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巧问促真“究”实“探”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巧问促真“究”实“探”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巧问促真“究”实“探”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巧问促真“究”实“探”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巧问促真“究”实“探”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背景与理念】

生物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生物学,以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随着课改的进行,“探究”几乎成为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必须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的做法,把“探究”操作当作课堂教学的的唯一方式,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结果导致为了“探究”而“探究”,甚至只“探”不“究”,或是虽然是在“探索”,但是学生不明白探索的是什么,不知道探索的目的是什么,导致课本中必要的教学目标却不能达到。“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

笔者就《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进行多次的教学实践,感触颇深,下面结合这一内容的两次不同教学片断,就如何让“探究课”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问题教学”模式来引导探究过程,扎实完成教学目标,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案例】

案例素材来源:浙科版必修Ⅰ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部分教学环节。

第一次教学片断:

片段一:扩散作用

教师:1、拿出一瓶香水,在空中轻轻喷了一下。问:大家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

2、把一些糖放入一杯水中,不需搅拌,问:几时后,这杯水都会怎样?

3、多媒体展示硫酸铜在水中扩散的图例,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分析三个现象,分析讨论,并思考得出结论:这三个现象都是分子扩散的结果,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扩散的结果是

分子均匀分布。

师:请一位同学对扩散下一个定义!

生根据已有的结论,得出定义: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现象。

片段二:渗透作用的条件

师介绍渗透作用实验的实验器材(主要包括烧杯、漏斗、半透膜、10%蔗糖溶液、清水)和操作步骤。

师问:完成实验后思考什么是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组完成渗透作用的实验,并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的器材和现象分组讨论,分析并得到结论: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渗透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片段三:区别被动转运(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不同的方式

多媒体展示O2扩散、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转运(Na+出细胞膜K+入细胞膜)flash动画模拟过程,问:请区别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生仔细观察三个flash动画模拟过程,分析讨论,很轻松就得出结论:扩散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不需要载体,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易化扩散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但需要载体,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主动转运方式,需要消耗细胞能量,并需要载体协助,分子可以从低浓度运输的高浓度。

师补充说明指出:扩散与易化扩散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能量而且方向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合称为被动转运。

课后反思:

生物科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笔者非常注重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实验或通过多媒体资料来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个课堂构架看来,体现了新课改探究、自主、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却不是很如人意。课后与学生交流,并和教研组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片段一中,扩散作用实例多且乱,学生看似热闹,并不是参与课堂思维,只是津津乐道于三个现象而已。且在现象展示时过多的转移了

《插入文本框》说课设计

第8课古诗欣赏 ———《插入文本框》说课设计 门源县寄宿制小学王忠青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门源县寄宿制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王忠青,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插入文本框》。 一、说教材和学生 《插入文本框》是小学信息技术清华版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是在孩子们掌握了word基本的编辑和排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的方法,以使编辑出来的文档比较美观、也为以后综合运用word知识进行版面设计作了铺垫。本课内容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和脑,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文档排版方法。针对学生好玩、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知识目标:了解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的方法,能够在文本的编辑排版过程中灵活运用;掌握简单的设置、调整文本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在学习中体会安全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完成的教学目标,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在word

中插入文本框的方法,难点是如何对文本框进行设置,达到美观的效果。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交流”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由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以此在兴趣中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学生出现偏差,教师需适当点拨一下。本节课力求在老师帮助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动手、尝试操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发现的思维习惯。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落实教学目标,凸现学生在合作中的自主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再以演示、激励等方法为辅助手段,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利用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咨询的作用。 三、说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学生学法有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高,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生活中缺少的能力,以便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随时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流程: 1、课件演示,引入课题: 我在大屏幕展示用“横排、竖排文本框”排版的交通宣传标语。让学生读一读,说说看到的排版形式与普通的有什么区别?学生可能说填充了颜色、文字周围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信息窗一: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转换的方法。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相转换。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表现真棒,今天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仔细听哦,待会儿有问题要问大家 T:为什么说小动物们把时间弄错了?到底谁错了?错在哪里? S:没说上午下午 T:我们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了 S:标上时间词 T:小猪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一天内会出现两次7:00呢? S:因为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表上转两圈,每个时刻都会出现两次,哪位同学上来用钟表拨出一天的时间来? T:都出现两次,所以我们使用12时计时法的时候,要标明时间词。 二、引出课题:24时计时法 ①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探究1中表格第一栏用12时计时法写上相应的时间 同学显示: 8:00 11:30

