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对话式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些理念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关注“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对话式教学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

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一、教师与学生对话,把握平等性

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那种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做到教学相长。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以自己的学识才智、以自己的修养阅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将师生的交流对话落实到实处呢?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有学生说骗子“聪明”,想出了绝妙的计策,捉弄了皇帝和大臣。老师没有指责他,纠正他,紧接着就有同学对“聪明”进行了反驳,说骗子“狡猾”而不是聪明。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

2.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

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更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老师提问:“寓公的移山做法是否明智?方法好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移山”不如“搬家”;有的说“搬家”不如“开发”。我们且不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有用,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教学重点,但是通过对话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3.善用激励的评价话语。

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憾。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表现心理,来创造我们的课堂奇迹。老

师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我想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开放性

“对话式”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借助对话,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融,“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要做到以下三点:

1.把握对话时机。

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讨论最好。一位老师这样上《斑羚飞渡》:教师:神奇的自然界中,处处充满了舐犊情深。这些画面让人感动。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斑羚的故事:一群斑羚被猎人追赶着,到了悬崖边上,离对面的悬崖有六米多远,可斑羚的跳跃能力最多只有五米远,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猎人的枪口,在这种情况下,斑羚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斑羚的世界,去看看斑羚是怎么做的。教师的煽情言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便阅读文本,认真思考并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悲惨、惨烈、悲壮等,这样使阅读教学在学生体验、感悟、想像中不断得到升华。

2.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相互弥补,相互启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上《风筝》时对“为什么弟弟早已忘记了精神的虐杀那一幕?”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使难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圆满回答:一是确实随时间的流逝而忘却;二是为了安慰哥哥,不想让他伤心、内疚;三是受虐者甘心受虐,认为当初的虐杀是正确的。这样,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述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如在《羚羊木雕》时,可以放手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自编一份比较优秀的剧本,再由学生自编自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三、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预见性

对文本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文本才能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对话教学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对话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师要从自身的前理解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使对话更充分、更深刻,教师就应当对文本作出多种理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是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

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

教师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凭借教材中的言语,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的生命活力,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裁剪,真正把教材当做例子,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语文对话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对话教学”的理念

(一)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对话态度。

要让学生明白,对话不仅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而且首先是倾听,倾听才是关键。文本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可解释性的主体,可是读者在对它作出自己的解释之前必须向文本敞开自己,用心听听文本向他说了什么。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与文本对话,既不能以文本为中心,也不能以读者为中心,只有将文本搁在与自己的我-你关系中,只有真诚地与文本交往,充分尊重文本的主体性,才有真正的理解。

(二)基本的对话规则当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对话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性的,恰恰是在对规则的遵循中自由才有可能。可以说,只有合规则的才是自由的,从而才是对话的。例如,你不能将虚构的作品当写实的来读。听说有人从武松打虎中读出动物保护问题,并以此诟病《水浒》。又如,文本产生的时代要受到关注。每个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当我们以现实的视点阅读它时不能无视那个时代的相关特征从而作一相情愿地解读。不是有人从《背影》里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吗?显然他没想到交通规则是有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在“对话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双重的,他既是一个读者,一个对话者,他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甚至管理者,是规则的传授者和守护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就不一定是对话者,他的教育行为就不是对话。同时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个意义上,他才可以去引导和传授。

(三)有效对话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所有的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么前理解的品质自然会影响理解的品质。虽然我们不能说知识的丰吝必然决定体验的深浅,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两者是相关的。比如,读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我们知道了海子写完这首诗不久就自杀了,而且年纪轻轻,那么对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明天”一词所蕴涵的悲苦就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对海子的人生经历的了解就是理解《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前理解。构成前理解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目的,但它们是理解文本的必要的辅助手段。

(四)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课堂学习的成果。

一是教师要勇于与学生共建意义。教师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知识丰富的成年人,他的视野、他的前理解一般要大于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学生将获得更大的促进。所以教师有能力有义务与学生就文本展开对话。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地交流各自的阅读结果,而是共享自己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现代的学生思想活跃,勇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表现在语文学习之中,他们总喜欢提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古怪问题。有的学生学了《天上的街市》后,在练笔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织女嫁给牛郎的故事显然是一个穷光蛋编出来的。

