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稻 田 养 鱼

稻 田 养 鱼

稻 田 养 鱼
稻 田 养 鱼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在我过已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技术上广泛的研究和生产上的深入实践,致使目前我国稻田养鱼技术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系列操作技术。近几年来,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技术推广工作的加强以及农渔民的创新性生产实践,我国的传统养鱼技术又有所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水平都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发展到养殖甲壳类、两栖类、爬行类;并在理论上提出了稻田的生态条件加以渔业利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因此,我们现在称此技术理论为“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而不再简单的称为“稻田养鱼技术”。

第一节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概念

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是指在稻田内施以人为的措施,即种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能源被养殖的水生生物充分利用;并通过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等作用,从而达到稻田互作,互利的目的。

可以说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是将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相结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渔共作的新型农渔业复合生产方式。

二、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沿革

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是在传统稻田养鱼理论与技术上加以完善、提高而形成的。它以传统的稻田养鱼理论和技术为基础,融入了现代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生物培养技术以及稻田生态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稻田养鱼技术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特点。例如,水产养殖种类的扩大,已不再限于鱼类的养殖,已发展到虾、蟹等甲壳类的养殖,爬行动物甲鱼的养殖,两栖类中牛蛙、美国青蛙的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中萍、菱、藕的种植等;在养殖原理上。它充分利用和发展了水产养殖生物学、稻田生态学、生物防治病虫害理论、物质循环理论、水产养殖生物行为生态特点等,使稻田的各种生态资源及物质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作业方式与技术上,打破了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相互分离,单独生产经营框子,实现了生态性作业,复合型作业等等。

我国的稻田养鱼技术有悠久的历史,但解放前只是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不但理论和原理不清,而且在技术上也欠完善。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研

究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在理论上日益丰富,技术上日益完善和提高。传统稻田养鱼技术渐趋成熟,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大规模推广。至1984年,全过18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推广面积达1190万亩,平均亩产鱼10多公斤,水稻亩增产5—15%。80年代末90年代初,稻田养鱼区域一直扩展到北方的辽宁、吉林、黑龙

江等,冲破了北方稻田不能养鱼的认识上的束缚,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将各种水产养殖生物的池塘养殖技术移植到稻田,并加以改革,从而丰富了传统稻田养鱼理论与技术,而

上升为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与理论高度,可以说是水稻种植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上的一次“革命”。

三、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的意义

大力推广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扩大了耕地资源。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的养殖需要一定的土木工程,需要开沟挖凼等,这样就变稻田的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形式上,由于开沟挖凼减少了水稻有效种植面积,而实际上开挖的沟凼斜坡仍可植稻,因此,水稻种植面积并未减少,甚至还有所扩大。另外,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养殖后,水稻的产量一般增加5—15%,相对于原有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5%左右。

(二)可大幅度增加稻田的产值就一般技术水平而言,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养殖后,水稻可增加5—15%的产量。若养鱼可亩产30—50公斤,增加产值200—400元,纯收入亦可增加100元以上;若养河蟹,可亩产40—75公斤,增加产值4000—7000元,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若养殖淡水虾类,可亩产20公斤左右,可增加产值300元,亩增纯收入200元以上;若养牛蛙,可亩产20多公斤,可增加产值1000元以上,增加纯收入400元以上;若养甲鱼,可亩产5—10公斤,亩增产值1000—2000元,亩增纯收入500元以上。

由此而带来的巨大效益,不仅可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亦可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节省田作劳力,降低种稻成本单一种植水稻,往往花费大量劳力进行除草、施肥,除虫、疏土等劳动。而采用稻田生态利用技术,可大大节省田作劳力,降低种稻生产成本。因为所养殖的水生生物,大多以水草、水虫昆虫及水稻害虫为食,起到除虫、除草作用;另外,水生生物的潜泥、钻沙活动可起到疏土作用;水生生物的粪便又可施用肥田。这样,可减少施肥,少用农药,不用除草等。

(四)稻田内的各种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常稻田内的杂草、昆虫、害虫等都是对水稻有害资源(或者称无用资源),必须人工除去,否则会影响水稻的生长。而这些资源对于水产养殖生物来说都是良好的饵料,也可说是有用资源。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的养殖,可使这部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另外,单一种植水稻时,水只能是单一途径利用,而养殖水产品后,却得到了双重利用。因为对于水产养殖生物来说,水只是基本生活环境,并不消耗,能做到“借水还水”。

(五)节省了水产养殖资金通常水产品养殖,往往需要开塘建池,并占用土地。一般每开挖一亩池塘往往需建设资金2000—3000元。在稻田内养殖水产品,一是施工量小,所耗人力及资金较少,而且一家一户可自己施工,这样就减少了资金投入。此外,在稻田内养殖水产品,节省饲料,且饲料成本很低,相对而言,投入产出比加大。

第二节稻田的生态特点与养殖类型

稻田的生态条件与池塘相比差异很大。因为稻田的水较浅,浅水期,3—4厘米;深水期,12—15厘米,因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

一、稻田的生态特点

(一)水温变化大由于稻田的水较浅,水温受气温的影响很大,不但季节温差大,而且有明显的昼夜温差。通常白天的最高水温较最高气温低1—2℃,而夜间的最低水温较最低气温高1—2℃。夏天的最高水温有时会达40℃左右,一般水温20—38℃范围内。

(二)水体溶氧充足稻田内水体的溶氧通常始终保持在4.5—5.4毫克/升。因为稻田内的水生植物较池塘多得多,白天的光合作用放氧量很大;水浅、水面大,与空气的接触面大,大气中氧气的溶入量也较大;此外稻田内的水交换量也较大。所以稻田内养殖水生生物一般不会有缺氧浮头之虞。

(三)病害少稻田内的水质可以保持肥而活,活而爽,而且养殖生物的放养密度也较低,病原生物少。因此所养殖的水生生物很少得病。

(四)饵料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稻田内的各种杂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等都是水产养殖生物的优质饵料。这些饵料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再加上水产养殖生物的放养密度小,对饵料的总体消耗量相对较少,自然饵料生物又不断再生,因此,在稻田内养殖水产生物一般不用投喂过多的饲料,甚至不投饲料。

二、稻田的养殖类型

稻田的养殖类型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一)按养殖种类分

1、稻田养鱼

2、稻田养虾、蟹

3、稻田养甲鱼

4、稻田养蛙

(二)按作业方式分

1、稻渔兼作在同一块稻田内既种稻,又养殖。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季稻田养殖,即在一季稻田内养殖。另一种是双季稻田养殖,即以年为周期,在同一块稻田内,种植早稻、晚稻两季,而水产养殖连续进行。