2:00 4:30 T:同意吗? ②请同学们对照一下作息时间表,这些时间在作息时间表上都有相应的时刻,找出来填在第二栏 8:00 8:30 11:30 11:30 2:00 14:00 4:30 16:30 ③对比这两栏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S:为什么不用时间词?为什么比12大 其实这也是一种计时法,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24时计时法。瞧,小动物们也要跟我们一起学习。 三、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小组合作探究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1)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T:我们来看一下钟表内时针的转动,看完后看哪些同学能找出答案来? S:因为24计时法每个数字都出现一次,所以不需要时间词。 从12时后,依次是13时,14时,……一直到24时 (2)提出问题2 T:老师还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一遍,帮老师解决问题: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哪些不同? 数字是从哪一时刻开始变化的? (3)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4)同学们现在不看黑板,你能把时间轴上面的24时计时法补充完整吗? (5)观察时间轴,在时间轴上帮小猪找出晚上7:00的24时计时法应该是什么?晚上8:00?晚上9:00?现在的时间是10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6)如果没有时间轴,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应如何转换?小组讨论5分钟。

《奇妙灵活的文本框》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奇妙灵活的文本框 叙师附小张富宗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第四课,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在Word软件中对文本框进行“插入”、“调整”以及“美化”等操作,提高学生对文本框的操作效率。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能掌握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简单的文字排版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在Word软件中录入文字,会进行文字的编排操作。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认识文本框,掌握文本框的插入、文本框的美化。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尝试、探索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出在Word中进行文本框操作的方法。 ⒊情感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文本框的插入、调整、美化。 【教学难点】 文本框的美化:学生排版的文本框的大小、位置可能不规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横竖混排”效果(ppt) 师:这个版面是word做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的边界不一样,底色不一样,文字有的是横排,有的是竖排,这就是横竖混排的文章。这两首诗我放在你们桌面上的《古诗词原文》里了,请同学们复制粘贴在word里面,试着排出横竖混排的效果。 2、关闭学生端所有运行程序(极域电子教室) 3、揭示课题 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很难达到“横竖混排”的效果,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工具,它能轻松的完成“横竖混排”的效果,它就是“奇妙灵活的文本框”,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插入文本框 (1)什么是文本框呢?插入——文本框——横排(ppt) (2)关闭学生端所有运行程序(极域电子教室) 想不想试一下呢,根据“自学提示”操作一下。(PPT出示自学提示:页面上出现“在此处创建图形”的方框,请你按ESC或Delete键,把它删除,鼠标形状“+”,按住左键拖动画出一个长方形,表示你已经插入了“文本框”,用鼠标单击文本框内,可以输入文字,也可以打开桌面上的《古诗词原文》,

巧算24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巧算24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算24点的方法和规则,巩固学生对加、减、乘、除法的计算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算24点的方法和规则,能比较快地利用3张牌算24点。难点: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一、师出示3张牌:7、6、3 师:你能根据这三张牌上的数字写出各种算式吗? 学生分组写算式后进行交流。 二、师:你能用这三个数字,用上加、减、乘、除进行计算,每个数字计算一次,能算出得数是24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尝试算一算,再进行交流。 师小结:

三、师出示 1、第一组: 2、 3、4 2、第二组:9、8、3 3、第三组:3、5、9 学生自主算一算并进行交流。 四、师出示:1、2、5、8 师:现在有4张牌,你还能算出24吗?让老师先算一算: 师:8÷2=4 1+5=6 4×6=24 师:你还能想出其它算法吗? 学生试一试,再进行交流。 练习: 师出示: 第一组:4、5、7、8 第二组:3、1、7、9

第三组:5、6、5、3 学生算一算,老师巡视指导。 5、师:算24点时,我们要注意找到3和8、4和6,这样就能方便快速地算出24。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算,比一比,谁算得最快。课后反思: 算24点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它是孩子利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由浅入深,从三张牌开始,再到四张牌。一方面让孩子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孩子探索多种方法。同时老师给孩子一点技巧:如在计算的过程中考虑到最后一步应该是3和8或4和6。避免孩子无从下手。整个课堂气氛是可以的,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感觉到还有一些孩子还缺少策略和方法。于是要求孩子回家后和家长再一起练习。

