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6级心理学课堂试题电子版(1)

16级心理学课堂试题电子版(1)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部分。前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客观是就其反映的________而言;主观是就其反映的__________而言的。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_______有关,颞叶与_______有关,顶叶与_______有关

7.人的心理的实质在于它是__________。

8.人脑最发达的部分是____________。它是整个有机体活动的___________。

9.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单选题

1.皮层由_______个脑细胞分6层组成。

A.150亿

B.15亿

C. 22亿

D.170亿.

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活动有特殊意义的是()。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D颞叶

3.条件反射受()控制。

A 皮下中枢

B 皮层

C 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 D神经纤维

4.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A 脑

B 客观现实

C 实践活动 D社会环境

5.“谈虎色变” 属于()反射。

A无条件 B 条件 C 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D其他

6.()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A 思维

B 情感

C 认识

D 意志

7.在人的心理形成中,()环境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A 物理

B 心理

C 社会

D 家庭

8.以下反射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

A 学生以铃声为号作息

B 司机遇红灯停车

C 手触电缩回和膝跳反射 D望梅止渴

9.人的喜怒哀乐属于()的心理过程。

A 认识

B 情感

C 意志 D思维

10.从学生试卷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方法属于()

A 问卷法

B 活动产品分析法

C 测验法 D调查法

11.神经信息的传播速度是360公里每小时,一个信息不需()秒便可传遍全身。

A.36

B.10

C. 1

D.1/10

三、判断题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有了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

2.心理的产生只与脑与客观现实有关。()

3.个性就是人的心理的个别性。()

4.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优势半球,大脑右半球是形象思维优势半球。()

5.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有外界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应。()

6.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7.只要有正常的人脑,就能够产生人的心理。()

8.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形式。()

9.人的心理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10.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因而可以集中拥有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11.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12.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交往活动。()

13.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区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14.贯彻“死记硬背”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的关键。()

1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6.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按科学办事()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

1.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_______和_______。

2.视敏度即_______,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_______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3.入小学后_______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_______水平。

4.空间知觉包括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

二、单选题

1.()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的()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稳定性

C、转移

D、分配

3.当你中途离开电影院,在强阳光下,开始什么也看不清,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了,这是因为感觉有()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4.当收音机里播出《唱只山歌給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抑或是女高音独唱,或者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在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

6.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

7.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阶段。

A、个别对象

B、空间联系

C、因果关系

D、对象总体

8.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把直观教具中的重点部分做成活动的,这是根据知觉()性。

A、选择

B、整体

C、理解

D、恒常

9.某学生在课堂上能边听、边思考、边做笔记,说明其注意的()品质有了较好发展。

A、转移

B、稳定性

C、广度

D、分配

10.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一会儿翻阅课本,一会儿思考,一会儿书写直到下课都没有分心,说明其注意的()品质有了较好发展。

A、转移

B、稳定性

C、广度

D、分配

11.教师指导小学生观察教具时,总是要有目的地用言语启发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是根据知觉的()性。

A、整体

B、选择

C、理解

D、恒常

12.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全然不知,或者只一鳞半爪,这是注意的()造成的。

A、广度

B、分配

C、转移

D、分散

13.胖人宜穿竖条的衣服,瘦人宜穿横条的衣服,是为了利用()改变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A、适应

B、错觉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的表现。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错觉

D、知觉的理解性

15.小学低年级儿童写字时,容易把“武”写多一撇,把“饶”写多一点。这是由于其观察品质()较差的表现。

A、目的性

B、精确性

C、顺序性

D、深刻性

三、判断题

1.小学儿童男生注意转移能力发展快过女生,但女生注意稳定性却高于男生。()

2.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3.为组织学生的注意,必须向其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其心理学依据是有意注意规律。()

4.要求教师讲课的声音有高低变化,抑扬顿挫,其依据是无意注意规律。()

5.在课堂上若发现学生注意分散了,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最好是点他的名。()

6.观察就是直觉过程。()

7.感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使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实践和训练使感受性的提高是持久的。()

8.小学儿童握笔写字还不够灵便,是因为其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的缘故。()

