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0.304,0.421,03临床)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呼吸功能不全,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E.肺内V/Q比例失调

C.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是吸气肌收缩受抑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6.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气道阻力增加

B.胸廓顺应性降低E.弥散障碍

C.肺顺应性降低

[答案] D

[题解] 各种气道阻塞均可引起气道阻力增加,发生阻塞性通气不足。

8.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小于多少的小支气管阻塞?

A.<0.5mm D.<2.0mm

B.<1.0mm E.<2.5mm

C.<1.5mm

[答案] D

[题解] 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2.0mm的细支气管阻塞。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管周围的肺泡结构紧密相连。

11.重症肌无力所致呼吸衰竭的血气变化特点是

A.PaCO2降低C.PaO2升高比PaCO2升高明显

B.PaCO2升高D.PaO2降低和PaCO2升高成比例E.PaO2降低比PaCO2升高不明显

[答案] D

[题解] 重症肌无力时,呼吸运动的减弱使通气发生障碍,对PaO2降低和PaCO2升高的影响是成比例的。

12.喉部发生炎症、水肿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吸气时气道内压低于大气压D.小气道闭合

B.吸气时胸内压降低E.等压点上移至小气道

C.吸气时肺泡扩张压迫胸内气道

[答案] A

[题解]该类病人属中央性气道阻塞,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引起压力降低,可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则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阻塞减轻,故患者表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其它各项系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的有关因素。13.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机制是

A.中央性气道阻塞

B.呼气时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

C.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气道狭窄加重

D.肺泡扩张,小气道口径变大,管道伸长

E.小气道阻力增加

[答案] E

[题解]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侵犯小气道。由于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管壁薄,又与管周围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吸气时随着肺泡扩张,细支气管受周围弹性组织牵拉,其口径变大,管道伸长;呼气时小气道缩短变窄。慢阻肺时气道壁增厚,分泌物堵塞,肺泡壁的损伤还可降低对细支气管牵引力,因此,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14.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在用力呼吸时,呼气困难加重是由于

A.用力呼吸导致呼吸肌疲劳D.小气道阻力增加

B.胸内压增高E.等压点移向小气道

C.肺泡扩张压迫小气道

[答案] E

[题解]患者用力呼气时,小气道甚至闭合,使肺泡气难以呼出。这是由于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大于大气压,此时气道压也是正压,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在呼出的气道上必然有一部位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称为等压点。等压点下游端(通向鼻腔的一端)的气道内压低于胸内压,气道可被压缩。但正常人的等压点位于软骨性气道,气道不会被压缩,而慢阻肺病人由于小气道阻力异常增大,用力呼气时,小气道压降更大,等压点因而上移(移向小气道),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导致小气道受压而闭合,故患者在用力呼吸时,加重呼气困难。

15.肺水肿病人仅在运动时产生低氧血症,是由于

A.肺泡膜呼吸面积减少D.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

B.肺泡膜增厚E.等压点向小气道侧移动

C.肺泡膜两侧分压差减小

[答案] D

[题解]正常静息时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约为0.75s,由于弥散距离很短,只需0.25s血液氧分压就可升至肺泡气氧分压水平。肺水肿患者一般在静息时,血气与肺泡气的交换仍可在正常接触时间(0.75s)内达到平衡,而不致发生血气异常。只有当体力负荷增加等使心输出量增加和肺血流加快,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的情况下,才会由于气体交换不充分而发生低氧血症。

16.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是

A.PaO2降低D.PaCO2升高

B.PaCO2正常E.PaCO2降低

C.PaO2升高

[答案] A

[题解] 肺泡膜病变只会引起PaO2降低,不会引起PaCO2变化。因为CO2弥散速度比氧大1倍,血中CO2很快地弥散入肺泡,使PaCO2与P A CO2取得平衡。

17.肺内功能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E.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答案] C

[题解]部分肺泡通气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而进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性分流,又称静脉血掺杂。18.死腔样通气是指

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E.生理死腔扩大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答案] D

[题解]部分肺泡血流减少而通气正常,该部分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

19.真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D.部分肺泡完全无血流但仍有通气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E.肺泡通气和血流都不足

C.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答案] C

[题解]真性分流是指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如肺不张、肺实变等,流经肺泡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就进入动脉血,类似解剖性分流。

21.为了解患者肺泡换气功能,给予100%氧,吸入15min,观察吸纯氧前后的PaO2,如

变化不大,属下列何种异常?

A.功能性分流D.死腔样通气

B.解剖性分流E.通气障碍

C.弥散障碍

[答案] B

[题解]肺内存在弥散障碍、功能性分流或V/Q失调,在吸入纯氧15min后,Pa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在解剖性分流,因有静脉血通过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进入动脉血,因此PaO2变化不大,应用此法可鉴别功能性分流和解剖性分流。

23.ARDS发生呼吸衰竭主要机制是

A.通透性肺水肿D.死腔样通气

B.肺不张E.J感受器刺激呼吸窘迫

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答案] C

[题解]在呼吸衰竭发病机制中单纯通气不足,单纯弥散障碍,单纯肺内分流增加或单纯死腔增加的情况较少,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作用。在ARDS时,既有肺不张引起的气道阻塞,和炎性介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导致的肺内分流,也有肺内微血栓形成和肺血管收缩引起的死腔样通气,故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ARDS病人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

