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原 复习重点(1)

马原 复习重点(1)

马原 复习重点(1)
马原 复习重点(1)

马原重点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和狭义)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何长远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

及其具体体现(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唯物辩证法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哲学)联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部分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其不同回答形成哪些不同的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不同回答产

生:可知论不可知论

3、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些不同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

产物或表现

4、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些不同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分别是什么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6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内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实践意义: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的实践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8、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

实践的内涵:A.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B.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规律有哪些特点(尤其掌握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

第一、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意志任意改变。

第二、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

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容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1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人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C、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两大基本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14,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15、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体表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6、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一)统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2)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8、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的渗透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1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哪些方面(动力和源泉、形式和状态、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向和道路

第二章: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这种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1.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

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2)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2、理性认识:(1)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犯教条主义错误,犯经验主义错误

4、为什么必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条件:

(1)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割裂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哪些错误。

A.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客体的本质有一个不断显露的过程,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2)从客观条件看: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范围、科学技术条件都是人们认识发展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看: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知识水平、立场、观点和认识能力局限性在所难免。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是什么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历史观和唯心历史观的唯一标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回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以及各自的核心要素

生产力的构成: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教育。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的构成: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时最基本的,最核心的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所揭示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自的含义和构成,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什么。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国家政权是核心

8、国家的起源、特征、实质、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③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所揭示出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

的调整或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

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

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11、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哪些因素、各自的作用程度是什么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力量

D、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一重要动力

E、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2、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它带来的现实启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启示: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人类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4、如何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原理对执政党有什么启示?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对立: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B.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启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及其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

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经: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要求在交换商品是等价交换

3、如何正确理解“商品”及其二因素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

5、如何理解“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一个商品之中,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其中的任何一方就不成其为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面: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对立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6、如何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它们如何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商品价值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分别是什么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同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有密切关系:形成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表现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

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商品价格受哪些因素影响

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影响价格。

10、为什么最后要由黄金、白银来固定充当货币角色;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商品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表现出来,它经过了交换价值最后到货币形式,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币;货币是特殊商品。

11、货币的各种职能对货币形式的要求,以及这些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内在尺度;外在尺度。2、流通手段:物物交换;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就是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者贵金属条块;能起蓄水池的作用。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清偿债务、缴纳赋税与租金、发放工资等方面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

5、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购买外国商品;作为财富在国家间转移。

12、货币出现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货币产生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

1、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2、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它将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外在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一切商品只要转化为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3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15、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成了资本。

16、什么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17、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得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什么

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第一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具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能力,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其“一定点”指的是什么点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19、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了哪几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0、如何全面理解资本的本质

1,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2,社会属性: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体现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21、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尤其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所指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划分标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原有价值转移价值量,没有变化。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预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V)。使原有价值增值,产生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所指: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公式: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m′):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

mˊ=m/v ——物化劳动形式

mˊ=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活劳动形式

22、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分别如何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3.超额剩余价值如何获得,它和相对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2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三个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依次促进)

25、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第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重要原因

第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2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呈什么发展趋势,其含义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

27、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了哪些职能形式;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 货币资本

2.生产资本

3.商品资本

必要条件是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共存 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28、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加快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

1.资本周转的速度: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有资本和流动资本。

-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29、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标准,以及它们各自的内容和彼此的区别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

30、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有何影响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

(1)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生产中因正常使用以及自然

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2)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间,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

损失。

它分为两种——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核心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折旧: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磨损或陈旧等因素,价值降低。固定资产折旧是依据收益期(折旧年限)系统分配固定资产价值(原始购置成本或现时重置成本)的过

程。

3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3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33、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完成几方面交换;其中最关键的是哪方面

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

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

3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分别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基本条件 : 基本条件:Ⅰ(v+m)=Ⅱc,即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要正常进行,两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在社会总资本中,必须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追加生产资料,以及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35、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规律是什么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规律:

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36、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必须区分哪两个概念

劳动力和劳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

37、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二者是什么关系

当剩余价值不是变现为可变资本,而是变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

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利润是剩余价值观念上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

38、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以及二者的关系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m’=m/v 利润率:p’=m/c+v

区别:①内容不同:m’:剥削率p’: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②数量不同:m’>p’

二者的联系:p’为m’的转化形式

39.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实质:1、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2、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

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3、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40.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分割为哪些形式分配到

各资本家手中

剩余价值的分割:地租,银行利润,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

1、垄断如何形成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有哪些不同

垄断竞争自由竞争

竞争目的:获得垄断利润获得超额利润

竞争手段: 经济手段、非经济手段经济手段

竞争范围: 国际市场、经济领域及以外的领域国内市场、经济领域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谁;它如何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统治方法: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

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

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

矛盾

直接原因是战争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如

何实现这些调节?

宏观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7、为什么垄断资本向国外输出是必然的

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

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争取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

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8、资本输出有哪些基本形式

从资本形态看: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从输出的资本来源看:1.私人资本输出 2.国家资本输出

9、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

1.贸易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10.如何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1 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

内流动 2 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 3 贸易自由化

的范围扩大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4 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相对落后的体制等面临全球化的冲击,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更青

睐于发达国家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第一章 *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 (名)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 : 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名)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 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