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

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

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
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

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现榆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指导土地合理使用和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引导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适用于榆树市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在本区行政区内,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必须遵守本文本。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榆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及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第四条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弹性的原则。第五条规划范围

1、市域范围

市域范围为榆树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472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本规划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09平方公里。东至王家,南至兴隆店,西至榆树林子,北至横道子,具体范围界线见规划区范围图。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包括市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及市区周边的基础设施用地,到2005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5.69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1.59平方公里。第六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5年;规划近期:2006~2010年;规划远期:2011~2020年。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及目标

第七条经济发展战略

1、工业化战略

榆树市在经济发展中应积极应用工业化战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将资源优势转

化为产业优势,构筑农副产品及绿色食品的加工基地;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龙头,快速发展轻工产业,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

2、品牌战略

在榆树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要全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在每一个行业里培育一到两个数一数二的产品品牌,由品牌效应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3、梯度转移战略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宏观背景下,榆树周边的三大城市(长春、吉林、哈尔滨)均处于产业重构期,部分产业必将向外围梯度扩散。榆树市应抓住此次战略机遇期,积极主动的参与三大城市的产业重构和功能布局,吸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各项要素,赢取来自三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在榆树市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4、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战略

坚持正确的城市建设方针,坚持市区和市域内的乡镇协调发展。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各乡镇资源环境特色,在规划中统一协调确定其功能定位,科学实施产业发展布局及村镇建设规划;依据各乡镇实际统筹好保护资源环境与村镇建设的关系,严格控制各类污染工业向乡镇扩散。有重点地发展中心城镇及重点镇。

第八条空间发展战略

着力打造市域范围内的双核(市区、五棵树镇),将榆树市的区域地位由以长春为核心的资源型边缘区向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过渡,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在双核间构筑榆五产业开发带;在市域内确定中心镇,以中心镇带动周边村镇的社会经济进步,实现市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九条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1、第一产业

稳步推进规模种植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持续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榆树市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建立畜牧业养殖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2、第二产业

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逐渐形成一个以榆树市和五棵树镇为中心,榆五连线为产业轴的结构合理、开放高效的工业布局体系。城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工业。

榆五公路沿线为第二产业分布的密集区,重点建设环城工业集中区和五棵树开发区,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主要向镇级工业区集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主要向城区集中。

刘家、闵家、先锋等城镇主要为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建材等资源加工型企业分布区。

3、第三产业

榆树市第三产业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目标,在继续发展传统行业的基础上,积极培植新型流通业,推动第三产业向开放型、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榆树市区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中心职能,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信贷、信息、文化、体育、

旅游服务等产业,逐步建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城市中心区主要发展科研设计、技术开发、信息咨询、物资仓储等三产,加速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制造业向工业区转移。

建成五棵树休闲度假区,健全农村经济服务网络,积极兴建农民商贸城(街),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展集市贸易和综合技术服务体系。

五棵树镇重点发展主导工业外,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贸易及相关服务业。

第十条新农村建设指导性建议

1、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农村建设根据集镇总体规划和本村发展状况,从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出发,因地制宜,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建设和谐、美观、舒适的新农村环境。

2、新农村建设指导性标准

体现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农村企业的集中布局、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配套建设一些生活设施和公益设施。

具体标准为:

新农村的规划发展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并与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适应,要求集中建设村庄。

村庄内部及对外交通要顺畅,道路网结构合理。

集中建设的村庄一般应配置幼儿园和卫生所。

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三类控制控制在人均80-150平方米。

村庄内每户住宅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250平方米。

规划村庄绿地率大于30%。

村庄建设用地容积率大于0.5。

垃圾、污水要集中收集并处理,达标率应高于70%。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有条件的村庄适当增加公益设施的投入,增加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

第十一条总体战略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思想,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规划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合理利用资源,走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榆树市建设成为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吉林省中等生态经济城市,实现榆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条经济总量目标

至2010年,GDP年均增长14.5%,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5%。

至2020年,GDP年均增长8%,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8%。

第十三条产业结构目标

至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1亿元、103.3亿元、10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39:38。

至202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7亿元、286亿元、2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5:50:36.5。

第十四条人民生活水平目标

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年均增长10.8%,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平方米。

至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6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第十五条生态环保目标

至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以内。地表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地下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水质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 %。至2020年,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以内。地表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地下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水质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第十六条城市建设目标

1、城市环境

至201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以内。地下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水质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dB(A)以内,交通干道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 dB(A)以内。

至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以内。地下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水质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dB(A)以内,交通干道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5 dB(A)以内。

2、市政设施

至2010年,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市话普及率达到60%,供水普及率达到95%,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至2020年燃气普及率达到98%,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市话普及率达到80%,供水普及

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道路交通

至2010年,每万人公共汽车(标准车)拥有量6台,人均道路面积8m2/人,主次干道网密度2km/km2,人均公共停车场面积0.5m2/人。

至2020年,每万人公共汽车(标准车)拥有量8台,人均道路面积9m2/人以上,主次干道网密度4km/km2,人均公共停车场面积0.8m2/人。

4、园林绿化

至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m2/人以上,绿地率达到35%;

至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 m2/人以上,绿地率超过35%。

第十七条社会发展目标

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6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千人拥有病床数5张,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

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6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千人拥有病床数10张,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1.5 %之下。

第二节城市定位与人口城市化指标

第十八条城市定位

1、区域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吉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及集散基地。