9.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10.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是无济于事的。()

11.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12.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13.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14.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15.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计时工具等有关。()

16.分心和注意的转移实质是一回事。()

四、简答题

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3、教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3.“万绿丛中一点红”。月明星稀、夜黑星繁。

4.“窥一斑而知全豹”、尝一口饭便知一锅饭的味道。

5.“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6.眼看手抄写,耳听脑思考。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8.“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9.黑白电视中红旗是灰色的但人们却认为是红色的。

10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方看教室的门,无论它是开着还是关着,你总把它看成是矩形。

六、案例分析

1.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2. 一位年轻的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的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3. 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填空

1.记忆是_______ 对_______的事物的反映。

2.画家善于_______ 记忆,数学家善于_______ 记忆。

3.表象的特征是_______ 性和_______ 性。

4.记忆过程包括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 。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_______的,呈现_______的趋势。

6.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比_______水平高。

7.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_______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信息。

8.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_______和_______是有效的途径。

二、单选题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记忆。

A瞬时 B短时 C 长时 D 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中会发生()的变化。

A 量

B 质 C质和量 D 以上都不是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性的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

A积极 B消极 C熟悉 D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想象的形象。

A 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 B知识 C客体 D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发展的表现。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的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9.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通过()接受信息的保持量为最高。

A听觉 B视觉 C视听同时 D视听交叉

10.学生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是()记忆。

A形象 B情绪 C动作 D语词—逻辑

11.老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已教过的生字,叫学生读出来,这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再现

12.遗忘的规律是()。

A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B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C均衡的,先后一样D其他13.看小说时根据小说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空想

14.古人的“千里眼”、“顺风耳”是()。

A再造想象 B幻想 C记忆表象 D创造想象

15.人做梦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三、判断题

1.天生盲人可以有视觉表象。()

2.凡识记的活动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效果就好。()

3.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4.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

5.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有意识记。()

6.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

7.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8.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9.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10.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11.在回忆中,再现比再认的水平低。()

12.人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要依赖于表象。()

13.增强识记的目的性是因为识记的目的明确,效果就会越好。

14.表扬奖励会提高小学儿童的识记效果,批评又会降低其识记效果。()

15.在街上见到一个人,面很熟,但叫不出名字了,回家后,终于想起来了。这是识记。()

16.复习的效果与复习时间的多少成正比。()

17.上课刚结束,记忆犹新,复习不必马上进行。()

18.想象对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实践又是想象发展的基础。()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

2.简要说明组织小学生合理复习的方法

3.简要分析遗忘规律。

4.简要陈述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5.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2、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

3、鲁迅先生写《阿Q正转》时头脑中出现阿Q的形象

4、触景生情

5、搜肠刮肚

6、看到浮云自然而然想象到人面。

7、考场上看到一道题似曾相识但却想不起来,走出考场后却想起来了。

8、电影《捉妖记》中的“胡巴”造型

9.体会诗意,神游长城。

10、昔日一观三峡景,至今历历在目中。

11、读过此书已三年,今朝复述侃侃谈。

12、想起幼年慈母情,心中温暖泪水盈。

13、少年学武半途弃,许多招式今能仿。

14、“脚踏实地,志在千里”。

15、“躺在床上,想当总统”。

六、案例分析

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小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填空

1、言语是个体在_______、________和理解_______过程中发生的________现象。

2、思维的基本特性是______ 、 _______。

3、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_______ 、_______和______三种。

4、从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思维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后者的功能是________。

5、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______和________。

6、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7、儿童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小学儿童的思维是以_____为主逐步向以____为主过渡,其转折的关键期在_____年级

9、创造性思维有四个阶段,分别是_____、 ______、 ______和______。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吉尔福特认为这一特征表现为_____ 、______、 ______ 。

