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贡献

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贡献

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贡献
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贡献

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殊贡献

赵 民1 岳海云2

(1.甘肃政法学院 行政学院;2.甘肃政法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和在物质生产的背后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底蕴———“现实的人”,达到了从能动的、实践的方面理解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从而划清了自己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为随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最终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正是《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当今时代,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现实的人;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0)01-0213-04

按照通常的说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唯心主义,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的说来,《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以及同他们的先驱者和思想对手划清界限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这些思想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分散地、孤立地看待《神圣家族》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些问题。只有抓住社会实践这一关键,特别是抓住现实地“使用实践力量”,进行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这一关节点,才能比较全面地说明这些问题。

一般说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还是处在对新世界观的探索阶段,其思想还是不成熟的,因而对费尔巴哈持赞赏和肯定态度。虽然他模仿费尔巴哈的“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论述了实践的物质性、能动性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从而改变了他在此以前把实践看作理论的批判活动的观点,实质上已经开始了超越费尔巴哈的过程,但是还不能说马克思已经确立了全面而崭新的实践观,从而开始创立新的世界观了。但是仅仅几个月之后,马克思就开始全面批判费尔巴哈,确立全新的实践观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年左右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完整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了新世界观的哲学基础,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短暂而又飞速发展的质变过程呢?这一点恐怕只有到《神圣家族》中才能找到某些答案。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财产关系中劳动者与非劳动者、劳动与资本的相互对立,从而透过物的关系,看到了人的关系、阶级的关系,并且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这一关键问题。但是他还没有说明如何对待这种对立,还只是一般地抽象地谈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他已经强调指出,“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的行动。”[2]但并未具体说明这种行动的内容。而正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3]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由于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在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身上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4]因而无产阶级必然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以便消灭集中体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从而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因此,无产阶级“……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5]于是,进行着异化劳动的劳动者变成了“……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6]的无产阶级,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变成了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对立的行动。显然,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理论,使自己关于无产阶级进行主动的历史活动的观点得到了突出与强调。因此,列宁指出,在《神圣家族》中,已经“……非常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的几乎已经形成了的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观点。”[7]

另一方面,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把人看作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受到了人自身能动性的对象制约和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是,人把他所需要的对象看作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的对象。这就是说,人能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即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才把自己的自我对象化———人化的自然界同他的社会性———人只能与其他人进行类的即人所特有的共同劳动结合起来,使生产劳动成为社会的生产劳动,使个人成为社会化了的人。这也就是历史发展的起源和过程。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但是,此时,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历史的这种崭新结论,在马克思那里仍然是以费尔巴哈所特有的观点和术语比如“对象化”、“类”

1

8

等等表达出来的,显得十分抽象。只是到了《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才以自己全新的观点明确地具体地指出,真正认识历史时期,必须认识它的自然科学和工业,以及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这样马克思就彻底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把创造历史的活动放到了人类生产劳动的坚实基础上。

因此,在这样一个科学的基础上,在论述无产阶级进行主动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发源地存在于物质生产中的科学观点的过程中,恩格斯驳斥了人本身是某种历史范畴的荒谬观点,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因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0],只有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11]由于历史的发源地存在于物质生产之中,群众又是物质生产的体现者,因此,群众创造了历史。作为历史发源地的物质生产的深入和扩大,必然促使群众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投入到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去;由于大多数群众的物质利益没有得到维护和扩展,他们的物质要求和政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以往的革命从本质上讲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不成功的,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革命,新的更大规模的革命必将到来。因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而“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13]综上所述,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这种与唯心史观、唯意志论截然不同的由全新的能动的人创造历史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而更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雏形。

