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管理基础重点

信息管理基础重点

信息管理基础重点
信息管理基础重点

信息管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对人类社会信息活动的相关因素(人、信息、技术和机构等)

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过程。

“信息管理”包括:微观上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宏观上对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

的管理。

2、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

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3、主题组织法:是按照信息概念、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的主题特征来组织排列信息的

方法。学术论文以及书刊内容的组织中采用的标题、章节次序等可视为较简单

的主题组织法。

4、超文本组织法: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法,它的基本结构由结点(node)和链(1ink

组成。结点用于存储各种信息,链则用于表示各结点之间的关联。利用计算机信

息处理技术,把文本信息中若干可产生联想的内容(结点),通过建立结点间超文

本链接,构成相关信息的语义网络,就可以实现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

5、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对信

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

的系统。包括目录分类式搜索引擎和全文检索式搜索引擎

6、信息推送:就是"web广播",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互联网上通过定期传

送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推送技术通过自动传送信息

给用户,来减少用于网络上搜索的时间。

7、生命周期法:又称结构化方法,基本思想是采用结构化、模式化,自项向下的方法

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系统开发以用户为中心。任何系统均有其产生、发展、

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

8、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就是要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对象类),

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其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

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二、问答:

(一)信息:

1、含义: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通俗地讲,信息泛指包含于信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和内容。

2、要素:语义、差异、传递和载体。

3、特征:普遍性、动态性、依附性、相对性、可传递性、共享性和可加工性。

(二)如何理解信息的上中下“三游”?

上游: 了解(或探索)信息的本质、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种类、信息产生的过程、信息生产的主要机构及信息如何传播等。

中游: 信息的搜集整理、信息的组织与分析、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信息的描述与组织、信息系统、信息的储存、信息的检索、信息的深加工等。

下游: 信息利用与服务,了解信息的使用者,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然后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服务。

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应该:“了解信息的上游,掌握信息的中游,提供下游的服务”。

(三)什么是信息整序?其目的与要求有哪些?

含义:信息整序,就是把无序信息流转化为有序信息流,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整理过程,形成更高级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

目的:

1、减少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

2、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3、建立信息产品与

用户的联系。4、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

要求:1、信息内容有序化。2、信息流向明确化。3、信息流速适度化。4、信息数量精约化。5信息质量最优化。

(四)什么是信息选择?信息优化选择有哪些标准和方法?

信息选择:根据用户需要,从社会信息流中把符合既定标准的一部分挑选出来,是信息内容、传递时机、获取方式等信息流诸要素与用户需要相匹配的过程。

标准:相关性、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

方法:比较法、分析法、核查法、引用摘录法、专家评估法。

(五)什么是信息需求?信息需求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1、信息需求是指现实的需求即用户以自己方便的形式及时获取问题解决所需要的完整可靠的信息的要求。

2、信息需求层次划分有两种模式(1)、信息提供模型(2)、用户满足模型具体如下图

(六)什么是信息反馈?其主要形式和常用方法有哪些?

1、含义: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信息的作用结果再返送回来的一种过程。

2、主要形式:正反馈、负反馈、前馈。

3、常用方法:典型反馈法、综合反馈法、跟踪反馈法、组合反馈法。

(七)试举例在信息管理中常用到的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有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网站信息管理技术、社区数字化、电子商务与物流实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非计算机系统信息收集处理技术。

社会作用:通过上述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安全管理、提高了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

(八)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数据库知识,来说明信息的组织层次。

数据的组织一般分为数据项、记录、文件和数据库四个层次:

1、数据项是具有确定逻辑意义(即可描述信息内容)的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

的数据单位。

2、记录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数据项的一个集合。

3、文件是同类记录的有序集合。

4、数据库是存储起来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三、综合分析题:

(一)1、什么是CIO?

