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思想者园地文综资源网政治学科网历史学科网地理学科网教育德育网第一课堂网思想者工作室作者:不详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8日点击数: 1300 站长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思想者园地★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思想者园地

【内容提要】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应提上我们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本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分两大部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分析造成“衔接不力”的原因;二是从历史教师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与对策,即:加强“学前”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夯实基础,促进思维,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中重感性,高中重理性,给初高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基础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改革之势可谓轰轰烈烈,改革方案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在新课标、新教材下,历史课堂教学依然是“举步维艰”,尤其是本人在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之后又开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和迷茫,使我经常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是高中课程教学容量大,教学内容深,理论性较强;另一方面是高一的新生普遍“底子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历史基础知识贫乏、知识储备量极少、历史思维能力不强,而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我校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种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或基础很差的情况下,教师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应该是目前高一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对矛盾。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笔者认为关键点之一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学生进入高中几乎等于是重新学习历史。那么,造成这种“衔接不力”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历史根源

长期以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学校非常自然地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在分值上占绝对优势的中考必考科目视为“宠儿”,物理、化学则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它学科则沦为“庶族”,因此,历史是“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老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近两年历史学科加入中考科目的行列,但观念一时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因此指望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又谈何容易?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这种学习态度也被带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加之在高中阶段他们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有些理科学生甚至在高一刚入学就已做好高二分科后放弃历史学习的思想准备。因此高中学生对自身历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抱定只求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的“信念”,所以把历史课当作放松课(上历史课仅仅是为了听一两个故事放松一下心情)或自习

课(上历史课做其它作业)也就不足为怪了。鉴于此,哪来的学习效果?到了高一“一问三不知”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学习历史?有多少学生能够说清楚?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将其落实到自己历史学习的行动中?对高一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会程式化地说出“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服务于现实”等,但具体到历史学习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学生说不清,道不明。这说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没有深切体验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大势,历史学科对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塑造良好品格和完美人格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滞后,仍然原始地认为历史学习不过是对一些明摆着的历史事实,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的简单识记,只要翻开书,一切“尽在其中”,可信手拈来,不需要理解,因此不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愿做平时的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求“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而高一会考开卷考试的形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使历史学习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学科价值。

三、各校生源复杂,课改步调不一致,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客观原因

由于很多完全高级中学没有初中,造成升入高中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的客观现实。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校,各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无疑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加之初中课程改革相对超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一度滞后,这种教材和标准的不统一很难使课改步调一致。这些客观因素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预计2008年新疆将实行新一轮课改,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来叙述古今中外的人类发展史。由于目前存在严重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教学任务落实和课程推进必然严重受阻,较目前历史教学现状,形势将更为严峻:一方面是课标及教材的三个学习模块的编排与呈现模式,无论是与初中教学还是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及课程体系相比,可以说陡然提高了学科专业要求和学习难度,所以这将给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新的困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理解政治、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历程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相当匮乏,而教学时间又比较有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感到学生的学习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思维认知能力都将“力不从心”。 [1] 所以有些问题很可能只是停留在落实教材讲授内容的水平上,无法体现新课改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的要求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更是提上了议事日程。

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教育体制和教材编写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责无旁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前”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历史是副科”应该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形成的概念,那这种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诚然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但作为历史老师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是否在教授这门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必要而深入的学科意义的教育?有无在学生学习之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历史学又是研究什么的?历史学科有何社会价值?换言之,我们老师是否都很重视“导

言课”的设计和教学?显然不是,我们有的老师或在第一节课随便与学生聊聊,甚至根本不经这一道“工序”而直入主题。疏不知,这已经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败笔了,学生在对“历史”没有概念或概念不准确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他们是茫然的、无趣的。因此我认为初中上好第一节历史课非常重要,这节课是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通过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如下初步认识:

第一,有趣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之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进行卓有成效学习的前提,对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更是这样。教师可通过搜集各种精当的历史资料,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直观的历史图片,播放有声有色的视频,编演历史剧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千姿百魅”、“博大精深”,从而愿意走进历史。

第二,鲜活性: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实本身以及人们对过去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但历史不是死的,是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在第一节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历史是有趣的,但它离我们很遥远吗?请你谈谈自己生活中和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从“穿在身上的历史”、“吃在口中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文字的演化史”、“社会的变迁史”等方面,发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感受“活”着的历史,从而理解什么是真历史。

