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一、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内心需要,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往往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造成孩子情绪压抑、自卑、冷漠、内心冲突等,很多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和孩子的心理困扰往往就来自于此。现在,让我们解读一下孩子的情绪究竟传达了哪些讯息,怎样才是最科学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

阅读此文前,先来测一测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别哭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

●“来,爸爸带你去游乐园玩,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闹妈妈就不爱你了啊!”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D→(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

●“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 A 类——“交换型”父母:

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愤怒、悲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大人帮助他学会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学会处理他所面对的问题。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形成逃避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的习惯,如逃避上学、无度上网、回避交流等,而不是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 B 类——“惩罚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达悲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你的责备、训斥或惩罚。你以为这样不会“惯”出孩子的坏脾气,或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你担心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被歧视、受虐待等。所以,你企图用犯罪感、恐惧感、内疚感来消除孩子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又憎恨又无可奈何。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且常常有犯罪感、恐惧感和内疚感。

★ C 类——“冷漠型”父母:

你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责骂,而是不予理睬,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

因为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侵略性,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不知道怎样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一个恐惧的孩子会经常没有安全感,胆小怕事,做事畏首畏尾。

★ D 类——“说教型”父母:

你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就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你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此时,孩子感到孤单无助,仿佛身处黑洞,得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训导,只令他苦上加苦。道理懂的过多却常常做不到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经常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以上四种是传统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显然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 EQ 型

EQ型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

EQ型的父母善于感觉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伤心流泪时,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且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和痛苦;看到孩子生气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愤怒与失望。

因为父母的接受与分享,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支撑,也更能接受自己,所以更有信心去学习怎样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

EQ 型处理他人情绪:

1.接受:(对方有情绪)你看来有点情绪(愤怒、焦虑、紧张),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谈谈吗?

2.分享:先谈情绪,后处理事情,你身体的感觉是……你内心的感觉是……

我遇到这种事情曾有过XX感觉,你有这种感觉吗?(内心体验,身体感觉)

3.肯定与设范:可被理解、接受的部分(需要、正面动机)给予肯定,发现无效的部分做出改变。

4.策划未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地满足需要、达成正面动机。

EQ 型父母的处理技巧分为4步:

步骤1 : 接纳

具体做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身体(重点是脸上)流露出的情绪。

例如:“宝贝,我看到你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或者,“你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父母须明白——

◆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

特别提醒: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骤2 : 分享

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具体做法:帮助孩子去捕捉内心的情绪。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要他们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绪词汇,帮助孩子把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刻画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例如:“那让你觉得担心,对吗?”或者,“你觉得被人错怪了,很愤怒,是吗?”

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达他们的感觉,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愤怒、混乱、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时,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急于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对谁错,你可以用说话把孩子带回到情绪部分。例如:

“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心里的感觉怎样.”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呢!现在你心里觉得怎样?”

◆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耐心些,当孩子正努力地说出情绪时,不要打断他,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

◆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步骤3 : 肯定与设范

肯定指的是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肯定孩子行为的正面动机,设范是在肯定正面动机的同时告诉孩子他的什么行为自己是不接受的,或是引导他看到他的哪些行为是无效的。

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需要后,你应当使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能被容忍的。或是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引导他看到自己期望怎样,他的做法是否会得到他期望的结果。

例:“你对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你期望能够把自己的游戏机保护好,开心地玩,对吗?同时,不可以用打人的方式。你可以和他商量,来,妈妈教你怎么和他商量把游戏机要回来,好吗?”

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和期望(需要)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需要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步骤 4 : 策划未来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抱怨人生处处不如意,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接纳、分享、肯定与设范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

此时,孩子已经领悟到:现在我知道我感觉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接下来,你就可以引导孩子找出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先问孩子他想得到些什么。比如:游戏机不被别人拿走,也有机会坐在汽车前座等。

◆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重新来过,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

“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怎么做会更好?”

◆和孩子讨论:为了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例如:“刚才亮亮走过来的时候,你对他说些什么,他就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

“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如果必要,你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态度参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情绪异常的 3 个特别时机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

当孩子为不合理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哭闹时,你切不可因心软而改变立场。

你可以走过去,用轻柔和同情的语气说:“你是不是很不开心?看见你这样,我的心里也不舒服。”就这样分享他的情绪。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拒绝你的关怀,你可以走开,一会儿再回来,仍然用同样的方式跟他说话。用这种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对事情的立场是坚定的,但在情绪方面,你愿意和他分享,因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甚至,你可以告诉孩子,他不开心,你也难过,因为你是很心疼他的。但他的要求不合理,是不可以答应的。

用这样的方式,你可以慢慢地改变孩子的情绪模式,使他逐渐学会用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同样的情况。

当孩子与心爱的人事物分离时

心爱的玩具不小心被摔破、弄坏或丢失了,孩子免不了会号啕大哭,伤心不已,这时也是对他进行情绪教育的最好时机。

小孩子对时间和金钱的价值没有意识。一件只花了几元钱买回来的玩具,可能是他最心爱的,一旦摔破了,他的悲伤不亚于一个成年人一下子失去了价值数万元的东西时的感受。

可是,大人往往不明白这一点,而对哭闹的孩子说:“坏了就坏了吧,也不值钱。不要哭了,明天爸爸再给你买一个。”结果往往是孩子哭得更伤心了,因为他觉得父母一点儿也不理解他内心的苦痛。

既然孩子为摔坏的玩具哭泣,就说明这件玩具的价值对他来说是巨大到应该为失去它而哭泣的。父母应该肯定和接受他的情绪:“我看到你这么伤心,一定是因为你非常喜欢这件玩具。来,坐在我身边,跟我说说你现在心里的感觉。”

在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情绪感受后,应该向他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帮他明白以下的道理: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总有别离的一天。

★因此,和它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好好地对待它,也好好享受它带给自己的好处,珍惜和它在一起的乐趣。

★在它离去后,把美好的记忆好好保存起来,让它在心里陪伴自己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当你火冒三丈时

有时候,孩子实在顽劣,弄得你火冒三丈。若没有及时控制住,就可能口不择言地呵斥孩子,甚至噼里啪啦地揍他一顿。结果,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也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

察觉到盛怒来临的迹象后,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家人带走孩子,或自己离开“事发之地”,然后,

◆做10次以上深而长的呼吸;

◆拉紧,然后放松全身的肌肉5-7次;

◆出外散步10分钟;

◆对自己说“我会保持冷静”,然后回想过去自己曾经表现得很冷静时的情景,或者回忆一段轻松开心的时光。

看到父母能够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这对孩子是很好的榜样教育。你也可以把这种冷静技巧教给孩子,让他从小就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二、父母大讲堂:家庭教育中父母以为正确的四个“想当然”!

