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不守规则真的会被老虎吃掉!这么给孩子立规矩最有效

不守规则真的会被老虎吃掉!这么给孩子立规矩最有效

不守规则真的会被老虎吃掉!这么给孩子立规矩最有效
不守规则真的会被老虎吃掉!这么给孩子立规矩最有效

不守规则真的会被老虎吃掉!这么给孩子立

规矩最有效

以下是当时的监控视频(虽然没有血腥场面,但也够让人揪心了,若有不适请不要点开!)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禁止下车”的标牌出现在公园大门口、沿路等多个地方,进园游览需要签订的协议中也明确指出“锁好门窗、禁止下车”。

并且,24秒时女士被老虎拖走,35秒园区的管理车就到了,耗时11秒,认真看视频,其实是不到8秒就开过来了,反应速度已经相当快了,但还是没能阻止悲剧发生,实在是太让人痛心!

(军绿色的是驶来的管理车)

据新闻报道,这是一行四人的一次周末出行,车里有一男一女,还有老人和孩子(新闻未透露具体年龄,但从大人的年龄推断应该还很年幼),不知道幼小的他以后将如何面对这么惨痛的事故,心疼孩子。

网络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都是谴责伤者nozuonodie的,不仅自己不守规矩,还连累老母亲再也不能颐养天年。昨天萌芽看到一张真假莫辨的医生(@北医三院张大夫)朋友圈截图,称该患者家属“没有规则感,不守秩序,探视病人提非分要求”,“疑似医闹”。

@烧伤超人阿宝发微博辟谣,表示联系了三院的领导,对方说并没有发生医闹,但上图中提出的“不守规矩”的问题,在生活中却屡见不鲜。

随意插队,不守时,占用应急车道,横穿马路,明明“禁止抽烟”还点烟……好心提醒他们吧,他们还觉得“我碍着你什么事了?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是的,大部分时候不守规则都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让周围人不舒服,挨几个白眼,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一旦因为规则被破坏而出事,出的都是大事,比如新闻中的女士不守”禁止下车“的规则,比如横穿马路遭遇车祸,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

敬畏规则,遵守规矩,是一门应该从小学习的功课。某些人或许会说,孩子还小,没规矩很正常,怎么能跟小孩子计较呢?长大了就会懂了的。我想说,你对孩子的影响力再也不会有他的童年期大了,一旦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同伴,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再想要教会他基本的规矩就难了。不然,

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长大了更熊呢?

#一起来玩萌芽科普群#之大动物森林的坤坤妈妈@徐铭浍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资质家长讲师,对于“如何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如何给孩子设立规矩”、“孩子挑战规则怎么办”等棘手问题都特别有心得。让我们一起跟着坤妈学习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早早开始,认真坚持,因为养成好习惯,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懂规矩到底有多重要?

一说到要让守规矩,仿佛就侵犯了“爱与自由”,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其实,设立规则只是给孩子的生活设立一个界限,并通过学习如何遵守界限,让孩子学会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我们每一个人都将生活在由他人制定规则的环境中,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如果放任孩子随心所欲,无视规

则,表面上,我们满足了孩子的一切愿望,让他不受挫折;长远来看,家长其实是向孩子欠下一笔教育债务,一笔未来要偿还的教育债。因为我们的孩子终究要走进集体、走向社会。

如果现在他不学会如何遵守规则,那么未来在社会上受人冷眼或者遭人指点,就是我们的孩子。

(No,David!,DavidShannon)

什么时候给孩子立规矩合适?

通常,三岁是规则设立的一个分水岭,不同年龄的宝宝,应该有不同的规则设立策略。

规则,就像桥梁两侧的安全护栏,应地制宜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孩子越小,这个安全护栏就越应该由我们把握,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则需要逐步放手,让其逐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

三岁前

父母应该主动为宝宝设定规则,并让宝宝遵守规则。因为宝宝还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不是十分顺畅。

三岁后

父母应该让孩子可以让孩子逐步参与到规则的设立和维护,并最终成为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在3岁后便逐渐建立起来,这时候,积极引导他参与规则的,对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No,David!,DavidShannon)

怎样让规矩更容易执行?