否则,以织女的出身、美貌和才能,跟着一个穷光蛋兼大老粗骑着牛儿来往,不是傻瓜吗?谁能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呢?”我们不要简单认为这一看法非常幼稚,实际上它代表了不少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语文老师应针对他们的这种思想实际,因势利导,将其消极思考转变为积极思考,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缩短他们的思想和现实的距离。

(五)、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伪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通过对话,新的理念生成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认识出现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正成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仍存在以下“伪对话”倾向。

1、表面平等的“假对话”

有老师执教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诗意美、音韵美和画面美,颇有语文味,而在揣摩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环节中,学生的答案“对故乡的思念”,“对工业文明中传统失落的忧虑”,“喜爱听雨的文人多情的雅趣”等,教师均不同意,却一定要把自己的“标准答案”用投影的方式展示“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思慕之情”,其实,学生的答案综合起来比所谓的标准更加完善。

上例中教师虽然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因为整个对话过程都牢牢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是“主宰”而非“主导”。表面上课堂有问有答,但实际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一步步走近事先预设好的答案,教学被封闭在教师设下的“对话圈套”之中,对话蜕变成了课堂表演的“道具”。在对话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学在严密控制的对话中进行,灵动的生成成了无法出现的美丽,课堂上虚假的繁荣和华丽包装遮掩不住教师落后的课程理念。

2、脱离文本的“泛对话”

在当前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脱离文本的倾向。我们不少的阅读教学,对文本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有时甚至连光影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就慌忙地联系这,联系那,把阅读对话引向歧途。语文课文本理解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课堂对话教师应自觉走进文本,更应带学生走进文本,语文课对话决不能迷失自己的教学个性,失去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老师上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在粗略地介绍了作家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自己追求怎样的人生。课堂气氛甚是热闹,学生的发言此起彼伏,直到下课铃响起还意犹未尽,可是多数学生自始至终对文章都很陌生,更不用说去理解作者艰难的人生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了。

“泛对话”则是指只有在对话过程中有其名无其实,只学习到对话的形式而缺少对话的实质。有些老师把“对话”粗浅的理解成“让学生自己去听”,“让学生自己来说”,把阅读课上成学生的“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而文本是学生的第一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是师生课堂对话的直接凭借和依据。缺少文本研读的对话只会是漫无边际的空谈,其结果只会让课堂陷于一片热闹的混乱之中。“范对话”淡化了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虚化了对文字的品读感悟积累,让语文课堂变了味,削弱了课堂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3、浅尝辄止的“浅对话”

一老师上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学生找到了文眼“有趣”后,便请学生

围绕文眼找描写金岳霖先生的样子、生活、教学等方面的有趣之处,学生发言积极热烈,争相回答文中描写金先生的“有趣”的文句,时时有笑声传来,“有趣”被浅解成了“可笑”,然而汪曾祺先生仅仅是为写金岳霖先生的好玩才写这篇文章的吗?文字背后的淡淡感伤和怅然苦味在阵阵笑声中被轻飘飘的打发了。

“浅对话”是指课堂对话缺少唤醒灵魂的深度,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触动和体验,对话在课文的浅表滑行,而无法向纵深挺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温度不见深度,对话停留在思维表层面,文字背后丰富复杂的文化思想内涵被忽略了。这样的对话缺少思维的交锋,更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唤醒和自我反思,这样的对话不仅是一种严重资源的浪费,时间长了还会钝化学生思想的触角。“浅对话”形成的深层原因往往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缺少深度解读的底气,缺乏组织学生进行深层对话的策略,缺少应对学生对话生成的机智。

4、缺乏创意的“廉对话”

有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学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异口同声答道:“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得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齐答:“尽舜尧!”台下听课者一片哗然。真是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样的对话视野狭窄,毫无价值可言,乃徒具对话之形式实无对话实质的“廉对话”,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

有教师教《愚公移山》,为了让对话有创意,于是出题讨论,曰:“愚公愚不愚?你怎么看?”有学生说愚公不必搬山,应成立太行王屋旅游公司;有学生说愚公可以开隧道,不必千里搬山运土;也有学生说愚公可利用二山种果树,搞第三产业。众说纷纭。教师依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论,一概给予肯定,并表扬了大家的创新精神。愚公精神就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廉对话”中荡然无存。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职责而失去主导性,更不是说老师只是忙于搜索赞赏的词汇,奖赏给回答问题的同学。一味赞赏肯定容易模糊学生的认识,该“干涉”的要干涉,该纠正的要纠正,该限制的要限制,该“主宰”的要主宰。

