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

(1920-----1949)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创建阶段(1920.5-1928.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2-1935.3 )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3-1945.8 )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7年1 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1945.9-1949.3 )

1945年”九· .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的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工大新生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学苏样板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我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由民转军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我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国家支持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

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进入首批重点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 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形成优良传统

李昌校长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指出: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五十年代学校培养的“八百壮士”都经历了这样严格选择和砥砺磨练的过程。

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第一个黄金时代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十年动乱与南迁北返

(1966-1976)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1996年成为首批进

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馆有感

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馆有感 满怀着憧憬与激情,我们xxxxxxx班级,12月20日上午参观了哈工大校史馆,参观之前我们在门口沧桑的台阶,照下了最美的景观,哈工大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踏进门的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座高等学府最智慧结晶的伟大。接受哈工大历史传统教育,接受精神洗礼。同学们在校史馆老师引导下井然有序进入校史馆,同学们簇拥在讲解老师的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哈工大的发展历程,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前辈学长们共同书写着哈工大近百年的沧桑与辉煌。遇到展板上的精彩内容,或者珍贵的实物档案资料,好多同学还拿出手机拍照,希望参观结束后能够随时翻阅,有同学说要把拍摄的资料发给家长,与家里人共同了解哈工大的历史,品味哈工大的文化。各个展厅按时间顺序排布,共6个展馆两层楼,分工大历史展区,优秀校友展区,一线科技成果展区等。同学们从第一个展厅开始参观,学校从建立经过发展一直到达今天取得辉煌成就所经历的诸多波折历历在目:历代校长不变的严谨务实的精神、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对工大发展方向的指导、哈工大师生当年参加抗日活动的史料、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哈工大的历史进程表、荟萃着两院院士和共和国将军的巨幅展板,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展板上详细的资料,展台上精确的比例模型,还有展柜中保存完好的见证工大历史的物品,甚至是那些伟大的前辈用过的物品,一只眼眼镜,一封信,一张张的荣誉证书,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都表示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并以作为一个工大人而自豪。通过学习校史,同学们增进了对哈工大历史与传统的了解,让新同学们感受到哈工大的历史和精神,珍惜在哈工大学习的时光,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鞭策自己,发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为国家、民族作出哈工大人应有的贡献。校史馆将哈工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

科学技术发展史心得体会(哈工大)

《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心得 在开课之前,我以为《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的大概只会讲一些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之类的内容。当时对科学技术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更没有把它和哲学联系起来。一直觉得科学技术是工科生学习研究的东西,而哲学一类是文科类的。而当我上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第一节课时,老师却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讲起。当时就更加迷惑,这门课到底是要讲什么,而科学技术和哲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上课以及课后上网阅读更多的资料,我渐渐了解了古希腊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以及对科学的影响等等。 在课堂上,老师向我们灌输了一个观念,总结起来,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所研究的内容,其中一方面是人与自身所存在的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类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对周围事物缺少了解的时候,古希腊人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也必然会对周遭的事物产生疑问。对于这些疑问,当时的古希腊人并没有进行逻辑推理,但也会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时候人类的知识有限,当哲学渐渐产生,也是众说纷纭的状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分门别类十分有条理。当时的古希腊哲学出现了一些学派,像我们课堂上讲过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各个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认为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一切都离不开数。他把数学看得十分重要,甚至想要用数来解释一切。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勾股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发现的,毕达哥拉斯所做的一切对之后的数学发展应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柏拉图也对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数学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独立的存在,是永恒的不依赖于其他的。不只是数学,柏拉图认为我们所能够理解和认知的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不能真正认识那些在变换的事物。而亚里士多德研究的方面非常广泛,对于他的研究方面这里就不予赘述。说了这么多古希腊哲学方面的话题,我认为古希腊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人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疑问,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样就发现了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一点关联。总之,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的探究,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了解到以上这些内容,我认为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态度推动了哲学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如果只是拘泥于书本的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最多只是能将课本的涉及的东西读懂,而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没有