表述清楚,执行清晰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但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收拾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试想一下,当家里乱七八糟时,我们自己也经常无从下手。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做好收纳工作,不知道该如何将玩具物归原处。比如你能够发出“汽车放哪儿?娃娃放哪儿?”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得到明确的指示,他也许就能够更快做出决定,并更棒地执行。

适当授权,主动引导

我们都喜欢自己当家做主,不喜欢被他人命令或被指使,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可以制定一个大的基本规则,把设立小的细分规则的权力授予孩子,并主动引导他自行设立小规则,这时能避免很多亲子之间无谓的争端。

晓之以理,说清缘由

平时逛超市,经常见到小孩拿未买单的食物直接吃,最后由家长拿着包装袋去结账。这时候,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超市禁止随便吃未买单的东西,还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只有这样,宝宝才能理解规则,进而遵守规则。比如说,我会告诉他,超市里的东西结账前不属于你。不是你的东西你就不可以拿,也不可以打开吃,只有在结完帐以后,他才是你的。

执行到底,少说多做

很多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没有节制,妈妈在旁不停唠叨“你不能再看了、你要把它关了、你该睡觉了”,一点用都没有。其实对孩子来讲,你这些话都已被屏蔽了,她知道妈妈只是唠叨,不能把我怎么样。所以唠叨一百句,不如直接说“宝宝该睡觉了,现在我们要把电视关掉”,然后很平和的把电视关掉。你的一百句话不如你这一个动作有效,所以,要坚定执行你的规则。

同心同力,不唱反调

坤坤爱吃巧克力,有一次没有节制地吃了很多,我就不给他了。他哭着还要吃,不给就哭,因为他知道,哭是满足愿望的手段。姥姥在旁,看孩子哭就坐不住了,说“你多给孩子吃一块怎么了?”“你别让他哭了,你看大热天儿的。就再给他一个吧!”然后姥姥就自己去拿了一个巧克力给了他。

现场我并没去反驳姥姥,但事后我单独跟姥姥沟通了这个事情,跟她说,以后无论怎么样,在我管教孩子的时候,请她不要去和我持相反的意见,因为这样对于孩子来讲是不利的。

在孩子面前双方不要唱反调,即使你不认同对方的管教方式,也可以暂时先离开战场,不要当着孩子去反驳对方。

(No,David!,DavidShannon)

宝宝故意挑战规矩怎么办?

有时候孩子虽然知道家里的规矩,但总会忍不住试探你的底线,看看有没有回旋的余地。孩子都是小小外交家,经历过的妈妈肯定都懂的!明明答应的好好地,到了执行的时候就是不去做,该怎么办呢?

其实呢,规则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第一类必须严格执行,执行时不能随意变动。因为它涉及个人人身安全和社会道德底线。这类规则,一旦不能很好地遵守,后果就非常不堪设想,比如新闻中的“禁止下车”,以及我们每次都会强调的坐安全座椅。

第二类相对灵活,可以因具体情境不同而做出微调,一般和日常生活相关。比如,是八点睡觉还是八点半睡觉?当时

当地的情境可能会有不同,也许今天爸爸晚归,孩子希望跟爸爸说晚安以后再睡,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冷冰冰地规定必须在八点睡着了。

(No,David!,DavidShannon)

孩子的年龄不同,做法也有所不同:

(1)针对小孩子,让孩子挑战规则,并承担自然后果。

前提是没有人身危险或伤害。

比如孩子说我不想吃早饭,那就不吃了,让他体验什么是饥饿,他才能知道吃饭的重要性。这里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

前提,一顿早饭不吃,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什么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孩子说我想自己过马路,我们就不能随意让孩子体验这个自然后果,因为危险性是非常高的。

(2)针对大孩子,让孩子去体验逻辑后果。

孩子想在屋子里面开小汽车,但在屋子里面开汽车可能会把屋子弄乱,甚至可能会撞坏桌子。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命令禁止说,“你不可以在屋子里开汽车”,而是可以试着问孩子:“如果在这里开汽车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可能会告诉你怎么样怎么样,那么接着再去问孩子,“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撞坏花瓶、撞坏桌子呢?”

