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理国高氏事迹_源流考述

大理国高氏事迹_源流考述

大理国高氏事迹_源流考述
大理国高氏事迹_源流考述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总第97期)大理国高氏事迹、源流考述

高路加

内容提要 宋代大理国白蛮高氏世袭清平官,实际执掌王国军政大权,发挥着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大理国高氏可能源于由春秋齐国迁往楚国的高量,其后人随楚将庄足乔于战国末期入滇,成为西南夷高氏之祖。大理

国高氏自大理国后期至清代,世袭土司之职,长期在云南一带发挥重要作用。

高路加,1947年生,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邮编510400。

1 唐宋时期分布在云南滇池东西的乌蛮、白蛮的后裔,即今西南地区的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族彝、白、纳西、傈僳、哈尼、拉祜、基

诺等。而乌蛮、白蛮的主源又是由今川青一带陆续南迁的古代羌族的一部分。因而和出自羌族炎帝部落的汉族是近亲。被看作是炎黄部落遗迹的河南仰韶文化遣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陶文,和流传至今的彝文形状十分相似,很可能,彝文和汉字都是由仰韶文化陶文演变形成的。羌族的支系迁至今云南一带后,中原华夏族也屡屡向云南地区移民,例如,战国末期,楚国将领庄足乔率兵到滇池周围建立滇国,子孙世代为王。汉武帝时,又发兵灭了滇国,设置益州郡。三国时,诸葛亮再次发兵平定南中。唐太宗则设置戎州(治今四川宜宾西南)都督府,最盛时管辖92羁縻州。直到唐天宝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出自乌蛮蒙舍诏的蒙姓联合乌蛮六诏和白蛮大姓建立南诏国,以今云南大理为都,形成民族割据局面。

白蛮和乌蛮语言、习俗相近,但由于吸收了历代的汉族移民,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接近汉族,使用汉文,又普遍采用汉姓。据《元史》记载,蒙氏曾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12姓至会同府(即元代永昌州),以赵氏为府主。后赵氏衰落,王氏取而代之。段氏、高氏兴起,又驱逐王氏,以高氏为府主,直到元宪宗三年征讨大理时,高氏才撤离。①白蛮虽有汉姓,却采用乌蛮的父子联名制,如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明……今彝族等藏缅语族各族仍多有父子联名习俗。白蛮可能是移居滇池周围的汉人和一部分乌蛮融合形成的。

南诏国王是乌蛮蒙姓,但国内贵族大臣却多为精通汉文化的白蛮大姓。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宰相郑买嗣大诛蒙氏,建大长和国。郑买嗣的七世祖郑回原为唐朝西沪县令,被南诏俘获后担任清平官(相当宰相)。此后,云南地区均由白蛮大姓统治。大长和国相继为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取代。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高方素等支持下,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灭杨氏,建立大理国。段氏自称先祖出自凉州武威郡(治今甘肃武威),因而也是源出汉族。至段连义为大理国王时,被权臣杨义贞所废。四年后,大理点苍山莲花峰下芒涌溪人、太保、清平官、善阐侯高智升命其子高升泰起东方兵灭杨氏,拥立段寿辉。后段寿辉让位给段正明。宋元九年(公元1094年),段正明退位为僧。次年,国人奉清平官、善阐侯高升泰为王,称为“富有圣德表正帝”,改国号为大中国。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高升泰去世,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还君位给段氏。高泰明果然遵父嘱寻访到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立为国王,改国号为后理国。高氏世袭清平官之职,实际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称为“高国主”。波斯、昆仑(今柬埔寨一带)等外国使者前来,都要先拜见高国主。高国主在大理国的地位,比之世袭上卿之职的高子在春秋齐国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后理国筑楚雄城(在今县西北2里),作为高泰明之侄高明亮的封地。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发生大地震,乌蛮三十七部又反叛,相国高泰明率军平定,命第四子高明清镇守善阐(治今云南昆明旧城南关外)。六年(公元1116年),北宋封段和誉为大理国王。这年,高泰明受封为平国公,同年去世,追封为国师。泰明弟高泰运继任国主。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十七部再

次反叛,攻陷善阐,高明清战死。高升泰之侄高量成被立为相国,封为中国公。不久,高量成让相位给侄儿高寿贞,自己退居威楚。然而,国家有大事,国王还是要派使者去向高量成请教后才做决定。高量成在威楚能够爱护百姓,抚恤孤寡老幼,被人们称为“彝中君子”,百姓还把楚雄城叫做“德江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高寿贞去世,其弟寿昌继任。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大理将李观音得夺取高寿昌的相位,以寿昌的侄儿高贞明继任;阿机又起兵夺回还给寿昌。高贞明就占据鹤庆,号称明国公。高妙音也于白崖起兵,占据善阐。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相国高护隆封其长子隆政姚府、越、会川三郡演习(即大府主将)。嘉禧元年(公元1237年),封高隆政为善阐王,高升泰之侄、威楚公高量成裔孙高泰祥为相国,高光日为演习。