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

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

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2、简述CIO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1). CIO集战术和战略管理于一身,是企业决策层与信息管理层之间的纽带。

(2). CIO即是技术专家,也是管理专家。

(3). CIO即有高超的工作技巧,又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

3、CIO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管理经验。(2)技术才能。(3)经营头脑。(4)信息素养。(5)应变能力。(6)表达能力。

(7)协调能力。(8)领导能力。

(二)结合你对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回答:

1、什么是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依据系统的观点,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和设备,运用数学的方法,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系统。

现代信息系统通常是指狭义的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且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其组成元素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操作流程、操作人员等。

2、试列举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类型。

(1)面向管理业务的系统

1)事务处理系统2)知识工作支持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

(2)面向管理决策的系统。

1)管理报告系统2)决策支持系统3)主管信息系统4)企业间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有哪些典型的应用?试阐述你熟悉的两种典型应用。

MRP/EPR的应用、商务智能、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系统、战略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即做到将合格的产品(或服务),按照合适的状态,以准确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交给客户。

(三)结合你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回答:

1、什么是知识管理?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和创新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

主要内容:

(1)、管理知识的平台,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管理知识的来源渠道和知识的更新与生产

(3)、从外界获取知识,增强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

(4)、知识管理必须有效结合经营和管理过程

(5)、管理知识的处理过程

2、论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1)、产生的背景不同。

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知识管理则是基于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而提出来的。

2)、内容范围不同

信息管理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现象的科学,分为3个层次,即过程管理、网络管理、宏观政策管理。

就知识管理而言,一般认为,其研究内容范围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部分。(2)、联系:1)、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知识管理曾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和管理实践的需要,知识管理开始从信息管理中孵化出来,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2)、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批判性继承

知识管理需要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同时,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论述知识管理创新的内容与重要作用。

内容: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作用:

(四)结合你对信息安全技术的了解回答一下问题

1、目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不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a计算机信息系统与网络的脆弱性b网络的开放性

c组成网络的通信系统的缺陷d黑客(hacker)及病毒等恶意程序的攻击

e还有程序后门、特洛伊木马、“细菌”程序、蠕虫等其他有害程序

f相关人员的不当操作以及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2、列举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并说明他们的用途。

A密码技术:主要用于为存储和传输中的数字信息提供机密性、数据完整性、鉴别和抗否认性等方面的安全保护。

B信息认证:主要用于辨别信息的真假,防范信息伪造和篡改。

C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主要用于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证实签名的作者和签名的时间,对消息的内容进行鉴别,能被第三方证实用以解决争端。

D网站安全与数据库安全技术:主要是为了内部网络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防火墙技术);防止敏感数据的被窃(VPN技术);保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免遭破坏、修改、泄露和窃取等威胁和攻击(数据安全技术)。

3、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在现在信息活动中的作用。

信息管理基础课堂练习第二部分答案

第二章信息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 基本内容: 2.1 信息源及信息组织 2.2 信息流与信息管理 2.3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2.4 信息流通与信息使用 2.5 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 思考问题 1、什么叫信息源? 信息发出的源头,既信息的起源。 “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在哪里? 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可以产生信息,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2、如何寻找信息源? 第一是:要善于发现 第二是:要主动出击。 3、如何有效使用信息源? 第一:谁拥有信息源,谁就拥有话语权。第二: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在拥有信息源的一方,运用了心理学的一则原理:思维定式。第三: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信息源。 4、举例说明信息源的类别及其特点。 个人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据库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 例:做股票和做任何生意一样,做什么东西,什么时间做最好,具体每一步该怎么做,这都是事先要想好的。 5、信息组织主要包括哪三方面?举例说明 信息描述、信息揭示、信息分析 例:众网 6、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来实现这个目的? 信息组织的目的:创新。对零散、无序、未加工的信息重新组织。 为实现这个目的,围绕着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增值两大过程展开。

