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统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解析】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解析】B.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解析】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解析】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

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解析】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解析】C黄鹤去了就再也没有返回到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还在飘飘悠悠。“空”字,写得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的情怀。

6、下列对《黄鹤楼》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B.首联对远古传说的追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秘虚幻的神秘色彩。

C.颈联描绘了一个昏暗、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D.尾联情景交融,那浩浩烟波和暮色,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解析】C.有误,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面,与下文的乡愁形成了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更显乡愁之重。

3、《使至塞上》王维

【原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解析】B “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解析】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解析】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解析】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解析】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6、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含领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

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解析】B.有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翩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既叙事有写景”说法错误。都是虚写。

4、《渡荆门送别》李白

【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解析】D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解析】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领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C项,“近景”不全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为近景与远景,且两幅图顺序有误,应为“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选择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解析】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解析】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C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解析】C.表述错误,首先,“白沙堤”是一个景点,并不能体现出季节特点;其次,该诗描写的是西湖早春的景象,而不是晚春。

6、《庭中有奇树》

【原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D)

A.绿叶发华滋.(花朵繁盛)B.将以遗.所思(送给)

C.馨香

..盈怀袖(传得很远的香气)D.但感别经.时(经常,时常)

【解析】D 经过。

2、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的第一句“奇树”奇而无人观赏,繁茂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

B 、“馨香盈怀袖”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不再思念了。

D、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一个“盈”字,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

【解析】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C)

A.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解析】C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4、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

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两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两句写主人公折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

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亲人离得太远了,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枝美丽的花是何等珍贵呀,只是它让

我想起跟亲人长时间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

【解析】D.解读错误,正确的解释应是,“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来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7、《龟虽寿》曹操

【原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择题】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B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B 全诗的核心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本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这是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的诗作。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

C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

D .《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解析】A“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错,应为“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踌躇满志而作。”;C“说明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错,应为“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D“直抒胸臆”错误,应为“借景抒情”。

3、下列对《龟虽寿》一诗赏析不正确的是( B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作者要求自己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分析有误。“老骥伏枥,志在干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是全诗的核心。表现自己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8、《赠从弟》王祯

【原诗】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选择题】

1、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解析】C 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错误,正好反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风的凛冽,傲慢。

B、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C、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D、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解析】A 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3、下列对《赠从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

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解析】C项,错误,谷中风的迅疾衬托山上松的坚韧。

9、《梁甫行》曹植

【原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选择题】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解析】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现象,写了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迥异。

B、第二联通过写海边人民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来说明海边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

C、海边人民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D、尾联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写出狐兔在屋中自在游走,我的惬意抒怀。

【解析】D 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

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现象,写了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迥异。

B.第二联通过写海边人民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来说明海边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

C.海边人民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生存空间,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D.尾联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写狐、兔在屋中自在游走,抒写了诗人的惬意心情。

【解析】D 抒发了诗人对边海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解析】B 尔,是指这样,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关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B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B.“悠然”二字用得很妙,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人“悠然”所见南山之景,也是有意所见。

C.诗中巧妙运用顶针修辞。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即指自然之趣,又指人生真谛。【解析】B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5、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解析】C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一个人只要心里平静虽然身处闹市仍然会有远离尘嚣的效果,只需要“心”“静”,不需要“境”,所

以C项的说法有误。故选C。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解析】B应该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闲适、淡泊、恬静、悠然的心境。

7、下列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该诗前四句从哲理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示。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C.“山气日夕佳”一句承上启下,其中“佳”字,写出了诗人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

D.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它是一首具有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

【解析】C项中“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赏析有误。

11、《春望》杜甫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择题】

1、《春望》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解析】D诗人没有收到家书,更没有喜悦。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作者看到花,听到鸟鸣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解析】C诗人没有得到家书,是因为持续很多月的战乱。

3、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解析】A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4、对《春望》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

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诗人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解析】B“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不对,应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选择题】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解析】C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这种说法错误,应该是: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最新小学古诗及选择题及答案

