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

广东省科技厅

二00五年四月六日

目录

第一部分发展背景 (3)

(一)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3)

(二)广东发展的新起点 (3)

(三)广东现代化征途的新课题 (3)

(四)广东科技发挥作用的新方式 (4)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重要原则 (5)

(三)战略取向 (6)

(四)战略目标 (7)

(五)战略布局 (8)

第三部分战略任务 (10)

(一)构建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 (10)

(二)突破关键技术,支撑经济建设。 (14)

(三)突破核心技术,引领未来发展 (22)

(四)突破公益技术,保障社会和谐 (27)

第四部份重大部署 (33)

(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行动 (33)

(二)关键技术与战略产品专项行动 (34)

(三)重大科技示范专项行动 (41)

(四)原始创新专项行动 (44)

(五)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技术升级专项行动 (46)

(六)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专项行动 (47)

(七)数字广东专项行动 (48)

(八)知识共享专项行动 (50)

第五部分政策措施 (51)

(一)科技政策与法规 (51)

(二)加快科技队伍建设步伐 (52)

(三)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53)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区域合作的政策保障措施 (55)

(五)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57)

(六)创新文化和科技普及 (59)

第一部分发展背景

(一)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进入新世纪,世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化,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又逐步迈进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现代化。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社会的竞争表现在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的竞争,根本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二)广东发展的新起点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绩明显。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广东的科技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三位,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为广东在1980-2004年的20多年GDP年均增长13.4%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大省的确立,标志着广东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开始进入了由工业化后期向知识经济过渡、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的新阶段。

(三)广东现代化征途的新课题

广东在现代化进程中,既面临着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世

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不断加快,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市场需求和科技需求巨大,为广东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东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不强,技术创新总体仍处于较低的层次,模仿消化创新还是主要方式,发明专利很少,核心技术缺乏,科技供给不足、技术对外依存度较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广东经济增长方式呈现“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综合产出低”的特征。这些机遇和问题成为广东现代化征途中需要把握和逐步解决的问题。

(四)广东科技发挥作用的新方式

面对新起点、新课题,广东的科技发展具有了发挥作用的新空间、新方式。科技进步将成为促进创造财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竞争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方式将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为主向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转变;科技作用范围将从促进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向促进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转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广东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现代化和富裕安康的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粤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和引领未

来,促进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加快科技强省、区域性国际化科技中心建设,构建创新型广东。

(二)重要原则

1、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广东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针对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科技、经济、社会的关键问题,精心筛选,突出紧迫性、带动性强的热点、难点关键科技项目,组织进行重点突破;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城市与农村科技发展、区域科技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科技发展、科技发展与科技普及、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等问题。

2、市场导向,政府推进

广东的科技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中,结合对科技的需求,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加快科技资源流通与成果转化的速度、加大培育市场创新主体的强度;政府要在制度建设、环境优化中加大推进力度,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社会和公共科技需求、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加大力度。

3、立足发展,超前部署

广东的科技发展,要坚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从以满足短期市场需求为主向满足短期市场需求与引领中长期市场需求转变。立足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及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科技工作要超前部署,要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等教育等科技人才培养,科技要创造新的市场,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新兴高新技术发展,引领未来我省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三)战略取向

未来15年,广东科技的发展思路是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广东为目标,包括:

1、以人为本,把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与归宿点。

把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科技资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科技能力建设,把科技工作从重项目突破向重项目突破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技创新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科技创新的成就与知识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2、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能力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基点,充分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也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要把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所有科技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构建与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研院所为重点向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与公共平台转变,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3、以促进结构调整为动力,支撑与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产生科技需求,吸引科技力量的投入,拉动科技的发展;反过来,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形成了创新的成果,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科技创新要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知识经济转型为动力。科技工作还应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应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在电子通信、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智能交通、新能源、海洋、环保等领域不断

探索,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以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要重点抓好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要抓好战略技术、关键技术,具有基础性与公共性的技术,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自主创新,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转化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促进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5、以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为主要路径,提高创新层次。

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层次逐步提升的过程,其相互结合是一种综合型的技术创新模式。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减少对外技术依赖程度。合作创新是广东提高创新层次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加强开展粤港澳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合作,要积极主动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走向技术合作、向合作创新层次发展。对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要强调学习和在别人基础上的创新,强调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

(四)战略目标

广东中长期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第一阶段,到2010年,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地位要从目前国内第二层次上升到第一层次,保持在前三位置;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基本实现科技强省,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做好人才、条件、能力的准备。