5、忽视全体的“偏对话”

学生是课堂推进过程的主体,是“多重对话”平等的参与方。然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少数能说会道的优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发言,屡屡表演,俨然对话的“贵族”。而那些表达欠佳,暂时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少有发言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冷落,孤立无援,情绪沮丧,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如果教师在对话中,原此薄彼,亲疏有别,喜欢一部分,嫌弃另一部分,还会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和人格的扭曲。

小结

语文对话式教学是指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合作的方式,也是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使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对话状态主要有人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自我对话构成。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我们要使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激活学生,激活

教材,激活教师,从而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认知的形成、能力的培养。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近年来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点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实践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提出了基于计划性课程和自主性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一个系统、两种形式、三个层次、四大类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人才需求表象及外因分析。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授知识,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从历史的因素来看,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属于政府管辖,自主办学意识不强,众多高校缺乏各自特色,不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教育型院校办学模式雷同,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常常是学校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毕业后能创出一番事业,几年后便可达到“经理级”,而那些在校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毕业后却往往只能做个好职员而已。许多调查还显示,学历(位)与职位的关系并不成比例。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病因根源在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上。目前,政府各级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即高质量”的偏见,仅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此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考核其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差别并不大,还导致许多高校高不成低不就,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及各高校也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微观操作层面上改革的力度不大,情况不够乐观。 2.内因分析。(1)在管理体制方面。教研室与实验室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不合理,仍按学科、课程分类的传统模式设置,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分散不能有机融合,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被弱化等一系列问题。(2)在实验教学模式方面。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型的实验少;模拟型的多,实战型的少;限制性的多,自主性的少;单一性的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少。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的能力,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严

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教学策略研究概述 摘要:自1964年Taba等学者首次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相关学者便在教学领域及心理学领域展开了层出不穷的研究,但就当前现状而言,仍存在着教学策略概念含义过多,本质把握不清,具体教学策略多样化但较难把握的现状,本文致力于对教学策略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重点从教学策略的本质探索、相关研究及未来研究趋势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 1 教学策略的本质 1.1 教学策略的概念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 (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 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邵瑞珍:《教育心理学》,8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由此看出,她强调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体结构。 黄高庆、申继亮等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教学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与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教本,校门进入现实社会生活,通过自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反思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课程。但是,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想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致使对传统的课程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学校和家庭、社会关系的等方面的冲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皆超过了学科课程改革,所以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有名无实,使其虚无化。在实践中有许多学校做的工作是按照要求列入课程表,但在组织上是没有机构,在实践上没有具体的行动。有的干脆让位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音乐美术一样,落入有名无实的境地。 固守课堂教学,使其学科化。在实践上有所行为,但这种实施行为却停留在校园里、课堂教学中、课本中,成为自然课、科学常识课或者手工课,结果彻底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点带面,不及其余,使其割裂化。割裂化的一种情况是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由教师布置,学生作,实际上是核心性课程的课外作业,有的甚至和大学生做论文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由班主任带领全班搞一些集体性课外活动,如参观,上街服务等。第三种情况就是变为计算机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三大主轴四大模块

构成的内容整体被割裂成碎片,把社会生活和经验这一灵魂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躯体。 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社会支持乏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社会现实的生活为内容的课程,教学情景、教学评价与家长、社会组织、公众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现实中孩子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益设施不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费。对参加公益服务的学生评价不客观,不认真。有的家长出于安全和升学考试的需要,干脆就拒绝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公众大力支持的课程得不到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入尴尬之境。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的是以下几条: 认识不到位。一是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和教师三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认识不到位。校长和教师虽经培训,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和趋向,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准确解读。二是家长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学科成绩。三是当地政府和公众认识不到位。看不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基础性改革,既是社会主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从目前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学中面临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轨,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轨的现象出发,阐述了中职汽车专业教学开展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简要探讨中职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特点及其注意事项。 标签: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社会、企业对于汽车维修人员、营销人员、美容人员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于汽车制造维修、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员工,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为汽车维修、服务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需要不断努力探究的问题。 1汽车专业教学面临的困惑 作为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低,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只有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才是有用的,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就产生了各种问题。而让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实践教学,学生面对实际的物体,亲手做一做、学一学,有感性认识,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就普遍较高。另外从职校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多汽车专业的同学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具备一定技能操作水平,但是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需要在企业中锻炼较长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业人才,可见,我们现在的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正是这种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在学校学的知识没有太明显的用处,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造成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是脱轨的,教学实践往往是根据书本内容安排的实践,而不是根据企业和行业的要求来安排。另外,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师个人倾向、教师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等,均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老师往往十分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课堂教学,为了上好一堂课花费大量时间来备课,查找资料,力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尽量多的知识,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对于专业课教学并不适用。同时,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学资源、设备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与左右了教学的模式与效果。 2“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性 2.1实践教学模式概念 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大家分享了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欢迎借鉴! 一、指导思想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以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研究” ,即形成以直接经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 让学生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初步的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往,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要采用弹性课时制, 即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 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 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 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 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步骤和方法