古诗应用题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 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九)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2)伤悲(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 (1)似曾相识鸟归来(2)似曾相识雁归来 (3)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 (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古诗词选择题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苏州高新区整理资料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2.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3.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7.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9."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

部编版八下全册古诗词备课习题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古诗词目录: 12.《诗经》两首 一、关雎 二、蒹葭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式微/《诗经》 四、子衿/《诗经》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卖炭翁/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十、送友人/李白 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关雎》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原版

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及答案解析 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

(完整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 (7)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7)文章来自: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 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 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

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 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 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 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小升初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小升初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 选择题 01.下列诗句中,描写农民劳动的诗句是() A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C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02.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03.表达深切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B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根据情况填古诗 01.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相处了六年时间的同学就要分别了,我想用“”劝勉同学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02.即将离开母校,离开老师和同学,在离别之际,我不禁想起了送别朋友的一句诗“, 。,。” 03.《七步诗》中抒发曹植内心悲愤的诗句是“,。” 0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古人尝尝要面临分别。同样的送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离别之情,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而汪伦送李白则载歌载舞:“李白乘舟将欲行,。”表达老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 。”而诗人高适在《别董大》诗中则说:,。”豁达开朗,劝慰勉励,溢于言表。 05.古诗虽然多为描写现实生活,但也不乏蕴涵着深刻道理的诗句。《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诗告诉我们,任何新生的

事物都无法阻拦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要多角度观察,多侧面描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不枯竭,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06.珍惜时间的诗句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07.胸怀广阔的诗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08.勤奋读书的诗句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09.勤俭节约的诗句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热爱读书的是具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1.写出下列古诗中作者直接抒发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的坚定志向的诗句。 《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有清气满乾坤。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跟有关词语连起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悲愤望眼欲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感激手舞足蹈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欢欣怒发冲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渴望感恩戴德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4.《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15.《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6.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一句即可)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 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 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 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小学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A 、似曾相识鸟归来B、似曾相识雁归来C、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4、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A 、花重绵阳城B、花重锦州城C、花重锦官城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A 、《游园不植》B、《春望》C、《春夜喜雨》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A 、王勃B、李白C、王维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A 、汉青B、汗青C、汗清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是王昌龄的诗句。 A 、阴山B、边关C、燕山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 A 、因为B、坐下C、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风雨中 C、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A 、王维B、王之涣 C 、王勃 1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的。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 A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B、王昌龄《出塞》C、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A 、春色B、梨花C、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A 、李贺B、李清照C、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天际流。“出自杜甫的。 A、《茅屋为秋风所破》B 、《登高》C、《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诗句。 A 、岳飞B、辛弃疾C、陆游 18、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指的是。 A、红色 B、红花 C、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诗句。 A 、天地B、天下C、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A、高适 B、王昌龄 C、王勃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指的是。 A 、李延年 B 、李龟年C、李贺 22、“别时容易见时难“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作者分别是。 A、李煜、柳永 B、柳永、李清照 C、李煜、李商隐

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一、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1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完整word版,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A 、似曾相识鸟归来B、似曾相识雁归来C、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4、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A 、花重绵阳城B、花重锦州城C、花重锦官城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A 、《游园不植》B、《春望》C、《春夜喜雨》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A 、王勃B、李白C、王维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A 、汉青B、汗青C、汗清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是王昌龄的诗句。 A 、阴山B、边关C、燕山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 A 、因为B、坐下C、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风雨中 C、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A 、王维B、王之涣 C 、王勃 1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的。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 A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B、王昌龄《出塞》C、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A 、春色B、梨花C、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A 、李贺B、李清照C、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天际流。“出自杜甫的。 A、《茅屋为秋风所破》B 、《登高》C、《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诗句。 A 、岳飞B、辛弃疾C、陆游 18、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指的是。 A、红色 B、红花 C、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诗句。 A 、天地B、天下C、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A、高适 B、王昌龄 C、王勃

编本八年级下全册古诗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诗词目录: 12.《诗经》两首 一、关雎 二、蒹葭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三、式微/《诗经》 四、子衿/《诗经》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卖炭翁/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十、送友人/李白 十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十二、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关雎》 【习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