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几点启示

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几点启示

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几点启示
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几点启示

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几点启示

巍1,杨东升2,陈利菊2

(1.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2.西安通信学院,陕西西安710106)

摘要:信息化战场上任何一种武器装备都难以单独发挥其作战效能。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完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战场各作战体系紧密结合,参战诸军兵种战斗力成倍增加。研究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指挥自动化;系统功能;指挥控制;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TN915.85

文献标识码:A

TheRevelationofCommandAutomatizationSystemsDevelopmentofAmerican

LIUWei1,YANGDong-sheng2,CHENLi-ju2

(1.TelecommunicationInstitute,AirForceEngineeringUniversity,Xian,Shanxi710077,China;

2.XianCommunicationInstitute,Xian,Shanxi710106,China)

Abstract:Anyweaponisdifficulttobringtoplayitsefficiencybyitself.ThedevelopmentandperfectionofcommandautomatizationsystemsofAmericanhavesolvedtheproblemtriumphantly,bywhichallsystemsarecombinedtightlyandthebattleeffectivenessofallarmyincreasesgeminate.Studying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commandautomatizationsystemsofAmericanisverysignificanttoourinform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commandautomatization;systemfunction;commandcontrol;informationconstruction

文章编号:1005-1228(2008)01-0054-03

收稿日期:2007-10-16;修订日期:2007-12-19作者简介:刘

巍(1973-),男,讲师,主要从事军事通信技术研究;杨东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数学;陈利菊,女,讲师,研究方向:光通信。

指挥自动化技术的不断研发、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日益深入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军事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推动着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和军事理论的发展[1]。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国家和各级指挥人员对武装力量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实施指挥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美国是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完美的国家,成功解决了信息化战场上各体系协同作战的问题,使得战场各作战体系紧密结合,参战诸军兵种战斗力成倍增加。研究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美军自动化系统发展历史

美国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从1953年开始,

适应军事战略和不同时期作战需求,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1初创阶段,指挥自动化系统分列

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出C2—指挥、

控制系统的概念,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半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赛其”防空指挥控制系统,首次将地面警戒雷

达、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和显示器连接起来,实现了目标航迹绘制和其他数据显示的自动化。60年代初,美军开始建设战略级、战区和战术级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在C2中逐步融入了“通信”要素。该阶段的发展中,由于系统建设是各部门、各军种自行负责,分散进行,该C3系统不能满足联合作战的要求,更不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1.2发展阶段,适应信息化战场需求

1977年,美国防部首次把C3同情报合并起来,称

为C3I系统。确立了以指挥控制为核心,以通信为依

托,以情报为灵魂的一体化电子信息系统体制,指挥自动化建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战争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军又在C3I定义中加上了“包括研制和使用有效的电子战和指挥、控制、通信对抗系统”的内容。

美军战略C4I系统始于其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主要用来指挥控制战略核部队。20世纪80年代,常规局部战争威胁增大,美军C4I建设重点逐渐转向战术领域。海湾战争后,信息化战争初现端倪,根据联合作战构想,美军于1992年提出了武士C4I计划,即

Vol.16No.1Feb.2008

第16卷第1期2008年2月

电脑与信息技术Compute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第16卷第1期

在任何时间,向全球范围内任何地点的任何武士实施高效、无缝、保密、互通的信息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内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96年,使用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取代了它沿用达30年之久的WWMCCS,系统能力大幅度提高。

1997财政年度,美国防部在国防报告中又提出了C4ISR系统的概念,将监视和侦察与C4I系统合并,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和充实。

1.3完善阶段,实现作战过程“全自动”

2001年,美军根据“网络中心战”的作战理论,提出了C4KISR概念[2],系统所蕴含的杀伤能力成为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目前的C4KISR系统由目标发现、准确鉴别、跟踪与杀伤技术三大部分构成,计划到2025年实现预警探测系统、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和各种打击系统的一体化。为满足信息化战场需求,2001年9月,美国防部在《网络中心战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一个超大规模信息系统——

—“全球信息栅格网”(GIG)计划[3],主要以实时方式和真实图像向所有官兵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这一目标实现后,美军的信息化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彻底完成由传统的“平台中心战”向高度一体化的“网络中心战”转变。根据美国防部的计划,到2010年GIG将初步建成。

2美军自动化系统结构功能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讲,指挥自动化系统通常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显示、决策监控和执行等分系统组成[4],各系统分担不同的任务。