2、稻渔轮作低洼易涝的稻田,往往一季种稻,一季蓄水养殖。一般分为3种类型:

早稻插秧后放养,一直养到年底收获,不再种植晚稻。

上半年只养殖,不种稻,晚季稻插秧前收获,晚稻田不再养鱼。

早稻收割后开始灌水养殖,不再种植晚稻。

3、夏浸田养殖又称夏闲田养殖、稻后养殖。利用早稻收割后至晚稻插秧前的空闲时间,深入浸田养殖,晚稻插秧前收获。

4、浸冬田养殖又称冬闲田养殖。在晚稻收割后,加高田埂,灌水养殖,至早稻插秧前收获。

5、秧田养殖早稻秧田出完秧后,可利用20-30天时间进行鱼苗的培育,即“发塘”,为晚稻田提供苗种。

(三)按稻田内的施工分

1、田凼养殖在稻田的一边挖一个面积10-100平方米,深1米的小坑(称为“凼”),小凼可单独,亦可与环田的沟相通进行养殖。深灌水时,养殖生物可在整个田内游动、觅食,晒田、施化肥、施农药时,养殖生物变可躲进凼内。收割水稻时,亦可将所养殖的水生生物引入凼内,待收割完毕后,加深水位继续养殖。

2、宽沟养殖是将以往的窄沟浅凼改为沟凼合一的深而宽的永久性鱼沟。一般沟深1.5米,沟宽视堤坝土量而定。田中种稻,沟内养鱼。待水稻返青后提高水位,使鱼可以游逸出沟,在整个稻田内觅食和活动。

3、回形沟养殖将低洼低产田的四周,开挖一圈沟,使沟与田埂呈回字形。沟深1.5米,宽不定。待稻秧返青后提高水位。

4、垄稻沟式养殖在稻田内起垄种稻,沟里养鱼。这是改良低产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增加稻田土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协调水、气、热的关系,形成土壤、水分、热量始终处于稳、匀、足、透的良好小气候,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此外,沟内鱼的活动,使上、下层水对流,可促进养分的分解,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鱼类的天然饵料,扩大鱼的活动范围。一般沟宽约0.5米,深0.7米,垄宽0.7米。沟内施肥,垄上植稻4-6行。开沟泥平铺垄面,提高垄位。

5、凼田塘养殖此方式又称三级配套式养殖,第一级为凼,在稻田头开挖一个面积大小适当,深1米的鱼凼,经消毒后,肥水培育鱼种,放水花培育至体长4厘米左右。第二级为凼田培育鱼种,即当凼内的鱼苗培育至4厘米左右时,提高稻田内的水位,将体长4厘米左右的仔鱼培育到10-13厘米大小。第三级为池塘养殖,早稻收割后不再植稻,而将田埂加高至0.7米左右,提高水位至0.5米左右,将体长10-13厘米的鱼种养成商品鱼。

第三节稻渔共作的能量流动及理论

一、共生理论

70年代,我国的水产养殖专家倪达书先生,在总结了传统的稻田养鱼经验

的基础上,从大农业的观点出发,大胆地提出了“以鱼(草)支农,以鱼促稻”的新设想,并验证了其设想的正确性。其后,又联系生物学、生态学的种群关系,创立了以鱼促稻为第一生产目的,同时也发展渔业的稻田养鱼鱼养稻田的新理论,即稻鱼共生理论。

稻田养鱼的稻鱼共生理论实质是:在水稻生长季节,通过人工妁合,使稻田鱼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效地利用了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积极因素,促使物质就地循环,起到了能量朝有利于稻鱼双方的方向流动,使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进入良性循环。

关于“共生”一词,来源于较经典的生物学著作,其内容可以说包括从机能上的“共生”到功能上的“共生”。两个物种的作用有多种类型,两个生物种群的组合也有多种不同的关系和作用。两个生物种群的“共生”关系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型:

1、中性作用即两个生物种群共生于同一生态环境中,双方各不影响对方,也不受对方的影响。

2、相互抑制的竞争作用即两个生物种群共生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彼此主动地抑制对方,从而达到一种群体上的平衡。

3、资源竞争作用即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间,各种群在竞争缺少的资源中,对另一种群起相反的影响。

4、偏害作用即共生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生物间,一种群受抑制,而另一种群无影响。

5、寄生作用即共生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生物间,其中一种以另一种为寄生,通过这种寄生关系,起到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作用。

6、捕食作用一个种群因另一种群的直接攻击而受到相反的影响,但仍然依存于后一个种群。

7、偏利作用对一种群有利,而对另一种群无害。但却不是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

8、原始合作作用共生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对组合中的每一种群是有利的,但不是必然的。

9、共生互利作用即共生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两种生物间,对于两个种群的生存和生活都是有利的,彼此如果没有对方,在自然条件下就不能生存。

在稻田养鱼这一生态系统中,主要体现在“共生互利”作用,但其他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体现。

二、稻鱼共生关系释析

从生物学观点看,稻鱼共生使稻田的生态从结构及功能上得到了合理的改善和利用,充分发挥了水田生态系统最大的“负载力”。

水稻是稻田生态中的主体,是占绝对优势的种群,它大量吸收日光能、二氧化碳、水分及各种养分,形成了种子以及稻草。但同时又生出大量的杂草,浮游植物及部分自养性细菌,与水稻一样,进行着能量的转化、运输和贮存,不同之处就是这些物质对人类来说没有利用价值,还与水稻争夺肥料、空间及阳光等。通常在水稻单一种植条件下,必须人工施肥,清除杂草以及施药灭虫等。在稻田内养鱼,便使各种关系得到了改善。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关系上:(一)除草作用稻田内养草鱼、团头鲂等草食性鱼类及杂食性鱼类后,这些鱼类大多可以摄食杂草的嫩草,只要放养比例合理,杂草不会旺发。这便起到了除草作用,而且也有利于鱼的生长。

(二)灭虫作用稻田害虫大都在水稻的近水面处产卵繁殖,是鱼能活动触及的地方,可摄食这些害虫,从而起到灭虫作用。

(三)疏土作用在稻田内养鱼后,鱼的潜底及钻泥等活动,可以使稻田内的土壤得到疏松,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四)增肥作用在稻田内养鱼后,鱼排池的粪便及体表的分泌物和投喂人工饵料的残饵,均能转化为肥料,又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水稻吸收利用这些肥料又改善了鱼的生活环境。

(五)一水多用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鱼的生存也离不开水,而鱼对水并不消耗,只是以其作为生存环境。在稻田内养鱼,以水为中介,可将两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起到以水还水、一水多用的效果。