一、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所以我就要这样教育我的孩子。

许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么这么浪费、不惜福?”“孩子怎么这么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研究指出,当父母愈执着于过去的经验,愈难以同理心来教养孩子,也就难以符合时代的发展来培养孩子。

华视总经理李远说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无比,他父亲看到成绩单跪下来哭,“我被他的反应吓到了”。他父亲那套“高期待”教养方式带给子女长期的焦虑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后虽开始怀疑却仍不免对儿子有要求。儿子曾形容李远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爸爸的眼神很冷漠”。

但李远的儿子却不同,进入青少年期后,父子关系有如“哥儿们”。“儿子说我是一个会反省的父亲,这是儿子给我的最大的赞美。”李远说。常常的反省加上自我调整,李远终能改变上一代的教养方式,发展出了不同的教养方法。

二、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爱,因为会把孩子宠坏。

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不能花太多时间陪孩子,孩子会软弱依赖”、“不要太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会需索无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会目无尊长”、“不要让孩子凡事作主,孩子会自私自利”等等的主观判断,很多都是片面的。事实上正好相反,当小孩自觉被爱、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约束,发展同情心,并且愿意承担责任。我们要记得先给予、再培养的教养顺序。

“父母绝对不可能用过多的爱宠坏孩子。”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为有太多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发现:那些最让人满意的孩子,总是拥有最丰厚的父母之爱。不是爱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会宠坏孩子。

三、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

最常见的情况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艺班、送进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几乎填得满满,理由是“为了增加孩子未来的竞争力”。父母做这些虽说的确是为孩子好,但仔细分析,有相当多的父母把孩子的时间排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本身忙的不可开交。曾有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告诉心理医师:“我就像笼中鸟,每天从一个笼子被换到另一个笼子。”我们这样做孩子真的会好吗?

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洪兰一语中的:“想学,没环境会偷着学;不想学,请到李远哲来教化学也没用。”处心积虑为孩子未雨绸谬布局人生的父母,应该警觉,自己可能变成“直升机父母”,随时盘旋在孩子的左右,过度安排,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失去了孩子人性中本来的幸福感。

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可以后来补上。

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质不好的亲子相处时间,就像在“做噩梦”,但不只要有品质还要有时间,时间投入愈长,愈有益建立亲子亲密关系,就像为亲子情感帐户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孩子在乎的场合,如生日、表演、比赛,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谈一谈的时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来陪孩子,对亲子相处的品质一定会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在幼儿3岁之前决定。这听起来很骇人听闻,然而根据板桥地院少年保护官卢苏伟的研究观察,孩子在6岁之前与父母的关系,和孩子未来会不会药物成癮,或会不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人,以及未来会不会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关。所以父母们要注意,等到有空了再回来陪伴你的孩子,无法补救亲子关系的损失,所以请尽量不要这样做。

三、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成绩很好,进了初中却很差?

秦老师:

您好!我儿子今年刚上初中,小学成绩一直不错,平时马马虎虎但小学期末成绩一般都很好,小学毕业还考到了班级前三名。我感觉他脑袋虽然说不是特别好,但也还算聪明,平时做数学题总是最快做完,可是初中以后二次月考成绩看,问题很严重,在全校七百多人中考到了三百多。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请老师帮我分析下,我该怎样帮助他把成绩提高上来?

这位家长朋友:

您好!

从您的来信看,您的孩子脑袋瓜非常聪明,这一类型的学生一般来讲小学成绩都会不错,学得也非常轻松,所以觉得读书很容易,学习自信心比较强,但学习效率不够高,学习习惯不够好,上了初中,学习的难度和广度增加得比较快,所以也就容易出现成绩大幅下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高学习的专心度,进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不客气的说,您的孩子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好时光,但现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可能您会认为,我孩子现在学业这么忙,还要做别的训练,是否合适?其实这种想法不对,有句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此理,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作业速度快了,才有时间预复习,才能扎实的掌握知识。

其次,抓住课堂的45分钟,上课不能走神,往往像这样聪明的孩子,上课会走神,老师讲的东西第一时间如果没听明白,课后就别谈掌握知识了。

第三,建议孩子在提高学习效率、完成课堂作业的前提之下,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水平、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一个适合自己水平和进度的复习计划,让复习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能达到固强补弱的效果。

相信以上三条坚持一段时间,您的孩子成绩会上去。

四、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两个字:习惯。

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抓住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幼儿园时要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要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孩子大了以后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不需要家长费太多的气力了。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很聪明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以下是家长在小学阶段需要花大力气培养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鼓励孩子动脑筋,就是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自己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

3、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

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4、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因此,家长、教师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当孩子向你说『不』

抓住0—6岁沟通启蒙期让孩子不再叛逆

“让3岁女儿叫人,孩子没出声,我生气地质问为啥不叫人,孩子却说她心里叫了,真叫人哭笑不得”。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在沟通上经常会出现障碍,不知道是自己管教无方还是孩子太调皮。

记者从一些早教专家处获悉,6岁前,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启蒙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为什么会叛逆?孩子的行为感受被否定

