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资源诅咒”现象探究

中国“资源诅咒”现象探究

中国“资源诅咒”现象探究
中国“资源诅咒”现象探究

中国“资源诅咒”现象探究

自然资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资源丰富的地区理因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但从二十世纪后几十年,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丰裕的资源并不一定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反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远远低于资源匮乏的国家。例如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用较短的时间步入了高度发达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资源相对丰裕的非洲、拉美洲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长期饱受贫穷落后带来的苦难。经济学界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一、“资源诅咒”现象在我国的存在性研究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Auty(1993)提出“资源诅咒”假说以来,经济学家们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进行了论证。我国学者将“资源诅咒”引入我国内部省区级进行考察,多数认为我国存在“资源诅咒”,只有少数学者认为不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为衡量地区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反差的程度,苏迅(2007)提出了矿产资源贫困指数的概念,即一个地区的矿业产值占全国矿业产值的比重与该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比值。姚予龙等(2011)提出能源资源诅咒系数,用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的偏离程度。能源资源诅咒系数具体表示为:各地区一次能源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与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所有全国产值的比重的比值。

两者从形式上来看,都借鉴了区域经济中区位商的计算方法,用商值来反映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的偏离程度。从内容上来看,前者用不包含油气在内的矿业产值反映资源优势,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经济发展程度;后者用一次能源生产量来反映资源优势,用第二产业产值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笔者认为,单纯只考虑矿业或者能源都不能很好地反映资源的丰裕程度。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用资源诅咒系数量化资源诅咒现象。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此仅考虑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用非油气矿业工业总产值与油气工业总产值之和来衡量资源优势,用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程度,那么资源诅咒系数标示为:

?滋=■■=■?鄢■=K?鄢■

式中:?滋系资源诅咒系数;Mi系地区非油气矿业工业总产值;M0系全国非油气矿业工业总产值;Oi系地区油气工业总产值;O0系全国油气工业总产值;Gi系地区生产总值;G0系国内生产总值;K系常数,代表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非油气矿业和油气工业总产值的比值。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理论 “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从 17世纪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纪的俄罗斯,再到二战后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一些海湾产油国等,这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缓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NIE(New Industry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却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人们有理由怀疑,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发展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uty(1993)的《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其基本涵义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然而,“资源诅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过实证分析,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他们发现,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在面临不断贸易恶化的状况时,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从而大量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一思想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的解释虽多样化,但概括而言,“资源诅咒”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于丰裕的自然资源通过某种机制“挤出”了其它生产性的组织或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Matsuyama(1992)将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由于制造业具有“干中学”的性质,如果一国中的制造业被更多体现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所挤出,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荷兰病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有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自然资源部门、可贸易的非自然资源部门以及不可贸易的部门,从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简称S-W模型),并成为“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该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越大,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分配给制

