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优.选)

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优.选)

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优.选)
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优.选)

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不同的人对“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的理解,胡文仲先生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吴为善和严慧仙先生则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几位先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由于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单纯就“跨文化交际能否实现”这个问题而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跨文化交际”,而具体到实际交流中,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不能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

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研究的课题不外乎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等,这些课题始终围绕的还是“文化”和“交际”两方面的内容,那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跨文化交际。

一、从文化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世界上大多数社会的群体或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这些文化会因为具体场景、场合不同而表现出种种差异,其次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生活形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交际方面必然会形成文化的碰撞,如果交际双方不能理解对方的文化,就会产生与交际预期的反差,结果当然不会令人满意。

我们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中国学生A:Are you busy recently Fran?

留学生B:Yes,very,I've been working on my lecture that will be given this Friday.

中国学生A:……

这是个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失败例本,主要症结在于交际双方并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正如沃尔夫森(Wolfson)所说,“语言学习者可能用自己母语的语言规则去理解所听到的外语”。A采取了中国人惯常的“试探性”思维习惯,迂回发问,“您最近忙吗?”西方人在没得到了有效暗示的前提下,是不会联想到本义之外的涵义的。再者,A没有处理好“语域”问题,在这个对话中,A、B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决定了话语主动者A应从B的“语域”出发进行交流,很显然A失败

了。

在交际中,人们还会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准则,其结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无意识地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有道理的,很显然,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交际失误,达到一定程度还会带来文化冲突。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常常感觉人际关系冷淡,孤独,这是由于中国的人际关系比较密切,人与人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大于西方国家,我们以自己国家的人际关系来衡量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自然是不合适的。

二、从交际方面看跨文化交际

人们的交际可以分为无意识交际和有意识交际,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无意识行为可能与对方的文化规范相悖,而一旦这样的无意识行为被对方观察到,就会被赋予消极意义,从而会产生特定的反应,这也就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或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前两天看到一段视频,两个男生去一家清真饭店吃饭,在点餐时,男孩A 对男孩B说:“这家店的火烧很好吃,比你上次带我去吃的卤煮好吃多了...”男孩B挤着眼睛小声对男孩A说:“别说卤煮,先点餐吧。”男孩A又说到:“为什么不能说卤煮...”这个时候,店主生气的说了一句:“对不起先生,本店是清真店”。尽管男孩A不是有意的,并且给店主道了歉,但这样的交际仍然是失败的。

现实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中,许多语言都依赖种种惯例而不是依赖纯语言的规则来完成,因此还要注意了解非语言行为方面的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行为动作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也会造成彼此的误解。交际中,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面部表情等都属于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有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去年暑假时,我认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男生,他吃不习惯中国的早餐,于是我们就买了面包、瑞士卷、牛奶给他,我在给他推荐瑞士卷有多好吃的时候,一直说着好吃,一只手还做出了大拇指向上的动作,我看到他表情有点疑惑,以为是他不理解我说的中文,于是我用英文说了一遍,他明白之后笑着接过我手里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在西班牙,大拇指向上表示的意思是太差了,当我说出来的话跟我做的手势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时,Fran当然会疑惑,这就造成了实际交

际中的理解障碍。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就特别显著,如果对对方的文化习俗不熟悉或者不了解,在交际中很有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造成交际障碍。

上面从文化和交际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为什么会出现交际障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使用、非语言使用以及文化等方面肯定有方方面面的差异,甚至是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禁忌,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时,肯定不可能对交际另一方做完全系统地了解,从而在交际中完全避开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的地方,因此,跨文化交际中或多或少肯定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交际障碍,但是我认为交际能否实现,不能单纯的从交际中是否出现障碍来判断,跨文化交际的重点还是在于交际,交际的本质是一种信息的交互,也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而解码则是对接收到的这些语码赋予意义或解释的过程,交际双方由于文化等众多变量的存在,使得交际过程变得十分复杂。

我理解的有效的交际是指,接收信息的人理解了发出信息的人想要传达的信息,至于过程中出现的对对方文化规范的违反,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如果对方不能理解我们的潜在语,那我们就说的直接明了一点;只要我们尊重不同文化,即使是不赞同但也应该尊重,存在即合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此外,我们如果以宽容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就算对方违反自己的文化规则,我们不是去生气指责而是善意解释,我们的交际会更有效也更愉快。

说到底,跨文化交际还是以人为主体的交际活动,因此能否实现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怎么做,除了多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之外,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各方都能保留相同的思想,放弃不同的意见,协力做到思想灵活,不守成规;互相尊重,平等意识强,能够容忍不同意见,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大家就能很快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最终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跨文化交际 -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探析 摘要: 本文以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新课标对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简述了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对我们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五大体系,同时也把文化意识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分级和描述。由此说明了文化意识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understanding of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又可分为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对中外文化异同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提到,“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此为基础,在英语课标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到了文化及文化教学要求。 1. 课程性质 高中课程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跨文化交际》_名词解释