西安交通大学校史手册

主要历史节点 南洋初创 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定名曰?南洋公学?。1897年1月26日(光绪22年12月24日),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正式批准。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开办工科 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老校长增设铁路专科(后更名为土木科)、电机专科(后更名为电气机械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为主的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 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

学校长。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英文名字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 1922年6月,交通大学奉令改设两校。上海——校名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校名曰?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均直辖于本部。其北京学校各科,分别编入沪、唐两校。 1927年3月,本校开始第三次改组,交通部属的三所学校,上海的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称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为第三交通大学。[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 1937年8月1日起,交通大学划归教育部管辖,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学学院改称理学院,机械、土木、电机三学院改称系,合组工学院。 战争烽火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本校不得不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至1940年由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急需工程人才,在重庆小龙坎筹建交通大学分校;后又逐渐扩建、发展,于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重庆国立交通大学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交大渝校和沪校两地的师生们满怀胜利的喜悦,积极复员,会合建校。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交大被上海军管会接收,交通大学53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哈工大八百壮士

哈工大八百壮士

什么是“八百壮士”? 在哈工大,人们习惯上用“八百壮士”这样的称呼来形容过去和现在对这所大学做出贡献的教师们。马祖光就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提起“壮士”人们往往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记起“壮士”所共有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情怀。 今天,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哈工大有一支以八百壮士著称的师资队伍,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八百壮士”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这一称呼的由来。 “八百壮士”是如何产生的? “八百壮士”产生于哈工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哈工大历任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知道1949年仍然是中长铁路隶属下的一所小型技术高校,绝大部分是俄罗斯学生,教师几乎全部是俄国人,1949年5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兼任哈工大校长,揭开了哈工大校史的新一页。为了扭转哈工大缺少高水平中国籍教师的现象,当年7月,冯仲云就赴当时刚解放的上海聘请教师,从此开始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冯仲云校长经常请内地来的教师到他家中吃便饭;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 到1957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与部分人开始科学研究,挑起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大梁。这批年轻的师资队伍,成为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处于对这只队伍的自豪,时任哈工大校长的李昌盛赞这只队伍为“八百壮士”。 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三代“八百壮士”与哈工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这样描述“八百壮士的”: 三代“八百壮士”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心血,奠定了哈工大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 1956年,按照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由各省派来学习的优秀青年教师及首届研究生、本科生经出国培训回来任教的人员,构成了哈工大第一代师资主体,总数约为800人,这些人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所以有“八百壮士”之称。在他们手中,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仪、动力、土建、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了。 195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哈工大走上民转军新阶段。学校抽调一批教师来开辟新领域;精选在校优秀本科生到国内兄弟院校代培,成规模的有两批近800人,逐渐形成了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哈工大后来居上,跃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卷八剖析

(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 A. 前期是封建社会后期是半殖民地 B. 殖民地社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2.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附庸成为其利益代理工具的标志是() A.洋务运动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A.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增强本国的实力 C.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 D.发展资本主义 4.新文化运动期间,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毛泽东 5.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著名科学论断是 ( )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6.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7.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会议是() A. 洛川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8.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D.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今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还不适应之间的矛盾 10.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 ) A.中共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二、辨析题(对命题做判断,并说明理由,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1.资本主义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文化运动具有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性质。

哈工大威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09 / 2010 学年 秋季学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试题卷(A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请将所选答案代码 涂写在答题卡上,只写在答卷上不予计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4.“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表达了爱国者满腔悲愤的心情。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最有可能的是(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5.“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 黄花岗起义 D 义和团运动 6.“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毛泽东这个观点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的革命纲领 B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D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姓名: 班级: 号:

哈工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9年考试试卷: 一、问答题:(13分) 1.1840年以后,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中国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请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呈现的各种矛盾?(4分) 2. 请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2分) 3.请列举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4分) 4.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生爱国运动。(至少举出三个)(3分) 二、论述题:(15分)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请说出名字并系统论述理由。 三、材料题:(12分) 下面是一组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材料二: 苏联元帅朱可夫说:“甚至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材料三: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 材料四: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请回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论文题(20分) 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及文化变革与融合范式,如:(1)“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托古改制;(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5)打倒孔家店或全盘西化;(6)“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请以这些主张及文化变革与融合范式为关键点,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要求: 1. 题目自拟; 2.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答案要点 一、问答题:(13分) 1.1840年以后,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中国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请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呈现的各种矛盾?(4分)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地主的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封建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 各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2. 请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2分)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请列举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4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周年校庆总体策划方案演示教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周年校庆总体策划方案 (2005年2月28日初稿) 一、基本理念: ●通过开展庆祝我校建校20周年的系列活动,回顾我校2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凝练哈工大(威海)精神,谋划我校面向未来的建设发展大计,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广大校友的倾心爱校、励志报国之情,动员和团结全校师生、广大校友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继续秉承哈工大优良治学传统,以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地加快学校的发展步伐,为早日实现我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发展目标和争取哈工大(威海)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通过开展庆祝我校建校20周年的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哈工大(威海)老少几代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特别是新世纪四五年来的励精图治、超常进取的历史,宣传哈工大(威海)现已初步形成学者云集、内涵深厚、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重点大学的现状,宣传“大哈工大”概念,籍以增强哈工大(威海)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哈工大(威海)的学术声望,为学校今后更高质量的招生、学术交流和往来、争取国家和社会对我校建设发展的支持、筹措学校建设发展资金等搭建平台和拓展空间,营造学校今后建设发展的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庄重典雅、喜庆热烈、不失大家风范;

●简约清新、节俭朴实、注重实际效果。 三、主要目的 ●交流(学术交流,教学交流,校友交流,学生活动交流,校际交流) ●宣传(宣传学校,宣传“大哈工大”概念,宣传校地合作、高校异地办学经验) ●展示(学校建设成就,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成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培养成果,校友成就) ●教育(形势教育,光荣传统教育,历史使命教育,学校培养目标教育,优良校风学风教育) 四、组织机构

哈工大历史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 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 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 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 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 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 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 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 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91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学校实施了“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和 管理专家,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发展经验为 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科研和管理服务 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哈工大还 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 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 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 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科学 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

哈工大八百壮士

什么是“八百壮士” 在哈工大,人们习惯上用“八百壮士”这样的称呼来形容过去和现在对这所大学做出贡献的教师们。马祖光就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提起“壮士”人们往往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记起“壮士”所共有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情怀。 今天,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哈工大有一支以八百壮士著称的师资队伍,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八百壮士”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这一称呼的由来。 “八百壮士”是如何产生的 “八百壮士”产生于哈工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哈工大历任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知道1949年仍然是中长铁路隶属下的一所小型技术高校,绝大部分是俄罗斯学生,教师几乎全部是俄国人,1949年5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兼任哈工大校长,揭开了哈工大校史的新一页。为了扭转哈工大缺少高水平中国籍教师的现象,当年7月,冯仲云就赴当时刚解放的上海聘请教师,从此开始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冯仲云校长经常请内地来的教师到他家中吃便饭;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 到1957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岁,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与部分人开始科学研究,挑起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大梁。这批年轻的师资队伍,成为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处于对这只队伍的自豪,时任哈工大校长的李昌盛赞这只队伍为“八百壮士”。 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三代“八百壮士”与哈工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这样描述“八百壮士的”: 三代“八百壮士”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心血,奠定了哈工大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 1956年,按照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由各省派来学习的优秀青年教师及首届研究生、本科生经出国培训回来任教的人员,构成了哈工大第一代师资主体,总数约为800人,这些人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所以有“八百壮士”之称。在他们手中,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仪、动力、土建、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了。 195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哈工大走上民转军新阶段。学校抽调一批教师来开辟新领域;精选在校优秀本科生到国内兄弟院校代培,成规模的有两批近800人,逐渐形成了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哈工大后来居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哈工大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校领导亲自挂帅,抓住学科

