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土地制

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

成员集体耕种,平均

消费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

土地所

有制

井田制(国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以私有制

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

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均

田制、屯田制)

君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

地私有制

(一)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1.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天灾人祸、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演变1)战国: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4.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不仅有了选择雇主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田庄经济: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发展历程

③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⑤农民日益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府对策:均田、限田,明代鱼鳞图册。

5、认识: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另外重农抑商亦加剧了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 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等)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的政策措施(3)南方本来蕴含着的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气候变迁的影响

2. 过程: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中期宋朝(南宋)

3. 趋势: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转移。

各朝代的经济发展重心:周秦西汉---关中;东汉---河南南阳、洛阳。唐后期:“杨一益二”;南宋:“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古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关中——中原——江南(东南—中南)。

人口迁徙: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三次南迁:两晋、唐安史之乱、两宋时期

2.三次南迁的原因

(1)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最主要原因

(2)少数民族内迁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

a.两晋之际的“五胡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人南迁;

c.元朝统一后蒙古族人的内迁南迁;

(3)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

3 .三次南迁的影响

(1)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使人口资源的分布趋向合理,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人口南迁,带去了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及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动力,(3)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耕,(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5)政治中心南移的带动作用。影响:(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2)教育文化中心的南移(3)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过度的开垦,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2)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3)统治者的重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自主思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联系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思考怎样促进当今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

三、重农抑商

1、含义(主要内容):

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实行时间:

自秦商鞅变法开始,后基本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甲午战后松动,自清末新政被废除。

3、重农抑商的表现:

重农:奖励农桑,鼓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

抑商:专卖制度,限制民营商业的范围,垄断经济利益;发展官营手工业,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管理、限制,明定

物价;广设关卡,征收重税;在政治法律上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抑商的表现

秦:《均工律》,全面性、具体性、严密性。

汉: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算缗、告緡打击富商大贾;市籍(汉代商人不得为官,唐代商人不得参加科举)。

宋: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逐渐不禁止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商人若放弃经商亦可参加科举考试)

明清:实行专卖制度,特别是盐、茶的垄断。发展官营,打压民营手工业;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

5、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经济上:重视农业保护了小农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文化上: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消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社会活力受到压制,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中国的发展进步,违背了历史潮流;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农业比重太大;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围湖造田,烧山燎荒,破坏草原。

启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应该注重各种经济成份综和、协调发展。

四、海禁和闭关锁国

1、含义:

(1)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限制中国人走出去。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限制外国人来华,不让引进来。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严格限制(不是绝对禁绝)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