三年级美术有趣的拼图教学设计

三年级美术有趣的拼图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有趣的拼图》课本第6——8页。 二、目标制定 1、目标制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课标对本学段提出这样的目标:“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为了落实本目标,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分组探究等形式学习表现有关拼图方法,来创作拼图作品。 (2)基于教材: 《有趣的拼图》是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3课,本课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主要分为三个版面:欣赏优秀拼图作品,了解拼图表现形式;研究拼图制作方法和步骤;欣赏学生作品,拓展学生思路。教材第6、7页左上,四幅拼图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拼图作品的创意和材料特征之间的关系。教材第7页还展示了以彩纸片拼图创作为例的三幅步骤图。第8页以多种媒材、多个主题和多种构图形式为思路,展示了一组同龄学生的拼图作品。本教材开阔了学生寻找

媒材的视野,拓展了学生创作的思路,为孩子们学习拼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3)基于学情: 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利用废旧物进行创新的内容,对巧妙 利用媒材已经有了基础。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拼摆、粘接媒材,创作拼图,让他们认识到艺术创作媒材的广泛,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环保意识。 2、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会简单说出拼图画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通过画、剪、贴等方式会创作一幅拼图作品。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拼图的基本方法。 难点:利用不同媒材制作一幅有创意的拼图。 三、评价任务: 1、能用简单的话说出拼图画的制作方法及步骤。(检测目标一) 2、能利用不同媒材,用画、剪、贴等方式制作一幅有创意的拼图。(检测目标二) 四、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小学数学_《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4时计时法的产生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 教学重难点: 1、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2、理解普通计时法换24时计时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钟面,任意拨一个时刻(11时) 师: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这个时刻你通常在干什么? 生:上课、睡觉 师:把上课和睡觉混在一起了? 生:上午11时上课,晚上11时睡觉,如果学生说晚上3点睡觉,师追问:换一个词叫什么? 师:也就是说只看这个11时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是像同学们一样加上一个词,什么词?还会混淆吗?上午11时在干嘛?晚上11时呢? 师:同学们,生活中像这种带时间词的时刻还有别的?但是有个要求,你边说还得说一说那个时候你可能在干吗? 生:略 二、回顾反思普通计时法,设计24时计时法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普通计时法。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时刻,请同学们看一看在前面加上合适的时间词并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嘛?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是不是非常简单,现在我们改变一下规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视节目,几时播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时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前面都有时间词/都没有超过12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为什么没有超过12时的呢? 师总结:像这种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时间词来区分不同时刻的计时方法我们叫它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 2、认识24时计时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新闻联播播放的时间是晚上7:00吗?怎么是19时呢?这是什么计时法,你在哪里还见过? 师出示生活中应用24时计时法的场景 师: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1: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师:也就是说,有时间词的就是普通计时法,没有时间词的就是24 时计时法,从写法上来比较24时计时法更简洁一些。 预设2:普通计时法没有超过12时,24时计时法超过12时了。 师:课讲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有很多疑问:24时计时法为什么不加 时间词,不会混淆吗?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怎么可能超过12呢?到底什么是24时计时法?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师:你觉得24时计时法的这个24时应该是指什么? 生:1天24个小时 师:一天是24个小时吗?钟面上只有12个数字啊?谁上来拨一波? 生:2圈,共24时 师:一天是从哪一个时刻开始的?请同学们观看春晚辞旧迎新的片段,得出一天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

word文本框与艺术字教案

图文混排 ——艺术字和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学会艺术字使用方法,会利用艺术字工具栏对艺术字进行编辑调整,制作出个性作品。学会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方法,熟练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教学内容: 利用文本框和艺术字进行图文混排,在这个过程中学会WORD文本框与艺术字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文本框和艺术字的使用方法,图文混排中文本框合艺术字的搭配使用。 教学环境:1机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以图文混排案例引入利用WORD制作图文混排以及WORD提供的命令菜单和工具。 二、欣赏 让学生欣赏多样的图文混排案例,引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 三、教师演示 教师结合案例演示文本框和艺术字的使用方法。点到为止,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索。 (一)“艺术字”:制作出鲜明的标题。 1.艺术字插入方法:“插入”——“图片”——“艺术字” 2.艺术字编辑方法:单击艺术字,周围出现八个白圈,为尺寸控点,拖得这些控点可以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出现黄色菱形,称为变形菱形,拖动变形菱形,调整艺术字的形状。利用旋转按钮让艺 (二)“文本框”:可以放入文字、图片的容器。 1.文本框的插入方法:“插入”——“文本框”。 2.文本框的编辑方法: ⅰ移动文本框:单击边框选中文本框,拖动文本框。 ⅱ改变文本框大小:单击边框选中文本框,出现控点,拖动控点改变文本框大小。 ⅲ文本框格式:单击边框选中文本框,单击鼠标右键,出现快捷菜单,选择“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提示学生在操作时主要设置文本框填充色为无色以防覆盖背景图片。 四、学生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习题。 五、总结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