主要科技指标从总量大发展到总体能力强,在2010年实现R&D/GDP达2%、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R&D活动人员达35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35%、发明专利授权达80件/百万人口、科技综合指数从2003年的45分上升到2010年的65分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到2020年,广东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地位要保持在国内第一层次,远高于其他省市,建成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成为区域性国际科技中心;实现科技强省,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为2050年走向知识经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科技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的标准。R&D/GDP达2.8%、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从事R&D活动人员达60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45%、发明专利授权达270件/百万人口、科技综合指数从2010年的65分发展到2020年的90分。

(五)战略布局

1、区域空间布局

广东科技力量按“两个重点、四个层次”进行区域的布局,两个重点是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集群创新为重点,四个层次是按照中心城市、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布局。

加强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和佛山、珠海、汕头、湛江等区域中心城市科技能力的建设,辐射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产业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促进其成为创新性产业集

群。广州、深圳要逐步向知识型社会转型,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主要目标,以知识竞争力的参考基准来测度现代化的进展,成为中国南方高新技术研究基地的主导力量。

珠江三角洲主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提升和先进制造基地的形成。

东西两翼要充分发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特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农业和海洋产业技术,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技术的支撑。

山区要接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引进和应用适用技术,发展特色农业技术与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通过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时间进度部署

一是在2006-2010年的发展阶段,要做好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才、条件、能力的准备。要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化科技和大学、研究所为主的制度化科技组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在2011-2020年发展阶段,大力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过渡,要促进大学、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水平,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在我省有优势的领域拥有一大批知识产权技术;形成在国内特色明显的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在若干科技领域形成具有特色与影响力的学科优势、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广泛的经济社会促进能力。

3、学科领域科技力量布局

学科领域的科技力量布局要根据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遵从科技发展规律,结合广东的实际,在最有能力取得成效的领域加大科技的人力、财力投入。

按照世界的发展趋势,未来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学和技术、环境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纳米科学和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我省要结合省情,在有优势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投入、资金投入,特别要集聚一批拔尖人才,促进在以上领域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某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这些领域加快接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对具有技术明显优势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等领域,采取合作和自主创新战略;对我省优势明显、某些核心技术仍缺乏的家电设备、装备制造业等领域,采取引进和创新结合的消化创新战略;对于我省基础薄弱、投资巨大、需求巨大的集成电路等领域,采取在设计环节、后封装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在加工环节采取引进设备、引进投资为主的方式。

第三部分战略任务

(一)构建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

广东科技创新体系是广东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和促进各要素有效连接所

构成的整体运行系统,主要包括:创新组织与架构、创新机制与环境、创新设施与条件。

1、建立合理的创新组织与架构

(1)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自主创新、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继续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创新需求的研发机构,加强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现有研究开发创新机构能力的提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或整体兼并国有科研院所等形式组建省级研究开发院。提倡和支持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战略联盟,提倡和支持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2)加快以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与科技条件共享平台,重点为研究开发战略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与基础性科学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前瞻性、战略性、交叉性、社会公益性研究活动的环境,形成一支创新的核心队伍,加强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以科研院所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重视破、立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活力。

(3)在广东具有特色与优势的领域或有可能创造新特色、新优势的领域,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争取国家支持、上下联动、注入增量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建立十个左右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院。如生命与健康科学研究院、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等。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院重点要围绕我省中长期发展规

划,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对支柱产业和优先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引领和推动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4)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或以产业公共技术为目标的公共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撑。形成以专业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体系,包括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评估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等,要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服务网络,发挥其联系各创新主体,促进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国家级及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孵化器应成为制度化科技的重要组成部份,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完善良好的创新机制与环境

(1)完善各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创新规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区分创新活动类型,明确创新活动规律,分门别类的完善运行机制。其次要从落实分类运行机制需求出发,调整创新管理制度,制定维护创新活动运行机制的相应措施。

(2)建立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基础的人才激励机制。要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促进人才有序合理的流动,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流动、国内国外的流动,实行和体现人才能进能出、公平竞争、开放协作的机制。

(3)形成产学研结合与互动的机制。加强产学研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相互

联动的创新网络。优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承担政府的任务,引导知识的流动。

(4)形成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具有社会共享性和公益性,必须为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对主要由政府投资形成的科技资源,包括可共享的科研仪器设备,数据库、信息情报文献、种质资源、计量与检测设备,以及自然博物馆和科学技术馆等设施,应进行合理的综合集成,提高使用效率,实行政府管制的价格收费制度,并建立价格听证制度。

(5)探索创新体系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对于创新体系的绩效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调整和解决体系中的障碍和薄弱环节,提高体系的整合与互动能力。对创新体系的评估与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持创新的政策与环境、企业创新主体化程度、创新潜力等。