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步骤和方法 一、教学策略为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切有效原则和教学行为都可称为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策略的特点,教学策略可分为普遍性策略和具体性策略。 普遍性教学策略指适用于各种课型的教学策略,大致包括:组织策略、激励策略、提问策略和评估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用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行为,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可分为词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听说教学策略、写作教学策略和语法教学策略等。 二、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根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话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小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的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利用挂图加强口语训练小学课本每课都配有一幅色彩鲜艳,生动漂亮的挂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训练学生的口语,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在这里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语言的流畅性上而不是准确性上。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让他们敢于并乐于开口说英语,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功感。 2.为学生创设情景,采用整体教学模式学习对话众所周知,语言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采用先讲单词,然后讲句型,最后再进入对话的学习。这种模式看起来是先把难点给学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会如鱼得水。但是效果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学生并不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更是遥不可及。为什么学生学了很多年的英语,最后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可能原因就在这里。 对话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学习语言,这样语言就有了生命,就成了活生生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整体教学的模式,把词汇、语法放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任何活动都是围绕对话的情景进行的。把对话在最开始就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提问、实物、动作等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其含义,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可谓是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教师还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为学生语言的运用搭建一个平台。而真实语言情景的创设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样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活动或是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和巩固语言。 3.采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听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是所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听说,学生可以学习概念、扩充词汇、理解语言结构、培养语感。培养一定的听说能力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说出来的一定是他们先听到的或听懂的,要求他们读出来的一定是他们先会说的。 具体在教学中,可以在听完对话后先说说听到的信息,然后再具体到课文的大意,最后再听一听细节。其次,在跟录音读课文的环节中先让学生不见文字重复听到的内容,然后再看文字朗读。 可能这样在开始会浪费一些时间,一句话可能要听几遍,甚至地十几遍,学生才能说出来。但是如果长期下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语感提高了,而且口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实际上学生是在说英语,而不是在读英语,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在相应的场合就能达到脱口而出。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对话的话题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对话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对话或是较难理解的语言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总而言之,教师不必拘于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最终达到学习语言的最佳效果。 5.注重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应该涉及文化的内容,没有文化教学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难发现,小学英语会话中很多都涉及到文化的内容。 例如:西方的节日,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西方的饮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西方的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游戏进行对话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有趣和新鲜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也能让他们记忆深刻,持久。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材料,如让学生朗读简单的英语童谣、儿歌,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 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对说英语的羞怯感较少,不怕犯错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语言。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说英语、讲英语的机会。 三、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对话教学存在以下四“重”四“轻”: (一)重英汉对译,轻情境创设;表现为过多的强调对话中句子的汉语意思,无论对话的呈现和操练,基本都是英汉对译的形式,教师说句子,学生翻译,或者生生相互说句子翻译。这种英汉对译的形式既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形成,又因为没有语言情境,而导致学生会说句子明白句意却不会交际运用。(二)重机械操练,轻意义操练;表现为教师一味的领读、学生跟读,不能积极的给学生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进行意义操练。 (三)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轻语言知识的运用;要表现为过多的讲解句子构成等语法知识,减少了学生听说练习的机会。 (四)重机械重复性的运用语言,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表现为教师完全以学生能读会说教材内对话内容为目的,拘泥于教材不能引申拓展,导致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完全是当堂所学的教材文本,既缺少与旧知的融会贯通又缺少对新内容的创造性运用。 四、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步骤和方法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只有在交际活动中才能被有效地掌握。交际既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会话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课堂教学的难点会话教学对于学生形成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等具有重大影响。结合英语对话教学教学模式谈一下英语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模式:热身活动——新知呈现——巩固联系——拓展应用——评价检测。 一、热身活动(即唱歌热身、温故知新部分)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共6页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社会、企业对于汽车维修人员、营销人员、美容人员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于汽车制造维修、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员工,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为汽车维修、服务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需要不断努力探究的问题。 1汽车专业教学面临的困惑 作为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低,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只有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才是有用的,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就产生了各种问题。而让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实践教学,学生面对实际的物体,亲手做一做、学一学,有感性认识,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就普遍较高。另外从职校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多汽车专业的同学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具备一定技能操作水平,但是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需要在企业中锻炼较长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业人才,可见,我们现在的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正是这种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在学校学的知识没有太明显的用处,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造成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是脱轨的,教学实践往往是根据书本内容安排的实践,而不是根据企业和行业

