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情况简介

XX县紧紧抓住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和XX州建设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XX湖和XX湖流域建设发展“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二个核心示范园、五个功能区、十二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力建设XX县以十二万亩杨梅、六万亩蔬菜、畜禽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十八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目前,我县已将高豆围塘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核心片区,重点围绕高效节水灌溉、高稳产农田建设、田间机耕道路硬化、产业培植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五个环节进行打造。

XX湾、XX湾围塘简称高豆围塘,于1970年围海造田形成,位于异龙湖南岸,东起毛木咀,南至豆地湾、高家湾山脚,西起长咀至砖墩泵站,北由砖墩泵站至毛木咀坝埂,总面积9000亩,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异龙湖。塘内涉及6个村民委员会,20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70元。

近年来,XX县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XX围塘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使该塘基本形成

了“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高产高效农田,极大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大力推广“一季冬季马铃薯、二季无公害蔬菜”一年三轮作的种植模式,建成XX湾、XX湾村高原冬季马铃薯示范基地。同时,以全省及全州冬马铃薯推广现场会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县供销社农产品信息网,发布马铃薯供求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与外地客商加强合作,

提高马铃薯的知名度,拓宽销售市场,宣传提升土豆品牌效益,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高豆围塘蔬菜种植一般一年种植三季,4至8月中旬种植第一季、8月中旬至11月中旬种植第二季、11月中旬至次年4月初种植第三季,方式有净种、间套种。第一、二季主要种植豆类和叶菜类蔬菜为主,亩产值在6000元左右,第三季全部种植冬马铃薯。20XX年,XX湾、XX湾两村委会连片规模化种植冬季马铃薯12500亩,建立亩产3吨高产示范面积1000亩,实施新品种引进、品种区域、新品种展示、种植密度、化肥施用量比较试验各1组。目前,示范区已收获冬马铃薯3750亩,平均亩产达3吨以上,市场价格3.2元/公斤,亩产值近万元,扣除每亩投入成本3000元,亩净产值达6000多元。冬马铃薯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20多个省内外城市,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土豆”。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推进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 关于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浅见瓜州县农牧局陈玉新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中央1 号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全省“六大行动”和全市“两抓整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特四化” (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 、蜜瓜。2007 年开始我县蜜瓜种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哈密瓜、白兰瓜和西瓜三大系列产品,2010 年蜜瓜种植面积达8. 2 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岔、西湖、瓜州、河东等乡镇。种植蜜瓜亩均纯收入达3000 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瓜州蜜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蜜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色产业。 2、葡萄。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等,种植面积约0.94 万亩,其中酿酒葡萄面积0.46 万亩、鲜食葡萄面积0.48 万亩。2010 年我县酿酒葡萄开始进入收获期,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对我县酿酒葡萄进行了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3 元,收购总量

为37.3 吨,总收入为11.2 万元。经调查统计,通过与棉花、蜜瓜、籽瓜等作物套种,今年我县葡萄种植户亩经济效益均达到2700 元以上,葡萄生产情况好的农户亩收入高达5000 元以上。鲜食葡萄仅有零星产出,绝大部分尚未进入产果期。 3 、加工型番茄。以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四个乡镇为主,2008 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 4 万亩左右,2008 年建成西域阳光食品公司三道沟分公司、2010 年建成瓜州县金泉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与种植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4 、中药材。目前全县以甘草、红花、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 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甘草种植7.2 万亩,红花1.59 万亩,枸杞3.3 5 万亩。 5、酒花。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腰站子、布隆吉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约0.45 万亩,当前全国性啤酒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县酒花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为巩固酒花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一特四化” 、“三品两化”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酒花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发展酒花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县酒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 、草食畜。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全力推进养羊大县建设,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推动畜牧产业升级。以“大户、小区、强乡”建设为载体,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集约化的路子,以布隆吉乡、锁阳城镇为重点乡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2010 年全县共调引种公羊365 只、基础母羊24054 只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陆良县云南省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独特优势,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之一。近年来,紧紧围绕“率先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了“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后续产业,形成了坝区以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生猪、水产为主,山区、半山区以发展玉米、烤烟、林果和畜禽养殖为主的生产格局。 一、陆良县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县城距昆明市122km、曲靖市60km,国土面积2018km2,坝区面积772km2,是云南第一大平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滇中粮仓”、“渔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326、324国道、曲陆高速公路、南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滇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海拔1640-2687m,平均海拔1840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热、水、土资源较好,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燥,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均气温14.7℃,≥10℃活动积温4436.3℃,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239.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5.2千卡/cm2,年均降雨量900—1000mm,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1.23万亩,年可供水2.6亿m3,有效灌溉面积39.28万亩,有效灌溉率为42%,水资源利用率为43%。具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达11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9019万元,第二产业