2、区内定位

行政中心;商贸及服务中心;信息和文教中心;产业中心。

第十九条市域人口及城市化指标

2005年榆树市市域总人口125.63万人,非农业人口19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为15.12%。至2010年榆树市市域总人口128.77万人,非农业人口38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为30.22%。至2020年榆树市市域总人口135.32万人,非农业人口72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31%。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第二十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表2-1 榆树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2020年规划表

等级

序列人口规模城镇个数城镇名称

1 20—50万 1 榆树市区

2 5—10万 1 五棵树镇

3 2—5万 7 新立镇、弓棚镇、泗河镇、大岭镇、大坡镇、环城乡、城发乡

4 1—2万 7 闵家镇、黑林镇、土桥镇、向阳镇、秀水镇、八号镇、刘家镇

5 0.5—1万 4 保寿镇、育民镇、新庄镇、红星乡

6 <0.5万 5 太安乡、先锋乡、青山乡、恩育乡、延和朝鲜族乡

注: 人口规模按照2020年榆树市各乡镇非农业人口统计

第二十一条城镇职能分工

表2-2 榆树市域乡镇职能结构表

序号城镇名称职能序号城镇名称职能

1 新立镇绿色工贸旅游城镇 13 保寿镇集贸城镇

2 弓棚镇工贸城镇 14 新庄镇集贸城镇

3 闵家镇集贸城镇 15 育民镇集贸城镇

4 泗河镇绿色工贸城镇 16 红星乡集贸城镇

5 大岭镇集贸旅游城镇 17 太安乡集贸城镇

6 大坡镇商贸城镇 18 先锋乡集贸城镇

7 向阳镇集贸城镇 19 青山乡集贸城镇

8 黑林镇集贸城镇 20 恩育乡集贸城镇

9 土桥镇集贸城镇 21 城发乡集贸城镇

10 八号镇集贸城镇 22 环城乡集贸城镇

11 刘家镇集贸城镇 23 延和朝鲜族乡旅游城镇

12 秀水镇集贸城镇 24 五棵树镇工贸港口旅游城镇

第二十二条城镇空间格局

构筑“双核、三轴、四圈”的空间格局。

“双核”:主城-榆树市区、辅城-五棵树镇;“三轴”:产业发展轴(榆五一级路、202国道北段)、纵向交通轴(202国道、榆江线)、横向交通轴(科铁线);“四圈”:核心增长圈、腹地过渡圈、资源边缘圈、外向整合圈。

第二十三条中心镇的选择

1、中心镇选择的原则

乡镇现状基础状况;乡镇发展潜力大小;乡镇区位条件优劣。

2、中心镇的确定

五棵树镇、弓棚镇、新立镇、大坡镇、泗河镇、大岭镇。

第二十四条乡镇建设指标体系

表2-3 榆树市域内乡镇各项建设标准如下表:

年份指标 2010年 2020年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m2/人)≤150.0≤150.0

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m2) >25 >3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8 >12

地表水质量标准Ⅲ类Ⅲ类

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Ⅲ类

饮用水水源水质地表水水源Ⅱ类Ⅱ类

地下水水源Ⅲ类Ⅲ类

城镇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二级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90

城镇污水处理率(%) >45 >80

城镇绿化覆盖率(%) >25 >30

城镇集中供热率(%) >75 >90

人口自然增长率(‰) <7 <6

恩格尔系数 <0.4 <0.3

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 100 100

(注:本表适用于市域内的所有城镇,各中心镇应相应提高此标准。)表2-4 榆树市域内各乡镇职能分工、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表

项目 2010年 2020年职能分工

总人口非农人口城市化率总人口非农人口城市化率

榆树市域 1287767 389218 30% 1353207 721565 53% —

五棵树镇 68677 29605 43% 112083 89944 80% 工贸港口城镇

新立镇 53496 11907 22% 62057 32140 52% 绿色工贸城镇

弓棚镇 62248 16957 27% 69979 34483 49% 工贸城镇

闵家镇 35816 8782 25% 32259 15600 48% 集贸城镇

泗河镇 33546 13246 39% 40151 23809 59% 绿色工贸城镇

大岭镇 58986 13972 24% 53425 27160 51% 集贸城镇

大坡镇 35642 12603 35% 44107 26775 61% 商贸城镇

向阳镇 51641 8859 17% 47290 15679 33% 集贸城镇

黑林镇 47541 8667 18% 44685 20106 45% 集贸城镇

土桥镇 68392 11220 16% 64497 19556 30% 集贸城镇

八号镇 51762 5737 11% 44670 20522 46% 集贸城镇

刘家镇 30781 3116 10% 25473 10431 41% 集贸城镇

秀水镇 47183 5999 13% 41057 10455 25% 集贸城镇

保寿镇 36439 4389 12% 31118 8170 26% 集贸城镇

新庄镇 38945 3708 10% 32420 6463 20% 集贸城镇

育民镇 29660 3922 13% 25374 6836 27% 集贸城镇

红星乡 31389 3631 12% 26444 6329 24% 集贸城镇

太安乡 29134 2620 9% 23710 4567 19% 集贸城镇

先锋乡 25565 1747 7% 20864 3045 15% 集贸城镇

青山乡 27251 2652 10% 23052 4623 20% 集贸城镇

恩育乡 29074 2217 8% 24075 3864 16% 集贸城镇

城发乡 44548 6045 14% 37079 21976 59% 集贸城镇

环城乡 84542 10723 13% 73686 31159 42% 集贸城镇

延和乡 2259 403 18% 2152 704 33% 旅游城镇

第四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与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五条综合交通规划