“为什么父母说东,孩子往西,父母说左,孩子偏要转右……”亿婴天使西安高新中心总经理孟小琦认为,小家伙看起来在跟父母作对,其实是孩子逆反行为的表现。家长让孩子向别人打招呼,孩子不叫人,是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陌生人会有设防心理,张口就要求孩子叫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像这种情况,可以先把对方做一个简单介绍,然后引导着孩子去称呼,告诉她“在心里叫阿姨,阿姨是听不见的”。

完形教育创办人陈焰老师表示,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还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把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否定了。比如,“孩子:这里好热。妈妈:这里冷,穿上毛衣。孩子:不,我热。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孩子:不,我热。”从这组对话可以看出当父母忽略孩子感受时,对话和关心最终有可能就会演变为争吵,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叛逆。

关心孩子要注重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听话,不惹事就是好孩子,把孩子教养的百依百顺。孟小琦强调,这种“小绵羊”教育观是一种错误,往往会导致孩子把自己的天性、内心想法隐藏起来,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心理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

不同成长阶段孩子情感表现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情感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家长会碰到各种“头疼”问题,但是只要家长了解了孩子各阶段的发育特点,与孩子的沟通就会轻松自如。

1岁半前后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我认知,会更加专注于自我的探索,A索教育的教育主管索伟杰认为,这个阶段,家长要认识到,指令孩子,孩子不会马上完全理解并实施,需要经过思考后才去做,还可能不断的出错,最后才能完成妈妈的要求。这时跟宝宝沟通就需要有耐心,逐步地引导孩子,不要去抱怨或者打断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很好的自信以及良好的运动企划能力,让孩子以后做事才会更有计划、条理性。

1岁半到3岁,孩子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也是孩子是非观的建立期。在此期间孩子会不断地说“不”,故意做妈妈不让做的事情,甚至做错事后还会用不同的方式“挑衅”妈妈。亿婴天使总经理孟小琦建议,在孩子出现“挑衅”的时候,家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试着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给他讲出不能做的理由,帮助孩子判断对与错。同时,还要坚持原则,做好表率,不要轻易跟孩子撒谎,多给孩子建立诚信的价值观。

3岁到6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真正的接触集体环境。作为家长,虽然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但是跟孩子沟通一点也不能放松,“学会放低身段,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可以跟孩子聊聊当天的学校情况,与孩子一起做家庭作业,让孩子时刻感到父母的关爱,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索伟杰说。

多和孩子做互动游戏加强亲子沟通

跟孩子沟通时,应该注意哪些?完形教育创办人陈焰老师认为,在沟通时,父母不能单向权威式沟通,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感受,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分心,让孩子感觉到你的重视和关注。比如:当孩子在看电视或玩耍时,父母要学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其次,可尝试和孩子一起做互动游戏,当孩子疯玩时,家长要学会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玩。“还要学会多给孩子微笑,增加亲子阅读,试着把孩子平时的生活变成小故事,讲给他听。”孟小琦表示,这样容易让孩子心理产生亲近感,以放松的心情和父母敞开心扉交流,同时还可以加强亲子感情。

但当孩子和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切忌一票就把孩子否决了,要试着给孩子讲道理,虽然6岁前的孩子是感性思维发展阶段,但是适当的感性讲道理,孩子还是愿意倾听的。另外,当孩子向家长提问时,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慢慢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让孩子在思考中建立自信,激发潜力。

父母带给孩子坏影响的4种行为

导读: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除了行为方面,在心理方面影响也非常大,父母的一些坏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或者心理发育不成熟等。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父母避免露坏情绪,宝宝心理发育好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避免以下4种行为,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 1、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 2、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https://www.sodocs.net/doc/a83243049.html,

孩子的情绪管理

孩子的情绪管理 【篇一:孩子的情绪管理】 如何能够成长为一个开心工作、积极生活的人?除了给予孩子必要 的营养、提供基本的教育外,还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从小学习如何调 节自己的情绪。复旦大学博士、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本期分享自己 关于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观念和做法。 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 响一个人的成才,情商占80%,智商仅占20%。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情商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呢? 让孩子学会暂停冲动 “冲动是魔鬼”,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人在情绪而非理智操控 的情况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往往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情 绪激烈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从潜意识做主掌控的“冲动反应” 状态,进入到意识做主掌控的“理性回应”状态。只有在意识主宰的 情况下,人才有办法去做新的选择,才能够有效地去解决情绪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从潜意识状态,就是情绪控制的状态进入到理智控制 的状态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暂停,让自己先冷静,然后再处理 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在生气的时候动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让孩子 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预先设置只要举起手,在脑子里马上就会有 声音大声喊“停”! 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自己的感受有利于让孩子更清楚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1、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我们可 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让孩子 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被作业难住时,可以对孩 子说“你现在很郁闷吧!这道题好像很难”;当孩子被别人欺负时, 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伤心吧”;当孩子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 常识,让孩子了解当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 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当人们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等等。