二、单选题

1、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独立性

3、“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

A概括 B灵活 C间接 D独立

4、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阶段。

A 6、7岁 B7、8岁 C8、9岁 D10、11岁

5、教师把某个学生的言行、成绩、态度、性格爱好、健康等方面组成总体面貌加以思考,这是思维的()过程

A 分析

B 综合

C 具体化

D 概括

6、有个小学儿童说:“车是在路上跑的,是用来载人拉货的”,说明其掌握概念处于以()来解释概念的水平

A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 B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 C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 D本质抽象

7、思维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不能直接感知的对象,这是思维的()。A概括性 B间接性 C社会性 D独立性

8、小孩掰手指计算属于(),验证几何题目属于()

A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9、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地位。

A一般 B 被动 C主动 D核心

10、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是()。

A记忆 B 思维 C言语 D 语言

11、从已知判断,即大前提,小前提,推出新的判断即结论,这是()。

A 概念 B判断 C 推理 D 动作思维

三、判断题

1、语言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区别的概念。()

2、小学儿童只有具体形象思维,成人只有抽象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可见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没有集中思维。()

4、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差异。()

5、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及理解力发展都与其概念水平相适应。()

6、“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

7、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8、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四、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2、看云识天气、中医切脉诊病。

3、“二小,二小,头上长草”。什么字?——“蒜”字。

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单选题

1.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得到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2.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某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在逐步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3.“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D、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4.“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的差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5.小学低年级儿童长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水平比较低。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6、少先队员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受到乘客的赞扬而产生的情感是()。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激情

7、“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反映了情感的()功能。

A信号B调节C催化D表情

8、孙亮同学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之后,感到浑身轻松愉快,这种情感属于()。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心境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反映了杜甫写诗时的()。

A心境B激情C热情D应激

10、儿童不仅会微笑、大笑,而且会冷笑、嘲笑,这说明其情感的()得到发展。

A丰富性B深刻性C可控性D稳定性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一个人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

12、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是()。

A动机斗争B采取决定C修改决策D执行决定

二、判断题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3、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4、“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5、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出现由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如批评就不高兴,表扬就高兴,这说明他们情感的稳定性较差。()

6、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7、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8、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9、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10、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三、简答题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四、案例分析题

1.一位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上课中,发现一位中队委员思想开了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成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该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却站了起来回敬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必须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班轰笑,气得这位教师脸色发白…… 请分析这位教师为什么会碰壁?

2.有一个小学一年级男孩,平时非常好动,就是在上课时也不能好好安静下来,总显得手脚不停,影响别的同学听讲。为此老师一连给他换了三次坐位,但仍收效不大,这个毛病总也改不掉。这个小朋友自己也很苦恼,为了改掉这个老毛病,早日加入少先队,他自己动手画了一条红领巾,放在桌角上,以此来约束自己,努力改掉这个坏毛病。逐渐地,他果然不再那么好动了。请运用意志品质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3.某小学赵老师组织学生春游去爬山,很多小朋友不能克服困难,喊累喊苦;还有很多小朋友说要是我爸爸在,让他背我上山多好啊;只有少部分同学坚持到底,终登山顶。假使你是赵老师,请结合小学儿童意志培养内容,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志?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2、“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

3、“化悲痛为力量”、“不要义气用事”

4、“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

5、“知之深则爱之切”。

6、“情不通则理不达”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填空

1、品德是个人依据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___ 心理特

征和倾向。

2、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_____和

等心理成分。

3、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规律是:从到_____ ,从

到,由到。

4、对于惩罚的理解和运用是,应坚决反对____和___,惩罚应____,_____。

二、单选题

1、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高的

D、稳定的

2、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A、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

与道德行为的稳定联系。 D、行为习惯的自律

3、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D、不够协调

4.小学低年级儿童常问成人,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说明

他的道德判断是处于( )阶段。

A他律 B自律 C片面 D全面

5.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从内部去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时,它们就成了

( )。

A态度定势 B良心 C道德动机 D自尊心

6.下列哪一种行为不是品行障碍( )。

A攻击 B撒谎 C抄作业 D逃学与离家出走

7.儿童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 )。

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8.小学儿童在( )年级以后才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A二 B三 C四 D五

9.明知睡懒觉不对但却管不住自己,总想在热被窝里多躺一会儿。这是缺

乏()的表现。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习惯

三、判断

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

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

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5.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某些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 )

6.人们想的、说的和做的可以互不相同,因此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没有什

么必然联系。( )

7.从小学儿童坚持性的动力来源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完成任务主要

依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年级的坚持性则以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

四、案例分析

1.李民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正做时不小心打碎了10个碗,方强

趁父母不在家偷吃东西,把1个碗打碎了。问:9岁儿童会认为哪一

个更不好?为什么?