3、加强创新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

(1)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和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公共研究实验和观测支撑体系与基地、大型科学设施、自然资源保存、网络科技环境与科技基础数据、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计量、监测和技术标准、科普基地等;选择性建立产业技术信息系统,跟踪了解世界有关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趋势和创新途径。

(2)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集成、开放共享、制度优先、重在效益的原则组织实施。

首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科技条件平台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完善六大创新平台:一是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二是科学数据系

统平台;三是数据观测网络共用平台;四是科技资源保存与共享平台;五是科技创新设施技术服务平台;六是技术标准计量、检测支撑平台。其次,在对现有各类研究基地和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整合的条件下,对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带动作用的科学装置,经过科学论证择优增添、更新或合作共建。另外,在充分考虑大科学装置国际合作可能性的前提下,依据科学创新规划,适度安排必要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的改造、联网与建设。

(二)突破关键技术,支撑经济建设。

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这条主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对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综合性强、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整体上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内在质量,增强竞争能力,为产业技术升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农业

1、突破动植物育种新理论和方法。通过寻找和构建新的核心种质,或通过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识别和利用控制重要性状的基因,提高育种的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2、动植物病原菌分子变异演化机理、检测技术。建立对广东重要粮食作物如水稻、特色果蔬和花卉、畜禽等产量和品质影响大或毁灭性危害的疫病病原分子检测技术和华南地区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的分子检测技术,开发相应的产品。

3、生物源活性物质的功能评价及高效制备技术。利用华南特色动植物

和微生物中的活性物质,开发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功能食品添加剂等。

4、安全、高效种养技术。新一代环境友好肥料、农药、兽药等开发及使用技术;农业环境保持与修复技术;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重金属、农药残留快速准确检测技术等。

5、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主要粮油作物、南方特色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与出口保鲜与物流配套的农产品切割、整理、保鲜新技术;农产品加工质量管理体系及信息技术等;

6、农业信息技术。建设全省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有广东优势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施肥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牧兽医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中的应用;应用于农业不同环节的智能专家系统。

——电子信息产业

1、通讯设备制造业。突破3G/4G数字移动通信技术,NGN宽带网络体系结构和IPv6技术,解决下一代承载网QOS关键技术,实现基于进程模型的高可靠性IP网络软件平台技术,大容量高密度波分复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高端防火墙、入侵检测、大规模网络化IDS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

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突破网络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智能家居等3C融合技术;研究具有强大计算功能、推理功能、图象处理和自适应联网通信功能的新型计算机技术。

3、集成电路产业。

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生产技术: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器件模型摸拟开发;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加工工艺;基于介观和量子物理基础的亚50纳米半导体器件的输运理论、器件模型、热障模型、模拟和仿真软件,新型器件结构,高K栅介质材料和新型栅结构,电子束步进光刻和13nmEUV光刻,超细线条刻蚀,低k介质和Cu互连以及集成技术和散热技术等。

集成电路芯片核心(IP核)技术的开发与复用:微处理器类IP核;存储器类IP核;模拟信号类IP核;射频电路类IP核;接口电路类IP核;智能电源电路类IP核。

低成本、低功耗MPU/SoC设计关键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P核接口及相关设计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SOC相关集成电路新结构的研究;可重构芯片设计,超高速电路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方法研究,高性能编译化技术,封装系统芯片(System in Package)技术等。

关键的模数混合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基于亚微米工艺的高精度A/D,D/A集成模块的研究;光纤通讯中光电转换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基于BICMOS工艺的混合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和设计。

4、软件行业。重点研究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教育、文化与娱乐、信息内容等信息服务业软件、中间件、系统软件、通信类与消费类电子类的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电子政务应用软件、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软件。

5、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中高分辨率大屏幕平面型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半导体发光器件、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大屏幕高清晰度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等新型显示器件;高速光电子器件、平面光波导器、光纤放大器等光通信器件。

6、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重点数字电视接收机产品和技术、数字音频关键技术、新一代高密度数字光盘、DVD光学头和机芯等关键技术。

——电器机械与装备制造业

1、电气机械制造业。

突破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及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500kV级交流输变电设备,包括大容量变压器、SF6断路器、直流变压器、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交联电缆及附件、可控串联补偿装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和静止无功发生器等;研究设计与制造技术,可靠性技术,特高压设备测试技术以及成套设计技术。

突破电力电子设备技术:高性能价格比、高可靠性的特种中小功率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新型大功率机电传动系统可控启动设备,智能控制模块,采用大容量晶闸管类器件、新型器件IGCT、IGBT的智能化、高可靠、高电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等。