演讲稿-踢猫效应-不要成为坏情绪的传染者

踢猫效应--不要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我要讲的主题是一个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踢猫效应。我相信它一定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发生过。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心情糟糕的时候向家人发脾气,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身边的朋友争吵,或者想要砸东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压力,过多的压力会让我们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现在我们还在大学里,没有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人生当中最后一座象牙塔,开始在社会的高压下生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到不适应,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达到脆弱的极限,这时候再来一点不顺的小事,我们的情绪就会失控,怒火喷射而出。 而如果我们周围的人恰好跟我们处于一样的状态,那么这种糟糕的心情或者情绪就会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蔓延,伤害自己身边的人,无辜的人。并且我们会潜意识地向那些无法还击的弱者传递。(这里的弱者不单指传统定义上的弱者,还有亲近的人,那些被我们认为不会伤害自己的人,比如孩子对父母,也有可能父母对孩子,朋友之间。以上就是踢猫效应产生的原因。 到底什么是踢猫效应呢?踢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是一种泄愤连锁反应。心理学上给它的定义是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事务,许诺自己将每天早到晚回。有一天早上他看报纸入迷忘记了时间,可是他又不想迟到,于是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抓到开了罚单,最后他还是迟到了。这位老董非常愤怒,为了发泄怒气,他把销售经理叫来办公室训斥了一顿。销售经理挨训以后,走出老董办公室,气急败坏,这时候刚好他的秘书过来汇报工作,经理就对自己的秘书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憋了一肚子气,就故意去找接线员的茬。大家知道接线员在公司中差不多是最底层的地位,他没有下级,没有办法再从公司里找到出可以发泄的对象,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儿子,问作业做了没,儿子说没有,于是接线员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感到莫名其妙,平时父亲问这个问题他也是说没有,怎么唯独今天就发这么大火。儿子被骂了以后也是感到很恼火,就把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首先一个,人的坏情绪(不满和糟糕的心情),是沿着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的,由金字塔尖一直传递到最底层,没有地方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就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受气包。在这里,链条末端的受害者是“猫”。“猫”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最弱小的群体,我们把一定范围内无法反抗的最弱小的存在比喻成猫。 第二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因为周围环境和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变坏,也就是说,坏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有负面情绪产生,一定是由强到弱传递,就可能会有多条路径(各个渠道)的坏情绪传递到最弱小的那里去,这也是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常常挨骂受气的原因之一。 董事长因为被警察开罚单又迟到这个偶然因素,他产生了坏情绪,潜意识驱使他去找下属发泄怒气,而下属受到上司情绪攻击,又回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愤怒传递链,最后的牺牲品是猫。

10招教幼儿学会情绪管理

10招教幼儿学会情绪管理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一环。为此,爱美妈妈网分享下面这篇文章,一共收集了10个技巧让家长顺利成为宝贝的情绪管理教练。 一、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三、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四、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五、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如何对待孩子的坏脾气.

如何对待孩子的坏脾气.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真是管不了,有点小事不顺着他,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会和你大一场,真让人头疼。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老师,有没有好办法?其实,细细观察下来,了解一下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或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孩子的坏脾气。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孩子年龄小,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大发脾气,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第二、与现在的家庭教育有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如果天上的星星能摘下来,那一定有家长想办法去摘一颗给自己的孩子玩玩,这就使的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尽量会去满足。一旦有满足不了的时候,孩子就会受不了,当然就会大发脾气。 第三、孩子的脾气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如果孩子的父母爱激动,经常吵架,那么他们的孩子脾气大多不稳定、容易着急。反之,如果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 那么,孩子的性格也是比较稳定的,柔和的,善解人意的。怎样预防孩子发脾气呢?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一、平时,从一些小事开始,加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练习。对孩子不能一味的宽容溺爱,如果做错了事情,要给孩子及时指点纠正,不能因为年龄小,就一味的迁就,舍不的孩子哭。要让他明白,无理的要求,不会得到满

足,即使他发脾气,哭闹不止也没用。慢慢的,他自己就会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逐渐的,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孩子的情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多给孩子机会,让他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共同玩耍。若和小朋友有什么冲突,要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大人可以在一边引导,但也不能全手包办。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小时候的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他会知道,小孩子同样有大智慧。遇到事情,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要着急,更不要发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三、对待孩子的坏脾气,不能惩罚,也不能一味的训斥。要理解孩子、爱护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爱。惩罚和训斥,会使孩子受到伤害,让他不知所措;而爱,会给孩子力量,给孩子勇气,让他去战胜困难。 如果孩子发脾气,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物或东西,分散他的精力。这样,他会逐渐忘了让他着急的事,把心思放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来。 二、在家设立“反思角”。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和他直接对话,这时候,他会什么也听不进去。可以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设立一个"反思角"。当孩子发脾气时,可以让他坐到反思角去反思,想一想自己做的对不对?等他脾气稳定下来,或想清楚了,再和他说话,讲道理,分析他刚才做法,究竟哪里不好。 三、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被孩子的坏脾气传染。有的家长,孩子着急,他们会比孩子更急。结果大人孩子都是火冒三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家长要静下心来,耐心地等待机会,去和孩子沟通。

做一个出色的情绪管理妈妈-孩子心理健康

做一个出色的情绪管理妈妈-孩子心理健康引言 这位妈妈的孩子今年四岁,他患有整体发展迟缓的问题。妈妈形容自己在训练孩子时有如一场战争,因为她是个对孩子有要求的人,经常花尽心思训练孩子。但当孩子表现得不合作时,她的无名火便自然冒起,人也变得失控,经常按奈不住情绪而打孩子一顿,结果弄致两败俱伤。孩子哭了,妈妈的心也难过。妈妈也被自己一反常态的情绪表现吓了一跳,觉得长此下去不是办法,害怕影响母子关系之余,亦令孩子抗拒学习。于是,她来到我这里,想认识怎样管理自已的「情绪」。 认识情绪系统 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运作。从字面来看,「情绪」已包括了「心情」和「思绪」两个重要的字眼。 「思绪」即是想法,我们的想法直接带动我们的心情,例如认为雀鸟的叫声悦耳的人心情会轻松愉快;反之,认为雀鸟的叫声吵耳的人会感到烦扰不悦。所

以,当妈妈认为孩子不听话、白费她的一片苦心时,她感到生气与失望是不难理解的。 大家可知道我们的想法不单引发我们的心情,亦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行动,如前文生气的妈妈选择了体罚孩子,结果令双方也受到伤害。可见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可带来既深且远的后果。 做自己的心理管理员 认识了「情绪系统」的基本运作后,我们就可以尝试做自己「情绪系统」的管理员了。 管理员是一座楼房内维持正常运作的关键人物。他/她熟识楼房内的环境,并会定时巡逻楼宇,留意各系统显示板的情况。而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座独立的楼房,要保持身心正常运作,我们便要留意自己身体及情绪的警号。一些身体上的反应,例如体温上升、心跳加速、手脚抖震、失眠、胃口改变等,都有可能是情绪波动的信号,绝对不容忽视! 当系统的显示板指出楼房内系统不正常时,管理员会客观分析问题所在,然后决定下一步行动。同样,我们须冷静分析引起我们情绪波动的「想法」,才可

