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署名文章】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署名文章】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署名文章】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署名文章】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理论判断。

近年来,XX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大抓手”,按照“做大经济总量、做大主导产业、做大城市规模”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兴交通、聚产业、建新城、强县域”的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连续四年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位居前三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XX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不充分;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三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充分;四是民生发展不充分;五是社会管理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XX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加快XX振兴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打造粤东西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

XX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完全具备成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条件。接下

来,我们将主要围绕“迎接建市60周年六大行动计划”狠抓工作落实,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动交通、产业、城建、民生、社会治理、党建等六大领域加快提升发展。

二、打造粤西重要交通枢纽

过去五年是XX交通史上开工项目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时期,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31.9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粤西交通枢纽的雏形基本形成。下一步将继续集中财力物力,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内外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构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实施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市直交通项目建设、县域交通项目建设、港口建设等五大方面,共计48个项目。

三、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强市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XX而言,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是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XX的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我们谋划了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下一步要全力抓好落实: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争取在2020年前形成2—3个石化后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十强乙烯化工产业园区,石化后加工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着力布局发展石化装备、海工设备、特种船舶、智能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珠宝及奢侈品加工产业,建设集珠宝玉石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珠宝玉石加工产业园区,打造广东国际珠宝黄金时尚之

都。着力全面提升优势农海产品的加工规模和附加值,形成广东重要的“渔港+产业”海产品加工基地。着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橘红、沉香生产加工基地及全省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高新区健康产业园、水东湾新城医药物流园、化橘红产业园、化州医药物流园建设,构建健康服务产业集群。着力推动高岭土等优势矿产资源有序开发、高端发展。着力推进省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建设管理体系,提升园区发展力和竞争力。

四、打造粤西组团式中心城市

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按照“北优、中联、南拓、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按照“两轴双中心、四组团多廊”的组团式结构,加强组团与组团之间、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之间的规划衔接,加强基础设施无缝衔接,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继续优化提升北组团,大力完善市区路网,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力度,持续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区空间、产业、人口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中组团市民高新片区,围绕“产业重镇、创新高地、绿色新城”的目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南组团电白城区、水东湾城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智慧”的“南海首湾、海韵绿城、智慧新城”。持续开发建设东组团博贺湾片区,建成东部综合性现代化港区、临港产

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方法

1.加快中西部地区体制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制度因素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国家相关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进行,政府必须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当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性原因。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必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束缚西部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尽快形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动力机制。中西部尤其要努力学习东部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经验,消除阻滞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信用意识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为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2.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仅仅依靠劳动、自然资源、资金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伴随着人力资本储存量的增加。国家和中西部政府应在中西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职业教育投入和增加对西部人员培训资 本的投入。 3.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 当前,技术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大多属传统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受到落后技术的制约。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大量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换代。首先要加速中西部地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创新和结构创新;其次,与东部地区联合,加快产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再次,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培训,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传统设施的建设,二是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往西部投入各种资金。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以得到较快发展,需要中央财力的支持,应该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实行投资倾斜。跨地区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宜侧重于横向平衡,保证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以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在今后的日子里国家应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国家对中西部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受资本短缺、传统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和相对差距迅速扩大。新世纪以来,为了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未改变。如2016年我国省级GDP总量前三名广东、江苏、山东均在东部沿海地区,三省GDP总量占全国GDP的29%。天津、北京、上海人均GDP分别是11.56万元、11.47万元、11.37万元,排在我国前三位,人均GDP最高的天津市是人均GDP最低的甘肃省的4.2倍。即使在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如北京中心城区西城区人均GDP为28.8万元,是北京远郊区延庆区的7.27倍。另外,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弊端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如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23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2倍。 二是结构发展不平衡。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使我国经历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使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具体体现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的失衡。在需求结构上,拉动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由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平衡,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和商品积压,进而不得不“畸形”地依赖“扩张投资”和“增加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导致需求结构的失衡。在投资结构上,高投资不仅导致资本投资效率下降,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过快

发展不平衡问题,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1、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用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 2、历史原因。数千年啦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3、政策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4、体制原因。不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的影响,国家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要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收到抑制。 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发展不平衡,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大,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里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1、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首先,规划“一张图”。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次,建设“双驱动”。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再次,政策改革更惠农。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产补贴要继续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最后,改革要联动。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 2、多措促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首先,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部各区域良性发展。其次,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生态则生态,逐步建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再次,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多种