资源诅咒与荷兰病

资源诅咒概述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的增长状况来看,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许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究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诸种因素和条件,即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或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技术进步、公共秩序与法律乃至信念和价值观,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通常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自然资源的确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快速工业化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20 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深思。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我们也能发现非常相似的情况。资源诅咒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假说”提出了质疑,大量的实证研究开始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一些经济学家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令人失望,开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自1970—1989年这些国家GDP的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年增长速度超过2%。回归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区域效果、价格波动性等,负相关性依然存在。 资源诅咒产生的理论观点[1] 一、非制度安排观点 (一)人力资本观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看法 自90年代迄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起飞,物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道德淡化:社会正义、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关怀被视作幼稚而弃。其中,中国的官僚腐败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在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受到行政权力约束的一方想方设法避免被约束,希望通过手中拥有的钱财等物质条件换取官员的权力,或者避免被其约束。而官员或百姓又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利益,于是权钱交易就有了可能性,但是这种交易无疑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官员触犯法律的时候也会受到某种制约,从而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逃过法律的制裁,有些官员怯于权力,恐于遭到报复,于是有了官官相护。久而久之,这种腐败作风深入人心,在百姓看来通过正当途径已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于是助长了这种权钱交易的风气。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在经过了200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统治之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很多好的道德,悉数被破坏,有些是被殖民者所剥夺,更多的是被这200年中频繁的改朝换代者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去掉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化,加入一些有利于自身统治需要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这一系列统治者们改造成一部分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不是以加强大众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约束为出发点的传统意义的道德。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长期都是人治政府,而非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口号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更何况即使是这个口号的推行者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法律的办法来办事,很多时候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怎么做,这种践踏法律的行为,那就别提在下面落实的时候法律能起到的作用了,各级政府或者其他有权阶级践踏法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我国现在这个阶段,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并不强,这更加加大了官员和商人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商人为达目的进行各种行贿,各种有权阶级利用权力换取金钱的行为,有时候一开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当其他立场不坚定的人看到这些人利用不义之财买了名车,买了别墅,发家致富之后,并没有收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裁,于是,其中立场不坚定的人自然就动摇了,自然也就以这些道德败坏,践踏法律的腐败分子靠拢。于是,这些那些有权阶层就像沙子流进了漏斗一样,越来越多的掉进了腐败这个无底深渊中。当很多很多的官,开始腐败之后,为了保全既得果实,各种腐败行为,各种腐败官员就开始权权相报,官官相护,从而成了一种更加难以被打破的利益共同体。 于是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官员的腐败问题不是偶然,而近乎是必然你的事情了。这是由于人性内在的固有需求和社会上道德和法律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所觉得的,谁叫中国的现状就是人治社会,权力能够超越法律呢? 所以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上,想要解除腐败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要弱化权利,限制权力的扩张,还权于民,重大问题要集体协商,民主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可否考虑如何切实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制约作用或各级工会组织的监督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可否考虑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民间组织,不纳入干部编制),赋予相应的监督制约权利。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利,必然会产生腐败!于此同时,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戒力度要大,绝对不能因为某人的权力滔天,就能够漠视法律。必须要做到有人贪腐,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因为这个贪污的人权力很大,法律就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就是触犯法律,也能够通过其权力搞定检察院,搞定法院,从而避开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要做到:一旦有人触犯,则必须无法逃脱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全在于惩罚的不可逃避性,若是法律的不可践踏性真正得到体现的话,很多的以权谋私的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很多人之所以以权谋私完全在于看到别人以权谋私没有被制裁从而跟风的。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人们真正的看重道德的时候,才会自觉去维护社会建设,然而这种方式又是漫长的,存在