淳四年(公元1244年),蒙古兵经灵关进攻大理,高禾率军迎战,战死,南宋遣使祭奠高禾。十二年(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后为元世祖)率军进攻大理,相国高泰祥率军于金沙江与蒙古军相持。忽必烈派一支部队绕道吐蕃(今西藏),直逼大理国都,高泰祥回军,保护国王段兴智,和蒙古军交战失利,段兴智逃往善阐,高泰祥退至姚州统失逻(属楚雄府),向三十七部召募军队,兵马尚未开到,蒙古军已攻来,高泰祥被俘,坚强不屈,被斩于大理国都五华楼下。传说当时时值正午,风和日丽,突然风雷大作,忽必烈大惊,叹道:“真是忠臣啊!”以厚礼相葬,并命高泰祥幼子高琼世代为官。高泰祥长子高长寿后来在威楚于元宪宗三年降附元朝,被任命为威楚万户。据《元史》卷61,腾冲府白蛮酋长高救亦于元宪宗三年归附:大理国高护军占据沾益州交水县作为私邑,后裔于元宪宗五年降附。②

2 今天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就是唐宋时期白蛮的后裔。白族高氏直到清代仍世袭云南鹤庆土通判(即土司)之

职。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12月10日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始祖高光于汉武帝时任长沙御史,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任副中郎将参与征伐西南夷(今云贵川三省的古代民族)有功,受封为护国大将军。6世祖即唐朝南平忠武王高崇文,7世祖为唐朝密国公高承简,8世祖为唐朝南平武昭王高骈(曾先后任安南都护、西川节度使),9世祖为唐南平武昭王高芳。从10世祖高望奏开始,皆实行父子联名制。③说明从这一代起融入白族之中,可能由于其祖父高骈

及家族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惨遭屠杀,④故避祸逃入白蛮地区。

然而,另一种《鹤庆高氏族谱》所载世系中,自始祖高光至高应岱之间,除缺少高崇文至高芳4代外,和上列世系完全相同。应岱后还有10代:述吕—贵旋—矩端—耀—岑浩—元桂—福庆—留芳—琼—炳坤。谱中还说始祖高光葬在大理母山(今喜洲弘圭山附近)。⑤可见大理高氏是否果真出自唐将高崇文是有疑问的。今云南楚雄姚安、喜洲二支白族高氏和鹤庆高氏出自同源。清代喜洲高第于雍正庚戍年(1730年)中进士,任民山知县。姚安高氏也世袭土司职。⑥早在东晋时期,史籍就提到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大姓高氏拥有“部曲”(私人军队)。⑦五代时杨干真继南诏后建大义宁国。善阐(今昆明)领主高观音是其主要支柱。可见白族高氏源远流长,未必源于唐将高崇文。

徐中舒先生则认为白蛮高氏先祖是战国初期从齐国逃至楚,又随楚人移民迁至今云南地区。⑧这是又一种“白、汉高姓同源说”。前文提到战国末期楚将庄足乔曾率军占据滇池一带。《新唐书》则记载说,汉族高姓主支始祖春秋齐国上卿高的七世孙高止“奔燕。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后入楚。”⑨可见徐中舒先生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新唐书》又说,高量十世孙高洪于东汉时任渤海郡(治今河北沧州)太守。高洪的后代聚居在渤海郡县(今河北景县),发展成汉族高姓主流“渤海高”。唐将高崇文的先世正是出自渤海。βκ

白族高氏也有自称先祖为三国时期曾和诸葛亮对抗的南中夷帅高定元的。笔者认为,高定元或许就是楚国迁滇高氏和大理国高氏之间的联系环节。

万氏手抄谱中说,14世祖高补余任南诏护国安民统领诸郡大将军,从此世代在蒙氏南诏国和大理国为官。30世祖即大中国表正帝高升泰。31世祖为高升泰长子、世袭鹤庆军民都总管高泰慧。谱中说,高升泰共有5子,长子即高泰慧;次子泰明,封世袭姚安州土官;四子泰贤,封世袭永昌府土官;五子泰祥为大理相。然而,43世、鹤庆军民土知府高宝墓碑志中说,高升泰有嫡子8人,较谱中多了3人:高惠球封北胜州土官(《元史》卷61说,北胜府,段氏时由高升泰之孙高大惠镇守,裔孙高俊于元宪宗三年降元);高情实封通安州土官;高升镜封嵩明州土官。和谱中世系比较一下,可知碑文中多出3人均非高升泰之子。高升镜在世系表中注明是高升泰之弟,高惠(慧)球在世系表中也注明是高泰慧之长子,高情实

是46世祖高海的长兄。因此,谱中说高升泰有5子应是正确的。谱中列为32世祖的是慧球之弟慧珠,世袭鹤庆军民都总管。此职一直延续至39世高信益。从40世高惠开始,不再实行联名制,官职也改称世袭鹤庆军民土知府,直到43世高宝。从44世高伦起,至57世高应呈止,又改称世袭鹤庆千户土官。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起,58世高彦改称世袭鹤庆土通判,直至谱中最后一代、66世高国恩仍称土通判。总之,从南宋大理国后期起,直至清末,白族高氏35代世袭鹤庆土司职务。

