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庄子中的修炼秘诀

庄子中的修炼秘诀

庄子中的修炼秘诀
庄子中的修炼秘诀

《庄子》中的修炼秘诀

115.62.134.* 1楼

道家修炼注重口诀秘籍,口诀不可轻传,但不传又恐绝传。于是古人常把口诀隐藏于文字之中,以待精诚者得之。现就大家比较熟悉的

《逍遥游》为例,略微阐述其中的玄妙。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释义:读古文,最好有象数易学的功底。北、冥、鱼都是坎卦的类象。北表示身体下部,鱼表示肾水,鲲本意为鱼卵,鱼名为鲲,隐含

元精的意思。这句话是讲:打坐入静之后,元气自然安于下田,肾水逐渐充盈,化为清纯的元精,尾闾有气动等反应。

原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释义:此句提醒学人元精不是后天浊精(性腺分泌液),“不知其几千里”表示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一点就明确指出了元精的状态。后

世伍柳派所指的元精与此差不多,甚至更为精纯。炼精化气、风火同功要在元精转化为浊精之前,否则总会走失。

原文: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释义:鸟是离卦的类象,离为火,这里表示元气。鲲化为鸟,表示炼精化气的过程。文中两次用“不知其几千里”来描述宏大的景象,又暗

示入静之后物我两忘,身心俱泯,混沌杳冥之中,难以分清外物人我。

原文: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释义:怒,表示内气勃发,神火烹蒸,动象显著。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释义:鸟,南是离卦类象。南表示上方。这句话指出元气上升,充入奇洹之府(大脑),“天池”暗指脑部髓海.

原文: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释义:“水击三千里”描述过尾闾的内景。四至六千里大致是过夹脊关,最后三千里是玉枕关。内气在这三个关口较难通过。

原文:去以六月息者也

释义:六月,暗指十二辟卦中的乾卦。从出现鲲鱼(复卦),到过三关(临卦至炔卦),直达百会,浑身上下一片纯阳之气(乾卦)。“息”,

表示到六月阳气最盛时,要用熄火功夫,即从姤卦到坤卦的止火退符的功夫。用卦象可以分析内部气机景象,掌握火候。

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释义:暗示内景

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释义:还是描写内景。三花聚顶之后,天囱大开,内心犹如置于一片晴空之中,色身也完全转化了,完全是纯一不杂的清净境界。

先写到这里。后文是几句论述,再往后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心斋、坐忘、守一、心息相依、导引、辟谷等都可以从《庄子》中找到渊源,

修道之人不可不看。

附:《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 相互影响:来源《庄子大侠》:“春旱,鱼相于地,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湿,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原意是春天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最后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两条鱼动弹不得。他们用泡沫互相润湿,忍受彼此的吹拂,忍受转身时擦拭身体的痛苦。这时,两条鱼不禁回忆起它们在河湖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螳螂充当交通工具:来自庄子,人类的世界:你不知道丈夫螳螂吗?一个人的天赋之美在于他对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痕感到愤怒。对美丽的人的谨慎、小心和侵犯是很少的。意思:螳螂张开双臂阻止前进的车轮。它并不知道自己无能,但它确实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何彦!你的心是好的,但你的行为就像高估了自己。你必须保持警惕。小心!屠龙技巧:《庄子·列御口》:“朱令学会了如何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屠龙,并在一个富裕的女儿家庭度过了三年。他很有技巧,但没有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意思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学习一项惊人的技能当他听说分散的利益会杀死龙时,他想,“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技能。”所以他去拜师布衣当老师。他学习了整整三年,在学会屠龙技能之前,他扔掉了所有的财产。但是学习技能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龙。他的精彩技能将被用在哪里? 生之约终结:来自庄子?偷跖骨:尾巴和女人住在横梁下。那个女人没来,水不能走,她抱着横梁死了。据说:一个叫微生的疯子正在桥下和他心爱的女孩约会,但是他的爱人很久没有来赴约了。不幸的是,

