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姚林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姚林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姚林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_姚林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4,33(5):1381-1387

DOI:10.13292/j.1000-4890.20140327.060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姚林1,2,3郑华斌2,3,4刘建霞1,2,3贺慧1,2,3黄璜2,3,4**

(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技与技术学院,长沙410128;2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沙410128;3湖南省作物多熟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410128;4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中国稻田因灌溉方式的不合理,造成了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加剧了水资

源的短缺,加重了水资源的污染。水稻是中国最大的耗水作物,大约消耗了全国总用水量

的50%,因此,减少中国水稻用水量和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

及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中国主要的4种节水灌溉技术,即“浅、湿、晒”灌溉

技术、间歇灌溉技术、控制灌溉技术和蓄雨型灌溉技术;指出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增

产机理,并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这4种灌

溉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没有同栽培和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节水的效果并不

是特别理想;同时,有些高效的节水技术长期使用可能降低土壤肥力。为此,新的节水灌溉

技术成为今后水稻节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节水增产;稻田生态环境;调亏灌溉;蓄雨(水)灌溉技术;保护性农业

中图分类号Q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890(2014)5-1381-07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ric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YAO

Lin1,2,3,ZHENG Hua-bin2,3,4,LIU Jian-xia1,2,3,HE Hui1,2,3,HUANG Huang2,3,4**(1College

of Bioscience&Bio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2Observation Station of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in Central China,Ministry of Agriculture,Chang-

sha410128,China;3Hunan EngineeringResearch Center for Crop Multiple Cropping,Changsha

410128,China;4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

na).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4,33(5):1381-1387.

Abstract:Irrational irrigation patterns of paddy field in China have caused severe water resource

squander and low water use efficiencies,aggravated the shortage 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Rice cropping in China,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50%of total national water consumption.

Therefore,to reduce water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China’s rice water use efficiency will help

ease China’s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At present,there are four majo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ies in China,including“shallow-wet-sun”irrigation,intermittent submerged

irrigation,controlled irrigation,and rainfall collec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fou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ies,illuminated water-saving and yield-increasing mecha-

nisms of these technologies,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ies on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addy ecological environment.However,these fou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have some limitations:there are no technologies(measures)of cultivation

and high-tech matching with them;water-saving effects are not very ideal;long-term applications

of some efficient water-saving technology may reduce soil fertility.Consequently,to find out new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rice water-saving technolo-

g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water-saving and yield-increasing;paddy ecological environment;deficit-regulated

irrigation;rainfall(water)storage irrigation technology;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国家水稻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3BAD07B11)资助。

**通讯作者E-mail:hh863@126.com

收稿日期:2013-11-19接受日期:2014-01-23

水稻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3?10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水稻总产量达到1.8?1011kg,占总粮食产量的40%左右(茆智等,2002)。同时,水稻也是农业的用水大户,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0%,消耗全国总用水量约50%(康定,2009)。传统的淹水灌溉耗水量极大,达6000 9000m3·hm-2,浪费极其严重(顾春梅和赵黎明,2012)。中国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仅为4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的80%水利用效率,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m-3,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 kg·m-3的水平(陈琳,2010)。因灌溉方式的不合理,造成了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资源污染。根据水利部、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的预测,中国农业用水必须维持零增长或负增长,才能保证中国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节水灌溉(王增发和洪小康,1998)。因此,研究和开发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综述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及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增产节水机理,并展望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增产机理

水稻是中生植物,即“半水生性”,对水旱具有双重的适应性(贾宏伟等,2007)。与其他大田作物一样,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充足的水分供给和适宜的养分供应可确保水稻良好的生长发育,进而获得高产。水分供给量和方式决定着土壤的通气性和养分供给(才晓玲和李志洪,2008),阐明水稻的需水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水稻需水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生理需水(植株蒸腾)指维持水稻自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的水分。作物蒸腾量包括有效蒸腾量和无效蒸腾量,无效蒸腾量的减少不但不会减产,还有一定的增产和优质效益。生态需水是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及株间小气候环境条件,常指棵间蒸发量和田间渗漏量,大部分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无益,反而会对水稻产生不利影响(Mackenzie et al.,1999;崔桂官和吴悦琴,2000)。

水稻节水灌溉是根据水稻生育过程中生理生态的需水规律,控制农田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水分、降低田间湿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田间小气候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的活力,并使植株茎叶协调,使基部节间粗短,增强抗逆性,减少无效分蘖,防止倒伏,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

2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2.1“浅、湿、晒”灌溉技术

“浅、湿、晒”灌溉技术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试验,于80年代初中期取得成功,并在大田应用,90年代初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茆智等,2005),广西推广的“薄、浅、湿、晒”灌溉,北方推广的“浅、湿”灌溉等与其相似。其技术要点为: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回灌薄水,抽穗开花保持薄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张伟义,1998)。此灌溉技术可实现节约用水约11% 39.6%,产量提高1.1% 35%(张文渊,1999;李承明,2001;孙红光等,2002;徐红和张学龄,2003;余青,2012)(表1)。

2.2间歇灌溉技术

间歇灌溉也叫涌流灌溉,是由美国学者于1979年首先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面节水灌溉技术。中国的间歇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始于1987年,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岳尚文和李强,2000)。间歇灌溉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向沟或畦供

表1不同灌溉方式的节水及增产效果

Table1Effect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methods on water-saving and yield

灌溉方式对照节水效果

(%)

增产效果

(%)