24.ARDS病人通常不发生Ⅱ型呼吸衰竭,这是由于

A.通透性肺水肿D.肺内功能性分流

B.死腔样通气E.肺内真性分流

C.J感受器刺激

[答案] C

[题解]ARDS病人主要由于肺泡毛细血管的损伤和炎症介质的作用,致肺弥散性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障碍及肺内分流和死腔样通气均使PaO2降低。病人由于PaO2降低对血管化学感受器刺激,和肺充血、水肿对肺泡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刺激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导致呼吸窘迫和PaCO2降低。因此ARDS病人通常不发生Ⅱ型呼吸衰竭。

27.某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pH 7.02,PaCO260mmHg,PaO237.5mmHg,HCO3-15mmol/L ,问并发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A.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B.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 C

[题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PaCO2每升高10mmHg时,血浆[HCO3-]应升高0.7~1mmol/L。本病例PaCO2升至60mmHg,应使血浆[HCO3-]升至26mmol/L,现仅为15mmol/L,表示存在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2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胸廓和肺顺应性降低

B.×线检查肺纹理增加,斑片状阴影出现

C.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每分钟20次以上

D.顽固性低氧血症

E.吸纯氧15min后PaO2低于350mmHg

[答案] E

[题解]ARDS时,肺内有功能性分流存在,吸纯氧15min后PaO2可提高至350mmHg 以上。其余各项在ARDS中均存在。

29.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D.血浆体渗透压降低

B.肺血管收缩致肺动脉压升高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而通透性升高C.肺淋巴回流障碍

[答案] E

[题解]ARDS时,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升高,产生通透性肺水肿,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患者肺动脉楔压不高,说明主要不是压力性肺水肿。

33.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血液粘度增高

B.肺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C.缺氧和酸中毒使肺小动脉收缩

D.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E.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减弱右心舒张功能

[答案] C

[题解]肺泡缺氧和CO2潴留所致H+浓度增高均可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使肺动脉压升高而增加右心后负荷,这是产生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机制。

34.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发生的主要作用是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减少

C.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缺氧使细胞内酸中毒

E.CO2分压升高使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

[答案] E

[题解] 呼吸衰竭所致肺性脑病发生机制中,PaCO2升高的作用大于PaO2降低的作用。PaCO2升高10mmHg可使脑血流量增加50%使脑血管扩张因血液中HCO3-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故脑脊液pH值比血液更低。神经细胞内酸中毒使脑电活动发生障碍、神经细胞发生损伤。

35.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

A.血液粘滞性增高D.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回流增加

B.缺氧所致血量增多E.肺小动脉壁增厚

C.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答案] C

[题解]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其余因素如肺小动脉壁增厚、血量增多和血液粘滞性增高也参与。

37.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宜低浓度氧疗这是由于

A.PaO2低于60mmHg(1mmHg=0.133kPa)对化学感受器作用才明显

B.PaO2为30mmHg时肺通气量最大

C.PaCO2超过80mmHg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刺激

D.缺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于反射兴奋作用

E.低浓度氧疗能增强呼吸动力

[答案] C

[题解]PaCO2升高主要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当严重Ⅱ型呼衰PaCO2超过80mmHg 时,反而抑制呼吸中枢。此时呼吸运动主要靠动脉血低氧分压对血管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得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低浓度氧(24-30%氧),以免PaCO2突然升高后反而抑制呼吸,使高碳酸血症更加重,病情恶化。

38.胸内中央气道阻塞可发生:(0.387,0.358,03临床)

A、呼气性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吸气呼气同等困难

D、吸气呼气

均无困难E、阵发性呼吸困难

[答案] A

[题解]胸内中央气道阻塞可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

39.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项血气变化不会出现在单纯肺弥散障碍时?(0.366,0.238,03临床)

A、PaO2 降低

B、PaCO2降低

C、PaO2 降低伴PaCO2升高

D、PaCO2正常

E、PaO2 降低伴PaCO2正常

[答案] C

[题解]单纯肺弥散障碍时不伴PaCO2升高

二、名词解释题

1.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答案] 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成年人在海平面条件下静息时,

PaO2<8.0kPa(60mmHg)和(或)PaCO2>6.67kPa(50mmHg),出现缺氧和(或)CO2潴溜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2.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答案] 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常见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或积气等。

3.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答案] 指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常见原因有气道炎症、痉挛、水肿和肿瘤等。

4.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ventilation-perfusion imbalance)

[答案] 表现为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使V A/Q值低于正常,出现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使V A/Q高于正常,出现死腔样通气。以上两者均严重影响肺换气功能。

5.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答案] 部分肺泡因病变而通气减少,而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而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功能性分流,又称静脉血掺杂,此时V A/Q 值低于正常。

6.死腔样通气(dead-space like ventilation)

[答案] 部分肺泡血流因血管病变成栓塞而减少,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这部分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此时V A/Q值高于正常。

7.真正分流(true shunt)

[答案] 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流经此处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性分流,称为真正分流。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答案] 是由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一种肺功能衰竭,类似Ⅰ型呼吸衰竭。化学性因素(如毒气)、物理性因素(如放射性损伤)、生物性因素(如败血症)和一些全身性病理过程(如休克)均可引起ARDS。

9.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答案]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其基本发病机制是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对脑血管和脑细胞的损伤作用,它们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多、脑血管通透性升高,脑细胞水肿,脑细胞电活动障碍和溶酶体酶释放而引起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损伤。

10.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

[答案] 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称之为肺源性心脏病。

三、简答题

1.根据血气变化,呼吸衰竭分哪几种类型?