洪水上涨了。为了遵守诺言,这个疯子坚持不走,最后他淹死在桥柱里。 是一种常见的负重方法:出自《庄子·叙物归》:“郢人的粉笔慢,鼻子像苍蝇的翅膀,这使得工匠们经常负重,听它说话,用粉笔不伤鼻子,郢人站着不失去能力。”宋听了,说:“你替我做。”?工匠说:虽然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但我能尝到它的味道。?“意思是:有一个叫瑛的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碰到了鼻子上的一个石灰点,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知道另一个名叫匠石的人可以发挥斧头的独特技能,所以他“习惯于搬运重物”。也就是说,他像风一样挥舞着斧头,咔嚓一声砍掉了石灰,这样他的鼻子就不会受伤了。他不怕丢脸。后来,听了一个叫宋的人讲的这件非常难得的事。他很无聊,想找点刺激,所以他在鼻子上涂了些酸橙,这也让“工匠们锻炼体重成为惯例”马史回答说:“我以前能做好这项工作,但是现在我不能玩了,因为和我一起工作的那个叫英的人已经去世了。”“ 缺钱:摘自《庄子·让王》:“曾子生来健康,十年不做衣服,是冠缨脱落,缺钱而缺钱,一定会鞋后跟“意思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沾满蚕茧,衣衫褴褛,生活十分艰难。有时他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不做新衣服。他一戴上帽子,帽子上的流苏绳就断了,拉下了他的裙子,露出了他的胳膊肘。 1、王维召见庄子 庄子穷,靠编草鞋,向监工河侯借米可以说,为了解决无米之炊的

(完整版)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 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

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

生态美学的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生态美学对人类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以(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的。 2、主体的三种形态是(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3、主体存在客体对象的客体的四种基本形态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和(自我客体)。 4、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种群)(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5、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道)。 6、居住环境的基本单位是(住宅)。 7、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8、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狭义;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和栖居,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生态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3.诗意的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指拯救大地,摆脱对大地的征服和控制,使之回归本性,从而是人类美好的生存在大地之上。 三.简答题 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原始生态文明阶段——崇拜自然农业文明阶段——顺应自然 工业文明阶段——反自然生态文明阶段——推动生态文明 2.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之定律”分别是什么? 答:(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得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都是不可预知的。 (2)相互关联原理。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的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3)勿干扰原理。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试着分析孔子主要的生态思想,并评价。 答: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认知,表达出“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孔子关于生态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有效的开发。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主要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 4.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什么? 答:其一,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关系整体的有机联系看。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也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复杂关系网络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全)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 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 三、自然为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 “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浑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可见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二)虚静之美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神全形具的至人,虽涉及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对于利害、生死却能超然物外,虚怀若谷。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在《人间世》中,叙述了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的故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庄子乃是借孔子之口,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最高境界视为以气合气,这种境界便是虚,便是心斋,而它的特征乃在于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2010年9月学术交流Sept ,2010总第198期第9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98No.9 [收稿日期] 2009-12-20[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JY003) [作者简介]钱同舟(1968-),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和德育研究。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 “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 。“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 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对 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 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万物并作”;“天人合一”;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0)09-0017-04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美学研究在近30年来经历了由“美学热”到“实践美学热”再向美学反思以及“生存、生命”和“生态”美学定位的过程。在这一美学实践化、生活化的转型中,美学实用化倾向得以放大。同时,美学的这种转型既是对西方实用美学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批判继承。美学走向美育,走向生活,走向文化。 美学生活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2O 世纪90年代末的生态美学思潮。现代人在享受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现代工业化与地球生态矛盾的苦果,并不断进行自省,积极寻找自救方法。事实上,人类一直在深刻地关注着生态问题,只不过在现代化成果和地球生态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的今天,它再次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实践美学中“自然的人化”的主题相比,生态美学突显了从实践本体论到生命本体论和生态本体论美学线路。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等概念为核心的表达对生态问题深刻关注的论断。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充分地体现了美学的实践倾向,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对于今天美学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表达 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是一种基于宇宙生命观意义上的、强调整体意义 的审美方式,既有审美意识提示,也包括审美实践观照。先秦生态美学虽然缺少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体系 化特征,但这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生态关怀却从审美认识(尤其是“万物并作” )和审美实践(尤其是“天人合一”)两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其美学的实用化意义十分突出。对先秦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美学思想的呼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深切关联重要表现。儒道思想之所以在以后