1.Glob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involv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2.Macroculture:The term macroculture implies losing ethnic differences and forming one large society. 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一个大社会的形成。 3.Melting pot means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lities. 熔炉: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4.Microcultures:cultures within cultures 微观文化:文化中的文化 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Chapter 1 6.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values,and norms,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7.Culture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指有意识地把自己归为某一特定文化或种族群体。 8.Subculture are formed by groups of people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 traits that set apart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or dominant culture. 亚文化:具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文化。 9.Subgroup are group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does not agree and with which it ha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亚群体: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交际群体。 10.Rules may refers to socially agreed-on behavior or to individual guidelines for behavior. 规则: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1.Norms are culturally ingrained principl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behaviors which, if broken carry a form of overt or covert penalty. 规范指的是正确和不正确行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Chapter 2 12.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13.Accultur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汉硕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最近很多人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

科技信息 1.引言 交际即是交流,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既然是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也必然在文化及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性格年龄、政治经济、兴趣爱好上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人之间的交际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不过,由于交际者区分度的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跨文化”一般就不同地区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而言的,比之个人,这些群体的差异更为显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世界交流合作的日益加深,跨文化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交际本身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然而跨文化交际并非一件易事,由于一些文化、语言障碍,交际者无法弄清彼此的真实意图,导致了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了交流合作中的损失。当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成败,比如交际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脑海中固有的文化定势、价值观、世界观和民族性格及个人特征、语言习得、思维方式、社会角色以及具体到交际进行时的周边环境、时间、态度等等。在这一系列因素中,有些是交际者个人所独有的,而有些则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普遍存在的。由于个人因素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本文主要从宽泛的交际环境入手,探讨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些主要因素。 2.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 2.1文化影响因素 任何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产生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离开了文化,任何人类行为都无从谈起,跨文化交际也离不开文化这个大背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其所享有的文化具有共同性,他们在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以及对其它文化群体的态度观点上往往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不同地位,可以将其分为群体文化和亚文化。 2.1.1群体文化 群体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单位,因其在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共享,其成员必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由某个群体所共有的具用一定稳定基础的文化就被称为群体文化。既然是群体文化,这一群体中的个体自然会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倾向,而这种倾向恰恰会在其与他人的交际中产生影响,因此全面地了解不同的群体文化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影响、甚至使跨文化交际停滞。 首先,群体文化具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并且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很难变更,具有长期稳定性。“群体取向对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的影响极大,譬如人们交往时习惯讲礼貌,卑己尊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贾玉新,1997:62)[1]由此可见,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双方沟通困难,产生误解和冲突。以中西方为例,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而西方人确认为“天人相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使得中国人更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论在思维模式上还是在语言观上都更注重整体、笼统、综合和重直觉;而西方人则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个人与自然,在思维模式上也更重逻辑,在语言上也追求“精确”的语言观。许多英语学习者也反应:为什么同是描述一个事物,英语中会有许多程度不同的词,而汉语中这样的词却很少,比如“笑”在英语中就可以用“laugh”,“chortle”,“chuckle”,“giggle”,“titter”,“sneer”,“grin”,“howl”,“guffaw”,“roar”,“snicker”来表达不同程度和意图的笑。较之英语,汉语在语言上就显得比较笼统和概括了,这主要是由两种群体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而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异同之别。”(于贵敏,2004:77)[2]因此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推动交际的正常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群体文化会导致相似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以某一民族的群体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并与其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就中、美两国人民的民族性格而言,中国人长期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主张仁爱慈悲,反躬修己,因此整个民族性格中以自尊自谦,偏内向为主,从而导致了中国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晚辈”、“不好意思”、“见笑了”等表示恭谦的话。比如中国主人招待客人时,尽管是倾力而为的一顿盛宴也自谦地说,“没什么好东西,让你见笑了。”而对于那些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具有强烈的物质意识和自我意识,在民族性格上也更倾向于外显。如果不了解这些性格的差异,很可能会让美国客人误会中国主人的盛情,从而造成交际时的不愉快。当然,随着社会交往的加深,每个民族都在接触着更多的异文化和异群体,他们的民族性格在交往中也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若不是由深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起的,那也就是些浅层的、表面的变化。因此不同的民族性格依然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之一。 2.1.2亚群体和亚文化 亚群体和亚文化是针对主流群体和主流文化而言的。所谓亚群体是指一个在社会上不享有很高声望,没有权势(指在文化上)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所享有的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它们不论在使用范围或是使用人群上都不占主导地位。一直以来,人们在谈论亚群体和亚文化时都将其放置在某一国度的民族或地域之间进行讨论。如果说不同语系、不同语言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容易引起交际障碍的话,那么植根于同一文化大背景下,享有同样语言但又存在着文化冲突的群体之间则更容易激起交际误解。比如,当汉族人与回族人交往时,他们可能因为彼此都是中国人而忽略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当一个汉族人用左手给回族人递食物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产生了:因为在伊斯兰教的人看来,左手是不洁的,因此给人递食物要用右手。今天,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已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亚群体和亚文化,尽管这些亚文化只是刚刚诞生还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们的发展是迅速的,影响人群也是越来越广泛。比如,现在的网络用语就是计算机群体在这个特殊文化中创造出来的:“灌水”、“沙发”、“斑竹”、“版主”、“886”……如果交际者不溶入这种文化中,不学习这种独特的“语言”,也许在计算机网络世界中,他将“寸步难行”,无法与人交际。 对待亚文化,一定要避免带有定势。“从本质上说,定势是过于一般化的,忽略了个体差别,夸大了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会带有感情色彩,伴有固定的信条。”(李建忠,2002:70-71)[3]众所周知,“所有集团都有民族优越感,都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姚明发,2007:176)[4]不光是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别之间带有这种浓郁的优越感,就是地域之间、职业之间、阶层之间亦不例外。