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想解决办法,并提出解决方案,你可以让他去执行他的方案。这个时候我们就把跟孩子之间的争端,化作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并且去执行的一次成长机会。

当孩子不听话、故意装傻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这不是

一个有效的答案,我们再想想好不好?对于故意去破坏规则,或者是强硬的去挑战父母的孩子,也不要急于去训斥孩子或者惩罚,而是可以先放下事情本身,去认同孩子的感受(比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妈妈也知道,你可能对我有什么意见,你可以说出来给我听),去探索孩子这些破坏行为背后的原因,先去解决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3)让孩子守规矩的小技巧:日常惯例表

双方都认可并共同遵守的日常管理表,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口水和冲突。当孩子挑战规则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问孩子,我们的日常惯例表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日常惯例表”就是你和孩子一起制定的,日常每件事情的执行程序。这个小工具适用于让孩子熟悉家庭日常规则。比如,起床要做几件事情:07:00起床、07:10洗脸刷牙、07:20

吃早饭、07:30从家里出门去幼儿园,把一天要做的事情都明确的做出一个时间表。

可以做起床惯例,也可以做睡前惯例。比如说,睡觉之前我们要做几件事情,还有包括玩玩具的惯例、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惯例,这些都可以用日常惯例表,帮孩子去把规则放到这个惯例表里面,让孩子去执行。

“日常惯例表”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把规则融入到习惯,执行就更顺利;而且,孩子形成了一个日常惯例,会很有安全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把自己想给孩子的惯例强加给他,那样就变成了命令,也不要试图去引诱孩子去按照家长的惯例去执行,要把权力充分给孩子。

最后还想要啰嗦几句:

也有些人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守规矩的人那么多,我教自己的孩子守规矩,他以后遇到不守规矩的孩子,会不会受欺负?会不会被认为傻?萌芽觉得,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应该学习对规则保持敬畏,都应该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以及不

去侵害别人。

人以群分,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了,那些不守规矩的熊孩子,根本不会成为咱家孩子的朋友是不是?美德和人格,才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朋友圈。

【读书笔记】给孩子立规矩的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优选家庭教育2018-08-08 11:22:35 点击上方,关注小象妈咪育儿。 导读 1. “爱孩子”和“立规矩”不是单选题,规矩和爱是统一的; 2. 对孩子立规矩,有些事不能惯,有些事必须自己做,有些责任必须自己担着; 3. 四个规矩必须立: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不能随意打扰别人、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力要求别人道歉。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正文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 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

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1“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孩子没规矩,是因为家长不会立规矩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十九原则让你的孩子懂规矩

十九原则让你的孩子懂规矩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立规矩的19条原则。 案例: 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 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半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第五,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 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惩罚一定要及时。 第六,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家庭教育: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

很多人也提倡“不走寻常路”,觉得循规蹈矩的人简直蠢透了。 的确,“循规蹈矩”容易跟“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现代社会不推崇的理念连在一起。但对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守规矩≠循规蹈矩。 守规矩≠循规蹈矩 社会本身就是有秩序的,而孩子们还缺乏自制力,家长需要帮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如何学会守规矩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当孩子年龄越大,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强,也就越能够意识到规则给他带来的好处。他会发现,当他按照规则去游戏的时候,通常会获益更多,如果没有规则,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所以你会发现,四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在乎自己有没有赢,有没有得第一。 当然,这个守规矩的过程有些孩子需要的时间会长,有些孩子需要的时间会短——守规矩其实也跟孩子脾气秉性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脾气可大呢,你要跟他说点啥事,他根本不听。” 不愿意遵守规矩?那孩子脾气大,不愿意遵守规矩,可能说明了什么呢? 可能我们立的这个规则不合适;

就是我们在立规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选择性; 就是立下的规则一旦被孩子打破,我们会觉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 我们可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讨论和修正规则。很多时候,规则不是和孩子讨论一次就制定好了,而可能是一个充满反复和波折的过程。 不过,经历了波折之后建立起来的规则,往往会让孩子铭刻在心,孩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成长。 6个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不要让你的规矩成为“黄灯”。交通信号灯上的黄灯亮了,意味着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所以给孩子立规矩,一定是要么是“红灯”要么是“绿灯”,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是不行。告诉他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 在游戏中践行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意义,知道不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懂得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作保证,就没办法顺利进行。这样,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2012年4月4日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 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 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 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 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 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 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半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