文献来源

“浅、湿、淹水灌溉40.0 50.0-徐红和张学龄,2003晒”灌溉44.250.0孙红光等,2002

11.03.3余青,2012

24.018.5张文渊,1999

35.0 45.010.0 20.0李承明等,2001

间歇灌溉淹水灌溉37.75.8陈伯全等,2004

34.0 43.0-Tripathi et al.,1986

31.7 49.6-吴端普等,1995

浅湿灌溉28.04.0李远华等,1998

控制灌溉淹水灌溉38.212.3孙家国等,2007

15.013.0周立奎等,2007

50.07.5张恩江等,2007

15.07.8王青菊等,2012

34.34.4俄立生和王欢,2013

蓄雨型灌溉淹水灌溉10.0 15.0-茆智,1997

29.020.0陈德军等,2008

2831生态学杂志第33卷第5期

水,利用波涌流在沟畦里推进以湿润土壤的灌水方式(李强,2000)。间歇灌溉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淹水灌溉田间深层渗漏大、灌水不均匀和长畦(沟)灌溉难的问题。

其节水机理在于减少灌溉次数以及田间排水量、提高降雨的利用率以及减少稻田的渗透量和腾发量;其次,提高稻田生长后期的水稻抗旱能力,尤其在干旱时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膜脂过氧化伤害;此外,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土壤还原性,消除有害物质,增强水稻根系的活力,促进水稻的生长(叶正平,2012)。该技术可减少32% 39%的用水量,但增产效果不明显(Tripathi et al.,1986;吴端普等,1995;李远华等,1998;陈伯全等,2004)(表1)。

2.3控制灌溉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家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开始研究控制灌溉技术,当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果树和大田作物盆栽试验,90年代开始在大田作物开展试验。1996年,河海大学专家开始在水稻上研究控制灌溉,并取得成功。目前,已在中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彭世彰等,2006)。

控制灌溉技术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 25mm水层返青,在分蘖后的各个生育阶段不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 80%适宜组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只需灌溉2到6次即可,而按照传统的灌溉技术,灌水次数大约在12到20次。控制灌溉技术通过控制土壤的含水率大大地节约了用水。此外,这种灌溉技术还有利于稻谷对于氧气的吸收,而且水肥不容易流失,水稻对于肥料的吸收能力也较强,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张恩江等,2007)。该技术可节约30.5%左右的水资源,提高约9%的水稻产量(孙家国等,2007;周立奎,2007;王青菊等,2012;俄立生和王欢,2013)(表1)。

2.4蓄雨型灌溉技术

为了充分的利用降雨,在不影响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不降雨时可按照上述灌溉技术灌溉,降雨时,不仅可以当作一次灌水,而且对于雨水形成的水层,可以超出上述灌溉技术的上限标准,不仅可以减少灌水,还可以减少排水负担,湖北、福建等山区多年来采取这种模式(茆智,1997)。水资源利用困难和匮乏的地区,常采用此技术,该灌溉技术与上述几种灌溉技术相结合使用,对于节水和利用降雨有很好的效果。利用该节水灌溉技术可节水19.5% 22%,产量增加约20%(茆智,1997;陈德军等,2008)(表1)。

3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对水稻根的影响

根系是作物的主要吸收器官,又是很多物质同化、转化或合成的地方,其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并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冯广龙和刘昌明,1996)。节水灌溉技术使土壤通气条件改善,根系活力增强,水稻根系深度增加10 20 cm,总根数和白根数均增加20%(李远华等,1998),吸肥功能旺盛,尤期在生长后期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较好地协调高产与根系早衰之间的矛盾(陈国林,1996)。

3.2对水稻茎叶的影响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也是植株蒸腾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正常灌溉下,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末期达到最大,受水分胁迫后,植物体内的水分胁迫抑制了细胞的分化和扩张,叶片生长缓慢,可有效减少植株的蒸腾量(张明炷等,1994)。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影响叶片的叶水势调节气孔开度,气孔开度则对植物光合和水分利用有重要作用(Chalmers et al.,1984;DaMatta et al.,2002),水稻受旱后,叶气孔开闭时间短且难达到最大,蒸腾速率下降,减少无效蒸腾散失的水分(张明炷等,1994)。

节水灌溉下,水稻株高生长受到抑制,较传统淹灌植株平均矮6.9 7.5cm(孙彦坤等,2008),茎杆粗壮,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性(张明炷等,1994;李远华,1998;杨丽敏等,2010)。同时还使分蘖提前,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有效分蘖和成穗数,提高产量(崔一龙等,1992;杨丽敏,2008;陈厚存等,2012)。

3.3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产量构成因素主要由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构成。节水灌溉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来达到增加产量的效果。研究表明,节水灌溉可使结实率增加1% 10%(傅志强等,2011)。余青(2010)发现,“浅、湿、晒”灌溉较常规灌溉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3.38%,每穗实粒增加3.17%粒。

节水灌溉可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米

3831

姚林等: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率和垩白度,对糙米率、精米率及籽粒长宽比无显著影响(崔运来和李远华,2001;蔡一霞和朱庆森,2002;陈新红等,2004)。彭世章(2000)等发现,控制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其中粗蛋白含量提高0.21%,整精米率提高1.59%,垩白度和垩白率降低1.12%和0.29%。杨丽敏等(2010)研究表明,节水灌溉(间歇、浅湿晒灌溉)对水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食味评分变化也不大,但对糙米率和精米率有显著提高,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有降低的趋势。

4节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改善田间小气候

节水灌溉使稻田水分干湿交替,从而影响稻田热容量的变化,稻田温度、株间湿度会随着田间水分状况不同而发生改变,使田间小气候发生变化。当稻田土壤含水量降低时,棵间蒸发减少,植株蒸腾减弱,导致株间湿度下降,稻田温度升高。采用节水灌溉模式稻田温度会增加1 3?,株间空气湿度会降低1% 5%(茆智等,2002)。节水灌溉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在晴天中午最为明显,但阴雨天保温效果不好(何顺之,1993)。