前文我们也已提到任何文化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异同之别,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切忌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从而对别人的行为和语言带有偏见。 2.2交际场合与交际关系 有效的交际不仅仅受到宽泛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还受制于具体的交际情景、场合、交际关系等一些微观因素,毕竟语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交际场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分为时间场合和物理场合。前者主要是指时间对交际的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交际双方往往会选择早上或下午进行会谈;而选择宴会等其它方式的私人会见时,又往往在晚上。并且见面的时间不同,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甚至所选择的服装、见面地点及表情行为也大大不同。后者则是指交际的地点,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不但对话语的选择要小心谨慎,还应注意自身的仪表行为,一举一动都应符合“场合”的要求。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与会双方应尽可能的使用书面语,穿着也应正式得体。若一方或双方穿着过于随意,并大量使用俚语、大白话,则会使交际对方感觉不到合作的诚意,进而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办事效率等产生怀疑,影响到双方的交际与合作。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交际关系。英语初学者常常会刻意记住两条寒暄语:“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前者是熟悉的人之间使用的,而后者则在初次见面时使用。不难看出交际双方的关系也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同样都是与其它国家的公司进行会谈,但由于合作关系的不同,交际时所使用的言语和其它交际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认为都是正式会谈而“平等”对待的话,就会使交际关系较亲密的合作者感到拘束与虚伪,而使交际关系较为一般的合作者感到不严谨和过于随便。交际关系还包括交际者角色。客人和主人的交际言语与行为态度肯定大不一样,如果客人与主人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那岂不是“喧宾夺主”,主客不分吗?由此可见,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需要不同的交际方式,若混淆一气,只会导致交际受阻。因此分清不同的交际场合与交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3.结论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隔阂和误解,更严重的还会产生碰撞与冲突。如何有效地消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呢?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在文化上尽可能多地了解彼此存在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文化,摆脱因种族主义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定势和偏见,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于桂敏.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4,20(3). [3]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素[J].外语教学,2004,23 (5). [4]姚明发.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与情感[J].广西社会科学外国语, 2002(1).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魏婷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使得交际失败。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包括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以及交际过程中具体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等。了解到以上各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使交际更为顺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群体文化亚文化 人文社科 536 ——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分析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barrier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eralizes the types of surface barriers and underlying barriers ,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on how to clear t he barriers by furthering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it cultur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barriers; Teaching and learning 0 引言 对于文化,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各自的学科特性有不同的解说。至今,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已达近200种。但仔细分析后,又可以发现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概括起来,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次。前者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如风俗习惯、道德风尚、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后者指的是精神本质层面,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深层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通过表层文化表现出来,因而,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对另一文化的接受,从而形成文化障碍,给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带来种种困难,甚至导致交际失败。笔者试图对英语学习中的表层文化障碍和深层文化障碍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1 表层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1. 1 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不同理解 词汇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随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都可以称为词汇的文化内涵[1 ]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实际上只有部分词汇完全对应,而另一部分词汇虽有局部对应的解释,但在词义或文化内涵上不完全相同。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依赖与亲密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所以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下面是一些例句,划线部分是动物名称,括号内是其在英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 Just look at the way he treats his wife! He is a beast . (凶残的人) 2) Bill is taking his bird to t he pictures tonight. (女朋友) 3) Don’t listen to her gossip ; she is a cat . (心地恶毒的人) 4) I am not a chicken. I just don’t want to offend anybody. (懦夫、胆小鬼) 5) She likes to stay at home , but her husband is a bit of a gay dog. (爱玩的人) 6) Why did you put your finger in the fire , you silly donkey ! (傻瓜,固执的人) 7) In t he city I was nothing , but t here in the countryside I was considered a big fish. (大人物) 8) Don’t t rust him , he’s an old fox. (很狡猾的人) 9) The lions at her party included two famous authors and a musician. (大人物) 10) Come here, you little monkey. What have you done (调皮鬼) 11) Don’t be a pig , Jimmy ; leave some cake for your brother . (贪婪、肮脏或没礼貌的人) 12) She has face like an angle, but he is really a terrible wolf . (凶残的人)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 (6)文化模式: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综述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综述 作者:黄秋实单位:沈阳市旅游学校 随着国际化交往的不断深入,世界的融合,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人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由于人们所处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经济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各自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发展成了社会规约和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不同会对人们的交际带来困扰,下而仅就语言等几方而进行探讨。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际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我们在谈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因为一句话不得体,使听众发笑、不快或者气愤。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语言习惯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邻里之间碰面,见到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实这并不是真的问你去了哪里, 吃了没有,这只是我们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己,甚至可以说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而西方人见面更多的是说:hLgoodmorning/after-noon/nigh^hello……而绝不说我们打招呼的语言。在他们思想中,你要是问他们去哪了,就是干涉他们的隐私,会引起他们的不快;要是你问的是“你吃了吗〃,他们则会误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当夸奖对方说”:你真美!〃回答总是〃:谢谢〃,而我们却认为那是不谦虚的表现,总是回答“: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这些语言的不同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密切联系,了解这些对跨文化交际会有一定的帮助。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指挥棒,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指定性的作用。霍夫