第三,有用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偏见是“历史无用论”。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有用是“考试”,其次是现实中用得着的技术和知识。历史学科在这两点上都不占优势。那么,历史学科的优势是什么?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急功近利式的“经济实用性”学科价值,历史教育蕴藏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它给予我们的是看不见的智慧和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和天地间的根本的“道”与“理”,历史学科所给予我们的借鉴意义更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法国年鉴史学派雅克勒高夫曾这样说:“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2] 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历史教师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启迪人的心智、沐浴人的灵魂、塑造我们人格的一门聪明学、智慧学和人文学。

第四,基础性:在“大文科”观念和“大文科”考试要求日益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在学习语文、政治等文科类知识时,涉及到哪些历史知识?这些学科与历史有何关系?在学生的回答中,他们会认识到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兼容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地位。

通过师生第一节课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新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更从新的层面上认识了历史,感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承担起传承人类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重任,从而为初中三年的学习、也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渗透这种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趣、有用、有生命力的重要学科”的思维定式。

二、夯实基础,促进思维,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下,强调“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创新”,强调过程与方法,一时之间,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虽把历史教学的舞台装扮得绚丽多彩,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似乎提高了,但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能力又提高了多少?一份“关于学生对公开课看法的调查”似乎说明了问题:8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课打破了平时上课沉闷的学习气氛,但学到的知识并不比平时扎实。甚至有的学生说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悲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固然很重要,但我们强调的是“兴趣”的激发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当花哨的“过程与方法”掩盖了真实的历史学习,换言之,以牺牲“知识”和“能力”来换取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何意义呢?这似乎有讨好学生的意思,那历史教学岂不成了空架子?就像一栋装修很漂亮的房子不适合人居住,这房子又有何存在的价值呢?难怪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多年得心应手的教学工作变得无所适从,并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学情(大班额的现状)下能否在常规教学中贯彻?

笔者认为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历史教育的大厦要在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来,知识都虚着未落实处,却要追求“过程与方法”,这能办得到吗?“结果是,要了‘过程’丢了事实,要了‘方法’忽略了知识,要了‘综合’排斥了具体,要了‘活动’枪毙了讲授。事实、知识、具体、讲授的丢失,在表面上是使历史缺少了细节、味道、系统和理性,实质上恰恰是扼杀了生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视野的条件。所以,了解和把握客观史实理应看作是主观解读的前提,而主观解读的质量又是了解和把握客观史实的基础,这对关系不能颠倒。否则,历史课堂便会充斥太多的肤浅、偏见和错误。”[3]因此在初中打牢基础对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多媒体的应用只是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和各种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要回归到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高中的教学才能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回忆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矛盾,才能使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初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升华。

三、初中重感性,高中重理性,给初高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历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如果没有评价体系的“保驾护航”,教育教学改革将寸步难行。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评价方面都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但笔者认为又应各有侧重: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应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应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应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要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比如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掌握情况,初中应考查学生对事件的起因、过程、标志性意义的把握,可以设计这样的试题:“假如你是当时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一名外地学生,请你给父母写封信,讲讲你们当时斗争的情况、取得的胜利及自己的感受。”这道题以文史结合的形式,以“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为基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既贴近初中生学习的实际,又避免了直接的、死板的提问,给学

生留有较大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若以此题考查高中生就显得有些浅显了,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依据是什么?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更深入地对史实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做答,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比较、辨析史实的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难度拔高了。依据初高中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必然会促进初高中历史学习的紧密衔接。

四、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注重其今后的发展。初中教师要为高中的教学打好基础,高中教学则有为学生的高考和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的责任。因此初高中教师应经常沟通、教研,互相听课,了解初、高中学生不同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情,调整各自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从长计议。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并切实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付堂.学习模块下教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8

[2]姜义华,赵吉惠等.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亚夫.学校历史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处理哪些关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

浅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 威远县龙会中学宋洪斌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这一命题的意义所在: (1)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是我们高一老师应该清楚的。(2)现在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就是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忽视。(3)更何况我们现在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我们若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新旧知识”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4)最后,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两者是相互衔接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初中课程基础之上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历史教学共同体。 从这一切因素考量,应该说,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很有必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具有深义的。 二、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 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拉)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2)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进行对照比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 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

怎样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怎样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我曾经对初中学生做了一份你是怎样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问卷调查,结果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是可以临时佛脚的,在学生心目中学历史就是记忆,将历史学科视为一门边缘学科,因此,他们往往不把精力放在历史学科上面。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常常听高中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各方面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客观地讲,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是连贯的也是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要求的,初中历史编排体现最时序性的原则,作为初中生来讲,是比较容易接受和学习。而高中历史内容对初中的历史知识体系了,包括三个必修模块(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历程),选修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共六个模块,且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穿插学习。显然,这样的安排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是能力的提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要面向学生未来的学习,为学生进入高中能很好地学习打牢基础,要立足于初中教材放眼高中教材,否则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就为考试而考试,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观念认识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高中教学的主要