2. 二年级学生李敏在学校操场上拾到一角钱交给王老师,老师在班上表

扬了她。第二天,,钟名向妈妈要了一角钱,说是老师要求交的,到校以后他交给王老师,说是在路上拣的。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新教师的第一堂课不仅要注意备好课,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

2、儿童刚入学常常写字歪歪扭扭,还常常把纸戳破。

3、刚入学的儿童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课堂上老师要讲故事。

4.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方看教室的门,无论它是开着还是关着,你总把

它看成是矩形。

5.格赛尔所做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填空

1.交往是由、和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2.班集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是、、_____和______。

3.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和 _____ 两大特点。

4.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____ 、____和____ 三种类型。

5.友谊是同伴关系的,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6.整个儿童期 _____ 关系始终是小学儿童择友的重要标准。

7._____ 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二、单选题

1. 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

A 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D认识

2.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就()而言的。

A.人际交往 B人际吸引 C人际关系 D空间距离

3. 群体中的最高水平是()。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集体 D小团体

4.同伴关系的最高形势是()。

A友谊 B同伴 C同伴团体 D接受关系

5.为了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6.人们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叫()。

A群体 B集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7.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叫()。

A规范 B凝聚力 C舆论 D心理相容

8.()是指班集体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

A凝聚力 B规范 C心理相容 D舆论

9.集体对个体的期望属于(),集体荣誉感属于()。

A集体的认同感 B集体的归属感 C集体的支持作用 D认知10.人际关系中的主要特征是()。

A认识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道德成分

11.()是儿童同伴关系发生的最初形式,也是友谊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A直接接触关系 B接受关系 C敬慕关系 D 其它关系12.儿童选择朋友时候,以“学习成绩好”、“整天笑呵呵的”作为他的朋友,这表明他的择友标准是()。

A直接接触关系 B接受关系 C敬慕关系 D其它关系13.不受欢迎的儿童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下述原因()。

A有攻击性行为 B有不良品行 C难以相处 D身上有怪味

三、判断题

1. 班集体中的小团体都是与班集体对立的小圈子,应予否定。()

2.教师对班集体中“不受欢迎儿童”应特别注意和关心。()

3.认识成分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4.儿童以是否“合得来”来选择朋友,这是其择友同质性的表现()5.人与人空间距离上接近就易建立友好关系。()

6.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不仅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而且还发生在群体之间。()

7.在一个班集体中,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从个体入手,不如从改变其群体规范入手。()

8.一个班集体中的舆论是固定不变的。()

9.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是其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

10.小学儿童把学习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及其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

11.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异性作同伴。()

12.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

13.中间型儿童在班中占大多数,因而在班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

四、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初次见面,人们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2.人们倾向于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五、案例分析

男生小刚,11岁,小学四年级。该生的表现为:贪玩,学习兴趣不高,在与同学交往中,爱讲大话,情绪反复无常,不注意个人卫生,身上有不洁气味,和同学关系不好。最近,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他竟欠了几个同学的钱,共计148元!经查,原来他为了与同班几个爱玩、会玩的同学一起玩,竟然提出玩一次给对方多少钱。到那天为止,他已付出了近200元。

指出小刚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其择友特点?