小学美术教案:《有趣的拼图》教学设计

《有趣的拼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小学美术课中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让学生去造型来表现自己的感觉,属创作型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设课、本课教学以“有趣的拼图”为课题,利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纸板和胶水进行拼图、粘接,创造和设计形象;运用了学生平时所熟悉的东西更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进行创造、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用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情感目标: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学会制作植物籽粒拼图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何利用废弃的材料来创作。 四、学具准备: 各种植物籽粒,如:绿豆、黄豆、豌豆、大米、花生和胶水(胶水和乳胶)、硬纸板或卡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带来的植物籽粒,提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再提问:谁会唱《小雨沙沙》这道歌呢?老师请同学唱完这道歌。 3、教师说: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子粒,知道了他们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以吃,那么除了供人们食用以外,还有什么价值呢?(思考)对,正因为

它的美丽,她又具有了观赏价值。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幅植物种子的拼图。 [激发学生兴趣,由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引出美术的内涵] 第二个环节作品分析: 先出示花瓶图案,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提高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1.这幅出现了那些植物的种子?(小米,绿豆,黑豆,红豆,茴香,白银豆,谷粒)提问,假如将其中的一种植物种子换成其他的,比如,茴香换小米,好看吗?[认识材料的特点,了解和学习物以致用的的设计思想] 2、作者借用了植物种子的哪些特征? 从色彩搭配和构图角度和主题特征上分析:是啊,茴香不能换小米,因为茴香的形状象花朵的图纹,换了它,就没有花开的效果了,正因为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我们在贴画的时候就要很有讲究。色彩上,7种植物颜色区别明显,同时,作者选用了黑色作为底色,谁能说出为什么?构图时,茴香的摆放有疏有密,错落有致,把这盆花突出在作品的最显眼的位置, 3、说说种子的摆放顺序(按种类)播放课件,重点讲解蝴蝶的翅膀的选择意图:为什么两只蝴蝶运用大小,数量,形状都不一样的白银豆?[知道拼图要有创新,要想得与众不同] 第三个环节出示制作粘胶步骤图,提出注意事项。 说说自己准备如何作业? 1确定植物子粒种类,同一部位要大小均匀,颗粒饱满,有线条的地方,多用对比色。 2先选豆子还是先粘胶,比较,认识:加一点胶贴一粒豆子,好吗?为什么? 3背景色要与你的图案颜色有对比,以便看得显眼。 4有没有补充的?刷胶时注意力度与厚度,用镊子时注意颗粒的色泽与饱满度。 前3个环节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 第四个环节,学生作业:

24宝葫芦的秘密获奖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4宝葫芦的秘密获奖教学设计1 《宝葫芦的秘密》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张天翼的长篇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来感受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生活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和他自己心理不断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而来理解“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这一道理。从书中每一个细节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设计理念: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梗概来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孩子自己静静阅读精彩片段来感受人物的心情和心理变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故事梗概,精彩片段赏析,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精彩片段赏析中,揣摩人物心情及心理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其实这部动画片是由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 2.出示书本封面,自己试着读读书名。 3.介绍书的作者等要素。(大屏幕出示) 师:《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是由我国作家张天翼写的,图画由丁午绘制。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作者想象丰富,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在封面上找到了老师介绍的几个名字? 师:是呀,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看封面,了解一下这本书作者等内容。二、初读梗概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故事梗概。(作业纸1) 师:从故事梗概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我们来做个抢答游戏吧!