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和作用。 历史不是单纯的记忆,要靠理解。这要求我们初中老师适当加强学生历史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虽说初中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历史结果”,让学生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但高中历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思考,为什么历史会这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了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尽快适应教学,这就要求初中教学要有一些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初中生由于受思维层次和知识记忆成分偏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对老师传授知识全盘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在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身上表现突出。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材的内容增多加深,知识从点、线的关系扩展为面的关系,不少学生依然是老一套的学习方法,课堂抄一抄,课后背一背,可到了考试却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暴露了被动学习的弊端,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思考,改变课堂上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听课不得要领的坏习惯,课后复习要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总结,掌握方法,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初高中衔接的阶段。 二、使初中教学目标与高中教学目标衔接 首先教师根熟悉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合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点、线、面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点、线、面 摘要为了让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课题组经过一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历史衔接教学的学术成果,通过案例示范,展现“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可复制、易操作、可推广的衔接教学范式,帮助教师解决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衔接思路;衔接点;衔接线;衔接面 由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各种教科书编写体例、叙述方式和内容设置不同等,使得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尤其是刚升到高一的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困难与问题,课题组成员围绕“基于案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通过案例示范研究,以“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知识接口、衔接链条和衔接层面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范式。 课题组选取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的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作为衔接教学示例进行研究。该课在高中只

安排1课,最多用2课时来讲述,而初中教材却安排了10课,最少用10课时。如何将初中八年级有关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课程内容与高中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相衔接,首先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初中历 史教材内容,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要求,明确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想办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并选择恰当方式加以呈现。 一、找准衔接点 找准衔接点是进行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并由此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比照研究,以明确二者的具体内容与不同要求,并对衔接内容、要求加以“定位”:明确它们中哪些已经在初中教 学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解决,哪些还需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得到相应的加强,以考虑在哪些方面进行衔接。 例:课程标准比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是: 与该课内容对应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是: 将该课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照研究,我们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有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 改目标的实现。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 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低效课堂原因 四年多以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很多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意识和实施能力,在我们的 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不 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低效的原因,提出 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透析低效课堂的表现及原因 1.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到位。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由于新课程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恰当,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顾此 失彼,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2.对教材的处理和利用有偏差。新课程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要求老师要 改变传统的“以本(课本)为本”的教材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坚持 传统的教材观不改变,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是从一个极端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冷落了教材,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使教 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过 多地补充内容,不加工分析,貌似在创设教学情境,而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有内 在的联系,显得很生硬。这些做法只能是劳而无功,或者收效甚微。 3.教学方法传统,注重讲授,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的学 习方式,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预先设计好 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怕麻烦或担 心浪费时间,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只是机械地设计探究活动,不启发和引 导学生探究,在经过学生简单的讨论之后,就直接把学生引向预先设计的学习结 果了事。这样的探究活动只能是有名无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少让人心动,更不要说高效了。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 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 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教师必须认真 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打破传统,先学后教。传统教学是老师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在先,学生学习、作业在后。有许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喜欢一讲到底,讲完后再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老 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流于形式;而且这样做起来花费的

