是形与神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就形成了意

95

境。元代画家倪赞的平远山水之所以能够写出太湖景色的精神特质, 达到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是他几十年创作实践的结果。他晚年隐居太湖之滨, 其情感是安静恬淡的, 其所作的山水画也实在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清远秀丽而恬静。倪瓒爱好大自然, 沉浸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他的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得到了统一, 因此他的绘画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塑造出了平淡天真的意境。

二、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铸就

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 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 注重融会贯通、创设高妙意境的美学追求。

从先秦开始,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就一直把天人关系的探讨作为构建自己学说的必不可少的任务和内容。在这种探讨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人生问题和人生境界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各家在探讨人生问题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它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熔铸了中国艺术的的独特审美情趣。道家哲学思想对艺术家的人生观的影响尤为突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首先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超越。在道家看来, 现实社会是违反自然、桎梏人生的污浊世界。在批判异化的现实人生的基础上, 道家肯定个体生命的意义, 主张高扬个体生命的价值, 反对用群体来淹没个体, 反对用仁义道德、纲常名教扼杀个体生命, 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

体现抒情特征的大写意作品, 李白、苏轼、石涛、郑

板桥是也。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 主观情感的抒发不只是

概念的理性阐述, 而是须寻求客观外物来表现的。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寻找美, 表现自然之美与表现社会之美是一致的, 写自然就是写人生, 物我交融为一。最自然的也就是最美的, 合乎自然之道, 素朴自然、恬淡无为是人生的最高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孔子说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中国人从山水中感受到智慧和仁德, 抒写山水, 即是抒写智慧与仁德。古代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悟性, 借助山水而味于道。因此, 艺术家在表现山水时, 往往进入物我两忘、物我为一的境界, 精神与山水合一, 从而创设高妙意境。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之所以选择花和鸟构成一个持续千年的独立画种, 无疑也是来自天人合一的哲理, 自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造性资源, 艺术家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对接, 物我一体、心境两忘、得意忘象 , 使生命得以延伸。中国书法捕捉万物的灵光动态, 使笔底气通血畅, 充满盎然生机。这是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 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上的体现。九势中曰: 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生焉; 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故曰: 势来不可止, 势去不遏。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是中国古代评价艺术水平高下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与道相对的是器, 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

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 追求自然、自由。儒家在对人生境的追求上着重人生的责任道义和道德的修养,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以天下国家为已任。达则兼治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艺术家们情感表达的具体化, 艺术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情感的质量。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是以儒家为基础的, 但在不得志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归皈道、佛, 追求个性的张扬, 追求精神的自由, 从而创作出最能

参考文献:

体的事物。中国艺术向来重道轻器, 即重 神似 , 而轻 形似 。重 神似 其实便是中国美学灵魂 重视抒发情感的特征的体现。抒情写意的美学特色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内核, 是值得我们去继承的; 当然,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 中华传统艺术所抒之情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之情, 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 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具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全新作品来。

[ 1] 韩玉涛. 写意 中国美学之灵魂 [ M ].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8.

[ 2] 朱建新. 孙过廷书谱笺证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 3] 吕凤子. 中国画法研究 [M ].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1.

[ 4] 蒋孔阳. 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 [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5] 蔡松立. 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和形式意味 [ J]. 山东社会科学,

2006, ( 6) .

9

6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 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 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 年03 期 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 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 期 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案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毛宏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知识能力: 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能概括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功能和意义。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增强欣赏,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在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以作品,表演,介绍,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灿烂辉煌,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多中表现形式。 难点: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在了解古代艺术发展原因的时候,要从古代社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了解政治、经济、思想、民族交往、对外关系、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原因。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共同交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长河。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另外现有教材有明显的缺点: 1、内容的偏、难:教材有关中国古代绘画的:工具;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尤其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山水画的介绍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能力,感觉就像美术课。 2、知识系统性不明显:历史是非常强调过程、脉络及阶段性特征。 二、学情分析 杭州市余杭区是浙江省国家课程改革第一批试验区,余杭高级中学2008届高一学生是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届学生。 优势:第一、表现欲强,活跃,合作学习气氛浓。 第二、知识面广,文科相对于理科来说强些。 弱势:第一、基础比较弱,初中学科知识,强调是面,知识缺少知识系统性。 第二、活跃,合作学习气氛浓的另一面就是浮躁。 三、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论述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

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挖掘古代舞蹈结合当代舞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经过无数舞蹈艺术家的辛苦工作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无数著名的老艺术家付出了长达30多年的潜心研究才使得中国古典舞成为舞蹈史上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三大流派即新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的分析比较,让更多的舞蹈工作者能够清楚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舞,寄希望于本论文可以为舞蹈的教学带来参考意义。能够传承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让其发扬光大,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在古典舞的编创上创新再提高。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新古典舞不同风格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was after R.P. China was founded after the country's aid, dig with the ancient dance and a new dance forms of dance, the artist's work hard to form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many famous old artist paid for as long as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that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be dancing in the history of a miracle.The tex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f three major subsystems of the new classical dance, HanTang dance and dance of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more of the workers a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our hopes on this paper to the teaching of dance with reference to tradition. china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will, by comparison to the classical dance create on innovation to improve.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HanTang Dance,Dunhuang Dance,Newclassical Dance,The Same,The Diffience