应当指出,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围内,以费尔巴哈的思维方式———突出人、强调人和他的特定术语———“对象化”和“类”等等全面地论证了实践的物质性、能动性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并且注意到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巨大作用。但新的世界观仍未创立,其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没有关于实践的科学思想,而在于马克思还没有认识到费尔巴哈的根本缺陷———抽象的人,没有突破费尔巴哈的理论的顶点和最大局限———抽象的人的活动,从而看不到人是怎样进行实践活动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的,人的自我异化是怎样被扬弃的。因而无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还是“人的类的属人的活动”都还是抽象的。科学的实践观只能是以抽象的、思辨的费尔巴哈式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的实践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能以胚胎的形式被严密地包裹在“人的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思想中。然而,如果说《手稿》是在“设问”,那么,《神圣家族》就是在“应答”。《神圣家族》第一次全面地、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这一理论突破口和生长点,以物质生产和工人创造一切、生活本身的生产方式这些科学的表述代替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准确术语代替了“人的类的属人的活动”,更加科学地重新说明了实践的物质性和能动性,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被扬弃的根本途径———消灭阶级对立和私有制,从而阐明了创造历史的人们的主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使人们的社会实践的观点突破了抽象性,成为科学的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又能够为人们所感知的、完全可以接受的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力的观点。因而实际上,科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已经“呼之欲出”了。

如同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深入了解社会现实,研究社会问题,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以及他的唯心史观的荒谬一样,在从《手稿》到《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深入了解工人运动,研究法国革命和政治经济学,从而实际上发现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错误,确立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中的地位。因此,在《神圣家族》中,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继续高度评价费尔巴哈[14],但是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费尔巴哈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他的作用已经被严格限制在批判和突破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体系方面。1867年,当马克思重读《神圣家族》之后写信给恩格斯说:“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印象。”[15]可见,在《神圣家族》出版22年后,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指出,“对费尔巴哈的迷信”在这本著作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而站在寻求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寻找突破和抛弃压在无产阶级头上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性异化的历史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必然要深入研究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必然要从能动地创造历史的角度,认真看待费尔巴哈的“人”和自己的“人”的区别。因此,总有一天,他们要批判和扬弃费尔巴哈。

从内容上讲,由于受到被批判者的限制,《神圣家族》不如《手稿》丰富,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来看,《神圣家族》的地位则高于《手稿》。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虽然继续使用“异化”和“人性”这些传统术语来描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但马克思已经不是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人生活的愤怒控诉和道德谴责作为自己理论论证的重点了,他已经明确地转向论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转向研究作为“否定方面”的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消灭私有制”、“消灭本身的生活条件”和“解放自己”,以及“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作为”的无产阶级,已经转向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和创造历史、实现思想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了。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施特劳斯、鲍威尔一伙的思辩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探讨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但是他们的主导思想并不是回到和重复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试图把他们所认定的费尔巴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观点发挥出来,并且贯彻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成为一种更加科学的新理论。马克思研究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其中也包含着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发展到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揭示和论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已经注意到某些唯物主义者关于私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个人与社会,特别是人的性格、人性与环境的关系的论述,从而为他后来论证改变

环境的革命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总之,正如恩格斯在晚年曾经深刻指出的那样,“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16]因此,虽然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以较多的篇幅来论述唯物主义和批判唯心主义,但是他注重的是现实的能动的使用实践力量,以种种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创造历史的人。以此为基础,整个《神圣家族》孕育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超出费尔巴哈的趋势。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使马克思有可能注意到黑格尔思想的合理与科学的一面,从而继续发挥他在《手稿》中对“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挖掘工作,科学地指出,“……如果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尽管有其思辨的原罪,但还是在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17]因而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和在物质生产的背后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底蕴———“现实的人”,达到了从能动的、实践的方面理解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从而划清了自己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为随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最终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正是《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即“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就是从《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质的飞跃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8]当今时代是不是马克思所预言的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当今时代正在逼近马克思所预言的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的命运就决定于它能否充分反映当今的时代精神,引导时代前进。