历史初高中衔接课题研究计划

初高中历史衔接创新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仅以中考为纽带形成有明显局限性的联系。 而历史学科为非中考学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这种现实造成的实际情况也非一朝一日所能该变。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合理的运用又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 我校是一所由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办的公办民营学校,初中学生绝大部分将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初高中两个阶段联系密切。如何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为高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应当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在初高中教师对口协商的前提下,允许初中教师在教材取舍、考核方式及考核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努力搞好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再加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走向纵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初高中衔接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着重于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 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初中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塑造时期,利用地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养成习惯,将会使之获益终身,同时也为高中后续学习提供了稳妥的支撑。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是以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初中为立足点,解决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问题,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性研究,而非传统的补偿性研究。 所谓历史能力结构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过程中养成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目标 在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多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做好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工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不增加学生负担,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历史能力的养成。 三、研究内容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漳浦二中杨爱川 新课改以来,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及教研员的关注,甚至有的学科还成书专门讨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今年是本人从事高中起始年段新课程教学的第二次,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颇有感触,通过认真的探讨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衔接问题。利用这次教研的机会,把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上的一些做法及不成熟的看法呈现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熟悉初中历史知识,了解初高中课程的不同,找出衔接点,以便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缩短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时间。 (一)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形式的不同 高中历史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教材的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初中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课程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初、高中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材难易、教材繁简、教材资料选取以及教学形式的不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三)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为了减负,一般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模块)。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不同 初中历史学习只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高中历史学习则要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二.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施教。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跟之前相比,在学习上,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一)学习心理方面:学生变得爱学习和更自信了。由于新课程历史教材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这种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对历史学习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拓展、延伸到课外。他们学会了自己动手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学习资源。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上,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和同伴一起探讨问题,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们的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具有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三)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王学霞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王学霞 历史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进入高中之后,历史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历史对我们当 今社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史为鉴。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们对 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启发之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 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收获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成功。 笔者在新课改实施之处,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感到过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做好历 史教学工作,致使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工作也流于形式,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反 而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笔者对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 入的学习,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适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多年的探究,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首先需要 为课堂教学做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 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自如,胸有成竹。备课并不是简单的翻翻教材,写写教案,而是需要教师 多下一番功夫。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教材是课堂教 学的依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需要讲解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 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认 知水平、知识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够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组织课堂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只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选择好 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抽象的历史 内容更加形象,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才能够深入进行知识的探究,才能够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一改以往单调讲授的教学方法,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教 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和学习。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层层深入的 了解教学内容,挖掘新知识。同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 高度,只有这样的教学问题才不会因过于简单而不能引发探究的主动性;也不会因教学问题 过于复杂而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探 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对对外开放 政策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看到这些内容后想到了什么?”很快有学生回答:“这些开放地区和历史上的通商口岸有一些相似。”教师接着设问:“为什么和历史上的通商口岸相似呢?”学生门在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因为这些地方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有利于吸收外资和技术;(2)历史因素: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被迫开放过,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3)其它因素:此地方的人才资源、素质、观念等比较先进,等等。在教师反复地提出问题,学 生不断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养成了提出问题的习 惯和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活跃了思维,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 考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王亚军 摘要: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 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 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 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 “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 手: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 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 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 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 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 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春元 主要成员:李春元林进白吉王俊哲拉姆王然卓玛央宗四郎珍玛格桑曲珍 立项序列号:LZEGKT LS001 研究起止时间:2013年5月31日--2014年6月1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下初高中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初中是主题式体例,高中则是模块加专题体例。初中教学需要打下非常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适应高中模块专题式的历史的学习。然而,本课题研究地当下的历史教学现状及初中教师的配备使初中历史教学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历史时序感的缺乏、通史知识不全给高中专题教学带来困难。 2.林芝二高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我区甚至很多初中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较差,加之汉语基础较差,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因而理解知识能力有限。加之当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本为专题史形式,给学生历史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我校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我校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初中上调,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对新课改高中历史认识不足,在教学中,盲目以高中历史专题为教学的根本,忽略

