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
江雪华① 申荷永
【摘要】目的 旨在对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进行概要的介绍与评述。方法通过对积极心理学文献资料的回顾,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幸福的概念构成、测量评估及积极干预方面的主张。结果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积极心理学将幸福的概念划分为快乐、投入、意义3个层次,并且分别都已有实用有效的评估工具可以用于临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了积极干预在建构快乐、投入与意义方面的功效,积极干预将成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有效的补充.结论 积极心理学将有助于拓宽临床心理学的视野,打破仅仅关注于痛苦和如何减轻痛苦的局限.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综述;幸福;积极干预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Jiang Xuehua, Shen Hey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uversi-1y, Guangzhou 510631, P. K.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nd comment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The opin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assessment and positive interventions of welt-being were analyzed by reviewing therecent literatur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As the main concer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happiness was parsed into three domains: pleasure, engagement, and meaning, and there arenow valid and practical assessment tools for each of these constructs appropriate for clinical setting. Increasing evidencesdemonstrated th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interventions aimed at constructing pleasure, engagement, and mean-ing. Positive interventions might usefully supplement direct attempts to prcvent and treat psychopathology. Conclusion Pos-itive psychology may be helpful to broaden the focus of clinical psychology beyond suffering and its direct allevi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Reviews Well-being= Positive interventions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Martin E. P. Seligman倡导,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1].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源自于与人性同样久远的话题,那就是对幸福的追寻”[2],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关注幸福与最佳机能的领域,乍看起来似乎与主流的临床心理学没有明显的关系,但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认识到临床心理学中的不平衡,因为临床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的确只是关注精神疾病.”[3]二战后临床心理学在精神疾病的评估、理解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临床心理学似

乎成为了治疗创伤的学科,人类积极的发展因素未受到足够重视。积极心理学认为即便那些患有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减轻痛苦,处于混乱中的人们需要更多的满意、愉悦与快乐,而不仅仅只是减少优伤和烦恼;人们需要建构力量,而不仅仅只是纠正缺陷;人们需要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这些并不会因为痛苦减轻了就会自动产生[2].
1“幸福”的概念构成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是“超越没有抑郁、焦虑和愤怒之上的一个过程”[2].为了便于对“幸福”进行科学的操作,研究者们将“幸福”,解析为3个层次[2],以此作为对“幸福”开展科学研究的开端。“幸福”的第一个层次是快乐的生活,关注既往、当下和将来的积极情绪.既往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和平静;当下的积极情绪包括躯体的愉悦(例如即刻而瞬间的感官愉悦)以及复杂的愉悦(例如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的愉悦);有关未来的积极情绪则包括乐观、希望和信念.快乐的生活要使积极的情绪最大化、消极的情绪最小化,这似乎涵盖了通常意义上的享乐主义的幸福理论.第二个层次是投人的生活,发挥个体积极的特性,这些积极的特性包括性格力量与才能。积极心理学研究所指的性格力量是那些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美德(例如,英勇、领导能力、仁慈、正直、创意、智慈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4]与才能不同,力量更具有可塑性,更遵从于意志,力量本身就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它们可以实现一些更伟大专注和沉浸,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将这种生活称为“投人的生活”.第三个层次是有意义的生活,从属并服务于一些积极的制度。历史上,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将更多的兴趣放在那些不健全的制度和社会条件上,诸如那些“主义”一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能够使得人性得到最好的发挥?’,积极的特性与悄绪在积极制度的背景下将会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快乐的生活、投人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这3种生活可以被视为通往幸福的3种不同的途径。
2.“幸福”的评估测量
积极心理学研究所得的结论只有通过测量才可以发挥它们的实用价值,积极心理学投入了相当可观的力量用于发展可靠、稳定而有效的评估方法。虽然这其中的一些评估方法是出现在积极心理学发展之前,但是其中更多的评估测量方法是通过积极心理学家急切地将它们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从而使得它们更快地得到确认和传播。积极心理学中与临床心理学犹为相关的一些评估策略