2、专用设备制造业。

精密制造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精密传动、高速主轴、高速轴承、磁悬浮轴承等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五轴联动、复合机床、超精密加工、异型数控机床结构、适应高速高精的刀具刀柄等设计与制造技术。

高性能机械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元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汽车轴承、特种轴承、高精密轴承设计制造及润滑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等。

新一代控制系统与检测仪器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技术,实时流程分析仪器及微分析技术,新型现场控制系统,e网控制

系统,以工业控制计算机、可编程控制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及控制技术,特种测控装备和测控技术,系统成套集成技术等。

数字化医疗设备及关键技术,重点是医疗微纳米机械系统,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数字化物理治疗和手术设备,数字化显微、内窥和激光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生物传感及数字成像技术,高能射束监控及机器人或机械手操作技术,显微内窥光学及激光监控技术。

3、家用电器业。重点突破变频控制技术、直流变速控制技术、数码变容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

——石油化工业

1、清洁汽油和柴油的脱硫和精制生产工艺。重点研究和突破多孔材料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与其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性能之间的基本关系,开发新型吸附和催化材料;研究常温非氢化选择性吸附深度脱硫生产清洁汽油柴油技术,获得硫含量低于1ppm的超低硫含量甚至是无硫的油品;研究高效催化剂进行油品催化加氢脱硫和精制;研究开发能满足欧IV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柴油生产成套技术。

2、绿色石油化工新工艺的开发。采用无毒无害化学物质替代传统化学工艺中仍较常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或中间体,研究开发既可替代剧毒原料又经济合理的绿色工艺路线。

3、日化与汽车等行业专用化学品制备技术。重点突破电子工业用化学品制备技术:新型电子塑封材料及高性能覆铜板和精细电路微加工用光致抗蚀剂﹑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屏专用系列光刻桨料﹑电子级高纯气体与试剂等的先进制备技术。汽车化学品:汽车燃油添加剂、润滑油、汽车清洁美容产品和汽车用胶粘剂等的制备技术。日化行业:新型“绿色”表面活性

剂及其原料,天然物有效活性成分的现代提取技术、有效活性成分包覆用的聚合物微球或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等。

4、分子产品工程和配方产品工程技术。研究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活性物质如药物、染料、农药和生物分子等的分子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产品性质的基础模型和定量关系,如反应活性、溶解度等。研究配方产品中多组成相互作用、微结构等因素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各种化合物通过加和增效、助剂增效、或控制释放等技术体现使用效果,并降低对非应用对象及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

5、开发石化生产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

——汽车业

1、汽车车身和车型设计的关键技术。主要进行汽车外形设计的空气动力学分析评价、汽车车身结构分析、车身系统振动与噪声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汽车总布置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汽车主要总成系统与汽车性能匹配的研究等。

2、先进底盘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究。主要对汽车悬架、转向、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技术和创新结构研发,采用机/电/液/光/磁控制系统的先进底盘控制(电控和敏捷底盘系统,如x-By-Wire),以及底盘系统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等技术。

3、低污染低能耗汽车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设计制造技术,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新型燃料汽车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

4、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EFI)、汽车防抱死装置(ABS)、汽车防滑装置、汽车安全气囊及卫星导航系统、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

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技术,发展汽车数字化技术在产品开发生产中的应用,发展计算机辅助造型、辅助工程分析、仿真技术应用。

5、开发汽车、摩托车精密、快速成型技术与液压、气动、密封技术。

——食品饮料与医药业。

1、新型生物催化剂的发现与改造技术。拓展生物催化剂的新来源,优化生物催化剂特性,建立分子机器合成方法学和代谢工程研究手段,优化多酶或细胞催化体系的催化功能。生物催化剂的多样性:极端微生物研究;分子酶学技术;代谢工程技术。

2、工业生物催化过程工程技术。构建高效生物反应体系,改造生物催化剂以适应环境,改造生物催化剂的微环境以适应催化剂的生物特性;开发工业生物催化产品,实现碳水化合物经济;建立生物反应和分离的过程工程装备体系,结合上游技术及产品特点,重点进行过程和设备的强化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及集成。

3、工业用酶的筛选与改造技术。发展系统的序列与功能筛选、DNA shuffling、基因组shuffling、定向进化、理性设计以及功能分析技术手段,建立分子酶学技术体系,改造工业酶蛋白的稳定性、实用性。开发陆地、海洋、空间以及各种特殊环境的新型生物催化剂资源,发展极端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微生物催化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获得适合工业化过程的极端酶。