2.1信息收集分系统

信息收集分系统由各种自动化侦察探测设备组成,能及时收集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及战场地形、气象等情况,为指挥员提供实时准确的情报。美军情报信息的来源依赖于其先进的预警探测系统和传感器网络,情报遍布各个领域,主要功能是搜索发现来自陆、海、空、天的敌方目标信息,对空间目标进行搜索跟踪,确保自方空间资源安全。

2.2信息传递分系统

信息传递分系统由具有多种功能的通信网构成,自动传输各种信息。作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神经”,美军通信系统连接各级指挥机构和有关单位,为各类信息的传递提供多手段、多路由、多业务类型的通信保障。美军通信系统可分为战略通信系统和战术通信系统,战略通信系统主要有国防通信系统(DCS)、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MEECN)和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等;战术通信系统包括陆、海、空军战术通信分系统。2.3信息处理分系统

信息处理分系统由计算机及其输入输出设备组成,主要完成信息登录、格式检查、坐标变换、参数计算、属性识别、威胁估计等。由于指挥自动化系统接收的信息量大、来源多,因此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鉴别和综合,生成具有预测性和结论性的信息或明晰的威胁态势分析图供指挥人员使用。美军指控系统的信息处理逐步向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末端传感器发展。

2.4决策监控分系统

决策监控分系统由辅助决策设备和监控设备组成,在信息处理基础上实现自动化的指挥决策功能。结合指挥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选定最佳作战方案后,对所属部队下达作战指挥命令,实施指挥控制,通过计算机的精确解算实施对空军机群、海军舰队的指挥引导,准确地拦截目标;给地空导弹或岸对舰导弹进行任务分配和目标指示,对目标实施打击;指挥电子战系统实施电子干扰等。

2.5信息显示分系统

信息显示分系统主要由各类显示设备,如大屏幕显示器、信号显示板、光学投影仪等组成,通过专用数据链及其它通信网以文字、符号及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为指挥人员近实时提供形象、直观、清晰的战场态势,供指挥人员直观了解情况。

2.6指令执行分系统

指令执行分系统可与信息处理分系统进行信息校对,纠正偏差。另外,执行分系统的当前情况可由信息获取分系统反馈给指挥人员,从而进一步修订计划,更有效地指导执行分系统的动作和行动。

除上述功能外,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在资料检索和文电处理、作战模拟和训练等功能方面,对于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3美军自动化系统支撑技术

指挥自动化系统功能强大,涉及不同的军兵种和相当多的部门,因此,所采用的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除了基本的文电处理、图形处理、数据融合、网络通信和软件工程等技术外,近年来,美军在指挥自动化领域不断对传统技术进行深化发展,重点研究传感器网络、网格和数据链等技术[5]。

3.1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组传感器以AdHoc方式构成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布给观察者。它

刘巍,等: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几点启示?55?

2008年2月电脑与信息技术

由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3个基本要素构成,重要功能和核心技术是进行数据的处理与管理。2000年,美国国防部把“精确感知网络”定为国防部科学技术5个尖端研究领域之一,各军种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传感器网络计划,其中海军的网状传感器系统(CEC)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民用方面也对传感器网络投入了较大的研究力量。目前,最先进的传感器已能在现场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使之迅速转换成能在战术网上传输的有价值信息。

3.2网格技术

网格技术的目的是保证用户能任意获取所希望的一种通用计算能力。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系统操纵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资源。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网格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通过它可实现对因特网上所有资源可靠、一致、普遍的访问,实现资源共享的服务环境,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等。通过网格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分布、共享、透明、安全和容错的计算服务环境。资源的不同构成了各种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用途的网格。

4几点启示

美军是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完美的国家。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也多次暴露出严重缺陷,但每次问题的出现,不但没有阻止系统的发展,反而使其走向全球化。反观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有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4.1顶层设计,系统论证

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今天,我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急需健全和完善。为少走弯路,避免走回头路,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纲领性的系统发展规划。首先,在系统建设之前,搞好顶层设计,完善系统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军兵种信息需求的差异,避免美军指控系统建设初期出现的问题。其次,进行系统论证,着眼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确立发展研究的重点,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建设。在信息获取、数据融合、信息共享、辅助决策等方面有所侧重。

4.2理论先导,注重技术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推动着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革。另一方面,军队建设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军事理论的发展创新,又会不断提出新的军事需求,指导和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从冷战时期的“空地一体战”到2001年的“网络中心战”,这些军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美军事需求不断适应未来战场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着指挥自动化系统在概念和功能上不断完善。系统建设技术是关键,围绕中心工作,重点突破制约系统建设的“瓶颈”技术,需要各级部门从认识、管理、投入等多方面正确认识。