(六)增氧作用对于鱼来说,水中的氧气含量即溶氧水平是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生存、生长因素。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建造自身的同时,发达的根系所放出的氧气则直接溶于水体,使稻田内水的含氧量较高,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三、稻田共生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循环

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可用简图1来表示

第四节稻田生态渔业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

一、稻田生态渔业利用理论

稻田生态渔业利用理论基础仍然是“共生”理论,但已不再是简单的“稻鱼”共生,而是扩大到了“稻渔”共生。它除融汇了生物学、生态学、水稻栽培学及水产养殖学等一般知识与原理,并与生物防治、生态农业及立体水产养殖等紧密结合起来。

在稻田生态渔业利用的技术与理论方面,其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但技术应用与发展超前于理论研究。在理论方面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仍缺乏系统地、概括性论述。而在技术应用方面,目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实用性很强。这些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有两条,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产养殖动物的食性特点,即食物链锁关系;二是较大限度地利用了稻田的生态条件。

二、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体系

将水产养殖生物及其养殖技术运用到稻田环境中,不但利用和改善了稻田的生态条件,也形成了独特的稻田养殖技术体系。因为稻田的生态条件与池塘及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的生态条件相差甚远,在稻田内从事水产养殖,要达到既利稻又利渔的要求,那么在技术上不仅要符合水稻的生长要求,又要满足养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由养殖种类的选择、稻田养殖施工和养殖管理技术三方面构成。

(一)养殖种类的选择因稻田内水浅、温度变化大、光照强、水体溶氧高及生物群落构成复杂,淡水池塘内养殖的种类并非完全适宜于稻田养殖。所以,适宜于稻田的养殖种类与池塘养殖种类不相同。选择标准为:

1、在食性上应是草食性及杂食性的种类,肉食性和滤食性种类不适宜于稻田养殖;

2、在生态条件的适应性上应具有适温广而又适应温差变化大的种类。适温范围狭窄并对温差变化反应敏感的种类不宜于稻田养殖。

3、在生活习性方面,应选择中下层栖息和无明显洄游性的种类。上层和跳跃性的种类不适宜于稻田养殖。

(二)稻田养殖施工在稻田内从事水产养殖,若不进行相应的施工,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稻田平坦,水很浅,而且栽培水稻需经常晒田,这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一个矛盾。因此,稻田养殖施工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要提供养殖生物的基本生活环境,但又不影响水稻的生长要求。

2、施工设计要符合不同养殖种类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

(三)饲养管理技术

稻田养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池塘等养殖技术,但不等同于池塘养殖。

1、掌握合理的放养比例及苗种规格,尽最可能利用稻田饵料条件,达到一种相对的食物链锁关系上的平衡。

2、在稻作管理上,少施肥或不施肥,多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无机肥。

3、农药灭虫,要掌握水产养殖生物的活动规律,注意施药时间、方法及用量。

4、对于水稻用水的调节要兼顾水稻及水产养殖生物两方面,尽可能做到互不影响。

第二章养殖稻田的设计与施工

一、稻田的基本条件

并非所有的稻田都能进行水产养殖。因此,必须对田块加以选择。要达到下列条件:

(一)水源条件用于水产养殖的田块,首先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旱季不涸,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无污染,且能保证一昼夜80-150立方米的排灌量;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偏碱性,PH值在6.8-8.2之间。

(二)土壤条件稻田的土壤以保水力强,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为好。尤以高度熟化,高肥力,灌水后能起浆,干涸后不板结,保水力及保肥力较强的稻田最为理想。沙土及重沙壤土的田块漏水漏肥,湿时板,干时散,土壤不稳定,肥料流失快,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这样的田块,养殖效果较差。

(三)面积大小

用来进行水产养殖生产的稻田田块面积大小不定,根据养殖种类的不同,养殖规格的大小及养殖时间来定。就养鱼而言,用于发塘及培育鱼种时,稻田的面积大小以0.3-3亩为宜:用于培育大规格鱼种,面积可掌握在3-5亩;若用于养殖成鱼,面积可扩大到5-10亩。

二、设计与施工

用于水产养殖的稻田,其基本设施的建造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保证养殖生物栖息活动及觅食生长的水域;其二是要有防止逃逸的防逃设施,诸如拦鱼栅、河蟹的防逃网、牛蛙及青蛙等的防逃网,等等。

(一)田埂的加固养殖稻田的田埂要进行改造,要加高、加固。以往平板式稻田养鱼之所以经常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田块太低、太窄,遇大雨易被淹没或冲塌,使鱼逃散。

因此,稻田的田埂要加高至50-60厘米,若是低洼地区的稻田要加高至80厘米,埂顶宽30-40厘米,底部宽50-60厘米。可用开沟的土方加固田埂,并边台高边锤结夯实,不留空洞,防止大雨时冲塌及漏水。若有可能,可在田埂的两侧及顶端种植一些草类、瓜、豆等,利用植物的根系,达到护坡的目的。此外,也可用石板、水泥板等其他建筑材料护坡,以保证田埂结实,经久耐用。

(二)开挖沟凼在稻田内开挖沟、凼是为了缓解养殖生物在稻田这一栖息环境条件下与稻田施肥、用药及晒田间的矛盾,做到互不影响。

1、开挖时间可根据各地的耕作习惯及劳动力的忙闲程度而灵活安排,一般情况下,可在水稻插秧前开挖,亦可在插秧后开挖,两者各有利弊。目前,大多数地区都是在冬春季的农闲季节开挖。

2、开挖面积在稻田内开挖沟、凼面积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保证水稻的有效栽植面积;其二是较大限度地满足养殖生物的生活需求,尽最大可能地提高产量。一般情况是水产品的设计产量而决定开挖面积。以养鱼为例:亩产20-30公斤时,沟和凼的总开挖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7%;若亩产约50公斤,开挖面积为8-9%;若亩产在50公斤以上,最大开挖面积可达13%;若有特殊需要,最大开挖面积可达15-17%。

3、开挖形式开挖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是据各地的习惯做法、产量要求、地形地势及养殖种类的生活习性及养殖阶段而决定的,而且不同的开挖形式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就总体而言,一般小田块开成“田”字形,大田块开成“井”字形、“回”字形或垄沟形等。一般每隔20米开一条横沟,每隔25米开一条竖沟,环沟距田埂1-2米。具体技术要求是:

(1)鱼沟、鱼溜式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旱涝均能保水的稻田均可采用此方式。这种方式除田埂加高、加固外,另开挖鱼沟(鱼溜)。一般的做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圈环沟。若田块面积在1亩以上,还应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沟。要求沟深30-50厘米,上沟面宽50-70厘米。若田块在

