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创造性得以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实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和转变。

因而,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自由的呼吸”,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为此,笔者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备课上因材施教、发挥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画画”,成绩的好与坏本身就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而言,九十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七十分可能就是最大的成功。平纳有言:“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

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用活教材,以不同的要求、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善,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切不可求全责备,重要的是促成学生的进步与不断完善。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永远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充分挖掘他的潜能,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授课上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然而,总会存在这样的教师:为了追求考试结果,在课堂中争分夺秒,狠抓面面俱到的题海战术,从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厌学、与教师对立的情绪。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强调“探究”,强调“经历”,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多问、分析和总结,自主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例如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色、味、大小、光滑和粗糙等等,便可以利用感觉器官自主地去认识、了解,充分发挥学生

眼、耳、鼻、舌、手、脑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对水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认识水是一种无色、透明、会流动的液体;再让学生们闻一闻、尝一尝,从而认识水是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的。这样,学生便在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地经历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收获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来看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看待。学生是知识的主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师,要把获取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获得充分的学习自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授课上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顾与青睐,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对知识的关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脱离集体独立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传统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而相互协作、善于交流已成为新时期的人学习与发展的首要特征。

提倡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过程置于多向交流中,既可发表自己的“主见”,又吸取了别人的“他见”,学生获得了解放手脚、张扬个性的机会。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互相鼓励、相

互启发,才能找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其次,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示自我,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学会了理智的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树立起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特殊社会角色的责任感。同时,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注意力集中,从而更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朗、乐观、坦率的性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起了一面“镜子”。

四、自主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时常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要求过于具体,死死的圈住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只能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配合教师顺利推进教学进程,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被削弱、被剥夺了;有时教师总担心学生不理解、不明白,于是反复强调,结果教师讲解过多,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使学生根本没有探究的机会、求知的空间去打开思维;还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模式化,把教学建立在“教与被教”、“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上,如此,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励?学生的想象如何放飞?学生的言论如何率直?“以人为本”从何谈起?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一个引导自我激励、是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是一个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尤其是课堂需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眼睛、双手、时间和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做中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创建充满活力、智慧

和情趣的课堂,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从而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自主发展,体味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五、反思培养创新精神

人是万物之灵,青少年是“灵中之灵”。青少年学生身上总是闪耀着灿烂的创造光彩。这种创造的光彩,正是足堪令人心奋和喜悦的希望所在。创造与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禀赋。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孩子是喜欢创造的,他们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在小时创造并不意味着发明什么,而是着力培养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活力、创造的精神。

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和灵魂同样是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爱心帮助,树立自信心;2.设置疑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试着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5.拓展教材,提供空间,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畅谈感受;

6.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具有创新欲望、创新活力、创新精神,教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眼光、创新才能。在这样的教师麾下,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发展,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眼光、创新才能,教学活动便会因为缺乏创造性而平淡如水、古井无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把素质教育中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新课程的改革,规定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以人为本”从宏观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 一位;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关心每个人的利益 诉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文关怀,关注每个人的权益、自由和价值取向。 一、教育必须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当 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的时, 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目标。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音、美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 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二、教育应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有多种理解,观点虽有殊异,但就其内涵,都有着共同之处,即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还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 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医生越是精通科学的思维方式,结果就越有危险地使他的心趋向把人看作物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教育的人文性必须成为教育的灵魂。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主题探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自主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需要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现代教育的特征,应当包括学习主体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师生双方的“合作性”,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因为被动的回答问题,问题是属于教师的;只有主动的提出问题,才是学生思想深处的。被动的回答,往往只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动的提出问题,常常涉及“为什么”的问题,被动的回答问题,常常一答就忘,主动的提出问题,有时会记忆一辈子的。突破难点不是由教师单枪匹马的上阵,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由广大学生冲锋陷阵。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强调的那样:“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和掌握知识变的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才智才会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教师应抛弃传统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已学知识块间网络关系的研究中来,真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知识时,就让学生回忆有关的内容,如顶点坐标、开口方向、与坐标轴相交的情况、值域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整理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二次三项式及解析几何中的二次曲线的网络关系,明确这些知识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的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具有的辐射功能、网络关系。这样,不仅复习效果好,而且大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有多样的方式,这里强调一点,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赋予个性的过程。就是要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

