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

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

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
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

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

的矛盾冲突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2013年6月28日

目录

【摘要】 (2)

1.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2)

2.我国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3)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5)

4.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赢 (6)

4.1、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6)

4.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5.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关键字: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矛盾冲突、和谐发展

1.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自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让全世界瞩目。这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像是一个服用了兴奋剂的世界冠军。但这是以长期健康为代价的,是不能持久的。中国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此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

中国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比美国、印度和俄国的总和还要多;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国家环保总局承认,中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局部范围内,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根据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空气和水污染使中国损失了5.8%的GDP。

世界上污染最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

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经济投资过度,投资占GDP比率高达40至45%,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承受。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

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如果算上生态成本,中国经济增长将为负值。所谓的“先进生产力”,正是挥霍本已面临枯竭的生态资源而拼出来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既无法持久,也对世界和后代子孙贻祸无穷。

中国经济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

2.我国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几种主要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如下:

(1)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虽然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量很少。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耕地仅为1.39亩,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后备储量不足;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666个建制市中,有330个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108个,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

(2)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资料表明,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在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2003~2006年之间,我国GDP量约占世界5.5%的比重,但所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比重却比世界水平高出很多,例如消耗标准煤24.6亿吨(占世界的l 5%左右),消耗钢材3.88亿吨(占世界的3 0%),消耗水泥124亿吨(占世界的54%)。下表为世界主要国家的5类资源原材料的节约指数及排序。

国家节约指数1(按GDP算)指数1排序节约指数2(按PPP算)指数2排序

美国0.282 4 0.446 4 日本0.465 10 0.796 19 德国0.507 13 0.754 17 法国0.390 7 0.588 9 英国0.479 12 0.681 14

俄罗斯2.734 48 1.268 44

意大利0.629 17 0.838 23

澳大利亚0.611 16 0.769 18

加拿大0.732 18 0.916 28 印度3.705 52 1.026 35 巴西1.361 35 0.691 15 中国6.079 56 1.896 54

从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发达国家的节约指数普遍比较低,说明其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节约指数较高,说明其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而我国又是表中能耗最高、效益最小的国家。由此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们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和谐社会的总体构建和现代化国家的最终实现。

(3)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烟尘。1989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分别为1564万吨和1398万吨,而2005年这一数字则分别达到了2549.3万吨和1182.5万吨。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多重压力,以及化肥和农药使用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水污染非常严重,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达到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已对人居环境和人的生命构成明显威胁。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的大量应用,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份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着人体健康。据报道,我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25万吨,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在未来的30年,我国将继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严重后果。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过去人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对立的,要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污染问题,自然灾害表明,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还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是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问题做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增加资源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以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定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展,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另外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既不用污染环境,又能取得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但是我们提倡的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非常常见的,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并且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4.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赢

4.1、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想最早起源于2 0 世纪6 0 年代,当时环境保护浪潮在全球兴起。

虽然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定义目前还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包含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则已形成共识,普遍认为循环经济使人类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流程转变成了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循环经济最显著是“3R”原则,即资源的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sources)。减量化(Reducing)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循环经济发展运行中,减量化原则是首要的、优先的原则。再利用(Reusing)原则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资源化(Resources)原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和排放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方兴未艾,需要继续大力推广实施,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克服循环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现实局限性。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研究探索一种既广泛实施循环经济、又高度维护生态环境,既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又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4.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

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

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5.结论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可以协调而不是对立矛盾的,也就是说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中国的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综合决策。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经济的发展

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在。

参考文献:

[1]郭杰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胡敬华;杨培新;郭瑞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内蒙古气象;2008年第3期

[4]魏后凯著,《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刘燕华,李秀彬著,《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出版社,2001

[6]张坤民著,《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王松霈著,《生态经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阿昌族历史 阿昌族的历史文化是怎样体现的

阿昌族历史阿昌族的历史文化是怎样体现的 >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历史“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的自称。先民早期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礼仪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待客有劝饭习俗,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不过,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在劝酒、劝茶时,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节庆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具有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已整理)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科专业 毕业作业 题目: 专业: 分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作业指导卡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论文摘要 在当今社会,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宏伟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目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1)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1)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1)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1)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2)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3) (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6)

最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 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 以××为例,2019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19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 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 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 2013-05-13 09:13:31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5月09日编者按 为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文献研究,形成了《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题成果。今日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一、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需要克服模糊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为经济较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和保障。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例如,在资源的可持续性上,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左右的GDP总量,却消耗了15%左右的世界能源。在大气污染上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7.8万吨,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突出的12个重点区域。我们对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有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继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不懈努力。 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思维模式,缺乏对发展与环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以致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一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对立关系。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价论思维,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是一种必要的代价,没有这些代价,就没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村庄现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农村的更加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该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不在担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问题,追求生活质量。家庭人均收入 有所提高,在相对稳定的收入情况下能够安居乐业。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不合理,土地纠纷不断,许 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有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土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浪费了土地资源。 (二)村民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由于地理条件,文化水平限制,人们安于现状,培养了人们的懒惰心理,一有空闲时间就沉迷打牌、麻将,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大多不愿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所以光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开销。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群众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三)社会事业发展极缓。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缺乏优秀教师, 大多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数完成小学初中后选择了辍学,随大人在外务工, 有的小小年纪就选择了婚姻,法制科学意识淡薄。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小

