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对多所学校调查发现:很多老师在贯彻新理念时过于机械,死搬硬套,不求甚解,使课堂教学陷入了种种误区。

一、教师讲解越少越好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在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人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怎么能上好课呢?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抛弃讲解法,因此在不必用探究方式的教学内容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小组讨论时,只讲民主不考虑集中。

有位教师在讲《质数、合数》时,老师让学生分别找出1到12

各数的约数,然后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反馈学习情况时,有的学生说:“分为两类,1是一类,其他是一类。”老师说:“分得好”。有的学生说:“分6类,分别是一个约数,两个约数……六个约数的。”老师又说:你真聪明。然后问学生: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都摇头。

经过学生再次讨论又发现按奇数的约数和合数的约数分为两大类,这时时间已过半。教学内容的重点却没有体现出来,老师只好叹气说:为了研究的方便,数学家把这些分为三类。最后才开始学

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弄懂,从不清楚到清楚,整个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从加强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环环紧扣,使每一步落到实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活泼自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为理解起来有困难,造成不能及时消化老师讲的知识,从而积累下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有思考的余地,因为开动了脑筋,故而对学得的理论理解容易透彻。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组织者,策划者的作用,当然这个组织的背后应该是对课堂活动的精心规划,老师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比如说在新教材中涉及到的银行利息问题,对六年级的同学普遍理解起来有困难,若布置学生事先去银行去存一次钱,知道一下存钱的步骤,储蓄单有哪些内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对涉及到的有关本金、本利和、利息、期数等概念不会因为一时的陌生而由老师一人灌输,而在亲身实践后,课堂上会出现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其次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形式活泼,样式新颖,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某些章节的引入使用了当前比较热门的问题,应用题部分也使用了比较新式的,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例子,这些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的,如有些例子过于烦琐,有些引入走了弯路,使原本容易理解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带来了难度,这就要求老师精心钻研教材,剔除不利教学的地方,而有些章节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最近我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我和备课组其他老师一起制作了与每节课配套的课件,包括ppt和几何画板的使用,在学习中,由于会涉及到一些动点的位置,光靠三角尺的粉笔是说不清楚的,而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板书无法替代的不足之处,能使教学活动能非常顺利地展开。 另外,对学生的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说,有的同学基础很差,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量降低难度,重在把一些知识点说得透彻一些,甚至可用一些较通俗的口诀等帮助学生记忆,并不一定要完全按书上的原话去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接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有学习的动力与渴望,有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有趣味性的情景创设,使学生感到奇妙不已,从而主动愉快地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如在上“可能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李店镇初级中学周振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曾经多次反思。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开始我是这样认为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问题出在这里,所以,后来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始我以为这样做就会根本性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我更加困惑不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但是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个原因,特别是这次参加了广水市教研室组织的国培省特级教师巡回讲课活动,让我深受启发,茅塞顿开,出现上述困惑更主要是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存在较大问题。 这次听了两位省特级教师和两位随州市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和专家的报告后,了解新的课改理念之一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模式。他们的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实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最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实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玩游戏、发短信、看小说,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即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甚至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的时候,班上就要制定出一系列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理解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制度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能够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师生们共同制定出的教室常规,通常情况下足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得以实施。但仅此还是不够的,学生不一定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尽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体上能够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 了解学生的需要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2-04-26T14:30:15.5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王俊 [导读] 就是这样的平凡举动,并非惊天动地,但能使“浪子”回头。 贵州省仁怀市第二中学王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具有教学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课堂上一味追求情景新颖、热闹、忽视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和学习。 一是教师为了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情景化,堂堂必有情景,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明白究竟学了些什么知识,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上连听课老师都没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是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学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回答整齐,但教师提问大部分是以记忆为主,像“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而学生不加以思考脱口而出的问题居多。这种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三是盲目遵循新课程的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有的老师认为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就不是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因此不需要合作的要合作,不需要探究的要探究。但这只是盲目地迎合一种时髦,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二、重解题一招一式,轻解题思维暴露。 在中学数学中,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及思想方法的系统,为达到深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为培养、发展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巩固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良好的解题思想的形成而设置了计算、求解、证明或研究的数学习题。