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如何解决小刚出现的问题?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填空

1.个性作为心理现象,具有性、性、性和性的特性。

2.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的,而不是的。

3 .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_______ 需要,其发展表现为由______向_____发展的趋势。

二、单选题

1.个性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的。

A 社会 B生物 C自然 D 整体

2.追求社会肯定的需要叫()需要。

A生理 B尊重 C自我实现 D安全

3.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是()需要。

A 活动 B交往 C认识 D成就

4.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叫()兴趣。

A 直接

B 间接 C积极 D 消极

三、判断题

1.心理学中个性的概念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一样的()

2.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3.一个人偶然的情境性的表现可以当作是个性的体征()

4.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

5.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就能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6.小学儿童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7.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

8.小学儿童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9.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交往需要的强度日益强烈。()

10.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案例分析题

1、某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升学考试科目的辅导或测验,学生意见很大,再三要求学校补上体育课,班主任却批评学生贪玩、不爱学习。小学生和班主任对这件事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请用有关“小学生需要的发展”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说明。

2. 强强是个很上进的学生,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一直在努力。班主任王老师也鼓励他课堂上要多思考、多发言,并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赶上成绩好的同学。

在一次公开课上,王老师提了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几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都答错了,强强勇敢地举起了手,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王老师却装没看见继续讲课,强强固执地举着手,过了一会儿,王老师问他举手干什么,强强说要回答刚才的问题,王老师慈爱地摸着强强的头笑着说:“你就算了吧,下次再答吧。”

在以后的课堂上,王老师再提问,强强也举手,叫他回答,他却说不会,几次下来,王老师知道这可能都是因为上次公开课。当他想找强强谈话说说原因时,强强却再也不理他了,上课也不如从前那么认真地听课而且还常常调皮捣乱,再也听不进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了。(1)王老师公开课上对待强强的举动对吗?为什么?(3分)

(2)强强对王老师产生的心理抗拒是什么心理现象?(3分)

(3)如果你是王老师,事已至此,你该如何教育强强?(4分)

3.实习生张老师今天下午音乐课。课前他作了认真的准备。把今天这节

课要教唱的新歌曲抄在两大张书写纸上,放在讲桌的箱子里。上课了,张老师高兴的走进教室。当他从箱子里拿出歌曲挂在黑板上时,全班突然哄笑起来,原来是两张歌篇中间都被扯破了个大洞。于是张老师“火冒三丈”,

大发脾气,责令是哪个同学扯的,赶快把扯去的拿出来补贴上去,否则查出来要严厉处分。全班同学开始窃窃私语,随后便鸦雀无声,无人回答。

张老师气得脸色铁青,课也没上成。

请问:1.张老师发现歌篇被扯破后产生的是什么情感状态?这种情感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2.为什么无人回答?3.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10分)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学习的内容达到初步掌握时仍不停止,而是继续学习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

2、有些7-12岁左右的男学生,表现出对上学的惧怕,惧怕上学,但不同于

一般的逃学行为。

3、潜移默化

4、人们倾向于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5、进入冬季,刚穿上厚厚的冬衣感觉很笨拙,可是穿久了也就不觉得笨了。

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填空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____ 。

2.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包括_____、______和____ 。

3.儿童的_____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_____的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_______的特点。

二、单选题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D、有意识

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A、晚

B、同步

C、早

D、基本同步

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D、提升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 一、二年级

B 三、四年级C四、五年级 D五、六年级

5.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的意思。A、自我观

察 B、自我分析 C、自我评价 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是()

A、自尊感

B、成功感

C、自信感

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

A、自我检查

B、自我控制

C、自我掩饰

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

A、过高

B、适当

C、过低

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紧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体验

D、自我掩饰

三、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四、简答

1.为什么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自我评价

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1.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

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

3.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儿童学习上的评价不适当和缺

乏教育的机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这种不负责任造成了周围儿童对这部分学生持反感和鄙视态度。如果你是老师你该如何提高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医生说话不谨慎,使患者想象自己得了某种危险的疾病,结果这种病真的

在患者身上发展起来。

2.狂喜时,手舞足蹈,欢呼跳跃。

3.恐惧时,毛骨悚然,面色如土。

4.临危不惧,当机立断。

5.浪子回头金不换

6.耳听八方

7.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有位教师将公鸡插图涂上色彩并且放大,

让学生观察,许多学生只看到公鸡的大红鸡冠、美丽的羽毛和金色的爪子,而偏偏没有看到公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洋洋得意的骄傲神态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填空