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即人性化景观设计,这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使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 深层次问题。 1、基本需求 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近年来,我们可喜的看到,为方便残疾人的轮椅车上下行走及盲人行走,很多城市广场、街心花园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但目前我国景观设计在这方面仍不够成熟,如有一些过街天桥台阶宽度的设计缺乏合理性,迈一步太小,迈两步不够,不论多大年龄的人走起来都非常费力。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险的地方所设的防护拦过低,遇到有大型活动人多相互拥挤时,容易发生危险和不测。 2、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满足感不像基本需求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作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按思维形式可将其分为推理和联想两部分:推理就是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判断,人们可根据以往的经验由整体推理至局部,反之也可由局部推知大致的整体,有利于从整体到细部系统地感知景观;联想是由前事物触发想起其它有关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终生发展。我们现在把这“以人为本”里的“人”换成了我们教育的对象“生”,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可是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还得关注一下教育的执行者老师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应该是让受教者和教育者都有幸福感,这才能实施教育初衷。 一、关注老师的终身发展,为老师的成长学习搭建平台。 现在很多地方也关注到老师的继续再教育,但是把继续再教育搞成了摊派任务,到了老师的暑假休息时间就像赶趟样的,这里学那里听的,学完后写反思,写笔记,开了学这都忘光了。听了一堆报告当时振奋了一下,回去之后就成了负担,还占用了老师的休息时间,就为了几个学分,事实上这种短暂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教师真正的技能学习还是在读书期间学到的,真正的提高还是要到学校里完成,我认为学校可以给每个老师量身定制一个学习发展计划,把老师送到大学里学,或者和大学做好联谊,让专门的大学老师给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系统的上课,这才是有效的。例如:有的老师自己考上了华师的在职研究生,刚好上课的老师就是我们初中课标的编写者,对教材吃的很透,这样的有的放矢怎么会对教学没有用呢?让老师始终保持着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状态,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的教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关注老师的心理健康,切实解决老师的工作压力。 老师都觉得累,什么累呢?心累,其实如果一心只搞教学也不存在着累,自己熟悉的东西,天天摸也不觉得辛苦,累的是有很多的琐事。各级的比、学、写,让老师无形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在国庆放假前我们一般普通老师就接到三个部门的写论文的要求,就放7天假,很多都是有家有口,希望能走亲访友,一天一篇也得三天,这就跟学生一样的,玩也觉得心理负担大,还要同头比课、同校比课、同片比课、同区比课,一学期几乎每个星期都不消停的比,就是不怕也比怵了,比反感了,这不是压力吗?当班主任的老师更是每天心力交瘁,现在的孩子们问题那么多,他们就是弱势群体,需要呵护的对象,无论你对或不对只要出了差错,都是你不对,有谁又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老师们责任心的懈怠,不是老师缺少良知,是被现在的教育现状给逼怕了。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老师的工作能动性。 孩子们需要尊重和鼓励,老师们需不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很多的条例定的都是老师不能怎么怎么样,或者是老师没有做到这个就不给优、不给晋级、不给绩效。我想如果在企业里,这应该是个很拙劣的领导者,老师就靠那么点工资生活,绩效全拿也要拼死拼活,一点没有做好还全年没有戏,做到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那谁愿意去做呢,应该把机制反过来定,多点鼓励,多点奖励,做好做差不一样,按劳分配,按效定级,等级细化,不搞大锅饭,不搞模糊主义,在正常的生活保证下重奖个性创新的实效人员,调动老师自主的工作学习,争先创优。 以上都是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教育献上良策,让我们的教育落到实效,做到让老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内容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第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于是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反应,冲击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原有理念,也冲击着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当其冲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然而,现实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论是学校主管部门的不同层次管理之间,还是学校内部的不同层次管理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致使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第二,教育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师的管理,二是对学生的管理。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学理念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说明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对教师的管理,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要经常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专业师资总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他们常常是“自学成才”或者是“闭门造车”。 第三,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者”,对他们来说,不适应“应试教育”,对考试有着天然的反感,这种习性使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倾向于那些考试能轻松过关的。因此,不少职业学校为了“生源大计”,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要求,只要在校期间没出现严重问题,交完学杂费的都能