4-5亩以上,应在田中央横向每隔20米挖一横沟,每隔25米挖一竖沟。此种方式养鱼,一般亩设计产量要求为10-15公斤,最高不超过30公斤。

(2)鱼凼式鱼凼式稻田养殖的特点是突出鱼凼。鱼凼的大小据田块的大小而设定,并与之相结合开设鱼沟,以便于换水。这是一种目前各地所普遍采用的方式,设计产量比较高,一般亩产都在50公斤以上。

鱼凼一般设在田中央或田的进水端,也可在阴凉的地方。不应在出水口处或靠近行人走动的地方挖设鱼凼。因行人过往惊扰养殖生物,不利于生长;而出水

口处属下行水的终点,水质较差,尤其是施肥及施药后,此处的浓度较大,水产养殖生物多集于此,生长不利。鱼凼的大小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一般为稻田面积的5-8%为宜,深在2-2.5米之间,形状可为方形,圆形,坡比1:0.5至1:1。沿凼壁中部设一圈30厘米宽的平台。若土质较差,凼壁可用石板或水泥板护坡,防止塌陷。为防止淤泥淤积凼内,凼口四周加筑高20-30厘米的围口埂。

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圈环沟,沟的上端与进水口相通,下端与出水口相通,中间与鱼凼相通。沟宽30厘米,深40厘米。

在鱼凼的底部挖60-80厘米深、40-60厘米宽的鱼槽,在其上按65-70厘米间距横放树杆或竹杆,杆两端深入凼壁,并在凼内打10-20根暗桩,用于防偷。

通常将鱼凼与鱼沟相通部位的沟称鱼道,可适当深些,深60-80厘米,宽60-100厘米。而四周的环沟可浅些,按前述标准建造。此外鱼道也可设在鱼凼的死角处,共四条,而不设环沟。

(3)沟池式沟池式养殖方式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

沟池开挖,据水源及田块形状的不同而定。一般在近水源一端挖一深1-1.5米,面积比为4-8%的小池,在池与田交界处筑一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埂,其上留缺口与鱼沟相通,池面的三分之一部分搭设凉棚。若田面较大,在3亩以上,可在“十”字形鱼沟的交叉处,开挖深50-70厘米,面积1-2平方米的鱼坑。

鱼沟可在开挖池时一次性建成,也可在栽插的禾苗返青后移禾开沟。沟深25-30厘米。沟的形状不定,“一”字形、“十”字形“井”字形均可。鱼沟面积占田面积的3%左右,沟与池相通。

(4)流水坑沟式是结合流水养鱼方式而设计的,由流水性坑沟及鱼沟两部分构成。

开挖流水坑、沟应在农闲季节进行。首先在稻田进水端挖一条深1-1.5米,宽1.5-2米的宽沟,整个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4-8%。沟尾端距田埂1米,沟壁可用石块等加固。沟与大田间筑15厘米高、20厘米宽的小田埂,并留2-4个缺口,供水产养殖生物的活动。

鱼沟可以在栽秧前开挖。宽和深25厘米。鱼沟与流水坑相通。大小视田面积而定。

(5)垄稻沟式这是一种较传统的方式。首先在稻田进水一端开一宽沟,宽1.5米左右,深1-1.5米,开挖面积约占田面积3-10%不等。在沟与田面间筑一小埂,高20-25厘米,并留若干小缺口。在沟的一端或两端搭设凉棚。

其次开设环沟及中央沟,沟宽40-50厘米,深20-25厘米,沟的间隔不定。但宽沟及小沟开挖面积之和不超过田面积的13-15%。

(三)防逃设施在稻田内从事水产生物并养殖技术的防逃措施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进出水口的拦栅设施;二是河蟹、牛蛙等特种水产养殖时,田埂上的防逃设施。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拦鱼设施养殖稻田的进出水口往往设在稻田相对应的两端。进出水口的大小视注排水量而定,一般进水口宽30-50厘米,出水口宽50-60厘米。进出水口与宽沟或鱼凼直接相通的情况下,进出水口的底面应高于沟或凼面10厘米左右。

稻田的进出水口处要设拦鱼设施,防止养殖生物逃逸。我们将这种设施称为拦鱼栅。它是用竹条、塑料条、金属丝、树枝条等编织而成。形状有方形、拱形等。拦鱼栅的宽度应略大于进、出水口的宽度;高度要与田埂相等或略高出田埂。拦鱼栅的孔目大小以养殖生物不能逃出为宜,并视不同生长阶段而加以调大。一般拦鱼栅要设内、外两层,内层网目要小些,外层稍大些。内层用于防逃,外层用于滤水及防止外界杂鱼等进入。在设臵时,一定要深入底面及两侧的土壤中,最好将底部打实,在两侧立桩后再加固定。也可采取用水泥筑卡槽的方式固定。

2、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主要是针对特种水产品养殖而言的,例如河蟹可爬行外逃,蛙类能跳跃逃出。因此除拦鱼设施外,还要在田埂上加设防逃设施。

防逃墙防逃墙主要用于防止河蟹及甲鱼等的逃逸。建墙材料有砖石、塑料布、塑料板、薄铁皮、玻璃钢瓦等。

采用砖石结构,一般在田埂上筑起高50厘米左右的全封闭墙。墙的顶端用玻璃板压设,并内伸15-20厘米。此种方式成本较高。

若采用塑料布防逃,应先在田埂上每隔一段距离设一小木桩,然后将塑料布在桩的内侧加以固定,并将塑料布的底部埋入土内5-10厘米。塑料布的高度为30-50厘米,并拉平拉直。

若采用塑料板、薄铁皮及玻璃钢瓦防逃,应将其埋入土下15厘米左右,高出土面30-50厘米。两板结合处叠压5厘米左右,并对齐边缝,用铁丝拧实,不留缝隙。

防逃网防逃网主要是在稻田内养殖牛蛙、美国青蛙及磷蛙、石蛙等而设臵的。因为蛙类跳跃性强,容易逃逸,难以聚在固定的田块内养成。

防逃网一般用各种麻线、锦纶、聚乙烯等材料制成。网片高度1.5-5、2米。底部在田埂上用土压实,每隔3-5米竖一木桩或竹杆,将网拉平、拉直并固定于木桩或竹杆上。木桩要钉入田埂下0.5米左右,防止被风刮倒。

(四)遮荫设施因稻田水浅,夏季水温的变化幅度很大,不遮荫会因水温过高而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引起死亡。因此,应在鱼凼及宽沟的西侧或两端通过搭棚,种植藤蔓、豆类等植物,以遮荫降温。同时,还可以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节水稻的插栽与鱼类的放养