白族高氏不仅世袭土司一职,还出现不少文武人才。例如,47世高赐于明朝永乐年间进京朝贡,随帝北征,于马上斩敌30余人;47世高龙,因征讨麓川有功被封为卫指挥,明帝赐名高英;50世高材,曾出征贵州及松桂、武定、寻甸等处,受到朝廷表彰;55世高玉,为明威将军,青年时即随刘廷征讨岳凤,后来又多次出征,立有大功,出征铁锁井时阵亡,曾严格督促家族子弟读书;56世高藩臣亦为明威将军,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出征曲靖、沾益等处,因功任都司,并授游击指挥佥事之职;64世高汉源,多次率土兵出征立功,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鹤城失陷殉难。此外,56世高藩臣兄弟共4人,次弟明臣分迁龙门甸,三弟良臣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中举,分居碧落邑,四弟近臣分居嵩枝阱; 57世高应呈弟兄4人,次弟应娄分居小尤龙,三弟应翼中戊子科(公元1468年)举人,原任腾越州教谕;四弟应岱中辛卯科(公元1471年)举人,原任广南府教授,升定远知县。又,40世高惠曾创修龟城,造福乡梓;60世高宏曾开通上下西沟三道,兴修水利。βλ清代云南楚雄府姚州土司,位于姚州西界弥兴官庄,土州同高显锡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归附,仍授旧职。传至高配忝,乾隆五十年(1785年)改为从六品土官,世袭。βμ

综上所述,可知大理国高氏世袭清平官之职,实际执掌王国军政大权,甚至一度直接登上王位,在大理国发挥着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大理国高氏可能源于由春秋齐国迁往楚国的高量,高量后人随楚将庄足乔于战国末期进入西南地区,成为“西南夷”高氏之祖。大理国高氏的后裔即今白族高氏。此家族自南宋大理国后期起,直至清末,世袭云南鹤庆、姚安等地土司之职,并涌现大批文武人材,长期在西南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追忆大理国高氏的事迹和源流,使我们看到一幅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共同创造祖国历史文化的动人画卷。

① 《元史》卷61。

② 杜旅芝:《南诏大理国史》,大同印务有限公司1981年版。

③βλ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12月10日手抄本。

④ 《新唐书?高骈传》。

⑤ 《鹤庆高氏族谱》。

⑥ 张锡棣:《南诏大厘城河蛮名家大姓世系考》,《谱牒学研究》二,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⑦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⑧ 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⑨ 《新唐书?宰相世系》。

βκ 拙文:《渤海高氏与高姓宗族》,《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新唐书?高崇文传》。

βμ 《清史稿》卷514。

(责任编辑 吴永明)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本章导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武术的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冶性情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节武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武术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上百个拳种,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通背、番子、披挂、象形、地躺、少林、南拳、长拳、等等。现在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套路、搏斗,按活动人群或应用目的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军警武术等等。 (一)功法运动 传统的功法运动主要指为增强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专门基本功训练,人们习惯把它分为功和外功。功是一种相对注重练,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运动形式,它以练气为主,如练丹田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气行全身等。太极拳的浑圆桩,形意拳的三体式、五行拳,意拳的养生桩、技击桩都属此类。外功是相对注重外练的以练习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为主的运动形式,如打沙袋、踢木桩、练排打等等。外功法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把它们绝对的分开。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传统武术套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明显区别,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类体育形式。 1、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单练为主,它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象形拳等其它拳种。持械套路以刀、枪、剑、棍为主,还有大刀、仆刀、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单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其它器械。 2、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形式,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大理(七)

大理(七) 大理古城原为羊苴咩城,位于苍山中和峰下,南、北城墙依傍龙泉溪、梅溪土筑,溪水深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是洱海较大的村邑,已具城市雏形,皮逻阁统一六诏、征服河蛮后占领。阁逻凤扩建,使其成了南诏的重要城镇,东临碧波荡漾如母性深情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如父性坚挺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充满父性母性通融心意血脉的生殖气象。公元七百七十九年的唐大历十四年,阁逻凤死,其子凤迦异早逝,立其孙异牟寻为南诏王。此时,正值南诏、吐蕃联军进犯今四川的西川,遭到唐将李晟的痛击。吐蕃责怪南诏,贬异牟寻为"日东王",使南诏降为吐蕃属国。异牟寻饱读史书、有才智、得人心,感受了背离唐朝投靠吐蕃后受到吐蕃的侮辱,希望重新归附唐朝,害怕吐蕃兴师问罪,便修建三阳城作防御吐蕃的城垣,并于公元七百七十九年将王都从大厘城迁至羊苴咩城。《蛮书》记载:羊苴咩城和太和城一样,只高筑南、北两道城墙,西依苍山为屏障,东据洱海为天堑,形势险要。城池方圆有一十五里,城内建有南诏宫室和高级官吏的住宅。城南、城北两座城门之间由一条通衢大道相连通生殖的地气。城内高耸一座高大的门楼,在左右铺垫青石板的高大台阶。从城南门楼进,走三百步到第二座门楼,相融着生殖的天气。城两旁又高屹两座门楼相对守立。这两座门楼之间,住着高级官员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进第二道门,走二百步到第三道门,又相融生殖的旺气。门前置放着兵器,门内高屹两