4.2减轻水体污染

由于稻田过多的施用化肥等肥料,随稻田渗漏水和地表排水流失的氮、磷等元素量大,污染水体。节水灌溉减少因降雨肥水被迫排放,减少肥水在田面较长时间而挥发,减少因灌水量太大造成在渗漏水中的损失。节水灌溉使土壤通透性加强,氧化状态时间相对较长,抑制了由渗漏与地表排出水中氮、磷浓度的提高,致使水中带走的氮、磷总量减少。根据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省试验点的试验观测,采用各种节水灌溉模式,可以减少随渗漏与地表排水排走的总氮负荷及总磷负荷,减少的幅度大多数为20% 40%(茆智等,2009)。此外,节水灌溉还可以增加氮利用率,节水灌溉条件下植株、稻谷、秸秆的氮利用率比淹水灌溉分别高3%、2%和1.3%(李荣刚等,2001)。

4.3减少水稻病虫害

节水灌溉可以显著减轻病虫害的危害和减少农业使用量,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对田间小气候有很大影响。改变了稻田高温高湿的状况,稻田增温,株间空气湿度降低,使昼夜温差变大,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传播与繁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方荣杰(2001)研究发现,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纹枯病的发病率从36.7%下降到了3.3%,病株率从12.8%下降到0.4%,病情指数从4.1下降到0.1。根据广西玉林农业气象站调查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纹枯病,稻飞虱和稻卷叶虫的发生率可减少40% 70%(茆智等,2009)。

4.4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节水灌溉可以显著降低稻田的温室效应。节水灌溉条件下,由于土壤经常与空气接触,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含氧量增加,土壤好气微生物活动增强,有机质分解增多,矿化速度提高(李远华等,1998;方荣杰,2001;李道西等,2005),厌氧菌生长受到抑制,甲烷菌的产生和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使CH4的排放量显著降低(李道西等,2005;李茂柏等,2010),稻田的CH

4

排放量仅为全生育期持续淹水条件的13% 88%(吴海宝和叶兆杰,1993;陈宗良等,1994;张稳等,2006)。由于稻田水分干湿交替,通气和厌气交替发生时,为N2O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稻田持续淹水时,几乎没有N2O排放,相比之下,烤田及干湿交替明显增加了N2O的排放,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47倍和23倍之多(徐华等,1999)。陈冠雄等(1995)研究表明,在淹水期内,稻田几乎没有N2O的净排放,但在非淹水期内,有大量的N2O排放。但对于全年而言,N2O的排放总量和因晒田减少的CH4的排放量而言,水稻生长期的晒田措施所增加的N2O的排放量是微不足道(李晶等,2003)。

5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1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的比较晚,研究还不完善。虽然都有良好的节水和增产效果,但其效果还不稳定,有些高效的节水技术是否可以高产,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另外,大量试验研究表明,一些使稻田偏旱的高效节水技术,使用十几年后可能招致土壤肥力下降,几十年后,可能使稻田土的肥沃特性衰减甚至丧失,不利于持续高产。许多研究都只探讨纯粹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而没有将栽培与节水相结合,同时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新的灌溉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4831生态学杂志第33卷第5期

表24种灌溉技术的优缺点

Table2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our irrigation techniques

灌溉技术优点缺点文献来源

浅湿晒灌溉技术减少灌水量要施肥水平高、农家肥多的高产田,其他稻田实施意义

不大,需完整的灌排系统

迟道才等,2003

间歇灌溉技术可减少灌溉和排水次数,增加水稻抗

旱性,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率粘土、沙土不适宜采用,要求畦沟坡度均一,无倒坡,坡

度不大于1/200为宜,畦长不小于70m

李强,2000

控制灌溉技术减少灌水次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需要低洼易涝田,下湿冷浸田,湿地和圩区,地势低洼、

土质粘重、保水保肥力强的稻田,不适用于盐碱地和易

盐碱地

迟道才等,2003

蓄雨型灌溉技术可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减少灌水次数

和灌溉量

要求当地天气勘测精准迟道才等,2003

5.2发展趋势

5.2.1调亏灌溉技术调亏灌溉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澳大利亚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Tatura中心研究成功的(蔡大鑫等,2004)。与其他灌溉技术不同的是,它是根据作物的遗传和生态特性,在作物生长的某一适当阶段,人为主动地对其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以影响作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对作物进行抗旱锻炼,提高作物的后期抗旱能力,即通过作物自身的变化实现高水分利用率。调亏灌溉还可以控制营养器官生长,提高根冠比,改变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以获得更高的经济产量,在产量增加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经济价值(郭相平和康绍忠,1998;史文娟等,1998)。调亏灌溉实现了产量、水分利用、品质的全面提高,并且对地形、土壤理化性质等没有局限,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该技术在水稻中的利用尚未见报道。

5.2.2蓄雨(水)型节水灌溉技术利用稻田及稻田周边设施蓄积自然降水或灌溉水,缓解双季稻地区换茬期的水缺乏问题,同时减低因换茬期因泡田、整田所消耗的水量,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了2种较为有效的蓄雨(水)型节水灌溉技术,如稻-沟系统和蓄水收获模式。稻-沟系统是指在稻田周围建立蓄水沟或蓄水池,即可以蓄积自然降雨,也可以减轻稻田灌水或排水时的负担,减少经地表水流走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蓄水收获模式是指在早稻黄熟期后,稻田不晒田,而是继续灌水,直到水稻成熟收割,收割后不翻耕,直接种植下一季水稻。这样减少了晒田再灌水而浪费掉的水资源,抑制旱生杂草的生长,减少了耕作时间和劳力,秸秆还田,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稻田营养损失。

