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记忆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记忆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记忆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记忆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记忆

一、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研究较多。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很快被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除非得到重复否则大约30秒之内便会从记忆中丢失。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除了几分钟以上的记忆之外,长时记忆好包含几十年以前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可能性相对要小。

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2、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3、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4、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5、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内隐记忆任务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3、纯粹暴光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当人们识别面孔时,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精确性都会出现。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说明什么?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温馨提示:凯程每年都有心理学专业考研成功学员,可向我们的老师咨询详细信息,或者登录凯程网站进行了解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七七老师教你背教综主观题背诵口诀

教综主观题背诵口诀七十道 主观题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 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 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目材编程策(木材变成车)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⑵合理安排教学容;(3)合理编排教学程序;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 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睡眠与梦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睡眠与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中的重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在考研备考初期的时间把基础打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2018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学习哦! 睡眠与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更大更慢的纯△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核心率、低波幅的脑电 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第一次出现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 睡眠的功能理论: Ⅰ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这种发现没有支持以上理论。 Ⅱ生态理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Ⅲ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Ⅳ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Ⅴ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有很多,小编会一直为大家整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习,不要投机取巧哦,所以你们还等什么呢?快学习吧!小编一定会给大家加油的!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4)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 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 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 1.问题解决: 2. Greeno区分出哪些重要的问题类型?()(多选) A 演绎推理问题 B 归纳结构问题 C 排列问题 D 操作问题 E 转换问题 3.下列学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 A 原理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概念学习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Anderson(1980)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选) A 问题表征 B 选择算子 C 应用算子 D 转换问题空间 E 评价当前状态 2.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呈现的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3.当要求人用火柴、盒子和图钉将蜡烛附在墙上,如果将一个空盒子呈现给被试,其结果就会优于呈现盛着东西如图钉的盒子,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 2.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这是()。 A手段——目的分析B理想搜索C爬山法D算法式 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逆向搜索法B爬山法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式 5.在问题解决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A算法B逆向搜索法C手段——目的分析D爬山法 五、综合题 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长时记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 2、能对相关的几种模型进行简要评述。 二、主要内容分解及试题(知识点、考察层次、考题)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 1、(1)、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识记和理解和综合)

教育心理学记忆口诀

教育心理学口诀(2019) 1.教育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代表人: “陪儿撕扑克”---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 2.完善时期布鲁纳成果: “会煮(主)盒(合)饭(反)”--社会文化研究、主动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布鲁纳发现纳米结构,之后会煮盒饭了)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煎(前)巨(具)蟹(形)”--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 A.学习水平:“心(信)机(激)所(锁)言,别(辨)改(概)原题”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B.学习结果:“加胭脂太晕人” 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态度运动技能认知策略 5.程序教学的原则:“一律2步2级”(桑代克教孩子) 低错误率 小步子 自定步调 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 6.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冻结成墙”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7.加涅学习过程的8个阶段:“冻了得煲会盖炒饭” 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鸡舍校训”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训练归因

B.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外表期望美的反馈” 外部奖赏 表扬 明确的期望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C.学习动机的激发:“开启空瓶都能中奖的境界” 启发式教学 控制动机水平 恰当的评定 妥善进行奖惩 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设置课堂环境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1.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口诀是:感知寄相思,分别对应一个字(下同) 2.联想的4个规律:对比律、因果律、相似律、接近律。 口诀:联想一下鼻音相近 3.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敏捷性 口诀:记住准备吃米 4.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及时) (3)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集散中心) (4)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约会)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感官)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方法) (2) 合理分配时间(分配) 口诀:及时到集散中心约会,用感官方法分配时间 5.思维的八大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严谨性 口诀:思维光着身子,肚皮灵敏,逻辑还很严谨 6.思维的八个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口诀:分综比分抽更概括具体和系统。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和记忆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和 记忆 (一)表象 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 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 O。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 O(360 O)、60 O、120 O、180 O、240 O和300 O。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 O向18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因此,倾斜角度为300 O的刺激,同倾斜240 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 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突出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判断相对较快,尽管不如判断上下维度那样快。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常难以区分。我们偶尔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 (二)记忆 一、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研究较多。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很快被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除非得到重复否则大约30秒之内便会从记忆中丢失。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除了几分钟以上的记忆之外,长时记忆好包含几十年以前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可能性相对要小。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学生接受知识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构造出一 个内在的结构或图式,用以吸收、接纳和解释新信息,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合作的 社会性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因此,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任何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相联系的,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及生活环境、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 性作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会受到不同途径影响。 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而不断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 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使教学在开始时能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战性认知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专家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仅应该 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向学生 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使得学生可以借助支架来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意义上的理解,从而确保教学获得最大效益。这条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进行教 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认为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 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适当水平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 作用的社会性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智能发展提 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支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 定的理解,最终独立地完成任务。 维果斯基用预期法,来解释相互作用情境下学习的机制。在沟通中,成人预期儿童会了