一、适宜养殖种类的选择

稻田的水浅,其生态条件与池塘不同。就稻田内饵料生物资源来说,主要是底栖动物、昆虫、丝状藻类和杂草,浮游生物较少。所以应选择草食性及杂食性

的养殖种类,例如草鱼、团头鲂、长春鳊、三角鳊、鲤鱼、罗非鱼,此外可少量搭配鲢、鳙、鲮、胡子鲶、泥鳅、鲴鱼及黄鳝等。

二、养鱼稻田的水稻插栽

养鱼稻田的水稻插栽有点插和垄插两种。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应保证株数(蔸数),才能保证水稻不减产。通常亩插栽水稻2.0-2.5万株,若是高产杂交品种,可降低到每亩1.8-2.0万株。

(一)点插法此种方式是在稻田内的田面上直接插秧,不起垄。因各地都有自己的习惯做法和高产经验,因此插秧方式不必强求一致。然而养鱼稻田从既不影响鱼类生长,又不影响鱼类生活的角度出发,应采取宽行密植的方式。即东西成行要密植,南北行间距要宽。这样稻丛间透光好,光照强,水温高,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和鱼类的生长。水稻的密植程度以23.3×8.3(厘米)、23.3×10(厘米)及26.7×8.3(厘米)规格为宜。

晚稻期间因气温较高,光照强,水稻的行距与株距应加大,以保证透光通气。一般行距与株距为20×13.3厘米,杂交稻为20×16.7厘米。

(二)垄植法此种方式是在田面上起垄,垄上植稻。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也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垄植法很适宜于潜育性稻田、冷浸稻田、烂泥田及低洼稻田采用。

具体做法是:首先是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加厚耕作层;然后是在田内开沟起垄,垄面植稻。

由于开沟起垄后,耕作层加厚,拓宽了水稻根系伸展领域,也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据测定,白天田面的温度可比平一般稻田高2-3℃,夜间低0.5℃左右,有利于水稻的呼吸及降低了对养分的吸收强度。此外,地温的升高,土壤的理化性状得以改善,有利于潜在养分的转化,提高稻田的肥力。垄植水稻,由于抬高了植稻田位,垄的上半部分多数时间露出水面,形成了有利于水稻生长的以上升毛管水为主的土壤水文体系,会促进水稻的根系发达以及分蘖,从而增加产量。

根据垄面宽度,早稻一般垄面宽23-26厘米,植稻2行;若垄面宽52.8厘米,植稻4行;若垄面宽66厘米,植稻5行;若垄面宽79.2厘米,植稻6行;若垄面宽92.4厘米,植稻7行;若垄面宽105.6厘米,植稻8行,株距10-13.2厘米。

若是插植杂交稻,除垄面宽为23-26厘米时仍植稻2行外,其他各种规格的垄面应比上述情况少植1行,并适当拉大株距。总之,应视具体情况及各地经验而灵活掌握。

三、鱼类的放养

(一)放养时间传统的稻田养鱼,大多在水稻插秧5天后,待稻秧返青再放养鱼苗。目前长江以南大部分省份,只要稻秧插好,开好沟,安装好拦鱼栅后即可放养,因为小鱼苗掀不起秧苗,而此时的浮游生物正好是高峰,对鱼苗的生长很有利,故最好争取早放苗。长江、珠江两岸地区,有捕江苗放养的习惯,也

可在水稻插秧3-4天后放苗。若用稻田培育夏花至当年鱼种,最好用第一批人工乌仔,提早放养。

(二)放养种类经多年实践证明,草鱼的除草及除虫效果最好,对于增产稻谷的作用很大,还可大幅度降低种稻成本。若以养成鱼为主,可选择鲤鱼、鲫鱼、罗非鱼、泥鳅、黄鳝,草鱼,最好不搭配鲢、鳙鱼,因它们与草鱼、鲤鱼等争夺浮游生物饵料。

(三)放养方法在冬春农闲季节,开挖好鱼坑,鱼凼、鱼沟。若是上年已养鱼的田块,也要对坑、沟、凼等进行修整,铲除杂草、排干水、晒田一周左右,然后灌水10厘米深左右,并进行生石灰消毒,清除野生动物敌害。生石灰的用量为每亩50公斤。消毒方法与池塘养鱼相同。5-6天后即可放鱼。

(四)放养密度及模式

1、培育鱼种,若是用育秧田、早稻田培育鱼种,育秧田亩放鱼苗15000-20000尾,在播种稻种后放养;早稻田亩放鱼苗2000-3000尾,在插秧后放养。此类稻田不必开挖鱼坑、鱼凼。

用于培育大规格鱼种的单季稻和双季稻稻田。若采用鱼沟、鱼溜方式养殖,亩放3-5厘米的夏花鱼种1000-1300尾。在有鱼坑、鱼凼的稻田内养殖,可亩放3-5厘米的夏花鱼种1500-2000尾,但最多不超过2500尾/亩,亩设计产量在40公斤左右。

2、养成鱼改造后的高产养鱼稻田,亩放养8-15厘米的隔年鱼种500-800尾,最多不超过1000尾。或放养规格为50克左右的鱼种150尾左右,另搭配夏花鱼种500-800尾。亩设计产量在50公斤左右,但最多不超过200公斤。

3、放养比例及模式以养鱼种为主的稻田可实行单一种类的放养。

放养夏花和隔年鱼种而培育大规格鱼种的稻田,一般实行混养。以草鱼、罗非鱼、鲤鱼为主养鱼类时,主养种类的放养尾数应占90%左右,其他鱼类搭配放养10%左右。如放养夏花鱼种培育鱼种的,可参照下列放养模式:以鲤鱼为主,鲤鱼占70%,草鱼和鲫鱼占30%;肥田养鱼,鲤鱼占60-70%,草鱼和鲫鱼占10-20%,鲢、鳙鱼占20%;水草多的稻田,草鱼占30-40%,鲤鱼占50-60%,鲫鱼占10%。

养成鱼的稻田,一般鲤鱼和罗非鱼占70%,草鱼和鲫鱼占30%;肥水田养成鱼,鲤鱼占5%,草鱼和罗非鱼占40%,鲢鱼和鳙鱼占10%;水草多的稻田,草鱼和罗非鱼占60%,鲤鱼和罗非鱼占35%,其他鱼占5%。

稻萍鱼混作的田块,即要提高红萍的利用率,又要充分利用稻田内的其他饵料资源。因此,宜于主养草食性鱼类,搭配一些杂食性鱼类。最好草鱼和罗非鱼占60-70%,其中草鱼的夏花鱼种占40-45%,其他鱼类占30-40%。

四、特种鱼类的养殖

目前,我国稻田养殖的特种鱼类主要有泥鳅、黄鳝和湘云鲫。这三种特种鱼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即是宴席上的佳肴,又是食疗及治病疗疾的食品,经济价值较高,是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的紧俏水产品。这三种鱼,我国的池塘养殖