(1)王葆最好的朋友,班上的钓鱼大王。谜底:郑小登 (2)传达室杨叔叔的侄儿,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谜底:杨拴儿 (3)王葆到图书馆去,为了借本什么书?谜底:科学画报 (4)下棋时,宝葫芦给王葆吃了颗什么棋?(马) 师:从故事的梗概中我们就了解了这么多的信息。看来读故事梗概对我们阅读整本书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片段赏析 师:这本书的精彩片断非常多,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巧得宝葫芦 师:在机缘巧合之下,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轻轻读读这段话,看你能读出什么。(大屏幕出示) 可是我不能对任何人泄露一个字。我得保密。可是我又有满肚子的高兴,关也关不住地要迸出来。 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嘴里大声唱着——说也不好意思,我简直成了一个小娃娃了,不过好在没人瞧见——又打了两个滚。 可还是感觉到不够劲。我于是把腰弯着,把头顶着地,叭哒翻了一个筋斗。师:你读出了什么?(高兴)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边说,老师边做读书笔记和眉批,个别读)作者通过如此生动形象地描写,让一个高兴的不知该怎么好的王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师:这就是文章的细节,读懂书就是要读懂细节。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的时候可以手上拿一支笔,看到精彩地方,或者有意思的内容,就在书上做做读书记号;也可以在书的边上随时写下你的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2.吃棋子片段(教师控制时间) (1)学生自由阅读作业纸2。 (2)交流,说说这次宝葫芦又帮王葆做了一件什么事?(王葆在下象棋的时候,想着要吃掉姚俊的马,马果然跑到了王葆的嘴里。) (3)宝葫芦真聪明呀,王葆脑筋刚一转,宝葫芦马上就给办好了,可是结果可不太妙。不信,你瞧—— 师:王葆与宝葫芦还会发生些什么事呢?让我们在书中去找答案吧! 四、总结回顾

插入文本框教案

情景设置明确任务1、情境:为了迎接韩国学生 来校访问,同学设计了一张学校 的平面图,但是由于粗心,许多 地点没有标注文字。 2、任务:请同学帮他把其余 的文字移动到地图的对应位置 上。 1、用“ blackspace ” , “ enter ”以及“空格” 等按键调整文字的位置。 2、利用:视图-工具栏- 图片中的“图文混排” 版 式。 明确活动任务,在情 境中激发学生对新 知技能的求知欲。 2 分钟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教师提示:借助“文本 框” 工具,可以快速、准确的实 现文字在文档中的移动。 2、参考“技能卡”掌握文本 框操作方法,完成“平面图”。 (活动一) 3、汇报技能掌握情况: 请能到教师前给大家再演示一 次,注明礼堂的位置? 提问另一种插入文本框的 方法。 (略讲文本框移动、调整大 小、删除) 4、方法讨论:两种插入文本 框的方法有什么不冋?哪种方法 更合理?为什么? 经验总结:当需要将文档中已有 的文字进行移动的时 插入文本框 A选择文字一插入菜单 —文本框一横排 B插入菜单一文本框一 横排一输入文字移动文本 框调整文本框大小删除文 本框 学生到教师机前边讲解边 操作。 方法A 方法B 操作顺序不同 如果文中已经出现文字, 方法A可以直接将所选文 字插入文本框,再移动位 置。而方法B 插入的是空的文本框,还 要将文字剪切,粘贴过 来。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 抓住关键字,熟记步 骤。完成探究式学 习。 学生演示可以及时 反馈探究学习的掌 握情况,也便于未及 时掌握方法的学生 进行直观的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 察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从而结合实 际情况,优选操作。 强化两种不同文本 框插入方法的 8 分钟

小学美术教案《有趣的拼图》

课题:第3课有趣的拼图(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周案序:3—1 总案序:0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纸片、形状多样的植物籽粒、果壳进 行精心的设计和耐心的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情感目标: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 的热爱。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会制作纸片、植物籽粒、果壳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教学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拼图。 媒体使用: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各种颜色的纸片、果壳等、胶水(胶水或白乳胶)。 教学过程:二次修正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出示各种植物籽粒、小纸片、 果壳等) 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并告诉同学们植物籽粒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礼物,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提问: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籽粒的名称吗? 说一说这些植物籽粒用什么用途?能不能把它们变成一幅画?再依 次出示纸片、果壳的课件让学生认识、了解不同材料都可以制作拼图。 导入本课,出示课题:《植物籽粒拼图》 二、感知探索(出示课件)