座楼相对守护。第三道门后面稳立一照壁,走一百步到一大厅,又相融生殖的妙气。大厅宏伟,厅前铺垫青石板高大台阶。厅两旁屹立门楼相对守望。厅内屋子层层迭迭。过了大厅,通向小厅。小厅后面通向南诏王的宫室,又相融生殖的灵气。公元八百五十六年的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劝丰佑在羊苴咩城内耸立起了一座宏伟华丽,精绝的五华楼,冠于京师五凤楼的天下第一楼。周长相通五里,高三十三点三米,容纳万人,接待西南各部落酋长的国宾馆,北连仿唐制王宫的三十六院、四殿,东连六街三市、四方商贾互市异国奇珍。楼前可点将阅兵十万,每逢秋日社火,诏王诸妃与民同乐,万人踏歌楼前。楼内的藏书的大库,藏有蒙、段史及文史籍几百部、《大藏经》一千四百余部、药书八十余家、音乐志十四卷、南诏无为寺高僧护国法师赞陀崛多曾演法于此,又是相通各四面八方人气、历史,医药、乐器、武功,佛法于一体的生殖旺盛的气象。云南大理多山具备生殖体格,水份充足具备生殖血脉,靠近赤道,四季如春具备生殖的能量,必然生殖出丰茂的草木。草木丰厚具备生殖的粮食,必然生殖出动物,动物的智性必然生殖出人类。大理盛产羊。苴,幼小之意。咩,羊羔的叫声,羊苴咩城为羔羊之城,为水土生殖草木,草木生殖动物,动物生殖出人类的生殖旺盛的大理之城。 唐朝晚期人道尽失,唐朝国力衰弱的阳鱼此时无力与南沼国力强劲的阴鱼维持均衡的太极关系,公元八百二十九年被唐朝册封滇王的劝丰

十二地支十二宫源流考

十二地支十二宫源流考(文/李守力) 西方占星术起源于巴比伦(其中掺进埃及的成分),与中国古代同时使用着黄道十二宫。这说明两者应该是同源的。东西方很早就已经存在着文化上的交流,最晚在商代就开始了。甚至还要早一些。 以十二宫为例,如果我们把东西方的十二宫的文字符号发音等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令人惊奇的事情。 十二次月 将 节 气 西 历 星座 星座 符号 甲骨文金文太岁 28 星宿 英语 拉丁语 巴比伦 降娄戌 春 分白羊 座 牡羊 座 阉茂 yan mao 奎娄 胃 Aries hunga 埃及 白羊宫 阿蒙神 (Amun) 大梁酉 谷 雨金牛 座 作噩昴毕Taurus 昴星团 巴比伦语: zappu 毕星团 巴比伦语: Gu,an-na 公牛Gud. anna 实沈申 小 满双子 座 涒滩 tūn tan 觜 参 Gemini masta bba -gal

gal 猎户座 巴比伦语:Sib- zi -an -na 鹑首未 夏 至巨蟹 座 协洽井鬼 Cancer 鬼星团 巴比伦语: la, lul 鹑火午 大 暑狮子 座 敦牂 dūn zāng 柳星 张 Leo ur- gul -la 鹑尾巳 处 暑处女 座 室女 座 双女 座 大荒落翼轸 Virgo ab -sin

寿星辰 秋 分天秤 座 执徐 角亢 氐 Libra zi banitu 大 火卯 霜 降 天蝎 座 单阏 dān è 房心 Scorpio gir -tab tab是 埃及语 女蝎神Ta-Bit jiet 的缩写 析木寅 小 雪射手 座 人马 座 摄提格尾箕 Sagittarius PA-BIL -SAG 星纪丑 冬 至摩羯 座 山羊 座 赤奋若 斗牛 女 Capricorn suhur -mas 玄枵子 大 寒水瓶 座 宝瓶 座 困敦虚危 Aquarius Gu,an -na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哲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吸收包括滇、爨、中原、荆楚、巴蜀、吐蕃和印度等各种文化,并在大理境内各部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白族文化。遗留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一、《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南诏德化碑》立于南诏赞普钟(阁逻凤)10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全碑共刻有5000余字。它由南诏数十名主要文武官员所共立,因而得到国王阁逻凤的赞同和认可。《兴宝寺德化铭》是大理国王段智兴元亨二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由杨才照所撰刻。 1.1宇宙本体论《南诏德化碑》开始就说说:“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这是说,天地最初由清浊二气所成,万物由阴阳演化而生,所有的山川河岳,都是按照高低大小、远近纵横、错落有致地排列。《兴宝寺德化铭》开篇说:“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其中,“率性”、“妙物”、“混成”、“独化”、“陶均”等都带有明显的当时汉文化印记。接着,《兴宝寺德化铭》又对本体之“道”的形态及运动进行了说明:“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同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道”由于贯穿于金木水火土五物,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运动变化的极至,由于它的运动变化和易卦的六爻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衍之数进行预测推演。1.2天命观思想《南诏德化碑》说:“王,姓蒙,字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这是说南诏王阁逻凤不仅禀承了先天灵气,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是西南的俊杰。又说:“(阁逻凤)日角标奇,龙文表贵。”阁逻凤左额隆起,身有龙纹,一派帝王贵相。这里把阁逻凤描述为具有帝王之相,一方面是为蒙氏取得统治地位寻求理论依据,试图用