技术已十分成熟,但在稻田内养殖近几年才发展起来。实践证明,他们在稻田内养殖,具有投资少,效益好的优点,而且不影响水稻的生产,是一种值得提倡,大力推广的新型养殖方式。

这三种特种鱼类,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而且在稻内大都采取单养方式,与其他鱼类的稻田养殖方式不尽相同。分别介绍如下:(一)黄鳝的稻田养殖

1、稻田的选择与准备养黄鳝的稻田最好选择单季稻稻田。养殖的关键措施是建造对路而有效的防逃设施。因其易于钻洞而逃逸。较理想的防逃设施是在稻田四周建起1米高的单层砖墙,并用水泥抹缝,墙要深入水位线下0.5米左右。此种设施防逃效果很好,但选价较高。另外,还可采取一种简易的防逃方式,即将田埂加宽至2米左右,在埂外加0.5米厚的硬土层。进排水口处设铁丝网拦鱼栅。

稻田应在放养前开挖一些0.5-1米深的沟、凼,以供黄鳝的活动及投喂饲料。开沟、凼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左右即可。

2、放养黄鳝的放养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水稻插秧后放养黄鳝鱼苗。放养规格为15-30厘米为好,但应大小一致,无病无伤,防止自相残杀;二是待五月份前后,放养能马上繁殖的亲鳝,因黄鳝能在稻田内繁殖,放养亲体黄鳝后能很快地在洞孔附近的挺水植物上繁殖,待其繁殖后,捕出亲体,留苗在池内养殖,并视情况降低其密度或控制亲体放养量。

3、饲养方式黄鳝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饲料有小杂鱼、小虾、螺、蚌、蚯蚓、河蚬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鲜蚕蛹、切碎的畜禽内脏及其下脚料,均可摄食;此外,也可搭配喂麦芽、豆饼、豆渣、麸皮、发酵酸化的瓜果皮以及人工配合饲料。

黄鳝稻田养殖时的饲料投喂方法与池塘养殖大体相同,可参考其操作,并本着“四定”原则、投放饲料。因为黄鳝大多在夜间摄食,所以应注意投饵间隔时间,最好每天4-6点投喂一次,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2-4%。

(二)泥鳅的稻田养殖

泥鳅的经济价值较高,不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还有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食疗性水产品,有辅助治疗皮肤病、肝炎、痔疮等作用。

此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食性广,运输方便,较适宜于稻田养殖。

1、稻田的选择与准备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水源较好,水量充沛,排灌方便,不易洪涝的田块。田埂的内侧应尽量陡立,光滑,也可用木板泥挡于田埂内侧,并使木板上缘做成遮板状,下缘打入底20厘米左右,以防止泥鳅钻孔逃逸和爬出池外;此外,田埂内侧平贴塑料薄膜也是有效的防逃方法。

进、排水孔的防逃,可采用密目铁丝网、尼龙网等做成的拦鱼栅;并在拦鱼栅两侧10厘米处各竖一排木条、竹棍等,以隔挡杂物,防止拦鱼栅被撞破和堵塞。

养泥鳅的稻田准备好后,先翻耕,并在排水口附近或其他适合的地方开挖深40厘米左右的鱼沟。所开挖的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沟内铺20厘米深的有机肥(用鸡粪、猪粪、牛粪等混合、发酵熟化后使用),肥料上面覆盖10厘米厚的稻草和10厘米厚的泥土。这种购臵既是在高温或稻田干涸时的栖息、躲避场所,又是饵料生物旺繁地。

2、放养方法苗种的放养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工孵化的苗种,必须进行半年乃至一年的初期培育后再用于养成;二是捕自自然水域的天然苗种,可直接用于稻田养成。

(1)鱼苗的放养若放养的是鱼苗,应在孵化后15天至20天内放养。放养密度每100平方米稻田放2-3万尾。因此阶段的幼苗活动能力较弱,应注意放养时的气候变化及时间与方式,最好选择气候条件较好的早晨,将鱼苗用小型密目网箱在鱼凼内吊养1个月左右,待鱼苗长到体长2-3厘米时再放入田内。这样可大大提高放养成活率。

(2)鱼种放养若放养的是鱼种,且鱼种规格在每尾2.5克左右时,可直接放养到田内。放养密度每平方米70-90尾。但鱼种必须做到每块稻田所放养的规格一致,防止大小差异悬殊,争食严重。

(3)饲养方式泥鳅的稻田养殖过程中,主要的饲养管理工作是饲料的投喂。鱼苗阶段,若需投喂人工饲料时,可将鲤鱼用配合饲料制成绿豆粒大小的颗粒,每天投喂2-3次,每次按每万尾鱼苗投喂10-15粒即可。饲料投喂量是否合适,通过观察摄食情况判断。常用的做法是在水底设一食盘,将饲料投放到食盘上,并观察鱼苗在2小时内吃完而不留残饵为宜。并每10天左右测一次鱼的生长情况,每次取样30-50尾,干法称重后,据体重增长情况确定下一个周期的投饵量。在水温较高,达25-28℃时,鱼的摄食量较旺盛,应应当加大投饵量及投饵次数。若有可能,应尽量通过肥水措施繁殖生物性饵料,而不投喂人工饲料。

(三)湘云鲫的稻田养殖

湘云鲫生长快,抗逆性强,食性杂,是养殖水体浅、生长季节较短的稻田养鱼的理想品种。

1、稻田养鱼生长季节相对较短,商品鱼规格一般在

0.5公斤左右,因此要投足鱼种,一般夏花鱼种每亩200-300尾或春片100-150尾。

2、注意防逃。

3、湘云鲫耐低温,在晚秋和冬季仍可加埂蓄水养鱼,但要补充投喂商品饵料,以保证生长需要,在水温高于10℃时视情况每天投喂鱼体重的1-3%,分1-2次投喂。

根据养殖实验表明,稻田养殖湘云鲫亩产可达80-100公斤,当年湘云鲫最大个体达0.75公斤,亩增纯收入500-600元。

第四节养鱼稻田的管理

一、养鱼稻作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气候、水稻种植与养鱼方式不同,养鱼与稻作的关系也不相同。现分而述之。

(一)单季稻田养鱼单季稻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单季稻稻田只要水源充足,水质和底质条件适宜的均可进行养鱼。既可养鱼种,也可养成鱼。

单季稻稻田大多为一年两熟田,种一季稻,再种植小麦、蔬菜等其他作物一季。利用这种田块养鱼,可在旱地作物收割后整田,开鱼沟、鱼凼、鱼坑,在植稻的同时可兼养鱼。一般养鱼时间为每年的6-11月份。