顺利毕业领取证书。这样,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更不认真,不把考试放在心上。也许有人认为,这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事实却不然。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多数学生就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也会失去,教学效果不会好。而且,在这种没有“他律”,也没有“自律”的教学环境下,最终会导致没有“纪律”。 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二、与时俱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把人的发展放到中心位臵,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所谓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就是改革要逐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而进行和展开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 展,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里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而注重的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的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死的教条。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2、把学习看成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它是以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中介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 3、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如果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那应该怀疑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 4、思维能力的薄弱,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结论轻探索,它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巩固它,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习者的,学习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 5、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企业以人为本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不断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让员工能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提高劳动的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那么如何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呢?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它源自文艺复兴时期,从人本身出发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哲学理论。但是,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未真正自觉地运用于西方企业管理之中,更未成为其管理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许多流派,都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在这一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向人本主义倾斜。 真正将人本主义思想自觉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并成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理念,被誉为“人本管理”,乃是现代的事情。它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革命。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它是指企业中的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同时,作为管理的本质因素,又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另一方面,企业一切管理和经营实践活动,旨在满足人的需要,促使企业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人本管理的基本含义: 1。企业中的人是首要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人本管理强调企业依靠人而存在,由人进行管理,即一切管理活动由人决定,策划,操纵,运作,人始终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体或主导要素。这就是“人即企业,企业即人”的道理。 2。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人的需要有:第一,社会的人的需要,企业不断创造顾客,满足社会消费需求。这是企业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第二,企业投资都的需要,即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企业全体员工的需要,一是获取收入最大化;二是施展才干,实现抱负,个人获得全面发展。于是,抽调企业人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发展企业人的整体素质,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的。这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含义,本质和理想境界。 3。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严格来说,人本管理不是一个管理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重新认识人性,强调人的重要性和在管理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人本管理要求将这一全新搬弄是非念贯穿和渗透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指导企业工作,使企业的一切工作纳入人本管理思想体系和基本框架内运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实现企业目标。 (二)人本管理的原则 企业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要求或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高于对物的管理,居于第一位。首先,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物质资源是被动的客体要素,需要有思想,有意识,有生命的人去支配,去管理,去使用;否则,便为无用之物。先有对人的管理,才可能有对物的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学校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开发个体潜能、扩大个体生命的内涵,为个体的发展奠基的重要任务。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是开发潜能、革新天赋,扩大生命内涵,为人的发展奠础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情况和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为学生排除通往未来的路障,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主动地、积极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我们平时所讲的“甘为人梯”指的就是这种理念。而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反映到师生关系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学生尊重老师,更要教师尊重学生,这就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现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环艺0902 徐文雅 2009113000 《交换空间》这一家装栏目中有一期的设计师在卧室床头两侧各按了一个牛眼灯,为的只是怕一方看书的灯光打扰对方的休息;在阳台晾衣架的上方按上小电扇,为的只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以便于及早晾干不妨碍第二天穿用。而中国家装之父-余静赣先生,提出将阳光、植物、水、引入室内以更贴近大自然,以及提出厨房开放,让油烟适量飘进餐厅,让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煮饭、炒菜,甚至帮厨,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及对他的关爱,加深感情….. 这些都是很小的细节可是设计师却做的如此的人性化,极大地方便体贴了业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余工先生可以从人心最根本的感情出发,真正做到了室内空间“以人为本”!同样做到了以“自然,以人心为本”!这将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发展到顶峰。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理事长傅立民说,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设计、室内装饰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营造安全、健康、自然、和谐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需求,这是广大室内设计师的根本宗旨和光荣任务。 印度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史瑞康特·尼瓦沙在发言中强调,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在为别人做设计时,首先应该知道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所处的生活处境是什么。但是,仅仅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这些想法,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处境。因为,这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他们看待设计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大背景下生长的人,他们的想法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史瑞康特·尼瓦沙认为,和任何奢华的事物相比,人本身都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他一再强调,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要考虑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的宗教、健康、生态、习惯、经济、情感、安全等。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这些因素都整合起来。当然,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不是单单依靠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从业者不断在实践中积攒经验,并不断勇于开拓新的技术模式,并将其和传统的设计思维良好地结合起来。 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呼吁要将人类工程学的概念融入到室内装饰的设计中去。所谓人类工程学或者功效学,是指我们必须考虑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类可能更能够产生出更高的效率,做什么样的设计能够帮助人们感到更加健康,更加好的更加有效的工作。这不光是一种身体上受到安全保护的感觉,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保护。史瑞康特·尼瓦沙说:“我们给一个人做室内设计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光给他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需求,还要考虑心理需求。”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 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

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教育 杨谈中学杨国梁 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教育学博士。在关于《教育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内容的解读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的核心要义。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我们农村学校,设施和器材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就不断自创器材,开拓体育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地取材。 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就在于我们要去发现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我们学校搞校安工程建设,四处都是砖,我们就把它用来代替哑铃,学生每人两块,做屈臂上举来练习臂部力量,还可以练习脚步的灵活性。把砖摆成人走路时留下脚印的图形,学生可以顺步走,可以交叉步走,还可以倒走,也可以