张怡筠儿童情商教育(精心整理-看视频记录的-非常全)

张怡筠儿童情商教育 一、情商教练的五种风格 情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孩子将来在工作中是否有靓丽的表现,因为过去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有一个公式,智商和情商对工作表现的影响是1::2,情商比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跟技术要重要得多;同时对一个人未来是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能够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都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因此很多家长也知道要非常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 我一直主张,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做孩子最喜欢最重要的情商教练。事实上,从宝宝第一天来到您的身边开始,您就已经开始在做孩子的情商教练了。情商教练有很多风格,不知道您在孩子互动中,究竟是哪种风格。其中最能测试出情商教练风格的是一种场景:当宝宝非常想要东西,吵闹着要家长买东西时,家长是如何应对的。 1、老虎型 ——哇,好可爱的玩具,我想要这个玩具! ——出门的时候怎么跟你说呢,买什么买,都买了一大堆了,吵什么吵,别给我丢人! 老虎型的教练风格是强制型的,很简单,我说的话就是圣旨,不管你说的什么,你都得听我的。有点:爸爸妈妈真的很在意孩子是不是能够学好规矩,风险则是:当你非常强硬地要孩子听你的话的时候,孩子内心的感受跟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的原因都没办法得到理解,久而久之,他会觉得很委屈,他再也不会跟爸爸妈妈沟通自己内心的想法了,渐行渐远,相信这个不会是你想要的。这个也不是很好的教练方式。 2、鸵鸟型 ——妈妈,这个玩具好可爱,快给我买 妈妈一直看手机 ——妈妈,快给我买给我买! ——看好了吗?我们去吃冰激凌吧! 这种类型的家长心里的想法是孩子还小,因此不能跟着她瞎起哄,因此采取的方式就会是冷处理。 鸵鸟型:宝宝有情绪了,爸妈假装看不见,接下来宝宝也许就忘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很多时候宝宝也真的是见异思迁,很快就忘记了。但从情商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大大值得商榷,因为宝宝会觉得我大吵大闹的时候,爸妈根本不在乎,他们会觉得1、爸妈不够爱我,为什么我都叫这么大声了,他还不理我;2、既然爸妈不在乎我的情绪,那我也不应该关注自己的情绪,长大之后就会成为忽视自我情绪,关注他人的人。 3、绵阳型(予取予求,投降型) ——妈妈,这个玩具好可爱,快给我买

(完整版)家长讲座:别让坏情绪影响了孩子

你还在打骂孩子吗? 最有说服力的是例子。咱就先举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家里边挨了父母的骂,他心里不高兴,他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于是在上学的路上就跟别的孩子对骂,这时候有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路过,看他们两个人骂就笑了那么一下,结果这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就被打了。 一个初二的男生,上课的时候在说话,老师上前制止,他竟然“嗵”地站了起来,说:“你打我呗!”语气真的是很挑衅的,眼看一场战争就会爆发。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刚受了父母的气,来学校后心里很不舒服,所以上课很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孩子在家接受了父母的不良情绪,前一个呢是把这种坏情绪传给了比他弱的低年级小孩,而后一个是把愤怒的情绪传给了老师。这种把从别人那里接受的坏情绪再传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踢猫效应。 这个效应来自于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糟糕的是他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最弱小的孩子往往就会成为牺牲品。 其实,有时候,那些到学校惹事生非的孩子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多数在家里是受气的,经常受父母的责骂和挨打。生气、委屈都是一种能量,如果一直积压在心里,肯定会出问题。孩子呢,年龄小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宣泄,这些能量就不能消化或转移,于是就用父母教给他的方式去发泄一通。我调查过好多例打架的孩子,他们在过去一定是被打的,他们的父母或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就是打,或者他们被大点的孩子欺负,他们只是在运用他们习得的处理问题的方式。通常民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比较友善,能与同学和睦相处,而在专制或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所以呢,我们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你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孩子也将模仿你教育他的方式去与人交往,将来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他的孩子。其实,我们在座的闭眼想一想,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跟我们的父辈学来,你的身上一定有父

家庭教育之孩子的情绪管理

家庭教育之孩子的情绪管理 对成功描述式表扬,进步及时鼓励,强化正面动力。当孩子获得成功、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他能继续坚持下去,甚至做得更好。这时我们往往会对孩子进行表扬,希望通过给孩子以正向的激励,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人人都喜欢表扬,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表扬孩子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常常出现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明明表扬了孩子,可是孩子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而且我们还要反思一下,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棒“,即便孩子被表扬后很高兴,就表示起到激励的作用了吗? 要达到正强化的目的,就要先理解什么是表扬,什么是鼓励?什么是表扬? 表扬是对结果的反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式表扬,另一种是描述式表扬。评价式表扬指的是对人或事做出一个价值判断,用一两个笼统的词语简单概括,常见的就是“很聪明”、“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描述式表扬指的是做出细节描述,而不直接判断好坏、对错。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教授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套数学题发给两组孩子,当答题结束后,孩子们会听到不同方式的表扬。第一组孩子会听到,“哇,分数好高,你太聪明了”。这是评价式表扬:就是你有天分,很擅长数学;第二组孩子会听到,“哇,分数好高,你肯定很努力”。这是描述式表扬:你很用心地学习,努力尝试,于是解出了所有的题目。 然后,研究人员问他们想不想继续尝试再做一些题。第一组孩子大多都不想做,而第二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最后,两组孩子都被要求再做了一套题。结果是,第一组受到评价式表扬的孩子,表现明显比之前差了很多,第二组孩子的表现却更加出色。

