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_以成都为例

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_以成都为例

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_以成都为例
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_以成都为例

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

——以成都为例

李井海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带了了诸多环境污染、生态保护、城乡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而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规划因实施难度大,不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因此本文旨在总结以往生态规划的编制、实施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实施为视角,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流体力学等分析技术为手段,建立协同规划机制,编制能够符合多方利益和目标并能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的“生态红线规划”,以此作为对生态规划改革的一种探索。

关键词:生态红线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流体立体力学协同机制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无序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城市化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全国环境污染仍然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频现,激发了全社会环境意识。此外,我国相关生态规划在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布局系统性不足,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失衡,尚未形成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将划定生态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抓手。

2、生态相关规划的思考——从理念走向实施的规划

2.1、生态规划的编制“虚”

中国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其应用层面更注重微观和中观尺度,以园林、庄园、村寨居多。而现如今,我国通过借鉴吸收国外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经

验,宏观尺度的现代生态规划在国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规划方法,且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2]。

然而,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学,相应地继承了生态学的技术方法,在宏观尺度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层面上,运用较多的有生态承载力法、生态足迹法、碳氧平衡法。而这些方法更注重于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算分析,缺少地理空间属性,导致生态规划过于专业或语焉不详,也只能限于“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似,成都市也编制完成了多个生态规划,由于对生态用地的界定模糊,未解决生态空间落地的问题,导致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缺乏对生态规划审批、实施、管理的有效抓手,生态空间日益受到威胁。例如《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2015)》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提出建设生态市的指标体系及相应策略,生态空间无法落实到地理空间。《成都市环境总体规划大纲(2011-2030)》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和约束,根据生态功能进行分区,提出分区管制要求,未划分出生态红线保护范围。《成都市生态系统控制规划》以基质、斑块、廊道为基础,构建市域生态总体空间结构,依然没能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落实到实体空间,无法立法进行保护。上述生态规划虽对成都市生态发展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规划“虚”的难题。

2.2、生态规划的实施“难”

规划的实施是政府行为主导的,制度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难点。首先,生态规划实施意愿的上下不统一。规划实施是规划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规划行政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是上级政策意愿指导的生态规划,将各种城乡建设的空间被赋予不同权限的空间准入规则,对具体的建设行为内容与方式进行调控。如果下级地方政府未能没有参与到规划编制,生态规划的结果不能地方所认同与接收,那么生态规划的实施将面临重重阻力。

其次,区域联合实施难度大。生态界限与行政区划地理空间不完全匹配,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边界是有自然生态规律决定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行政边界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而在我国的行政体制是一种依据行政区划范围界定的分治模式,造成区域生态规划联合实施难度较大。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当前,国家层面的生态法律和部门规章只能从宏观上提升生态空间的重要性,对特定的生态空间(如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落实到地理空间上的生态红线并没有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制定全国通用的生态红线法律法规的难度较大。因此只能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由地方政府颁布相应的地方条例,以强化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实施。而各省市制定生态空间地方条例的实例并不多,成都市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1],是国内针对生态方面规划而立法的首个条例,在这方面起到了率先示范作用。

3、成都市生态红线规划的探索

3.1、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发展机会和投资机会较多,众多城镇的经济活动逐渐脱离了中心城区的约束,转向直接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导致城市整体生态系统遭受到空前的压力。事实上,成都市面临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各区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出台了各种保护规定和政策,虽然对现状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仍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境。

一方面,各区市县经济活动和资源利用的调节过程中,加剧了地方对区域环境资源的盲目竞争。同时区域生态边界必然跟行政边界不一致,很难把握市域整体空间格局和功能完善的要求,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目标与地方发展政策的分离,更加剧了区域生态资源在地方上的破碎和损失。

另一方面,与城市发展建设和生态保护相关的部门众多,且各部门的工作往往从专业领域出发,容易造成部门间规划与行动的重复甚至是冲突。因此,在政府资源相对分散的地方治理构架下,要应对市场经济和国际资本对环境资源保护提出的挑战,就必须最大程度地调动各地方、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力量,整合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力量,以共同应对全球资本和地方竞争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以补充政府自上而下调控能力的不足,改变“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不利局面。