1.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

质差异,即_____质、_____质、_____质和_____质。

2.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_____。

3.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_____分布。

4.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即被称之为_____群体。

5.通常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_____和_____法。

二、单选题

1.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

A、13%

B、3%

C、0.3%

D、1%

2.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A、想象

B、记忆

C、观察

D、思维推理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推理能力

D、操作能力

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A、性格

B、气质

C、情感

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特点。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情感

三、判断题

1.气质有好坏之分。()

2.小学阶段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塑造时期。()

3.勤奋、自信心、坚持力等都是促进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

4.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5.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等是抑郁质的主要心理特()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师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培养小学儿童能力。

2.简述小学儿童性格的培养方法。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事变心移

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3.前怕狼,后怕虎。

4.不要意气用事。

5. 绿水青山带笑颜。

6.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7.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8.优柔寡断。

9.笨鸟先飞。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六、案例分析题

1.四年二班的张小虎,人称“小张飞”。一天,他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高年级的

学生正在蛮横地欺负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非常气愤,冲上前去打抱不平,没想到只是一拳就把那个高年级学生打得鼻子流血,班主任王老师听说后急忙赶来,当众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并把他叫到校长室,告诉校长这样的学生没法教育,如果他不在全班面前进行检讨,并把他的家长叫来对其儿子进行严厉教育,他们班就不要这个学生了。

(1)王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张小虎是什么气质类型?试分析他的心理特征。

(3)如果你是王老师,你该如何教育张小虎?

2.一天中午在教室里,小玲和小静在争看班级新买的一本图画书时,不小心

将书撕成了两半,闻讯赶来的班主任王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并要求她们认真思考后第二天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书面检查。小玲脸羞愧得红红的,低下头不说话,老师走后,她坐在座位上想了几分钟,就又跑到外面和同学们跳皮筋去了,小静却一直趴在桌子上嘤嘤地哭泣,下午王老师来上课才停住,但眼睛却是红红的。

第二天早上,小玲大大方方地走到讲台前认真地读了自己的检查,小静却低着头不敢看大家,一副难过的样子,小声地读了检查。王老师听完检查说:“小静认错态度很诚恳,而小玲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听了老师的话,小玲委屈地低下了头。

(1)王老师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2)小静、小玲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试分析她们的心理特征。

(3)如果你是王老师,你该如何教育小玲和小静?

3、叶波是某小学的一名男生,今年11岁。当老师给大家讲故事时,他就会

听得很入迷,常常过于兴奋而发出感叹的声音。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经常不加思考就急于回答,往往答非所问。他在课内课外都有旺盛的精力,而且热心社会工作,爱好体育运动。说话声音很大,书写速度快,但很不工整。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叶波的气质类型和主要特征。(2)如果你是叶波的老师,如何帮助指导他,谈谈你的具体意见?

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_____的、

_____的、_____的心理特征。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分为_____因素和_____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

包括_____因素和_____因素。

3.环境可分为_____境和_____环境两大类。在社会环境中,是对儿

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二、单选题

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稳定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与可变性

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3.小学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活动

B、学习活动 C劳动活动

4.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A、成长

B、发育 C发展

5.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心理的内部矛盾

6.小学儿童处于()期,即学龄初期。

A、童年

B、少年

C、青年 D儿童

7.()因素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

三、判断

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逆行的。

()

2.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

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

用。()

6.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

四、案例分析

1.1983年,辽宁省发现了一个8岁四个月的女孩,由于自少很少得到家人的

照顾,而绝大部分时间与猪为伍,吃猪奶、抢猪食,养成了不少猪的习惯。

经测定智商为39,不辨性别、颜色、大小,不懂高低,更无数的概念,仅能说的少数单词也含混不清。这个“猪孩”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请用有关“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有关理论分析说明之。

五、现象解释题说明下列题干中所体现的心理学原理

1.低年级小学生很难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

2.教师换了新装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

3.人逢喜事精神爽。

4.化悲痛为力量。

5.人以群分。

6.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7.刚入学的儿童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课堂上老师要讲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