[答题要点] 根据PaCO2有无升高,可将呼吸衰竭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和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4.患者因肺癌作肺叶切除手术,当切除1/2肺叶后,患者能否存活?

[答题要点] 正常成人肺泡表面积约为80m2,静息时参与换气的面积约为35m2,只有当肺泡膜面积减少一半以上时才会发生换气障碍。患者因肺癌切除1/2肺叶后,虽然已丧失劳动能力,但尚能维持生存。

5.为什么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有PaO2降低而无PaCO2升高?

[答题要点] CO2虽然分子量比O2大,但在水中的溶解度O2大24倍,CO2的弥散系数比O2大20倍,弥散速度比O2大1倍,因而血液中CO2能较快、较易地弥散入肺泡,使PaCO2与P A CO2很快达成平衡,故如病人肺泡通气量正常,则PaCO2可正常,而PaO2降低。

5.对Ⅰ型呼衰与Ⅱ型呼衰在氧疗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题要点] Ⅰ型呼衰因只有缺氧而无CO2潴留,故可吸入较高浓度(30%-50%)的氧。Ⅱ型呼衰,既有缺氧又有CO2潴留,此时患者呼吸刺激来自缺氧,CO2因浓度过高已不起刺激呼吸作用,但如氧疗时给予氧浓度较高,可去除原来存在的缺氧刺激而产生呼吸停止,故一般宜吸较低浓度(<30%)的氧,如由鼻管给氧,氧流速为1-2L/min即可使给氧浓度达25%

-29%,此称为低流量持续给氧。

四、论述题

1.试述肺通气障碍的类型和原因(0.584,0.669,03临床)

[答题要点] 肺通气障碍有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种类型。前者的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后者的原因有气道狭窄或阻塞,多因气道痉挛、炎症、异物或肿瘤所致。

3.产生肺内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因有哪些?血气变化如何?

[答题要点] 原因是①肺泡膜面积减少,见于肺不张、肺实变;②肺泡膜厚度增加,见于肺间质性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等。弥散障碍时,因CO2的弥散能系数比O2大20倍,如无伴发通气障碍,只有缺氧,即PaO2降低,而无CO2潴留,即无PaCO2升高。

4.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中,造成V A/Q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对机体有什么影响?

[答题要点] 造成V A/Q降低的原因为肺水肿、肺纤维化所致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因肺泡通气量(V A)减少而使

V A/Q下降,使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的血液未很好地氧合而入动脉血内,造成功能性分流。造成V A/Q升高的原因为肺动脉栓塞、肺血管收缩和微血栓形成等,因肺血流量(Q)减少而使V A/Q升高,因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正常,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死腔样通气。功能性分流可由正常时的3%上升至30%-50%,死腔样通气可由正常时的30%上升至60%-70%,均严重影响换气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产生缺氧性病理变化。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如何?

[答题要点] ARDS的发病机制是:①致病因子使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聚集,释放氧自由基、炎症介质、蛋白酶等,直接或间接使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升高;②致病因子使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微血栓,也可使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升高。以上导致各种肺部病变包括肺水肿、肺出血、肺透明膜形成、肺不张等,引起低氧血症。

7.试述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答题要点] 呼吸衰竭患者有PaO2降低和(或)PaCO2升高,在肺性脑病发生中PaCO2升高的作用大于PaO2降低的作用,其发病机制主要是:①缺氧和酸中毒对脑血管作用,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和脑水肿形成;②缺氧和酸中毒对脑细胞的作用,使脑电波变慢,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及溶酶体酶释放,引起神经细胞功能抑制和神经细胞损伤。

11.何谓功能性分流和真性分流,它们如何鉴别?

[答题要点]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由于病变引起肺泡通气障碍分布不均匀,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V 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性分流。

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称真性分流,肺严重病变如大面积肺实变,肺不张使该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流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便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真性分流。故功能性分流是由于V A/Q。显著降低,而真性分流是流经该部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因而可用纯氧的吸入提高功能性分流的PaO2,而对真性分流的PaO2则无明显作用,用这种方法,鉴别功能性分流与真性分流。

五、判断题:

1.呼吸功能不全就是指由于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临床病理过程。( )

2.海平面情况下将PaO2低于8kPa(60mmHg),PaCO2高于6.67kPa(50mmHg)作为判断呼吸衰竭的标准。( )

3.肺换气功能障碍就是指气体弥散障碍。

4.影响呼吸道阻力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通气障碍都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 )

5.弥散障碍可导致PaO2降低且CO2增高。( )

6.由于肺叶的切除,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就会由于气体交换不充分而发生低氧血症。( ) 7.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可通过健肺的代偿使PaO2和PaCO2维持在正常水平。( ) 8.功能性分流就好比解剖分流,血液没有气体交换。( )

9.外呼吸功能障碍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也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

10.在缺氧情况下,机体会代偿性加强呼吸运动引起深快呼吸。( )

11.针对呼吸衰竭的低氧血症,吸人纯氧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 )

12.气道异物可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 (04护本、检验,易而无区别,0.0122,0.151) 13.全肺通气量减少会引起低碳酸血症。( )

14.麻醉药过量可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

15.气道异物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

16.颅脑损伤可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

17.肺性脑病的发生与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有关。(04药学,难度适中,无区别0.071,修改为:肺性脑病的发生只与高碳酸血症有关。)