哈工大校史馆参观感悟

月日上午参观了哈工大校史馆,接受哈工大历史传统教育,接受精神洗礼。同学们在校史馆老师引导下井然有序进入校史馆,同学们簇拥在讲解老师的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哈工大的发展历程,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前辈学长们共同书写着哈工大近百年的沧桑与辉煌。遇到展板上的精彩内容,或者珍贵的实物档案资料,好多同学还拿出手机拍照,希望参观结束后能够随时翻阅,有同学说要把拍摄的资料发给家长,与家里人共同了解哈工大的历史,品味哈工大的文化。 各个展厅按时间顺序排布,共6个展馆两层楼,分工大历史展区,优秀校友展区,一线科技成果展区等。同学们从第一个展厅开始参观,学校从建立经过发展一直到达今天取得辉煌成就所经历的诸多波折历历在目:历代校长不变的严谨务实的精神、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对工大发展方向的指导、哈工大师生当年参加抗日活动的史料、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哈工大的历史进程表、荟萃着两院院士和共和国将军的巨幅展板,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展板上详细的资料,展台上精确的比例模型,还有展柜中保存完好的见证工大历史的物品,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都表示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并以作为一个工大人而自豪。 通过学习校史,同学们增进了对哈工大历史与传统的了解,让新同学们感受到哈工大的历史和精神,珍惜在哈工大学习的时光,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鞭策自己,发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为国家、民族作出哈工大人应有的贡献。 校史馆将哈工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意义。走近那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又走进哈工大那段辉煌灿烂、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慨、更是自豪。一张张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着。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哈工大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都是硕果累累。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哈工大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印在了每个后勤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去创造。

哈工大校史选择题

1.哈工大建校日期是。() A.10月17日 B.6月7日 C.1月1日 D.10月20日 2.哈工大校庆纪念日是。() A.10月17日 B.6月7日 C.1月1日 D.10月20日 3.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一位中国校长是。() A. 宋小廉 B.张寰湘 C.刘哲 D.张学良 4. 年,哈工大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A. 1999 B. 2000 C. 2001 D. 2002 5.哈工大现在拥有两院院士人。() A. 25 B.22 C. 23 D. 34 6.1924年10月,哈工大第一届工程师毕业。他们毕业于系,被授予交通工程师学位,这是我国最早的学位教育() A. 铁路建筑 B. 电气机械C.交通工程 D. 化工 7.哈工大校训是20世纪50年代由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 A. 杨士勤 B. 李昌 C. 陈康白 D. 王树国 8.根据的指示和当时形式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设置进行了由民到军的调整。() A.周恩来 B.江泽民 C.邓小平 D.毛泽东 9.《哈工大之歌》是由哈工大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由作曲。() A. 顾寅生 B. 刘锡津 C. 高铁 D. 宋健 10.在国家863计划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局全国高校第位。() A. 1 B.2 C. 3 D. 4 11.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哈工大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被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教师队伍迅速增长,被誉为哈工大的“_____”。() A.八百英雄 B.八百精英 C.八百壮士 D.八百先锋

12.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被誉为“_____”的哈工大科技园于2000年11月正式挂牌。() A.北方新竹 B.北方硅谷 C.北方中关村 D.北方光谷 13.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____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 ____所大学之一。() A.9,22 B.9,15 C.6,22 D.6,15 14. 在哈工大创办了核物理专业、国家首批激光专业,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 A.李圭白院士 B.马祖光院士 C.张乃通院士 D.任南琪院士 15.深圳研究生院是在年成立的。() A.2001 B.2002 C.2000 D.2003 16、哈工大实行的是______年制研究生。( ) A.一 B.二 C.三 D.一年半 17.2012年1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以哈工大本科生为主制作完成的____节目精彩亮相。() A.《机器人总动员》 B.《展望太空》 C.《青春颂》 D.《舞动神奇》 18.1954年10月,哈工大被高教部第一批确定为全国______重点大学之一,是北京以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 A.五所 B.六所 C.七所 D.八所 19.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 A. 重庆重庆工业大学 B. 重庆重庆军工大学 C.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 D. 武汉武汉军工大学 20.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享有一定声誉的,以理工为主,理、工、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 A. 管、文 B.管、文、经 C.管、文、法 D.管、文、经、法