两人交叉走。走法非常灵活多变,而且图形也可以变多种样式。如果放着音乐,你会看到学生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轻若飞燕,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其次,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 扬长避短,一己之长,攻人之短。在战事上如此,在教育上亦是如此,自己优势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例如:虽然我们农村学校没有规格的、标准的大体育场,但是我们有广阔的田野作为我们的活动场所,可以进行野外生活模仿练习,可以进行越野跑,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健康第一”,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还有,让学生自制器材。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手工制作时间,把体育自制器材引进去。发动学生自制器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靠学生群体的力量,每人准备一件,上课后互用。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又使上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总之,创新教育能挖掘教师和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摘要:现代管理的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灵魂。那么要想在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让管理中的人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要转变理念,抛弃过去那种落后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人的因素第一”、“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观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管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Abstract: The focus of modern management has moved from the management of things into peopl e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odern soul. So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 people-oriented, must make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who m ust change their philosophy,the kind of abandon the past behind "object-oriented" management phi losophy, establish a "human factor first","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respect people "concept, th e pursui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 Keywords: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human management 近年来,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线内。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总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例如, 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万科的“人才是企业之本”;麦当劳的“勤奋的员工乃公司之宝”;联想的“办公司就是育人”;海尔的“我们现在惟一可怕的只是我们自己, 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长虹的“尊重每一个人”。这些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更多的企业只是把“以人为本”当成了一句口号, 好像一说到这四个字, 就赶上了潮流, 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达到宣传效果,但又有几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历史渊源及含义 (一)人本思想历史来源 以人本的观念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两千年前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苟子·议兵》中谈到“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意思是说,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强大,不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弱小。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国的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也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思想依据。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杜拉克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社会财富都是由人创造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视人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 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 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重视员工的需要、激励员工、培养员工。 二、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

教育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 摘要: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中从“权治”到“情治”的转变,以及由“管”到“放”的转变,是当前教育形式的新要求;同时,想方设法减少教师的枯燥感,使积极性得到增强,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最佳体现;要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管理中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让每位教师切实感同身受,最终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关键词: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新课改以来,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是因为,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这是将“人”与其他管理要素的管理作用相比较得出的重要结论。“以人为本”所说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管理的人文环境,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涉及到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会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笔者试图从“以人为本”中“人”的发展的角度浅析这一管理理念的目的,即管理要达到开发人、创造人、提高人和完善人。 那么,作为学校的领导,如何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首先管理行为中“权治”到“情治”的转变 以往,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通常侧重于“领导说了算”,校长“唯权至上”,无视教师的感受,工作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样不仅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更大程度上还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摧残文化,忽视教育管理的人文因素而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束缚甚至压抑了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因此,在这里特别强调,管理者要实行“情治”,工作由“强加”变为“委任”,通过调整管理行为,创造一个为促进教师发展服务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教师“心服”、“心乐”,让教师群体活得高兴、干得痛快、干出名堂。 其次管理方式中的“管”到“放”的转变 教育管理理念转变后,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对教师而言,好的教学管理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这里的“放”,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的放矢,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个性专长,留点工作弹性和空间,如,不应强求备课形式的划一;不必苛求课堂结构的完整等,对象有别,要求不同。 第三赋予挑战性工作 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教师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除了下放决策权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当教师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学校领导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但已疲惫于当班主任的教师可让他试试当教研组长,这样,由工作轮换所带来的丰富的工作内容,就可以减少教师的枯燥感,使积极性得到增强。 第四实现无缝沟通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而且相对于教育观和教师观来说,考察的频率更高。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对此,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两独一发”。具体而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 知识点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考生应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备考。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进步和追求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材料分析题中,常常考察班上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老师仍然对其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成长,体现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反之,对差生嗤之以鼻,则没有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会犯错,也会改正。

对于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包容他们,并且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材料题中常常考察,班级中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老师并没有一味地责备他,而是耐心教育学生并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的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练习题】 1.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1.【答案】B。解析: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练习,所以可以看出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学生错过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则这一方面在日后付出再多努力也很难发展地很好。 知识点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体来评价,不能只看一方面,或把学生拆分来看,这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把学生当作完人。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事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目标,加大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全面自由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就失去其根本意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1]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思想。“人”在顾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所系。[2]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线索下,顾先生还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磨灭人的个性,把人变成统一规格的工具。他还用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作为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他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3]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只有在自身作为主体的能动活动中,才可能真正获得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要认识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应当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重视个人的兴趣,尊重每个人的个性。[2] 特定的教育是为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当今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经济实力和科技软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进步。纵观历史,文革期间以政治运动为本,以阶级斗争为纲,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忽视了教育问题,出现“上山下乡”状况,造成人才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