462243万元,第三产业299731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40:26;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为63:37,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67.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0元。 (一)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近年来,通过实施粮食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省市高稳农田建设、滇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烟农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项目,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19万亩,建设高稳农田59.93万亩。建成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22座、小坝塘478座,目前在建的大坝冲水库、恨虎坝水库等重点工程建成后,可增加蓄水2000万m3,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用水;另外,以蔬菜保护栽培为特点的设施、半设施农业发展面积近3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1万亩。建成了6万余亩稳产高产桑园,完善了年生产蚕种50万张的蚕种生产基地设施,建成小蚕自动升温补湿室1000座,建成蚕茧收烘站17座,年收烘鲜茧能力1.2万吨。畜牧业以开发利用滇陆猪为重点,大力加强滇陆猪的选育、扩繁和示范推广,新建扩繁场76个,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达4.15亿瓦特, 2011年完成农机作业面积115.24万亩次,农副产品加工、植保、排灌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机械耕耙率达83%,水稻机收率达15%,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承担了全县农村劳动总量的65%以上。 (二)农业科技发展状况 一是与云南省农科院建立了“院-县共建”关系,并成为云南省农科院的6个农业科技示范县之一。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科院等科研院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摘要】近年来有个词在云南很热――高原特色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再一次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哪一个产业会像农业一样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毫不动摇的;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会像农民一样关系民生根基,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弦;同样没有哪一个变革领域会像农村那样总是充满优势,同时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难题。在云南省,作为一个农业优势大省,80%的轻工业原料,75%的国民收入、60%的创汇收入全部来自于农业。因此,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规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变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措施,同时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了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使得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标志性而没有先进性的农业,不叫现代农业。同样,停留在原始阶段的高原农业,也不是特色农业。只有加上现代科技这个内核,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的思考很深刻。高原特色农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跨越式发展,是人工产业像机械化产业过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也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是云南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作出的科学决断,更是立足4600万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定的民本取向。因此,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地区,我们将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推进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关于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浅见 瓜州县农牧局陈玉新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全省“六大行动”和全市“两抓整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特四化”(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蜜瓜。2007年开始我县蜜瓜种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哈密瓜、白兰瓜和西瓜三大系列产品,2010年蜜瓜种植面积达8.2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岔、西湖、瓜州、河东等乡镇。种植蜜瓜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瓜州蜜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蜜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色产业。 2、葡萄。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等,种植面积约0.94万亩,其中酿酒葡萄面积0.46万亩、鲜食葡

萄面积0.48万亩。2010年我县酿酒葡萄开始进入收获期,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对我县酿酒葡萄进行了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3元,收购总量为37.3吨,总收入为11.2万元。经调查统计,通过与棉花、蜜瓜、籽瓜等作物套种,今年我县葡萄种植户亩经济效益均达到2700元以上,葡萄生产情况好的农户亩收入高达5000元以上。鲜食葡萄仅有零星产出,绝大部分尚未进入产果期。 3、加工型番茄。以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四个乡镇为主,2008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4万亩左右,2008年建成西域阳光食品公司三道沟分公司、2010年建成瓜州县金泉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与种植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4、中药材。目前全县以甘草、红花、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甘草种植7.2万亩,红花1.59万亩,枸杞3.35万亩。 5、酒花。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腰站子、布隆吉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约0.45万亩,当前全国性啤酒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县酒花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为巩固酒花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一特四化”、“三品两化”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酒花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发展酒花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县酒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貌多样,高差悬殊,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适宜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孕育了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资源条件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全省国土面积约17.61万km2,山地、丘陵占省国土面积的92.5%,是一个没有平原依托的内陆省份。全境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西部海拔1500米—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东、南三面边缘河谷在500米左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地区,冬暖夏凉,雨水丰沛,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贵州地理环境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但从南亚热带到中温带的地带性土壤在贵州均可找到踪迹,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背景的多种组合,使贵州丰富的生物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品质特殊性,给贵州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 (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环境污染较轻。市场消费趋势决定了特色农业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首先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或有机)食品。贵州境内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相对较少,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少,所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受污染较轻,环境状况也明显优于发达省区甚至周边省区,是我国最适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地区之一。2003年,贵州的农药施用量仅为0.13公斤/亩,化肥施用量仅为10.8公斤/亩,在全国排位居后。这为我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贵阳市环保局、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交的贵阳市中药