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孩子在学校没有规矩,家长对此非常头疼。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规范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的独立性,会让孩子产生负担。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对孩子的规范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框架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且没有安全感。规矩的培养,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没有规矩和爱,孩子会失去感恩的能力,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敬畏,学不会谦卑和自信。所以孩子应该学会以现实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家长也需要用合适的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对于如何规范孩子: 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规范尽量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很正常,但是父母在孩子执行规则面前要保持一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可以事后再做沟通。 第二,规矩应该是事先说定的。孩子经常通过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来判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家长只是根据情况和心情来把握尺度,或者家长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产生混乱。如果这种混乱重复下去,孩子就会错过了熟悉规则的时期,进而养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坏习惯。 第三,对孩子的规范也要体现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不要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第四,规范不能等同于专制。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逐渐给孩子立规矩,了解社会规则、道德原则、风俗习惯以及行为规范。适当的规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希望给孩子“相对的自由”,也就是说在行为上给予孩子“框架内的自由”。 第五,表率非常重要。规范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更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父母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孩子,自己却做了违背已经制定的规范的事情,这样在孩子面前就丧失了信誉度和权威感。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好的效果在于坚持,家长更不能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坚持原则,使规范变了质,这样规范仅仅流于形式。

给青春期孩子立规矩

给青春期孩子立规矩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峨眉五中燕韧 2014年6月底,峨眉山市教育局组织我们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远赴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内容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课程,也有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课程,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北大陈艳老师在“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道”的课程中讲到“为青春期孩子立界限”(即立规矩)的问题。让我与青春期孩子的孩子相处有了更大的信心。对于这个问题,结合陈艳老师的讲解,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给青春期孩子立规矩的重要性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要有班规,让青春期的孩子懂得遵守相应的规矩,成年后方能尊重国家法律。一个自小缺乏规矩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漠视法律,为所欲为。对青少年来说有两个地方很有必要立规矩——家庭和班集体里。 家庭里立规矩,即立家规。一说到家规,不要只想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那些不人道的家法。现在讲家规,指在家庭里确立规矩,做任何事情要懂得规矩。常有家长反映说,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回家一点都不听话。其实,是因为学校有校规,班级有班规,每个同学都要遵守,学生在学校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可在家里却没有明确的规矩要遵守。家长不断的给孩子提要求,随时在变,或者根本没有要求,孩子在家自然就为所欲为。很多名人家里都有一定的家规,比如奥巴马有两个女儿,他的夫人给孩子定了几条观念性很强的家规;美国托马斯.杰弗逊总统的家中也有日常生活十诫;香港富豪李嘉诚有六大家规,可见家规的重要性。 一个学校有校纪校规,班上也要有班规,班规可以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我们会发现,一个班规完善的班级,学生们都知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 一招出天下太平 可能在快要吃晚饭之前,孩子偏偏要吃饼干,想着孩子一会因 为吃了零食而不吃饭的情景,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接下来就是哭闹、纠缠不休,妈妈没了耐心,一气之下,以暴力结束了这场闹剧。 孩子哭哭泣泣地去饭桌那吃饭了,看似被立了规矩。但其实呢? 很多爸爸妈妈常常认为“给孩子立规矩,他又不听,有什么用,只有一招最灵验,那就是打!”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 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暗示 孩子一切问题都能够使用暴力来解决。还有一些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 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子弹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 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 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仅仅在吓唬他,次数多 了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比如孩子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妈妈 能够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一直到第二天早上 起来才能够吃东西。孩子可能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 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不一致导致混乱 孩子犯了错误后,爸爸妈妈也许会立场坚定地要给予处罚,但 是爷爷奶奶往往就会替孩子求情了,甚至会用自己的来压制爸爸妈妈。这种情况是最要不得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 态度都应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 否则的话,孩子很快会找到家长之间的“空子”,会因为有老人的撑

腰,变得不明是非、不讲道理,难以教育,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 转就难了。 坏规则目的不明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心 中有规矩,但是爸妈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对吗?给孩子立的规矩对吗? 比如说这个规矩其实无关紧要,但是在爸妈看来是很重要的, 于是就用自己的意愿去强加给孩子,这样到最后只会让孩子迷茫,到 底这种规矩是该立还是不该立?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之间为了所谓的“面子”常常给孩子树立一 些自相矛盾的规矩。最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的就是两家孩子在一起玩, 抢玩具。小孩往往觉的很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要去抢回来,大人却不让“让别人玩一会儿嘛,不要那么小气”等到自己去抢 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又说“不许抢”,反正怎么做都不对。碰到这种 情况该怎么办?的就是尽量把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能轮流玩,都要 同时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就把那个玩具收起来,干脆谁也别玩了。 做过头过犹不及 给孩子树立规矩时,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 太严苛。小孩子的理解水平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水平也不强,树 立十分复杂、艰难、严格的规矩,不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 糊涂。不要制定太严格的规矩或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 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 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如果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能够宽松一些,不能过度苛求完美。爸妈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经常“违规”吗?有时,也能够在孩子的要求下,偶尔放宽一下“政策”,比如中午看