师讲解知识点:一个个的点连接成线,一条条的线组成面,点、线、面 试图形构成的基础。 1、欣赏分析课本第6页的三幅作品哪些地方运用了点、线、面?它 们在外形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2、分组思考与讨论: (1)如何巧用才纸片或植物籽粒、果壳的外形、色彩特点来拼图? (2)生活中的哪些废弃物还可以拼图? 二次修正 (3)课本第7页下面参考图例中哪些地方适合用线、哪些地方适 合用面来表现? 生答: 3、你想制作哪种材料的拼图? 4、(出示课件)利用课件,直观感知制作步骤,分为: ⒈用铅笔画设计稿; ⒉在需要粘贴处涂胶水; ⒊用选择好的材料制作拼图。 三、实践创作作业要求: 请你分析现有材料的形状和色彩设计图稿,并且和同学们共图完成一幅用彩纸片或果壳、植物籽粒制作的图样。 1、学生取出准备好的材料。 2、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用植物籽粒、彩纸片、果壳来制作一 幅有特色有创意的拼图。 指导要点: (1)画稿设计要简洁,概括,有创意。 (2)涂胶水要均匀,稍微多一点,注意不要涂到画稿的外面。 (3)选择材料要合理,颜色、排列要好看。 板书设计: 简洁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制作新年贺卡--插入图片和文本框教案

制作新年贺卡——插入图片和文本框 一、基本说明 1、模块: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版式的设计 2、年级:初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三节 5、学时数: 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学会合理设置贺卡页面;学会插入图片和文本框;能够制作一张生肖新年贺卡;初步了解图文混;初步了解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表达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对亲人、老师、同学的祝福,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内容分析:本课是初一上学期“文本处理”一章中的第三节“制作新年贺卡”,此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这一课就是要学生制作一张新年贺卡,需要学生掌握图文混排的基本方法;本课任务在机房完成,有条件的可以将贺卡发出。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WORD,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有差异,喜欢信息技术,但对一些应用软件不是很熟悉,对实现图文混排有一定难度。 4、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任务是要学生制作完成一张新年贺卡,学生应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依托教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各层次学习任务。最后通过贺卡展示,开展集中评价,完成整课任务。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合理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我国传统节日贺卡欣赏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唤起新一代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润物无声。 3.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笔者认为既然有教材就有用教材,不然的话教材发给学生干什么呢?所以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依着教材一步一步往前走,完成一个一个任务。 4.这节课在评价环节学生反映热烈,我要每一个小组提交一个代表作进行展示,有几个小组提交了两个作品,不仅是代表作要展示,有不少同学毛遂自荐要大家欣赏他的作品。 5.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是对学生的差异性估计不足,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上还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比如文本框格式的设置,我是让学生看书,自我探究,由于时间有限,基础好的刚好做完,基础差一点的在插入竖排文本框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最后没有完成任务,虽然采取小组互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但在这一环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再有就是综合制作环节,对贺卡的美化不足,学生无从下手,虽然在前面讲到可以从板式、文字、图片、色彩等方面考虑,但学生基本上没有美化的想法。

《文本框使用》教学设计

《文本框使用》教学设计 《文本框使用》教学设计 《文本框的使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及设置文本框格式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文本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充分运用文本框这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利用所学的插入文本框知识独立完成任务,总结出一定的操作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奥运会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为奥运做宣传的意识,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学会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在实际创作中文本框的插入排式及格式设置。 【教学准备】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三份小报(一份加了文本框,一份没加文本框,一份未完成小报),相关文字资料,评价表。 【教学思路】 教学时,以学生的尝试性练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辅导。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好) 播放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 2.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福娃) 你们对“福娃”有哪些了解呢? 生:“福娃”是xxxx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 生:“福娃”共有5个,它们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 3.师:同学们了解得真不少。大家都知道,xxxx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只有对奥运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够为奥运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为了使同学们对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更深的认识,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份“福娃”的小报。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两份小报,一分加了文本框,一分没加文本框) 师:你们喜欢哪一份小报? 生答。 师展示加了文本框的小报。 师:其实这两份报纸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第一份多了一个框,我们叫它文本框。有了文本框,就可以固定里面的文字,这样文本框就把这些文字变了一家人了。这个文本框也就是每篇文章的“家”。今天,我们就来为文章寻找适合自己的“家”。 二、创设情景,插入文本框 1.给小报加标题(出示第一份小报) 师:这份小报虽然漂亮,但是缺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每一份小报都应该有自己的标题。现在我们就来给标题在小报上安一个家。 教师演示给小报加标题。 师:怎样给标题在小报上安一个家呢。在Word中,使用“插入”菜单中的“文本框”选项就可以了。单击“插入”菜单,瞧,“文本框”选项就出现了,“文本框”选项中有“横排”和“竖排”两种形式。“横排”和“竖排”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等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掘。老师现在选择“横排”选项,然后单击或拖动鼠标,就会出现一个文本框,这就是标题的“家”了。我们再把标题输入进去后,调整一下“家”的大小就可以了。 2.移动文本框 师:有了文本框,我们不仅可以给文字安家,还能给文字搬家呢!刚才我们给标题安的家位置好像不太合适,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搬到合适的地方吧。 (教师边说边演示)

