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他山之石,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纵横2010/1,7-9)

面对我国人均耕地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现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专家开出了一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瓶颈。无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农用土地逐渐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的“登记、确权、颁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民发展诉求的强烈需求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农村经济2010年第l2期53-55)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

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又有利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

国务院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也要求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其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只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快地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多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加规模经营效益。(黄莉新)

第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并且土地承包的数量有限,自然是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机械没备取代蓄力或手工劳动力的耕作方式,现代机械设备的利用需要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农业机械展开,更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耕作,限制了机械设备的运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满足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第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吸引了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下农村,探索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维护了农村和谐安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农业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拓宽了农民自主创业的领域。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坚持农民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坚持以点带面与点面结合的原则。

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借鉴某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根据不同地方的现实情况,搞好试点工作,确保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展开和普遍提高。(吕卫民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与思路经济导刊2011/02 18-19)同时,还应注意“四个结合”:一是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相结合。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促进他们扩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在确保流出土地的农民获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二是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是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带来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基地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黄莉新)

三、如何实现规模经营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从目前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和租赁。从发展趋势看,土地人股、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较快。“土地入股”由于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使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等多种形式增加了收入,因而越来越被农民所接受。

二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经营主体正发生着由农户单一主体向城乡单位、企业、业主等多种成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拥有资金、管理优势的现代企业参与到农村土地经营之中。

三是流转动机现代化。免征农税前,集体和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征收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现在流转的主要动机演变为如何增加收入,扩大种植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新增流转面积主要流向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租金形式以收取现金或粮食折价为主。流转后的土地以经营高效农业项目为主,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王忠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探析齐鲁学刊2011年第1期,105-108)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1)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一是依法签订农地流转合同。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方式,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不可强迫和包办。三是农地流转要坚持有偿流转。

(2)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确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其次要规范和完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仲裁制度。再次要建立农地流转档案,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洪淳)

(二)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通过引导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黄莉新)(三)推进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进程改变了农村人地资源的数量关系,进城的农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自愿割断农地的关系,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有效转移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发展,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联动,使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相适应,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保障,在发展机会面前与城市工人获得平等的地位。再有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民就业培训、技术培训力度,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流转大宗土地,积极吸纳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

(2)探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

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的就学、

就业等难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洪淳)

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首先,要系统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针对东、中、西部农村的不同特点,制订更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其次,要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项目服务、贴息融资、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三,区域化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农业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地建设。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相同的现状,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鼓励措施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优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区域化布局,细化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基地,积极打造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农产品品牌。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牵引力。明确农业龙头企业的定位,出台专门的发展政策,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开展跨行业的兼并与联合。鼓励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并落实农业产业用地优惠等系列政策;对带动农户面大、消费农业原料多的龙头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对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给予倾斜支持。

江苏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规模经营有过两次高潮,正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现在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好时机。

第一次高潮是苏锡常地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体时间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主要特征表现为:粮田、家庭农场、两田制。

第二次高潮是淮安等地的结构调整连片种植。大体时间从19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

第三次高潮是全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层层发动,目标考核,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效设施农业、“三资”投入、财政补助。与前两次规模经营不同的是,当前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有着很好的背景:一是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2003年起江苏实施500万农民

由农到工的转移工程,全省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左右,目前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60%。二是农业市场主体逐步培育壮大。(杨天水推进规模经营发展江苏现代农业江苏农村经济2008.1,23-24)

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提出,“2012年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如何在粮食生产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高产技术普及化,大力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现状与分析

(一)我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特点

到2008年底,我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286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32%,其中通过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面积79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5.8%;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94万亩左右,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98%。进一步分析我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情况,主要特点为土地集中规模大多在3O~50亩范围、我省粮食生产土地集中经营水平地区差异大。

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大但紧密度差特点明显。据统计,2008年全省从事种植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服务组织达11000多个,建立种植基地6874万亩,带动农户1076万户,订单带动农户数超过431万户,年订单总额达36亿元。

目前我省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主要集中于播种、插秧、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等农业生产部分环节,没有实现全程覆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广大农民的利益联接还不是很密切,大部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加以大力扶持和引导。

