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8《古诗两首》《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8《古诗两首》《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8《古诗两首》《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8《古诗两首》《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敕勒歌》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前预习】

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

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

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PPT3、4)“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PPT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PPT6)(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

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展示配乐朗读。(PPT7)

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

(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字音提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

停顿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

羊”。

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三、品读,再现意境美

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1. 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PPT8)

(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

2. 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PPT9)

示例:★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

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

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

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

2.学生展示。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

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

3. 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

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

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PPT11)

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

★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动静结合。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

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

七、作业布置(PPT12)

八、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

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敕勒歌》说课稿(精品)

《敕勒歌》说课稿 说课标: 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手段: 情境法以草原歌曲为背景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练习

《敕勒歌》练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 青色。() 3. 辽阔,深远。() 4. 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

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 “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 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作者的“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他又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5. 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试题答案】 一、敕勒穹xiàn 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 1. 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18.敕勒歌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敕勒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 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B.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题 (共2题;共11分) 1. (8分)辨字组词。 挥________ 佯________ 绣________ 腾________ 辉________ 徉________ 透________ 滕________ 2.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镐________头汗流浃________背雷霆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4题;共31分) 3. (5分)查字典。 ①“觅”字共________画,第四笔画的名称是________。 ②“谐”字的音序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组词为________。 4. (19分) (2019二上·通榆期中) 课内阅读。 (1)杨树________,榕树________,梧桐树叶像________。枫树秋天________,________四季披绿装。木棉喜暖在________方,桦树耐寒守________疆。银杏水杉活________,金桂开花满院________。 (2) ________,我拍一,动物世界很新奇。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________。你拍三,我拍三,________飞翔云彩间。你拍四,我拍四,天空________会写字。你拍五,我拍五,丛林________有猛虎。 (3)二月________初开放,三月________红十里。我还知道春天开放的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3分)选词填空。 愿望希望失望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部编版本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作业)敕勒歌

18 古诗二首——敕勒歌 一、请写出含有“见”字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答: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 二、请想象一下《敕勒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画面描绘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请谈谈你对《敕勒歌》所展现的境界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敕勒歌》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得到草原的

主人。你从诗中感受到这里生活着的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折杨柳歌辞子夜四时歌(冬歌) 北朝情歌南朝情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 1. 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 北朝乐府和南朝乐府在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何不同?

部编版语文二上《敕勒歌》教案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02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 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lǒng gài sì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fēng chuī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吹草低见牛羊。 04 回乡偶书贺知章 shào xiǎo líjiālǎo dà huí 少小离家老大回, xiāng yīn wú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音无改鬓毛衰。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xiāng shí 儿童相见不相识,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问客从何处来。 06 忆江南白居易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rìchū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日出江花红胜火, chūn lái jiāng shuǐlǜ rú lán 春来江水绿如蓝, néng bù yìjiāng nán 能不忆江南? 07 游子吟孟郊 címǔshǒu zhōng xiàn 慈母手中线, yóu zǐshēn shàng yī 游子身上衣。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行密密缝, yìkǒng chí chíquī 意恐迟迟归。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言寸草心, bào désān chūn huī 报得三春晖? 08 古朗月行(节选)李白 xiǎo shí bù shí yuè 小时不识月, hū zuò bái yù pán 呼作白玉盘。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疑瑶台境,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在青云端。 09 元日王安石 bào zhú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爆竹声中一岁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sū 春风送暖入屠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门万户曈曈日, zǒng bǎxīn táo huàn jiù fú 总把新桃换旧符。 10 登鹳雀楼王之涣 bái rìyī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g hé rù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部编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8《古诗两首》《敕勒歌》人教(部编版)

《敕勒歌》说课稿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前预习】 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 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 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PPT3、4)“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PPT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PPT6)(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 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展示配乐朗读。(PPT7) 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 (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字音提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 停顿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敕勒歌(6)-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微课《敕勒歌》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助学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3.认识“天似穹庐”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 二、初读全诗。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

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3.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四、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五、用课件播放《敕勒歌》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18、《敕勒歌》教学设计

18、《敕勒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版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组教材都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很喜欢古诗,因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会。这首《敕勒歌》我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学时,重点就应该放在朗读教学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6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自然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感受作者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1、展开想象,体会大自然的富饶、广阔和美丽,学习文章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体现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导入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我们的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草原上游一游!(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解说: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从古至今,草原人民都在用满腔的热情歌颂着自己的家乡。 师: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 (预设)(指名2人回答) 生:草原真辽阔!草原真美呀!一望无际! 师:嗯!说得不错!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4页,我们来学习古诗《敕勒歌》。(课件出示标题) (设计意图:通过草原图片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 师:请同学们把标题读两遍,读准字音。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8.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18、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18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

第七单元 本组教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大自然中的自然景观,选择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风》《雪孩子》这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八”,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会认48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散、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解文章内容,清楚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会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语言的优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会认48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散、累”。 2.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的写法和用词,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8.《古诗二首》…………………………………………………………………… 2~3课时 19.《雾在哪里》…………………………………………………………………… 2~3课时 20.《雪孩子》……………………………………………………………………… 2~3课时 语文园地七………………………………………………………………………… 2~3课时 本组课文的语言都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兴趣读下去,教者要赏析语言,让学生能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地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想象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和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 18.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片段 ◆逐字品析,感悟意境(教学重点) 师:(出示挂图)请大家看看图,再读一读古诗,你觉得这座寺庙有什么特点? 生:这座寺庙非常的高。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寺庙很高的? 生1:我从“危楼高百尺”看出来的,有一百尺那么高,说明这座寺庙很高很高。 生2:我从“手可摘星辰”看出来的。寺庙很高,站在上面都能摘到星星了。 生3:我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看出来的。天上的神仙就好像在我们的头上,不能大声说话,不然就吵醒他们了。 师:那该怎样读呢? 生1:(轻声细语地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生2:我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图片上的寺庙画得很高。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危楼”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高”的意思。 师:我觉得是“危险”,这座寺庙是危房,快倒塌了。 生:不对,要是快倒了,诗人还敢住在上面吗?是因为这座寺庙太高了,站在上面往下看,觉得很危险。 赏析:低年级教学古诗要理解诗意,但这种理解不是架空的文字分析,而是通过诵读感悟,从整体上去理解。教师在教学《夜宿山寺》这首诗时,让学生围绕山寺的“高”这一特点,通过观察、想象、朗读来理解、体会,在解释“危”的含义时,学生不仅能说出“高”的意思,也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这

敕勒歌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人教部编版- 18 敕勒歌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敕勒歌B.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 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