如下。
主观幸福感是1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但却很少在病因学的研究中得到测量[2]. Lubin和VanWhitlock在观察中发现常用的使用症状进行评估的方法并不如期望的那样有效,“有时,病人后来会说他们曾想按照那些症状条目检查一下自己,但他们通常都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太消极和自责了。相反,具有一定程度的满意度的领域则会显示出可能有助于建构成功干预的潜在资源、力量或支持的来源[5]。对幸福感进行测量可以使人们关注来访者和治疗师具有高度功能状态的领域,并可以对障碍失调背后的心理过程有更全面的理解。目前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使用最广泛的自陈式量表是Diener (1985 )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Lyuhomirsky和Lepper(1999)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和Fordyce编制的幸福感测量。抑郁与幸福感之间呈现负相关,但又不是完全的负相关,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建议对大多数的治疗面谈进行两种快速的情绪测量: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Radloff,1977)和生活满意度量表 (Diener,1985)(}}. I}床研究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同伴报告、日记、结构式访谈等其它辅助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综合的评估。
“幸福”的第二个层次是投人的生活,通过投人个人的力量与才能进人沉浸的状态,这就需要测量积极的性格特性:才能、兴趣与力量。才能与兴趣的测量在别的研究中已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因此在积极心理学中主要关注于力量与美德的测量。在2004年,Peterson和Seligman出版了力觅的分类目录,首次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分类,作为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的补充。以DSM作为借鉴,性格力量的分类目录建立了24种人类力量的10个标准,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6种美德,是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如一的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主要类别:智慧与知识、勇气、爱、公正、节制与超越闭。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已经编制了两个自陈式量表对这些性格力量进行评估:行为价值量表和青少年行为价值量表,目前行为价值量表正在被翻译成中文、日文等其它语言.虽然力量的行为价值量表和青少年行为价值量表还没有在临床人群中广泛使用,但却具有作为诊断工具的潜在作用,可以作为自陈式量化测量缺陷的补充,评估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力量,为建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2]。Peterson与Seligman曾提出这样的设想:心理障碍 “真正”的病因可能是这些性格力量的缺乏,而不是抑郁和物质滥用这样的症状堆积[6]。但是要验证这样深层次的设想还有待时日。
投人的生活指的是1个人发挥自身的力量与才能去面对挑战.投人与沉浸是发挥力量与才能通常可以获得的回报。投入虽然从享乐方面并不

直接产生快乐,但投人的确是i种不同种类的满足感.沉浸是一种1个人在竭尽全力投人自己的力危与才能去面对力所能及的挑战时所伴随的一种特殊表体验。虽然治疗师熟悉于测量沉漫的相反状态如厌倦、焦虑和冷漠,但几乎完全没有开展作为一种建构过程的沉浸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的探索。沉浸问卷“幸福”的第三个层次是有意义的生活,是指归属和服务于比自己更强大的一些东西。个体所选择的与之发生关联的这些“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在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中寻找到意义;另一些人则在他们的工作中或是在业余爱好中寻找到意义;个体几乎总是从多方面的重叠交叉的依恋关系而不仅仅从单一方面寻找意义的存在。个体寻找意义的背景选择是独特的而且常常是特异的,因此测量意义的方法常常是开放性的[2].最初研究者们通过访谈探索意义不同的主题进行意义生成的研究.测量意义的第二类方法是基于书面的叙事,常常是对一次重要的生活事件、一次生活变迁或一段时间内的冲突进行书面的叙述,使用生活叙事测量的研究更倾向于将坦白而暴露的书面叙事作为一种干预而不是诊断工具,关注于意义生成过程的自陈式测量则有广泛应用的生活目的测评和幸福定位问卷,前者测量回答者如何有意义地判断他们的生活;后者要求回答者确认3种获得幸福的不同途径:通过快乐、通过投人和沉浸、通过意义。
3建构“幸福”的积极干预
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治疗师可以缓解来访者的障碍和消极情绪,但却极少有人论证治疗师可以使来访者幸福。积极心理学坚信这一状况需要发生变化:治疗师确切可以给来访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投人和意义扩而不仅仅是减轻抑郁、焦虑和愤怒;即使减轻消极因素的治疗开展得十分成功,“幸福”并不能自动产生;使来访者实现快乐、投人和意义的技能是与抑郁、焦虑和愤怒进行斗争的技能的重要补充;未来治疗师的工作将不仅仅是减轻消极,而是要帮助来访者建构快乐的生活、投人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建构这3种生活的技术被称为“积极干预”[2].
Fordyce是最早开始通过实证研究去发展和验证幸福干预的研究者之一。在1项研究中,Fordyc。将从未接受过调查的社区学院的班级进行随机分配,实