《有趣的拼图》教案

《有趣的拼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用各种色彩、大小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情感目标: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学会制作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植物籽粒拼贴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和胶水(胶水或白乳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看课件)播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小雨沙沙》植物籽粒长大的过程用动画接着又把植物籽粒变成可爱的卡通小精灵“豆豆”。 2、“小精灵豆豆”做出一个个的有趣动作,变出一粒粒不同的植物籽粒(红豆、绿豆、西瓜籽……)。 3、“小精灵豆豆”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引领孩子们观察与思考,让小朋友们了解和发现“种子家族的成员们”的不同。 4、思考这种豆子象什么? 5、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小精灵豆豆”也会!它变成豆子手链,变成一幅幅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主要以黑豆拼摆的喷水的鲸、用大米拼摆的可爱小兔、用绿豆和小米拼摆的漂亮孔雀)! (出示课题) 二、感知探索 1、欣赏分析植物籽粒拼图。 2、分组讨论植物籽粒拼图究竟美在哪儿?为什么美? 3、思考如何制作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 4、利用课件,直观感知制作步骤,分为: A用铅笔在卡纸上起稿;B在需要粘贴处涂胶水;C用选择好的植物籽粒拼图。

三、实践创作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准备各种不同大小、颜色的植物籽粒。 2、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用植物籽粒来制作一幅有特色有创意的拼图。 3、实践创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四、展示评价 1、“小小拼图艺术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感受。 2、播放欢快音乐,参加“小小拼图艺术展”。让学生参观、评选,让学生体味创造和创造成功的甜蜜。 五、延展 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用贝壳、小石子等拼贴的拼图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寻美、发现美,让孩子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小学语文_24火烧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火烧云以及火烧云颜色多、形态多且变化快的特点。 2. 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动静结合地观察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很多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萧红的脚步,一起去领略那奇特的火烧云景象。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课后生字并且组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幻灯片出示会读、会写的生字,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威”“武”的书写,以及多音字“模”,强调“模样”和“模仿”的读音。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重点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 三.深入研读 1. 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成为火烧云?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好,齐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一个“烧”字,既能写出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也给人一种动态变化之美。

2、文中的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从“晚饭过后”“乘凉”看出是夏天的傍晚。 3.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话描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 4.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呢? 高兴、喜欢、笑盈盈,体会本段中多次出现的“了”,流露出的情感。 5.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用第七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火烧云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四.小组合作,探究课文 1.小组讨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结合幻灯片图片,来感受这五彩缤纷的颜色,再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从四个“一会儿……”体会火烧云变化快。引导学生试着造一个排比句。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多? (1)学习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通过朗读,找出火烧云在空中变成马、大狗小狗、狮子,感受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速度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中、忽然、接着、一转眼 4.结合前面学习的几个自然段,回顾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 5.火烧云下去后,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失望、遗憾…… 6.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的?展开想象写一写。 五.拓展延伸 1.火烧云形成的原因 2.有关作家萧红的介绍。 六.总结全文。 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火烧云,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特点描述事物的方法,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断积累素材,老师相信,经过努力,你们也会写出优秀的文章。 七.布置作业。