教育基础知识记忆万能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 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鞭策平台(编排、策略、评价、教材) ⑴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a. 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原理的理解。 b.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⑵合理安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⑶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⑷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创情景,控水平,妥奖惩,正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口诀:(间掌传教)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人格理论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2018考研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板块,四大理论下又细分很多的相关理论,现如今关于青少年成长以及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所以这部分也容易成为考点。 人格理论(二) 1.人格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弗兰克·法利。①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②根据毛线行为的性质,分为T+型和T-型两种。③T+型人格又可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 (2)A-B型人格:弗里德曼和罗斯曼。①A型人格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等。 ②B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等。③研究表明,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3)内-外向人格:荣格。 (4)多元类型理论:斯普兰格把人划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6种,有人据此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2.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①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人格的基本面貌。②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心理性欲的发展;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6~11)和生殖期(青少年期)。③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当自我受到外界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补偿、升华、幽默和认同等多种形式。 (2)荣格:①人格结构论:完整的人格是由若干不同但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即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构成。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以"情结"的形式表现,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以"原型"的形式表现。②人格动力论:构成人格结构在一定的心理能量作用下建构人格。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对闭合性的动力系统。③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就是个性化的过程,人格发展分为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④心理类型理论:人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态度倾向,结合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功能,人格类型分为八种: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3.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马斯洛:自我实现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个体之所以存在,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①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存在、自由和自主选择性。其人格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人格结构是自我概念,它是人格形成、改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能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相对于自我概念又提出"理想自我",它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②在人格动力系统方面,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的趋向,自我实现的动机是与生俱来的。 "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这部分是考研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大家快点收藏吧。

实验心理学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3章反应时法 3.1考点归纳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1)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包含以下几个时段:第一时段,剌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以上三个时段的总和即是反应时间。反应时为心理学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2)反应时的研究意义 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使用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实验研究,曾对解决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反应时研究,几乎奠定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对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①反应时间是一种反应变量,它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及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对一件工作越熟悉,反应时间就越快;内部过程越复杂,反应时间就越长。反应时间随多种原因而变化,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很方便的反应变量来运用。由于这些原因,反应时的研究就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心理实验中常用速度作为反应变量,这个速度称作反应的时间,而反应时只是它的基本成分和最简单的例子。

速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做一定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所完成的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测量工作速度。速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量数,是因为每个动作都需要时间,而时间是可以测量的。速度可以作为成就的指标,对一件工作完全精通,就会做得很快。速度也可以作为内部过程复杂程度的指标,内部过程越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因而测量反应的时间,即执行反应的时间就成了很重要的工作,而反应时,就是测量反应的时间中最简单的例子。 (3)反应时研究的历史发展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天文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赫尔姆霍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使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具体内容将在后面介绍),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在冯特早期

00471 认知心理 考点汇总

00471 认知心理考点汇总 考试题型:单选1×20、多选2×5、名词解释3×5、简答题6×6、论述题2×10。 第一章总论 认知心理的研究对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没有性格)。 *2. 认知心理的意义(可出简答或论述题):保证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对教育领域的意义: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3)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3. 认知心理的实质: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5.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6.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 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 岁);成年期(25~60 岁);老年期(60岁以后) *8.皮亚杰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运动—认识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思维阶段):表象和符号—认识环境;自我中心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比较、分类等),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克服自 我中心性,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小学4/5年级时。 *9.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制、安排内容、选择方法;对学生理想和性格的培养。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 (传入)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3.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 15.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 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17.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 第二章注意(重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4.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 按照“全”或“无”的原则;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发生在早期。*5.注意的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 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物理特点,也依赖高级分 析水平的状态(上下文、语义联系、期望等);选择发生在早期。 *7.主动加工理论代表人物:Deutsch(多伊奇)Norman(诺尔曼)。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也 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其主要观点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 在后期反应阶段;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9.定向反射: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刺激物,以便有效应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过程。 10.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与注意最为相关的大脑皮层是:额叶。 11.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