验组参与者接受有关增进幸福的策略方面的详细指导(如保持忙碌,投人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在学期末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感到更幸福,焦虑与抑郁则明显减少,在9^18个月后的回访中,大多数参与者报告感到幸福感的持续增加,这项研究提示了幸福感持续变化的可能性[7], Burton和King采用随机分配,安慰剂控制的实验设计检验书写干预对情绪和躯体健康的影响[8].千预组的参与者每天用20分钟记录自己强烈的积极体验,连续3天,控制组的参与者则记录一些相对中性的主题.结果表明记录积极体验可以导致情绪的短期促进,而且干预组的参与者在随后的3个月中较少光顾健康中心.Emmon,和McCullough发现感恩干预能增进积极情感[9]。千预组的爹与者每周记录5件他们觉得需要感谢的事情,连续10周,两个控制组则分别记录每天的麻烦事或是中性的生活事件.所有的参与者都必须对生活整体感受、对下1周的期望、对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每周评估.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的参与者对生活普遍感觉更良好,对未来的1周感觉更乐观,与他人的关系感觉更密切,有了更多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减少。在追踪研究中,每天进行感恩记录,持续两周,控制组参与者则记录他们比别人好的地方或是一些中性事件,在第一阶段所发现的积极影响重复出现。
在一项严格的随机分配、安慰剂控制的网络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471名参与者对5种积极干预进行了比较[2].这5种积极干预分别为:“你的最美好时光”,写1则自己在最佳状态时的故事;"3件好事”,记录每天发生的3件好事,为时1周厂感恩拜访”,写1封感谢信,约见所感激的对象,然后亲自大声地朗读感谢信;“认可你的力量”,通过测评获悉自己得分最高的性格力量;“使用你的力量”,通过测评获悉自己得分最高的性格力量,并且在1周内的每天用一种新的方式使用一种不同的力量。要求所有的参与者记录1周内他们每天晚上的最早记忆,并在完成随机分配的干预的即刻、1周后、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完成幸福与抑郁调查,所有的参与者一即使是控制组中的参与者一都比测试刚开始时感到更幸福而较少抑郁,这似乎表明带有获得的期望(提高幸福感)、由1个专业形象分配参与某件事的行为足以使得1个人在短期内振奋精神.1周后,安慰剂早年记忆控制组中的参与者的幸福与抑郁病症状恢复到他们的基线水平,并在随后6个月一直保持在基线水平。“你的最美好时光”干预的参与者表现出了与控制组参与者同样的模式,即幸福感的即刻提高和抑郁症状的即刻减轻,但是在测试后不能得到持续。“感恩拜访”组

与控制组、“你的最美好时光”组相比,效应相对持久一些,在随后的1个月中幸福感明显提高(是这项研究中最显著的量化效应),但与控制组相比在随后的1个月中抑郁症状并没有减轻,在这之后与控制组相比就没有了显著差异。“使用你的力量”和“3件好事”干预的参与者与控制组相比,在实验刚结束时并没有提高幸福感,也没有减轻抑郁,但是在随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幸福感显著提高而抑郁显著减轻。
虽然上述积极干预研究的对象都是非临床的参与者,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了减轻抑郁症状、提高幸福感的有益效果,提示建构积极情绪、投人和意义可能是减轻抑郁的途径之一目前有关积极干预的研究中,仅有1项研究是以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在这项小规模的未受控制的读书疗法研究中,16位患有抑郁的个体通过阅读、讨论一些可以提高他们生活满意度的策略,其中的13人在完成干预后达到了减轻抑郁的效果。未来研究的1个中心问题就是那些设计用于建构积极情绪、投人、意义的干预是否能有益于临床和亚临床的患者.另一方面,治疗通常是多种千预的组合,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积极干预的最佳组合和最佳顺序。研究者还需考虑的间题是在治疗中如何将这些“建构那些令人强大的元素(build-what's-strong)"的积极干预与传统的“纠正那些令人犯错的元素(fix-what's-wrong)”的治疗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2]。诸如去灾难化的抗抑郁技术将如何融人用以提升积极情绪、投人和意义的面谈中?针对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与积极干预相结合是否有叠加效应?如何将抗抑郁药物与积极干预相结合?
积极心理学没有发明积极的情绪,或是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贡献在于支持对“幸福”这样的主题进行主流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1项重要任务就是收集和巩固那些可能根植于哲学、教育与宗教中有关建构积极情绪、投人和意义的理念,然后对这些理念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诸如建立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进行积极千预的有效性研究等,“使得往昔的智慧得以闪耀实证研究的光辉”[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拓宽临床心理学的视野,打破仅仅关注于痛苦和如何减轻痛苦的局限.
4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Duckworth AL, Steen TA, Seligman ME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 (1);629-651
[3]Gable SL, Haidt J.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Re 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2):103-110
[4]Peterson C, Seligman ME.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

