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8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8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1、现实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180、187

答:(一)基本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与逼真性。

1、再现性(内在要求):

再现性是现实型文学最基本的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是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如: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永远是现实的,能动的。”)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在其他话语系统当中真实的再现矛盾现实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比较而言,理想型文学突出表现情感,现实型文学突出现实再现。(别林斯基:“现实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生活的忠实,在一种观点之下反映出生活中复杂多彩的现象。”,镜子说)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守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之中的,其人物性格有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极大的制约作用,成为人物行动的重要依据。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应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感情评价,主观情感态度融汇于客观再现之中,渗透于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作者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在现实型作品中作家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于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亲自体验。(福楼拜:“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应该在生活中露面一样。”)

2、逼真性(外部特征)

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是逼真性。逼真是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它的特色是客观感性和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现实型文学对事物感性状貌,细节的具体刻画,逼真地再现出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环境,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描写中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受不到夸张与变形。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如: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以法国一桩情杀案中的青年被告为原型),现实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塑造,成为读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出现在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几乎全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情世态和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

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创作题材和描写范围要全面的充分的面向现实社会,全面地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在现实的相互联系不断发展中去

观察人与人的关系,并把人与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观察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

现实型文学作品举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杜甫诗歌2、理想型文学(浪漫主义文学)182、187

答:(一)基本特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指把

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艺术的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耕自食、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阿诗玛》表现了撒尼族人民争取自由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应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与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的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新闻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

物的描绘之中。

2、虚幻性: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

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理想型文学的作者有时也称文学作品是生活的镜子,不同于现实型文学的镜子再现论,理想型文学的镜子是一面放大镜,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他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比喻、《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正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多是现实中存在的平凡的人与事。而理想型文学塑造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由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所决定,现实中的人物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于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等变成了理想型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由于现实中难以提供其所需要的理想的表现对象,理想型文学便大胆地发挥想象、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也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也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只要能充分表现主观理想,符合情感的要求,任何奇幻的事物都可以创造。如郭沫若的《天狗》写道:“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这里的天狗便是以作者的情感为基调创造出的虚幻的形象。为了表现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理想型文学往往会为他们构造出奇幻的情景,让人物在特殊的环境中展示超凡的智慧与本领,例如《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充分表现出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概。

P.s.——理想型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崇尚人的欲望,要求感情的解放,并把文学创作视为感情的自然流露与表现,

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由这种主观创造精神所决定,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打破程式化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创造主要表现为对想象和幻想的推崇,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幻想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揭示有限中之无线,现实中之理想的美的方式去描绘世界。浪漫主义文学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侧重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性的各种奇特现象,因此浪漫主义文学中充满了夸张的形象、异常的情节、虚幻的神话色彩和奇特的异国情调。

理想型文学作品举例:雨果《巴黎圣母院》、《聊斋志异》、《牡丹亭》、《西游记》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比较

答:1、从创作精神上讲:现实型文学注重现实型和客观精神;理想型文学注重理想型和主观精神。

2、从创作原则上看,现实性文学的特征是再现性;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表现性。

3、从创作手法上看,现实型文学的特征是写实性;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虚幻性。

4、象征型文学(象征主义文学)183、188

答:(一)基本特征:象征型文学是以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理想型文学和现实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意义的超越性。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在象征型文学中文学意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启示人们透过意向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如:美国劳·坡林:“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黑格尔:“象征要求我们探索它背后的内在意义。”梅特林克的剧本《青鸟》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手法实现的,不同于理想型文学的表现手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和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手法(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象征型文学偏重于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不直接说出事物而是暗示事物,以激发某种情绪。象征型作品中的观念必须依赖各种意象曲折独特地表达出来,并要求读者通过直觉与情感进一步加以理解,即不描述思想情感,也不用具体意向明显的比较去限定思想与情感,而是对其进行暗示,运用象征使读者在脑内重新塑造它们。象征型文学反对直接性的表现,强调只有暗示性的象征才能体现艺术的创造精神。

2、朦胧性:象征型文学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朦胧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独立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型作品有其内在的朦胧性。(加缪:“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它实际说出的东西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劳·坡林:“象征的意义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能引起

大量不同的特定意义。”)象征型文学的暗示不能用单一的意义去概括,它具有超出个别意象的更宽泛的意义。象征型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积极地去思考,探索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象征型文学为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意象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

总之,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他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和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的意义,所以它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管变形的方法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在象征型文学中,有形象本身的变形,也有形象之间的关系的变形。变形的反常给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由惊异感转化为对变形形象寓意的理解。象征型文学往往淡化具体的时间与空间,使形象系列摆脱具体环境的限制,以赋予形象更广泛的象征性。作品中的变形、虚拟的寓意性使审美理解具有了突出的非明确性。

象征型作品举例: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艾略特

5、现代主义文学189

答:人类文学活动发展到20世纪,文学作品的类型形成了新的结构形态,产生了多向的演变。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型文学得以深化。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型的文学,使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

1、创作精神: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

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表现主义文学倾向于对人的心理与精神描写的向内转、内心的外化。