如何帮助孩子立规矩

父母该如何帮孩子立规矩? 家长来信: 我的儿子是爷爷奶奶的命根子,属多代单传的男丁。刚生下来时,他由4个保姆轮流照顾着,六年来,他一直都在绝对溺爱和宠护中长大。他出门从不走路,凡事都要照顾,眼看快到上小学的年龄,却毫无规矩和能力可言。 每天面对这个孩子,身为母亲,我非常着急,却不知从哪里下手。请问: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状况?您愿意帮助我吗? 专家: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爱不只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合理,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判断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然而,这些年您们给予孩子的爱,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爱。我之所以这样说,其根据来源于您信中所反映的各种现象,比如:孩子有脚不肯走路,有手不愿干活,没有照顾自己的本领,无法离开家长和家庭的庇护。这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爱的失败和爱的悲哀! 您的家人高度重视这个男孩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孩子是您家多代单传男丁,他很宝贵。但我要提醒您别忘了一个事实,即:只要他走出您的家门,这个宝贝就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所有的特殊照顾都不存在,一切事情都必须靠他亲力亲为。如果按照您现在的抚养方式继续下去,我可以很诚实地告诉您,这个孩子将成为一个缺乏基本素质,基本品德,基本规矩的低能儿。

建议这位家长朋友: 1、必须彻底改变您家全体成年人的育子观念和爱孩子的方法。因为你们是家庭的领导,你们是孩子一切毛病的制造者,如果你们不变,孩子的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2、针对孩子的现状,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反躬自问一下,为什么爱了6年后的结果会如此不理想?这究竟是谁之错?谁之过?希望通过这种问责制,使你们清醒地认识到:娇惯溺爱,包办代替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不仅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摧残儿童的创造力,还束缚儿童的思想发育。 3、请勇敢地告诉孩子,是由于你们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才导致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在你们向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请求原谅的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孩子赶快行动起来,和家长携手,制订出纠正不良习惯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4、请你们尽快统一爱孩子、教育孩子、管理孩子的标准和尺度,请用残酷的现实,让每个家庭成员真正明白:爱,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任务的。孩子是独立的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里,不可能永远依靠父母。一个不懂规矩,没有能力的孩子,是无法走出家门,无法适应社会,无法生存下去的。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 然而,现在有许多家长一味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对他们的各种物质要求,言听计从,出手大方,但却相当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些家长的行动,导致孩子错误的以为,家庭、学校、社会、父母、外人统统都是没有区别的。 这样一个从小不受约束,没有规矩的孩子,在人群中更容易受到挫折,比如: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而受到处罚……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他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由于他没有规则意识造成的。 因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定理、社会规范,更是一个人生的铁律。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没有规矩、没有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个人如果没了规矩,就有可能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综上所述,我认为,规矩就是规则。规则对人类而言,既是行为的准则,也是保护自己的准绳。

给孩子立规矩课件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因为宝贝此时还不具备规矩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对他们来说,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样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等待”“

困难。 让他们在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父母为孩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守规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而对其言行的规范,;子立规矩,首先应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也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有所调整。 立规矩也有预备阶段 岁相信不少父母把这项内容安排在3那么,宝宝多大开始学规矩?但是,以后,到了这个年龄,宝宝就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了。理由是:会发现你的教育迟到如果真的等到3岁以后再把孩子的行为纳入规范,。不”并习惯于对你的约束大声说“了半拍,因为他已经自

由”得过了头,“ 再想修枝就晚了。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岁起一1”,从预备阶段岁看成宝宝学规矩的爸妈们不妨把所以,1~2“以便日后更容易为孩子的行为有意识地渗透给宝宝,”规矩“点一点地把 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不可以可以在“”和“” 试试这样立规矩 划定界限