4.3完善规划,加强管理

系统效能的全面发挥重点在于科学的管理、评估与优化。对系统的管理与评估是保证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实用性的根本手段。美军从以往系统建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确立和完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评估机制,从组织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优化,从各个环节对系统进行评估,从而保证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的高效利用,确保系统建设沿预定方向顺利进行。同时,充分重视系统的战略管理,强调系统集成和建设的连贯性,尤其把对已建系统的管理和使用作为贯彻和落实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结语

未来战场将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战场,要想赢得战争的胜利,关键是看谁首先掌握了战场信息的主动权。美军指挥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及结构功能对我军进行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竺南直,朱德成.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余志锋,徐爱杰,雷根生.C4KISR——

—美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最新发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32(3):5-7.

[3]张东戈,张小宁.美国全球信息栅格(GIG)简介[J].军事通信技术,2003,6,24(2):63-65.

[4]黄烈炎,魏蛟龙.美军数据链建设及启示[J].舰船电子工程,2005,25(2):29-32.

[5]张云飞,李爱萍.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J].通信与计算技术,2006,2:33-43.

?56?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启示_李雪峰

2013?2 51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李雪峰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作者简介] 李雪峰,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摘要] 美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注重顶层设计,有关文件和方法工具实用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 扎实,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有关规程和实际做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 应急管理规程体系 ;顶层设计;设想 [中图分类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或规范文件体系,是政府颁布的战略、框架、指南、手册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完善的规程体系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9?11事件以后,为了推进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政府启动了以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等为核心的应急管理规程体 系建设工作,开发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册和应用工具,建设了信息化的规程及其应用工具共享平台,并通过财政支持等激励手段推动全国各地采用上述规程和应用工具。2011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应急 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其主旨是以全社会应急 应急管理 DOI:10.14150/https://www.sodocs.net/doc/ae16600892.html,ki.1674-7453.2013.02.009

2013?2 52 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重新梳理有关规程(有400多人直接参与这项工作),力图建设一个更加整合、规范、有效的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美国政府的上述工作的长处是注重顶层设计,有关文件和方法工具实用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扎实,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有关规程和实际做法;其不足是有关文件过于繁琐,有的文件变化过于频繁,使得地方难以适应。本文将重点探讨其规程体系建设的长处,并借鉴其做法,提出我国建设应急管理规程体系的思路。 一、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以政治要求为起点 无论是9?11后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还是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规程体系建设,都是以总统政策令为起点的。 2003年,小布什总统签署《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要求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紧接着,《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对于加强全国应急准备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两个总统令为规范和整合全美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2011年,鉴于美国安全形势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奥巴马总统颁布《第8号总统政策令》,明确提出要重构全国应急准备规程体系。在这一政策令中,较以往更加突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二)以能力建设为目标 美国注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于2007年颁布了《目标能力表》。表中提出37项核心能力,供风险评估、计划、培训、演练、工作评估等使用。这些能力分为5类。 通用能力:规划、沟通、社区备灾和参与、风险管理、情报和信息共享与传播; 预防(恐怖主义)领域能力:信息收集与识 别指标和警告、情报分析和生产、反恐调查和法律措施、CBRNE(化学、生物、辐射、核和加强型常规武器)检测; 保护领域能力: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粮食、农业安全和保护、流行病学监测和调查、实验室测试; 响应领域的能力:现场突发事件管理、紧急行动中心管理、关键资源物流和分配、志愿者管理和捐款、响应者的安全和健康、应急公众安全、动物疾病紧急支援、环境健康事宜、爆炸装置响应行动、火灾事件响应支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危险材料响应与去污、公民疏散和临时安置、隔离与检疫、搜索和救援(陆上)、应急公共信息和警告、人员应急分流和入院前急救、民众照顾(住所、饮食和相关服务)、遗体管理、医疗需求激增的应对、医疗用品管理和分配、大规模预防; 恢复领域能力:建筑物损伤评估、生命线修复、经济和社会复苏。 《目标能力表》对每一项能力都有数十页描述,整个文本达588页。其中,针对每项能力都详细描述了其定义、产出、与《全国响应框架》中相关功能的关系、对完成相关任务的贡献、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流程图等。 2011年,在《第8号总统政策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颁布了新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应急准备目标》,其中又提出了与前述27项能力大同小异的31项应急管理能力目标。 (三)以机制建设为核心 2004年,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颁布了《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该文件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权威地阐述全美应急管理机制的规程。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文件更是日益成为全国通用的指挥体系标准。此外,《全国响应框架》则具体规定了在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联邦层面的响应机制。 2011年,为了加强应急准备工作,《第8号总统政策令》把应急准备工作重新定义为5个方面:预防、保护、减除、响应、恢复,并要求针对每 应急管理