7、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或者原则是什么? 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系统性、经济性、先进性。 8、什么叫信息流? 信息流是若干信息从信息传播者到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流动。 9、为什么要让信息流动? 必须让信息流动。起始点、终止点、以及数量。若干信息从信息传播者到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流动。必须在信息接收者创造出真正的经济价值时,才具有最高的价值和意义。 要使信息源产生的信息成为有用的信息,既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也要通过信息传播载体使信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流动。信息在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的流动就形成了信息源。要想发挥信息的作用,需要对流动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0、如何让信息有效流动? 必须对于信息流动的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11、在管理的支持下,什么样的信息流才是企业需要的? 把任务的信息细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分成有效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将不同的信息传播到工作点。 12、什么叫信息制动? 信息制动直接对信息流进行有效管理,发挥各种力量,保证了信息流的完整、健康和畅通,是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的关键。 13、信息流的自身规律是什么? 信息流总是从信息密集度高的地方流向信息密集度低的地方,从知识密集型地区流向知识稀薄地区,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从不平衡状态到平衡状态再到新的不平衡状态的螺旋上升规律。 信息流的不平衡性是由信息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信息对象的差异、和信息传播工具的差异性决定的。 14、什么叫信息产品?有什么本质属性?与物质产品的区别 和联系在哪里? 由信息及物质载体构成,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的信息成果,并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成果均可视为信息产品。 信息产品的本质属性: (1)信息产品是信息含量很高的产品; (2)信息产品是信息劳动的结晶;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练习题及答案(许骏)

第一篇计算机与网络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答:从产生信息的客体出发,信息是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表述;从接收信息的主体而言,信息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信息可以理解为一组编码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对某一目的有用的知识。 特征:(1)可共享性;(2)可转移性(时间上转移“存储”,空间上转移“通信”);(3)相对性与时效性;(4)可变换性;(5)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 2.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代表信息的哪些过程? 答: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其内容包括:(1)感测技术(信息的获取);(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4)控制技术(信息的应用)。 3.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2)计算机内部采取二进制形式表示和存储指令或数据; (3)把解决问题的程序和需要加工处理的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周而复始地取指令、执行指令的过程。 4.画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并简述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答:硬件系统结构图见P8页。各部分基本功能如下: (1)中央处理单元CPU: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运算器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算的部件;控制器统一指挥和有效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

(2)存储器: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可由CPU直接访问,存取速度快、容量小,一般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处理的数据;外存存取熟读较慢,容量大,价格 较低,一般用来存放当前不参与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是内存(或称主存)的补 充和后援。 (3)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的作用是把原始数据以及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识别和接受的信息表示方式,然后放入存储器;输出设备用于把各种 计算机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 (4)输入/输出接口:作用是协调外部设备和计算机的工作。功能大致包括:数据隔离;数据缓冲;数据变换;记录外设与接口的工作状态,据此调整对外设与数 据接口的指令;实现主机与外设之间的通信联络控制。 (5)总线:是一组公共信号线,能分时地发送和接收各部件的信息。其优点是,可减少计算机系统中信息传输线的数量,有利于提高系统可靠性;使计算机系统 便于实现模块化,从而提高计算机扩充内存容量及外部设备数量的灵活性。5.存储器为什么要分为外存储器和内存储器?两者各有何特点? 答: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存储器的容量、速度和价格这三个基本性能指标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存储容量应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存储速度应尽量与CPU匹配,并支持输入/输出操作,价格要相对合理等。然而按目前的技术水平,仅采用一种存储技术组成单一的存储器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解决方案是采用多级存储器系统,即把几种存储技术结合起来,缓解容量、速度和价格之间的矛盾。 内存可由CPU直接访问,存取速度快、容量小,一般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处理的数据;外存存取熟读较慢,容量大,价格较低,一般用来存放当前不参与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是内存(或称主存)的补充和后援。

