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秋高二人民版必修3历史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8.3打破隔离的坚冰

2020年秋高二人民版必修3历史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8.3打破隔离的坚冰

2020年秋高二人民版必修3历史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8.3打破隔离的坚冰
2020年秋高二人民版必修3历史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8.3打破隔离的坚冰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小说善于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2.“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创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这本书是( )

A.《海燕》B.《母亲》

C.《嘉莉妹妹》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他的音乐光影斑驳,精妙多姿。同样以《月光》为主题,贝多芬的音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皓月,而他的音乐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淡月,清幽雅深。这里的他是( ) A.海顿B.莫扎特

C.贝多芬 D.德彪西

4.某作曲家声称:“我所创造的音乐,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是来自人们灵魂的律动。”他要使“听者不仅能感受到心灵的创伤,还能逐渐去弥合那种创伤”。下列作品中,与此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B.《老人与海》

C.《悲怆交响曲》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5.“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6.“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他的作品有( )

A.《马拉之死》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

7.19世纪末,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开始逐渐得到迅速发展,其基本状况不包括( )

A.以保留民族特色为基础B.以反对世界大战为主题

C.逐渐得到了世界的承认D.体现与欧美文学的整合

8.某文学大师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他的一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是( )

A.马克·吐温 B.罗曼·罗兰

C.泰戈尔 D.海明威

9.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因此,他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些作品不包括( ) A.《太阳照样升起》B.《永别了,武器》

C.《丧钟为谁而鸣》D.《老人与海》

10.20世纪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巨匠鲁迅的《呐喊》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发展

C.反映了当代下层人民的精神风貌

D.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地区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有( )

A.《狂人日记》B.《吉檀迦利》

C.《伊豆的舞女》D.《悲惨世界》

12.鲁迅希望通过哪部小说描写“沉默的国人的魂灵”,去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

C.《呐喊》D.《雪国》

13.评论家沃塞尔认为布拉克的作品“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以下作品,风格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

14.对下图所示国际名画创作历史背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西班牙成立共和国B.西班牙内战开始爆发

C.德国直接出兵西班牙 D.弗朗哥建立独裁政权

二、非选择题(18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是: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8分)

(3)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的吸引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小说善于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选A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联系材料“欧·亨利笔法”的特点,它应属于现实主义,选A项。

2.“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创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这本书是( )

A.《海燕》B.《母亲》

C.《嘉莉妹妹》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选B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是高尔基,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母亲》。

3.他的音乐光影斑驳,精妙多姿。同样以《月光》为主题,贝多芬的音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皓月,而他的音乐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淡月,清幽雅深。这里的他是( ) A.海顿B.莫扎特

C.贝多芬 D.德彪西

解析:选D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让人体会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意境。

4.某作曲家声称:“我所创造的音乐,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是来自人们灵魂的律动。”他要使“听者不仅能感受到心灵的创伤,还能逐渐去弥合那种创伤”。下列作品中,与此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B.《老人与海》

C.《悲怆交响曲》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解析:选B 从题干中“灵魂的律动”和“心灵的创伤”可判断其为现代主义风格,故选B项。A项属于浪漫主义风格,C项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属于民族乐章,D项是现实主义美术。

5.“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解析:选A 根据“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和“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可见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是毕加索的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项是印象画派风格,C项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D项是浪漫主义。

6.“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他的作品有( )

A.《马拉之死》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

解析:选B 题干所述是毕加索的作品特点,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A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C项是印象画派作品;D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7.19世纪末,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开始逐渐得到迅速发展,其基本状况不包括( )

A.以保留民族特色为基础B.以反对世界大战为主题

C.逐渐得到了世界的承认D.体现与欧美文学的整合

解析:选B 19世纪末,两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反对世界大战不可能成为亚、非、拉文学的主题,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19世纪末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发展状况相符。

8.某文学大师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他的一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是( )

A.马克·吐温 B.罗曼·罗兰

C.泰戈尔 D.海明威

解析:选 B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其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9.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因此,他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这些作品不包括( ) A.《太阳照样升起》B.《永别了,武器》

C.《丧钟为谁而鸣》D.《老人与海》

解析:选D 本题属逆向选择题,四个选项都属于海明威的作品,表达反战情绪,描写战争的是A、B、C三项,《老人与海》则是描写人与自然斗争的名篇,故D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0.20世纪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巨匠鲁迅的《呐喊》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发展