目前,我省粮食生产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规模还比较小,规模经营面积不大,普遍在30~50亩的范围。苏南、苏中、苏北规模经营户均面积的差别,说明土地集中经营规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经济发达地区户均面积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户均面积相对较小,也说明土地集中经营的适宜面积与经济社会、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集中经营适宜面积标准不同,具体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测算。我省粮食生产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在规范

性上下功夫,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向粮食生产服务型规模经营转变。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实行规模经营,加上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农户参加任一种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效率、效益均明显高于散户。以土地规模集中经营为例,徐州铜山一个种田大户,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14580亩,粮食总产14553吨,其中14000多亩水稻,经测算其每亩单产比周边平均高75公斤左右,加上规模经营机械化统一作业及节本技术的应用,算起来每亩增收近200元。在服务型规模经营方面,以如东为例,2008年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通过推进专业化服务,实现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等五统一,农民和合作社达到双赢,示范方每亩比大面积每亩增效325.92元,同时项目区专业化机插秧和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两个合作社通过统一供应生产资料和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创收30多万元。(马爱京江苏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路径选择现代农业2010/02,47-48)

海安县规模经营经济效益

调查曲塘镇群贤村12组一种田大户.1994年开始承包抛荒地逾6.67hm2。2009年该户种植粮食面积6.78hm2,粮食总产量96.6t,稻麦两熟纯收入1.68万元/hm2,加上种粮补贴收入1710元/hm2,总纯收入达l2.55万元。该县曲塘镇3.33hm2以上种田大户共有3户,土地流转费用平均1950元/hm2,2009年粮食种植面积15.77hrn2,粮食总产量236.56t总纯收益23.48万元,再加上种粮补贴收入2.7万元(1710元/hm2),总纯收益达26.18万元,平均收益1.66万元/hm2,平均每户收入8万多元,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相比,规模效益明显。2010年夏熟,曲塘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通过推进专业化服务.标准化栽培,实行机播作业、病虫害防治、收获等五统一,全片弱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小麦价格比周边地区高0.05—0.10元/kg,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达到双赢。调查示范片33户小麦种植户,平均麦熟纯收益7683.9元,hm2,比全县大面积7099.5元/hm2增收584.4元/hm2。同时,项目区专业化农机服务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通过统一供应生产资料和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了创收。(吉剑林昌明海安县粮油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及对策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四期374-378)

东北经验:

黑龙江省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基本成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加快都为黑龙江省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现实条件。首先,黑龙江省劳动力实现了较大规模的转移,具备了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212.19万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户数80.17万户,占劳动力总数的23.19%。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增大,区域呈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土地,从而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现实的发展空间。其次,黑龙江省土地流转的速度较快,具备了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2009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808万亩(1公亩=0.0667公顷),比上年增加了468万亩,占全省农村耕地总面积的21.3%。比全国平均值8.7%高12.9%。全省流转出土地的农户93.46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10.7l%。黑龙江省土地流转的现状使得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此外,政府的积极引导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黑龙江省积极引导农民逐步实现土地从

松散型流转向紧密型流转,从小面积、零散地块流转向集中、连片流转,从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增加了土地集中流转后的产出效益,促进了土地的规模集约经营。2009年,全省200亩以上连片经营面积已达1803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增加收入31.82亿元;规模经营增加收入6.24亿元。(何宏莲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保障机制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你年10月第8卷第5期,35-37)

(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农业经济导刊2007.1 ,45-54)

安达市丰桥农机合作社是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机合作社的一个代表,合作社总投人267万元,设国有股、集体股和个人股三种股份,其中国家投资的10%作为国有股,90%折价配股给农民,农民以土地入股,首批入股农民就达212户,入股土地5000亩,今年已达317户8300亩。而这个合作社只有6名职工,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对参加入股合

作的耕地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植保、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全面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组建合作社后,农民彻底从田间解放出来,全村转移剩余劳动力313人。农民陈宝军27.5亩土地全部人股,513人举家到哈市打工,年收入5.4万元,比人股前提高4.9倍。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牵动下,农机合作社由少到多,以点带面,在龙江大地上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机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了130个,新增80马力以上大型农机476台,农民以土地人股农机合作社的形式实现规模经营93万亩,由“种田农民”变成了“土地股民”。(宗保走规模经营之路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8.9)

内蒙古经验:

内蒙古部分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对土地进行整合和整理

规模经营的实施方式主要是按三种模式进行的:一是公司化模式,二是农机队代耕模式,三是农民合作社模式

(二)建设高标准的节水灌溉系统

(三)建立农机服务队

(四)推广和应用一系列配套性的农艺措施

(五)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捆绑”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王关区内蒙古部分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及启示北方经济2008年第9期,15-18)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也是全国三个特大灌区之一,因灌溉之利,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称。2008年1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内蒙古河套灌区用10年时间实施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同年l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有序流转两大政策的同时贯彻执行,对推进河套地区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土地流转

(一)公司化运营带动型。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

(三)返租倒包农民土地型

(四)特色产业集聚型

土地流转化解了农业综合开发难题。(燕贵枫任大安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流转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浅析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浅析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张树敏 2012-07-13 11:09:19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10期 摘要:本文从农业集约化的定义出发,简述我国农村经济的经营过程;通过对家庭承包制面临问题的分析,得出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原因;最后探讨集约化的方式及问题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农业,集约化,家庭承包制 一、“农业集约化经营”概述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的目的,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较为落后,这种情况下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使用,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确实达到了短期内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方式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

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在当时的情形下,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单位产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种小户经营的农业模式已经明显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迫切需要农村土地、农村知识集约化的先进经营方式。 二、小农经济弊端简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本身是以生产资料、资金和生产者无止境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根本就排斥社会劳动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累、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地不断扩大的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户经营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家庭承包制实际上已经严重地束缚、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家家户户购置小型农业机械造成重复投资;各自为营的田地耕作方式在本来平整的土地间垒起了阡陌,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单个农户难以进行适度规模的生产,这都是小农经济带来的消极结果。 (一)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 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6.7亿亩。1980年后,年均新增供水能力比1979年前减少了近3/4.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则是完善和发展时期,特别是田间工程建设更是如此。至198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0.487亿公顷。在集体经济解体后,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能力大幅下滑。目前,我国现

农业规模化经营

规模化经营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基本的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多方面形式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农业,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他山之石,寻求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早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洪淳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77、83)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纵横2010/1,7-9) 面对我国人均耕地少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抛荒现象,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的指导下,许多专家开出了一剂“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也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走“公司+农户”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并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瓶颈。无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走农业规模经营的道路,农用土地逐渐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土地的“登记、确权、颁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农民发展诉求的强烈需求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林冬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及对策农村经济2010年第l2期53-55)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

202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方案

202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方案 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更好更快地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整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以保障农民承包权益为核心,根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依法有序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内股外租、专业合作社领包、大户承包、农业企业租赁为主要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解放农村生产力,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内容、范围及目标任务 1.登记和经营内容:登记——围绕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已经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经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经营——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 2.实施范围:大杨、李堡村开展经营权登记和整村推进三种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其它各村部分推进各1000亩以上。 1 / 5

3.工作目标:实现整村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流转到位,招租发包到位,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到位。 4.工作时段:20xx年4月15日-6月30日 三、基本原则 1.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原则; 3.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4.遵循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用途的原则; 5.遵循承包权不变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确权登记和流转之机,调整农户原土地承包面积。 6.遵循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率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坚持土地流转以承包经营权换股权为主:经营主体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招租为主,利益分配以实物折算、保底分红为主。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4月15日-4月30日) (1)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好村两委会成员、种田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村、组、农户调查了解,摸清情况,针对情况拿出工作计划;村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了解群众思想动态,通过算账对比,讨论确定承包经营权登记、流转的收益和利益分配方案。 (2)全面动员部署。召开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动员会议,通过新闻媒体召开广泛宣传;村召开村民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宣传。通过层层发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消除群众思想顾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 5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前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72%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牢固不可动摇。按照“三化”统筹战略的要求,我们以“机械在田间作业、农民在城市生活”为奋斗目标,深入探索“五化带一化”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县集约化经营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00元(其中,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52%)。 一、以规模化生产为前提,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实施集约经营的基本条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一是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甘肃国有农垦集团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王府站镇 2.25万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玉米公顷产量突破了3.1万斤,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基地”的模式。前郭灌区米业、二马泡米业等企业的种植基地已经达到10