book and classif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Lubin B. Van Whitlock R.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rief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Journal of Clinic Psychology, 2004, 60 (1):11-27
(6]Seligman MEP, Peterson C.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In; As pinwall LG Staudinger UM eds. A psychology of human strength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305-317
(7}Fordyce MW A program to increase happiness; Further studies Journal of Counsel Psychology,1983.30(4):483-498
[8]Burton CM King LA. The health benefits of writing about intensely positiv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D4,38(2);15D-163
(9]Emmons RA. McCullough M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 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4(2):377-389 (10]Grant GM. Salcedo V, Hynsn L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 of lif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5. 76:1203-1208




积极心理治疗的策略
高军罗 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24-175-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成熟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in。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言,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动m。积极心理治疗秉承积极心理学这一“反动”传统,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策略。
1.积极心理治疗的兴起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传统疗法皆强调人性中的消极倾向,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由本能驱使或受环境决定,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可能会毁坏他人和自身习。所以,传统心理治疗重在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以医生治疗身体疾病的模式治疗心理疾病。因此,传统心理治疗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动机和大脑,从而使心理学成为“受害者”的学科。
积极心理学家佩塞施基安认为传统心理治疗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一种在机械论时代产生的关于人的图像i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本身蕴藏着生病和健康两种能力。心理疾病是人的基本能力在分化为现实能力时产生的冲突。而心理健康就是运用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战

胜疾病和冲突。同时,积极心理治疗提出“积极预防”思想,认为“治疗并非以消除心理紊乱为目的,而在于首先发动患者身上的能力和自助潜力,有效抵御心理疾病,而不是事后治疗}r,
2积极心理治疗实践中常用的策略
从积极心理治疗的实践看,它对酒癖以及婚姻、教育、抑郁症、性障碍、心身疾患均有效。在积极心理治疗模式中,经常使用以下策略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1自助策略
即人基于自身的潜力,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和积极构建自身力量战胜疾病的能力。患者主动寻求治疗师的帮助、描述问题或症状;与治疗师共同分析症状原因,乃至对待疾病和冲突的康复愿望,都属于自助范畴。所以,患者除拥有疾病和冲突之外,还拥有自我解决冲突的能力。在积极心理治疗框架内,患者不仅是问题的携带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
2.2跨文化策略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个人经验的形成依赖于对内外环境的体验,每个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都存在跨文化问题。我们应使患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会受到不同的评价,以此扩大病人的视野。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运用跨文化因素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继而促进由基本能力向各种现实能力的正常转化。积极心理治疗认为,影响人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主要来自两方面:(1)社区文化,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文化基调;(2)家庭文化,不同的家庭有它独特的教养方式。所有这些都使个体变成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独一无二性可以处理文化内部以及跨文化所带来的问题。因此,积极心理治疗强调具体分析每一个人的文化现象。
2.3构建力量策略
构建力量是指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帮助患者培养和建立积极品质以战胜心理疾病的过程。积极心理治疗反对传统心理治疗事后治疗的做法,认为心理治疗更应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培养和塑造人类天生具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增强心理疾病的抵御能力。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列出的如智慧和力量、勇气、公平等6种美德及其对应的创造力、好奇心、批判思维等24种力量,并基于这些美德和力量编制优点同卷。但是,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于最重要的美德和优点的看法可能有差异,所以,本土化的美德和力量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2.4积极的解释策略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视角评价同一种症状,会得出不同的含义。积极的解释策略是指,立足于现实和文化,运用人的直觉和想象,甚至是幻想,从消极的症状中寻找积极的解释,使得治疗师和患者之