1、铁路规划布局

规划期内建设榆树至舒兰的地方铁路,形成横贯全市域的铁路骨架,同时融入东北铁路网,远期考虑铁路与黑龙江省接轨。在市区南部原客运站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作为客货两用站点。

2、公路

规划期末建成“两环、六通”的中心放射加环状的公路网,完善对外大通道建设、对内环状网络的整体格局。

“两环”是指在规划期内贯通两条市域环路建设,分别为中环—连通闵家、恩育、太安,外环—连通大坡、保寿、新立、向阳、泗河、青山、育民、红星、弓棚、先锋、刘家、秀水。“两环”公路等级达到三级标准。

“六通”是指把榆陶线朝向长春市方向的大通道,规划改建为一级公路;依托科铁线建设朝向松原和五常东西两个方向的大通道;依托黑大线建设朝向哈尔滨和吉林市两个方向的大通道,依托榆江线建设朝向舒兰的大通道,除榆陶线外五条公路均改建为二级标准。

完善农村公路网,中心村之间的公路达到三级标准。

改造现状榆树市货场,达到二级零担货运站标准。在五棵树镇区建立货流站场。

榆树市区客运站规划二级车站标准,各中心镇客运站规划按三级车站标准建设,其它乡镇按四级车站标准建设。

3、水运

近期重点建设第二松花江吉林丰满至陶赖昭段197公里的航道,为Ⅴ⑶航道标准。规划期内在五棵树镇新建五棵树港,拟建300-600吨级泊位。

第二十六条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目标

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榆树市区2010年采用500L/人?d,供水普及率98%;2020年采用560L/人?d,供水普及率100%;五棵树镇2010年采用400L/人?d,供水普及率98%;2020年采用450L/人?d,供水普及率100%;其他中心镇2010年采用300L/人?d,供水普及率95%;2020年采用350L/人?d,供水普及率98%;其他建制镇2010年采用250L/人?d,供水普及率90%,2020年采用300L/人?d,供水普及率95%。

2、水源地保护

在水源地周围2km2范围内要严禁兴建污染性工业及其它污染性设施。在水源地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农药,不得修建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废渣、粪便,不得进行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水厂周围

设30m宽绿化带。

3、供水管网

各乡镇实行统一供水,对工业用水要求不高的企业,可利用自备水源供水。

规划配水干管布置成环状网。管径在DN100以上的管道每隔120m设一个消火栓。

第二十七条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选择

榆树城区和中心镇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其他镇近期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远期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2、污水处理

榆树市、五棵树镇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水各单位自行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与生活污水共同经污水管道送入污水处理厂,再经二级生化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后,将污水排入附近水体,污泥用作农田的肥料。

五棵树镇、刘家镇、新立镇、弓棚镇、闵家镇、泗河镇、大岭镇、大坡镇、向阳镇、黑林镇、土桥镇、环城乡、城发乡、八号镇分别设置污水处理厂(站),其他乡镇远期设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厂(站)设在镇区水体下游,污水处理厂周围设置20m宽的防护隔离带。

第二十八条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榆树市域规划期末年用电量为135320万KWH,用电负荷为35.61万KW。

2、电源规划

完善市域内枢纽一次变电所220KV电源线路双回路的建设,形成双电源保护,加强榆树市220KV电网。

3、变电所规划

(1)电压等级

规划市域内城区、建制镇、集镇高压送电网采用66KV,中压配电网采用10KV,低压配电网为380/220V。

(2)变电所布局

远期市域各二次变电所容量见规划市域内变电所容量一览表。城区新建城西二次变电所。规划期末市域内二次变电容量为73.84万KVA。

配电线路的导线截面按标准化、系列化选择规格,500KV送电线路高压走廊为70m,220KV 送电线路高压走廊为35m,66KV高压线路高压走廊宽度为20m。

(3)线路敷设方式

市域内城区、镇区内10KV中压配电线路根据其总体布局变化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九条通信工程规划

1、邮电网点布局规划

规划榆树市电信局为市域中心电信局,邮政局为市域中心邮政局。城区或乡镇建设新区时,建设邮政服务网点。

2、电信设施布局规划

规划市域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近期32.19万门,远期40.60万门,市话普及率近期25部/百人,远期30部/百人。农村行政村和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通信用户近期40万户,远期60万户。

规划进一步完善市话线路的敷设,市话网按总体规划的道路进行布置,尽量利用原有电缆管道,规划主干线路采用地埋电缆管道,分支线路采用架空电缆。

规划大力发展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业务,扩大移动通信发射基地规模容量。建设全市本地网SDH传输光环路,以改善电信传输质量。

规划进一步加强城市对外电信联系通道,增加自动长途交换设备,实现与国内、国际大中城市的通信联系和优质服务。

新建居住小区,要同时建设小区级邮政局。在城区内适当位置设置邮政信箱、信筒及公用电话。

远景发展要建立一座综合性、多用途的通信服务中心,配置数字微波、光纤电缆等通信交换设备,积极开发运用卫星通信技术,形成一个立体式的通信网络。以榆树市电信局为中心,发展Internet业务,远期Internet入网率达20%。

第三十条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1、榆树市区

榆树市区是榆树市域内的科教文体中心,相应布置市级职教中心、科学馆、体育场、文体娱乐中心等。

2、中心镇

规划布置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少年宫、科技站各一座。

3、其他乡镇

规划布置一座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小型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娱乐宫、田径场等。在大坡镇建设古榆树人文物博物馆,形成古榆树人研究中心。