5.2.3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2012年在新疆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套世界首创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膜的水稻现代化栽培技术,改变了传统水稻种植的“水作”方式,全生育期无水层、不起垄。膜下滴灌技术通过水肥精确调控,化学调控和及时控制分蘖数量等措施提高产量;将覆膜直播与滴管技术有机结合,解决了已有水稻覆膜技术育苗移栽,分厢开沟等费时费力及肥料和水分利用率低的问题,可以节水60%以上(郭庆人和陈林,2012),同时覆膜对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防除杂草,降低病虫害的效果,降低了肥料和农药的污染。不起垄,可以提高土10% 15%的地利用率,增加了种植面积。膜下滴灌水稻全生育期无水层,大大减少了大田中CH4的排放,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得到有效的抑制。

5.2.4保护性农业(少免耕)保护性农业是指收获后不将作物残渣烧毁或将生物质翻耕于地,而是将其作为土壤覆盖留在原地。在下一农季开始时,完全不用耕地,而是利用特殊设备将种子直接播入土壤。除减少矿化、侵蚀和水土流失以外,表层覆盖还抑制杂草发芽,保护土壤微量元素并帮助有机质形成。同时还可以减少用于整地的时间和劳力,降低燃料消耗和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化学投入物需要量,并提高单产和农业收入。

5.2.5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是基于节水灌溉技术原理与作物感知缺水的根源信号理论,通过交替对部分根区进行灌溉,改变根区剖面土壤湿润方式从而刺激根系吸水的补偿效应,以调节气孔开度,减少叶片“奢侈”蒸腾,提高水分利用率,从而达到节水、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由于根系传导功能的加强和土壤表面湿润面积的减少,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增加,减少水分、肥料的损失和浪费,土壤有氧时间加长,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活

5831

姚林等: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动,减少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唐绍忠等,1997;杜太生等,2011)。

另外,在国外地下灌溉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应用推广的速度较慢,但科技含量愈来愈高,许多理论实践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才晓玲,李志洪.2008.容重和水分条件对黑土和冲积土通气性影响的研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1):8-9.

蔡大鑫,沈能展,崔振才.2004.调亏灌溉对作物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5(2):

139.

蔡一霞,朱庆森.2002.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作物学报,28(5):601-608.

陈伯全,杨春,洪静,等.2004.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9(6):16-18,36.

陈德军,方小宇,张和喜,等.2008.蓄雨技术在贵州山区水稻节水灌溉中的应用.节水灌溉,5(5):54-56.

陈国林.1996.水稻节水灌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8(2):160-166.

陈冠雄,黄国宏,黄斌,等.1995.稻田CH4和N2O的排放及养萍和施肥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6(4):378,372.

陈厚存,李桂云,吴中华,等.2012.水稻间歇灌溉增产机理与防治蚊媒应用研究.中国稻米,18(2):33-36.

陈琳.2010.黑土区水稻调亏灌溉模式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陈新红,刘凯,徐国伟,等.2004.氮素与土壤水分对水稻养分吸收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3):15-19,24.

陈宗良,邵可声,李德波,等.1994.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研究.环境科学研究,7(1):1-10.

迟道才,林文华,朱庭芸,等.200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垦殖与稻作,(5):39-41.

崔桂官,吴悦琴.2000.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探讨.农业与技术,20(6):24-26,28.

崔一龙,安相哲,朴仁哲,等.1992.间歇灌溉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果.延边农学院学报,(4):

210-219.

崔运来,李远华.2001.水稻高效利用水肥试验研究.灌溉排水,20(1):20-24.

杜太生,张建华,康绍忠.2011.交替灌溉的节水调质机理及同位素技术在作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植物生理学报,47(9):823-830.

俄立生,王欢.201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初探.黑龙江农业科学,(3):16-18.

方荣杰.2011.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环境研究.节水灌溉,(5):35-37.

冯广龙,刘昌明.1996.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分布的调控作用.生态农业研究,4(3):5-9.

傅志强,黄璜,朱华武,等.2011.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

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作物研究,25(4):299-303.

顾春梅,赵黎明.2012.国内外寒地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北方水稻,42(4):70-72.

郭庆人,陈林.2012.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分析.中国稻米,18(4):36-39.

郭相平,康绍忠.1998.调亏灌溉-节水灌溉的新思路.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9(4):22-25.

何顺之.1993.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0):13-16,51.

贾宏伟,王晓红,陈来华.2007.水稻节水灌溉研究综述.浙江水利科技,(3):19-20,25.

康定.2009.旱稻与水稻(2009-6-8).http://xmwb.news365.com.cn/ygb/200906/t20090628_2372413.htm 康绍忠,梁宗锁,张建华,等.1997.控制性交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5(1):4-9.

李承明,郜勇,谭世清,等.2001.水稻浅湿节水灌溉技术.垦殖与稻作,(S1):12-13.

李道西,彭世彰,徐俊增,等.2005.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与环境效应.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6):27-31.

李茂柏,曹黎明,程灿,等.2010.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作物杂志,(6):98-102.李晶,王明星,王跃思,等.2003.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大气科学,23(4):740-749.

李荣刚,夏源陵,吴安之,等.2001.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2):21-25.

李强.2000.间歇灌溉技术.内蒙古水利,(1):19-20.李远华,张祖莲,赵长友,等.1998.水稻间歇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1):12-15,46.

茆智.1997.水稻节水灌溉.中国农村水利水电,(4):45-47.

茆智.2002.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工程科学,4(7):8-16.

茆智,崔远来,董斌,等.2002.水稻高效节水与持续高产的灌排技术.水利水电技术,33(2):65-67.