浅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浅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务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各地的义务教育基础和起点很不相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现,集中表现为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即拟对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策 教育公平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美好理想,而要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和稳定器的功能。教育均衡发展的确切内涵应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其含义是:实现均衡的资源配置以搭建竞争平台,通过公平竞争以引发发展中的不平衡,然后通过微调再达到相对平衡。近年来,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又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突出地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即旨在对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在教育发展方面呈现出的不均衡、不协调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发达地区学校即更为优越。城区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有高标准的教学楼,运动场馆,有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以及舒适的学生公寓。而乡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山区学校连最起码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这些学校教室紧缺,无实验室、图书室,更就谈不上有体育场、馆和学生公寓,相当一部分乡村学校仅凭简陋的教室,简陋的宿舍,简陋的食堂来办学。就办学条件而言,特别是就校舍、场地质量来看,可谓是天壤之别。 2、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城镇学校,特别是发达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远远高于乡村学校的投入(北京、上海城区学校年生均教育经费达上万元)。城镇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元的,加之办学条件好而走上了规模办学轨道,这样获得国家的生均教育经费的总量就大。城镇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的校园绿化美化像商业运作的公园、景点,城镇学校建设一块高标准体育场(跑道)所用的经费相当于3所贫困山区初级中学的固定资产总值。而贫困山区中学因办学规模小,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也就少,并且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支出。 3、师资方面的差距。总体而言,城镇学校有充足且优秀的教师数量;而乡村学校则教师编制少,教师数量缺额,并且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二、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之所以被提了出来,是因为教育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特别是义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

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认识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如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 “由于中国实行卫生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有70%-80%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这导致成千上万婴幼儿和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不必要的死亡。” 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中国的地区不均衡、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所作出的动人心魄的描述。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此时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等等。 那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 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 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虽然国家在各个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与一定历史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四是体制原因。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影响消费

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各项城乡对话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用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 3、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4、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金融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8-05-08T09:26:23.2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陶永平1 沈红波2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任务日益紧迫,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陶永平1 沈红波2 (1.屏边县委组织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 661199;2.红河州农业局,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 66119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任务日益紧迫,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文从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背景出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进而结合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对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充分 一、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背景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出现根本性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1.1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当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性改革需求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是否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和条件。 1.2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异性问题有待解决 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应当结合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时代背景。要通过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使积极工作的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更加丰厚的报酬。同时,要在相关工作过程中,针对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护好居民收入的公平性。 1.3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定位有所调整 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应当结合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分工与定位出现重大调整的时代背景。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超过30%。在这一背景下,破除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将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 认清新形势下破除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我国经济调整的认识。结合相关实践情况,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及其不利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从全局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弊端进一步凸显,城乡居民在平均收入、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差距持续拉大,乡村居民较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低近20个百分点,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城市居民低30%。其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增速平均较中西部内陆城市高出7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居民就业率较欠发达地区城市高近20%;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差异难以得到有效弥补。最后,经济发展结构方面的不平衡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在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税收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为突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活力的发挥及居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居民基尼系数高达0.73,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 2.2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 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充分表现为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转换,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造成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以创新为动力的我国现时代经济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发展水平提升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其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充分,还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73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树立的新型经济体制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在包括土地政策、分配政策、管理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在内的各项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我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制度要在实践中取得新的发展。最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充分也表现为对外开放水平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不足。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仍然十分有限,我国相关机构及行业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与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相匹配,相关机构主导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急需进一步提高。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联合国下属机构发布的1200余项非政府间事项的决议中,由我国机构参与或主导形成的占比不足5%,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急需进一步增强。 三、对于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几点思考 正如上文所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破除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综合质量 要苦练内功,坚持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淘汰和转移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认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 第三、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 第四、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第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

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 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第三、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署名文章】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理论判断。 近年来,XX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大抓手”,按照“做大经济总量、做大主导产业、做大城市规模”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兴交通、聚产业、建新城、强县域”的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连续四年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位居前三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XX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不充分;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三是城市建设发展不充分;四是民生发展不充分;五是社会管理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在XX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加快XX振兴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打造粤东西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 XX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完全具备成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条件。接下

来,我们将主要围绕“迎接建市60周年六大行动计划”狠抓工作落实,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动交通、产业、城建、民生、社会治理、党建等六大领域加快提升发展。 二、打造粤西重要交通枢纽 过去五年是XX交通史上开工项目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时期,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31.9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粤西交通枢纽的雏形基本形成。下一步将继续集中财力物力,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内外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构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实施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市直交通项目建设、县域交通项目建设、港口建设等五大方面,共计48个项目。 三、打造特色鲜明产业强市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XX而言,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是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XX的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我们谋划了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下一步要全力抓好落实: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争取在2020年前形成2—3个石化后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十强乙烯化工产业园区,石化后加工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着力布局发展石化装备、海工设备、特种船舶、智能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珠宝及奢侈品加工产业,建设集珠宝玉石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珠宝玉石加工产业园区,打造广东国际珠宝黄金时尚之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我国的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分阶段地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 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人民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全体中国人民。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 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让人民不仅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承担者,而且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充分拥有和享有他们应该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落脚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样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推进,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只有充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主体接受并自觉参与改革,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这是我们在改革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群

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1.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3.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国情备忘录》的电视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形象的手法对我国国情作了深入解读,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发展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对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 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 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