美军信息化转型及启示

美军信息化转型及其启示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发动的四场局部战争,集中展示了美军信息化转型中的阶段性成果,揭示了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作战的一般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加快我军信息化转型,关键是要将作战理论创新、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和编制体制改革三者统一到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来。 关键词:美军;信息化转型;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美军率先发动了以信息化为本质特征的新军事变革,并在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美军的成功转型引起了世界各国军队的关注与思考。 一、从四场局部战争看美军信息化转型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是美军推行新军事革命,实现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发动的四场具有代表意义的战争。四场战争反映了美军信息化发展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特点,从战争层面为我们勾勒了美军信息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海湾战争——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 1991年1月17日,在联合国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的作战行动。这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与以往机械化战争相比,海湾战争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美军改变了传统的独立军种作战方式,在“空地一体战”理论的指导下利用C4I系统

有效组织起39个国家的陆、海、空80多万部队协同作战;二是突出制电磁权,美军利用其强大的侦察监视和信息传输系统为各级指挥员提供了大量的战场信息,“驱散战争迷雾”,并成功实施电子战瘫痪伊军的防空体系和指挥控制系统,建立起绝对的信息优势;三是精确制导武器投入战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在对伊拉克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海湾战争在美军信息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战争形态来看,海湾战争属于后机械化时代的战争,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一道分水岭;从军队转型的角度看,海湾战争是美军加速推进军事变革的助推器,战争一方面证实了军队信息化转型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转型的不彻底性,如精确制导武器数量不足、信息系统不兼容、战毁评估争议问题等,美军领导人开始认识到美军军事转型才刚刚起步。 科索沃战争——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 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美军在创新作战理论和升级武器系统的同时对作战力量结构作出了深刻的战略调整,海军、空军力量得到加强,陆军被大量裁减,开始向着小型、多能、可重组的新型数字化部队转型。1999年3月,经过精心策划和预演,美国率领北约集团对南联盟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较之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不管在作战理论、作战样式上,还是在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程度以及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上,都有了长足发展。首先是美军在“空地一体战”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联合作战理论并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创新了非接触、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介绍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力求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AGC已经实现,尚需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具有在线潮流监视,故障模拟的综合程序以及SCADA系统实现了配电网的自动化,现今最热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即建设综自站,实现更好的无人值班,DTS即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为调度员学习提供了方便),配电自动化(DAS已经实现,尚待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power systems 对电能生产、传输和管理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度和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节和控制,系统和元件的自动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系统生产的自动调度,以及企业的自动化经济管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供电的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 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力系统容量在几百万千瓦左右,单机容量不超过10万千瓦,电力系统自动化多限于单项自动装置,且以安全保护和过程自动调节为主。例如:电网和发电机的各种继电保护、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锅炉的安全阀、汽轮机转速和发电机电压的自动调节、并网的自动同期装置等。50~60年代,电力系统规模发展到上千万千瓦,单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并形成区域联网,在系统稳定、经济调度和综合自动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厂内自动化方面开始采用机、炉、电单元式集中控制。系统开始装设模拟式调频装置和以离线计算为基础的经济功率分配装置,并广泛采用远动通信技术。各种新型自动装置如晶体管保护装置、可控硅励磁调节器、电气液压式调速器等得到推广使用。70~80年代,以计算机为主体配有功能齐全的整套软硬件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SCADA)开始出现。2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开始采用实时安全监控和闭环自动起停全过程控制。水力发电站的水库调度、大坝监测和电厂综合自动化的计算机监控开始得到推广。各种自动调节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中广泛采用微型计算机。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课程名称管理学专题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日 专业年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2011级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层出不穷,管理工具不断进化,管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管理理论最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管理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国家,然而发展却非常缓慢。西方的管理发展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管理学的发展。从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西方的管理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又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管理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有泰勒、法约尔和韦伯。古典管理理论是“冷冰冰”的时代。将人视同机器,将管理者视为安排这些人员与机器的工程师。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通过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机器坏了可以进行维修,工人无法达到必需的产出时,就重新设计员工工作或是提供一种更具激励性的奖金计划,没有所谓的群体和团队的存在。 20世纪4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片面强调对个人行为进行组织控制和规范,而忽视了生产中人的因素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经无法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利克特等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从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强调必须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因素。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早期理论,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尽管它有各种理论和学派,但是它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这两种理论主要是是研究如何通过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团体的行为,不断增强团体合力的理论。在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重点对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领导者的品质、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处理好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关心的关系问题。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将人的本身的因素正式引入了管理学理论,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点出发,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活充实化”等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