间易于互相接纳,同时,也使患者更容易处理那些与疾病有关,但不愿意暴露或完全暴露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积极的解释和幻想是想i上患者摆脱消极的状态和传统认识,取之以新的积极认识。显然,积极的解释并非治疗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策略和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显示了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5神话和寓言故事策略
积极家庭治疗模式中,经常使用东西方神话和寓言故事作为治疗的媒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神话和寓言故事之所以有效,是基于人类的直觉和想象这两种本能。神话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打动一种认识媒介—直觉,促使人们进行不受限制的幻想和想象,这种幻想和想象更多地受故事中的幻想现实的直接控制。人不仅可以通过抽象和理论概念进行思考,直观、形象的思维和幻想也能促使人们理解自己的问题。神话和寓言故事以某种形式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或社会的冲突,并且提供一此解决冲突的可能性神话和寓言故事脱离直接的经验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一些哲理、寓意,还可以促使患者对反映出的东西进行反思。
3总结
积极心理治疗并不排斥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谈话疗法等治疗方法,而是尽可能地将各心理治疗流派的合理之处纳人自身的范畴。因此,积极心理治疗不是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并列的方法,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Sheldon-nC旧比】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Psychologist[J].2001, 56(3):216-217. [2]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oo7-oz-oo9.
[3] STEPHEN JOSEPH&P.ALEX LINLEY,Positive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rapy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March,2005,5(1):S110.
[4] N.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价蛛白 锡堑,译J匕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28.
[5]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简介一积极心理治疗[Ml.白锡方择北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8.




积极心理治疗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
李永慧
(华东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上海200237)
[摘要]积极心理治疗主张心理咨询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等。目前,积极心理治疗已经成为心理咨询领域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咨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应将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念引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这不仅对于心理咨询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

质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6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7-192X(2010)01-0078-04
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然而由于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咨询主要以人的心理问题为研究中心,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心理、问题行为,易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怀疑感和抵触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将研究内容从焦虑、抑郁等消极方面转向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通过积极心理治疗使来访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唤起来访者自身成长的力量。
当前心理咨询过程中常见的一些
现象
(一)消极心理学对心理咨询模式的影响
L从传统咨询理念来看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对于人性存在一个相似的隐喻,即否认人性的独特性,将人喻为机器或动物,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是被动的、消极的。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人性论和消极心理论。其研究视野指向于人心理的消极层面,强调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追求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2.从咨询对象来看
学校心理咨询主要以发展模式为主,强调应遵循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矛盾和个别差异,帮助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但受消极心理学主要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的治疗模式的影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从积极心理治疗的视角来看,人生来就有对幸福和卓越进行追求的心理倾向,在追求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或困惑,因而需要寻求帮助和指导。换言之,心理咨询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心理的内在力量和积极方面,让学生获取幸福感。如果把心理咨询视为只是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阻抗,而且还可能造成不良心理暗示,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关注消极的心理现象,起不到促进学生心理积极成长的作用。川
3.从咨询目标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预防教育为主。二级目标是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三级目标是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长期以来,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往往偏重于三级和二

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较为忽视。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的目标除了解决心理问题之外,还应包括积极情感和幸福能力的形成,而这方面心理品质的形成依赖于人自身所蕴含的积极潜能。在咨询过程中,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实现个性和谐发展。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二)消极性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
在咨询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时需要采用一些量表。量表本身并无积极和消极之分,只是依其测查的内容加以区分。比如,SCL-90量表的项目主要来自精神病症状学,其目的是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及严重程度如何,不适于比较普通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学校心理咨询要以发展模式为主,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问题大多是其发展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如果运用某些以消极内容为主的量表来测查和分析并不适合。它可能会使被试受到不良暗示的影响,降低测查的真实性。所以,采用一些中性的、积极的量表,如生活质量问卷、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等,在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的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目标和积极心理暗示,有助于提高咨询效果。Izl
综上所述,传统的心理治疗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患者疾病的评估和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患者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心理治疗师把患者的心理疾病纳入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心理疾病。因此传统心理治疗者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治愈病人。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对传统的心理学模式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改变一些关于心理咨询教育的认知误区,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正如有论者所说的那样:在这样一个要求幸福的时代,人类已不再需要用消极来时时对自己发出警告,而是需要用积极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和信心,这是我们当前社会的最大实际需要。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分析与思考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内涵
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心理疗法。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心理治疗有所不同,它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时的重要性,将心理学的研究