大数据背景下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4月下 王 挺,任泽玉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与产业快速融合,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文章探索了互联网与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融合,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云南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建议。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08-0060-01 ——————————————作者简介: 王挺(1993—),男,陕西韩城人,硕士,研究方向:科 学技术史。 1 农业大数据 现今农业生产消费领域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农业结构的不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农副产品消费和农业耕种过程中的土壤破坏和修复问题,病虫害防治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预测和防控。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开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这导致了农业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也使农业生产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前景,大数据应用和服务在农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1)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大数据资源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引导农业生产经营。2)在农业服务决策上,可以为政府、公司决策咨询提供各种详实的参考数据,进而为市场运作提供指导。3)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比如未来粮食供求能力与人口数量增长问题,未来环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未来市场对农业产品需求的趋势问题等[1]。 2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其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驱动能力仍然有限。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不仅对普通农户家庭带动不足,而且占用、消耗国家的发展资源、经费。受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地资源细碎、家庭小农经营能力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云南省农业的产出仍以原料型、低产值、初加工的种养业为主。尽管建立了初步的政策、技术和服务体系,但没有实现功能的全面发挥。尤其在农产品提质增效方面,产业支撑体系还没有对农业经营主体产生足够吸引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生产团队,甚至也没有和科研机构、高校等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科技支撑能力很弱。 3 大数据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3.1 以大数据平台统筹共享高原产业链数据资源,打造稳产、 高产的高原特色农业体系 影响云南省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很多,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提高粮食高产以及提高农户收入问题,最直接、最无法估计的制约因素就是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产量?这就要靠大数据搜集、存储、共享各类农业的相关数据,如土壤情况、天气条件(降雨、风暴)以及病虫害等信息。在育种方面,育种公司利用数据库中大 量的基因组资源筛选所需要的基因片段,达到改良品种的形状为目的,培育出具有抗虫、抗病、高产、优质的品种。在栽培方面,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种子的种植、栽培、灌溉情况进行有效的追踪,从而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3]。3.2 建设大数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高原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战略安全中的重中之重,现今,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网上云端等现代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后的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农产绿色高原特色农业的推广。 构成等。这样的追溯模式是实现食品信息透明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途径[4]。 3.3 大数据为解决云南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巨大空间,助力绿色兴农发展 现阶段,云南农业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方面——缺水、土壤污染、质量下降等。技术发展带来的农业大数据为此贡献许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农民利用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中的技巧来实现自然耕作,以最低的生产资本获取更多的农业成果。将现代科技、卫星传感数据与GIS 系统全面结合,从中找到有用信息,与农业联合,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耕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也节约水源和化工产品的使用,大大保障了农业的生产安全。参考文献: [1]李昶罕,秦莹.农耕文化视野下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J].云 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1-5.[2]马淼,崔瑛,李洋.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J].当代经 济,2014(12):82-83.[3]谢嘉劼.大数据可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N].中国计算机报,2015-01-05(2).[4]裴宇华,朱永健,吴姗姗.消费者网购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影响 因素探究[J].南方农业,2018,12(12):180-185. (收稿日期:2019-4-10)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下)测试答案(分)

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下)测试答案(分)

————————————————————————————————作者:————————————————————————————————日期:

课件名称: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下) 测试题目共:26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三七和人身是一个科的植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0 第2题、在资源利用上,云南省的林已经充分利用起来了。(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7 第3题、云南省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就是烟和茶。(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3 第4题、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5 第5题、茶多酚叫亲水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7 第6题、云南的石斛和三七种植大部分都是种大棚,时间长了之后,土地不能种植粮食,使土地受到非常大的局限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9 第7题、日本和韩国的酱汤是一块大产业。(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2 第8题、石斛有许多品种,但是价格相差不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9 第9题、普洱是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州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6 第10题、思茅的米干、米粉会有点酸的原因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1 第11题、四川是喝六堡茶为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5 第12题、石斛是兰科植物中的第()大属。(单选题)(分值:4)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