答案:

1.(×)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特指外呼吸功能障碍,不包括内呼吸和气体运输功能障碍导致的病理过程。

2.(√) 海平面情况都可采用此标准,海平面以外情况可采用呼吸衰竭指数指标。3.(×) 肺换气功能障碍除弥散障碍外还应包括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以及解剖分流增加。

4.(√) 影响呼吸道阻力的因素引起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其他影响因素导致的都是限制性通气不足。

5.(×) 通常CO2弥散速度比O2约大一倍,因而血液中的CO2能较快地弥散人肺泡,只要病人肺泡通气量正常,则PaCO2正常。故弥散障碍只引起PaO2下降。6.(×) 虽然弥散面积减少,一般在静息状态下气体交换仍能在正常接触时间(0.75s)内达到血气与肺泡气的平衡,只有在体力负荷增加时血流和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才会发生

低氧血症。

7.(×) 健肺的代偿作用是有限的,由于氧离曲线的特点决定了流经健肺肺泡的血液PaO2

虽异常增高,但氧含量增加却很少,与病肺血液混合后PaO2仍然是降低的;PaCO2

可以正常或降低。

8.(×) 功能性分流与解剖分流的区别在于前者血液有部分气体交换但交换不充分,而后者血液完全没有气体交换,两者是不同的。

9.(√) Ⅱ型呼吸衰竭时大量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Ⅰ型呼吸衰竭的病人缺氧会引起肺过度通气,使碳酸排出过多,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10.(×) 缺氧时PaO2下降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增强呼吸运动,但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当PaO2低于4kPa(30mmHg)时此作用大于反射性兴奋作用而

使呼吸抑制。

11.(×) I型呼吸衰竭可吸人50%以下较高浓度氧;Ⅱ型呼吸衰竭宜吸入30%左右较低浓度氧,以免抑制呼吸中枢而加重高碳酸血症。

12.(√)气道异物可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13.(√)全肺通气量减少会引起低碳酸血症。

14.(×)麻醉药过量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15.(×)气道异物可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16.(×)颅脑损伤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17.(×)肺性脑病的发生与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都有关。

六、分析题

1.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男,33岁,因气短入院。体检:体温 36.5℃,心率 104次/分,呼吸60次/分。呼吸急促,紫绀,两肺底有细湿罗音。肺活量 1000ml。血气分析:PaO2 58mmHg,PaCO2 3

2.5mmHg,pH 7.49。

问:(1)该病人发生了哪型呼吸衰竭,机制如何?

(2)病人为什么发生呼吸困难?

答案:

(1)该病人发生了I型呼吸衰竭。主要机制是部分肺泡限制性通气不足,弥散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2)肺顺应性降低,牵张感受器或肺泡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而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变浅变快。

2.患者,男性,58岁。因反复咳喘13年,双下肢水肿两年,近两天加重。

患者于13年前因感冒、发热,出现咳喘,开始少量白色痰,后变黄痰,经治疗好转,但每于冬春季节或气候突变,而反复发作,夏天较好,一直参加农业劳动,但上述症状逐年加重。1997年以来发作较频,劳累后感心悸、气促,休息后好转。近两年来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患者一直在基层医院给予中西医药治疗,症状稍有改善,但平时有轻度咳喘;咳白色黏痰,夜间较重,多于早晨4~5点出现喘息,因感冒、发热、黄痰、咳喘加重、食纳差、少尿而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度,脉搏116次/分,呼吸26次/分,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自动体位。呼吸稍促,呼气明显延长,口唇轻度发绀伴颜面水肿,面色黄,舌质淡,苔厚腻干,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胸廓前后径增宽,肋间隙增宽,叩诊呈过清音,肺肝界于右第6肋间,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尖搏动不明显,剑突年可见心脏搏动,心界无明显增大,心音弱,各瓣膜无

明显杂音,心率116次/分,可闻期前收缩.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明显,肝大肋下2.5cm,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脊拄四肢无畸形,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宣检查:RBC5.6 × 1012/L,HBl6.5g/L, WBC9.8×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PaO250mmHg,PaCO256mmHg,HCO3-27.3mmol/L, SB20.5mmol/L,pH7.25。肝功能正常,血清总蛋白 37g/L,白蛋白24g/L,球蛋白13g/L。血Na+ 142mmol/L,血

C1-101mmol/L,血K+5.8mmol/L。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P波高尖,顺钟向转位,右室肥厚,心肌劳损,多源性期前收缩。X线检查:肺动脉段突出,右空弓增大,肺野透过度增强,肺门部纹理增粗。

治疗,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利尿、强心等治疗,病情好转。思考题:

1.病程演变过程。

2.病人呼吸功能状态及发生机制。

3.病人心脏功能状态及发生机制。

4,病人气促、发绀、水肿的发生机制。

[答题要点]

病程演变过程: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呼吸功能状态及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支气管炎伴肺气肿导致通气功能障碍是主要机制。具体机制包括(1)阻塞性通气障碍(2)限制性通气障碍(3)弥散障碍(4)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心脏功能状态及发生机制:肺源性心脏病,机制见教材

气促、发绀、水肿的发生机制:见教材

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一、多选题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E.肺内V/Q比例失调 C.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

郑大《病理生理学》呼吸功能不全(特选内容)

