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与在初中学过用《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不同的是,它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了大量笔墨进行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那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想通过本文,向我们说一个什么道理。

二、读准字音(核对导学案课前预习)

1、庐冢()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3、盖音谬()也

4、有穴窈()然

5、则或咎()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之

7、何可胜()道也哉

8、王回深父()

三、读对句读(看导学案预习练习)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读通字句(核对导学案课前预习)

1、词类活用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⑵、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作动,命名

⑶、而莫能名者:名作动,说出、说明白

⑷、有泉侧出:名作状,从一侧

⑸、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⑹、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的人

⑺、后世之谬其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⑻、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作动,走到尽头

⑼、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⑽、问其深:形作名,深度

⑾、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⑿、至于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

2、古今异义

⑴、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⑵、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达/介词,引出对象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⑶、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

3、特殊句式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止。介词结构后置

⑵、有碑仆道省略句

⑶、不随以止也。判断句

⑷、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⑸、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⑹、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4、重点句子翻译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就)越困难,可是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⑶、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而未能极尽享受那游洞的乐趣。

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无处不在。

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危险、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心志却未能达到的人,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择资料的缘故。

五、读懂文本

1、理清思路,从游记角度看,作者记了什么?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2、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这些对比为后面进行议论做铺垫。

3、作者围绕游历又作了哪些思考?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3、文中作者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里的“非常之观”仅指自然景物吗?

明确: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4、第四小节中“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个观点是怎样得来的?

明确: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后照应,逻辑严密。

六、读深文本

1、请同学们联系王安石的生平,谈谈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观点的。(简介王安石生平)学生可以看导学案。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写后第四年(1058)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政治改革,这是一次极其重大的变革,牵动全国,遇到强大势力的激烈反对,王安石因此入相、罢相;罢相、入相,反反复复,浮浮沉沉。不论结果如何,王安石“变法”的意志是坚决的,他尽了力了。历史没有嘲笑王安石;王安石也可以为自己的一生而无悔。《游褒禅山记》似乎可视为王安石人生观的宣言。

2、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学生可联系自身实际畅所欲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八、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巩固练习

九、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 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学习要点] 一.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 文章结构: 《游褒禅山记》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段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第二段具体写游洞。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第三段写游山的心得体会。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三方面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三. 主题思想: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 文言知识: (一)“其”的用法: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1.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1)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A. 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 B.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被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 C. 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2)用为主语或宾语: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B.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C.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2.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

游褒禅山记 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读音 褒禅(chán)庐冢(zhǒng)漫天(màn)谬误(miù) 窈然(yǎo)咎(jiù)相之(xiàng)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2)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4)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使……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的文字) (7)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活用为名词,到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使……昏惑)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11)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备) (12)夷.以近(平坦)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4.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 其 1、其下平旷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或咎其欲出者 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择其一二扣之 6、其皆出于此乎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代词山2代他们3代那个4代自己 5 代其中的 6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副难道8副一定9假设连词如果 观 1、古之人观于天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大王见臣列观 5、坐井观天 1、观察 2、景象 3、景象 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 5、观看

《游褒禅山记》_1

《游褒禅山记》 A.课时安排:三教时。2001年3月7~8日No.19&20&21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

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游褒禅山记中“其”地用法

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 王安石在寥寥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也,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1)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其”代华山的。(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其”代仆碑的。(7)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其”代华山的。(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做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类似的用法还有《狼传》中的“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翻译出来就是: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他做儿子必定孝顺父母。“其”是“其为子必孝”这个主谓结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2. 名之曰褒禅。 3. 有泉侧出。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 而其见愈奇。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 火尚足以明也。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 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 气)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 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 倒装句 1 ?状语后置句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定语后置 ① 有穴窈然。 (三) 省略句 ①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 文言固定句式 ①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 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 (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十七、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无 二、古今异义 ①)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特别, 副词。) ⑤ 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 名,名词作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 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 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 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 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 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焉 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 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 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1)人教版必修一

游褒禅山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盖” “焉” “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3.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4.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四、重点、难点: 1.掌握词类活用。 2.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五、解决办法: 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 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 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课文: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而卒葬之古义:终于;死今义:士兵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程度副词,十分,很。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 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一个“其”,语助词,无实意;后一个“其”,那个,指 示代词) 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表目的)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5.之 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doc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一、实词 1、道 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二、虚词 1、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 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 【它,代词,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 “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 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 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 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 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 之人”】 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2、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 继续照明。】【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平坦又近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多;险峻并且 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3、之 ①而卒葬之:死后又葬在这里【代词,这里】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代词, 它,代指华山】 ③褒之庐冢也: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 这样称呼它【结构助词,的】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代词,他】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 ⑥【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焉 ①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这种情况)我有所感慨【兼词,于此,对这件事】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然力足以至焉:【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课。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教学大纲》对言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言,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中常见的言实词、言虚词和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热爱中华优秀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言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言虚词虚词在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筛选并提取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作品,约占课总数的40%,高一言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宋代散继承唐古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字上看,宋朝散较上册的言更为浅显。 言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言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言实词、虚词,学生的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 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 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 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 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 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 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四)文言固定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②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bāochán)庐冢(zhǒng )仆道(pū )梵语(fàn)昏惑(hūn)华山(huà)窈然(yǎo )瑰怪(guī )罕至(hǎn )胜道(shēng )懈怠(dài)怠()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答案.A、B。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 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答案. D。因为。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答案.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 6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⑦⑨/③④⑧⑤/ ⑥/⑩ B. ①②⑨/③/⑤⑧/⑩ C. ①②⑨/③/⑤⑥⑧/⑩ D. ①②⑨⑩/③⑤/⑧ 答案.B。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④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的。⑤来,使动用法,使……来。⑥厌,形容词,满足。⑦行李,古今异义,使者。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7.标识停顿有误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