为了把握当今的时代精神,我们必须认识我们人类现在所处时代的特征。任何时代都是人们自身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也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当今时代,有人说是后现代时代,有人说是后工业时代,有人说是新科技革命时代,有人说是信息时代,有人说是改革时代……等等,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不一而足。

哲学的特征是从宏观上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把握进而把握时代的。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看,我们的先民发明和制造出了工具,延伸和放大了自身的生理器官,形成和发展了劳动手段,扩大了劳动范围,使自己从一般动物中分化出来,以主体的身份逐步反作用于自然界。时至近代,人类又发明和制造了机器,将一部分自然力转化为人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支配自然的力量,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人不仅用自然力代替人的体力,而且用自然力来代替人的一部分脑力,使人从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或曰双重意义上得到解放。人的主体能动性得到空前的发挥与发展,自然界早已不断地被人化。于是人类便产生了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然而,与此同时,在自己创造的成果中,人却发现其中包藏着危害和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东西。例如,人发明化学药剂除虫,却使农作物受到污染。现代大工业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排出大量废气、废水和放射性物质,使空气、水源和整个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核能的发现和应用,一方面增强了人控制自然的能力,同时却制造出核武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等等,“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和尖锐。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却开始奴役人类自身,在人的创造力中潜伏着灾难的可能性。这不能不促使人自我反省,使人意识到必须做自然界的自觉的主人。于是,不同的、甚至持对立观点的人们和学派,都共同关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问题,能源问题,控制和销毁核武器问题,以及人自身的产品奴役人的问题,等等。这就是当今人和自然关系的特征及其在精神观念上的表现。

从人们的社会关系来看,今天,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整个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具体说来,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后,逐步调整了它的经济和政治战略,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取得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势头已经明显削弱,开始转向内部事务,解决自身内部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的道路上经受了各种挫折,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决心冲破僵化模式的束缚,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积极进行自我完善的社会改革。尽管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但是这一势头并未减弱。在这种格局中,一方面世界出现了经济政治的多极化和独立化,另一方面相互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密切,彼此间的对话和交流日益成为国际生活的共同要求,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从全球的视野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处、对峙、竞争,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格局和态势无疑将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民族意识和个体意识在不断增强。虽然各学派和学说互相争衡,却都关注和探讨人如何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问题,即人如何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问题。这是当今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及其在精神观念上的表现。

使人成为自然界和自身社会关系的自觉的主人,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这恰恰体现了当今时代精神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在一个多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其他哲学所不能比拟的。它始终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指引着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去改造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先后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欧洲各国的革命,中国人民革命和遍及全球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时代,这是举世共睹的事实。

我国长时期以来,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过僵化的模式,在哲学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僵化的模式。这就是20世纪3年代~年代从前苏联传入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模式。应当承认,这种模式的哲学曾经对我国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育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040

但是,这种旧的自然本体论的哲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不能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它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突出“物”,以“物”为主线。只强调旧唯物主义早已正确论述过的、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继承的这样一些观点: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自我运动的,物质运动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等等。它没有充分阐述马克思主义超越旧唯物主义、对人类的哲学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新观点。并且,许多原本正确的观点也被片面化、公式化、庸俗化了,以致变得僵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的是,从整体上看,在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不存在人所应有的地位,人不仅不是主角,而且被排斥于理论体系之外,成了消极被动的旁观者。这种撇开人的实践活动,纯粹客观地描绘外部世界,排除了一切主观因素,正是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缺陷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正在于此。它科学地指出,人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物,它主要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物质、运动、时空等等,只有作为表达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才具有其应有的意义。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反映世界的,世界的现状从来不能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总是力图改变现存世界,建立合乎自己理想的世界。诚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归根结底是属于自然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自从人类诞生以后,人就不断地反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活动的对象,即成为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因此,自然界的变化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的。至于社会,它本身就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9],又是人的活动借以实现的条件。总之,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早已成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中人居于主导的地位。虽然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容否定,但不应停留在自然本体上,必须从人和自然的分化和统一关系上来把握自然,将人和自然统一起来。为此,哲学就应当以人为主题,不应以物为主题,而且特别要抓住“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一关键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研究人,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唯物主义并不排斥人和精神因素,在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日益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20]必须承认,唯物主义的宗旨不是为“物”,而是为“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人和物(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去把握人和物的关系,去理解人和物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显著特征。尽管旧唯物主义也强调人和物的统一,但只是归结于没有分化的纯自然的统一,这是最低层次的统一。只有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分化为自然和社会以后,才产生意义深刻的统一。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才强调自己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21]。