学习与培训管理系统

学习与培训管理系统 执行单位:XXX 执行首席:XXX 执行总监:XXXXX 执行顾问:XXXXX 执行期限:2002年9月---2005年9月 执行代号:提升---2002 目录 一、总则………………………………………………………、3 二、学习与培训各角色得配合与职责………………………、5 三、学习与培训体系…………………………………………、7 四、学习与培训需求诊断…………………………………、、、12 五、学习与培训规划………………………………………、、、14 六、学习与培训实施………………………………………、、、17 七、学习与培训评估………………………………………、、、23 八、讲师管理………………………………………………、、、25 九、学习与培训纪律………………………………………、、、28 十、学习与培训经费………………………………………、、、29 十一、学习与培训得考核…………………………………、、、30 十二、附则…………………………………………………、、、31 十三、附表…………………………………………………、、、32 一、总则 1、目得 为了配合本公司得总体发展目标、经营策略规划与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需要,行之有效地进行长期得、连续得、系统得公司人力学习与培训,特制定公司学习与培训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办法),以资规范管理公司得学习与培训工作,以及做为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学习与培训得因循守则。 2、适用范围 凡在本公司服务得从业人员得学习与培训规划、实施、评估以及改善建议等,悉依本办法办理。 3、本公司学习与培训得目标

3、1 提高在职员工得综合素质。 3、2 挖掘企业员工得发展潜力。 3、3 储备公司未来所需得人才。 3、4 提升员工得工作生活品质。 3、5 塑造良好得公司企业文化。 4、本公司学习与培训得理念 4、1员工就是公司最有价值得资产,有价值得员工就是公司得资本,为求公司得永续经 营与发展,必须不断开发人力资源。 4、2 人力资源发展就是长期投资,我们要鼓励全员参与、终生不断 学习。 4、3 以培养员工所必须得知识、技能、态度为主,并激发其积极 向上发展得企图心与潜在得能力。 4、4员工得学习与培训工作就是公司各级主管得主要职责之一,应 主动、积极、挂帅。 4、5 学习与培训既就是全体员工得权利,又就是全体员工得义务。 4、6 经由全体员工得学习与培训,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二、学习与培训各角色得配合与职责 1、本公司得学习与培训由人力资源部统一掌管,各部门及分公司主动配合,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成功得学习与培训就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各部门及分公司、全体员工密切配合得结果,扮演好自己得角色,就是每一个人或配合单位得责任。 2、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得职责 2、1制定与贯彻公司得人力学习与培训政策与方针。 2、2调查、研究、汇总、评估与修正公司得人力培训需求状况。 2、3规划公司得年度学习与培训计划。 2、4负责实施公司得培训计划及行政安排。 2、5负责追踪与考核培训得效果。 2、6负责建立公司内外培训师档案与学员档案。 2、7负责外聘培训师得挑选、聘请、行程食宿安排及考核。 2、8负责公司内部培训师得挑选、培训、认证及考核。 2、9负责与公司外培训机构得联络与洽谈工作。 2、10负责审定与编印学习与培训教材。 2、11负责定期组织与主持公司内部读书会。