数学习题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教师对数学解题是非常重视的,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解题教学中方法是否得当所产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 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着眼于“学会”达到“会学”,因为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方法和能力是教不会的,只有学才能会,才能提高。因此,要积极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和谐,以教的转化,促学的发展。然而,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对“教研活动”虽然很重视,但活动的侧重点都放在教师本身的教,即研究教师的教法较多,而较少探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它,如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最大效益等问题研究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莫名其妙,可谓教师教的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未得到充分调动。 四、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上的第一个误区。 一是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二是忽视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上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定理的讨论尚未展开,就急忙转入解题教学。只要求学生记住定理,会用公式就行。这样的教不能很好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对推导公式的配方法没有认真分析,导致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公式,这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埋下了“败笔”,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不会用“配方法”求顶点公式,而又陷入死记“顶点坐标”公式的局面。 五、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着“尖子生”和“后进生”是不奇怪的,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后进生”率是缩小还是扩大。据了解,目前“后进生”增长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扩大,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量的客观原因,也不可否认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即重“尖子生”、轻“后进生”有关。“后进生”。一般在学习态度、作业情况上让教师十分“讨厌”,尤其是“双后进生”(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更让教师“头疼”,教师心中有反感,课堂上往往将他们冷落一旁;相反的,一些“尖子生”上课专心听讲,思维活跃,成绩较好,不少是三好学生或班干部,教师印象好,对他们热情有加,在上课提问、板演等教学活动中,“尖子生”常常有较高频率地出现;相反的,“后进生”一般由于自卑心理重,学习信心不足,自我防范心理较强,对老师的批评较为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懂又羞于问教师。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切实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师应主动奉献一份爱心,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时间、场所和机会,在教学中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事例举不胜举:例如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其人很有才华,然而,他在高二时却是全校出名的后进生,曾被学校记两次大过、一二次小过而留校察看,教师们认为他已不可救药了。然而,只有一位王雨苍老先生却不这样看待林清玄,反而把林清玄请到自己家里吃饭,并深情地对他说:“我教了50年的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会成器的学生。”后来奇迹出现了,林清玄开始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终于成了台湾文坛中卓有实力的作家。就是这样的平凡举动,并非惊天动地,但能使“浪子”回头。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重要体现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的重要体现 发表时间:2015-03-12T14:31:28.68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巴立伟[导读] 合作学习主要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来发挥群体的力量。山东省广饶县实验中学巴立伟 257453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课堂、重要体现、 一、了解合作学习的功能。 了解合作学习的功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目前的实践?验看来,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两项功能。 (1)有助于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合作学习主要方式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来发挥群体的力量,最终以群体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一学习模式十分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社会往往需要人们具有更多的合作能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取得一定成果的,所以,团队意识往往是很多用人单位注重强调的精神品质。而合作学习中分小组的形式恰恰是团队的雏形,在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何将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如何达成共同一致的决定,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最终决策的正确性,这些都考验着同学们合作的水平,?常进行合作学习的同学往往会具有更强的合作能力。 (2)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小组形式开展,却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主要?因在于小组最终达成的共同意见将会代表小组中所有同学的共同答案,所以促进小组形成正确的意见就关乎到了每位同学的切身利益,一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在感觉到小组中提出的结论与个人的想法不符合的时候也容易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当锻炼的机会变多的时候,这样的同学很可能会改变?本不善表达的状况,变得主动、积极和开朗。另外,?过一段时期的合作学习后,教师会观察到不同小组中的同学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比如有的同学善于平衡大家的意见,整合出众人满意的答案,有的同学则会扮演“开拓者”的角色,不论答案正确与否,他总是最先破冰、提出思路的人,还有的同学则具有一定的领袖气质,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作出符合小组利益的正确决策等,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会逐渐得到培养。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科学合理分组。分小组是合作学习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善于科学地进行小组的划分,基本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则,依照学生兴趣倾向、性别比例、守纪情况、交往技能、学习水准等进行合理搭配,每组人数大概保持在六至八人,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另外,对于组内人员的分工应依照学生的特长来选择,比如组织能力强一些的同学可以定为小组组长,记忆能力强及文字表述工整、清晰的同学可以认定为记录员。至于小组中的中心发言人则可以采取定期轮换的方式,让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充分的发言机会。 2.正确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初中数学中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些内容适合进行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则不适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对此,教师要进行科学的选择,挑选出适合于进行合作学习的部分来帮助同学们进行学习。一般来说,适宜于合作学习的内容也是有梯度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笔者建议可以将一些从多个思路进行理解的题目、定理等以及稍有些难度的内容当作合作学习的重点。另外,也不必过于拘泥流程,可以小组自然形成的方式为主体,教师从旁稍加辅助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有的小组可能喜欢自由讨论,而有的小组则喜欢每位同学轮流发表意见而后自由讨论等,依照时间的充裕与否,这些都可以适当调整。 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它的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于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学习并通过团体的力量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而教师也不应过于执着于形式,而是要考虑到每位学生是否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真正地有所收获和进步,这是数学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时应注意的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数学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浅析