2017拍卖年鉴--中国古代书画十大天价

2017拍卖年鉴中国古代书画十大天价 2017拍卖年鉴2017年,是全球古董艺术品拍卖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艺术品拍卖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大事?让艺狐君陪您共同回顾。首先感谢一路支持与陪伴的读者们,2016拍卖年鉴在各大平台发布后创造了百万人次的阅读佳绩。我们正在推出的2017拍卖年鉴将更加全面与细化,收藏这部电子年鉴,相信它会成为您随时随地查阅资料的好帮手。2017年中国古代书画市场佳音频传,年初佳士得纽约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四件古代书画过亿成交,预示着中国古书画此后会爆发出更多的高价认同,并且刚刚完美收官的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拍出市场最强音,今年古画市场有如此佳绩说明藏家们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认识与接纳逐步 提升,并且对作品承载的文化、历史价值也十分关注。虽然古代书画不如近现代书画成交价格高,但相信随着社会逐渐对古代文化的追逐,公私博物馆不断推出关于古代书画作品展,并与大家分享古代书画带来的熏陶,相信古画的未来会更好,这些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此类作品的价值也将会有很大提升空间。TOP 1石渠宝笈记载为陈容六龙图水墨纸本手卷尺寸:画34.3 x 440.4 cm、书法35.1 x 82.8 cm成交价:48,967,500 美元2017年3月15日佳士得纽约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Lot 507)

纽约当地时间3月15日晚七点,纽约笼罩在暴风雪肆虐之中,备受瞩目的“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在佳士得纽约拍场如期开槌。全场最高价拍品为南宋陈容的《六龙图》,作品刚一开拍就被从100万美元直接叫到了1000万美元,在长达16分钟的激烈争夺后,最终被场内买家以4896.75美元(约合3.38亿人民币)成交。《六龙图》的名字颇为直白,就是画面中依次画着六条在云雾中腾飞的巨龙。后人赞美曰:“云蒸雨飞、天垂海立、腾骧夭骄、幽怪潜见”。从流落海外到刷新拍卖纪录,《六龙图》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南宋,有个画家叫陈容!陈容的真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清宫《石渠宝笈》记载,乾隆皇帝曾收藏有陈容的《九龙图》、《六龙图》、《霖雨图》等,说明陈容的画受到皇家收藏者的重视。如今,陈容的传世作品有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九龙图》,广东省博物馆的《墨龙图》(也称为《云龙图》)、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五龙图》和故宫博物院的《霖雨图》等。TOP 2石渠宝笈记载为赵令穰(上等)鹅群图设色绢本手卷尺寸:32.6 x 93.1 cm成交价:27,127,500 美元2017年3月15日佳士得纽约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Lot 511)纽约当地时间3月15日晚七点,备受瞩目的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在佳士得纽约拍场 开槌。其中,石渠宝笈著录赵令穰(上等) 鹅群图最终以2400万美元落槌,成交价27,127,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87亿元,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古代书画 教案背景 1、学科:初中美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收集书法作品(教师的、同学的、书法爱好者的、挂历上的、报刊书籍上的等); ②利用微机课、历史课寻找相关资料资料;与爱好书法人交流,听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与心得; 4、书法工具(笔、墨、纸等)等。 二、教学课题: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及个书体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地能力;通过讨论、分析书写体验 初步掌握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掌握各书体的字体特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评述,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增强民 族自豪感。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苏少版第十四册第十课《中国古代书画》——书法 教材分析:书法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材在第十课《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第一课时关于“书法”的教学,其以汉字书体特点的变化为主线,通过一些图片展示了各书体的代表作,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书其以汉字书体特点的变化为主线,使学生大致了解中国书法发展演变地大致脉络。各种书体代表作品的介绍,帮助学生对汉字书体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初中年级学生介于小学与高中之间,对于事物的理解少了一部分天真和幼稚,却又没有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地能力,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小学的那种童真地氛围,想表现地成熟却又保留了极强的好奇心。同时,在小学学习了汉字唐楷(欧、颜、柳、赵)部分书体的学习,自认为中国书法艺术已知一二,而对其他书体(篆、隶、草)心存疑念。因此,让学生通过欣赏老师、学生、网络展示及其他作品,再自己动手书写一番,更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学习兴趣。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 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诗的取材时非常广泛的,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这也是诗的一大特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从而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幅社会的风情画,也正是这样,促使中国画与诗紧密联系。当画家意识到一位画家可以像诗人那样乘兴之所至而记录下自己情绪状态以及这美景时,绘画就开始诗化了。诗除了可以影响画家的情绪之外,还可以用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影响绘画的审美趣味,而中国画之所以情感丰富,也无疑受到了诗歌美学的启示。 苏轼在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丰子恺也说“:中国诗人作诗善用绘画技法”。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得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所以诗与画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互融合,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相融历来已久,二者相融,可以取长补短,增强感染力,不仅使中国画与诗异彩纷呈,同样也相互辉映。中国画与诗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特点,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 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中国画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美的特征,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 关键词:线条、笔墨、意境、和谐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绘画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其基础上又有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在形式之美和内在精神之美,是中国传统绘画经久不衰的灵魂之所在。 一、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线条美是构成绘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形式,凌继尧曾说:“中国画的笔法不是静止立体的描绘,而是流动的,有节奏的线纹,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比较中西方绘画,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希腊的画,如庞贝古城遗址所见的壁画,远看如重的雕塑,他们强调对称、比例、平衡、整齐;而中国古代花纹图案或汉代壁画,则是飞动的线条。中国人物画也是一组流动线纹的有节奏的组合。”[1] 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从留存至今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描绘几何形纹样的线。至殷周时期,人们在铜器上描绘的狩猎、交战及动植物形态等已把“线条”的应用提升到中级阶段,除了表现形之外,同时也表现了动态。继而汉代时期绘画用线表示动态的能力达到了高峰,如汉代壁画中奔驰的马及人物画等,到了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汉代壁画虽同为线条,但感觉已大不相同,这时的线不仅只是表述形态,同时对物象质感的表现及线本身的形式美已有所发展。至唐代线已可以成功得表现出物的质感,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