的要求来安排。另外,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师个人倾向、教师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等,均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老师往往十分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课堂教学,为了上好一堂课花费大量时间来备课,查找资料,力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尽量多的知识,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对于专业课教学并不适用。同时,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学资源、设备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与左右了教学的模式与效果。 2“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性 2.1实践教学模式概念 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实践教学任务,经由逻辑归纳概括而成的比较稳定、简明、具有可操作性、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2.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发挥对书本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独到的创新能力,坚韧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他们多元化发展。 “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掌握本专业上岗前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具备处理一般事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pdf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 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恒的主题。 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 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 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 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 的效率与效益。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用热情和兴趣点燃智慧,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框架和理论体系; 3、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管理体系。掌握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灵活地根据 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标准,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浅谈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崭新的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主要由师生共同开展,承载着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智慧,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实践体验课程。此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为小学教学课堂增添了活力与升级,加强了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大地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极大强化了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了综合水平,有力推动了小学义务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各项活动开展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有效教学对策。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发展中的不足

根据多年的教学活动与研究,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存在有以下的不足:第一,过于轻视,教学理念落后。目前小学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程度不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不愿意将过于的精力放到这个上面,更不会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来进行授课了。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置的缺失。正是由于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程度不够也就导致其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有一定的缺陷。第三,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就导致综合教学效果低效。第四,教学评价方式枯燥。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重视选拔与学生成绩。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明确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达到预期的设定或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主题课中。因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变性,每一个主题教学的实施都是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开展的。所以,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措施是什么,需要借助的教学器材有哪些,需要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等。这样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够更加明确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实现有效性教学。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因此,当前应该将创新运用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来,在创新这个力点上做文章,下力气,产生推进教学效果的巨大重力,以实现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学生的轻松学习的和谐统一。确保英语教学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找到初中有效教学的共同原则,使之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洛社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本组老师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有效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 集体备课是一种较好的备课形式,长期进行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受益很多:首先,它能集众家之长,以研讨的形式提高备课的实效性,而且在集体备课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其他教师的备课提供依据,避免了更多的人再走弯路。集体备课的另一优势还在于它有利于教师能够集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问题或者一个学年段学生的实际进行备课,充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为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可以把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进行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课前备课 和传统备课方式一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也要研究教学目标,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重点、难点,广泛收集资料。但与传统备课方式中“孤军作战”相比,我们认为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先对此进行了尝试。实践对象七年级备课组,我们备课组有七位老师,从一开始,我们就以集体备课结合个人备课进行了实践。我们先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的教师应做事先准备,其他教师也要拟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而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以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凸现、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集体备课中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教学风格的教师都能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其中,本人的教学风格较为活跃,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黄婷较为擅长语法课的教学,知识点、语言点讲解清晰。同时,在集体备课、多媒体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入自己的见解,每位老师制定了各自具体的教案,使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质量更有效,从而带动整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的来说,这一尝试还是较为成功的,整个年级的教学质量也较令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王凌宇 【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正文】一、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习成绩越好,阅读习惯越好,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阅读时间越短,阅读习惯越不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形成高效自觉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从小就要培养,小学时期是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在小学处于形成时期,而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阅读方式方法欠缺,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充沛等现象,我们以主题阅读课标教材为抓手,精

心选择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发现真善美。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章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塑造心灵,阅读影响人生 工具书中对“主题”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则具体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内在的串连线。阅读,工具书中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内容”。本课题建构的阅读则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感悟多个文本。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它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实现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