数学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浅析 摘要:“课堂”作为教与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效果。文章结合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目的要素及教学策略,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数学课堂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09-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管理其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行展开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整个过程。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保驾护航,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课堂教学管理也成为各教师必须探讨与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就结合课堂教学管理的在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两个方面的功能展开论述。 1 课堂教学管理的功能 1.1课堂教学管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障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是维持正常课堂秩序,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在数学学科本身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掌握一定课堂教学能力,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1.2课堂教学管理是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来源泉 课堂教学中除了具有基本的教学秩序处,作为教师还要使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也保障使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自己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 课堂教学管理功能实现的实践探索 2.1了解学生的实际心声,因势利导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从学生角度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例如,在刚开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2-02-06T09:21:29.877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田志兰[导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效应。 田志兰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效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在发生着极度地转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精力,使学生获得较大限度的知识,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我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创设情境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儿不假,它能激起学生们无限的求知欲望。比如课始,教师能够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就是成功的开头,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基石。如何去做才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这是一门很难的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靠自己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多样的设计手段,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课型的不同要求,采取讲故事、提问题、猜谜语、变魔术、做游戏、生活情景再现、借助信息技术动画演播等不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当然,这不光是为了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而是有目的地为学生们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基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学生们动眼、动心,产生兴趣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这样的“兴趣”促使学生们带着好奇的心理踏入了求知的大门。 学生学习最好的状态是对所学的教材感兴趣,这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建构。我们教师要用心挖掘一些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地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最活跃因素,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内因起了作用,有了内在兴趣,他们就会产生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努力探讨、研究、发现数学知识,学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的:我们尊重教材,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不但要用心挖掘一些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素材,还要搜集发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素材,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比如在学习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列举实例。先让学生说出班级里学生的总人数,教者再说出女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而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会很快探讨出算法,用班级总人数乘女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求出女生人数。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大大地降低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就会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才会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做到活学数学知识,学活数学知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动手和动口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动手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智慧的源泉;动口叙述是思维的升华,也是智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他们认识事物首先是直接感观来认知,因为直接感观认知事物,是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的。数学又是经历由感知到认知再到抽象的阶段,从认知到抽象的阶段,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是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思维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引导学生把操作和语言表达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 四、思考与探讨的过程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探讨问题的空间,才会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夸美纽斯曾说:“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这就是说,保持节奏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循序渐进”。“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是意味着某种“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决不能单纯地追求课堂进度,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节省时间,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亲身经历,去深刻体会,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肤浅,达不到深化。我们只有让学生深刻体会,才能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有效完成。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讨的空间,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合作,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探讨新知,获得体验,并作类比、推理、分析、发现、找规律、归纳、总结等,学生才会在头脑中渐渐形成数学知识,达到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质疑解惑一环对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不可少 “质疑解惑”是师生双方的,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变换表达的方式,提出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质疑解惑”也可以在新课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感到没有理解透彻的疑难问题,生生互辩质疑,师生共同探讨解疑,达到共识,有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可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学会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质疑解惑才会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学习,有质疑解惑才能促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质疑解惑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创新,使教学行之有效。 作者单位:扶余县实验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斤人,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敌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人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性,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牛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