:插座里有什么场景1 适应年龄:1岁半以上妈妈随手把故事机的插头插进插座,1个月的桐桐想听故事,岁10再一按键,声音就出来了。桐桐歪头看看故事机、又看看电插座,特别好奇。等故事讲完了,妈妈拔下插头,去拿玩具。就一转眼的工夫,桐! 桐把他的小手指头伸进插座,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的做法:让表情说话 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同步。岁多的宝宝理解力还处于萌芽状态,1所以,让他看懂你的表情,除了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还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给他看。比如,应对桐桐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妈妈也可以找;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告诉他插座有危险,并生气地看着他. 一些被电击伤的孩子的图片,加深印象,让他明白不能这样做。 温故知新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感觉到在生活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宽严有度,宽就是爱,严就是规矩。真正做到宽严有度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已经是 最高的智慧了,人民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绝 对是最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看到了一个蒙迪驯马的故事,深受启发,看来我们人类真的需 要向动物学习了。 蒙迪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牛仔家庭,他的父亲是 当地非常有名气的驯马师,并且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牛仔 如何驯马。我们想像驯马很容易,其实每一匹马都要接受很长的训 练才能让马鞍放在马背上。那时的驯马方式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它不叫驯马,而叫碎马。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过程充满着 残忍和暴力的气息,就是击碎马本能的意志,让马驯服。在实际过 程中,牛仔们先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把马的一条后腿用绳子 吊离地面,这样马很容易失去平衡。每当马出现反抗行为时,马就 会重重的摔在地面上。这样残酷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周,马才 会被驯服。蒙迪从小对马特别有感情,看到父辈们驯马的过程很内

疚也很难受,他总是默默的对这些马说:“我知道这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交流。但是我一定要找 到一个人道的驯马方法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让你自己愿意来接纳和 顺服这一切。” 小小的蒙迪因为这样一份深深地同情和爱,开始认真观察野马,看马与马之间如何交流。他惊奇的发现,在野马群中,领头的竟然 是一匹母马。最让蒙迪感到惊讶的是,母马如何教育小马的过程。 小马有不好的行为时,母马就会把小马赶出马群,让它单独在离马 群四五十米的地方待上一个小时。然后母马会走到小马身边用各种 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小马就开始绝对的服从。蒙迪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母马用这种方式惩罚小马呢?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远离马群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在自然界中,马和 其它合群动物一样,只有群居生活,它才会有安全感。一旦离群就 很容易成为猛兽的捕猎对象。所以当小马被赶出马群后,它本能中 的恐惧就会笼罩全省。一旦看到母马接近自己,就会非常驯服。明 白这个道理后,蒙迪就幻想自己能用马的肢体语言和野马进行交流。一年后,他进入野马群,先分离一只野马,随后在旷野中追逐了将 近24个小时,野马开始停下来。蒙迪就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它进行

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四条规矩

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四条规矩 规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有一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家长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 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如果发现孩子有

给孩子立规矩的7点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7点建议 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 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因为宝贝此时还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等待”对他们来说,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样困难。 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守规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为孩子立规矩,首先应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而对其言行的规范,也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有所调整。 立规矩也有预备阶段 那么,宝宝多大开始学规矩?相信不少父母把这项内容安排在3岁以后,理由是:到了这个年龄,宝宝就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了。但是,如果真的等到3岁以后再把孩子的行为纳入规范,会发现你的教育迟到了半拍,因为他已经“自由”得过了头,并习惯于对你的约束大声说“不”。 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再想修枝就晚了。所以,爸妈们不妨把1~2岁看成宝宝学规矩的“预备阶段”,从1岁起一点一点地把“规矩”有意识地渗透给宝宝,以便日后更容易为孩子的行为

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 试试这样立规矩 划定界限 场景1:插座里有什么 适应年龄:1岁半以上 1岁10个月的桐桐想听故事,妈妈随手把故事机的插头插进插座,再一按键,声音就出来了。桐桐歪头看看故事机、又看看电插座,特别好奇。等故事讲完了,妈妈拔下插头,去拿玩具。就一转眼的工夫,桐桐把他的小手指头伸进插座,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的做法: 让表情说话 1岁多的宝宝理解力还处于萌芽状态,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同步。所以,让他看懂你的表情,除了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还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给他看。比如,应对桐桐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妈妈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告诉他插座有危险,并生气地看着他;也可以找