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与专业化的应急队伍

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与专业化的应急队伍 —从伊利诺州看美国应急指挥体系和培训情况 发布时间: 2009-03-27 15:06:00 来源: SRC-3061 109 美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先进和成熟的应急管理机制。美国于1979年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署(P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专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9·11”之后,2003年美国在FEMA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重点加强了防恐反恐的职能,形成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制总体情况 (一)联邦层面。2004年美国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和国家应急预案NRP(National Response Plan)。NIMS是一个应急管理方法的模板性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NRP则是描述应急机制、指导如何应急的文件。2008年1月,为更符合和体现其指导性目的,鼓励促进其他具体应急预案的完善,又将国家应急预案改进为国家应急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同年12月,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也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根据事件复杂性如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NIMS将突发事件分为五级,第五级为最轻微的事件,第一级为最严重的事件,如图1所示。第五级和第四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市县,由当地政府(县和市等)负责;第三级突发事件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大城市,由州政府指挥协调处置;第二级和第一级突发事例:影响范围为州一级或者国家层面,由州和/或联邦政府协同处置。美国发布第五号总统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NIMS规定的原则和标准,促进各州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一致性。由于美国实行联邦制,NIMS的执行并不能强制,但是在美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产生的费用主要由联邦政府承担(一般可达75%以上甚至全部),州一级政府只需承担少量费用,而州政府要想从联邦政府拿到应急经费,就必须执行NIMS系统规定。

信息化条件下美军参谋军官任职教育及启示

信息化条件下美军参谋军官任职教育及启示 摘要:信息化条件下美军参谋军官的任职教育独具特色,对我军参谋队伍人才的任职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参谋;能力建设;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美军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参谋部的改组和指挥进一步自动化,参谋部组织结构日趋系统和完善。美军政治、后勤部门都隶属于参谋部,部队一切行动的具体组织与指挥工作都在参谋部的职责范围内,对参谋军官能力素质的要求很高,其参谋军官主要从素质较高的军官中选拔,因此,美军十分重视参谋军官的任职教育,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我军参谋队伍的任职教育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化条件下美军参谋军官基本能力构成 (一)数据分析能力 信息化战争时代,数据信息是描述战场信息的重要介质,数据分析能力在参谋军官辅助决策能力中非常重要。美军在总结伊拉克战争获胜经验时指出,参谋军官大量的精密数据资料是“两件秘密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军指挥机关中,程序人员约占30%,作战运筹分析和自动化指挥管理人约占30%。但在伊拉克战争中,设在卡塔尔美军中央总部的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拥有700多名信息处理与分析人员(约占该中心工作人员的80%)。美军“指技合一型”参谋军官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研究作战问题。他们利用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随时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过滤,然后将战场信息报告联合作战中心的指挥官,供其决策指挥。美军参谋军官数据分析能力强的这一群体特征,主要是因为美军属“技术型”军队,重视用高新技术武装部队,参谋军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才能适应指挥“技术型”军队的要求。 (二)战略思维能力 “小行动、大背景,小战斗、大战略”,是信息化战争的突出特点,也是美军近年来实战经验的总结。2005年,美国防部公布的一项报告认为,由于现代战争战场政治环境日益复杂,战略战术密切关联,战术行动体现出更多的战略特征,各级指挥官和参谋军官都应该熟知本级作战行动的战略地位。美军还反思近年来反恐作战的教训,认为参谋军官必须懂法律、道德、种族、宗教、文化和历史问题,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因为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最后决策产生影响。同时还指出,当前美军参谋军官战役战术领导能力的培养机制是完备的,但提升战略

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

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 “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的电能供应是现代社会对电力事业的要求,自动化的电力系统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也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本文试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作简要阐述。 标签:电力系统自动化探讨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1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①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②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③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④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⑤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1.2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①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②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③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④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⑤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⑥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⑦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2 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2.1 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与启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启示 □李薇 【摘要】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际教学的情况,阐述了传统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弊端,同时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这一门课程中应用的优势与启示。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探索;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农业学科整合”(GS(2010)GX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薇(1981 ),女,甘肃环县人,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这一门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软件来系统规划、分析反映企业和组织基本管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这样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否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很少接触社会,基本没有任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绝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都采用传统静态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材大多以理论阐述为主,加之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缺乏,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基本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比较重视教材的理论性知识,而对于教材中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则很少涉及;二是因为受使用教材和理论学时的限制,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非常有限,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始终进行满堂灌,学生在教师大量的教学内容讲解中,疲于被动接受,没有丝毫自主思考的时间,所以,他们常常感到茫然,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指的是通过对一些典型、真实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而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不将理论知识与它们的实际背景联系起来,仅是介绍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和方法,会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缺乏真实感。这样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所以,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际的教学情况,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一)学习的灵活性增强。传统静态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呆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集中、自由的讨论方式来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教学条件允许,还可以借助网络通过网上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讨论,讨论的内容还可以适时保留在网上,供学生们反复观摩学习,对于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案例,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 (二)互动性增强。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很少,彼此之间只能通过有限的课堂提问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都非常不利。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反馈给教师,而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很好的结合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就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彼此互动会大大加强。教师不仅可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而且也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通过反馈,教师又可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满意度也会得到大大提高。 (三)学生参与度提高。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静态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动少、交流少的问题。 (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掌握有限的理论知识,而对于知识的本质、知识如何去运用的问题则比较欠缺。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案例,那么学生就可以真正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中本质的、规律性的的东西,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案例教学的启示 (一)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典型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相对简单的内容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而复杂的理论内容则需要结合典型案例来进行理论讲授。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术语、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部分的内容,教师应该尽可能采用比较通俗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还应注重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典型案例,这也是案例教学优势能否真正转化成为现实教学成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来组织、整理 · 571 ·