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误区之三: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环与否不能口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潜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山容,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计学生懂一点,晓一类,通一片 误区之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学握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贵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艺术 发表时间:2017-12-06T16:12:53.18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9月作者:万锋[导读]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数学老师的日常教学风格。 广东省中山市沙栏初级中学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数学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往往不招学生喜欢。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数学老师的日常教学风格。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能让原本枯燥的课堂生动形象。一个巧妙的情境创设,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能让学生“痛苦挣扎”却又乐在其中,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文中通过导趣、引趣、致趣、激 趣、添趣、增趣等六趣来阐述课堂教学中的趣味艺术,深入发掘教学知识本身所蕴藏的妙趣神韵,将学生带进一个趣味盎然的奇妙数学世界。 关键词:教学风格、趣味艺术、课堂教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数学,积极地钻研数学,从兴趣发展到志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导趣 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上能否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能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进而萌发高涨的学习情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教学中我们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幂这个内容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猜测究竟有多大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如果一张厚0.1毫米纸可以无止尽地折下去,那么要折多少次才能厚到超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14960万千米?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一百万次”、“一千万次”、甚至“上亿次”……事实上,只需51次即可!简直不可思议,学生非常地惊讶,它引起了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穿插故事——引趣 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相关故事,不仅不会冲淡教学重点,而且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无理数教学时,介绍毕达哥拉斯的弟子希帕萨斯因揭破了华式学派神秘面纱而被丢进大海的故事;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介绍勾股定理为何又叫百牛定理的故事;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欧拉在过度工作双目失明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在最后的17年里口述了近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专著。学生听了这些故事,很受启发。 三、巧设“陷阱”——致趣 求知欲来源于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了一种急于知道的欲望,就会对学习某种知识产生兴趣。开宗明义的教学,学生易于理解,但常常印象不深,学习效果不佳。而创设学习“陷阱”,能加深学习印象,容易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一些容易忽视和混淆不清的地方,即知识的“事故”多发点,有意识的创设一些“陷阱”。教师不妨装糊涂,让学生掉进去,然后再引导他们跳出来。这样做既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他们敲一次警钟。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容易产生片面的认知错误,于是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环节:我将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表格装在信封里面,然后把信封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通过折叠图形完成表格内的填空。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习成果拿到台上展示一下。结果,各小组在汇报的过程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不是。以下是当时的部分教学实录。 师):谁是谁非,大家来个辩论赛吧!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为正方,认为不是的为反方。现在,两方选代表上台陈述理由。 生(正方):大家请看,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 生(反方):同学们看好了,我们组的三角形折来折去,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说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来试试! 正方学生代表不服气地接过反方的三角形,试了半天,折痕两边就是不重合。 这时,教室非常安静,所有学生都在教师设置的“陷阱”中“挣扎”。 突然台下有位学生说:两个三角形不一样! 一语破天机,这时台下的学生讨论开了。 我在下面静观其“闹”,过了一会儿,说:大家讨论得这么激烈,看来是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将你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 生:如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它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不是等腰三角形,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本身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判断的,而学生有时会根据眼前所认识的片面知识对其进行判断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在这里我通过两个不同的信封,巧设自相矛盾的“陷阱”。当学生进入“陷阱”后,再从容地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正反两方的学生情趣高昂,思维都被激活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了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想,此处的“陷阱”应该就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吧。 四、幽默调味——激趣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让人浅斟细酌,回味无穷。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例如,师生共同探究一次函数和反比例之间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美的角度对图形的形状加以归纳,并用“生活图形”对“数学图形”进行幽默调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通过对数学图形进行幽默调味,必然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幽默调味艺术,争取做到寓趣于教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比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创设应结合实际。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3)情境创设应彰显特色。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上海世博会”的情境:出示参展国家统计图,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百分数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牌”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