《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园冶》是中国第1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被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重读《园冶》,对《园冶》中所体现的生态审美观进彳亍探索。从《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溯源、《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及《园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个方面来解读《园冶》。呼吁当代人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关键词:园冶;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谐 1计成及《园冶》概述 1.1计成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生。然“不知所终,卒年未详”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喜好绘画并远近闻名。众多画家中尤爱荆浩和关仝。受良好教育,对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同时游历大江南北,中年时期回到家乡吴江,开始了园林设计,并创作了《园冶》一书。然其一生未成就功名,艰辛坎坷。 1.2《园冶》 《园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1本造园理论的专著。由计成所著。全书共分为3卷,235幅附图。主要内容为兴造论和园说2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2《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溯源 2.1中国古代诗画的生态意境 中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家。中国的诗画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画家向往自然风光,把这种感情寄托在诗词及绘画上,通过诗画所创造的“意境”超越自然山水的空间限制,来达到心灵的满足。在众多诗画中,留恋、赞美自然景观的可谓比比皆是。在这些诗画中更是亲近自然,吟咏自然。这些诗画所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并非人类要征服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正是生态自然观的体现。在生态保护观中更是不乏诗句。王建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以及《题金家竹溪》中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都劝诫人们应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荆浩,关仝是计成所追寻的2位著名画家,其绘画风格对计成产生深厚的影响。自然在园林设计上更是深受启发。荆浩北方山水画鼻祖,画风大气且严谨。关仝师从荆浩,画风朴素,形象鲜明且充满灵气。这些绘画的风格、意境及构图对计成后来创作《园冶》产生了深远影响。 2.2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 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含有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具有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之后由董仲舒发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在改造大自然时,应尊重大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同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同生态美学思想不谋而合。从《园冶》一书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思想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都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所主张合于义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而这种思想在《园冶》中更是有所体现,“随曲合方,当要节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对《园冶》的创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2.3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风尚 《园冶》成书于明晚期,在这一时期,明朝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追求自然之趣,新奇之趣。正如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这种自然之趣,新奇之趣也是计成所追求的趣味。崇尚自然的生态审美风尚必然与《园冶》息息

庄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

语文学刊2 00 8.11 ○高娟 [作者简介]高娟(1980-),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庄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庄子与柏拉图作为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源头,分别体现了中西文化各自独特的心理构成、思维模式与文化积淀。近乎同时代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对美学问题进行了独特的阐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回首这两人的美学思想,我们既会惊讶于他们的共同之处,也会体察到二者细微的区别。 【关键词】庄子;柏拉图;美在理念;大美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出 现了孔子、老子和孟庄,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吠陀,希腊出现 了荷马、柏拉图。”“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产生了直至今天 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在同为动荡的社会时代,柏 拉图(前427-前347)和庄子(前369-前286),以各自的思想 深度分别闪耀在爱琴海畔和黄河之滨,他们穷其一生思考着各 自的人生哲学,也都对“美”的问题有过独到的阐述,今天,我们 不妨将二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比较,去寻找文学艺术的共 同特征和各自不同的光芒。 柏拉图在《大希比阿斯篇》的讨论中,并没有讨论出美的本 质到底是什么,而在《会饮篇》中则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是统 摄一切美的事物的最高的美,是统一永恒的绝对美,即“美在理 念”;而在庄子看来,“道法自然”、“与天合者,为之天乐”乃人生 最高境界,并由此提出“大美说”。细较柏拉图的“美在理念”与 庄子的“大美说”,这两种观点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理念”与“大美”都是形而上的本体,是第一存在与终极意 义上的东西,两人的美学观点分别都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演变: 在柏拉图看来,世间万物有一个“理念”或“理式”,这是事物的 终极本质,“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式,是事物的“本然”。理 念是独立于客观事物与大脑之外的客观实体,是看不到摸不着 的。柏拉图认为,所谓的“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 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但它却毫不因此有所增、有所减。”这里 的美其实乃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是形而上的特征,它附着在事 物或者人的身上才让事物或人成为美的,但脱离了事物或者 人,它却是无法存在的,或者说,它可以存在,我们却无法看到、 摸到;而庄子所提出的“大美”也是建立在“忘形”的基础上的, 《天道》中:“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 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在庄子看 来,具体个别的事物算不得大美,单从感官的形色名声捕捉不 到美的真谛,自然而素朴,是“大美”的“存在”,因此它不拘泥于 形式,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庄子心目中,艺术的至 境是“大美”,最好的艺术是“天籁”、“天乐”,这些都远非形、声、 色所能表达,是感官无法捕捉到的。由此可见,柏拉图与庄子心 中的“美”都是一种形而上的特征,具体事物都是表现“美”的载 体。 虽然二者有如此相同之处,但细较起来,这两种美学观点 实则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取向: 1.大美精神,是一种自然朴素本真之美。《渔父》:“真者,精 诚之至也。真者,所以授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只有本真天合 的姿态才是“大美”的,在《天地篇》指出:“百年之木,破为牺尊, 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 其于失性一也。”百年之木被认为砍伐,择其所用或被做成酒 具,或被弃于沟渠,致使二者都失去了固有的天性,失去了自然 淳朴美,庄子最贵“天真”二字,极端厌弃伪饰的东西。“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 意》),因此,庄子的“大美”强调的是真,是美真的统一;而柏拉 图强调的“美在理念”的观点却认为“美的东西同时也是善的,” “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的效果的,”美于是成为善的原因,这一 观点是与柏拉图“文艺为社会现实服务”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是 一种比较功用的观点。 2.柏拉图看到了“美”就是使事物之所以为美的那个东西, 即“绝对美”,但对它的来源却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而将其归 纳为“神”所赋予的,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而 庄子的“大美”则建立再“与天合者,谓之天乐”基础上,这里的 “天”代表着“自然”,可见,这里的“天”并不神灵,而是一种冥冥 (下转第105页)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100