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L,}理状态方面,以促进个人、群体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疗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积极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观包括以下内容:
1.积极观?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赞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131在传统主流心理学模式下,人们总是过分注重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在物质世界丰富的今天,人类自身却并未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实践证明,仅是对问题的事后弥补并不能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改观,于是积极心理学抓住积极字眼,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
2.幸福观。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研究,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因而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4]
3?预防观。积极心理学既关注心理问题的负
性层面,更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个体自身的力量来预防和治疗有关问题。在个体干预途径的选择匕提倡提高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
克服出现的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就是通过增强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干预心理或行为问题的集中体现。积极心理治疗致力于利用人们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自身的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其核心是让病人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5J
(二)积极心理治疗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1.激发来访者积极的认识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具备认识能力,并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四种形式:感觉憾知觉能力)、理智(也就是基于思维的理性能力)、传统(在已有经验传统基础上的学习能力)和直觉(灵感能力)。人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白己的看法或对他人做出评价的一种能力,伴随着这种看法和评价,主体就会产生相应的认识体验。心理治疗实践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以上四种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的。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大多是带着问题来的。咨询师要以发展的眼光、

积极的态度,相信来访者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并运用积极心理治疗帮助来访者抛弃对自己的问题行为、古怪行为的传统认识,借助自身的内在力量和潜力建立起一种积极认识,并使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积极的认识抱有始终的坚定性。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主要以跨文化的方法来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从而使来访者能感受到自身问题行为、古怪行为的合理化、正常化的一面。积极心理治疗在使来访者获得积极认识时强调来访者的自助,即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而使自己感悟到对问题的积极认识以及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并树立起信心和希望。
小A是一个文静、秀美的女孩。大二上学期男友提出分手。由于双方各在异地,男朋友遇到了一位对他很照顾的女生。这个打击让小A很受伤,心情灰暗,学习、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咨询初期,咨询师通过共感、尊重,与小A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在使小A认识到失恋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逆境的同时,体验到无助面前的被支撑感。随后帮助小A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辅导员老师让小A协助做办公室助理,微小的进步都会得到老师适时的鼓励和赞扬。班级举办联欢会让本来就是文艺委员的小A策划并主持。宿舍同学集体为她过生日。小A感受到了爱和关怀,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积极认识能力。失恋虽然带给她痛苦,但也让她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咨询的进展,小A从失恋的痛苦中有了新的收获。
2.帮助来访者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
研究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临床咨询实践告诉我们,帮助来访者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因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既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欢乐、好奇心、谦虚等。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要能对各种各样的情况进行反应,这些反应往往超出来访者的预料。比如,不指责来访者表现出的不适宜的行为,即接受对方“坏”行为的能力。这有助于治疗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使来访者对治疗者更加信任,有助于来访者提高自尊,激励其完善自己,从而达到一种满足感,并产生愉悦的心理。在这种咨访关系中,来访者也在学习咨询师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行为,并应用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去。这种体验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减少防御心理,认真地探索自己,理解和接受新的观点

,学习和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来访者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中,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潜能,借助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自身也变得更有力量。
小B是被母亲和辅导员强制送来咨询的一位大二男生,生长在单亲家庭,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对其“独裁专政”。所有的事必须按母亲的要求去做,稍一反抗就会遭到训斤,自己的人生道路完全是按母亲的意愿在呈现。小日从小就没有表达自己内心需要及满足的经历,没有积极情感体验的经历,对于内心情感的需求采取逃避、抗拒的态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小3面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大一下学期5门课不及格,厌倦大学生活,对学习没有信心,不会和同学相处,自称是“大学校园中的不良青年”,母子关系紧张。
在咨询中,咨询师无条件地接纳小B“一切行为”的态度,使小日很放松,消除了他刚进咨询室的那种抵触感,也对要改变自己的现状树立起了信心。帮助小B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内心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是他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咨询的目标。此外,从母亲的行为方式改变入手,营造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日有一种归属和爱的家庭氛围。几个月的咨询下来,母亲与小B的互动方式有了明显改善,母子关系逐渐和谐,这也使小B从内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不断进步,与同学的关系也有了明显改善。
3.帮助来访者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治疗在个体水平上主要关注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期望通过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来使患者激发自身的力量而改变对问题的片面看法。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而形成的,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变成一种稳定的东西时,积极人格品质就形成了。比如,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到他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有助于个体健康成长。积极心理治疗主张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单纯性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并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发掘其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善于捕捉来访者身上所具有的积极人格品质,帮助来访者寻找正向积极的自我。人性层面的积极人格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交往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等,这些积极人格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