(二)双季稻田养鱼这种方式是指在一年种植两季稻的田块兼作养鱼。水稻年种植两次,而养鱼多为一个周期,养鱼的时间较长,养殖产量也较高。

(三)稻鱼轮作此种方式是指每年内种一季稻,养一季鱼,两者分开作业。水稻的种植和养鱼先后次序不定。一般的做法是待水稻收割后蓄水养鱼,且多利用低洼稻田。

(四)深水田养鱼这种方式多适用于近河、近湖的低洼易涝稻田。这种田的养鱼效果不亚于专用养鱼池塘。技术的关键是田埂要特别加高、加厚,以防止鱼的逃逸。水稻的品种也最好选择抗涝品种。

二、稻田养鱼的管理

(一)稻田养鱼的放鱼时间这个问题,前面已叙述过。此处不再提一下总体原则,即放鱼的时间一般应在不影响禾苗生长的情况下尽早放养,以延长鱼的生长时间,取得较高产量。通常早稻放养鱼苗或夏花可在整田或插秧后立即放养;因此时鱼体小,活动能力差,不致造成浮秧。如果放养10厘米以上的鱼种,则需待秧苗返青后放鱼,以免鱼的游动而造成浮秧。晚稻田养鱼,可在耙田后就投放鱼苗。

(二)注意水温苗种放养时要特别注意稻田内的水温,即运输鱼苗、鱼种的水温与稻田的水温温差不能超过3℃。若难以满足此要求,应在放养前一段时间,向运鱼器具中慢慢加入稻田水,将温差调节到两者接近后,再缓缓将鱼苗(种)放入鱼凼中。

(三)稻田水的管理插秧后20天内,水深只要4厘米即可,让稻在浅水条件下尽早返青和分蘖。此时,因为鱼苗较小,4厘米的水深条件下也能良好生长。20天后,应将水加深到10厘米左右,这样既可满足渐渐长大的鱼的活动及生长需要,也能有效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晚稻田养鱼,因水稻插秧时水温较高,应加深田水,以免因水温过高而引起死鱼。此外,加深田水,对鱼的生长也有利。

(四)双季稻的转田双季稻养鱼时,在早稻收割后至晚稻插秧前的一段时间内,往往因犁田耙田会造成鱼的死亡。因此,必须做好转田工作。

转田的做法有多种,但经验表明,最好的做法是在田内用临时的小田埂将稻田分成两部分,一半田种早熟稻,另一半田种晚熟稻。这样,早早熟稻收割前,

将小田埂打开几个缺口,让鱼游到晚熟稻那边;而收晚熟稻前再将鱼引到另一边。此外,也可利用喷施农药使鱼趋避一边,因为早熟稻与晚熟稻的病虫害也不相同,喷施农药的时间也有差异。

为充分发挥鱼凼在转田中的作用,应在早熟稻收割前缓慢放水,让鱼沿沟游到鱼凼内,加高鱼凼四周的小埂后引入清新的水,待犁田、耙田后,再将鱼放出鱼凼。

(五)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巡田,以免稻田埂的崩漏、塌陷以及拦鱼设施的损坏而逃鱼。此外,发现敌害及疾病也应及时采取措施。

2、注意保持水位,以防鱼被干晒而死。一般应保持水深为6-15厘米。

3、注意水温的测定。夏季水温较高,在水温接近35℃时,应立即加注新邵县畜牧水产局,加深水位或换水降温,并在鱼凼上搭设遮荫棚,遮光降温,以免水温过高而死鱼。

4、适当投饵和施肥。稻田内的天然饵料生物有限,为加速鱼的生长,应补投一些人工饲料,如麸皮、米糠、豆饼或颗粒饲料、浮萍、青草等,并注意施肥肥水,繁殖饵料生物。特别是水温较高的季节,鱼的生长较快,对营养的需要量大,摄食旺盛,应尽量满足鱼类生长的营养需要。投饵时,应以鱼凼为主要投饵场所,每天投喂两次,上午的8-9时和下午的3-4时各一次。

施肥主要在鱼类快速生长季节,以有机肥为主,每隔10-15天一次,施肥量大约为池塘用量的1/4-1/3。最好不施绿肥。

三、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浅灌、晒田与养鱼的关系水是稻和鱼生长的必备环境条件,但二者对水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稻田浅灌和间断断水是促使根系发达,提高水稻产量,但对鱼的生长不利。对鱼而言,田内水量大,而水深相对稳定,鱼的生长才有利,但对水稻的生长不利。因此,应尽可能的创造环境,使之互不影响或影响不大。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自插秧后至收获,要经过活棵、分蘖、拔节、抽穗、灌浆及成熟(晒米)几个阶段。其中早、中稻对水的要求是浅水灌溉、适时晒田、足水抽穗;而晚稻则要求深水活苗,浅水分蘖,足水抽穗,湿润灌浆。总体而言,一般要求前期浅水,中后期适当加深水。前期水浅,因鱼小,对鱼的活动和生长影响不大;以后随鱼体的长大而逐渐加深水位,做到基本符合鱼的活动要求,而又不影响水稻的生长为宜。

水稻的晒田又称烤田,一般在插秧后一个月左右开始进行。晒田时,一般要将田面水放掉,并晒得水稻浮根泛白,表土轻微裂开,人下田后不下陷为度。解决晒田与养鱼的矛盾,除要求轻晒和短晒外,应从田内开挖鱼沟和鱼凼入手。尤其是培育大规格鱼种时,在保证植稻株数的基础上,扩大开挖沟、凼的面积。另外,在施肥上实行蘖肥底施,严格控制分蘖肥用量,特别是氮肥用量,使水稻前期不猛发,做到稳发稳长,群体适中;这样可以做到减少晒田次数和缩短晒田时间。

水稻的根系有70-90%分布在20厘米以内的土层中,日开挖鱼沟则要求深不可少于50厘米,鱼凼不少于100厘米。晒田时,将鱼沟的水位降低20厘米,尚留水深30厘米;鱼凼内水深80厘米。这样可做到晒田、养鱼两不误。若水稻的群体过大,必须长时间晒田时,应将鱼引出原养殖稻田,待晒田结束后再移回,继续养殖。

在晒田前,要事先清理鱼沟、鱼凼,清除其内淤泥,然后慢慢放水,将鱼集中到沟凼内,并使之适应密集环境。最好在晒田时,鱼沟、鱼凼内更换新邵县畜牧水产局,以利鱼类的生长。