1、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6.7kPa,PaCO2>8.0kPa D、PaO2<8.0kPa,PaCO2>6.7kPa 2、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PaO2下降 B、PaO2下降,PaCO2正常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3、下列哪一项不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呼吸中枢抑制 B、呼吸肌收缩无力 C、弹性阻力增加 D、气道口径变小 4、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A、低钾血症 B、多发性神经炎 C、胸腔积液 D、慢性支气管炎 5、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 A、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B、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C、间歇输入低浓度氧 D、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 2、I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A、呼吸中枢机制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中央气道阻塞 D、弥散障碍 3、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 A、脑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扩张 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 D、脑血管收缩

4、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产生的血气变化可有 A、PaO2降低 B、PaCO2升高 C、PaCO2降低 D、PaCO2正常 5、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产生呼吸窘迫的直接原因是 A、PaCO2增高 B、PaO2降低 C、肺内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 D、呼吸肌活动障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正确错误 2、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正确错误 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因HCO3-降低,Cl-进入红细胞减少以及肾小管排Cl-减少,血C l-可在正常范围。 正确错误 4、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PaCO2升高超过10.7kPa(80mmHg)时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正确错误 5、呼衰时各种机能变化的最基本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正确错误 1、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引起 A、阻塞性通气障碍 B、限制性通气障碍 C、弥散障碍 D、肺换气障碍 2、I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一般为 A、PaO2<4.0kPa(30mmHg) B、PaO2<6.7kPa(50mmHg)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A型题 ⒈海平面条件下,诊断呼吸衰竭的根据之 一是PaO2<60mmHg (8.0kPa) ⒉呼吸衰竭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⒊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呼吸中枢抑 制 ⒋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气道阻 力增加 ⒌ 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气道内径 反应肺泡通气量的最佳指标是P A CO2 ⒍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是 肺小动脉壁增厚 ⒎肺气肿患者易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其 机制为气道等压点移至膜性气道 ⒐ARD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通气血流比失调 ⒑功能性分流是指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或增加 ⒒呼吸衰竭时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⒔能够引起ARDS的原因是:A 吸入毒气B 休克 C 肺挫伤D败血症⒕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机制是细胞内缓冲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⒖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A声带麻痹B肿瘤压迫气管胸内部分 C COPD患者 D 张力性气胸压迫肺 E 细支气管慢性炎症 [答案]A ⒗呼吸衰竭引起的缺氧类型是低张性缺氧 ⒘关于死腔样通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仍正常引起 B 可见于肺内微血栓形成时 C 肺部疾病时功能死腔可占潮气量的30%左右 D 其通气血流比常大于0.8 E 引起的血气特点主要是PaO2减低 [答案]C ⒙真性分流是指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⒚不能引起呼吸衰竭而致机体缺氧的是 A气道阻塞B 支气管哮喘 C贫血D胸膜纤维化 E 严重胸廓畸形 [答案]C ⒛呼吸衰竭患者吸纯氧15分钟变化不大是属何种异常? 解剖分流增加 21.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pH 7.02,PaCO2 8.0kPa( 60mmHg) , PaO2 5.0kPa( 37.5mmHg ) HCO3- 15mmol/L,患者可能为哪种类型的酸碱 平衡紊乱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 性酸中毒 22.肺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 23.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4.胸膜广泛增厚的病人可发生限制性通气不足 25.下列哪项不会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低钾血症B呼吸中枢抑制 C气道痉挛D气胸 E肺组织广泛纤维化 [答案]C 26.以下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喉头水肿B气管异物 C支气管哮喘D多发性肋骨骨折 E肺水肿 [答案]D 27.胸内中央型气道阻塞可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 28.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以下哪种情况?慢性支气管炎 29.阻塞性通气不足是由于非弹性阻力增加30.因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而发生呼吸衰竭可见于肺动脉栓塞 31.氧疗对于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病变基本无效肺内动静脉交通支大量开放 32.II型呼吸衰竭的氧疗原则是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第十二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二章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最基本的功能是向机体提供足够的氧和清除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在高等动物和人类,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三个环节完成: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许多病理性因素可以导致肺的上述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肺部疾病和生命活动的异常。本章主要介绍肺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通过学习要求做到: 掌握::①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性脑病的概念;②肺通气掌握 障碍的发生机制;③肺换气障碍的发生机制;④呼吸功能不全引起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 熟悉::①功能性分流和死腔样通气的概念;②肺通气障碍和肺换气障碍时的熟悉 血气变化;③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④呼吸功能不全给氧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学习建议:请同学复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解剖和生理知识。 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机体所需要的气体交换,以致PaO2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PaCO2的升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呼吸功能不全分为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8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6.6kPa),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呼吸衰竭。 呼吸功能不全必有低氧血症,根据其是否伴有高碳酸血症,可分为低氧血症 Ⅱ型)呼吸功能不全;按主要发病型)呼吸功能不全和高碳酸血症型(Ⅱ 型(ⅠⅠ型)呼吸功能不全和高碳酸血症型( 型( 机制不同,可分为通气性与换气性呼吸功能不全;按原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与外周性呼吸功能不全;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 呼吸功能不全是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参与呼吸运动的各个器官以及全身其它系统器官发生病变,阻碍呼吸运动和肺内气体交换时,均能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呼吸衰竭的发生。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