4、突破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中药材的育种栽培、规范化种植、加工炮制以及贮存技术;研制开发超微粉碎技术、中药动态逆流提取、超临界萃取、中药饮片浸润、大孔树脂分离技术、中药灭菌等有利于中药生产

(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制与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每一版的最终成果以“要览”的形式发布。以下发布的核心期刊表,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的一部分。该要览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主要研制原则,同时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对核心区范围做了一些调整,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 该“要览”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三部分:第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收文量较大的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主流期刊,数据质量可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现收录1999年至2011年度733种来源刊中的一千万条数据,曾为多项大型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该要览选择该库近5年(2007-2011年)的数据为主要的统计样本(部分指标用到2006年数据)。第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统计量较大的转摘数据库。该库收录的文摘刊物有三种类型:(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重要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第三,其他统计源。主要参考公开发表的各种期刊统计数据,包括其他评价系统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类统计数据。 该“要览”的学科分为24个大类目和综合类,包括法学、管理学(含科学学、人才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其中经济学下列7个二级学科,政治学下列2个二级学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将于近期出版,其中的核心期刊表先期公布如下,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科研院所与物资设备 【发文字号】粤科财字[2012]58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日期】2012.04.13 【实施日期】2012.06.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年4月13日以粤科财字〔2012〕58号发布自2012年6月1 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有关精神,加强和规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广东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是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创新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省组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平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配置先进科研装备、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省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评估。 第四条省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稳定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研发与更新。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职责 第六条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制订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政策,宏观指导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二)编制和组织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三)批准省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四)组织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 (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的措施。 第七条依托单位是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一)为省重点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人员、经费等配套条件,解决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胶质瘤的microRNA通路机制研究及靶向干预 拟申报奖项及 等级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彭英(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为本项目的总负责人) 容小明(主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本项目关于靶向给药系统研发的构想和规划,论文撰写和修改) 邱树卫(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关于胶质瘤miRNA信号通路的相关机制研究) 岳培建(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关于胶质瘤斑马鱼模型建立、胶质瘤靶向药物研发的实验研究) 梁兵(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主要负责(FA-PEG-PEI)复合物治疗胶质瘤的离体和在体实验验证) 何蕾(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相关实验) 黄达泉(职称:医师,工作单位:江门市中心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以及miRNA相关信号通路的实验) 龚汉贤(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相关实验) 沈庆煜(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基因治疗以及miRNA相关信号通路的实验) 李梅(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关于miRNA340和胶质瘤发病相关实验研究参与大分子前药LF-HA-DOX的功能验证) 黎祥喷(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贡献:参与胶质瘤模型建立) 项目简介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脑原发肿瘤,临床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仅为15-18月,五年生存率小于10%。目前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是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其诊断和预后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此外,由于该肿瘤的高侵袭性,手术往往难以将肿瘤细胞完全切除,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在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寻求突破,但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抗肿瘤药物进入脑实质,是导致胶质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并靶向胶质瘤细胞的载体和药物,对于胶质瘤的诊治具有深远意义。 自2005年以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彭英教授团队在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针对胶质瘤microRNA相关通路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靶向药物的临床前研发。取得如下成绩:1、建立了斑马鱼异源胶质瘤模型,利用斑马鱼透明的特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投稿操作须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最新投稿须知 期刊简介 刊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英文: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503X;CN:11-2237/R;邮发代号:2-365;全国统一投稿邮箱:zgyxkxyxb@https://www.sodocs.net/doc/a917147556.html,;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九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编: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 办刊宗旨 主要报道我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药学及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旨在促进医学信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报道内容

主要栏目 设有院士论坛/述评、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综述、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研究简报、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科技消息、书评等。自2000年第4期开始,《学报》根据医学领域研究前沿或热点课题及当前重大疾病,每期开设一个重点专题,以突出每期报道重点。 收录情况 目前《学报》已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 MEDLARS/PubMed网络版)及其《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増补文摘》光盘数据库(ExtraMED)、俄罗斯《文摘杂志》(РефсратнвньйЖурнал, РЖ/AJ)及波兰《哥百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IC)等世界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同时,还被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检索期刊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其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生物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