茆智,孙宁宁,董斌,等.2009.水稻节水灌溉与粮食安全———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在节水增产防污中的作用.中国农业节水与国家粮食安全高级论坛论文集:14-19.

茆智,韦凤年,邵自平,等.2005.节水潜力分析要考虑尺度效应.中国水利,15(7):14-15.

茆智.2009.水稻节水灌溉在节水增产防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水利,(21):11-12.

彭世彰,郝树荣,刘庆,等.2000.节水灌溉水稻高产优质成因分析.灌溉排水,19(3):3-7.

彭世彰,徐俊增,黄乾,等.2006.控制灌溉水稻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2(11):47-52.

史文娟,胡笑涛,康绍忠.1998.干旱缺水条件下作物调亏灌溉技术研究状况与展望.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6(2):84-88.

孙红光,石立恒,孙吉国.2002.浅析桦川县星火灌区节水

6831生态学杂志第33卷第5期

灌溉.黑龙江水专学报,29(3):49-50.

孙家国,谷艳玲,何军,等.2007.八五二农场水稻控制灌溉试验研究.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8(2):23-25,30.

孙彦坤,曹印龙,付强,等.2008.寒地井灌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及水稻产量效应.灌溉排水学报,27(6):67-70.

王青菊,胡金财,马士学,等.2012.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研究.北方水稻,42(2):34-35,42.

王增发,洪小康.1998.试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5):85-88.

吴端普,吴天恩,吴亚雄.1995.水稻需水规律与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1(11):161-166.

吴海宝,叶兆杰.1993.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初步估算.中国环境科学,13(1):76-80.

徐红,张学龄.200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内蒙古水利,(3):38-40.

徐华,邢光熹,蔡祖聪.1999.土壤水分状况和氮肥施用及品种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0(2):186-188.

杨丽敏.2008.间歇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北方水稻,38(3):68-69.

杨丽敏,孙海正,赵海新,等.2010.节水灌溉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黑龙江农业科学,(9):102-106.

叶正平.2012.浅析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东方企业文化,1(9):170.

余青.2010.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38(8):37-39.

余青.2012.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40(36):17904-17906,17970.

岳尚文,李强.2000.间歇灌溉技术要点浅析.内蒙古水利,2(3):38-39.张恩江,韩雪冰,刘春河,等.2007.寒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黑龙江水专学报,34(2):11-13.

张明炷,李远华,崔远来,等.1994.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机制研究.灌溉排水学报,13(4):6

-10.

张稳,黄耀,郑循华,等.2006.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灵敏度分析.生态学报,26(5):1359-

1366.

张伟义.1998.大力推广“薄、浅、湿、晒”灌溉新技术促使农业再上新台阶.上海水利,(S2):37-40.

张文渊.1999.浅湿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垦殖与稻作,(3):15-16.

周立奎,焦艳.2007.对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12):63-64.

Mackenzie A,Ball AS,VirdeeR.1999.Ec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31-39.

Chalmers DJ,Mitchell PD,Jerie PH.1984.The physiology of growth control of peach and pear trees using reduced irriga-tion.Acta Horticulturae,146:143-148.

DaMatta FM,LoosRA,Silva EA,et al.2002.Effects of soil water deficit and nitrogen nutrition on water relations and photosynthesis of pot-grown Coffee canephora Pierre.Trees,16:555-558.

TripathiRP,Kushwaha HS,MishraRK.1986.Irrigation requirements of rice under shallow water table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2:127-136.

作者简介姚林,女,1990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节水栽培和农业生态研究。E-mail:jianlin420403702@163.com

责任编辑李凤芹

7831

姚林等: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摘要: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安全问题、经济增长。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建设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

节水灌溉实施计划方案

*********村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案

1、综述 1.1 项目背景 1.1.1项目的实施背景 本项目为**********地村节水工程实施案。 ******地村位于****************。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人均纯收入5000元/人。 本次设计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建设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由于该区处于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少,干旱成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东地村基础设施薄弱,井的出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灌水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水资源浪费重,对当地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改善灌溉条件,建设适宜当地生产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是当务之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东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村现有井因建设年限较长,井深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出水量重不足。机泵露天放置无任防护措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灌水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据调查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6,水资源浪费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用水也将加大,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尖锐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现实。 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效连片节水工程,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才能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及水资源现状,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改善当地灌溉条件,减少地下水开采,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灌溉技术与当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式极不相称。发展节水灌溉,使先进科学的灌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 就项目区农田灌溉现状而言,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有限的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效连片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是非常必要的。 1.2 项目概述 1.2.1 建设容及规模 ********村节水工程实施案,设计在东地村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

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洪林)

[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首先,根据我国和谐灌区建设的需要,提出开展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农业政策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状况。最后,探讨了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的今后研究发展前景和方向。 [论文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研究;进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和谐灌区建设。一个和谐的灌区应该实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灌区水利基础建筑物和渠系运行良好,管理体制合乎时代要求,运行机制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很强的自我运行能力;此外,灌区农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生态环境适合人民生活和动植物生长;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普遍采用,并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保证灌区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才会促进我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和谐的灌区建设离不开农业节水灌溉,而农业节水灌溉的关键是实行水稻节水灌溉。因此,开展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种稻国家之一,水稻面积为世界第二,水稻的总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首位。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产量约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40%,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占1/3以上。但中国水资源紧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工业用水、城镇供水大幅度增长,农业用水紧缺问题日益严重。农业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 二、水稻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在全球用水量中,农业灌溉占到了72%,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高达87%。随着非农业用水(包括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Barker(1998)等人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量将下降到62%而发展中国家为73%。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必要性越来越明显。Tabbal等人(1992)和Bhuiyan等人(1995)分