呼吸运动调节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运动调节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复制呼吸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3、观察呼吸功能不全的动物表现 二、实验动物:家兔 三、实验方法: 1、取兔→称重→麻醉(20%乌拉坦5ml/kg)→固定(仰卧背位交叉固定) 2、手术: 颈部正中剪毛,沿正中线切开皮肤,剪开筋膜,钝性分离肌肉,暴露气管,穿单棉线备用,在气管第3~4软骨环之间作倒“T”型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固定,连接张力换能器, 气管插管侧支橡皮管用“再”字夹夹住 (调节口径以便于观察呼吸曲线) 3、微机操作: 打开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开机→Medlab6→“文件”中“打开配置”→C盘→实验配置→呼吸张力模块 4、观察项目: 理化因素的影响 观察项目频率(次/分) 幅度曲线变化 前后前后 正常 缺氧 增大无效腔 3%乳酸0.6ml/只 25%尼克刹米0.2ml/kg 不全窒息(夹闭侧管径一半) 完全窒息(完全夹闭侧管径) 5、制备肺水肿: 兔头抬高30度,20%葡萄糖溶液2ml匀速滴入气管,5分钟滴完后仍维持30度角放置5分钟,观察家兔口唇黏膜颜色,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然后在气管插管的下缘用单棉线结扎气管,带动物死亡后,开胸,完好的驱除肺脏,观察其大体改变,于气管隆突上方1cm处结扎,剪除结扎线上方的气管,在天平上称取重量,计算肺系数。 6、数据处理: 肺系数=肺湿重(g)/体重(kg),正常值:4.5-5.5g/kg 四、实验结果:见观察项目表格

五、实验讨论: 1、缺氧→PaO2↓→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刺激↓,经窦N、迷走N 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2、增大无效腔: 通气阻力↑→通气障碍 死腔样通气↑→有效肺泡通气量↓→换气障碍→PaO2↓PaCO2↑ (1)PaO2↓→刺激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N、迷走N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2)PaCO2↑→①使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N、迷走N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②PaCO2↑→CO2易通过血脑屏障→使CSF.的酸度↑→中枢化学感受器(+) →协同作用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3、ivHL:血液中[H+]↑→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N、迷走 N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幅度均↑。 4、尼克刹米: (1)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呼吸频率、幅度均↑ (2)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呼吸频率、幅度均↑ (3)刺激颈A体、主A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频率、幅度均↑ 5、不完全窒息:当夹闭侧管口径的1/2时,由于气道阻力与1/r 4成正比,可引 起气道阻力增加,通气功能障碍,体内CO2排出减少,O2摄入减少,使PaO2↓、PaCO2↑,刺激外周以及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频率、幅度均↑ 6、完全窒息:完全夹闭侧管口径,气道完全阻塞,通气障碍,吸气、呼气均困 难,急剧产生大量的CO2,使PaCO2↑↑↑,PaO2↓↓→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频率、幅度均↓→死亡 7、高渗糖:动物表现呼吸急促,口唇粘膜青紫,气管内由啸鸣音,并有大量泡 沫状痰。 取肺观察:两肺水肿明显,呈红白相间,摸之由捻发音,切开肺叶由白色液体流出。 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 >5.5 →气管内局部高渗→肺泡周围血管内液体外渗到肺间质、肺泡→肺水肿 20%GS. →应激引起全身血管收缩→体循环血量↓→肺循环血量↑→滤过↑→肺水肿→应激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血浆外渗→肺水肿造成: (1)J-感受器(+)→迷走神经→呼吸中枢→呼吸浅快→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缺氧:①血管通透性↑→红细胞渗出→粉红色; 蛋白质渗出→泡沫(由于其粘稠度高,在气流的 冲击下易形成泡沫) ②肺血管收缩→.α—R分布不均→红白相间; (3)血管收缩不均→V/Q↓或↑→气体交换障碍; (4)弥散膜的厚度↑,有效面积↓→弥散障碍→气体交换障碍。虽然PaO2↓,PaCO2

呼吸功能不全:外呼吸功能(通气、换气)障碍

呼吸功能不全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外呼吸功能(通气/换气)障碍→ PaO 2↓和 / 或 PaCO 2 ↑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静息状态下,海平面上,PaO2 <60mmHg 和/或PaCO2>50mmHg ,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呼吸衰竭指数RFI :RFI = PaO 2 / FiO 2 当吸入气氧浓度(FiO 2)不是20% 时,可用RFI 进行呼衰诊断:RFI <= 300→呼吸衰竭 ● 分类:急性和慢性 中枢性和外周性 通气性和换气性 根据PaCO 2高低分类:I 型呼衰 一般为换气障碍所致“低氧” II 型呼衰 一般为通气障碍所致“低氧伴高碳” ● 原因和机制: 胸廓和肺扩张,回缩——限制性通气不足 一、通气障碍:通气功能 气道通畅——阻塞性通气不足 1.限制性通气不足:呼吸动力不足:呼吸中枢损伤或受抑制,呼吸肌活 动障碍,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病变 呼吸弹性阻力增大: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胸膜腔疾 患,肺顺应性降低:肺不张、PS 减少等 2.阻塞性通气不足:中央气道阻塞:管壁痉挛、肿胀、纤维化、管腔被 粘液、渗出物阻塞等。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位于胸内——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气道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气道痉挛、肿胀、分泌物阻塞 肺泡壁弹性纤维破坏,弹性回缩力降低 ↓ 等压点上移 ↓ 3.血气变化:肺泡通气量↓ PaO 2↓ PaCO 2↑ 二、换气障碍 1.弥散障碍 气体弥散速度影响因素:肺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气体的弥散能力(∝ 气体分子量 X 溶解度) 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 血液与肺泡的接触时间 原因:弥散厚度增加:见于肺水肿、肺纤维化、透明膜形成等 弥散面积减少:见于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 血气变化:弥散能力明显降低时,出现 PaO 2↓ 由于CO 2的弥散速率比O 2大,故仅仅有弥散障碍对 PaCO 2的影响不大。若存在代偿性通气过度,则会出现 PaCO 2↓。