实践的唯物主义不是把实践理解为康德式的道德活动,也不是费尔巴哈式的谋取私利的活动。实践的真实内容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是体现无产阶级实际利益的活动。实践的唯物主义不是从抽象的实践概念出发去构造理论体系,相反地,是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出发去把握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去争取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所依托的实体,因此,马克思指出,“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的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又是无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它不是纯客观的“公允”的解释世界,而是体现认识和价值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统一,笔者认为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当前,我国正处于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将肩负一系列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仍将面临一系列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仍将面对一系列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23]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共在,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具体经验。但是,这一点并不能成为轻视理论思维的依据,如果因此而轻视理论思维,那就不能不令人担忧了。恩格斯说过,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他强调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4]事实证明,那种急功近利,只讲眼前利益,轻视理论和哲学的态度,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能有益,只能有害,实际支配着某些人头脑的是一种最坏的哲学———庸俗的或曰粗陋的功利主义。如果任由这种最坏的哲学蔓延、泛滥下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正是当今时代,我们强调不能用实证科学的标准来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的重大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0,140,131.

[3][4][5][6][9][10][11][12][1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45,118—119,152,101, 104,22,246.

[7]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7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93.

[16][20][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285,241.

[18][2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25,1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40.

[2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46.

作者简介:赵民(1964—),男,甘肃泾川人,哲学硕士,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岳海云(1966—),女,甘肃人,甘肃政法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康亚钟;校对亚中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对后 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也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原有的观点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科学的解释。其中,在自然科学上主要借鉴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学说,政治经济学上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在哲学上则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在借鉴时也对原有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是批判的继承。这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表现的很明显。 恩格斯以精练的语言,着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命题上,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的唯物主义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经验上认为人仅仅是自然地所谓“受用体”,而环境则是纯粹的、自然的环境。而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这一点。环境既

非唯心主义所说的必然被人类支配,也不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是“单纯 自由的存在”。人一方面受到环境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能以能动的感性 活动改变环境,这样人与环境便形成了辩证统一。 之后,在这种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恩格斯又批判了旧的认识论,旧有的认识论否定了人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只是对于环境的反映而已。但马克思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中,认识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认识的主体即人,是怀着自己本身的认知的。认识对环境是有选择性的,而非单纯的对客观的反映而已。进一步说,认识是认知的主体对认知事物,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思维方式进行内化的过程,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认知主体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加工。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看法。这种认知上差异的出现便是由于认知主体的不同。 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恩格斯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将人们之间的天然的情感,如性爱、友情、同情、舍己精神归于宗教。这些关系只有与宗教联系起来才是圆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宗教。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种思想的唯心主义本质。他写道“费尔巴哈的下面判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 是由宗教区分开的”。恩格斯同时指出,道德是具体的,不同的时代有