基于上述理念,成都市生态红线规划项目组确定了“以空间技术方法为抓手,以上下协同为导向”这一基本的技术路线,科学划定市域生态红线,并希望让生态红线规划成为整合各方力量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平台,进而达到整合“条块”行政资源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3.2、确定规划的对象

传统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依据生态用地的分类,国外的土地分类系统主要包括IGBP(国际地圈与生物圈研究计划)的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分类法,美国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的ANDERSON(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分类系统)分类法,欧盟的

CORINE(欧盟环境信息协调)分类法[2]。若生态规划仅依据这些分类方法,需要进行大量而细致的生态用地调查,而这对于宏观尺度的生态规划来说工作量巨大,且据此制定的生态红线规划很难顾及到各区市县政府、其他部门的规划诉求。

因此,本次规划另辟蹊径,以LUCC分类法为基础,结合成都市生态系统特点,将本次规划对象确定三部分。

3.2.1 自然生态区域的构成

本次生态规划的自然生态要素为“山、田、河、湖、林”,并确定各类基本生态区域的定义。并经评估,得出现状最有生态保护保育价值的区域。包括:山地、精华灌区;主要河流、湿地、湖泊水面及其防护绿地、生态公益林及林盘等。

表1:基本生态要素的定义

3.2.2人为强制管控区域的构成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红线规划的认同,奠定实施的基石。本次规划将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设置为生态用地的区域、各部门相关规划要求控制的区域进行空间整合,形成各方均认同的生态红线,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禁区、一级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地震断裂带区域;其他专项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

3.2.3 构建生态格局需要控制的区域

从市域生态整体格局考虑,确定一些需要保护的生态区域,包括城市主要的楔形绿地、市域主要的生态廊道、重要城镇隔离的生态绿地。

以上三个部分的生态用地共同组成了成都市生态红线规划的规划对象。

图-1 生态红线划定的对象组成

3.3、基于RS和GIS技术,确定最有保护价值的区域

3.3.1 摸清家底,现状生态要素空间分析

本文选用陆地卫星2012年遥感数据,其空间分辨率30 m×30 m。除了遥感数据外,还包括成都市1:1万的地形数据。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提取植被信息,选择的遥感影像都是植被生长比较茂盛的6月份,而且考虑到图像基本无云,成像质量较好,这样使得研究区的植被变化具有可比性。并将遥感解译数据转换至ArcGIS地理信息数据,得到成都市各基本生态要素现状。

表2:陆地卫星Landsat遥感数据信息一览表

图-2 成都市山、田、河湖、林要素遥感解译图

3.3.2、空间叠加,评估最有保护价值的区域

现状分析的生态要素并不需要全部纳入生态红线,应对山田河湖林进行评估和筛选,确定其中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予以强制保护。评估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现状自然条件优良的区域,二是基于安全角度考虑的区域,三是相关部门认为需要保护的区域。

以山为例,本文将现状具有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的山体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与林业部门确定的生态公益林相结合的山体,生态价值较高,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国土局、地震

局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的山体,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体,5·12地震造成坍塌的山体应划入生态红线保护。

依此,分别对田、河湖、林进行评估,并利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得出成都市最具保护价值的区域。

图-3 最有生态保护保育价值的区域分布图

3.4、基于GIS技术,确定人为强制管制区域

所谓人为强制管制区域,是由相关部门依法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域。通过梳理与生态红线相关的现行各类法律法规、部门专项规划,将其中明确的禁止建设区落实到空间上,并利用GIS空间叠加技术,集合形成市域认为强制管制区域。