C.反映了当代下层人民的精神风貌

D.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

解析:选A 泰戈尔的小说《戈拉》和鲁迅的《呐喊》都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地区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有( )

A.《狂人日记》B.《吉檀迦利》

C.《伊豆的舞女》D.《悲惨世界》

解析:选B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

12.鲁迅希望通过哪部小说描写“沉默的国人的魂灵”,去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

C.《呐喊》D.《雪国》

解析:选B A、B、C三项都属于鲁迅的作品,而《阿Q正传》则是借阿Q描绘出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希望能唤起国人的勇气和精神。

13.评论家沃塞尔认为布拉克的作品“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以下作品,风格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

解析:选B “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是立体主义画派的表现,布拉克属于立体主义画派代表。B项《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A、C两项属于印象派作品。D项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14.对下图所示国际名画创作历史背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西班牙成立共和国B.西班牙内战开始爆发

C.德国直接出兵西班牙 D.弗朗哥建立独裁政权

解析:选C 题中图画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年德国空军对西班牙格尔尼卡进行轰炸,大量平民伤亡。此画反映了德军的这一罪行,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是: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8分)

(3)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国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的吸引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提炼。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首先判断观念的正误,然后就这个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2)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

(3)第二种说法。看法:资本主义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被侵略国家要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交流中充实和发展自己。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经济成长历程》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 清远市华侨中学黄顺和 《课程标准》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分析]教材以“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为题,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工业由无到有的过程。教材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洋务派办的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及取得了初步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近代化的含义,已有了解。学生也知道: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强大的西方国家疯狂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学习此课,难度不会太大,所以打算多给学生一些材料,让他们通过分析材料,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从中也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的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兴办的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概况;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2、理解与运用 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企业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 ③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及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过程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刻体会一些洋务派代表人物和中国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 ③通过近代工业的起步和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难点: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艰难处境。 教学用具 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与官办 1、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外交困” 2、洋务派的产生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及其特征 (1)军用企业----近代工业的起步 (2)民用企业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 (1)时间 (2)原因 (3)代表企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 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 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答案 【篇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ass=txt>第一单元检测题(高一全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 右图中扶犁的最早应该是 a、汉景帝 b、孝文帝 c、唐玄宗 d、宋太祖 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2009年山东)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7.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 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

-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 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 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 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 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 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 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 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 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工 欧美殖民者的扩张 业 世界市场的拓展文 与掠夺 明 的 崛 起 第一次 __________世界市场 ______形成--第二次 __________世界市场______形成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时间表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时代表(近代)1487迪亚士航行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7—1498 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到印度,开创东西方最短航路1519—1522 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1492哥伦布驶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有进行三次西航 1785 瓦特改进万能蒸汽机 1814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1802 富尔顿发明汽轮 1866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76 贝尔电话 1885 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1903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861 曾国藩创办安內庆军械所,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1865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当时规模最大的军用企业 1881 李鸿章开平煤矿 1912 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1950 缠足彻底废除 1872 《申报》创刊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96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5 《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 1913《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1931《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876 英在中建立淞沪铁路 1881 唐胥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设计师:詹天佑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1872 轮船招商局成立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1896 大清邮政局成立 1920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 福建巡抚建设第一条电报线是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917—1921 战时共产主义1921—1928 新经济政策 1928—1953 斯大林经济时期1929—1933 经济大危机 1933—1939 罗斯福新政 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1949—1956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过 渡时期 1946—1966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时期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 开放 1982.1 中共中央下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纲要》 1984.10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指出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1993 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9 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92 开发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004 天津滨海新区 2001 中国加入WTO 1995.1.1WTO成立 1948.1.1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立(WTO)前身 1990 中国经济是世界前十,发展中国家第二 2001 中国经济是世界前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2006 中国经济是世界前四,超越英法2002 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7 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黄河和长江两大农耕系统的形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 (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

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 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结