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摘要: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深入分析得出了内蒙古各旗县之间不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并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讨论了内蒙古未落入“资源诅咒”效应的成因及预防途径。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丰裕;荷兰病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75-01 “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由auty于1993年提出,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徐康宁、王剑(2006)以1995――2003年各省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资源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成立的结论。但就“资源诅咒”在各省内部是否成立,目前从事研究的人员还相当少,而这样的研究对与各省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下文笔者就以内蒙古为例,对自治区内部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内蒙古存在“资源诅咒”吗? (一)内蒙古资源经济概况。“资源诅咒”产生有三个重要前提,即矿产资源富集、经济欠发达、处于经济转型期,而这些与内蒙古情况有诸多吻合。根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内蒙古拥有世界储量第一的稀土和亚洲最大的整装气田。不仅如此,内蒙古的煤炭、贵金属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4790亿元,仅占全国的gdp总量的2.3%。内蒙古同时处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过程都难以避免的存在寻租和官员腐败。因此,内蒙古经济增长同样存在“资源诅咒”等问题困扰的可能性。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为了探究内蒙古自治区内部是否真的存在“资源诅咒”,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i=α+β?yi,1997+γperi+ωdi+πxi+ui 在回归中增加了虚拟变量d,用以表示一个旗县i所处的位置自然资源是否丰裕。具体地,我们考虑三种不同标准。首先,将样本中101个旗县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与当地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认为自然资源丰裕,这样的旗县di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从而得到d1;按照采矿业从业人数这一绝对指标排序,排名前15位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这样得到d2;按照平均能源产量排名,位于排名前15的旗县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得到d3。我们试图通过虚拟变量d的设置来反映资源丰裕旗县对其他旗县的“溢出”效应。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所有方程中,d1、d2和d3的估计系数都为正,这意味着资源丰裕的旗县可能对其它旗县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在不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情况下,d2和d3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0.203和0.261。d1的估计系数为0.142,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加入初始条件、边境城市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时,d3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但d2的估计系数是0.167,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其p值为0.027。 (三)分析结论。尽管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资源诅咒”的前提假设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以上证据表明,内蒙古各旗县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而且资源丰裕的旗县对区内其他旗县可能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 二、内蒙古未陷入“资源诅咒”现象原因分析 (一)资源价格相对稳定。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广大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发达国家的操纵,这就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并且加剧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而这种不公平价格待遇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在内蒙古内部并不存在。 (二)劳动力剩余。“资源诅咒”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荷兰病”效应。“荷兰病”是指由于采掘业急剧膨胀,导致传统制造业萎缩。“荷兰病”模型之所以不适用于内蒙古主要是该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一)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题主要包括知识理解和社会现象两大类题。其中,综合分析题型(二) 主要是公共政策、社会现象题和讽刺漫画题,主要测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解决问题 的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公共政策和社会现象基本知识点 1.基本题型分类 2.三种类型 (1)正面积极类 【例题】 2010年4月14日,我国玉树发生了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救援,把危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辩证类 【例题】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二者矛盾十分突出,甚至出现流血事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3)消极类 【例题】 某企业违规排污,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四个维度 (1)经济现象 (2)政治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两型社会 应 对危机 调整结 构 自主创新 循 环经济 地方经济活动 经济现象 社会热点 公共政策 社会现象 积 极 型 消 极 型 辩 证 型 政 治 现 象 经 济 现 象 文 化 现 象 社 会 现 象 三种类型 四个纬度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文化现象 (4)社会现象——民生现象 (三)题型举例 1.经济现象 【例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世界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而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来讲,既是模式之危,又是发展之机。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政治现象 【例题】 请你结合上海钓鱼式执法,谈谈你对依法执政的理解。 3.文化现象 【例题】 在我国有一些贫穷的地区,民风彪悍,思想水平差,有人说是榜样的问题,缺乏榜样的带动,并提出“给人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为;给人一种行为,改变一个命运”。请思考后回答你的看法。 4.民生现象 【例题】 重庆万名高中生毕业时选择放弃高考,对此你的看法? (四)模拟训练要求 1. 请选题时以知识体系为经,以能力提升为纬,尽可能不要丢弃知识点。 2. 请师生在此题本所给题型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查缺补漏,创制新题。 3. 场外题主要是补充场内之不足,既可作为场外训练,更应用于考生自己课后训练,切要高度重视。 二、答题思路 (1)积极性类 住房、医改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民生之 安全网 民生之源 民生之急 民生 民生之重 三农问题 核心价 值 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 软 实 力 网 络 文 化 文 化 创 新 有关现象 思想文化领域 服 务 政 府 民 主 政 府 法 治 政 府 立正确的政绩观 实改进 党的作风 反 腐 倡 廉 责 任 政 府