4、中心村

各建一座文化活动室,包括健身设施等。

第三十一条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1、在榆树市区,重点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成为全市的科教中心。加强基础教育投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发展职工教育和镇成人学校,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逐步推进全民终身教育。

2、三年制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3公里,六年制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8公里,将规模较小、距离较近的小学进行撤并。

3、中心城镇设置高中。其他乡镇中学和中心校都要进行合并,建立九年制学校。原则上初级中学集中设于城区和各镇镇区,乡镇撤并,原中学根据生源情况决定保留或撤并,一般现少于12班的予以撤并。

第三十二条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1、榆树市区

榆树市区是全市的医疗、卫生防疫、急救中心及突发应急中心,配置相应级别的医疗救护设施,设置综合性医院两座。

2、中心镇

在中心镇规划布置中心医院、防疫站、急救中心、康复中心,总床位数达到200张,并配备急救车。

3、其他乡镇

一般乡镇规划布置卫生院,总床位数达到50张。

规模较小乡镇规划布置医疗所,总床位数10张。

4、中心村

加强中心村卫生所建设,完善服务设施。

第三十三条市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榆树市区与闵家镇水厂共建共享,五棵树镇与刘家镇水厂共建共享。

五棵树镇与刘家镇共用污水处理厂。

榆树市区与闵家镇等周边乡镇共用垃圾填埋场,五棵树镇与刘家镇等周边乡镇共建垃圾填埋场。

榆树市区、五棵树镇、弓棚镇、新立镇和泗河镇与周边乡镇共享消防设施。

第五节空间管制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十四条空间管制分区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在对城镇建设空间进行规划控制的同时,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也实施有效管制,将全市土地及空间资源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1、禁建区: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育区、坡度大于25度山体、地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水源生态保护区主要是:对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在榆树境内段进行水源保护和生态恢复。

2、限建区:

包括地下矿藏分布区、旅游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山林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旅游风景区主要是:五棵树镇旅游开发区、环城乡坝家旅游区、光明乡的花园山(榆树市域范围内的最高点)、怀家镇雷劈山、新立镇青鼎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对榆树古人类历史遗迹、大坡古城等41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保护。3、适建区:

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他适宜建设的区域,其中城镇建设区包括榆树市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等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用地。

第三十五条空间管制措施

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矿、挖土挖沙等一切非农活动;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除必须的保护设施外,不得增建其它任何工程设施。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

适宜建设区作为各级城镇及其他独立工矿优先发展的地区,必须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第三十六条环境保护总目标

1、城镇无废烟,空气清新,地面水清澈,环境优美。

2、空气总悬浮物小于0.3mg/m3,地表水水质为国家Ⅲ类标准,各功能区噪声标准不大于55dB。

3、自来水普及率90%以上,烟尘控制区9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远期处理率100%。

第三十七条环境治理措施

1、水环境综合防治对策

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各城镇现有超标排污企业进行停产治理;对城镇垃圾依法管理,消除城镇垃圾随意排放对河流的污染;规范城镇排污管网,提前规划,逐步实施,保证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集中治理荒山荒岭,减轻生态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单位的执法和监督。各中小型水库以及流入水库的各种水体的水质应达到Ⅱ类标准。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对策和措施

发展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严格控制土锅炉,逐步取缔小锅炉。凡供热能力可及的区域,取消暖炉。

改善燃料结构:推广使用型煤,消除居民散烧煤给大气带来的污染;普及使用石油液化气,削减二氧化硫及烟尘排放量。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加强城镇建设改善城镇合理布局。

采用高新技术,加强污染防治。

拉林河、卡岔河及第二松花江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Ⅰ类标准,各镇区及农村居民点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Ⅱ类标准。

3、城镇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原则对市域内的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规划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使生活垃圾得到及时处理,防治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减少对不可降解的方便袋、方便饭盒的使用量,减少白色污染。医疗卫生垃圾由卫生管理部门集中搜集、清运,并送达长春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

4、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城镇内主要街路禁止鸣笛;主要干线两侧进行绿化;农用拖拉机限时限路段行驶;对部分街道拓宽。

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未经批准,不准在公共场所使用大功率广播和宣传车;居民楼附近不宜兴建娱乐性门市房;餐饮娱乐业要按照噪声功能分区标准执行;严禁在噪声敏感区附近建设噪声污染源。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对有噪声扰民的企业,要进行限期治理,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关、停或搬迁;新、改、扩建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

第六节市域防灾规划

第三十八条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对全市安全的综合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建立全市灾害监视、预测、预报、预警、情报信息平台、指挥和救援等综合网络,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全面提高救灾专业队伍的减灾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综合法律和规范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协调、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应健全相应的灾情监视、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网络,完善防灾减灾规划和针对不同程度灾情的应急预案和设施建设,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降低损失。增强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榆树市的各乡镇、居民点应形成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总体布局结构,提供良好的系统防灾环境。健全生命线工程系统,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信息情报系统。重点加强消防、防洪、抗震、人防、地质灾害及其他突发性环境灾害预防工程建设。

第三十九条防震规划

市域范围内,保寿镇、新立镇、土桥镇、黑林镇按地震烈度Ⅶ度设防,其他乡镇按照地震烈度Ⅵ度设防,加强各乡镇生命线工程、市区指挥中心及避难疏散场地的建设。

第四十条防洪规划

榆树市域范围内第二松花江沿岸的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标准,五棵树镇采用50年一遇标准,拉林河与卡岔河沿岸的防洪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标准,其他河流沿岸的乡镇居民点采用20年一遇标准。