万多亩,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上市,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市场价格,打造了“前郭大米”知名品牌。三是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八郎、长山、王府等乡镇的瓜菜产业基础,成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进区入社,计划3年内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推动蔬菜生产向“反季节、高效益、大品牌”方向发展,打响“南有寿光、北有前郭”的地域品牌。在查干花镇筹建5万亩的旱作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春季开始实施。四是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3个,农机大户发展到276个,主要采取“托管服务”的方式,实施“全程代耕”,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五是实施“大户联合经营”的模式。涌现出了海勃日戈镇王文秀、乌兰敖都乡丁慧等一批种粮大户,目前由这些“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达到2万余亩。其中,王文秀被评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二、以水利化建设为支撑,夯实集约化经营基础 水利化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基础工程,“十分种地、六分靠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一是加快建设旱田井灌工程。近年来,全县累计新打农田机电大井4344眼,小井20144眼,灌溉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的24.7%,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农业规模化经营

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 九三学社开封市委员会 始于1978年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丰富了农产品市场,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转变,成为农业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增量效应已逐渐减弱。针对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档次跟不上老百姓消费水平提高的矛盾,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将大幅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档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 一、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耕地591.5万亩,农业人口387.3万。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是我省小麦、棉花、花生、瓜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目前,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他们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联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带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如金明食品有限公司在顺河区东郊乡建立大葱生产基地,从宏太朗大葱的引种、生产技术指导,到产品的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全乡1000多亩的大葱种植,实现亩收入5000多元。 (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近年来,我市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市经过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近300个,入社农民3.5万多人,带动农户约4.1万户,为全市农户的6%。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生产,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开封县半坡店乡常店村的长丰豆角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品种、品牌、种植、销售四统一,2008年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比2007年增加了一倍。 (三)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随着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悄然兴起。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20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55%。其中,转包转让12.9万亩,出租2.6万亩,互换1.9万亩,其它形式(如代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1.1万亩。如开封市七彩虹公司,租用尉氏县庄头乡庄头村农民1000亩土地,建立了供港蔬菜基地。部分出租土地的村民在公司当上了产业工人。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生产的无公害蔬菜,比在当地蔬菜市场高出5—10倍的价格全部销往港澳。土地流转推动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模式,细化了社会分工,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二、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加上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各种社会服务不专业、不系统、不完善、不到位,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致使我市农产品质量档次不高,价格偏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农产品。而政府部门又缺少必要的服务和管理,致使一些本地企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民日报》(2013年01月01日03 版)嘉宾:蒋和平,男,湖南省宁远人,博士。1995年~199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农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农业科技管理学科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模式的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50项重点研究课题,出版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等10本专著。 主持人:本报记者陈伟 嘉宾: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蒋和平 近年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三农”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具体发展模式、实现路径等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有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蒋和平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这些年一直关注农业规模经营相关课题。他们独辟蹊径,挑选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个农业规模经营实例进行调查和对照比较,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了深入研究。本期对话主持人邀请到蒋和平教授,就如何理解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主持人: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全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嘉宾:农业规模经营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首先,现代农业是集约化的农业,要求生产要素聚集,相应的管理要素也更加复杂,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必须搞规模经营。其次,现代农业还是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规模,一家一户很难做,成本很高,根本做不下去。第三,现代农业还是一个品牌化的农业,农业产品是产品质量、商品信誉、当地农耕文化、传统特色等要素的结合体,要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品牌、管理好这些要素组合,都必须要求一定的规模。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他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选择了向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深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将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还是确保粮食增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农民增收有什么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省级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省级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1.1.建设背景综述 金农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十二金”工程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电子政务工程,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 目前,金农工程中央本级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中。按照金农工程一期的总体规划,至2010年以前,数据中心、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市场监管、农技信息联合服务等中心建设内容要扩展到各省级部门。 当前,部分省级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与省政府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并建立了农业信息网门户,基本实现了政务公开的目标。 但是,金农工程一期建设内容中要求省级单位建设的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市场监管系统、农技信息服务系统、省级农业和粮食流通数据中心等均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农业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办理系统及公众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不仅影响着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与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适应,必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建设目标 围绕“金农”工程总体建设目标,通过两年时间,初步形成农业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构建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