病进行医治,当有重病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人们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难、吃药贵”等难题。三、解决办法 (一)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各 类优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使产品走出 去占据市场。 (二)对于土地问题,首先要确定农业从业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农村土地使用权,收回闲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实农村土地承包权,减少土地权界问题纠纷,为 农村土地出租、转让、入股提供重要依据。 (三)对于村民素质不高问题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训,从而起到引导带头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村的干部不带头又怎会让农民去接受指导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讲演,确保美味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外务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要有权利义务意识,村干部定时进行村务公开,村民定时进行上访,提高村民维权意识,加强民主监督。 (四)以推进公共事业发展为重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 农民学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在学校建设宿舍,让较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有 效保障,安心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合理配置教师资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 未来发展展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豫西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民观念转变不够、经济效益低下、政府财政扶持不够等原因,在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缺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尤为缓慢,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正确扶持引导,不断地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选择了家乡所在的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豫西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豫西南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均有所增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1%,盐碱地治理面积约占盐碱地耕地总面积的84.9%。农田防护林带大幅增加,林木覆盖率达到19.83%。农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2、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主要农、畜、林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粮食平均年增长3.3%,棉花平均年增长6.1%,油料平均年增长13.6%,烟叶平均年增长0.2%,水果平均年增长9.9%,牲畜平均年增长5.2%,生猪平均年增长3.5%,山绵羊年平均年增长4.9%,猪、牛、羊肉平均年增长11.7%。 3.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趋向优化和合理 农业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已不是单一的种植业。1990~2008年种植业增长了33倍,而林业产值增长了142倍,牧业产值增长了124倍,渔业产值增长了147倍,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而牧业比重则同步上升。经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过去“农村—农业—种植”的旧貌有了大的改变。 4、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在增加,素质 在提高。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县(市)域经济是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从目前看,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全国大多数县市的县域的工业经济都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整体看,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大田种植还相当普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够。农民收入尽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显减慢。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我国县域的民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与主体地位相差甚远。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初级加工,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以及市场化运作不够到位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减弱,吸纳、转移农业人员逐年下降。 五是财政拮据,一些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六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县一级掌握了国家最多的土地和环境资源,应该特别注意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把土地收益增值与农村长治久安相结合。发展县域经济绝不能离开科学发展观。地方政府不能搞GDP崇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国民待遇,通过制度创新为“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腾飞找到合理的出路。 七是新时期“三农”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一是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增收主要不是来自于农业,而是来自于务工务商的收入,因此要注意给农民创造新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注意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农业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这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办法;三是农民失业失地的问题日益尖锐,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高度重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发展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有关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只有经济发展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五位一体”思想的深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的总和。一般来讲,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 明建设是一识等各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 一个多维系统结构,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构调整,经济才会实现永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法 律依据以选择内涵式发展,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经济的绿色外延式发展为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相,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 升华和加深的体现、同时兼,,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得益彰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序稳健进行。保持 生物资源多样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性小康社会的建,,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的提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1 / 3 视发,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城镇化发 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在工业化、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先发展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承受底线”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的老路,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各具差异。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手软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也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三)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浅论阿昌族户撒刀

分类号密级 UDC 编号 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学生姓名尹丽明学号1201011155 导师姓名潘雪玲职称讲师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111111111 2016年 5 月

普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普洱学院所有。本人遵循普洱学院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本人同意普洱学院有权保存毕业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可以公布非涉密毕业论文(设计)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摘要 阿昌族是中华民族较少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特有的铁器制造的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打制的铁器是十分出名的,以“户撒刀”闻名于世界各地。户撒刀,又名“阿昌刀”,是阿昌族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因大多生产在阿昌族聚居的德宏陇川县户撒乡、腊撒乡地区,所以把当地打出来的刀叫户撒刀,由此而得名。户撒刀素有“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削铁如泥”的美誉,这不仅给周边的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回族及缅甸各民族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壮大了自己民族的利益,还把阿昌文化发展到了巅峰。 关键词:阿昌族户撒刀传播影响

ABSTRACT Achang is one of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is also one of the unique iron manufacturing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Achang forge iron is very famous, known as the "huche dao" around the world. Huche dao, also known as "chang dao",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chang people with wisdom created, because most of the production in achang of dehong long river county household scatter township, la sa township areas, so called local type knife huche dao, hence the name. Huche dao, known as the system is extremely pure, soft to round, very sharp, "the reputation, not only to the perimeter of the han, the dai, jingpo, lisu, hui bring huge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Burm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and also expand its national interes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took the prosperous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 Achang ; Household ; Spread ; Influence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XX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XX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