解读:表扬方式影响被表扬者的想法和行为。评价式表扬不经意地传递了“你不需要再努力”的信息,可能会让受表扬者更加懈怠、自傲,并且不再愿意冒险犯错;而采用描述式表扬,即表扬的重点是努力而不是成绩时,表扬才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什么是鼓励?鼓励是在过程中,对进步和好行为的及时反馈。 鼓励不是输出评价、操纵孩子的行为,而是描述事实和感受、真诚地赞美。包括三层内容:孩子做了什么样一件具体的事;我们内心如何看待他孩子所做的事;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要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正强化,需要我们提供必要的及时反馈,除了对结果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扬,更需要在过程中对孩子的进步和好行为进行鼓励。尽量减少评价式表扬。 评价式表扬就是常说的“夸奖”,比如“很聪明”、“做得很好”这些的。夸奖实际上是一种支配性语言,是一个人在给另一个人下定义,是通过表扬来操纵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这种意图和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 一、影响孩子自我评价的形成 夸奖会让孩子过度关注自己“好”与“不好”。孩子内心对自己有一个基于事实的评价,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够好”的部分。当孩子被表扬时,他心里觉得仍然有“不好”的部分,并没有夸的那么好,这会让孩子的自我评价产生混乱,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很多孩子被夸奖之后不开心、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二、让孩子产生依赖,“寻求认可上瘾” 过多的夸奖,孩子不知不觉地对这些语言产生了依赖。孩子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取悦父母来获得夸奖,而不是为了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父母夸奖越多,

别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爱的人 _人生感悟

别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爱的人 _人生感悟又是一阵巨响。 楼上不时弄出很大动静,是邻家男孩在跟他妈吵架。时光溜得飞快,前几年虎头虎脑的小鲜肉,转眼已上中学,下巴还悄悄钻出青黢黢的胡茬儿。尖叫、摔门、砸东西,伴随着快步跑下楼的咚咚声,那些母子俩手牵手的暖心画面许久不见了。 听过不少吐槽,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最难搞,小天使变恶魔,这似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所谓疼痛青春,痛感之一就是亲情的疏离、隔阂甚至撕裂。修复得好,就像树皮上的一块疤,作为成长印记而存在,并不阻碍迎向阳光枝繁叶茂;修复不好,可能就是心底一块疤,暗伤隐隐,不定期发作,即使成年之后在阴雨天也会痛痒交加。当然,家里的“战争”一直都有,只不过由于青春的阵痛,格外激烈。 生活很累,每个累了的人都需要一个情绪垃圾桶。一项心理学调查说,大部分男人对老妈发火最多,大部分女人对老公发火最多,离异者对孩子发火最多,没有了母亲的男子甚至会跟桌子凳子发火。 我自己也有类似感觉,越是对亲近的人,越控制不住恶魔的一面。为什么我们在人前谦和客气,贤淑知礼,却总是忍不住把最坏的脾气砸向最亲爱的人,对伴侣挑三拣四,对孩子粗暴发火,对父母看不顺眼,对死党刻薄毒舌? 大家都听说过踢猫效应。老板批评了员工一顿,员工心里窝火,回家看见儿子调皮,正好一顿臭骂;儿子当然郁闷,狠狠踢了猫一脚;猫冲到街上,恰巧遇上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不偏不倚撞上了过马路的老板。 我们都是踢猫效应生物链上的一环,在接收别人坏情绪、传递自己坏情绪的

过程中,受着伤,也伤害着别人。坏情绪就像便便,不排泄出去,一定会憋死。 窝火时,谁又能成为发泄坏情绪的“下线”?上司?脑袋进水不想混了吧;同事?人在江湖飘队友太重要;客户?就差烧炷香供起来了;朋友?不达到死党级别真不敢任性发飙;七姑八姨公婆妯娌?天啊,就算一年不见都可能沾上口水是非呢;陌生人?没看见社会新闻三天两头曝出什么一句话酿血案呀…… 人永远是几害相权取其轻,能够零成本发火或低成本发火的人,也就那么三两个,他们,必须是你感情和生活的核心成员——今天吵完架,明天还得一张桌吃饭;对他狮吼“走开”,真走了你立刻担心外面下雨他没带伞;刚狠狠骂一顿,看着他小星星般的眼睛,心里立刻岩浆融化怜惜万分;还有,无论你再嫌她唠叨、守旧、抠门,深夜回家,暖白灯光下她还是像多年前一样等着你……因为熟稔、亲密,所以无所顾忌。 无所顾忌,不代表被伤害者麻木无感;轻易原谅,不代表感情完好毫无痕。 有个金句这么说:情商最高的行为,就是对最熟悉、最亲切的人,依然能保持尊重和耐心。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脾气的炮火轰炸到最亲爱的人,也是人生的一种修为。 所以,拥有情感的“备胎”很重要,这备胎并不是人,而是事物——可以是职业,可以是才艺、读书、旅行……在这些亲子、夫妻、情侣等等关系外的“备胎”上多倾注一点热情,遇到负能量超标时,它们可以成为你减压的秘密花园。当注意力不局限于那百十平米的小战场时,拥有更开阔思维、更散淡心境的你,就不会沦为乱发脾气的人。