第四十一条消防规划

1、消防站与消防指挥中心布局

规划期内,榆树市城区原消防站达到一级普通消防站标准,同时在规划新区新建两座一级普

通消防站,在城区南侧新建一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原消防站为城市消防指挥中心。

规划期内,五棵树镇建两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弓棚镇、新立镇和泗河镇分别建一座二级普通消防站。

规划期内,其他乡镇结合行政办公机构设二级普通消防站。

2、消防通信

近期,实现全市消防通信有线、无线联网工程,有线通讯每个电话分局要设立两对“119”火警线。开发电子计算机、无线图像传输设备等项目在灭火调度、指挥作战方面的应用,完成消防无线三级通讯网络的建设。

3、消防水源

健全完善城镇消防栓系统,保证规范要求的各项指标。

榆树市城区、五棵树镇、弓棚镇、新立镇和泗河镇根据消防责任区及主要消防单位布局建设消防水鹤。

其他建制镇及集镇结合主要消防单位建设消防水池。

沿河城镇预留消防码头用地。

第七节市域近期建设规划

第四十二条市域近期建设内容

完善榆树—舒兰的铁路建设。

改造榆江线榆树至天德段为二级公路。

各乡镇间道路等级改造为三级公路。

建设第二松花江吉林丰满至陶赖昭段197公里航道,使其由现状Ⅵ⑶航道标准,提升为Ⅴ⑶航道标准。

引松入榆工程,解决榆树市供水问题。

榆树市区建垃圾填埋场,五棵树镇建垃圾填埋场。

市域范围内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与卡岔河沿岸的防洪堤改造项目。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四十三条城市性质

榆树市城市性质为: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以商贸服务为辅的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十四条城市人口规模

2005年,榆树市城市实际居住人口2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6.0万人,暂住人口为2.6万人。

至2010年,榆树市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2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非农业人口19.6万人,暂住人口2.8万人。

至2015年,榆树市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非农业人口23.3万人,暂住人口3.3万人。

至2020年,榆树市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业人口27.7万人,暂住人口3.8万人。

第四十五条城市用地规模

200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2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69km2,人均69.7m2。

至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26.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35km2,人均85.0m2。

至201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6.36km2,人均87.0m2。

至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5.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1.59km2,人均89.8m2。

第四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第四十六条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本次规划榆树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沿榆陶一级公路北侧向西发展。

第四十七条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规划期内,榆树市区的用地空间形态为:“东抑、西拓、南疏、北扩”。

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为南、北、东均以环路为界限,向西边界为从榆西大街向西扩展2—3公里。

第四十八条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榆树市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两心、五区”。

两心:老城区商业中心和新区榆树市城市行政商业中心。

五区:工业区、仓储区、居住区、文体区、都市休闲娱乐区。

第二节城市主要用地布局

第四十九条工业用地布局

在城区共布置两部分工业用地。

一是在城区的西北部预留工业用地,对进入本区的项目应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等综合控制指标,本区工业项目以一类工业为主,严禁污染大的二、三类工业企业进入本区。

二是在榆三路以北、工农大街以东,建设榆树市区工业区,在榆树大街北段两侧向东至环城路建设较为集中的工业用地。

对城市中心区内污染较大的企业应逐步实行关、停、改、转、迁等措施,逐步向工业园区内搬迁。可适当保留市区内部分污染较小的工业企业,但要规划隔离防护带。

新建设的工业项目应布置在工业区。

规划到2020年,工业用地407.10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12.89%,人均工业用地11.57平方米。

第五十条仓储用地布局

仓储用地布局主要在铁路南侧,布置较大面积的仓储用地,在外围设置防护绿带,同时控制

中心区内的仓储用地。

保留榆树大街东侧部分仓储用地。

规划到2020年,仓储用地191.55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6.06%,人均仓储用地5.4平方米。

第五十一条居住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布局将形成5个居住区为主,居住组团为辅的紧凑型用地形态,每个居住区大约5—10万人左右,分别为中心城居住区、北部居住区、站前居住区、东南居住区和新民居住区。

改建现有的三类居住用地和棚户区,规划建设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在环境质量优异、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地区建设高档次居住社区,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

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不单独集中布置,在本次规划期限内,新开发及改造的居住用地要使经济适用房等中低收入居民需求的住房建设在政府住房建筑中的比例要达到70%左右,建筑面积应小于90平方米。

规划到2020年,居住用地1032.53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32.68%,人均居住用地29.33平方米。

第五十二条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将行政中心从商业中心迁出,避免相互干扰,为商业发展留出充足空间,将市委、市政府行政办公用地迁至繁荣大街以西,健康路以南。

2、商业金融用地

沿榆树大街建设市级商业、服务业中心,沿向阳路建设市级金融中心。同时,逐步在各居住区中心位置开发商品零售网点和服务中心。

规划期内在新民居住区内打造商业服务业副中心。

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将现市委市政府用地建设为市级文化娱乐中心,同时,协调该用地与商业中心的空间关系,共同打造榆树市消费中心。

保留新闻、艺术团体、广播等设施用地。

结合新行政办公中心选址考虑博物馆、图书馆等图书展览用地,打造和树立榆树市特色的现代建筑群和优美的公共开放空间。

4、体育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在城市新区北侧建设一处大型体育场馆;在周边留有发展教育科研的弹性空间。

5、医疗卫生用地

将市医院建设成为全市的医疗保健中心。

在新民居住区新建医疗卫生用地,以满足新区居民就医的需求。

6、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保留原有清真寺,加强对清真寺周边的治理。

7、用地指标

规划到2020年,公共设施用地494.91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15.66%,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4.06平方米。