“新小说派”的纳塔丽·萨洛特认为,旧小说不能展示心理现实,对现代主义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超现实主义力图把现实与梦幻结合成超现实”,它的实际效应是使现实融入了梦幻之中,使现实梦幻化。现实梦幻化曾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法,以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超现实主义把梦幻视为对象本身,把虚幻的、无意识的心理因素引入文学,力图从中寻找“最高真实”。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2、表现手法: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

性和假定性。为了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它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在这种情况下,现实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形态,成为一种被主观意识改造过的变形形象。

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描写推销员格里高里一朝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小说中的荒诞与夸张,表现出作者对人性冷漠的深切感受。荒诞派作品也运用变形手段。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尤内斯库的《椅子》表现了人受物的挤兑而空无所有。《犀牛》写了人的兽性化,用以象征法西斯化的危险。许多现代义作品都存在着明显或不明显的变形形象。

卡夫卡的《审判》,写银行高级职员约·K在自己的30岁生日那天的早晨突然被捕,罪名始终不详,K被荒诞地逮捕,最后顺从地被处死,整个过程都是荒诞的。这种荒诞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K的命运,人们可以感到,资本主义的统治机构,已变成一架庞大的、丧尽理智、极端残忍的吞噬人的机器。在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文学中,也大量地存在着这种荒诞的假定性。

3、辩证的科学态度(优缺点):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

己的思想艺术特色。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文学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因此,它对对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一些人的心理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其中有些也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其中有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这些都是有害的,需要认真鉴别和批判。因此,对西方现代文学应采取去伪存真、分析借鉴的原则。

6、诗及基本特征192

答: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一)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

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对生活的反映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沱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去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活动,去描写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构成这些冲突的细节。所谓“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都指出了诗的凝练性特征。明代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这个比喻也说明诗是最集中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即使是偏于情节叙述的叙事诗,其叙述内容也不能像小说那样铺展,如《长恨歌》。

诗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要求诗的语词也必须极为凝练、精粹,用极少的言语去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便促使诗人对语词进行反复锤炼,力争言简意深,一笔传神,在有限的诗行、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举例——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唐代诗人皮日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僧敲月下门”推敲——贾岛《题李凝幽居》

(二)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对比式的跳跃等。时间上的跳跃,是指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到未来之间,进行大幅度的跳跃,如春夏秋冬、古今、昼夜、朝夕之间等。空间上的跳跃将东西南北、天上地下、海内海外的形象系列列进行跳跃式组接。诗中形象、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跳跃,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由于时间的变化,便常引起空间的变化,或由于空间的变化,也便引起时间上的变化,这样两幅图景便在时空上同时产生了跳跃。而由眼中所见的外在的客观形象向心中所想的形象、思绪的跳跃,则构成了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跳跃。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并非一人一物所为,但它们有着某种意义的关联,便形成了关联式的跳跃。平行式跳跃由两幅或多幅呈平行关系的图景构成,对比式跳跃则由几种形成强烈反差的形象组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采用何种跳跃式结构,则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举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郊》画面从去年跳跃至今,体现诗人的失落与思念。

(三)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

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停顿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调配声调也有助于加强节奏感语音有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音调。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N四种声调,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音调,有规律地安排平声与仄声,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由音节长短以及音步多少构成的不同长短的句子,表现出不同情感的缓急节奏。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脚韵等。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观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举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句押尾韵an

7、剧本及基本特征195

答: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

有高度的浓缩性。舞台表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场景相对对固定,不能随时换景。与小说的篇幅的随意性、电影的自由的镜头组接比较起来,戏剧的时空是狭小的、不自由的。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地容纳社会生活繁复广阔的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要求情节结构单纯、集中。剧中一般只包括一桩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要尽量缩短,并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组织成一个紧凑的整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突出地强调了结构单一化“立主脑、“减头绪”、戏为一人事而设的主张,西方提出的“三一律”,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这虽然有些程式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戏剧的浓缩性、集中性。只有使剧情高度集中、概括,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表现功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内容。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写了屈原一天的思想、行为、遭遇,但这一天却把屈原一生的生活命运概括反映出来。老舍的《茶馆》一出戏只有三幕,却展现了三个时代,反映了50年的社会变迁。时空局限是戏剧文学的短处,但这短处又使它具有独特的长处,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

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的情节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它必须―开始就抓住事件的起点,然后通过—些必要层次的发展,把事件尽快地推向高潮。如果冲突不集中、不剧烈,剧情的发展必然会缓慢。戏剧要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但又不能像小说那样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而矛盾冲突的集中展开,便为展示人物性格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戏剧是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如果没有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必然会出现冷场,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注意力。因此,集中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高尔基指出:“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剧本不允许作者出现,一般不能有叙述人的言语,只能靠人物自身的言语塑造形象。离开了台词,就没有了戏剧文学。戏剧人物的言语、对话(台词)要足以推进戏剧动作。台词的动作性即人物言语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并能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由产生到激变,就是由一系列戏剧动作来推动的。各戏剧动作由人物的形体活动和言语活动来体现,其中对话、独白更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