高一下学期历史笔记总结 G152 (一)中国 一、上古时代,原始时期 1.农耕经济的发展 (1)特点 1)南稻北粟:长江黄河地域差距,北方干旱,种植粟麦, 南方水田种稻 2)多个农业中心 (2)形式: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转型 (3)农具及灌溉工具 1)刀耕火种,石器骨器为主的耒耜农具 (4)水利设施 1)大禹治水 2. 饲养业(畜牧业) (1)特点:随农业发展 (2)重要性:五谷六畜相提并论 3.手工业 (1)纺织业 丝织 )时间:相传上古起养蚕 )成就:中国为世界收购发明丝织的国家 (2)陶瓷技术 制陶 1)时间及成就:新石器时代创造出彩陶,黑陶和白陶 4. 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 二、商周时代(含春秋战国) 1. 农业 (1)农具 1)商周时代,由于青铜贵重,因此农业仍以以木鞤石骨为主。 2)春秋时期铁具出现并提升效率。 3)战国中期出现牛力耕种,但不普遍 (2)水利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成水利的发展,其中不乏著名水利, 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其中都江堰变水 害为水利,使之缓解电力危机,促进旅游业,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有极强的精神文化价值。 (3)耕耘方式集体到个体 1)商周

(1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2)春秋时期 (1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 方式 (2小农经济 壹.特点 子.分散性:个体生产 丑.封闭性:自给自足,不必外求 寅.落后性: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 卯.脆弱性:难以独自抵抗天灾,能力有限 贰.后果 子.将导致人地矛盾人口增加耕地不足自然索取 恶化环境 (4)土地制度 1)井田制 (1发展: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瓦解,铁农具促进开垦私 田致使政府税收默认私有,使大量公田抛荒,至战国 废除。 (2特点:存在公私之分,公为贵族,私为劳动者,劳动者无 所有权。 2)土地私有制 1)时间及特点:战国时期确立,各国通过变法达成,商鞅变 法较为彻底,其中包括法律承认土地私有, 用于奖赏并允许买卖。 2)私有制形式 (1 君主私有土地,并由宫廷掌握。 (2 地主私有土地,由于土地兼并买卖盛行 (3 自耕农私有土地 3)租佃关系 (1时期:战国时期产生 (2契约纳租影响及特点:减弱依附关系,生产自主性提高, 农民可以选择雇主,从而提高生产 积极性。 2. 手工业 (1)金属冶炼 1)商代青铜冶炼成熟,使用广泛。 2)春秋开始使用铁器,进行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2)丝织 1)西周后丝织突飞猛进。 (3)经营方 1)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官府经营,工匠集中于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 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 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 )亚非拉国家的被动转型: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 经济结构变化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笔记 代娜娜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一、农业的起源 1、产生: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格局:北粟南稻) 3、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五谷、六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一)过程 1、原始社会:石斧、石铲、耒耜等。 2、商周时期:青铜制品(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耒耜(主要工具)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春秋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为战国中后期,犁壁为西汉中期) 4、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二)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西汉:漕渠、白渠、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3、春秋时期:小农经济 (1)原因: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 ①拥有部分土地 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③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评价: ①优点: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分散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落后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脆弱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篇一:必修二全套学案【岳麓版】】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 第 1 页 第 2 页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篇二: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 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导入 基础 “精耕细作”的含义 层次预设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 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

问题问题 (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 约 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 问题 解决 问题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 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 域 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 政策 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 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 a、牛、马 b、鸡、狗自主检测 c、猪、羊 d、兔、鸭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a、耦犁 b、曲辕犁 c、翻车 d、筒车 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 a〈〈农书〉〉 b〈〈考工记 c〈〈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桑麻青氛氲。 迁移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 薪。 应用预设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 军。 问题问题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复习进程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 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 (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 三、农业生产方式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 (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 (4)评价 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公田私田区别: 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 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 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明确:土地所有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二、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 危害: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减少国家赋税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意:土地兼并也有一定好处——促进了租佃关系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 (3)均田制(北魏开始实行,直至唐朝中期。属于在土地私有大局下的土地国有制)内容特点:①按年龄性别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露田死后交归国家,桑田死后传给后代。露田不准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③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明清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所以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三、租佃关系(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地位变化:明清之际雇工获得与地主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影响:消极——租佃关系下,佃农所受地租剥削沉重。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经过斗争取得了一定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 一、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二、过程 两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全面开发南方地区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中唐以后,完成于南宋时期,初步开发不意味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