参考文献

翟建超.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中国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法制与社会.2007(10). 刘嘉怡.谋发展惠民生——新疆资源税改革一周年[J].中国税务,2011(7):48-50 刘楠.浅析资源税改革[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16-18 刘天增,崔健飞,盖玉玫.我国资源税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15 刘钊.关于我国资源税改革与完善的探讨[J].财经与金融管理,2011(3) 马力艳.浅谈资源税的改革和完善[J].北方经济,2009(9):90-91 马衍伟.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庞敏,朱瑾,王涵.关于深化资源税改革的探讨[J].税收与税务,2011,5(13):42-43 清华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能源法(草案)专家建议稿与说明[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曲长旋,顾昱.试析现行资源税的局限性及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研究探 讨.2010(6):14-16 史旭. 论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6) 实言,闫晓丽. 浅议资源税改革[J].财经纵横,2010(3):44-45 宋馨. 对深化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财税改革, 2010(11):43-44 王飞.资源税改革研究[J].集体经济财税金融,2009(11):97-98 王克群.资源税改革的意义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8):8-10 王亚星.我国资源税改革现状及发展方向[J].财税金融 吴涛.资源税改革[J].致富 谢鹍,宋岭.资源税改革对矿产资源配置的效应分析——以新疆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2011(1):25-29 徐登敏,中国资源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4) 杨之青.论资源税的改革与完善[J].经济论坛,2010(5):48-50 杨志勇.我国资源税改革评述[J].时事评论,2010(4):24-26 叶莉娜.我国资源税费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于晓阳.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国家与城市竞争,2010,(6):33 袁怀雨,李克庆.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制度改革[J].资源与产业,2000(3) 张德志.浅析资源税改革[J].当代经济, 2010(8):58-59 张辉.由“从量定额”到“从价定率”煤炭资源税改革呼之欲出[J].山西煤炭,2011(4):1-4 张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资源税收政策分析——以新疆资源税改革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3):23-2742 张宁.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历史沿革和改革构想[J].财会研究,2011(17):20-22 张瑞霞.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资源税制改革.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9 张新莉.论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J].商业时代,2010(1):76-77 张秀莲.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课税[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2) 张亚明,夏杰长.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构想[J].税务研究,2010(7):57-59 赵靖.资本结构理论新趋势——基于最有资本结构与产业竞争[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16 朱福军.对新疆实施油气资源税改革与可持续增加地方财力的思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29-32 朱莲美,刘成杰.我国煤炭资源税制改革探讨[J].专题讨论,2005(11):16-18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滑坡表现原因应对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都在调整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加之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收取“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与罪犯暗中勾结、“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所谓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商品层出不穷,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引发了社会道德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使得不少投机分子视社会道德而不顾,利欲熏心地追求金钱而忽视道德规范,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不顾他人、自私自利的风气,引发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2.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国对外开放和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迅速的席卷中国。不少人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不分良莠一味的接纳吸收,接受了西方不良思想,助长了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 3.社会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代中国,很难多个人、企业、地区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只重视GDP的片面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小区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整体的均衡发展,这些都对社会的道德滑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摘要: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让人们变得富裕,反而使得人们越来越贫困,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国外学者对于这一命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资源诅咒在中国的情况。本文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总结。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经济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会为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正效应,自然资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神赐天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多的发现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越来越贫穷,例如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其人均GDP在1965至199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同期间,伊朗人均产值每年下降2%,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而尼日利亚则自从1960年独立以来人均收入基本没变。Auty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国内外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颇多,本文拟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 一、资源诅咒的存在性 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国外的学者在早期就做了很多研究。Neary和W ijnbergen (1986)、Gelb (1988)以及Auty(1990)。他们在政治或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假说,并为以后使用跨国数据验证这些假说打下了基础。Berge(1994)使用土地和人口密度来衡量自然资源投入,并验证了其对经济增长及制造业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此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在Sachs和Warner(1995)这篇经典文献中,Sachs和Warner使用了跨国样本数据,研究了世界上71个国家1970~1989年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自然资源丰裕度(矿产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为代表性指标),市场开放度、投资、经济制度等为主要变量,检验一国经济增长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再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存在。 徐康宁(2005)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1978—2003年我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并且用“资源诅咒”的四种传导机制对此现象作出了解释。 李昊邈(2008)以“资源诅咒”这一用来解释自然资源丰裕反而拖累自身经济绩效地区的理论为框架,分析研究了云南省在与国内发达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的比较中是否出现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经初步统计研究文中指出:资源诅咒现象在云南省是可能存在的,当引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之后,“资源诅咒”现象似乎更为明显。文章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度作为新的资源丰裕度测算方式,突破了现有国内、外众多文献关于资源丰裕度的测量模式。并且提出了针对云南省的“矿物原料资源诅咒”的新观点。 王必达,王春晖(2009)通过一个两区域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来证明“资源诅咒”的发生源自一个区域在增长初期所倚重的生产要素的选择,且这个选择以交易费用最低为标准。虽然自然资源丰裕区域最初的增长路径是完全理性和经济的,但因其在增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中恶性的路径依赖,从而被资源所“诅咒”。 邵帅,齐中英(2009)利用模型证明了我国能源输出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 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

资源诅咒研究

基于“资源诅咒”浅谈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路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Resource Curse” 基于“资源诅咒”浅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展路径 【摘要】国外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研究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早期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视角来研究,后扩展到运用资本积累与国际化理论、依附理论、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身并没有使得资源型城市获得比非资源型城市更快的经济增长率,反而积累了大量矛盾和困难,如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高、贫困人口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等。从而落入了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不如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城市的“资源诅咒”陷阱,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关键字】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Resource Curse” Abstract:Foreign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he 1930 s, the early mainly from social psychology, such as economic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study Angle of view to study, after the extension to using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dependency t heory,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is analyzed. In our country,

索罗斯的资源诅咒理论浅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索罗斯的资源诅咒理论浅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作者:陈烈刘树君2014-09-19 14:42阅读:94 次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20世纪60年代后自然资源贫乏的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增长未必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家们在质疑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石油、煤炭、天然气及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并未出现预期中的高速增长,事实上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这些国家公众与资源贫乏型国家的人们一样生活贫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相关问题再次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热切关注,相继探求自然资源丰富国家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经济学家Auty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指出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非是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制约与限制。Papyrakis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丰裕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Elissaios通过对美国各州1986-2001年自然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水平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也得出丰裕的自然资源阻碍了美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已有研究对于资源诅咒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荷兰病”模型,即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资源部门迅速扩张的同时使制造业逐渐萎缩,出现“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第二,寻租与腐败,即充裕的自然资源导致生产资源分配低效,使得非生产性寻租行为增加,催生腐败,抑制经济增长;第三,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即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得这些国家并非通过增加教育投入而增加人力资本,充裕的自然资源抑制了人力资本的积累;第四,贸易条件恶化说,即由于初级产品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不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就会不断恶化贸易条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第五,制度创新动力不足说,即自然资源充裕的国家和地区通常制度建设落后并缺乏创新的动力,将延缓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