最新郑大《病理生理学》呼吸功能不全

1、Ⅱ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为 A 、PaO2< 8.0kPa(60mmHg) B 、PaO2> 6.7kPa(50mmHg) C 、PaO2<6.7kPa ,PaCO2> 8.0kPa D 、PaO2<8.0kPa ,PaCO2>6.7kPa 2、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 、PaO2下降 B 、PaO2下降,PaCO2正常 C 、PaO2下降,PaCO2升高 D 、PaO2正常,PaCO2升高 3、下列哪一项不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 、呼吸中枢抑制 B 、呼吸肌收缩无力 C 、弹性阻力增加 D 、气道口径变小 4、阻塞性通气不足可见于 A 、低钾血症 B 、多发性神经炎 C 、胸腔积液 D 、慢性支气管炎 5、慢性Ⅱ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 A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B 、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C 、间歇输入低浓度氧 D 、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 2 、I 型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有 A 、呼吸中枢机制 B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 、中央气道阻塞 D 、弥散障碍

3、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全身血管变化是 A、脑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扩张 C、肾小动脉和肺小动脉收缩 D、脑血管收缩 4、肺泡通气与血液比例失调产生的血气变化可有 A、PaO2降低 B、PaCO2升高 C、PaCO2降低 D、PaCO2正常 5、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产生呼吸窘迫的直接原因是 A、PaCO2增高 B、PaO2降低 C、肺内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刺激 D、呼吸肌活动障碍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死腔样通气是指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正确错误 2、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正确错误 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因HCO3-降低,Cl-进入红细胞减少以及肾小管排Cl-减少,血C l-可在正常范围。 正确错误 4、缺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PaCO2升高超过10.7kPa(80mmHg)时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正确错误 5、呼衰时各种机能变化的最基本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正确错误

呼吸功能的调节以及呼吸功能不全资料

呼吸功能的调节以及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功能的调节以及呼吸功能不全 一、实验目的:学习记录麻醉动物呼吸运动的试验方法,观察各种因素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复制不同病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模型,分析其发生机制。 二、实验材料:家兔(2.35kg)、兔手术台、婴儿秤、动物手术器械1套、气管插管、50cm的橡皮管一根、注射器(10、25ml)、注射针头(16号)、棉线、压力换能器、玻璃分针、20%乌拉坦按溶液、3%乳酸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气体。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麻醉与固定:称重后,注射12ml的20%乌拉坦按溶液经耳缘静脉注射,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剪去颈部被毛。 2、颈部手术:从甲状软骨向下做5~7cm长的颈口,分离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3、插管及呼吸运动曲线的描记: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换能器。 4、观察记录正常家兔呼吸运动曲线 5、增加吸入气中co2含量,将装入co2的气袋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另一侧开口,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的变化。 6、缺氧待家兔呼吸恢复正常后,将N2气袋的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另一侧开口,减少吸入气中O2浓度,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的变化。 7、增大无效腔待呼吸恢复正常后,将一根长50cm长胶管连接气管插管的一侧开口,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变化。

8、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待呼吸恢复正常,由耳缘 静脉注射3%乳酸2ml,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变化。 9、迷走神经在运动中的作用待家兔呼吸恢复正常后,分别剪短两侧的迷走神经,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1、、增加吸入气中co2含量,家兔呼吸变化曲线 2、缺氧情况下,家兔呼吸变化曲线

呼吸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⑴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酸碱平衡紊乱,呼吸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 ⑵熟悉肾功能变化、胃肠道变化;ARDS致呼衰的发生机制。 ⑶了解病理生理基础的防治原则,呼吸衰竭分类。 第二节教学内容精要 一、基本概念 (一)呼吸衰竭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一般以PaO2<60mmHg(8kPa),PaCO2>50mmHg (6.67kPa)作为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 本概念包含3个要素:①呼吸衰竭的原因仅指外呼吸功能即肺通气和肺换气严重障碍所致,与内呼吸功能有无障碍无关;②呼吸衰竭的后果是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即凡是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的降低,但不一定有PaCO2的升高;③呼吸衰竭属于“病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即很多疾病都可表现有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的判断指标须注意的是其使用范围为“成年人在海平面上”,如当吸入气氧浓度(FiO2)不是20%时,可以用呼吸衰竭指数即RFI=PaO2/FiO2作为诊断指标。还应与“缺氧”概念进行联系和比较,因呼衰一定会引起组织缺氧,且属于“乏氧性缺氧”,归属“氧供给不足”这类原因。另外,请与以前学过的“呼吸性酸中毒”一节进行比较学习。 (二)限制性通气不足 在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参与主动吸气过程的所有神经及肌肉活动障碍、肺及胸廓顺应性下降及胸腔积液、积气,均可使肺泡不能充分扩张而导致肺泡扩张受限制,从而肺泡不能与外界有效的进行气体交换而导致呼吸衰竭。 (三)阻塞性通气不足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它与限制性通气不足一样,均属于肺通气障碍。可以把前者看成是呼吸运动中的动力系统功能障碍,而后者则是“管道系统”功能障碍所致。那些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肌肉、骨骼及支架、肺泡本身等受损伤,均可以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而从口鼻直到肺泡的整个呼吸管道的狭窄或阻塞,则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这样很容易理解哪些疾病引起的是阻塞性通气不足,哪些引起的是限制性通气不足。 (四)等压点 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均高于大气压,在呼出气道上,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通常将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其意义在于正常人气道内的等压点位于有软骨环支撑的大气道,当小气道病变时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该等压点不在正常人的软骨性气道,而是向小气道方向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上,致使在呼