(技术规范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水利灌溉中的有效节水措施

水利灌溉中的有效节水措施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作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二、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前言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北方粮食主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干旱频繁,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多年来,各地围绕发展节水灌溉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某区(以下简称四省区),近年来根据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节水增产的显著成效,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四省区党委、政府相继做出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决定,组织编制了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计划。黑龙江、吉林省委、省政府专门致函国务院领导,表达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粮食

稳定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再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为支持四省区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四省区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四省区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以雨养农业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尤其是春旱严重,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为此,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更大规模的灌溉面积,是充分发挥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财政部经商水利部、农业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支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的意见》,建议结合四省区的规划目标和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准。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更好地指导四省区实施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持续高效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占世界总量的6%,但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的现状,实际上人均水量较为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节水灌溉;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投资,目的是尽快实现全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较多的漏洞,极大的影响了其推广与普及的进程。因此,完善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是目前的工作重点,以期通过有限的灌溉水资源消耗总量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 根据我国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村水利建设相关规划中明确指出,截止2015年年底,确保1.5亿亩农田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普及;截止2020年年底,保证6.5亿亩农田全面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普及。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保证。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广大地区进行推广使用。下面主要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现状与节水灌溉农艺技术现状进行主要说明。 1.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现状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的是通过降低输水管道在输送过程中造成的水量损失,损失的方式主要是水量蒸发和渗漏导致。为了保证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必须保证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 1.1.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的防渗工程主要考虑的是施工材料的防渗漏性能好坏、成本高低与施工难度大小。只有保证渠道的透水性或者通过建立防渗漏隔层,才能有效保证输水渠道不会发生渗漏等情况,对节水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1.1.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当然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能够继续坚持下去,而且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会有着更为新颖、更为全面、更为丰富、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回答。面对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会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该继承的决不放弃,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的,坚决予以更新,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树始终根植于实践的沃土之中。面对新的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将不会固守过时的教条,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断汲收人民群众的才智、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它的源头活水。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能够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前列。 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将会更多的摆脱历史的局限,构建起更为科学有效地新机制;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的经济速度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经济质量将会进一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强民富将成为真正的现实。总之,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政治的不断完善,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将再次向人们证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届时,人们就会进一步增强对它的认同感,并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够继续巩固下去 中国共产党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向未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也,失人心者背离人民利益谋取个人的私利之。历史如是说,人民如此看。面对历史,面对人民,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崇高的思想境界,更加自觉的实际行动作出新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它作为党的行为准则和实践目标只会坚持不会放弃。一切言行以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一切政策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正确尺度,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和执着追求。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健全法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将进一步强化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腐败,又能够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取信于民,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形象。面对新的历史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面对新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将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通过强化学习,强化实践,强化管理,使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继续巩固,所从事的事业代代相传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能够继续维护下去 未来的中国,能否继续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这是人们普遍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读本

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读本 铁岭市水利局科技推广中心 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编写单位 铁岭市水利局科技推广中心 铁岭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编委会名单 主编:陈凤君 副主编:赵成奇刘军方洋 参加人员: 王笑海刘宝昌胡文波李波 黄永周琳琳黄占瑞刘芳 弓宇博吴迪杨思迪 责任编辑:刘宝昌

前言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和经济社会用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节水灌溉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先后提出了“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铁岭是农业地区,也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然而现实存在农业用水浪费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其在水稻生产上,因灌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渠道缺少防渗技术,灌溉用水的有效系数仅为0.5左右.农田灌溉有一半的水在输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浪费掉,因此,解决这一矛盾,是我们水利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下,我市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各项生产实践中,但是推广的还不普遍。为了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号召,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更扎实的在农村地区普及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我们编印了《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读本》,旨在“读本”的印发能够为想学习和了解水稻灌溉知识的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农民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我们相信,在基层农业、水利工作者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一定会深入田间地头,为水稻增产和农民增收做贡献。 由于水平有限,“读本”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铁岭市水利局科技推广中心 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2020-2021专科《节水灌溉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05)

2020-2021专科《节水灌溉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705)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适用于各种地形、气候和运行条件的大、中、小型渠道的防渗方法是( )。 A.土料防渗 B.混泥土防渗 C.砌石防渗 D.水泥土防渗 2.属于随播种、随灌水的地面灌溉节水新技术的是( )。 A.膜上灌溉 B.波涌灌溉 C.间歇灌溉 D.坐水种 3.适用于分散的小地块,特别是山区丘陵的复杂地形的轻、小型喷灌机组是( )。 A.手抬式轻型机组 B.手推式小型机组 C.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机组 D.滚移式喷灌机 4.以下最节水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是( )。 A.“浅、湿、晒”模式 B.“间歇灌溉”模式 c.“半旱栽培”模式 D.“薄、浅、湿、晒”模式 5.雨水的集蓄利用,最关键的问题是( )。 A.提高集流效率 B.管道安装 C.灌溉设备齐全 D.确定灌溉作物 二、选择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6.农业节水技术包括抗旱节水作物品种、覆盖技术、____、调整作 物种植结构以及抗旱、保墒、保水剂的应用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栽培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7.按降水量多少我国大致可分为五个降水带,其中,____是我国主要小麦、棉花和其它旱作物产区。(湿润带;半湿润带;干旱带) 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是指____或____渠道输水损失的各种工程技术和方法。 (杜绝;缓解;减少;增加) 9.微灌系统通常由水源工程、____、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四部分组成。(首部枢纽;量测系统;施肥装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0.开源 11.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12.局部水头损失 13.滴灌