表3:可以纳入生态红线保护的区域一览表

图4 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设置为生态用地的区域

3.5、基于CFD和GIS技术,确定生态格局需要控制的区域

3.5.1保证城市通风,构建城市级楔形绿地

成都市主城区位于成都盆地核心区,静风频率较高,风速较低。随着城市不断向“高、密”,城市风环境受到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去年冬季以来,PM2.5指数偏高的事实受到市民、政府的普遍关注,这不符合成都市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的发展要求。

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建设经验,城市风道系统的建立则是降低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成都市于2003年成都市总体规划确定绿楔结构,但未确定边界,使得城市绿楔的控制力度不够强,绿楔逐步被城市建设所蚕食。

本文运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方法,选用Phoenics软件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根据城镇建成区的1:500地形图,以城市主要干道、山体、河流、湖泊等各种条件为界限,将城市分为不同的区域地块(即为模型中的block),建立CFD的城市数字模型。根据城市不同地区地面情况受太阳辐射和风的大小而产生的地区特征进行设置每个区域(block)的属性,同时考虑城市中的不同下垫面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人口毛密度、绿化程度等)以及城市特征对CFD模型中各个block的数字参数进行微调。并结合GIS结合,通过模拟对比分析不同规模和分布的绿楔,对城市通风的影响,进而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通风绿楔设计,明确城市级生态廊道的地理空间边界。

图5绿楔对城市通风的影响模拟分析风速云图、空气流动轨迹图

图6 成都市城市级楔形绿地规划图

3.5.2 防止粘连发展,建立城镇隔离区域

城市规模的扩张最易表现为“摊大饼”的模式,很多国内外大都市采用建设城市绿环或绿带的方式,防止城市连片发展。然而对于绿带的设置宽度,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共识,生

态学相关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动物活动廊道,宽度一般较小。本文通过对标国内外主要城市环城绿带,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隔离间距应在1km以上的居多。因此,本文在各区(市)县城区外围规划1-2公里宽的环城生态区,形成湿地、水体、农田和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防止城镇连片发展。

表4:国内外主要城市绿隔建设情况一览表

3.6、建立区市县生态红线规划协同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划定成都市域生态红线,仅是科学分析和部门协同的结果,仍然需要与各区市县政府进行协商。

实际上,在中央、省市相关会议已多次提及生态红线的目标任务,因此区市县政府已经意识到生态红线具有的“综合性”和“多目标”特征,隐含着多个部门的利益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故而对“生态红线”规划给予了强烈关注,特别是关注生态红线规划可能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目前,各区市县根据市域生态红线的总体布局,结合地方的发展诉求,对各地的生态红线进行优化、细化,最终形成“上下认同”的生态红线规划,以提升未来规划的可实施性,

为生态红线立法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4、结语

在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加速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难题,而传统的生态规划仅仅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缺少空间属性和实施操作性,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红线规划作为生态规划的进一步延伸,应当全力避免生态规划的弱势,回归到空间规划的本质上来,使得生态保护言之有物、落到实处,才能最大限度、最高强度地保护城市乃至区域的生命线,使生态红线成为真正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

(诚挚感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项目组同事的大力支持)

注释

生态保护红线(简称“生态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3]。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新华网, 2013

[2] 刘晟呈. 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J]. 生态建设,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2014

作者简介:李井海,工程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附件1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依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定义】本办法所指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第三条【责任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划

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和标准。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统一监管,统一开展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协调机制】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各省(区、市)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 第五条【管理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管控、奖惩并重的原则,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六条【落实优先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也越来越低,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园林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其生态效益,目前,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 纷纷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 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指利用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从收集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出发,以宏观、综合的角度,提出适合区域长期可 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生态建设、资源自然利用 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协调发展过程中资源、人口增长、环境之间 的矛盾,建设一个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和谐舒适的环境是生态规 划的目标。 园林生态规划是指在城市(镇)为中心的范围内,针对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园林的生态系统功能来改 善城市(镇)的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水平,从而改善 整个城市(镇)的环境质量,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生态规划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 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 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 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 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 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综述