第三节旧区改造规划

第五十三条旧区范围:

由于榆树市城市发展历史较短,城市发展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本次规划的城市旧区主要指现状建成区内的城市中心地域,具体范围是:西至繁荣路,南至站前路,东至东外环(黑大线)以内,北至榆三公路。

第五十四条改造原则

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第五十五条改造重点

对城市旧区内的设施简陋,交通不畅,环境卫生较差的棚户地区综合治理,部分需要集中成片拆除重建和移民搬迁。

旧城区中的房屋和各项建设基本完好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并加强维护,保证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五十六条改造目标

1、改造要求

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使其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老城服务中心。近期目标是改造站前区域,调整用地布局,加强部分商业设施,改善城市形象,同时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把近期建设与长远目标结合发展,体现规划的延续性。

2、改造标准

人均居住面积25m2以上,绿地率达到25%,生活饮用水达标100%,垃圾集中处理率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

第四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第五十七条操作原则

城市公共绿地、水系、广场等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开敞空间、视廊、景观通道内,不得兴建大型建筑(大于1000平方米)。

沿城市主干线地区开发强度可以较高。

围绕榆树市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区开发强度可以较高。

将东南部绿地、榆树市公园划为开发强度特别控制区,严格控制建设。

高强度开发不一定对应高密度开发。

第五十八条开发强度控制

1、高强度开发控制区。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应大于1.5-2,可局部建设高层建筑。要非常注意处理好交通、停车等问题。多为居住、办公和商业用地,一般排斥工业、仓库、对外交

通等功能。

2、中高强度开发控制区。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在1.2-1.5,可建设少量高层建筑。这类地区可能是居住、商业混合区。

3、中等强度开发控制区。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在0.6--1.2,以多层建筑为主。这类地区可能是居住、工业、仓库、对外交通、文化教育等用地。

4、低强度开发控制区。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应<0.3,。这类地区以低、多层建筑为主,以旅游、休闲、设计科研等用地为主,且属于污染防治要求极高区域。

5、开发强度特别控制区。尽量减少在东南部绿地及榆树市公园进行开发建设,从长远看,这些地段的环境价值大于商业开发的价值。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景观规划

第一节城市绿地系统

第五十九条指导思想

根据榆树市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其在长春地区乃至整个吉林省中的作用,力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个有特色的园林城市。

针对榆树市区旧城区建筑拥挤等诸多特点,园林绿化建设应以合理布局、完善结构为目标,并在高标准、高水平、高速度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面貌。科学安排市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空间构成开放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努力为榆树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第六十条城市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由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构成

1、城市公园包括市级公园和居住区级公园

①市级公园

城市东南部的休闲娱乐园

榆树市东南部规划建设一处大型休闲娱乐公园,保留现状鱼塘等水面,改造成人工湖,因地制宜设置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成为榆树市的休闲娱乐中心。

城北新公园

保留原健康路南、榆西大街东侧的新公园,本公园为综合性公园,可设置多种文化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息区,并设游戏型体育设施。

②居住区级公园

沿主要街道按照服务半径500米左右设置居住区级游园,内部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同时应设置照顾老人的游憩需要。

2、街头绿地(带状公园)

城市主要干道两侧预留不小于20米宽的街头绿地,向阳路南侧新民大街两侧绿化带为50米。街头绿地应具有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息的作用,园内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

配置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和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

第六十一条附属绿地

1、居住小区绿化

居住区绿化要求隔离街道污染、遮挡阳光,创造安静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在种植树木、花草美化环境的同时,适当布置园林小品,为居民日常休憩创造良好的户外活动条件。新区绿地率达到40%,旧区改造达到15%—25%。

2、道路广场绿化

本规划提出榆树市区道路绿化的总体规划原则是:既要注重道路绿化的美化功能,形成主要道路的绿化特色,又要注重道路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绿色网络。市区道路绿化规划的总体构想是在发挥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绿化网络。主要干道两侧树种的选择及种植方式,除突出道路绿化的生态及防护作用外,应结合重点地段加以美化,使之各具特色。市区的道路绿化,应主要选择能适应本地条件生长良好的植物品种和易于养护管理的乡土树种。主干道绿地率不小于25%,其他道路绿地率不小于20%。

3、厂区及公共设施用地中的绿化

根据工厂的不同性质和污染的不同类型,选择吸附性、抗污性强的具有净化空气能力的树种进行布置,以减轻厂区内大气污染状况,为职工创造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对污染较重的工厂绿地率应达到40%以上。

机关、学校等单位主要布置观赏性的花木,突出遮荫、观赏功能,绿地率应达到30%。

规划到2020年,公共绿地301.46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9.54%,人均公共绿地8.56平方米。

第六十二条生产和防护绿地规划

1、生产绿地

在新城区西北部规划一处苗圃,作为城市绿化的花卉苗木供应基地。规划面积为32.51公顷。

2、防护绿地

在工业区与城市居住区之间种植40米宽的绿化带;在铁路及城市环线两侧种植30—50米的防护绿带。

在城市西、北环路外侧种植100—200米宽的防风林。

防护绿地面积为160.73公顷。

市区内高压走廊66KV 预留20m绿地,220KV预留35m绿地,500KV预留 70m绿地。

第二节城市景观规划

第六十三条景观规划结构

规划城区景观结构为“三区、三线、多节点”。

第六十四条景观风貌分区

规划城区划分为三个特色风貌区。

1、新区景观风貌区

位于城市新区,是城市形象中心,规划此区包括行政办公、高档住宅、商业会展、文教体育、休闲娱乐。本分区集中了全市未来最主要的服务功能,是城市对外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是城市风貌性质集中体现的分区,应体现城市健康向上,充满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风貌特色。2、老城景观风貌区