斯特德提岀了识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而,在此仅就权力差距大小而举例,说明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国文化权力差异大,在称呼语中反映就比较明显。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称呼语中不仅包插姓氏,而且加上头衔,或者喜欢使用表明对方身份的称呼语,这样的称呼语表明说话人与对方的权势关系和辈分关系,上下级之间这样,同级别也这样。如张处长、王总经理、高教授、赵伯伯等。而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是儿媳直呼公、婆的大名,儿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称,对于我们也难于理解。 经济的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的重头戏。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对文化要求日益高涨,从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我们要走岀去取其精华,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的和平,为进一步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才能有机会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的有利保障。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们听到的童话故事就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特点。西方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有神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者,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基督徒绝对敬畏上帝、服从上帝。而在中国人们信仰的儒道佛是无神教。这样东西方就形成了差异,在许多谚语中就有所体现。英语里人们认为上上帝高于一切,上帝无所不在;在汉语里人们这样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中国人认为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当众多的神。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利用儒家的天命思

《跨文化交际》名词解释

1. Glob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involv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2. Macroculture :The term macroculture implies losing ethnic differences and forming one large society. 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一个大社会的形成。 3. Melting pot means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lities. 熔炉: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4. Microcultures:cultures within cultures 微观文化:文化中的文化 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Chapter 1 6. 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values,and norms,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7. Culture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指有意识地把自己归为某一特定文化或种族群体。 8. Subculture are formed by groups of people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 traits that set apart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or dominant culture. 亚文化:具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文化。 9. Subgroup are group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does not agree and with which it ha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亚群体: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交际群体。 10. Rules may refers to socially agreed-on behavior or to individual guidelines for behavior. 规则: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1. Norms are culturally ingrained principl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behaviors which, if broken carry a form of overt or covert penalty. 规范指的是正确和不正确行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Chapter 2 12. 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13. Accultur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new host culture. 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14. 分隔和隔离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 refer to maintaining one's original culture and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culture.

跨文化交际小感想

Study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跨文化交际这堂课上,不仅仅让我仔细地思考了该如何与外国人交流沟通,也在同时让我更加认真地对待与任何人的交流。 同时,这堂课也为我们重要的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正如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所说: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我们学习英语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交流。在英语学习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有益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 时间飞快,记得当初还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节课,转眼这门课程就要结束了,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学习这门课程。 我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很感兴趣,所以收集了些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资料,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我们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is class, let me just to think carefully ab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but also at the same time let me more seriously and any person ex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se is also important for us second language - English learning to lay a more solid foundation.As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aid: language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We study English is also in order to better and mo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learning, culture refers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y,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way of life, literature and art, behavior norms, values and so on. Contact and understand the English culture is benefici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use, helpful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culture, more beneficial to develop and improve our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daily life, we should be more active, conscious and absorbed into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Time flies, remember 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and this course is going to end, I will at a later time to study this course.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o a collection of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2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