儿童情绪管理

儿童情绪管理 【篇一:儿童情绪管理】 ◆◆非回享用户暂时不能发布经验“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 ◆◆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 你还可以输入500字 相关经验 02015.09.1112011.07.1302013.06.0642013.10.1702013.04.27相关标签 作者的经验如要投诉,请到,如要提出意见、建议,请到反馈。热门杂志第1期作文书写技巧802次分享第12期祝你好“孕”406次分享第1期当我们有了孩子304次分享第1期新学期新气象132次分享第1期孕妇饮食指导481次分享 2017baidu◆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 【篇二:儿童情绪管理】 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 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觉察情绪、表达情绪,以至于利用情绪被认为是情绪管理的要素。情绪是指感觉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它也蕴藏着表现某些行为的倾向。幼小的儿童已经是个情绪的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三至六岁的儿童对情绪已大致了解。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其长大后的情绪了解及情绪表现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据儿童教育学最新研究指出: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孩子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而且,如果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的你,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早重视孩子的情感要求并对孩子情绪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认识、了解和控制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的错误做法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的错误做法传统中对负面情绪的处理往往有两个方法:一是压抑,二是发泄。压抑所产生的自己伤害自己的现象时常可见,发泄则是将“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甚至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两种方法都不太恰当。当孩子对父母表示出这种负面情绪时,父母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在困惑中,父母们就凭直觉、凭经验扮演了一些自己都尚不清楚的角色,如指挥者、说教者……下面请大家看看自己最容易成为“谁”。 指挥者 扮演指挥者角色的父母喜欢完全控制所有的事情,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面情绪。面对哭泣的孩子,会自然地警告他们:“不准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方法,以保持其优势地位。父母们最常说的话是: 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准再玩游戏! 如果你再被老师批评,我就把你赶出去! 不许玩水了,不然我把水闸关掉! 说教者 说教者是一个“应该主义者”,时常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意思。最常见的话语有:

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得面红耳赤。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万能者 这种父母会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很优秀的。例如: 看嘛!我说得没错吧! 用用你的大脑,好好地想一想吧!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就…… 审判者 这些父母常常不经审判就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到的话是: 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一定是你不努力。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批评者 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扮演这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或开玩笑的方式来压抑孩子的欲望。例如: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对孩子千万别发脾气

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死敌,但几乎每个家长都在做 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 如果父母能明白: 孩子是自己的镜子 父母与孩子能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那家庭将充满爱与温暖 我曾经的董事长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教育家。这位已经年过七十岁的老太太现在已经退休养老,和已成为科学家儿子定居美国。 这次回国探亲时,当地县政府特意邀请老太太给当地数千名师生、家长进行一场免费的教育报告会。 被亲切称呼刘妈妈的她,十五年前就是“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在育儿的方法上有很多成功经验。加上近些年来在国外定居,受先进育儿思想洗礼和不断学习,很多育儿观更加鲜明。 会上,她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大忌,她呼吁千万家长和教育界朋友们,一定要克制这个问题,不要将这个问题再一代代的复制给下一代。 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就是发脾气。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 脾气越大, 教育效果越差。

为什么不要发脾气? 1、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她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这是铁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 再有灵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 2、坏脾气会遗传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里脆弱又好斗。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严重的很可能发生性变态、神经病倾向。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 正如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教案资料

一、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超级实用)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内心需要,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往往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造成孩子情绪压抑、自卑、冷漠、内心冲突等,很多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和孩子的心理困扰往往就来自于此。现在,让我们解读一下孩子的情绪究竟传达了哪些讯息,怎样才是最科学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 阅读此文前,先来测一测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别哭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 ●“来,爸爸带你去游乐园玩,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闹妈妈就不爱你了啊!”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D→(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 ●“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 A 类——“交换型”父母: 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愤怒、悲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大人帮助他学会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学会处理他所面对的问题。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

别让坏情绪,赶走了好运气!_人生感悟

别让坏情绪,赶走了好运气!_ 人生感悟 人生在世,谁也保证不了自己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早晨上班,你气喘吁吁的冲向那辆公交车,但车子却刚好开走。好不容易把公交来了,你坐上车,但最后还是迟到了。 到了公司老板觉得你和他说话态度不好,又把你痛批了一顿。好不容易到了下班,一回家就看到孩子把家里搞的乱七八糟,老公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翘着二郎腿在打游戏。 你觉得生活真没意思。 但其实,谁不曾被生活亏待过? 很多时候,所谓人生灰暗,起因不过是没赶上一班公交车,但你的怨恨,委屈,愤怒,焦虑……负面的情绪不断滋长,像藤蔓一般缠住你,吸噬你的正面能量。 控制得住情绪的人,才能料理好问题不断的人生。 周五的晚上,我和我朋友小薇一起去吃饭,刚坐到座位上,她接了一个电话,脸色一下就变了,我听到电话里头,似乎是领导责备的声音。 挂了电话,小薇整理了一下情绪,对我说:稍等啊,我忙下工作的事情。随后就开始打电话,发邮件。 她声音有点颤抖,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却还是强加镇定,接连打了五六个电话,细声细气地跟对方说,我们这件事出了什么问题,现在给您提供几个解决方案,您看这些要怎么办。 等到事情处理完,她舒一口气说,事情是处理好了,但就是不知道工作能不能保得住。 第二天,小薇就被叫去谈话,领导说:“你这次虽然出了问题,好在迅速处理,也算是功过相抵。况且在那种情况下,你还能有条不紊地把事情先干好,也是个人才。就踏踏实实工作吧。” 小薇说,那次之后她才觉得原来情绪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职场如此,婚姻与家庭亦然。