哈工大外建史

2004年外建史试题 一.画图(每题4分,共8分) 1.维琴察圆厅别墅平面(参见教材p138 ) 2.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平面 (教材p93)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柱式 指古希腊时期关于柱子、檐部的比例及其相互组合方式的一整套做法,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已经相当稳定,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 2.巴洛克建筑 16世纪末、17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以炫耀财富、装饰复杂、追求动态等为其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手法上开创了新领域。 3.流通空间 密斯的空间理论,它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流通,以及内部空间之间的流通。常常以不到顶的矮墙或带缺口的外墙来实现内外空间的流通,在室内则以各种隔墙、隔断来实现空间的流通。 4.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建筑理论,包括了房屋的三个要素:居住要求、生产要求、美学要求。一方面,房屋应该有机器般的纯净、合理性与精确性;另一方面,房屋应该可以如机器一般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生产。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万神庙)是古罗马集中式形体、单一空间以及穹顶技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2.西欧哥特教堂的平面多采用巴西利卡式或(拉丁十字)式。 3.罗马圣彼得教堂的设计集中了文艺复兴盛期几乎所有著名建筑师的努力,其中穹顶是由(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教堂前的广场是由(伯尼尼)设计的。 4.文艺复兴的传统传播到法国以后,最终在17世纪形成了以卢浮宫东立面、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5.标志着欧洲真正改变建筑形式语言的信号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于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 6.彼得·贝伦斯是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中的代表人物,为现代建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 (1920-----1949)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创建阶段(1920.5-1928.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2-1935.3 )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3-1945.8 )

哈工大校史传统学习感悟文章

哈工大校园每天最先迎来旭日朝阳的是它的哈工大之星。这个校园传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的血脉,见证了祖国沧桑变迁。时代更替,始终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工大精神,是始终瞄准世界之巅、国本之需的工大视野。曾记否,八百壮士励精图治,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风。到了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办学成效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MIT”。在哈工大校史馆,我们看到了历年学子的高大背影。哈工大见证了祖国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和严谨务实的追求。当今时代,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潮流中,不迷失自我、不被功利所诱惑、不被浮躁所鼓动,就必须要有独立不移的精神,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坚守,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我们必须艰苦奋斗,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哈工大意志,做一个合格的哈工大人。 我们能够进入哈工大,已经证明我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今天起,大学的蓝图将在我们面前展开,这里有美丽的校园、知识的海洋。因此,我相信我们会有精彩的生活,在大学完成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转变:从被动安排到主动担当,从被动学习到自主探究.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哈工大学子的踏实作风,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正如哈工大校史馆所展示的哈工大师生抗日活动的史料和荟萃着两院院士和共和国将军的展板所展示的,我们必须树立报国理想,努力奋斗,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勤于求知,报效祖国。 穿过校史馆这座厚重的“历史之门”,我们意识到,必须要秉承工大的独特传统,以全球视野观世界,博闻通达,从依附到独立、从遵循到创新、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踏过哈工大这座“未来之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亦有大师之谓也。”著名学者钱学森回国时说过一句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以科学精神拓展全球视野,积极求知,披星戴月,让哈工大精神薪火相传。踏上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融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展望未来,报效国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校长毕业证样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校长毕业证样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名: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一所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的学科高等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院系设置 学校院系设置有;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法学院、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学院、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 学校设置有特色专业;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校前沿介绍 学校前沿是1920年成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2年4月2日由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1928年2月4日由学校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1928年10月20日由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校代码及毕业证编号 学校国际代码;10213 毕业证编号生成原理如下:前5位为学校国际代码,6位为教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为1;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成人高等教育为5;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为6;网络教育为7。7-10位:为颁证年份. 11-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13-17或18位:为学校对毕业证书的流水编号。 电子注册号示例如下:2003年的本科10213 1 2003 05 00XXXX 2006年专科:10213 1