大理段氏(天子庙对联)

段保,大理国第一代国王的二十四代子孙,为明代云南省云龙县第一代土司。明朝皇帝朱元璋封段保为云龙州土知州,在历史上为云龙的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南诏野史》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的征南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师攻大理,段世被擒。段明的二个儿子段苴仁、段苴义被带到南京。朱元璋赐段明的长子名归仁,授永昌卫镇抚;次子名归义,授雁门镇抚。又授其族人段保为云龙土知州。 现在居住在云南省的段保后代保存下来的清代《重述段氏家谱》记载:“段保为段苴仁的儿子,段保生子段景荣”。《四库全书》之《土官底薄》记载:段保还有一个嫡出的次子叫段海。段苴仁的弟弟段苴义的后代的朱田《段氏家谱》记载,段苴义出生于元至正戊子(公元1348年)十一月。明朝军队平定大理时,段苴义有32岁,段苴仁自然在32岁之上。明朝皇帝朱元璋统一云南后分封大理总管段明之子段苴仁、段苴义到外省之后再分封其长孙是自然而然的事。 明朝统一云南后,对云南进行文化绝灭,很多白族家谱记载:明朝烧尽云南的书籍,并杀白族段姓、杨姓、赵姓7000多人。当时很多人被迫改姓或隐瞒身份,所以段保的身世出现多种说法。比如:《云龙记往》等以故事为主的文章记载的段保为四川汉人,投降明军并随明军攻打洱源佛光寨,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误以为段保为汉人,实在找不出封官的理由,附会为有战功是唯一的办法。明初时的云南的战争规模比较大,双方的兵力在十万人以上。说段保招几十个人参加

战争,几十人的兵力就有如此大的战功,并惊动皇帝亲自封官不符合逻辑。《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中说《云龙记往》:“字划讹误,语杂俚俗,文理未能成章,故删修润色成是编”,说明《云龙记往》的资料不可靠。《云龙记往》还与可信度较高的《南诏野史》相互矛盾。 附:在段保后代的云南玉溪通海1927年抄录的清代《段氏家谱》中,有一份传承了近千年的元代大理“天子庙”对联。为了不让此珍贵历史资料失传,现将主要部份公开: 威镇百蛮,胸怀六诏 祖为帝孙为帝五百年年年为帝 父称王子称王廿四代代代为王 五百年贡献北关 廿四代威镇南滇 注1:段保为段苴义后代的说法,源自于“段氏迁移图”。此图是段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源流解密 2008-01-31 太极拳源流解谜 李昌 2003年发掘出了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此家谱的面世可以解决李自成大将李岩身世、太极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线三个方面的悬疑问题。《李氏家谱》为唐村李氏十世李元善(1642年—?)修编,据家谱记载,明初山西移民首至河南河内(今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官府在此“设司驻员,迎迁分办”,移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受“三教圣师舍食传拳”,又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可知,僧道所授拳为唐初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自此唐村李氏世代文武双修,迨至李氏八世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九世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太极门拜师结义……创艺太极拳养生功”。从后世留传的李氏拳谱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拳谱名称上,三兄弟创艺的“太极养生功”就是今之太极拳,从太极功到太极拳是古今名称的变迁,三人所学的“十三势拳”也是今之太极拳,从十三势到太极拳是古今概念的延展。由此,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浚清矣,太极拳原是由明末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共同确立,若说太极拳源出道门,是太极拳根源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若说十三势是太极拳,因为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母拳,若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始创,则是完全的无稽

之谈,溯祖张三丰无疑缩短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所以太极拳始源既与张三丰无关,亦与武当山无染。 现代所谓的太极拳,在创始之初称为“太极养生功”,这个名字直接源出唐初李道子所始创的“无极养生功”。李道子为什么命名为无极养生功?因为千载寺原名无极寺,李道子所创乃源于导引吐呐的养生法门,故名无极养生功。李陈兄弟何以命名为“太极养生功”?因为三人拜师学艺于太极宫,目的为养生健体,宗旨一脉相承,所以仍以养生功自称,故名太极养生功,简称为太极功。功又通称为拳,无极功和无极拳、太极功和太极拳,异名同谓,所以李氏家谱中也称无极养生功为无极拳。三人在太极宫所学武功即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拳以及千载八势、心意六合拳等。无极养生功为唐初李道子始创,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已经流传数百年,自创艺以来,李道子凭此“功惊武林”,并且生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庐山传艺,塑艺少林”,直到晚年方“归故育弟”,可见无极养生功当日的辉煌,并在大江南北传下了种子。所以,自唐以来,无极养生功即已在社会或方外流传。十三势未知源于何时,也许是无极养生功的别名,从十三势拳超乎寻常的养生效果可见端倪。据《李氏家谱》记载,八世李春茂(1568年—1666年)时已经传习十三势拳,十三势实为十三种劲法的总结,涵盖了武术运动中千姿万态的劲法规律,是对拳术的最高总结和把握,对此笔者另文专述,不赘。十三势在博爱习惯地被称为“十三势软手”,简称“软十三”,有多套,从《李氏拳谱》中李鹤林所留传的“十三势”拳谱来看,和当今之杨式太极拳几近相同,可知当年陈长兴所传于杨禄禅的就是十三势拳,但此十三势不见于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中,可知陈家沟的拳有失传。通臂功即今之108式通臂拳,温县陈家沟还有谱在,山西洪洞还有传习,当今博爱县也有传习,观之拳谱,有诸多名称来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之三十二势,可知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产物,据《李