科学锻炼的七大基本原则

科学锻炼的七大基本原则 1.自觉愉悦、积极锻炼 首先应该树立“科学锻炼有益健康”的信念,自觉克服各种怕动、懒惰和对体育锻炼的麻痹或恐惧心理,而代之以自觉、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 作为大学生应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认识到适量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如果一个人以某些理由放弃体育锻炼,短期内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恶果,但是长期的代价必定是体质下降、疾病缠身、未老先衰。也有的同学即便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不情不愿的心理状态,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反而容易造成消极的心理和生理影响。 2.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锻炼时,要根据环境和个人的身体条件,如季节、气候、场地和运动器材,以及自身的健康和运动水平等,科学安排锻炼项目,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和身体负荷等。各种锻炼项目都要逐步适应,不要一暴十寒,急于求成。很多人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结果产生运动疲劳和损伤,以致很长的时间缓不过气来。锻炼时的运动量应由小到大,不能一开始就竭尽全力,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密度也不要过于集中,使身体逐渐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运动量。 3.因人而宜、区别对待 日常锻炼,可根据性别、体格、基础条件等选择适当项目。如男女分组,按照自己体质选组,对运动量、锻炼密度、计划进程等不强求一致。就是体育教学中非必修项目在可允许选择的情况下,尽量与个人兴趣和能力相适应,不要不分对象地“一刀切”。确定一个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锻炼能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4.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体育锻炼需要经常、反复、持久地进行,方逐步取得进展、提高。就是已经取得的效果仍需巩固,中断训练也会消退。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应不断强化,锻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效果,只有坚持,才能逐步巩固、积累和提高。 5.注意安全、全面发展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害健康的因素,必须注意预防,以保证安全。 首先是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和气象情况,夏季预防中暑、冬季预防冻伤。大风、大雾天气不宜跑步。不宜在交通繁忙、空气污染和高低不平的场地锻炼。其次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患急性病时必须暂停锻炼。患慢性病时,要接受医生的指导。锻炼开始时要进行充分地准备活动;锻炼过程中要遵循技术规范,避免冲撞和外伤;结束时要放松和拉伸运动的主要肌群,以利恢复。 体育锻炼是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并在锻炼中不断调整。这不同于生活中的体力劳动,不能用体力劳动代替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要使人体在形态、机能各器官功能以及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包括如耐力、速度、力量、灵敏度、柔韧性等许多项目协调地进行。鉴于体育锻炼每一个项目,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项目、方法单一,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比如举重、铁饼等运动员由于竞技体育的需要,突出个别方面的训练后,其体型已经并非正常健康的形态了。因此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要力求均匀全面进行。 6.避免过度疲劳 过度疲劳是体育锻炼中引起的一慢性病理状态,亦有称为过度训练综合症。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对疲劳的定义取得了统一的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特定的水平上进行,或整个机体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日常所见的过度疲劳除由于大运动量训练以及激烈比赛后发生外,常为体育锻炼者急于求成或不考虑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神经系统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神经系统 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神经系统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神经系统 1.神经元 (1)定义: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结构: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①树突较短,作用是接受刺激,把刺激传向胞体。②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③胞体作用是对信息进行整合。 (3)基本作用:接受和传递信息,具体为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4)分类:按功能可分为内导神经元、外导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①内导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或传入神经元,作用是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并传达到脊髓和大脑。②外导神经元,即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作用是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③联络神经元,即中间神经元,介于内导神经元和外导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5)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①为神经元生长提供支架;②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快速传递;③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过多的神经递质。 (6)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纤维的电位分布在产生电位时呈现"外负内正",静息电位时呈现"外正内负",相差约70毫伏。神经元由静息状态转化为动作状态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 2.突触 (1)含义:神经元与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其中,突触前成分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 (2)接触方式:突触有轴突与胞体、轴突与轴突、轴突与树突三种接触方式。 (3)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完成传递,是人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4)神经回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反射弧是一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①脊神经:发自脊髓,31对。 ②脑神经:由脑部发出,12对。③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其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系统用于应付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系统则相反,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起平衡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①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17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觉得复习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17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

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