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综述 发表时间:2017-11-13T10:06:37.9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作者:刘蓉谭菲菲 [导读]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非常快,因此,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保问题更加的重视,这也是建设生态和谐城市的重要措施。文章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北京中环世纪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青岛 266033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非常快,因此,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保问题更加的重视,这也是建设生态和谐城市的重要措施。文章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生态规划设计进行重视,对推动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分析,对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面临着水土严重流失,森林植被锐减、水资源匮乏、水体、大气污染严重等现象,这些现象同时又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生态城市化建设是本着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良好的规划,既减轻环境负担又给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生理、精神生活需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环境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从而,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和品质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更是一项利国利民、时间久远、意义重大的任务。 二、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制城市规划的时候要非常的科学,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在新的时代,城市规划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能够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生态经济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改善都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同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时候都有不同特点。在进行基本设计的时候,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要实现建筑和园林共同发展,可以将街道建筑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进行有力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江河湖泊进行保护,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更好的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文化进行更好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更好的结合。对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也要进行重视,可以以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建设循环经济,同时在旅游、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方面也要进行重视,建立生态产品开发,同时也能对产业格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能够提高生态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比重,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要进行环境信用评级,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 3、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气质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绩的绿色容积,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色容积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根据设计师的对整个城市规划所期望的绿化效果来确定;其次,也可以根据有地块预设的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再次,可以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来确定。 4、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5、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城市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城市层面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具体到更小尺度上应涵盖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绿色容积率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生态量度。近些年,规划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色生态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绿色容积率,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6、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04T16:53:53.2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王永军 [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态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园林建设的节能性与环保性,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入手,阐述了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我国园林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0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当前,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园林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外出空间。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下开展的园林景观设计,才能够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需要强化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合理设置城市园林景观结构,强化与周围环境、元素的融合,以此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结合相关资料,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主要如下: 1.1 生态原则 城市园林在其创建中,生态性原则指的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出发,依据建设区域内的人文、气候、水文条件等,通过建设园林景观有效调节周围的自然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园林景观,全面提升各类植物的存活率。 1.2 环保原则 在开展城市园林设计工作时,必须要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地带性植物的保护,比如: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乡土植物等,同时,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还必须要合理引进植物品种,基于植物存活率的基础上合理引种,确保植物与城市园林景观之间的融合性。 2 城市园林景观的优势 2.1 生态优势 园林景观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内的生态环境、城市气象等,一些大体积的树木,不仅能够遮挡部分阳光缓解紫外线,在其光合作用下还能够降低周边的气温,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针对一些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空气对流中能够将有害物质扩散到高空,将其中的有害物质与二氧化碳吸收掉,以此实现空气的净化。 2.2 社会优势 园林景观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散步、休息的场所,通过在园林内增加一些健身设备、图书馆等,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怀。同时在发生灾害时,园林是好的避难场所之一。 2.3 经济优势 园林景观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增加周围土地、建筑物的价值,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如此,通过在园林内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还能够提升园林的等级,推动园林的可持续化发展。 3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 合理选择树种 在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建设区域内的水文情况、区域功能、土壤特点等,强化人工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融合,在植物种类的配置上也需要合理设计,不断优化园林内的植物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植物种类选择时,应该尽量选择本地植物,主要是因为本地植物的适应性较强,存活率也相对较高,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求,还能够有效节省后期的养护成本。例如: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可以尽量选择国槐、白蜡、五角枫、丁香、紫薇、白皮松、海棠等,这些植物大多属于本地植物,种植要求不高,后期的养护管理难度也相对较低。 3.2 优化植被设计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多种植物,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才能够实现植被布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全面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性与人性化理念,才能够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突。不仅还需要依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合理搭配植物类型。比如,在河道周围需要设置一些水生植物,在跑道职周围应该设置草坪、低矮植物等,如下图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选择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依据周围的生态环境,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图1 园林河道植被结构示意图 3.3 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式,注重的是园林景观内的整洁性与美观性,随着城市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生态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恶化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27T17:21:21.6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作者:陈善婷 [导读]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同步进行。