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
小C是大一女生,通过艰苦的努力考入大学。进校以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心理上不适应,一度心情压抑、自卑、孤独,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最终决定要休学回家。
咨询中小C情绪宣泄阶段过后,咨询师了解到小C来自贫困山区,尽管家中贫困,但家人还是全力以赴供她读书。小C在家人心目中是一位佼佼者。然而当她面临角色转换、新的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自我价值感被粉碎了,最终陷入了孤独、自卑之中。咨询师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小C发现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和闪光点,并真诚地、适时地予以反馈。比如,小C很爱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将来变得出色能让父母生活得更好。这显示了她的爱、希望与忠诚的积极人格品质。尽管自己家庭贫困,但她还主动帮助其他家境贫困的同学,显示了她善良的人格品质。小C从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变得开朗、自信,压抑的症状得到缓解。
总之,积极心理治疗为』i.,,理咨询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它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丰富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2]陈家麟。王兆轩.幸福感研究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J}.心理科学,2008(5).
[3]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理论观察,2006(4).
[5]任俊.积极心理学t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王树江.论心理咨询过程中个案的消失 [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7]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0).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
尹秋云
(贵港职业学院,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因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倡导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来治疗并最终预防心理问题的咨询思维,为心理咨询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对高职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心理咨询理应主动借鉴积极心理治疗理论的积极元素,在咨询实践中重视以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积极能力增进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理论;高职心理咨询;启示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也因秉承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培养来访者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而备受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关注。高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力于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发展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

康发展为目标,但因深受“问题解决式”的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及模式影响,高职心理咨询主要驻足于学生心理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个体发展的消极作用,在实践操作中常采用“问题发现、成因探究、问题消减”三步曲来建构咨询过程,而心理问题的消减并不等同于心理积极品质的增加,因而很难实现高职心理咨询的目标。而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倡导通过积极人格的塑造来治疗并最终预防心理问题的咨询思维,跳出了问题解决的传统型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模式框架,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也为高职心理咨询打开了一扇通往咨询口标的理论之门,对高职心理咨询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1.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强调人类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策略。认为在治疗中只有激发个体积极能力,让来访者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2.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反对对被治疗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给被治疗者身心带来痛苦。强调在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被治疗者实施积极关注,通过激发起被治疗者的自身力量来促使其改变对问题片面看法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观点,彰显了社会意义的博爱与人性。
3.推举跨文化的治疗视野。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其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能使来访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时代会受到另一种尺度的评价,会被认为是异常的或受欢迎的,病人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经常采用叙事方式,将来访者心理问题外化,强调用另一种更合理的积极的
文化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解析,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新的认识(主要是积极的认识),形成新的积极观念,激发来访者内心的积极体验,重建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
4.强调整合的治疗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在整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治疗阶段理论。它把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治疗两个部分。其中主导治疗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即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获得从积极角度看待自己处境的能力),调查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体验潜在能力并认识自己的态度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场合鼓励阶段(着眼于帮助来访者通过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鼓励而不批评同伴的言行而获得积极观念)、语言表达阶段(着眼于以人际冲突的解决为媒介,发展来访者欠缺的现实能力,并在此基础f'.建立起新的、更为可取的交往方式),扩大目标阶段(着眼于消除来访者对某一事件认识的狭隘性,扩大其目标视野,学习在不转移冲突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积极体验)。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治疗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着眼于获取治疗有关具体数据、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等)和辅助性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总之,在积极心理治疗阶段理论的框架中,强调多种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整合,来解决来访者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冲突,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发挥来访者的积极力量,挖掘来访者的积极潜力,发展来访者积极现实能力,培养来访者的积极人格。
二、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高职心理咨询的困惑
1.咨询学生比例偏少。据高职院校各类心理调查统计,15%-30%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但真正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却很少,一般不足,%。出现这样的比例偏差原因固然很多,但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定位不无联系。传统心理咨询模式下,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定位于为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意味着进行心理咨询,就存在心理疾病,甚至有精神问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把这类人群视为异常,对此类问题一向“讳病忌医”,而高职学生又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关注自我形象,不愿意轻易对外暴露自我存在的心理困扰,这在一定程度L导致高职学生咨询人数与实际需求出现较大的反差。
2.咨询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在传统注重“问题解决”心理咨询模式中,高职院校的咨询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或致力于发现问题的消极型测试量表进行对照,界定存在问题,进而解决学生问题。这类模式在咨询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问题,强调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并认为心理问题的消减是