呼吸调节、呼吸功能不全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6年10月12日 带教教师: 韩毅老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2014级全科五大班 呼吸调节、呼吸功能不全及治疗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豚鼠的正常呼吸频率、幅度、膈肌放电、动脉血氧分压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2.复制豚鼠哮喘模型,观察呼吸衰竭时动物呼吸频率、幅度、动脉血氧分压及膈肌放电的变化;探讨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3.观察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 复制豚鼠哮喘模式,观察其呼吸变化并观察使用不同药物后的治疗效果。 三、实验仪器设备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血气分析仪,豚鼠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呼吸换能器,动静脉留置针(22~24G),小动物气管插管,超声雾化器一套。 试剂及药品:肝素注射液,25%乌拉坦,组胺,尼可刹米注射液,地塞米松、氨茶碱注射液,沙丁胺醇气雾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称重、麻醉、固定动物称重,腹腔麻醉(25%乌拉坦0.5~0.6mL/100g),固定于手术台。 2.颈总动脉穿刺及气管插管分离颈总动脉放置留置针以备取血,颈部气管插管接呼吸换能器。 3.记录膈肌放电将两颗银针插入豚鼠任意一侧(右侧优先)肋间肌中,针柄与传导电极两红色支连接,黑色支夹于皮肤。 4.记录正常各项生理指标打开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及膈肌放电等情况,取血测定血气指标(PaO2、PaCO2)。

5.观察呼吸调节分别吸入纯氮气和5%~10%CO2后观察呼吸运动的改变。 6.复制急性哮喘性呼吸衰竭病理模型吸入雾化组胺制作急性哮喘性呼吸衰竭病理模型,待豚鼠呼吸出现频率明显减慢、幅度降低、膈肌放电异常时,记录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取血作血气分析。记录结果。 7.治疗分组经豚鼠头静脉注射给药 进行治疗: A组(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min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B组(沙丁胺醇组):雾化吸入治疗10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C组(地塞米松组):静脉推注后10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D组(尼可刹米组):静脉推注后10min后取血作血气分析。 E组(氨茶碱组):静脉推注后10min后分别取血作血气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8.分析结果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分析并讨论各药治疗的作用机制。 五、实验结果 正常 呼衰 沙丁醇胺 (电子版实验结果粘贴)

呼吸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0.304,0.421,03临床)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呼吸功能不全,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E.肺内V/Q比例失调 C.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是吸气肌收缩受抑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6.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气道阻力增加 B.胸廓顺应性降低E.弥散障碍 C.肺顺应性降低 [答案] D [题解] 各种气道阻塞均可引起气道阻力增加,发生阻塞性通气不足。 8.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小于多少的小支气管阻塞?

呼吸功能的调节以及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功能的调节以及呼吸功能不全 一、实验目的:学习记录麻醉动物呼吸运动的试验方法,观察各种因素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复制不同病因引起的呼吸功能不全模型,分析其发生机制。 二、实验材料:家兔(2.35kg)、兔手术台、婴儿秤、动物手术器械1套、气管插管、50cm的橡皮管一根、注射器(10、25ml)、注射针头(16号)、棉线、压力换能器、玻璃分针、20%乌拉坦按溶液、3%乳酸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气体。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麻醉与固定:称重后,注射12ml的20%乌拉坦按溶液经耳缘静脉注射,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剪去颈部被毛。 2、颈部手术:从甲状软骨向下做5~7cm长的颈口,分离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3、插管及呼吸运动曲线的描记: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换能器。 4、观察记录正常家兔呼吸运动曲线 5、增加吸入气中co2含量,将装入co2的气袋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另一侧开口,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的变化。 6、缺氧待家兔呼吸恢复正常后,将N2气袋的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另一侧开口,减少吸入气中O2浓度,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的变化。 7、增大无效腔待呼吸恢复正常后,将一根长50cm长胶管连接气管插管的一侧开口,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变化。

8、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待呼吸恢复正常,由耳缘静脉注射3%乳酸2ml,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变化。 9、迷走神经在运动中的作用待家兔呼吸恢复正常后,分别剪短两侧的迷走神经,观察家兔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曲线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1、、增加吸入气中co2含量,家兔呼吸变化曲线 2、缺氧情况下,家兔呼吸变化曲线 3、增大无效腔,家兔呼吸变化曲线

呼吸功能不全题库

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0.304,0.421,03临床)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呼吸功能不全,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E.肺内V/Q比例失调 C.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是吸气肌收缩受抑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6.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气道阻力增加 B.胸廓顺应性降低E.弥散障碍 C.肺顺应性降低 [答案]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