在环境保护理念日渐强烈的今天,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和发展方向。文章围绕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一定区别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上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以上各种发展模式都不足以表现生态城市发展的全部特征。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生态城市应当使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和谐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使人和自然都能够和谐发展,使人的生活能够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的发展中应当有更多的自然因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系统中的转化二氧化碳功能、多种生物之间共生共赢、优化改善水资源环境功能、适度自动调节容量功能和生态风尚功能。在环境的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良性发展。使生态城市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使人文气息浓厚,使这两者之间互惠互利,充满活力地共同互相促进发展。 1.2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而又高效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但是生态城市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城市的发展不能只注意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应当在注意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注意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强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注意保护自然界中的自我循环系统和物种生态多样性,使人类活动科学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使子孙后代也能够有一个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环境,而不是只顾眼前的欲望需求而不顾后果的满足一时的繁荣而造成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的后果。 1.3生态城市系统应当达到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只追求环境或者是经济的单一保护或发展,应当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量效益,在整体协调的视角下处理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整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域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支持,所以应当运用整体系统的生态理念来指导发展符合这个地区特点及本地人类特点的城市,从而使这个城市的发展能够与这里的人口、物质、资源和文化良好的联系起来,使城市能够真正的实现生态型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2.1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对城市原有生态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然后根据区域性特征,对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同时,也要改善和管理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借助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合理改造原始生态环境,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提升其生态价值,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以西北为例,牧草充足,可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应用,既能够优化该地区生态环境,又能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充分绿化。 2.2人口容量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大量资源和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设规模逐渐增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用地、能源使用以及城市用水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城市人口容量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先验经验,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对产业以及人口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合理规划土地分配方式、交通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布局,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2.3生态建筑规划设计 生态建筑注重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建筑技术也追求高效、环保、无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和谐的、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不仅与环境相融合,而且主动的利用生态环境与气候效应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使用自然环境及气候所适合的适宜技术改善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及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及提高对于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所以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时,一方面为城市原有地区改造建设及城市向周边延伸建设。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发展利用生态建筑技术,将有效改善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紧张关系、城市水资源循环及城市建设及改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原有城区改造方面,根据建筑特点,探索和引进合理的绿色建筑改造技术加快现有城区建筑的节能改造,并且在城市建筑拆除过程中,推广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回收技术和设备。在新城区的建设中,以公共建筑及公益建筑为突破口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城市建筑中推广利用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并且在新城区建设中注意排水管道的设计建造,在城市建筑中加强节水及用水设施的普及,提高城市水资源流通及利用率。 2.4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积极推广使用清洁型的公共客车、出租汽车,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高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数量及普及率和传统燃油公共汽车的替换速度。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智能交通,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系统中人、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联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真正意义上提高公交的吸引力,促进公交的发展,并且注重自行车及人行的设施、站点及道路规划设计。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联系,引入TOD等绿色交通理念,合理配置土地及城市功能,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长途交通,形成以交通节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 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一、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区域统筹、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文化大发展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强县,打造眉山市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以县城为中心,以瓦屋山景区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紧紧抓住和谐社会发展重大机遇,做强“生态洪雅,绿色洪雅”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实施“景点带乡村,乡村带农户”的“带动”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精神成果,是指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价值观等观念和思想。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认识;(2)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性质的认识,出现了自然支配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共进的思想;(3)关于人类要生存而如何利用自然的认识;(4)关于在自然面前人类如何处理那边相互关系的认识。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四大体系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生态文化引导,生态县建设就有可能成效不大,或美中不足,或半途而废。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洪雅实际的先进生态文化,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人改造成群体的生态人,才能形成全民珍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氛围,生态县建设才能顺利实施,生态县建设成果才能获得保障。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县建设作用力的源泉,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化工程是统帅我县“生态工程”的灵魂。 二、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推动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的景点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转变,由单一的旅游景点开发向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转变,由单一追求门票消费向提高社会综合环境保护消费转变),完成“四个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效力,提升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力,提升生态旅游市场扩张力,提升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支撑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总体产业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总体发展定位: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川西南地区著