《庄子》-成语故事

《庄子》 《庄子》,亦称《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螳臂挡车 《庄子》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一个心灵绝对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理想。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可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因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但庄子毕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谐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色彩,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该乐观的生、超逸地死。 其次,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反庄子哲学的本质的,因为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我们还看 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怀,不论这种关怀是否完善,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怀的,因而庄子哲学必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在庄子看来,我们能感知有限,是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为了增大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能达到逍遥于物外,任天而游于无穷,首先要坚持无为,要达到无名、无功、无用、无己,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之上,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其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而且最终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便是无才之德,是无为之德的具体表现。其次还必须无待,鹏之九万里虽 为大,但必待大风而后行,此为有待,不能达于逍遥。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希望,起码可以说,等待就是因为希望的存在。庄子在无为之后接着无待,就是要人们放弃对于一切现实希望的追求,放弃对于外在的 一切感受,泯情弃知,最后达到“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其味”,这不是愚者形象吗?而这却是 庄子极力塑造的所谓智者,“无知之知,是为真知”,在庄子的眼中,这是放浪形骸者的风度。 在美学观点上,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 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 相对主义美丑观。 从形式上看,审美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着的世界与一个自由地流露着的真性完全“化合”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然的生命突破了一切固有的限制和束缚,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与造物者为人, 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从山水之中、林气之末,我们找到了久已遗忘的真性,本然的生命复归到圆满状态。 从本质上看,审美是一种手段,他走进了为自己设置的那个天地之中,那奇幻的景象足于使人产生迷狂,使人忘却一切曾经遭遇过的不安和焦虑,排除一切非生命的东西的拘役。“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以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 『解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直上 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越俎代庖 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每况愈下 每:每一次;逐一;况:状况;愈:更加。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大而无当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相径庭 径:门外的路;庭:门院里的地。《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后来用“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心如死灰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朝三暮四 (古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今义)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 踌躇满志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从容自得,心意满足。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螳臂当车 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当:阻挡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 相濡以沫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盗亦有道 道:道理。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唇亡齿寒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继承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却有固守自我的自由,他主张自然为美,自由为贵,虚静,天人合一,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庄子道无为自然虚静 庄子其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天道无为”,崇尚自然、自由、虚静、物我合一。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1)庄子是高洁的也是孤独的,他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宁愿清贫孤苦一生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他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生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坚持是可贵的,坚持一时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的坚持,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了,所以宁愿居陋巷,食粗粮,《列御寇》中记载庄子的生活状况时用的是这样的词语:“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而庄子却依然固守清贫,他不畏权贵,对于权贵,庄子甚至是不屑的,在那个动荡的以君为尊为天的社会,他仍然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样反统治反君权的话。庄子知识是很渊博的,又涉猎甚广,擅长写文章,纵论天下,但却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庄子的至高理想不是出人头的,而是固守自我生命的自我、自在、自得,由于庄子卓尔不群又桀骜不驯,他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权贵。 庄子其人也是很矛盾的,胡文英对庄子的评价是: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其实是同情人民群众的,却又无能无力,社会的黑暗动荡不是他所期待的,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他没有虚假的去表示的所谓的同情,但他又不甘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批判现实、批判当权者。 自然之道 “无为而治”一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政治思想观之一。“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强调顺天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为的力量只是破坏。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他认为人们应遵循事物的“道”,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人们应该顺从自然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意思也就是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生的权利以及死亡。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无为表现为无不为,庄子欣赏和赞美自然原本的样子,没有人为的修饰和干涉,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刻意的改变。《庄子·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不喜欢人为的破坏大自然原本的面貌,不管原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那都是它本来的固有的,就是最适合它的,也是最好的。庄子喜欢自然,“庄周梦蝶”不仅仅是庄子崇尚自由的原因,还因为它崇尚自然,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梦里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都足以证明庄子对自然知道的推崇,自己宁愿化身为自然的精灵。 对于人来说,“自然”便是去伪存真。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在他看来人是很虚伪的存在,“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2)真正的生活是顺其自然的,不需要教导,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在《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籁,这三种不同的音乐美的境界是按照人为的大小来划分的。天籁是“自鸣”之声,即是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的天生之形,承受自然无意识的