哈工大八百壮士

什么是“八百壮士”? 在哈工大,人们习惯上用“八百壮士”这样的称呼来形容过去和现在对这所大学做出贡献的教师们。马祖光就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提起“壮士”人们往往会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记起“壮士”所共有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情怀。 今天,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哈工大有一支以八百壮士著称的师资队伍,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八百壮士”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这一称呼的由来。 “八百壮士”是如何产生的? “八百壮士”产生于哈工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哈工大历任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知道1949年仍然是中长铁路隶属下的一所小型技术高校,绝大部分是俄罗斯学生,教师几乎全部是俄国人,1949年5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兼任哈工大校长,揭开了哈工大校史的新一页。为了扭转哈工大缺少高水平中国籍教师的现象,当年7月,冯仲云就赴当时刚解放的上海聘请教师,从此开始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冯仲云校长经常请内地来的教师到他家中吃便饭;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 到1957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与部分人开始科学研究,挑起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大梁。这批年轻的师资队伍,成为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处于对这只队伍的自豪,时任哈工大校长的李昌盛赞这只队伍为“八百壮士”。 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三代“八百壮士”与哈工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这样描述“八百壮士的”: 三代“八百壮士”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心血,奠定了哈工大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 1956年,按照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由各省派来学习的优秀青年教师及首届研究生、本科生经出国培训回来任教的人员,构成了哈工大第一代师资主体,总数约为800人,这些人年轻有为,风华正茂,所以有“八百壮士”之称。在他们手中,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仪、动力、土建、工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了。 195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哈工大走上民转军新阶段。学校抽调一批教师来开辟新领域;精选在校优秀本科生到国内兄弟院校代培,成规模的有两批近800人,逐渐形成了哈工大第二代“八百壮士”。哈工大后来居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哈工大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校领导亲自挂帅,抓住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哈工大校史概览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 1922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 1928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 1928.10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 1936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 1938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 1959 ) · 1959 年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 ·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 1974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 1970 )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 1970 )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 (1920-----1949)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 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创建阶段( 1920.5-1928.2 )

哈工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重点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问题 一厘清“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之命题 1 旧式农民战争:由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民阶级领导的传统农民起义。 新式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2 最高峰(1)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农民运动。(2)呈现出以往旧式农民战争所不能企及的全新特点 A 背景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时激化的产物。 B 目的诉求上: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C 内容水平上:不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且强烈反对外来侵略,例如:反对鸦片贸易 反对放弃主权、反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落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不怕牺牲,英勇抗击。 与腐败无能、卑躬屈膝的满清政府的做法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 D 思想与理念,均达到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所未曾达到的高度。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完整地表达了农民拥有土地的强烈愿望和千年理想。 《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系统方案, 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其眼界和认识都是以往传统旧式农民战争所不能企及。 E规模影响上:历时14年,影响波及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二元政治格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动摇了满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根基;有力地打击了英法的殖民势力;推动和支持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远东的日本所进行的明治维新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必然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内外夹击,是导致功败垂成的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混淆西方国家人民与其侵略者的区别;农民政权日趋蜕化、封建化与腐朽化:历史循环的怪圈——从反封建开始,到走向封建结束《天朝田亩制度》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显而易见的时代局限性。 ?没有跳出传统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眼界;关于理想天国的构想依旧囿于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产方式;由于太平天国所具有的理想化和虚幻色彩,加之斗争的残酷性现实,决定了《天朝田亩制度》只能是不能实现的一纸空文。 《资政新篇》,超越农民视野的救国方案 ?而并非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不可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充其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陈旭麓) 三、洋务派的传统本能和认识局限 ?作为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传统一旦形成就具有延宕性、顽固性和稳定性。更何况,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又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不是说决裂就决裂得了的。在他们身上始终交织着开新与保守的矛盾心态 ?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旧时代产儿,传统的东西内化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尽管在东西文化两级相逢的矛盾中,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学,但其骨子里始终服膺传统的文化情结。 四、洋务派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特质的共同之处:都呈现出建立在对西方制度文明和西方军事威胁双重恐惧之上的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