“长生十二宫”断卦标准

“长生十二宫”断卦标准 所谓“长生十二宫”是指十二地支所属五行,在日辰的比较下会产生十二种状态,如下表: 其中: “长生”,意为“万物发生向荣,如人始生而向长也”; “沐浴”,意为“以万物始生,形体柔脆,易为所损,如人生后三日,以沐浴之,几至困绝也。” “冠带”,意为“万物渐荣秀,如人具衣冠也。” “临官”,也称“进禄”,意为“如人之临官也。” “帝旺”,意为“万物成熟,如人之兴旺也。” 从长生到帝旺,都为运气旺盛的阶段。 “衰”,意为“万物形衰,如人之气衰也。” “病”,意为“万物病,如人之病也。” “死”,意为“万物死,如人之死也。” “墓”也称“库”, 意为“以万物成功而藏之库,如人之终而归墓也。” “绝”,意为“以万物在地中,未有其象,如母腹空,未有其物也。” 从衰到绝,都为衰败的阶段。 “胎”,意为“天地之交,氤氲造物,其物中地在萌芽,始有其气,如人受父母之气也。” “养”,意为“万物在地中成形,如人在母腹成形也。” 从胎到养则为平运。 这十二种状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来看,就犹如人从出生、到成长、到鼎盛、到衰落、到消亡,然后又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的过程。其生老衰灭周而复始的原理,

与周易的循环变幻不息如出一辙,以此比喻宇宙世间万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与趋势。 为了更好的应用长生十二宫,我们可以借助长生十二宫掌图来增强记忆。其实,这张图就是以前学过的十二支掌图,在这张图的基础上,只要记住左手食指的指丘与指尖分别对应着火和金的长生位,左手小拇指的指尖与指丘分别对应着水土和木的长生位,然后顺时针前推即可。如图: 下面以火为例来说明,火长生在寅,即以食指指丘为寅起长生位,然后顺时针前推,则沐浴在卯,冠带在辰,临官在巳,帝旺在午,衰在未,病在申,死在酉,墓在戌,绝在亥,胎在子,养在丑。此外,每隔两位,便依次是水土、木和火的长生位。 在六爻预测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是长生十二宫中的“长生”、“帝旺”、“墓”和“绝”四种状态,其他的只按五行中的生克冲合论。 现归纳如下(编者按:长生宫实为三合局的第一支):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 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太 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 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但现在多 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 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 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 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 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 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 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 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随着历史的发展, 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 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 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作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师于杨 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 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 而后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 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 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派: 一、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 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图1)。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 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 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 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 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 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 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 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1、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2、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3、“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 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

大理段氏(天子庙对联)

个人收集整理-ZQ 现在居住在云南省地段保后代保存下来地清代《重述段氏家谱》记载:“段保为段苴仁地儿子,段保生子段景荣”.《四库全书》之《土官底薄》记载:段保还有一个嫡出地次子叫段海.段苴仁地弟弟段苴义地后代地朱田《段氏家谱》记载,段苴义出生于元至正戊子(公元年)十一月.明朝军队平定大理时,段苴义有岁,段苴仁自然在岁之上.明朝皇帝朱元璋统一云南后分封大理总管段明之子段苴仁、段苴义到外省之后再分封其长孙是自然而然地事. 明朝统一云南后,对云南进行文化绝灭,很多白族家谱记载:明朝烧尽云南地书籍,并杀白族段姓、杨姓、赵姓多人.当时很多人被迫改姓或隐瞒身份,所以段保地身世出现多种说法.比如:《云龙记往》等以故事为主地文章记载地段保为四川汉人,投降明军并随明军攻打洱源佛光寨,这样地说法是错误地.误以为段保为汉人,实在找不出封官地理由,附会为有战功是唯一地办法.明初时地云南地战争规模比较大,双方地兵力在十万人以上.说段保招几十个人参加战争,几十人地兵力就有如此大地战功,并惊动皇帝亲自封官不符合逻辑.《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中说《云龙记往》:“字划讹误,语杂俚俗,文理未能成章,故删修润色成是编”,说明《云龙记往》地资料不可靠.《云龙记往》还与可信度较高地《南诏野史》相互矛盾. 附:在段保后代地云南玉溪通海年抄录地清代《段氏家谱》中,有一份传承了近千年地元代大理“天子庙”对联.为了不让此珍贵历史资料失传,现将主要部份公开: 威镇百蛮,胸怀六诏 祖为帝孙为帝五百年年年为帝 父称王子称王廿四代代代为王 五百年贡献北关 廿四代威镇南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注:段保为段苴义后代地说法,源自于“段氏迁移图”.此图是段保后代做图时,产生地笔误,并将段保为段思平地代误为代.其错误已经得到此图原作者地正式确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一些普遍地看法是:明朝军队平定大理时,大理地第十一代总管段明有三十多岁,所以段保如果是段苴仁之后代,岁数太小不可能封官.这明显是受小说地影响,特别是《孔雀胆》故事地影响.目前发现地大理总管相关地历史资料中,只有段苴义地出生日期是明确记载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 太极拳源自道家 太极拳“源自道家,由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大成而开创”的说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似乎是一种定论。 然唐豪(陈子明的学生)及后来的顾留馨(陈照丕的弟子)却提出了异议,宣称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虽然,其提出的论据漏洞百出,并被太极拳界学者们不断抨击,但近世陈氏后人仍坚持唐、顾之说,广为宣传,甚至国家体委也下结论说“太极拳创自陈家沟的陈王廷”,从而造成世界范围内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疑惑、混乱甚至误解。 然而,2002年在河南博爱县(原河内)唐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王堡村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着的《王堡枪谱》、李氏后人抄录的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以及位于唐村北千载寺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碑文》及千载寺里原石碑上拓下的《春秋刀诀》,将这段持续了近百年的太极拳史之争论,彻底扫清,真相大白!