位于现状老城中心区,是城市发展的商业中心,其中包括老城商贸区、商业金融区、居住区和工业园区,是城市历史延续的基点和城市景观的起点。

3、田园景观风貌区

规划田园景观风貌区位于市区东南部,由于东南部地形复杂,现状主要分布林地和草地,并伴有水面。规划布局以田园风情为主的建筑及服务项目,其内布置生态农业示范园,休闲娱乐设施等,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体现现代田园景观风貌。

第六十五条景观轴线

规划三条景观轴线,包括老城区的榆树大街、新城区的新民大街、向阳路商贸金融街的景观轴线。

规划景观轴线,主要由道路和街路两侧建筑景观构成,在建筑色彩的运用上,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周围环境关系,建议采用淡暖色调为主色调,白色为其对比色。沿街建筑应适当减小面宽,与街路尺度形成和谐比例,禁止多个建筑连成一体。沿街建筑应与绿化、广场、街道设施等有机结合,建筑高低错落,建筑形式丰富。建筑群体之间彼此协调,形成一条能够代表城市特色的丰富的沿街城市景观形象。

第六十六条景观节点

榆树市的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干道交叉口、广场、对外交通场站和景观特色的转换点。

1、客运站建筑

客运站建筑位于城区南侧,它是城市对外的窗口,是城市发展文明与水平的象征,其建筑应色彩明快、突出,使人有心情愉快,宾至如归的感觉,作到动静有序,分区合理。

2、标志性雕塑

城区规划6处标志性构筑物,建筑以新区转盘广场的中心雕塑为主,其它分别位于城区入口处和站前正对面的广场。

3、游憩广场

城市规划多处游憩性广场,分别位于各主要居住区内部。

两处广场内部建设以环境绿化为主,园地中采用自由式的布局形式,绿化树种及体型、色彩均应与周围的公共建筑相协调。除栽植一些庭荫树外,可选多种观花、观果的小乔木和灌木。

4、体育馆建筑

体育馆建筑在城市新区,此建筑是城市风貌特色的核心,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高潮点,也是本次规划控制的重要景观节点。体育场的绿化,要有利于开展体育活动,宜用生长迅速、健壮挺拔、树冠整齐的乔木为主。

第六章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附件: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面积800km2(不含海域和滩涂),涉及马尾、仓山、长乐、福清4个县(市)区26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区域。 规划控制区:面积1892km2(不含海域和滩涂),涉及马尾、仓山、长乐、福清、连江、罗源6个县(市)区64个乡镇(街道)的部分区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总体目标 新的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以海峡、海丝、海洋“三海”跨越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充分释放国家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区、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政策效应,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区毗邻”优势,强化引擎作用,全力建设“开放新区、海湾新区、智慧新区、绿色新区”等“四个新区”,实现促进民族融合、引领区域转型、推动城市跨越的国家新区历史使命。 — 1 —

四、发展定位:“三区一门户一基地” 福州新区将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 五、发展战略:“两大两+” “大开放”战略。持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将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与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引领新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大海湾”战略。强化海港、空港特有的战略资源,重塑门户地位,打造外联世界、内接腹地的枢纽型地区。以滨海海岸带串联多个特色海湾,推进城市组团聚合;促进土地混合利用,形成用地高度紧凑集约、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利用格局。 “创新+”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生态+”战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国家赋予的生态文明发展使命与要求,引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潮流,建设绿色新区、生态新区,打造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 — 2 —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规划完整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新区 规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式征求张店区政府意见。 (四)2015年10月14日,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2015年11月12日,通过了市规委会第5次项目审议会。 二、《淄博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规划情况 (一)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博高速,南起昌国路,北至济青高速,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本项目规划范围分两个层次,即片区层次及街坊层次。(二)规划设计内容: 1、片区层面:梳理各片区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根据新标准要求进一步分析研究,根据设施不同,提出相应的落实方式。 2、街坊层面:踏勘现状、根据新标准更改用地性质、对未建设地块和更新改造地块重新分析确定控制指标、落实专项规划内容、更新竖向管线等内容。 3、主要指标: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面积(hm2) 百分比(%)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R22 服务设施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1 行政办公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A3 教育科研用地A4 体育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A6 社会福利用地A9 宗教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 商业用地 B2 商务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1 城市道路用地 S2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1 公园绿地 G2 防护绿地 G3 广场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H H2 H21 铁路用地 E E1 水域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文本 (公示稿)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3-9-25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发展定位与战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四章市域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8) 第五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0) 第六章市域产业布局规划 (14) 第七章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 第八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九章市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24) 第十章市域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7) 第十一章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规划 (30) 第十二章市域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规划 (33) 第十三章延平城区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36) 第十四章延平城区土地综合利用与空间管制 (37) 第十五章延平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39) 第十六章延平城区工业与物流业布局规划 (44) 第十七章延平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 (46) 第十八章延平城区公共设施发展规划 (50) 第十九章延平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54) 第二十章延平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7) 第二十一章延平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59) 第二十二章延平城区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规划 (60) 第二十三章延平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5)

第二十四章延平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68) 第二十五章延平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72) 第二十六章延平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79) 第二十九章延平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82) 第三十章延平城区近中期建设规划 (84) 第三十一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88) 第三十二章附则 (89) 附表1: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1)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