机器人认识实验实验报告

机器人认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认识能力风暴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学会能力风暴机器人的连接、检测和程序下载等操作。 二、实验要求: 1、可以明确能力风暴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分。 2、指出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3、学会程序的调试和下载。 三、实验内容、步骤: 1、记录自检程序运行的结果,回答每一步用到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2、记录表演程序运行的结果,回答每一步用到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3、完成机器人输出”Hello Robot”的编程。 4.、完成机器人走正方形编程。 四、实验代码: 程序1: #include "AS_UIII_LIB.h" void main() { printf(“Hello Robot!”); } 程序2: #include "AS_UIII_LIB.h" void goon(int s,float f) { drive(s,0); wait(f); stop(); } void tr() { int rot2; rot2=rotation(2); drive(0,10); while(rotation(2)-rot2<19) {} stop(); }

void tl() { int rot1; rot1=rotation(1); drive(0,-10); while(rotation(1)-rot1<16) {} stop(); } void main() { int i; for(i=4;i>0;i--) { goon(75,1); wait(0.5); tl(); } } 五、实验结果: 1、对于程序1,机器人的LCD液晶屏幕显示Hello Robot! 2、对于程序2,机器人大致上走了一个正方形。 六、实验小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学会了用VJC编写机器人程序的过程,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

能力风暴机器人常见问题参考答案

思考题 ?红外测距卡的测量范围及原理。 答:红外测距卡可以精确地测量10cm~80cm范围内障碍物的距离。 红外测距卡,顾名思义就是用红外光进行物体距离的检测。它分为一个模拟口的转接卡和红外测距传感器两部分。通过测量发射和反射红外光之间的相位差来测量物体的距离。红外测距卡能够把相位差的变化转化为输出电压的变化,输出电压可以通过红外测距的信号线接到微控制器的A/D转换口上。 ?多智能体通信的方式是什么? 答:多智能体通信主要有三种通信方式:直接通信,强信号通信,黑板通信。 (1)直接通信:是指信息发送方智能体直接将信息传送给接受方智能体,执行过程中没有缓冲。 (2)强信号通信:是指当一个智能体发送消息时,实际上是将信息向整个系统或环境发送,并且信息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样靠近信号源的智能体对信息的反应最强。 (3)黑板通信:是通过存取一个公用数据区以达到交换信息的目的。 ?简述机器人无线控制的实现过程。 答:计算机通过电平转换装置与一个无线收发模块相连,而机器人本身带有无线收发模块,机器人的无线收发模块与它自己的微处理器有信号线相连。这样计算机处理器和机器人微处理器之间就可以通过这两个无线收发模块实现通信,这种通信方式是双向的,计算机可通过程序指令控制机器人的行为,机器人也可以借助计算机处理复杂的信息。 ?简述基于视频技术的野外探险机器人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实现过程 答:系统硬件结构:从总体上分为机器人和上位机(计算机)。其中机器人部分包括AS无线摄像机和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上位机部分包括视频采集卡和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 实现过程:机器人上的无线摄像机通过摄像获取各种现场环境参数,通过机器人和上位机上的两个微功率无线通讯模块实现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输,从而AS无线摄像机的接收模块的视频输出接到了视频采集卡的视频输入端,因而机器人能自主运动,也能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式进行控制。 ?机器人上程序不能正确下载的原因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原因:操作系统崩溃、机器人死机、操作系统不正常、下载过程中按下复位键、型号不匹配、下载端口接触不良、下载线或端口已坏。 ?同步进程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如何利用同步进程的处理原则编写机器飞蛾程序?答:所有同步进程应该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空闲让进:当一个临界资源处于空闲状态时,允许一个请求进入临界区的进程立即进入自己的临界区。 (2)忙则等待:当已有进程进入自己的临界区时,其它试图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必须等待,以保证进程互斥地访问临界资源。 (3)有限等待:对要求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应保证进程能在有限时间进入临界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搜救机器人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开放型实验报告 年月日 课程名称:开放型实验实验名称:搜救机器人的组装与控制 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评定:签名: 一、实验目的(实验设计要求) 1.掌握红外传感器、火焰传感器、地面灰度传感器; 2.了解搜救机器人的硬件结构; 3.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搜救情景,能够自行设计搜救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4.多学科交流、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搜救情景,使机器人完成搜救任务。 5. 设计程序使机器人能够自动开始直线向前匀速行驶并在行驶一段距离后自动停止。 6.设计程序使机器人能够自动开始沿矩形边框走一圈回到原点并停止。 二、实验仪器 搜救机器人;红外传感器、火焰传感器、地面灰度传感器若干。 三、实验原理 学会使用能力风暴 “能力风暴”智能机器人是为培养在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协作能力而推出的开放式机器人平台,融合了现代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诸多领域的先进技术。能力风暴的活动器官是执行具体功能(如说话.走路等)时所要用到的部件。 ⑴主板--能力风暴的大脑 位于能力风暴心脏部位的控制部件是能力风暴的大脑--主板,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数据总线和输入输出口以及外围接口电路所组成。 跟人的大脑一样,它在控制机体运动的时候,要完成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发出指令等一系列过程。能力风暴的大脑有记忆功能,这主要由主板上的内存实现,至于大脑的分析、判断、决策的功能则由主板上的众多芯片共同完成。 ⑵传感器--能力风暴的眼睛 能力风暴有3只眼睛,它们由传感器组成。①能力风暴的双眼--红外传感器。能力风暴的红外传感器能够和人的眼睛一样,在遇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将信息反馈给大脑,再由大脑通知行走部件,避开障碍物。人的眼睛有一定的可视范围,能力风暴的眼睛也一样。能力风暴的眼睛看到前方10~80厘米、90度范围内的比210毫米*150毫米的大障碍物。如果障碍物太小太细,或者在它的可视范围以外,它可就没法就看到了。在能力风暴的可视范围内,它的可视距离是可以调整的。②能力风暴的第3只眼睛--地面检测传感器。能力风暴有第3只眼睛,如果说前面两只眼睛起到探知外界环境以躲避外界障碍的作用,那么这第3只眼睛就是利用外界环境提供的不同信息,按照控制要求,执行相应的动作。