据《李氏家谱》记载:唐村李氏是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怀庆府河内县唐村,李清江为始祖一世,至修谱时历经十二世,修谱人李元善是第十世。他在谱中自述其生平事略:“字维芬,申氏、毛氏。行四。生三子,长如椿、次如檀,三如园。生三女。生于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午时。故四门叔信无再出,取侄行四元善为嗣。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名师。后返河内学府读习,文武双修。康熙年以岁贡考太学,先后开封府、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干。晚年助修李氏族谱,练养生功,资助为村开办武学堂,有传”,全谱设9目: 1.《序》2.《家训诗联》3.《世辈续字》 4.《老茔新茔茔位向口》5.《始祖迁志》6.《家谱一至十二世》7.《无极拳论》、《十三势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 8.《进士举人名人传》9.《后记》 其中,第六目,是按辈分述记李氏世系,起自一世李清江,

二十四节气、八卦九宫、星座、地支十二宫等

二十四节气、八卦九宫、星座、地支十二宫等不知为何,突然想了解一下九宫、星座、十二地支之类的是否能相匹配起来,于是花了点时间开始琢磨起来。一一对应之后,发觉果然古人使用的术数模型都是跟天文或多或少有相联系的。自己的思路是,星座是以太阳来划分的,十二地支用来记月也是跟太阳有关,那么两个可以用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至于其他的仔细分辨一下,都能用一个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悲剧的是对应了大多半的东西后,无意间翻翻书,发现地支与节气、九宫与节气这些东西零零散散地散落在各种资料之中,不过有些资料说法不一。像是《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中:“地禄乾(戌亥),兌(酉),離(午),震(卯),巽(辰巳),坎(子),艮(丑寅),坤(未申)”其他有些资料中也是这样画图的,将本身只占半宫的地支全部划进某个卦中,不知其中是有某些原因还是为了分配方便就这样配在一起了。 白羊座:春分~谷雨;金牛座:谷雨~小满;双子座:小满~夏至;巨蟹座:夏至~大暑;狮子座:大暑~处暑;处女座:处暑~秋分;天秤座:秋分~霜降;天蝎座:霜降~小雪;射手座:小雪~冬至;摩羯座:冬至~大寒;宝瓶座:大寒~雨水;双鱼座:雨水~春分。 十二地支与节气 子宫:大雪~小寒; 丑宫:小寒~立春; 寅宫:立春~惊蛰; 卯宫:惊蛰~清明; 辰宫:清明~立夏; 巳宫:立夏~芒种; 午宫:芒种~小暑; 未宫:小暑~立秋; 申宫:立秋~白露; 酉宫:白露~寒露; 戌宫:寒露~立冬; 亥宫:立冬~大雪; 八卦二十四山与节气 艮宫三山:丑山-大寒,艮山-立春,寅山-雨水; 震宫三山:甲山-惊蛰,卯山-春分,乙山-清明; 巽宫三山:辰山-谷雨,巽山-立夏;巳山-小满;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 及功法套路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d10892299.html,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作者:潘峰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体育健康管理意识也不断增强。太极拳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家学说的土壤,体现着阴阳协调的互动要求;提倡呼吸、精神、形体、道德的修炼,追求生命的长久。笔者从时代需要出发,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运用何种手段进行养生保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其健身养生的价值更被人们所肯定。因此,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一、太极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面不广 练太极拳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太极拳在中老年人这一阶层普及率较高,而青壮年这一阶层普及率就差多了。出现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打的拳,这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全面的表现。其实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拳术,运动量可大可小,特别是太极推手这一练习手段很适合年青人练习。 (二)对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认识不到位 我们早已倡导太极拳运动,但缺乏广泛推广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未引起更高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对太极拳的认识仅限于各式流派的拳械套路、推手功夫等。未形成推广太极拳就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概念和认识。其次人们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修身养性的作用及拳理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只是拳架子、不实用,特别是很多青年人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群体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与自己无关,也就不会从意识上重视太极拳的锻炼。 (三)相关部门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但未起到首当其充的作用,还没有通过宣传,使海内外人士真正了解太极拳的魅力,特别是在海外,其影响面和知名度尚不如柔道和跆拳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