电力系统自动化

计算题。(1题2分 2-8每题3分,9-10每题6分,共35分) 1.某地区2007年被调度部门确认的事故遥信年动作总次数为120次,拒动1次,误动1次,求地区2007年事故遥信年动作正确率为多少?(答案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解:2007年事故遥信年动作正确次数:120-(1+1)=118 Ayx=118/120=98.33% 2.一条10KV配电线路的二次电压为100V,二次电流为3A,功率因数为0.8,三相电压对称,三相负荷平衡,其中电压变比为10000/100,电流变比为300/5,试计算测得的二次功率,并计算其折算到一次侧的功率。 解:二次功率P2= 1.732UICOSφ=1.732×100×3×0.8≈415.68(W) 一次功率P1=415.68×(10000÷100)×(300÷5)=2494080(W)≈ 2.49(MW) 3.一台UPS主机为10kVA,问要达到10kVA4h的配置要求,约需要配置多少节12V100Ah的蓄电池? 解:1)UPS主机要求配置的总VAh数为:10kV A×4h=40kV Ah=40000V Ah;2)每节电池的V Ah数为:12V×100Ah=1200V Ah; 3)需要的电池节数:40000÷1200=33.33节,约需34节。 4.某一线路的TA变比为300/5,当功率源中的电流源输入变送器的电流为4A时,调度端监控系统显示数值为多少这一路遥测才为合格(综合误差<1.5%) 由综合误差<1.5%知300A×1.5%=4.5A 所以,在标准值为±4.5A之内均为合格。又因输入4A,工程量标准值为 300/5 ×4=240(A) 240+4.5=244.5(A) 240-4.5=235.5(A)监控系统显示电流值大于235.5A,小于244.5A均为合格。 5.某调度自动化系统包括10个厂站,9月12日发生3站远动通道故障各3小时,9月20日发生1站RTU故障4小时,现求出该系统本月远动系统月运行率、远动装置月可用率和调度日报月合格率。(小数后保留2位) 远动系统月运行率:(10×30×24-3×3-4)/10×30×24×100%=99.82%;远动装置月可用率:(10×30×24-4)/10×30×24×100%=99.94%;调度日报月合格率(10×30-4)/10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2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要点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斯密的分工理论。 4、巴贝奇的报酬制度思想。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6、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7、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 8、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 9、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 10、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的综合概念结构。 11、梅奥的霍桑试验。 12、人群关系学说的基本思想。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5、麦格雷戈的X、Y理论。 16、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17、大内的Z理论。 18、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点。 19、企业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 20、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21、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22、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创新。 23、萨维奇的旧管理原则和新管理原则的内容。 24、大野耐一所解释的muda类型。 25、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和五项修炼。 26、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27、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主要内容。 28、两步利改税的内容。 29、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容、优点、缺点。 30、租赁经营责任制的内容。 31、现代企业制度的五个基本特征。 32、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33、关键名词: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查理·巴贝奇、利润分配制度、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差别计件制、计划职能、执行职能、亨利·法约尔、统一命令、统一领导、等级链、人的秩序、物的秩序、林德尔·厄威克、行为科学、埃尔顿·梅奥、霍桑试验、人群关系论、社会人、非正式组织、亚布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精益生产、muda、企业再造、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民营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________和微观管理的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顺“道”中的“道”属于客观范畴,指的是____________。 3.“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