增进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因而在咨询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承认消极心理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自身缺陷,体会消极情绪,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容易让咨访关系陷入对立,甚至会引起来访学生的心理抵触,不配合咨询教师工作,有的甚至故意中断咨询来予以对抗,不利于整个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难以达成咨询的目标。
3.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受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影响,高职心理咨询注重“对症下药”,把心理咨询看成是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期望通过对心理问题的修复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中强调“西医治疗模式”,忽视“中医治疗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重视全身调理及综合自愈能力增强。来访学生心理问题未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容易复发心理问题,或生成新的心理问题。高职心理咨询后续效果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起到解决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
1.以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心理问题做出积极解释,比方说抑郁除了解释成被动的情绪低落之外,也可以解释成对冲突能做出深刻的反省。强调通过交流让来访者积极认识自身问题,从而使来访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自身行为的合理化,进而激发来访者改变自我的积极力量。因此,以积极视角看待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维护来访学生自尊,让来访学生借助认识力量扩大视野,保持良好心态,充满改变的信心与希望摆脱心理阴影,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推与有效开展。
2.激发学生积机的现实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把人的现实能力分为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两类。认识能力包括准时、条理、清洁、礼貌、诚实等11种能力,在人们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做出评价。爱的能力包括榜样、耐心、交往、信任等12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它的变化而直接引起个体的情绪变化。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而高职心理咨询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现实能力,具体来说注重激发学生认识能力与爱的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强调来访学生对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赋于积极解释,树立来访学生积极认识生活事件与自身行为的坚定信念,以产生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消减消极情感体验,进而激发积极的现实能力,促进来访学生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3.增进学生积极体验。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

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而在高职心理咨询实践中,咨询教师应立足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从容接受学生的各种不适宜行为,让学生在咨询过程中,感受教师的无条件接纳,不间断地得到鼓励,尝试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获得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此外,咨询教师还应协助来访学生将咨询过程中建立的积极交往方一式迁移至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积极的情绪体验,挖掘自身的潜力,应对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发展来访者积极品质,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4,关注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关注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认为个体具有生病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保持健康的能力,同时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在于唤醒个体内部积极力量,塑造个体的积极人格。因此,在积极心理治疗视野下,高职心理咨询要通过发展来访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来应对心理问题,重视挖掘来访学生的天赋潜能来解决问题。在咨询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去解读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培养学生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情作出积极解释,善于捕捉来访学生所具备的积极人格特质,井以此为起点,帮助来访学生不断增加积极体验,积聚内心积极力量,实现通过积极人格的增进来解决并预防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初衷。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Zoos.
[2]秦或.积极心理治疗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06, (12):55-57.【司李永慧.积极心理治疗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J] .思想理论教育,2D10, (I); 78-e1. [4]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中国文化的契合[J].医学与哲学,2001, (11):55-57.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
作者:尹秋云
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西,贵港,637100
刊名:职业时空}二困
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2010, 6 (4)
参考文献(4条)
1.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中国文化的契合2007 (11)
2.李永慧积极心理治疗对心理咨询}_作的启示2010 (O1)
3.秦或积极心理治疗模式的特色及启示2006(12)
4.任俊积极心理学2006
本文链接:http://d. g. wanfangdata. corn. cn/Periodical xzqyyj201004070. aspx


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
任俊决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

7)


摘要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础,但积极心理治疗的实践却}早已有之。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什事物,它以反传统医学式心理治疗的面貌出现,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媚介,充分发挥病人的直觉和想象.在与病人的观念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病人现点的建议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疗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泛关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治疗 冲突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E. P. Seligman。什么是积极心理学?Kennon M. Sheldon和LauraKing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asUUm.它的原意是“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人潜在的内心冲突,也包括人潜在的内在能力。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力量和一些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优秀的内在品质来帮助人获得良好的生活和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Seligman认为二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离婚、毒品成瘾和性犯罪等)的研究上,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的这一研究重心的转移实际上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它导致“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身的幸福。”曰

什么是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就已有之。积极心理治疗认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间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心理治疗者把病人的心理疾病纳人到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心理疾病。因此,传统心理治疗者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达到治愈病人。fzl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同时既有生病的能力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