浅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浅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4T18:46:55.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作者:彭彦湄 [导读]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 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研究 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从目前形势上看,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不仅阻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还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须强化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现代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可持续性。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城市区域规划。这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土地、能源、交通、绿地及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规划。更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及生态教育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高度和谐。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2.1大气污染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雾霾天气,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导致了大气层不断恶化,不仅给工农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们身体健康。 2.2水污染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近几年来,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缺水事故不断发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仅如此,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这些都是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2.3噪音污染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污染,若不加妥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垃圾包围的城市,绝不属于生态城市。因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3.1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2]。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3.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单纯地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是要求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3]。同时,还要加强生态

生态规划理念设计思潮

生态规划理念 1.从人类中心到自然中心的转变 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核心,以人类与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为出发点。 2.可持续发展 生态主义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提高对自然的利用率,加强废弃物的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实现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通过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把景观作为生态系统 在生态主义景观中,景观的内涵不局限于一片美丽的风景,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合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只是处理视觉的问题,而是要处理更大的环境,即城市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4.以生态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进行设计 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是指导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 生态设计的表现形式 1.反映生物的区域性; 2.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 3.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 4.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 5.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 6.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 7.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8.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 生态主义在景观中还有-些视觉化的表现,如在西方城市中-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建筑环境中,种植一- 些美丽未经驯化的当地野生植物,与人工构筑物形成对比;在城市中心的公园中设立自然保护地,展现荒野的景观,不设任何游览与服务设施。 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乡土景观的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还具实际的生态价值,它能够为当地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一个自然的、不受人干扰的栖息地。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除了考虑生态原则,还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属于艺术的范畴。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的启示: 1.生态主义景观实现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转变 2.生态主义景观突破了传统的景观审美思想 3.生态主义景观是以生态设计为主导的,同时兼顾艺术,经济,社会等属性。 4.生态主义景观要求景观设计师具备严密,系统的生态科学知识。 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以城市更新和旧城保护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新阶段。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建筑与地段的功能置换。

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调整工作方案

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调整工作方案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了“一条红线”的三层内涵,即不再划定部门生态红线、不再实行分级管控、不再划分国家和地方红线,同时明确了划定和调整的核准事权在国务院;2017年6月,环保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以下简称《划定指南》),进一步提出了简化分类体系、调整科学评估划定内容、调整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公益林等保护地纳入范围的新要求。为做好与中央最新精神和要求的衔接,加快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省陆地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调整完善。鉴于海洋国土空间的特殊性,省海洋与渔业厅将根据《若干意见》和国家海洋局制定的技术规范,同步组织调整完善海洋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红线,并纳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 (二)总体目标

2017年,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划定,经省政府审定后,按程序报国家审批。2018年底前,初步建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配套出台试行管理办法。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2020年底前,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全省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三)划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定相结合的方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下简称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2.整体性原则。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避免生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 3.协调性原则。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下结合,既要确保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关键区