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博士 【主办单位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任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在200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法学、社会学、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8月,是目前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金融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货币金融政策研究成果和相关咨询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金融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级金融研究和金融实务人才。研究所现拥有体制内研究人员36人、外聘研究人员10多人和5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项目特色】 为专业人士量身订制的教育项目——本课程专为接受过EMBA教育或它硕士教育的专业人士所设计,为大家提供持续深入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 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本项目将安排中国社科院一批具有极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参与授课。此外,还将在其他著名高校和中央部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深厚、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学者型领导参与授课。 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以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方案为本源,在确保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 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 【报名条件】 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 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2014)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 (试行)(2014) 【法规类别】科技计划 【发文字号】粤科监审字[2014]121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日期】2014.08.14 【实施日期】2014.10.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14年8月14日以粤科监审字〔2014〕121号发布自2014年10 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计划项目”或“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结题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办法,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暂行办法》及有关工作规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经批准列入省级科技计划的各类项目,项目结题分为验收结题和终止结题。 第三条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结题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任务书)》(以下简称“合同书”)为基础,对合同书中的研发内容、任务指标、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综合考察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科研信用等情况。按照合同书规定正常实施的项目,须按本细则组织项目验收结题;因故未能按合同书组织实施或无法完成合同书规定任务目标的项目,须按本细则进行终止结题。 第四条项目结题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引入客观科学的评估机制,保证结题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五条按省财政科技立项(或者配套支持国家科技项目)资助金额大小,结题项目的类型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小型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是指资助额度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的项目;重点项目是指资助额度100~300万元(含100万元)的项目;一般项目是指资助额度20~100万元(含20万元)的项目;小型项目是指资助额度2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专项)类型,可另行确定划分标准并制定管理细则。 第二章项目验收结题的组织和管理 第六条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组织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由省科技厅组织验收工作,并对单个项目做重点绩效评价;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清单

附件2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清单序号项目名称完成人名单提名单位提名等级农林养殖专业评审组F011 1优质肉鸡效率育 种关键技术开发 与应用 罗成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瞿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舒鼎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王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马杰(广东智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陈鹏(广东智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劼(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李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刘天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徐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计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严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黄爱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邹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蔡曼珊(广东智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农业科 学院 一等奖 2优质家禽羽毛成 熟性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技术的应 用 李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于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李培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谭淑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张正芬(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 胡拥军(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 邝智祥(广东爱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景栋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方桂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姜慧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赵海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黄得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杨映(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沈峰(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 佛山市科学技 术局 一等奖

3淡水池塘环境生 态工程调控与尾 水减排关键技术 及应用 谢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刘兴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研究所) 程香菊(华南理工大学) 李志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刘汉生(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广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郁二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余德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张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龚望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潘厚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符云(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蒋天宝(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夏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桑朝炯(广州先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市科学技 术局 一等奖 4轻量化水果采摘 视觉机器人关键 技术 邹湘军(华南农业大学) 王红军(华南农业大学) 熊俊涛(华南农业大学) 唐昀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李兰云(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陈燕(华南农业大学) 林桂潮(华南农业大学) 彭红星(华南农业大学) 陈明猷(华南农业大学) 黄矿裕(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教育厅 (省委教育工作 委员会) 二等奖 5新型环保络合工 艺全水溶肥料的 关键技术研究与 应用 曹向东(深圳溉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黄飞宇(深圳溉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曹连川(深圳溉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科技创 新委员会 二等奖 6胡椒鲜果高效脱 皮工艺及配套装 备 张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李明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韦丽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邓怡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李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李玉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葛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罗文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陈雄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张晓红(湛江市麻章区仓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湛江市科学技 术局 二等奖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关于 公开选拔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校长的通知 卫人干便函[2009]173号 有关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院校”)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 因工作需要,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有关精神,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职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2名。 二、报名条件和资格 应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任用条件,同时具备以下任职条件和资格: (一)任职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全心全意投入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团队意识和民主作风强,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胸怀宽阔。公道正派,依法办事,清正廉洁。 2.具有胜任职务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宏观决策和组织领导能力。在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在研究和解决本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上有创新思路和知识储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独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二)任职资格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 从事专业工作,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3年以上,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 原则上年龄在50周岁以下。 4.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5. 身体健康。 三、选拔工作程序 1.公布信息。 2.公开报名。实行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进行公开报名。报名者本人须填写《报名登记表》。 3.资格审查。 4.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笔试或面试,经组织考察、体检等程序,确定拟任人选。具体程序另行通知。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度项目立项名单发布.doc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发布96个项目获准立项资助总额242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我省文化大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继续落实好《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在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经全省各有关单位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项目专家评审工作现已顺利结束。 我办自2005年9月26日开始受理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以来,共收到特别委托项目申请书15项,经资格审查合格13项;共收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15项,经资格审查合格13项;共收到一般项目申请书1108项,资格审查合格950项。 根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11月30日我办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经审查合格的13项特别委托项目进行了会议评审,有三个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另外,省领导批示的委托项目有一项,立项不资助。这样,2005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立四项,其中三项资助,每项资助10万元,资助总额30万元。 为拓展和充分发挥省社科规划项目为地方文化建设科学决策服务的功能,调动地方社会科学工作者投身具有本地特色历史、文化研究的积极性,2005年12月4日,我办组织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领导和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委党校的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各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申报的13个“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进行了会议评审,最后评出5项,每项资助3万元,资助总额15万元。 根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般项目的立项要经过同行专家初评、学科组专家会议复评、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三个环节,整个评审工作贯彻“公平、民主、科学”的原则。我办于今年11月中旬,对15个学科(党史·党建、华侨华人·国际问题、港·澳·台·经济特区问题研究三个学科申报量较少且广东特色明显,不进行异地匿名初评)的810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管理的实施细 则(试行) 【法规类别】科学研究与科技项目 【发文字号】粤科函规划字[2013]1097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日期】2013.08.22 【实施日期】2013.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 (粤科函规划字〔2013〕1097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计划项目”或“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监管和按期结题,规范《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的签订、执行和管理,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工作规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获得正式立项资助后,均应按本细则签订、执行和管理合同书。 第三条合同书用于规范和明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项目承担单位、参与单位、主管部门和监理单位等的权、责、利关系,以及项目的任务、目标、经费使用等内容,是项目经费安排、中期检查、绩效评价、审计检查、验收和终止结题等计划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项目承担单位是指以其名义独立申报或牵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并作为项目计划和财政资金下达对象以及项目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应为广东省境内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牵头组织项目实施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等。公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副厅局级以上单位),在落实法人责任制基础上,可授权其二级部门(学院、院所等)作为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参与单位是指与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协议合作的方式联合申报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并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单位。 项目主管部门是指具有科技计划项目推荐权的省直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 第二章合同书的内容和格式 第四条合同书内容包括: (一)签订合同书当事方的基本信息。当事方包括省科技厅、项目承担单位、参与单位、主管部门等。 (二)项目的实施内容、任务、目标、经费下达计划及项目经费预算、技术和经济指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