有多少人把完美的面具留给了外人,却把糟糕的情绪甩给至亲至爱的人。 外面受了气,忍着不说。但是回到了家里,要么一语不发,要么唉声叹气,要么抓住一点小由头,破口大骂,摔东西。 俗话所言,脾气差,其实就是自私。 而在天长日久之下,柴米油盐之间,一个家庭需要夫妻二人情绪稳定,彼此相容和忍耐。 有那么一句话说,一个人要学会两种事情:好好说话和情绪稳定。 这世间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也有些事情,是我们踏踏实实去努力,就能一步步变好的,比如一个人的学识、工作、外貌和格局。 你能控制得住情绪,就能控制得住你人生中,会慢慢变好的那些部分。 积极地去改变,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也比站在原地,困于抱怨和愤怒要好。 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通过一天天的努力,看着事情一点一点地变好起来。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人民日报》(2013年09月20日06 版) 七八岁的男孩光着屁股,大闹科技馆,死活不肯穿衣服;十岁的孩子去亲戚家做客时拆毁了主人辛苦搜集的二十几个珍贵手办……近来,在公共场所儿童情绪失控,不遵守公共礼仪,以及儿童恣意妄为、任性行事的事件屡次发生,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导,尤其是如何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6岁前的情感经验对一生有恒久影响 疏导儿童情绪至关重要 所谓情绪,是指感觉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它也蕴藏着表现某些行为的倾向。那么,儿童会有情绪吗?专家告诉我们,三至六岁的儿童就已对情绪大致了解,成为情绪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 对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其长大后的情绪了解及情绪表现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所谓情绪管理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是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记者了解到,根据儿童教育学的最新研究: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孩子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如果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疏导儿童情绪在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专家指出,七八岁的男孩光着屁股大闹科技馆,死活不肯穿衣服,有人可能将其评价为孩子不懂道理、不懂礼貌、不守规矩。其实,对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年龄段,搞破坏只是他们精力无处释放的一个表现。发脾气、跺脚、争吵、辩解、尖叫,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正常情绪表现,从深层次探究,是孩子还缺乏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而身边的家长也缺乏帮助儿童控制情绪的经历和办法。 是听之任之,还是及时矫正 情绪管理不是简单的说教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呢?对于家长来说,又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呢?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正能量”,树立好榜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学前教育专家蔡迎旗分析,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既是长辈,也是成长伙伴,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家长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树立正面的榜样,如果家长不善于管理情绪,在孩子面前放纵情绪,也会导致孩子的模仿。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良性的影响和熏陶。 其次,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科学,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和训斥,家长应尽可能多地涉猎和熟悉儿童情绪管理的知识。有专家指出,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换位思考,认同和理解他的情绪和背后的诉求,才能更好地管理孩子

小心,坏情绪的父母养不出好性格的孩子

小心,坏情绪的父母养不出好性格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父母的影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模仿,爸爸妈妈的情绪语言、情绪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营造着家庭情绪环境,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模仿着父母。 情绪化的父母会诱发并且造就孩子的不良情绪。妈妈情绪不稳定,女儿就会缺乏安全感;爸爸很消极,儿子遇到困难也喜欢放弃。孩子身上的种种情绪和行为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相应的烙印。这就是亲子关系的可怕之处,但是也是亲子关系最令人敬畏的地方! 别以为你的坏情绪孩子觉察不到,他们精着呢!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感觉到妈妈的呼吸、心跳、声音,以及情绪了。请妈妈们回想一下,孕期你发火的时候,胎动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当孩子出生以后,更是用心地感受着周围的一些,他就像一台小雷达一样,搜索和接收着来自周围的所有信号。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对经常照顾自己的人的性情非常

敏感。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婴儿面对笑盈盈的妈妈,他会非常开心,咿咿呀呀,手舞足蹈,激发各种欢快的情绪;但当妈妈突然板起脸,如同蜡像时,孩子首先会感到困惑,随后变得不安和躁动,哇哇大哭起来。 这个实验说明,当父母面无表情,特别是板着脸时,孩子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并产生负面情绪。 一个5岁女儿的妈妈,很晚的时候经过女儿的房间,听见里边传来了一声叹息。于是她打开孩子房间的灯,谁知却看到孩子一双含泪的眼睛。妈妈问:“宝贝,怎么了?”女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委屈地问:“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最近都不陪我玩,也不爱和我说话?”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最近工作上压力很大,回家后脸色也总是阴晴不定,才造成了女儿这样的错觉。

气死人的孩子也能搞定:专家如何驯服自己情绪倔强的孩子(下)

气死人的孩子也能搞定:专家如何驯服自己情绪倔强的孩子(下) 小时候?唉!遥远的记忆,父母心中很好的逃城。 老二说,以前他们问过我小时候的事,我的回答是:“我小时候从不撒谎,从不和姐弟吵架,爸妈讲一次就听,不过多半时候都是很自觉的,爸爸妈妈非常省心!” 真的吗?我曾经给过孩子这么厚脸皮的答案吗?我自己都不记得了! 不过,有一次老二对我讲内心的挣扎时,的确顺便“酸”了一句说:“喔!我忘了,你以前是perfectchild(完美小孩),一定很难体会我的感受吧?” 我望着她脸上的无奈,真的被酸到心窝了。说的也是,前后左右看看,好像没有一个爸妈不认为自己小时候比孩子现在“乖很多”的。

爸妈的记忆,对孩子还真是不公平啊! 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倔强的孩子常常会被贴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自己动怒,也到处引燃怒火,弄得烟雾弥漫,叫人看不清楚真实状况。 我很喜欢美国心理学家CynthiaUlrichTobias对叛逆和倔强的不同所做出来的分别。她说:“叛逆的孩子反抗权威本身,倔强的孩子却是针对权威沟通的方式,提出挑战。” 一个孩子故意叛逆时,无论权威讲的内容是什么,他都拒绝;可是一个倔强的孩子通常认同权威的存在必要,他在乎的是权威沟通的方式是否能够让他了解、信服。也就是说,“是否合理”(合他自己认为的理),对倔强的孩子非常重要。

还有一次开车在外,听见老大和老二在后面讨论青少年小组即将举行的一个周末研讨会。时间很长,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周六一早到傍晚,全部都要听课,对上了一星期学,好不容易有周末可以轻松一下,睡晚一点的学生而言,是要考虑是否要参加。 “我要考虑一下!听起来很辛苦!”老二说。 “这是专门为我们举办的,是对我们有益处的活动。”老大回她。 “但是时间很长,我怕我会听课听到睡着!而且我还有别的事要做。”老二说。 “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有自己的事要做吗?我也不想整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