能力风暴机器人结题报告

编号:20130114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一年度项目结题报告 越野避障机器人的研究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学号: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院系及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院系及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学部制表 填表日期:2014年7 月9日1 一、项目团队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按顺序) 二、指导教师意见

三、项目专家组意见 四、项目成果 1

摘要 自从我们小组确定了《越野避障机器人的研究》这一科创项目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主要针对其中的控制系统进行测试与运行。我们学习了传感器的使用以及相关运动指令的编程,并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我们能初步的控制机器人使之按照预定程序有效避障,课题目标基本达成,并采用实例展示。 有效避障运动编程关键词:避障机器人 (一)课题背景 1.项目意义 自从195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尖端科学。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集成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高技术的发展前沿,是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和工业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控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正向多功能、多领域、智能化方向发展,各种用途的机器人如仿生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越野机器人等已开始研发、生产、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在近期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中避障探路机器人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越野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能够在大范围运动,广泛的为人类承担各种任务,不只是搜救,更能完成深海地貌分析等多种任务。因此对越野机器人的避障技术研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避障探路机器人向实用化、智能化、系列化进军,日本、德国、美国都取得了各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我国的研究从八五期间开始,至今在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浙江大学等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避障探路机器人的研究发展水平还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避障探路机器人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大的主题,它要求机器人必须能在具有障碍物的复杂环境中完成局部在线避障,需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障碍物在空间的位置方向的精确检测;所获信息的分析和环境模型的建立;使机器人安全避障的策略。目前机器人的环境建模方法有以下几种: 可视图法(VGraph):由Nilsson在1968年提出的,其算法简单且能找到最短路径,但是由于其缺乏灵活性,在障碍物较多时,搜索时问将会很长并且要求障碍物的形状不能接近圆形,因此现在限制了其实际的应用。进而现在通常采用基于切线图法(Tangent Graph)和Voronoi法的改进可视图法。 栅格法(Grid):由W.E.Howden在1968年提出的,是目前研究较广泛的路径规划方法。其中栅格的大小影响着环境信息存储量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栅格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_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_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 感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胡B O S S的着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篇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则以收入《选读》的著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读了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切实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博大、深邃。粗略纵览了共产党的历史进