给孩子立规矩的规矩

跟几个朋友去餐厅吃饭,刚点完餐,一个朋友就说了一句:不好。 我问怎么了,朋友指了指旁边的餐桌。那一桌的人在聚餐,看得出来,他们可能快吃完了,正在喝着小酒闲聊。朋友忌惮的应该是那桌的三个孩子,看起来最大的不过6、7岁的样子,围着餐桌疯跑。 果然,那顿饭我们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闹声中度过。期间有服务人员提醒过孩子的父母,建议孩子不要乱跑,以免在服务员上菜时烫伤孩子,孩子的父母也会叫孩子到身边,说上一句:“你们几个老实一会”。但显然,对孩子的震慑力远远不够。 后来那桌人终于埋单走人,我们才落得个清静。朋友说:看看现在的孩子,我小时候哪敢这样,长辈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况这么大庭广众下吵吵闹闹,东奔西跑的呢。 另一个朋友马上接口道:你可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都这样。我邻居家的孩子,规矩定的可严了。食不言寝不语是最基本的,写错个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让孩子重写,小小的孩子脸上连个笑模样都看不见,倒是宁愿那孩子能疯玩一会。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民国年间,广东一位省长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书中写到“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 我们的孩子不是牛,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那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压抑和扼杀,

给孩子立规矩

6岁前,不给孩子立下这6个规矩就晚了 名校家长 2015-10-07 08:49:23 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幼升小阅读(4291) 评论(1)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下面和小辣一起来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就开始打小朋友,还说道:“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已经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discipline) 说到给孩子立规矩,super nanny里反复提到给孩子立规矩(discipline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还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好像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上司让我们做某个项目的规划,当我们在做的时候,上司总是时不时的改要求,比如这个星期要求我们这样,下个星期又要求我们那样,在过个星期,要求又改回原来的了。那我们做规划的时候肯定会因为上司该要求而烦躁,生气,不满等等负面情绪。所以孩子也一样,如果家里没有规矩,那孩子也会困惑烦躁。一旦有了规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们应该做的,哪些不该做的,那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孩子也会变得更开心。看super nanny,我发现很多家庭没有规矩,或者说父母不discipline(约束、管教)孩子,是因为父母内心中惧怕孩子不再爱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孩子更爱能管得住自己的、有威信的父母。 先说说立规矩时这边最常见的两种方式:ignore(无视)和timeout(面壁思过or罚站or反省角). Ignore(无视),supernanny里并没有提到。是我在看其它育儿书里总结出的,也是我最常采取的一种方式。面对孩子的耍赖一定平静而坚定,可以采取无视方式。如果哄劝,说明你很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孩子的哭闹,就变得“有价值”了。我觉得ignore这招真的很管用,起码我对待Samuel 的耍赖,大部分都采取这个方法,ignore的时候,我不和Samuel有任何眼神接触,甚至我会表现的很忙,自己该干嘛

干嘛。Samuel通常都是哭一会就拉倒了,然后他也该干嘛干嘛去了。再有就是不要把孩子的哭太当一回事,我看网上好多人总是会有疑问“孩子会不会哭成心理阴影啊?”等等,有这种顾虑,舍不得孩子哭,那以后好多事情就真的很难办了。 目前为止我家ignore的方法都非常有效,而且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自己去grow out,比如Samuel前阵子经常扔食物,这个完全不同于以前1岁那会扔食物,现在这么大的孩子扔食物真的是行为上不能接受的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我对Samuel说“东西不吃可以,但不许扔,不吃了就递给妈妈”。Samuel不听,每次都这么讲道理,几次之后Samuel还不听,我和老公就ignore,完全不理他,也不要表现出生气,一定要平静,这样几次之后,Samuel现在完全不扔食物了,而且吃完的或者他不吃的,都会小心翼翼的递给爸爸妈妈,好像生怕弄洒了弄到地上一样。 再说说Time-Out。目前为止我还没对Samuel实行过Time-Out。我对自己设定的底线是先ignore,多次之后如果ignore无效,Samuel变本加厉,就time out。或者有些非常过份的行为,就直接time out。 time out是一个discipline很好的手段。可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它不灵?常常是因为父母没有把它用好。看Supernanny看多了不难发现,父母在time out时犯下的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错误。我看完Supernanny后,对如何正确地实行TimeOut这个问题上,还是很有收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