学习管理系统发展启示

在线学习平台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启示 ——以VisionLMS为例 随着VisionLMS的不断发展,面向企业培训的客户群也越来越多,业务模式和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通过分析,形成了基于中小企业基本需求,结合企业内部培训学习管理、考试测评、交流互动、交流互动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渠道商提供培训学习、即时通讯的渠道大学和为最终客户提供的产品培训、服务、交流的网络大学,可以较好解决大部分企业所面临的培训学习服务需求的模式。 1.做中小企业还是做政府、大型企业。在选择用户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面向政府和大型企业会有较好的短期收益,每个项目的单值也会比较大,可能对公司的短期收益有较大好处,但是通过对云服务本质的理解,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云服务本质是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利用多租户形成规模效益从而形成收益,而政府和大型企业多数情况下要求相应产品具备一定独立性,不接触互联网,独立部署;虽然单值较大,还是难以形成产品共性和统一管理,造成精力分散,同时销售模式和市场规律也不近相同,最后的选择还是以大量的中小企业SaaS服务作为定位和方向。当然,期间也有不少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看重类似模式。 2.平台工具之争。为了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提供课件统一构建和全场景应用模式,公司在课件制作,视频工具引进,聊天工具整合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投入,表面看做了一些与真正在线培训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投入也很大,实质上这正是VisionLMS从用户角度考虑应用而做出的投入,面对用户,不是交付给他一个平台工具就结束了,而是要考虑如何将用户应用的场景与实际应用结合,在多场景下能够顺利应用,提升用户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体验,将互联网思维带入云服务平台的一个局部体现。 3.课件资源匮乏之惑。在VisionLMS上线之初,课件资源匮乏,利用VisionLMS课件制作课件的人很少,由于课件匮乏导致用户数难以上升,形成了瓶颈,与很多课件公司的合作也很有限,最终,VisionLMS形成了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共赢,帮助机构建立云服务平台,捆绑很多课件运营公司,形成海量优质课件,从而突破瓶颈。 4.免费和收费之争。VisionLMS运营过程中,始终在困惑免费和收费的困局,其实是先有客户还是先赚钱的思考,客户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最终还是决定将云学堂的功能做基础版本和高级版本的划分,此问题迎刃而解,基础版本中涵盖的功能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基本的培训需求,但是在大规模使用或者高端功能使用上进行收费,这样既解决了客户引入的问题,有解决盈利模式的问题,目前,公司仍然处于投入期,未来效果还需要检验。 5.5.代运营的思考。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在培训环节投入的不足,以培训为基础的管理工作,VisionLMS形成专业运营团队帮助企业运营,从培训机制、培训计划、培训课件到培训效果跟踪反馈,可以说中小企业不需要再为公司培训事务发愁,只要提出目标,就可以将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对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很大。

现场应急指挥系统介绍

调度指挥概念率先由美国提出,建立在美国的整体作战指挥体系下,以 C4ISR为指导建设思想,C4ISR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的英文单词的缩写。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进步,调度指挥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C4ISR综合指挥平台。 但我们也发现,目前的这套指挥调度系统的体系架构过于庞大,所要融合与集成的资源非常繁多。更加突出大型的调度应用,对于小型化任务的现场指挥显得异常臃肿。 现场指挥和前址指挥概念应运而生,通过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将指挥现场向更前方推进,可以更好的了解现场真实情况,指挥员更贴近现场,对指挥命令的传达更迅速更准确。 现场指挥基于现场环境设计,前址指挥部一般设在距离任务地点5公理内,作战人员一般在100人以内。这一场景主要解决现场人员与前址指挥部的通信指挥和调度问题。可以有效掌握每一位现场人员情况。现场指挥单元通过统一的通信链路与后方指挥中心进行联系。可以随时保持指挥体系的正常运行。 比如,有100名人员需要前往恶劣环境下执行任务,以往大型指挥系统要掌握100名人员的情况并将指令下发给100人,可能需要为100人配置卫星电话资源。但这使得成本的投入极高,并且在真正管理与调度时变得繁琐。如采用现场指挥系统。只须部署现场指挥平台,可以通过1部卫星电话将100名人员的对讲机接入到指挥平台,后方指挥平台可随时掌握现场人员情况,并可以随时直接发出指令。同时,在现场情况下,现场指挥人员可以通过现场指挥系统进行指挥调度。

现场指挥系统突出现场化,小型化,甚至可以做到人员便携。通过现场人员背负就可以快速展开,甚至移动展开,将现场所有通信手段进行融合互通。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进行指挥调度。 现场指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不同制式通信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可以接入不同制式的现场对讲机、公网对讲机、音箱系统、卫星电话等。可以由人员携带也可以部署在指挥车上,可快速展开内部通信系统,搭建临时指挥所。这些都是一套完善的现场指挥系统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另外现场指挥系统要具备简单易用,小巧轻便的特点。

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电力系统也不断地向自动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