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迅速增强农业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收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数据中心和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健全采集渠道,增加信息总量,加强统筹规划,改善内容结构,加大整合力度,统一标准规范,建立协作机制,提高共享程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装备县乡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培训信息服务队伍,初步形成延伸到基层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迅速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1.3.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 如上图所示,省级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应用系统、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农村居民及一般的社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需要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家政、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推广的信息化更加完善,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农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平台 正文: 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前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种网络资源使信息能够快速流通,长久持续的运营保障,使农村信息化可以日益完善。1.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按照市场供求关系运作。2.促进农业结构升级。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中的比例,增加智力劳动、信息技术人员比例。3.完善农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手段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信息。4、促进农村技术进步。利用信息平台快速的推进新技术、新发明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普及。5、改善和方便农村生活。远程医疗、网上交易等方式大大方便农民生活。 图1.1农村信息化的全景图 建设适合农村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完善和丰富信息平台中的信息、产品、培训数据,使其成为一个智能数据中心。各种通信方式统一触发到信息平台。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成农

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资源互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接入手段,进一步丰富接入手段,如上网终端。定制适用于现有农村接入终端的信息服务业务。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成为关键因素之一。信息平台是信息的数据中心,信息平台是信息的使用和交互中心,信息平台是多种通信方式的统一接入门户。 图1.2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全景图 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一般包括(1)务工就业信息:劳务需求、致富信息等。(2)农业科技信息:新种植、养殖技术、新品信息。(3)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价格、供货信息、需求信息等。(4)灾害预警信息:自然灾害紧急预警、病虫害预警。(5)农村百科信息:医疗卫生、天气、营养饮食。(6)农村教育信息:科学常识、文化、教育知识等。(7)政府政策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农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务工就业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农户则对新种植、养殖技术、新品信息需求最为迫切。 一个完整的农村信息平台包含哪些特点?-具备哪些功能 多种信息获取渠道,电话语音、短信、WAP、WEB等,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热线、电子报、电子杂志、短信等形式获取农业信息。 信息获得的及时性:通过电子渠道可以及时获得信息。

最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实现路径 精品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及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河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呈现出转型升级并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特征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通过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河南省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有助于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来解决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设发展,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探索。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1引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良好发展是关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良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路径来促进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 2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2.1农村土地流转程度低。 要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首要重点在于土地的自由流转,只有土地产权明晰,流转限制少才能够实现土地集中化的可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全省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34.81。 由此可见,河南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程度低,土地的生产经营使用效率并未达到最大化。 农村土地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有承包经营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和流转处置权,因此造成土地流转不畅通,政策调整频繁,不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 2.2农业资源分散阻碍规模经营的形成。 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就必须能够将农业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断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产出。 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金、人才、农业技术、设备等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集聚在一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目前在河南省境内,各项农业资源分散程度过高。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一) 2011年12月12日10:14 来源:《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内容提要:有关规模经营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一个随机抽样的来自我国粮食主产区5省100个村庄104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别从投入产出和生产成本两个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实证研究表明,在考虑土地细碎化的影响后,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而言规模报酬不变。由此可见,如果政府单纯出于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而大规模推行规模经营的政策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发现,除粳稻外,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适度规模经营 一、引言 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但是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土地细碎化经营、难以与市场接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渐露端倪。1996—2007年期间,除棉花和油料作物外,其他农产品的净收益均有所下降。有些农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本(韩俊等,2008,第97页)。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并最终造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批粮田撂荒、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滑坡的严峻局面(俞可平,1997)。而且未来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来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政策操作空间和效应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因为它同国家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同中国入世所做的承诺相悖。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①与此同时,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许庆等(2008)的研究已表明我国现在土地细碎化的存在对农户收入正面的影响作用大于其负面的影响,但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又是短时期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自1987年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②以来,中央连续在若干重要文件(例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xxx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xxx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我区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早,从XX年就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体系,并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了以局内局域网和xxx农村信息网、中国杨梅网等“三网”全面开通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并积极通过信息网站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区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1、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初具雏形。XX年以来,我们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极大困难,投入资金20多万,配置电脑,购置硬件设备,租用了一条带宽为独享10M的光纤。采取“双网”建设方案,组建了百兆以太网系统的局内局域网和十兆以太网系统的互联网,既实现了全局各科室间信息资源在内网系统内的有效共享,又全面实现了全局40台电脑均能通过局域网上互联网查找、获取、收集信息的两个物