[论语,美学,生态]研究《论语》中的“中”“和”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

研究《论语》中的“中”“和”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 18 世纪下半页,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引发了浩浩荡荡的大机器发明与生产,促进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文时代的到来无疑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现代各种环境危机爆发的情境下,这种效益其实是人类在自伤元气。 当各种生态问题日趋险峻,20 世纪90年代生态美学理论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理论小仅仅是对于生态美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追其本源,更是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研究,单纯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人本主义与单纯靠天吃饭的自然中心主义都带有一定的片而性,可以说生态美学是对于两者如何达到平衡与和谐的研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可谓深有渊源,此和字我们暂且理解为和谐、中和。 中国自古以和为贵,从各类论著中就可以体现出这种和谐生态美学观,如庄子认为,任何自然的完美关系都是和谐,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一也,庄子则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博大胸怀而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儒家文化则对这种和谐生态美学思想有更具实践意义的阐述,这种阐述具体体现在《论语》之中,我们将从中与和两个力而来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力而,是因为中和是对和谐的进一步提升,而且《中庸》中曾讲: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也许对于中和最为精简的评价中和由中与和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范畴组成,体现在《论语》中,也有小同的阐述。 1.中,和谐生态之木 《论语》述而篇中讲,子钓而小纲,弋小射宿嗯意即先生亦钓角,但小用长绳系多钩而钓先生亦射鸟,但小射停在巢中之鸟钱穆先生解释说,孔子之钓射,乃求供祭品由此可见,我们对于自然中的生物,应取之有用,取之适当,小偏小倚,无过无小及,这可以作为《论语》和谐生态美学的一个解释,也是对于中字的一个解释这与《说文解字注》谓中之合宜之辞也所见略同。 此外,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正孔子在讲弟子颜回时说:贤哉回也十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小堪其忧,回也小改其贤哉回也!孔子亦自言饭疏食,饮水,曲胀而枕之,乐意在其,由此可见人即为自然之物虫物贫却安于乐道真正的正,是性乐中天之乐,是人之初之本善贾公彦疏解中的意思是使得中正也,对于人与自然而言,何为中正,也就是孔子这里所讲的取之有道,寻求的是本性求道之乐而非让物欲熏心这也是孔子的弟子子思将中视为天下之大本(《中庸》),这样,中就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和谐稳定即是中的表征,也是其本之所在所以中字难,单我们大可以以《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的引导饯行。 2.和,和谐生态之根 之所以讲和是和谐生态之根,是因为较中而言,和是一个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根源性的范畴概而言之,和有三力而的特征一是和具有差异性、多元性《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小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韦昭注和以它平它的特质时说:谓阴阳相生,异味相和也就是说和是指小同因素的和谐统一,即如阴阳小同而生生小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作者:李朦 来源:《商情》2020年第38期 【摘要】养生这一永恒主题一直都收到中国文化的关注。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很大的不同。世俗之人的养生观更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的养生,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养心;保身;尽年 一、养生超然的境界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关于“养生主”的理解,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1.养生的主要原则;2.养护生命之主。但不管如何理解,都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庄子笔下的养生的内涵。按照后代学者对于庄子所指的养生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要是指养精神,另一种说法是养生命。 ??该篇所透漏出的庄子所认为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听凭天命,并顺应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以残缺了一只脚却神气旺盛的右师为例,告诉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求得真正自由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即使形体残缺或者像《养生主》下文中关于老聃之死所述,只要精神上能够达到自由,形体残缺甚至是死亡都无所畏惧。庄子又以泽雉寓言来佐证:生活在大自然的野鸡没有充足的滋养,但比起生活在牢笼中没有自由的同类来说,不受牢笼之困,得以悠然闲适是多么的可贵。 透过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类似于陶渊明的思想:拔然超脱,不为名利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颇有“久在樊笼里,负复得返自然”的自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