(二)稻田施肥与养鱼的关系稻田施肥不仅可增加田地的肥力,促进稻谷的增产,也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殖,有利于鱼的生长。因为鱼的饵料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同样需要氮、磷、钾肥,与水稻的营养需要并不冲突。但肥料的种类、数量和施用时间、方法对水稻和鱼的生长发育均有很大影响,掌握得好就会得到较高的产量。一般养鱼稻田施肥原则为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重施基肥,轻施追肥。

1、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经过沤制或堆肥发酵熟化,最好不用绿肥。施用量为每亩1吨左右,约占全年总施用量的70%左右。因为有机肥施入稻田后分解缓慢,肥效长,可使水稻稳定生长,保持中期不早衰;还能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缓冲性,防止土地的板结和渗水;一部分有机肥可直接作为鱼的饵料。

若用无机肥做基肥,应注意用量,防止引起水质的剧烈变化,不利于鱼的生长。一般亩施用碳酸氢氨15-20公斤,硝酸铵10-15公斤,硝酸铵5公斤,硝酸钾2.5-7.5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生石灰不超过10公斤,石灰性缺锌“坐蔸”田施硫酸锌1公斤。

为保证鱼的安全,施肥3-5天后再放鱼。近年来,有些地方采用一次性施肥法,即将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后施用,或在耕田前分别施用,形成一种“全层”施肥法,这样不仅可提内肥效,肥期延长,而且无机肥量少,对鱼较安全。在多年养鱼的稻田,应尽量减少氮肥的用量,只施用磷肥和钾肥,可以起到避免水稻倒伏的作用。

2、追肥在种植水稻时,单季晚稻除“墩苗肥”施用有机肥外,大多还用无机肥追肥。但在养鱼时,应严格控制无机肥追肥量及方法,原则上少量多次施用。一般为每亩施用尿素8-10公斤,硫酸铵10-15公斤,硝酸铵5公斤,硝酸钾2.5-7.5公斤,过磷酸钙5-10公斤。稻田养鱼时,追肥不宜施用氨水、氯化铵、碳酸铵。因为它们对鱼类有较强的刺激性,分解挥发快,甚至短时间内放出-N),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大量氨氮(NH

3

若用有机肥追肥,鲜人粪尿施用量不超过25公斤,熟人粪尿可在200-250公斤之间,蚕粪需发酵后泼施。不宜施用桶籽饼、茶籽饼,因它们含有较高的,对鱼影响较大的植物碱,会引起鱼的死亡。

追肥时,水深要在5-7厘米间,提倡分段施肥和球肥深施,施到水稻根部,既保肥又不伤鱼。若确需施用毒性较大的肥料,可将鱼引入鱼凼,并封口与田隔开,或移出稻田后再施用。追肥的时间,据水稻发育情况而定。一般中、晚稻待抽穗后可根施尿素等无机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

(三)农药灭虫与养鱼的关系养鱼稻田在防治病虫害时不同于一般稻田,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绝对保证鱼的安全。因此,应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1、综合性防治稻田养鱼应以养殖草鱼、鲤鱼为主,它们不但可吃掉经过水才能危害稻禾的二化螟、稻螟蛉、象鼻虫、金花虫等,也吃掉落于水中的昆虫。最好是用药液浸稻种,培育壮苗,合理轮作,提高栽培技术,再加上稻田养鱼。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既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又能增加稻株抗病能力,从而消灭和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2、药物防治若水稻的病虫害确较严重,必须施用农药时,应对症选用高效、低残毒、广谱性的农药。如多菌灵、井岗霉素、杀虫脒、杀虫双、叶蝉散、稻瘟净、枯叶净、春雷霉素等。

3、施药方法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除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及用药浓度外,还应注意使用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施用药物前将田内水加深至7-10厘米,粉剂在早晨有露水时喷施;水剂应在下午4点左右喷施。在喷施农药时,喷水剂的喷头向上;喷粉剂时,喷嘴抬头,尽量使药物喷在稻叶的叶面上,避免药物入水。这样既可提高防治害虫的效果,又可降低药物对鱼类的危害。施药后,如发现鱼类有中毒反应,必须立即加注新邵县畜牧水产局,并边注边排,稀释水中药物浓度,避免鱼类中毒死亡。

四、收获

稻田养殖鱼类的收获分两种情况,即鱼种的收获和成鱼的收获。

表3-4 常见水稻病虫害及防治用药种类

(一)鱼种的收获鱼种收获前,首先要清理好鱼沟、鱼凼,然后慢慢放水,将鱼集于沟内,再慢慢引入鱼凼用手抄网轻捷地捞起,放到盛有清水的桶内,送往池塘中预先准备好的网箱内。若一次捕不净,可重新捕一次。最后沿鱼沟捕捉低洼处及脚坑中的鱼。收获时要及时将不同种类及不同规格分开,并分别过数,并转入其他养殖水域。在操作时,动作要轻快,防止鱼体受伤。要留田继续养殖的,可带水收割水稻,在水源困难和不变排水的稻田,或冬囤水田养的鱼,可用鱼罩或其他工具捕捞。

(二)成鱼的收获成鱼的收获较为简单。若是活鱼上市,其收获方法与鱼种相同。若是死鱼上市或水冻贮存,可采取任意方式捕捞。

五、鱼类的稻田越冬

稻田培育的鱼类,其中鱼种占很大比例,这些鱼种往往需要在稻田内或池塘、网箱内越冬后,方能待来年养成。就气候条件而言,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鱼种可以在稻田内直接越冬,而北方则需改用池塘或网箱内越冬。若在稻田内越冬,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加高加固田埂,保持稻田水深50厘米以上。遇有寒潮时,应尽可能提高水位。

2、清理稻田内的鱼沟、鱼凼,并在鱼凼的上面搭一防风棚,顶棚上盖一层稻草以保暖遮风。

3、鱼种越冬密度应视田内水深而定,并注意不同规格鱼种的耐寒能力。在水深50厘米条件下,亩放7厘米大小的鱼种3500尾,或亩放10厘米大小的鱼种2500尾,或亩放15厘米大小的鱼种1200尾。

4、鱼种进入越冬田前,要施足基肥,繁殖饵料生物,待水质培养好后再放养。越冬期间的晴、阴天不论,只要水温在7℃以上,若天然饵料不足,就应适当投喂人工饲料,以保证鱼种的营养和体质,以保能安全越冬。鲤鱼、草鱼的越冬期间,所投喂的饵料可以是青草、菜叶、麦麸、米糠、豆渣、酒糟、豆饼等。投喂量以每天吃食后略有剩余为标准,一般精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饲料的投喂时间以上午9点或下午4点左右为宜,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5、越冬期间要勤巡田和检查拦鱼设备,经常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情况,并及时捞除残饵及其他杂物,及时加注新邵县畜牧水产局保持足够的水位。同时还应防除敌害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