附件3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 项目名称植被变化与水资源关系的调控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周国逸(教授、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要贡献:项目负责人,策划、设计、领导了该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发现植被变化与产水量关系受气候与流域下垫面特征制约的理论模式,界定了植被与水资源关系受气候与流域特征参数控制的临界值。10篇代表性论文1、2、3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5、9、10的通讯作者。贡献于提名书中所有重要科学发现。)2.周平(研究员、完成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主要贡献:参与了该项目的实施。在产水量关系受气候与流域下垫面特征制约的全球模式研究中,求解了产水量系数分别对下垫面特征和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以及产水量系数发生拐点变化的解析公式。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的径流输出和土壤侵蚀。10篇代表性论文1的第4作者,代表性论文7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贡献于提名书中所有重要科学发现。) 3.郝璐(研究员、完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要贡献: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提出城市化显著减少植被覆盖、降低下垫面水分入渗和蒸散发,进而显著增加河川径流量。10篇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6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贡献于提名书中重要科学发现3、4。) 4.陈修治(副教授、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构建了全球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对产水量作用的空间格局,揭示了我国水资源呈现“上游干旱、下游洪涝”两极化空间格局及内在机理,界定了我国主要流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关系的时间拐点。10篇代表性论文5、9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8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的主要作者。贡献于提名书中所有重要科学发现。) 5.苏泳娴(副研究员、完成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工作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主要贡献:参与了该项目的实施。阐述了中国东部土壤水长时期干旱化趋势的机理,构建了兼顾植被覆盖、水资源保护和城市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10篇代表性论文5、8的(共同)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的合作作者。贡献于提名书中所有重要科学发现。) 6.刘效东(讲师、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参加了该项目的开展与实施。10篇代表性论文9的共同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2的合作作者,贡献于推荐提名书中的所有重要科学发现。) 7、刘菊秀(研究员、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贡献:参加了该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代表性论文2、10的合作作者,贡献于推荐提名书中重要科学发现3、4。) 8、张倩媚(高级工程师、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贡献:参加了该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代表性论文2的合作作者,贡献于推荐提名书中重要科学发现3、4。)

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

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 科学院)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 粤机编 [2008] 3号 省卫生厅: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机构编制方案》已经省编委领导批准,现予印发。 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 二○○八年五月十六日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机构编制方案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的有关精神和原则要求,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机构编制方案确定如下: 一、主要任务 省人民医院(省医学科学院)为省卫生厅管理的副厅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任务: (一)承担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 (二)承担大中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技术帮带、技术骨干培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 (三)承担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临床阶段教学和住院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等任务; (四)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诊疗服务; (五)开展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机构设置 根据上述任务,省人民医院(省医学科学院)设12个副处级管理机构、37个专业科室、3个分支机构(省人民医院东病区、平洲院区、惠福院区);另下设6个直属机构。 管理机构: (一)医院办公室 负责医院日常行政管理、文秘、会务、机要、外事、信访、档案管理等工作。 (二)党委办公室 负责党务、组织、宣传教育、统战、精神文明与医德医风建设等工作。 (三)纪检监察处(与审计处合署) 负责纪检、监察、审计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 (四)人事处