了学生的课程基础实际,忽略了学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使历史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另外,在课程任务较重的情况下,部分老师教学还存在着靠经验教学的情况,缺少教学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提高严重受限。 二、研究价值与预期目标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改变我校当前历史教学状况。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抱怨,不埋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研究,集全组之力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迅速融入高一历史学习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有诸多不适应。本课题研究及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从初中历史的主题式通史学习、识记和感性理解为主的浅层次学习到高中历史的模块专题式学习、抽象理解为主的深层次学习的过渡。 2.提高高一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侧重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了解,将学情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始点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使高一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本课题组教师的学习自觉性更高,钻研业务的愿望更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构建具有林芝二高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虽然本课题的研究不是首创,但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殊性。我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林芝二高学生层面,根据我校学生的基本状况,探索我校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 四、现状调查和研究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几点心得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几点心得 发表时间:2019-11-21T16:23:53.2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3期作者:马宁 [导读] 马宁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0-290-01 伴随着高考改革全国范围的进行,浙江和上海江苏成为改革的先行者,经过近三四年的摸索,最终大部分省份都已尘埃落定,选择3+1+2的模式最多,历史和物理成为高中二选一的必选项,那么高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习成绩基础好,聪明的孩子选择物理多,而对于大部分成绩中等的及其偏下的孩子反而是选择历史的会更多。以我们学校为例,全年级二十一个班里,最后只有六个班选择了物理,其它的都是以历史为组合基础进行选择,造成了高中的历史教师严重不足。那么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最新的高考考试呢,在此就个人的高中教学心得进行一些归纳总结。 一、高中教学注重和初中教学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通史体制的穿插进入知识点内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是高中的第一课,同时也是和初中的七年级的中国古代的内容联系最紧密的一单元。这单元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基本知识点都掌握的前提下进行专题史的学习的,可是初高中的衔接过程在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非常完美,初中的开卷考试让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而是去划书死记,那么高中学习这一单元就相当的困难,高中开学初最需要的就是打下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时间和基本的重要主干史实,不必急于一时的上来就讲述课本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 历史知识点比较琐碎,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知识点内部知识的衔接,切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近代史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史中亦可加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讲述必修三的思想史同时复习必修一的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史,多巩固回顾必修一政治史,尽量做到通史学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关键的名词解析 关键的名词解析讲解透彻,学生理解后会茅塞顿开。例如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国王或皇帝)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世袭的,必然是终身任职的。因此,世袭制与终身制联系在一起。但终身任职的,不一定都是世袭的。在一些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和一部分上层议员仍然是世袭的。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习题例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本题的解答的关键就是要理解王位世袭的核心内容是血缘继承,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都是血缘传承。对于世袭制度的名词理解到位,这个题B就非常简单了。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9年高三3月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14.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 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B.均输法市易法 C.青苗法市易法 D.免役法均输法 此处习题更加明确的理解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场易法和募役法的明确具体的定义及做法。考察是学生的基本功。同时学生亦要理解银行是负责存借款的地方。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改变旧有常平仓制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北宋“积贫”的现象。 市易法‘宋代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名词理解后很显然正确答案为C选项。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研究全国及各省市的真题及模拟试卷,做到把知识点拓展深入内部教学过程中,以材料形式于无形中进行讲解 真正好的历史老师每一年都要把全国各地的最新的模拟习题和真题都要基本的自己做过一遍,然后筛选出精典的题,学生并不一定需要做太大的题量,而是由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精华一针见血的带入各个主干知识点。在讲课中完全可以把这些习题做为史料去佐证,做到教学相长。另外要认真的研究高考真题考纲和考试要求的核心素养,然后结合习题训练挖掘知识点的多角度多思维去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是一个漫长且需要静心的过程,在研究学生教材和习题的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追赶史学前沿,不断的阅读大量的史学精典著作,为自己充电,不断的充实自己,做一个让学生佩服敬仰的师长,亲其师信其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任重道远,砥励前行。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

邻水中学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一认识历史亲近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发现、感受历史之美 历史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是人类甜酸苦辣的发展奋斗历程的浓缩,是一幅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描绘出人类生生不息,时代相延的真实画面。这幅画卷中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有驼铃叮当,黄沙漫漫,商旅往来的丝绸之路画面。还有郑和船队披波斩浪、远下西洋的浩荡长卷。有希腊罗马的精美艺术,有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奇观,更有文明交融与碰撞。历史中也有动人的情感,真挚的爱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造就了一曲《凤求凰》,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千古流传,为后人津津乐道。历史是一首百读不厌的长诗,那是一首饱含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中探索前进的壮歌,赞歌。发现历史之美,你会找到历史的另一面。感悟历史之美,能让你赏心悦目。 (2)、体会历史之博 ①“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小说与历史:《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九三年》《飘》等从文学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诗词与历史: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诗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形象反映了太平盛世中劳苦大众凄惨生活,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形象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 ②艺术与历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影视等都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乐器的交流(丝路开辟后琵琶,箜篌,笳等乐器传入中原),《步辇图》(反映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交往),敦煌莫高窟(反映中西文明的交融),紫禁城(封建皇权达到顶峰)等。 ③生活与历史:服装的变革(回鹘衣装回鹘马,旗袍,唐装,和服,西装;官服)。饮食的变化(面食,番薯,玉米)。居住的改变(几案,凳子)。交通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与火车轮船的变迁、飞机的发明)。 ④宗教与历史: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特征。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佛教的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教徒坚定的“朝圣”信念。 (3)、汲取历史之智 培根(英):史学是智慧储集的宝库。阿克顿(英):“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伏尔泰(法):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鲁迅: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克罗齐(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历史就是说现实,现今许多政治家、领导者都必须学习历史,鉴往知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博的视野,清醒的思维。历史上的王侯将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治国方略,也有惨痛的经验教训。如:唐太宗知人善任,秦始皇的暴政。人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人只能在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的基础上“制造”自己的历史,谁又不想以这个基础为跳板,完成辉煌的跨越呢? 历史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二踏音乐节拍,感历史脉动——历史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