淄博市北郊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2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3 第五章总体布局规划4 第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4 第二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5 第三节乡村建设规划5 第四节用地布局规划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8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9 第八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11 第九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2 第十章“五线”控制12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3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15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18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18 第十六章附则19 附表19 表一居民点规划安置表19 表二远期镇域用地汇总表20 表三远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1 表四城镇建设区主要道路一览表22 表五文物保护单位紫线控制表22 表六近镇域用地汇总表26 表七近期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26 表八近期建设项目表27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引导规划期内北郊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保证镇内开发建设有序进行,特制订本文本。 第2条(一)镇域范围为北郊镇的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6.23平方公里。 (二)镇区规划范围:北至青银高速公路以南250米,南至老济青路,西至正 阳路,东至西十五路,镇区总面积26.41平方公里。 第3条本文本是北郊镇镇域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镇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文本的有关规定。规划建设管理中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和规划期内颁布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4条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北郊镇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属严重影 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5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四)《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六)《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16号令) (七)《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八)《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稿) (九)《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十)《北郊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北郊镇环境规划》 (十二)其他相关规范、规定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武夷新区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4 第一节区域现状4 第二节有利条件6 第三节重要意义9 第二章总体要求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1 第三节战略定位12 第四节发展阶段与目标14 第三章城市发展15 第一节区域统筹15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6 第三节城市发展格局17 第四章基础设施19 第一节交通19 第二节给水23 第三节电力通信23 第四节垃圾污水处理25 第五章产业发展26 第一节旅游业26 第二节机械电子产业28 第三节资源深加工业29

第四节新兴产业29 第五节现代服务业31 第六章启动开发区域33 第一节基本情况33 第二节功能分工及重点34 第三节重点发展片区35 第四节先行建设项目36 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保护39第一节生态建设39 第二节环境保护41 第三节历史文化保护42 第八章防灾减灾44 第一节防洪排涝44 第二节地质和地震灾害防治44 第三节人防和消防45 第九章保障措施47 第一节规划先行47 第二节项目带动48 第三节投融资政策48 第四节用地保障49 第五节实施环保政策50

前言 南平市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闽江上游,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下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2009年户籍人口306万。南平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连片发展前锋平台。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建阳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本次规划范围主要涉及武夷山市的崇安、新丰、武夷、吴屯、星村、兴田、五夫和建阳市的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等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土地面积1939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33.29万人。武夷新区地处闽北地理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品牌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对接闽东北、赣东南、浙西南等地区。 武夷新区规划统筹武夷山和建阳发展布局,以兴田、将口、童游三大重点开发片区为启动区,按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进行重点规划;武夷山城区(含度假区)、建阳城区的功能布局与启动区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整合、优化、提升。武夷新区最终目标是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附图一)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淄博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综合研究和确定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及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稀薄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总体规划。 第3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五区行政辖区范围。 第4条立足淄博市组群式城市的特点,对市域的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安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第12条提高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强度,协调和促进五个城区的共同发展。以一个中心(张店城区)、四个副中心(其它四个城区)共同形成淄博市城镇体系的复合中心。 第13条淄博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轴以市域内主要联系道路为依托呈"十"字型。确立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适当分担城区部分专业职能,控制城区无限蔓延趋势,并形成小区域范围次级中心,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第14条增强现有城镇经济实力,小城镇集中发展。规划期末,条件较优的现有乡改为建制镇,辖区过小、镇驻地相距较近的乡镇进行撤并集中发展。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34条淄博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41条淄博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所辖五区范围,即张店区、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周村区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961平方公里。分为城区、近郊区、沿路控制区、建制镇驻地、风景文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和远郊区七个层次。 第六章区域交通网络 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 一、铁路交通 第49条为加强淄博对外客货运输,规划将博南铁路与辛泰铁路相连接,并利用省规划的德烟铁路与淄东铁路相连接,为本市对外开放"借港出海"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50条新建博山北站、东站和货场,根据客货运量增长和城市发展需要,扩建淄博站、淄川站站场设施,提高周村站等级。 二、公路交通 第51条在新建公路的同时,加快公路的改建,重点提高技术等级,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中枢、一级公路为骨架,二、三级公路为支线的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 第52条修建南北向贯穿的滨莱高速公路,在张店、淄川、博山城区西侧通过,该路在张店与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相交处,在淄川与胶王路相交处,在博山与北山路相交处,在桓台与章索路相交处,在高青与广路相交处,各规划建设一个互通式立交桥。 第53条改造市内公路干线,国道205线、309线及省道胶王路、湖南路、庆淄路、张田路、博沂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省道章索路、泉王路、博临路、济青路、仲临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在东南部山区建设一条北接博临路、南接仲临路的二级公路。 第54条为保障中心城区的交通畅通,规划修建205、309国道的绕城线,红线宽100米。第55条至2010年全市共设长途客运站9个,总用地40公顷左右。其中张店城区3个,博山城区2个,淄川城区2个,临淄城区1个,周村城区1个。 第57条淄博市系内陆城市,为加强对外贸易往来,应积极创造条件借用青岛港、烟台港、石臼港。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总体布局原则 第64条城市布局为"组群式"城市结构,加强城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促进各城区的合理分工、协作。 第65条强化中心城区张店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增强并完善其市级商务、服务职能,提高整个城市的对外辐射力。 第66条经济、合理利用土地,保持城区间田园、绿化空间,控制城区无限制蔓延趋势,既充分保持组群式城市特点,又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第67条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强化城区间快速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先进的水、电、通信等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