节水灌溉技术标书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正本) 日期:2009年2月27日

目录 一.施工方案与平面布置 1.施工方案………………………………………………1—8 2.平面布置 (8) 二.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配置..........................................9—11 2.劳动力计划配置.............................................11—12 3.材料供应计划配置 (12) 4.主要施工设备配置……………………………………13—15 三.工程保障措施 1.工程质量保证措施..........................................16—19 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20—23 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3—24 4.环境保护保证措施..........................................24—25 四.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分析与解决措施...............25—26 附表A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1) B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2)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3)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4)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5)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6)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施工进度计划表………(一)、(二)

一.施工方案与平面布置 1.施工方案 1.1施工准备 1.1.1熟悉项目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的勘察 认真阅读招标文件中与该项目相关的设计任务书、设计图 纸、工程投资预算、施工进度要求、工程质量标准等,以便了 解本工程的总体概况、工程特点、关键技术和设备,明确工程 的重点和难点,为组织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施工现场踏勘。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掌握现场的 具体情况和条件,以便为施工现场布置、铺筑临时施工道路、 修建临时施工用房等作出整体规划。了解施工现场附近的主要 道路干线和现场水源状况,以便为通电、通水作出安排,为后 勤及工程材料的运输保障供给作出统筹安排。 1.1.2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研究施工条件、选择施工方案,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组织和管理的关键步骤。包含以下内容:施工条件分析、施工导流、主体工程、施工交通运输、施工设施与临时建设工程、施工总布置、施工进度、主要技术及供应计划。 1.1.3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施工现场主要工作有: 通电、通水、通车及平整场地。确保施工及工作人员的用水、用电需求,确保施工所需物资安全畅通到达,并能在工程现场有序摆放。 1.2施工测量方案 1.2.1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 1.2.1.1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对灌溉系统中各主、支管网布置的 坐标、基线、基点相关数据及相对标高参照点,用经纬仪、水 准仪进行网点的测设。 1.2.1.2施工网的测量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程序进行。 1.2.1.3施工测量控制网点的布设,应满足灌溉系统中各主、 支管网布置的定位放样和技术监督要求,并与总平面图相配合,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孙景生;康绍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1我国水资源与农业用水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年均降水量为630 mm,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水量仅2 3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 500 m3/hm2,为世界平均数的4/5。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雨量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517 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和世界人均量的1/20,水资源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突出,土地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的新疆、青海等地的大面积戈壁滩,因无灌溉,也就没有农业。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 1.2农业用水现状 从全国对水资源量总的需求来看,在出现中等干旱的情况下,全国总需水量为5 500亿m3左右,缺水量为250亿m3左右。若考虑供水中的地下水超采和超标准污水直灌等不合理供水因素,则全国实际缺水量在300~400亿m3之间。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但有效性很差,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每m3水生产粮食不足1 kg。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每m3水生产粮食大体都在2 kg以上,其中以色列已达2.32 kg。由此说明,我国各种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程度还十分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农田灌溉节水途径 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4个环节。首先是从水源取水,通过输水、配水等一系列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其次是通过田间灌水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第三是通过作物根系吸水,由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最后是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在作物水分的参与下形成作物产量。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探讨各个环节的节水途径、技术措施及其潜力,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前两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水均匀度和减少田间深层渗漏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合理用水的节水灌溉制度措施,设法提高土壤储水量与水源取水量的比率和作物耗水量与土壤储水量的比例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环节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是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方面。后两个环节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壤储水的问题,属基础节水范畴,靠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无效损耗和作物奢侈蒸腾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设法提高蒸腾量与耗水量、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尤其是1840年~1945年这一个世纪的屈辱血泪史。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关键字】政治文明;封建统治;统治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义 【正文】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政治文化极为深厚,历史发展的惯性非常大。从夏朝( 约公元前2070~1600年)开始到辛亥革命前,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 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繁荣期。其中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战国(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及各流派思想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二十多个世纪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此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目次 1综合说明 2 项目区概况 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布局 4. 工程管理 5、施工组织设计 6、水土保持设计 7、环境保护设计 8、节能设计 9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 10预期效益 11 附图 附加说明(包括总则)