理上完全独立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2、信息网站建设日渐完善。XX年11月,我们按照“农民的良师益友,农村干部的时尚帮手”的宗旨,建成开通了xxx农村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同时我们还抽调专人,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工作实际,在信息网站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和完善。努力完善信息网站系统,现已建成了后台的动态管理,纯静态网页生成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网站信息上传和更新的动态管理。并针对性的增设了供求信息、办事指南等栏目,添加了“FSO”动态交互生成的供求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及效能革命网上调查数据库系统。并将信息网站与国际、农业部、国内兄弟市、县、区各相关网站建立友好链接,与接入省农业信息网的“一站通”系统,建起站内信息关键词搜索系统,使浏览者十分便捷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强化了信息网站的功能。 3、信息的价值逐步显现。设立专人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更新,不断充实农业信息资源库,现网站已有各类政策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XX余条,近100万字,内容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信息对领导决策、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活动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423-32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 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 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 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 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 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 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 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

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

南京市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研究 农业经营从模式上可分为粗放型经营和

南京市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研究 农业经营从模式上可分为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两种,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南京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用地范围逐渐缩小,在这样的态势下,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利用较少的农业用地生产出较多的农业产品,努力提高农业土地效益,是南京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集约化的概念、特征及衡量指标 (一)农业集约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约化经营与粗放型经营相互对立,是用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实现长期增长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的两个范畴,也就是两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一词最早是由前苏联提出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随后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促使这些国家的学者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前苏联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经济向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过渡的目标。前苏联学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关于“外延”和“内涵”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则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约增长”,并进而提出,今后的经济发展要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前苏联又进一步确定了“生产的全面集约化”、“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的经济发展方针,重申集约化的重要性。在前苏联学者的研究中,将集约化经营定义为:在社会

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对经营诸要素进行重组,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对农业而言,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而农业的粗放经营则与此相反,是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较少的投入为特征,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简单地说,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就是减少土地使用面积而扩大产出的一种经营方式,而粗放型的农业经营则是通过增加土地的使用面积达到提高产量的一种经营方式。可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还可以避免由于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而带来的生态问题。因此可以说,现代集约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方面的深化和运用,它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前题,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最大目标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以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内涵为依据,可以根据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对农业的集约化经营进行分类。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资本积累、

调查报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1 全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五个”显著特色 一是流转走势趋于规模化。全市流转面积在3.33~33.33hm2之间的有7.93万hm2,占流转面积47%;33.33~66.67hm2的有3.87万hm2,占23%;66.67~333.33hm2的有3.2万hm2,占18.9%;333.33hm2以上的有8 666.67hm2,占5%。二是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在土地流转中,除农户之间流转外,已有更多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等参与流转。据统计,3 764个家庭农场,流转面积7.2万hm2,占流转面积的42.7%;4 782个大户流转面积6.07万hm2,占36%;550家合作社流转面积2.2万hm2,占13%;139家工商企业流转面积1.4万hm2,占8.3%。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渐成为主要的规模流转主体。三是流转用途趋于现代化。在规模流转中,从事设施农业7 666.67hm2;从事综合利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6 666.67hm2;从事标准化养殖面积5 066.67hm2。用现代农业理念推进流转,实行工业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化开发等现

代农业雏形开始显现。定远引进的投资10亿元流转333.33hm2的意洋草莓博览园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四是流转程序趋于规范化。全市建立了覆盖所有乡镇的流转服务大厅(窗口)和县(市、区)仲裁庭,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提供了服务平台。流转双方能够主动接受县、乡流转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按照规范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减少了矛盾隐患。 2 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土地流转主体经营规模与能力不适应。土地流入主体大规模经营,除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增加了管理风险。存在少数流转主体经营缺乏有效规划,对自身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估计不足,存在贪大求快,盲目过大规模的现象,一旦遇到天灾或经营不善容易导致不能按合同履约等问题。 二是经营主体建设不规范。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发展刚刚起步,生产经营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收支记录不完整;用企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的意识不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有的合作社名存实亡,有的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联结过于松散,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没有形成价格联盟,利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正式版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