《信息管理基础》复习资料

一、基本知识 1.面向21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美国最先提出的; 2.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这是从对广义上来描述信息管理定义; 3.信息的特性有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独立性、信息存在具有普扁性和客观性等。 4.从涵盖范围上讲,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5.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中其技术管理阶段的核心是信息流的控制 6.1993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主持会议,对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举世瞩目的“金桥”工程;所谓“三金”工程,实际上是“金桥”、“金卡”、“金关”三大基础工程式的简称。 7.从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8.齐夫定律要求的一篇较长文章的字数约为5000字以上; 9.对于守恒系统,R信息守恒的含义是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所特有的“0”或“1”的特征; 10.追溯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 11.信息检索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料; 12.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信息,物质和能量,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13.信息交流是一种单向传递 14.S行为有书写、绘画等 15.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 16.共时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 17.图书馆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是信息传递模式的多向被动传递 18.专业信息服务开展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多向主动传递 19.根据信息栈的功能将其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 20.多向对称性法的条件是信息在同介质中传递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鉴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鉴定 本人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就读于南京大学计算机信息治理专业。 光阴荏荏,短短两年的学习日子即将过去。在菁菁校园中,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亲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知道得了许多道理。 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习惯社会的需要,我在掌握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刻,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校期间,我向来致力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平时学习勤奋刻苦,专业基础扎实,所学专业成绩优秀,曾经获得学校雷锋奖及优秀团员等奖。 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我现已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我深知以后是计算机络时代,所以,在校期间熟知计算机基本知识。今年参加页制作高级考试并经过。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我熟悉其组成原理,可以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组装,独立排除计算机的各种故障。 “学咨询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别够的。在我的思维中,学历与能力并重。因此,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锻炼自己。因此在假期中,我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为我未来踏入社会与人良好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认为那个世界上并别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两年来,我别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强。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因此我向来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承诺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由于待人热情诚恳,因此从小学到大学向来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身边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并且,我更知道得了,思考咨询题应周到。我那个人有个特点,算是别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基本上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要紧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具人最大的敌人别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向来基本上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如今回想起来,我真的比往常坚强了许多,但我可不能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将来立身处世的全然,我应该保持,并别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深知我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以后要面对的咨询题还有不少,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逆风飞向高空!

(完整版)信息管理基础试卷

信息管理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当今社会,成为与能源、材料三足鼎立的社会支柱是(c )A.土地和矿产 B.石油和天然气 C.信息和信息资源 D.计算机和汽车 2.揭示了文献中词汇分布规律的是(b ) A.洛特卡定律 B.齐夫定律 C.布拉德福定律 D.吉尔德定律 3.把信息分成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是按照哪种分类标准区分 的?(b ) A.按信息内容 B.按获取方式 C.按传播范围 D.按加工程度 4.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d )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C.气候资源 D.信息资源 5.计算机储存常用的基本储存单位是( b ) A.比特 B.字节 C.字长 D.字 6.信息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b ) A.社会物质化 B.社会信息化 C.社会经济化 D.社会现代化 7.文献信息源中期刊类标志是(b )

A.内容成熟,论述全面 B.知识新颖,反映灵活 C.专题性强,水平高深 D.可靠性强,内容规范 8.既是信息交流的归宿,又是信息交流的新起点的是(c ) A.信息源 B.信息渠道 C.信息用户 D.信息环境 9.信息技术服务的三角形结构要素中,中心部分是(a ) A.顾客 B.服务人员 C.服务系统D,服务战略 10.多媒体技术不具备的的特征是(d ) A.多样性 B.集成性 C.交互性 D.独立性 11.由美国建筑师R.S.沃尔曼于1975年提出,与信息组织具有密切关系的是(d ) A.信息资源 B.信息服务 C.信息建设 D.信息构建 12.信息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向用户提供并帮助用户选择所需要 的(d ) A..零次信息 B.一次信息 C.二次信息 D.三次信息 13.成为信息资源发展的里程碑、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的 是( d ) A.1979年的《信息管理者》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_知识点

第一章 1.1简答或者选择 1.信息的要素:语义要素、差异要素、传递要素和载体要素 2.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3.按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4.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等。 5.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6.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 7.从时间和空间上,信息运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信息运动、生物信息运动和人类社会信息运动三种不同的类型。 8.信息产业包含四大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1.2知识点【判断】 1.核心资源、支持资源和环境资源构成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2.冗余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用较多的信息量来实现较少的信息传递。 3.自然信息运动过程是随机的和盲目的; 4.自然信息是不完整的,只有信息的生成和存储,而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存在着过程上的断层。 5.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本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6.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环境这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信息基础设施。 7.信息: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 8.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强调系统的概念。 9.信息差异:由于客观事物差异性的存在,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越是表现细微差异的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1.3综合 1.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多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单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信息收集者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单向被动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举例论述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 2.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式运动:信息生成以后便向四面八方做辐射式传播和扩散。主要手段有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形式。有序性运动:信息运动的有序性既表现在信息自身的有序性,也表现在运动过程的有序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按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以一定的方式,沿着固定的方向运动。主要手段是传真、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等。接力式运动:信息运动从信源到信宿是需要多次接力传递的。布朗运动:信息在人的作用下往往做无规则、无休止的运动。人际交谈、小道消息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举例论述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2.1简答或者选择 1.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2.信息源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可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3.记录型信息源按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听资料。 4.信息搜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5.常用搜集信息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采购、调查、交换、索取和检索。 6.信息组织形式可按不同方式划分: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有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分为文献信息组织和非文献信息组织。