插入文本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知识点有:什么是文本框、文本框的样式(横排、竖排)、插入文本框的步骤与方法、改变文本框颜色和边框的宽度等内容。并且要求学生了解文本框的特殊作用(可移动性)。 重点:插入文本框的方法与步骤;改变文本框颜色和边框宽度。 难点:文本框的格式设置。 本课编写的出发点是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相应的Word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输入可移动的文字,并对它进行适当的格式设置。本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连续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过多讲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研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如启动Word、输入文字、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而且还学习了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使学生的学习更得心应手。在设置文本框的格式如字体、字号时,容易出现不选中文本就进行格式设置,而造成无法设置的问题;设置文本框的颜色时如果不选中文本框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及时指导,让学生重视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本课学习的内容,创作名片、胸卡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学会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插入和美化文本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四、教学准备 硬件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或液晶投影。 软件资源准备:Windows98以上的操作系统,Office97或Office2000办公软件。 素材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流程 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建议教师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如下的场景,一个小朋友在学习Word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他想把输入到Word中的文字进行自由移动,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想请同学们帮忙…… (二)确定问题任务驱动 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是: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并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三)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本环节要实现的目标:学生利用教材、教师提供的课件或校园网上的自学教程等途径进行自学和探究,从而认识什么是文本框,认识文本框的样式(横排、竖排),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的步骤,以及学会利用文本框输入可移动的文本,修改文本框的颜色等知识。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的自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探究和尝试性操作,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的方法和步骤,体会文本框的作用。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艺术字的移动方法,这里只要教师稍做点拨,文本框移动就不会有问题。教师的点

有趣的拼图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纸片、形状多样的植物籽粒、果壳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耐心的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情感目标: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在学会制作纸片、植物籽粒、果壳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教学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拼图。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各种颜色的纸片、果壳等、胶水(胶水或白乳胶)。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优秀的拼贴作品 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拼图材料? 学生讨论 拼图最基本的元素是点,由点连成线,由线变成面。 一个点,发动脑筋想一想它还会是什么?

二、感知探索(出示课件) 师讲解知识点:一个个的点连接成线,一条条的线组成面,点、线、面试图形构成的基础。 1. 观察书中的拼图作品,都运用了哪些材料? 彩纸、贴纸、植物籽粒、坚果壳等 2.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废旧物品也可以制作拼图? 饮料瓶盖、扣子… 3.欣赏教材中《鲸》《小白兔》,想一想主题物与背景颜色该如何选择? 颜色反差大,用背景色突出主体物。 4. (出示课件)利用课件,直观感知,说一说拼图的方法步骤 ⒈用铅笔画设计稿; ⒉在需要粘贴处涂胶水; ⒊用选择好的材料制作拼图。 5.分组思考与讨论: 课本第7页下面参考图例中哪些地方适合用线、哪些地方适合用面来表现? 三、实践创作作业要求: 请你分析现有材料的形状和色彩设计图稿,并且和同学们共图完成一幅用彩纸片或果壳、植物籽粒制作的图样。 1、学生取出准备好的材料。 2、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用植物籽粒、彩纸片、果壳来制作一幅有特色有创意的拼图。

高中数学:4 24 利用投影法巧解数量积 教案

利用投影法巧解数量积 片断教案 ( 人教版 第二章 第四节) 广东实验中学 该片断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数”与“形”的统一体,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工具。 数量积是向量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它把形转化为数。同时它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考题的设置由求定向量的数量积向动向量数量积的最值或范围转化,难度越来越大。考题多以小题出现,我们希望不仅做对还要做的快,因此,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对于数量积的计算,课本重点介绍了(1)利用定义,cos θ=?(2)建立适当的在直角坐标系后利用2121y y x x +=?去转化。解题时,前者需要知道向量的长度和夹角,有时不能直接用,后者需要知道坐标和准确的运算,而这些往往是命题者设置障碍的关键点。 事实上,数量积具有几何意义,b a ?a b 在θ的乘积。利 用几何意义解题,θ看成一个整体,θ两个未知量的信息用一个未知量“投影”代替,实现了降元的目的,简化运算。这是把数→形的过程,可以揭示变化图形中数量积不变性的本质,形象直观。 可惜,课本和其他资料上对这一部分的介绍篇幅不长,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一方法的认识也多数停留在投影的概念和数量积几何意义形式本身,应用投影法解题不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如果能合理利用几何意义(投影法)求解数量积,会大大简化运算,提高速度! 本片段教学的核心,是介绍求数量积还有一个重要方法——投影法。希望学生能理解它的原理并会运用。特别是在处理动向量的数量积时,无论定值还是最值借助投影去转化,形象直观又简化运算。教学中我们先通过一个例题入手,对比三种方法(定义法,坐标法,投影法)求数量积。再由特殊到一般,解决动变量模长变化,夹角θ也变化的条件下求数量积最值的问题,应用投影法更体现其的优越性。最后小结:1投影法的本质;2投影法适用的题型;3选择哪个向量向哪个向量作投影;4注意:投影有正负。 该片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及掌握投影法解数量积,体会此方法的优越性。 难点:掌握投影法适用的题型,把数量积的最值转化成投影的最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