程,对现实更有了切实的体会。对于几个伟人,也深感佩服。 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让我且思且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篇2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

交互式JC能力风暴机器人

实验一机器人认识实验 实验目的: 认识能力风暴机器人的基本结构。 学会能力风暴机器人的连接、检测和程序下载等操作。 实验要求: 可以明确能力风暴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分。 指出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学会程序的调试和下载。 实验内容、步骤: 1、运行自检程序,说明每一项自检内容。 2、机器人表演程序包含6 个程序,说明每一项表演内容及每一项使用的传感器。 3、自己编写程序。在LCD上显示“HELLO”? 验证一: 1. LCD 液晶显示是否正常? 字符显示清晰,16×2 个字符不应有缺行、缺列现象。 2. 扬声器(喇叭)是否正常? 扬声器所播放的乐曲应清晰洪亮,无明显噪声。 3. 光敏传感器是否正常? 左右光敏传感器的感应数值随光强不同而变化,其范围为0~255。光强越弱,数值越大,

光强越强,数值越小。在相同光强条件下,左右两光敏传感器数值偏差小于10。 如:(photo L172 R210 )表示左边的光线强。 4. 红外传感器是否正常? 在前方10cm~80cm 范围内,有A4 纸大小的障碍物时,在LCD 上会有“<<<<”符号显示,并指明障碍物所在的方位(左前、右前或者正前)。 如: <<<< IR Test 表示机器人左前方有障碍。 5. 话筒是否正常? 对着AS-UII 话筒槽孔(蜂窝状小孔)说话,看LCD 上的 > 是否增加。 6. 碰撞传感器是否正常? 按动机器人下部的碰撞环,在LCD 上能显示碰撞方位。 7. 运动系统是否正常? 机器人可移动、转弯,同时在LCD 上显示光电编码器累计计数值和瞬时电机转速。 如:Motor 30 L 100 Test 31 R 100 表示左电机速度100,右电机速度100,左轮转过30 个单位,右轮转过31 个单位。 8. 光电编码器是否正常? 机器人左、右轮子分别转动1 圈,轮子内侧码盘也随之转动1 圈,LCD 上显示光电编码器的计数值约为 33。轮子连续转动,LCD 上则显示光电编码器的累计计数值。。 自检程序全部完成后,按一下复位键,机器人就会停止运行。最后关闭电源开关。也可以不按复位键,直接关闭电源开关。 验证二: 机器人表演程序包含6 个程序,说明如下: (1) 电子琴 Piano―――从不同的方位触动碰撞环,机器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次表演应用了碰撞传感器。 (2) 声与光 I'm in dark―――在明暗不同的光线下,机器人会发出不一样的叫声。此次表演用了光敏传感器。 (3) 跟我走 Follow―――机器人会跟着前方的物体走。此次表演用了红外传感器。 (4) 回声 Echo―――您叫机器人一声,机器人就会回应一声。此次表演用了麦克风。 (5) 走向亮光 Goto light―――如果房间里点着一支蜡烛,机器人就会向蜡烛走过去,此次表演用了光敏传感器。 (6) 三步舞 I'm dancing―――机器人还会跳舞呢,欣赏一下吧。此次表演用了碰撞传感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好学习的表率。要真正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下我们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对此,笔者以为,对于广大党员和干部而言,理应回归马恩的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绩。仍而不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质疑,无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低落和声誉的下降是一个无需争论的客观事实,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仅凭主观的好恶看问题的话,则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范的影响。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的确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得票在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之上,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抺杀的思想旗帜。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阐述自己的实践观点时,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认为,不仅人的认识基于实践,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在其随后和恩格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到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与贯彻。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理论不仅要能说明世界更要能用以改造世界。这样,就使得其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