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管理方案计划办法(试点试行)征求意见稿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点试行)征求意见稿作者:发布时间:2015-10-10 来源: 点击量: 331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点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红线定义]本办法所指生态保护红线,是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包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对维系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条[责任主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监督和管理的主体,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制定保护和监测方案,开展日常监管,定期公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并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四条[工作协调组]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海洋局等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协调组。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指导和协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二)拟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指导、协调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督管理; (三)指导、协调生态保护红线的公众参与和宣教工作; (四)研究决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专家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查生态保护红线方案与相关规范和指南的一致性,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区划、规划的协调性; (二)审查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申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审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其他重大技术问题。 第六条[部门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职责分工,行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职责。 (一)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范(或指南),建立监管平台,开展遥感监测,负责监控、评估和信息发布,承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协调组日常工作; (二)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组织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产业和人口发展政策,指导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工业企业升级技术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4-03T06:11:38.7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4期作者:王加军 [导读]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生态理念能够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构建生态系统,节约能源,降低维护成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32091119741022xxxx 224000 摘要: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生态理念能够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构建生态系统,节约能源,降低维护成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故而,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中,要了解生态理念的含义,同时对生态理念的应用原则等内容进行把握,从而才能使园林景观设计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游赏需求的同时修复生态系统,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良性循环。本文主要针对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1生态规划理念的内涵 生态规划,就是通过生态识别的方法和系统,将关于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原则等,利用人工复合生态的表达方式运用在实际工程中,满足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生态规划理念应运而生。在园林设计中引入生态规划理念对园林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引入生态规划理念,既不会破坏当地的地理环境,又不会阻碍经济发展,但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2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原则 2.1注重自然环境的生态性 每个自然生态形式都具有其合理性,因此,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出发,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规律。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将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遵守自然法则,确保景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 2.2注重维护场地的完整性 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应尊重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不能完全重建的,应在不改变原址文化历史和自然习俗的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合理选择和配置生态植物,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使园林景观成为整体空间。 2.3注重因地制宜的可实行性 生态规划理念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多方面加以关注,需遵循适应当地基本条件的原则,即具体规划设计时应在全面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相关因素和特征,有效规避各种不适宜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对于气候环境和文化特征,有必要进行详细探索,使引入的植物可以在该地区长时间生存,并凸显当地历史和文化氛围,最终全面提高景观建筑的价值。 3生态理念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生态理念是指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观念。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同时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有雾霾天气、水体污染及土壤重金属化等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的城乡建设还在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坚持生态理念是保护环境的关键,园林设计应秉承生态理念,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构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理念下可以改善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项目实例 以某市汶河滨水风光带景观设计作为研究案例,总长3860m,水面宽超过500m,占地2520000m2,其中水面及湿地约1900000m2,陆地约620000m2。设计将其打造成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三大功能为一体,承载多样化生态旅游体验和文化休闲活动,展现生态之美、人文魅力的“湿地中心,创意公园”。遵循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的要求,结合现状资源景观规划为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三大功能区。 (1)生态涵养:禁止游人进入的区域,主要是营造适合鸟类栖息、繁殖的场所及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区域,来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2)科普教育:集中展示各种湿地类型及湿地景观的区域,使游客能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了解湿地的意义,进行科普宣传及教育。

娄山关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规划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委托客户: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 项目区位:北扼巴蜀,紧控川黔咽喉,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要冲,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规模:涉及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娄山关省级森林公园)和3个乡镇(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板桥镇,桐梓县娄山关镇),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4年 核心资源:垄断性红色资源;娄山关风景名胜区;颐养型避暑气候;典型性田园乡村。 项目类型: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成效:重塑了娄山关形象;项目进入投资开发起步阶段。

发展目标: 本项目涉及旅游发展、小城镇建设、产业融合,所以目标定位也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旅游层面: 国家5A旅游景区 国家级避暑疗养旅游区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产业层面: 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层面: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城镇建设层面: 旅游驱动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总体定位: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大项目为抓手,构建以红色旅游为基础,以乡村避暑为特色,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的综合产业区。 形象口号: 漫道娄山关自在休闲地

核心思路 联动借势成就红色经典:将娄山关与遵义其它三大红色景点联动,共同塑造遵义精神,成就红色经典; 多元体验打造区域休闲胜地:配套度假产品,瞄准专项休闲市场形成休闲消费集聚区; 高端引领树立区域度假标杆:产业补给之需——乡村旅游初期以避暑旅游为导向,以中低档产品占领市场,配套相关服务产业导入。但过分依赖“凉爽”气候牌,产业的系统构建不强、缺乏配套及相关,辐射带动性较弱;后起借势之需——乡村避暑度假品牌已逐渐打响,产品档次先起大众,后指高端,需弥补中高端市场空白。针对遵义和重庆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满足度假与商务会议等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