《信息管理基础》考试大纲 .doc

《信息管理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本科目涵盖“信息管理学基础”、“图书馆情报学概论”和“档案学概论”三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测验考生对这三门课的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三门课的试题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掌握适中原则,既有能够选拔出优秀考生前沿研究领域的考题,也有考核考生对信息管理学基本原理掌握程度的考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问题相结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理论80分 热点问题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 9小题(选做其中3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论述题 9小题(选做其中3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二)信息技术的组成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 二、信息管理活动 (一)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 (二)信息管理活动的原则 (三)信息管理活动的过程 (四)社会信息管理 三、信息资源人文管理

(一)信息道德的含义 (二)信息道德建设 (三)信息政策法规 (四)信息政策法规的管理实践四、信息资源经济管理 (一)信息经济 (二)信息商品 (三)信息市场管理 (四)信息产业管理 (五)经济信息及管理 (六)电子商务 五、信息资源系统管理 (一)信息系统及特征 (二)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信息系统开发 (四)信息系统管理 六、信息资源管理专门化(一)企业信息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 (三)行政信息管理 (四)电子政务 (五)文献与信息机构 (六)数字图书馆建设 (七)科学数据管理 第二部分:图书馆情报学概论 一、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一)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二)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三)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四)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二、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图书馆学的萌芽 (二)图书馆学的形成 (三)图书馆学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事业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1分/每小题,共20分) 1.信息的属性包括()。 A 事实性、变换性、传递性 B 时效性、依附性、价值性 C 等级性、压缩性、可视性 D 共享性、事实性、规律性 2.在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中,最早的时期是()。 A 计算机管理 B 数据库管理 C 传统管理 D 信息管理 3.数据库系统体系的三级模式结构包括()。 A 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B 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和物理模式 C 单模式、双模式和多模式 D 理论模式、物理模式和应用模式 4.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是3个不同的概念,其中数据库系统 强调的是()。 A 数据 B 系统软件 C 运行环境 D 数据结构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4个大的阶段,它们是()。 A 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 B 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物理设计和程序设计 C 流程设计、数据设计、程序设计和代码设计 D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 6.系统分析重点解决()。 A 谁来做 B 做什么 C 怎么做 D 为什么 7.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主计算机系统、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和()组成。 A 数据库 B 服务器 C 交换机 D 通信线路

8.在数据关系模型中,一个关系对应一张二维表,元组对应表中的()。 A 一行 B 一列 C 一格 D 一张表 9.E-R模型中的联系可以是()。 A 内部联系 B 外部联系 C 多对多联系 D 上对下联系 10.在SQL数据控制语言中权限回收语句的关键词是:() A REVOKE B RETURN C RETRIEVE D RECOVER 11.可行性研究包括:() A 经济可行性、功能可行性、运行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 B 经济可行性、合同可行性、运行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 C 经济可行性、数学可行性、运行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 D 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运行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 12.数据流图有4种基本元素,以下哪一个不属于这4种之一()。 A 外部实体 B 数据流 C 数据库 D 数据存储 13.应用S-Designor工具中的DataArchitect不能实现如下的哪一项功能 ()。 A 建立概念数据模型 B 制作DFD图 C 生成物理数据模型 D 生成SQL脚本 14.不满足3范式的关系会出现的问题是() A 无法存取 B 理解困难 C 运行缓慢 D 更新异常 15.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法律可行性 B 维护可行性 C 运行可行性 D 技术可行性 16.PowerBuilder应用启动时装入的第1个对象是:()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6-10章)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一、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二、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