1 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1.2 项目区现状 简述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包括项目的位置等。 1.3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简述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工程设计方案,总工期。 1.4 工程管理 简述项目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建后的管护机制。 1.5 建设费用及资金筹措方案 简要说明高效节水工程总投资,投资构成,筹资方案。 1.6 预期效益 简要说明高效节水工程建后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水文气象 重点介绍项目区降雨、气温、蒸发、风向风速和日照等水文气象要素。 2.1.3 地形、地貌 2.1.4土壤及作物种植情况 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土壤土质、作物种类和种植间距。 2.1.5 水资源 重点介绍项目区现状水源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受益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2.2.2 农业生产水平 2.2.3 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2.2.4 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2.3 项目区水利设施现状 2.3.1 水源工程现状 水源工程包括水库(湖泊)、堰坝、山塘、河流等。 2.3.2 灌溉工程设施现状 说明项目区灌溉工程设施现状,应包括工程类型、规模、分布及完好程度等。 2.3.3 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说明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4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现状自然灾害、农业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明目实施的必要性。 3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布局 3.1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主要包括: (1)规划的文本及相关的审批依据; (2)中央及省针对现行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补助的有关文件; (3)相关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根据项目类型选用相应规范); ①《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②《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③《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85-2007;④《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2010;⑤《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等 3.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 (1)灌溉设计保证率 喷灌、微灌各类作物采用85~95%,低压管道灌溉采用75%。 (2)灌溉水利用系数 低压管道区、喷灌区不应低于0.80;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 术(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国大多数农田是“靠天吃饭”,全国的农田受旱面积约4亿亩,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面临着用水短缺的制约,干旱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受害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农业又是用水大户,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节水潜力很大,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利用率,用较少的水生产较多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增效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常用的节水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滴灌、微喷、渗灌)、膜下灌等技术。不同的灌溉技术,其节水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滴灌和地下灌溉方式节水效果较好;微喷次之;而地面漫灌最浪费水;喷灌则界于微喷和地面漫灌之间。 一、渠道防渗:渠道防渗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技术措施、工程措施防止渠道内的水发生渗漏损失,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增加水的利用率,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三合土护面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防渗等。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农田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二、喷灌:喷灌是通过管道、喷头等机械部件将有压力的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水滴均匀地降落到地面的一种灌溉方式。一般的粮、棉、油、蔬菜及果树等作物都可以采用喷灌来进行浇灌,喷灌还可以结合喷洒农药和液肥,是一种较理想的灌溉方法。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灌水方式,已被广泛采用。喷灌的特点:采用喷灌技术能达到节水、增产、省工、降低劳动强度等明显效果。喷灌的节水效果显着,水的利用率可达80%;大大减少了田间渠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工作量,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由于取消了田间水渠及畦埂,增加了播种面积,因此可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喷灌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如夏季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冬季或早春的喷灌作业能防止低温冻害和霜冻。此外,还可以利用喷灌水对作物叶面的冲洗作用,能消尘除害,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三、微灌:微灌技术又分为滴灌、微喷灌、渗灌等多种方式。它是以少量的水湿润作物的根区附近的部分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溉技术,其特点是能够准确的控制水量,把水分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去。微灌还可结合灌水施入可溶性的肥料溶液到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特别是在经济作物,如果树、花卉、食用菌、温室大棚等蔬菜作物的生产中,应用效益十分突出。微灌具有以下优点:(1)高效省水。微灌系统全部由管道输水,因此损失少,灌水时只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部分土壤,灌水量小,灌水均匀度可达80~90%,水的利用率高。(2)节能。微灌比喷灌的工作压力低、耗能少。(3)增产。微灌能适时适量地向作物根系附近灌水,供肥,有的还可调节棵间的温度和湿度,不会造成土壤的板结,为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实现高产和稳产,提高产品质量。(4)省工、省力。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节省人工,降低成本。(5)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微灌的灌水速度可快,可慢,因此对粘土和沙土都适合,可以进行间隙灌溉,这样可使作物的根系经常保持合适的水分,又不会产生深层的渗漏。 1、滴灌: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滴头或滴灌管带上的小孔一滴一滴均匀慢慢地滴出来,滴在作物的根系附近进行局部灌溉,工作压力和滴头的流量小。滴灌是一种用水经济、省工、省力的灌溉方法,特别适用于缺少水源的干旱山区及沙地,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滴灌可用在各种经济作物上,特别是在温室大棚内应用效果最好。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另外由于流量较小、运行时间长,在需水量较大的蔬菜作物中应用不方便。 2、微喷灌:微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微灌形式,将水从微喷头或微喷带中喷洒成微小的水滴进行灌溉的方法,既有喷灌与滴灌技术之长处,又克服了两者之弊病,兼具喷灌不易堵塞和滴灌耗水少的优点。由于微喷头出流孔大,工作压力虽然和滴灌差不多,但它的流速快,减少了堵塞的可能性,出流量大,喷洒一定面积,因此每亩的用材比滴灌少,节约了亩投资。主要应用于果树、经济作物、花卉、草坪、温室大棚等灌溉。它比一般喷灌更省水,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但微喷灌会增加空气湿度,对一些容易因空气湿度大而产生病害作物,不能使用微喷灌;在空气干燥,风力大的地区使用微喷灌因蒸发漂移损失较大,一般也不选用。 3、渗灌:渗灌是将滴头和安装滴头的末极管道埋在地表下20~30厘米的土壤中进行灌溉的一种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灌水时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小、节水效果好,设备埋在地下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水流通过渗灌管上的毛细管渗出,由于渗灌能减少土壤表面蒸发,从技术上来讲,是用水量很省的一种微灌技术,但目前使用起来,渗灌管常埋于地下,由于作物根系有向水性,渗灌管经常遭受堵塞问题困扰。三、膜上灌、膜下灌: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着,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规范(DB32T 2950-2016)

ICS 93.160 P57 备案号:49560-2016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2950-2016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f rice 2016-05-20发布2016-06-20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水稻灌溉分区与节水灌溉模式 (2) 5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一般要求 (2) 6 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要点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江苏省水稻灌溉分区特征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本田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水分控制指标 (7)

前言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排。 本规范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技术协会、江苏省水利厅农水处、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河海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小马,蔡勇,樊峻江,任瑞英,刘敏昊,吉玉高,冯宝平,郭相平,姚俊琪,胡乐,高见,孙浩,周纲,王洁。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水稻灌溉分区和适宜节水灌溉模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要点。 本规范适用于农田灌排工程体系较为完备的移栽水稻灌溉,不适用于直播稻育苗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f rice 在水稻本田期的各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黄熟期),以根层土壤含水率或适宜水深作为农田灌排控制指标,在充分拦蓄降雨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灌溉技术。主要技术类型包括:浅水勤灌、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控制灌溉等。 3.2 浅水勤灌 shallow and frequent irrigation 除分蘖末期烤田与黄熟期落干外,其他生育阶段保持10mm~30mm浅水层的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 3.3 浅湿灌溉 wet-shallow irrigation 以浅水与湿润相结合的灌水模式。在水稻返青期、孕穗期、抽穗期,以保持10mm~30mm浅水层为主,在分蘖末期烤田与黄熟期落干,而在其他阶段以湿润为主,浅水与湿润状态交替存在。 3.4 湿润灌溉 wetting irrig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