古大理国历史沿革

古大理国历史沿革 段氏建国 段思平祖籍为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在天宝战争中,大军将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六传至段思平。思平为幕览(小府副将),后因战功,成为通海节度使。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由于段思平武艺超群,才干出众,最初被升为幕览,后来积功升至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在变革当中,南诏政权已经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大时间都很短,相互更迭时都免不了有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 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

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建元文德,仍都大理。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

大理州概况

没有来过大理的人,认识大理大都源于两个出处,一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昭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二是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随着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蝴蝶泉边来相会”,大理秀美的风光也广为人知。 其实,大理有的远不止这些。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名。远在新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西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大理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昭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在元代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代,云南行省建立,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由大理移至昆明。但是,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设有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级一级的政区机构。1956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同时,大理也是滇西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后,大理已逐步发展为滇西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东西最大横距320多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70多千米,总面积29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47.11万(2006年)。汉族居多,有白、彝、回、傈僳等少数民族。为国内白族主要聚居区。 全州辖1个县级市、8个县、3个自治县:大理市、云龙县、洱源县、祥云县、宾川县、永平县、鹤庆县、弥渡县、剑川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州人民政府驻大理市。 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西为云岭山脉,东接滇中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北部剑川县与丽江市兰坪县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温15℃,最热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5℃左右。年降水量848.4毫米。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所以从太极拳身上看到很多其他武术拳种的痕迹也是正常的。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衍化使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这是 l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帛片上生动记载了当时人们运动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在古代很久以前,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 到了明末清初,完整的太极拳概念,它的理论、技术架构开始出现了。 现在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几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都是从那时起逐渐衍化、发展起来的。 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来清初时期。在清代,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 一些太极拳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变革的巨大勇气,对太极拳推陈出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太极拳开始由局部地区、由家族广泛走向社会。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对推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术馆内开设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并且邀请了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进行授课。几十年间,在一些著名太极拳家的主持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太极研究机构和民间推广、交流机构,对培养太极拳人才、推广太极拳发挥了长远的作用,有些至今仍然挂牌运作,影响遍及海内外。如上海成立的致柔拳社、武当

太极拳杂论

太极拳杂论 为了尊重历史,不埋没对太极拳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抢救和挖掘濒临失传的拳艺,本书披露民国初年曾轰动京师(北平)拳界的三世七太极拳。 三世七太极拳即民初宋书铭先生习练祖传太极功。宋书铭在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时曾做袁的幕宾,即文书之类的工作。善太极拳,尤擅长推手,自称他的拳是祖传的,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 近年来,有人评论过宋书铭其人其事,然而多从怀疑角度否定之。这些否定之言,仅是根据宋氏流传下来的少量文字资料,轻率下定论。评论者并不了解宋氏太极功,也未接触过宋氏太极功的练法。影响较大的评论是顾留馨,顾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命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绝非偶然。”事实上,顾既未见过宋书铭,也不知道宋氏打的是什么拳。顾的一生,除陈家沟陈氏拳之外,对其他人少有善言,恐怕今后只要有太极拳留传,批评顾氏就不会停止。 现在经历过宋书铭时期的前辈太极拳家均已谢世,直接了解这段史实的人已不存在,作者作为宋氏太极功的传人,把宋氏太极功的拳理、拳法公之于世,是完全必要的,使人们明白宋氏太

极功不同于其他流派太极拳,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特的拳架,有自己的拳理,有独特的技击应用方法,总之是可以操作的独立拳法。 我首先谈一下,为什么我要来披露宋氏太极功(拳)。 我九岁(1940年)开始习武,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同年拜我国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图南先生师从吴鉴泉先生学习太极拳,人们推崇曰“吴氏太极拳”。图南先生追随鉴泉公直到1937年抗战军兴,图南先生辗转撤退到西北大后方,师徒失散,鉴泉公歼于1942年。鉴泉先生承父(全佑)学,后拜宋书铭先生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深得奥妙。 宋书铭曾为袁世凯的幕宾,是许禹先生的好友。袁世凯在1912年到1916年执政。许禹生于1914年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的教员有纪子修、杨梦祥(少侯)、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人。许禹先生和宋书铭交往是在1914年到1921年这段时间。研究教社员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巨子,然而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凤山)往访宋书铭,与之推手,皆莫能自持。后除纪子修外,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均拜宋书铭为师。如此,他们的太极拳就由杨氏改为宋氏。他们的拳,后来称为“吴氏太极拳”,原因有二:第一,宋书铭有约,不准他们外传;第二,他们都是全佑的弟子。 作者是吴图南先生的早期弟子。20世纪50年代,我年少,只知学艺,不问源流,甚至不知我学习的太极拳称吴氏太极拳,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