负责医院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训、工资福利、计划生育等工作。 (五)老干处 负责医院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管理与相关服务工作。 (六)医务处 负责医院的日常医务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重大医疗保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院内健康教育等工作;牵头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 (七)科教处 负责医院临床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八)社会保险事务处 负责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与服务等工作。 (九)护理部 负责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 (十)计划财务处 负责医院运行成本核算、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和财务工作;协助组织医院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招投标工作。 (十一)总务处 负责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医院安全保卫等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招投标工作。 (十二)信息管理处 负责医院医疗卫生信息统计、病案质量监督与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等工作。 工会、团委按有关章程设置。 专业科室: (一)门诊部 负责医院门诊医疗、体检和临床实习、带教等业务及管理工作。 (二)内分泌科 负责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和临床带教、科研及管理工作。 (三)血液内科 负责循环系统血液疾病的诊治和临床带教、科研及管理工作。

关于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的通知 (96)社科人字85号1996年11月1日 院属各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已经院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1991年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试行)》即行废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 (1996年10月28日院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加强研究所建设,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所长在所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所的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充分行使本条例规定的职权。 第三条所长是研究所的法人代表。 第四条所长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科研方向,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而努力。 第五条所长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院党委、院务会议的决定,落实我院的建院方针及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民主,团结全所人员,深化改革,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六条所长由院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任免。每届任期五年。根据工作需要,任职期间可作调整。 第二章所长的职责 第七条坚持以科研为中心,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领导和科研组织工作。 第八条根据全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主持制定本所中长期科研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分析研究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巩固和扩大学科优势。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本质安全型低温型催化氧化VOCs成套处理技术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单位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尹树孟(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4均作出创造性贡献;创新点1中负责工艺包的详细设计开发,ATEX取证工作;核心专利2项,验收报告1项,附件3,5,16;创新点2中负责多种反应器的设计;核心专利2项,附件8,9;创新点3中负责工艺技术的小试\中试研究;参与催化剂研发及优化工作;核心专利2项,《用于VOCs治理末端的低温催化氧化工艺》,附件2,10,11创新点4中负责了不同耦合工艺的开发;核心专利3项,《安全型低温催化技术在航煤装车挥发气治理中的应用》,附件4,6,7,14) 2.单晓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对创新点3、4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3中参与中试试验研究,提出中试实验平台及流程的改进意见;参与催化剂研发及优化工作;支撑材料:核心专利1项,附件10;论文<纳米银催化剂在安全型低温催化氧化工业装置中的应用>,附件13;在创新点4中负责了冷凝吸附-安全低温催化氧化等耦合工艺包研发工作,并成功在茂名石化港口分部投入工业试验应用。支撑材料:核心专利3项,附件1,4,6;验收报告1项,附件16.) 3.古才荣(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4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4中负责了多套低温催化氧化工艺的推广应用及工艺改进;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6; 4.于辉(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 对创新点1、2、4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创新点1中,负责工艺包PID图纸、设备图纸设计;负责工艺包HAZOP、SIL等安全评价工作;支撑材料:核心专利2个,附件3,5;在创新点2中,负责核心设备的设计工作;支撑材料:核心专利2个,附件8,9; 5. 钟东文(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1中参与了低温催化氧化工艺包中催化床层级配方式的设计,并负责了工业装置现场的安全施工;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6; 6. 程龙军(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贡献: 对创新点3,4作出重大贡献;在创新点3中负责了项目中试试验装置的设计及试验工作,为工业项目的详细设计研发提供了设计依据。支撑材料:验收报告,附件16;论文<低温催化氧化中试装置对典型VOCs的治理效果分析>,附件12在创新点4中负责了青岛海湾集团低温催化氧化项目的工艺包开发应用。支撑材料:核心专利1项,附件 7. 7. 费志雄(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完成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主要贡献:对创新点1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1中负责了开车及操作指南文件开发工作;支撑材料:验收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博士生名单

2008级博士研究生 序号 专业 学生 性别 导师 1药物化学 陶佳颐 女 方唯硕 2药物化学 陈肖卓 女 雷平生 3药物化学 郑 丹 男 雷平生 4药物化学 郑朴荣 男 刘 刚 5药物化学 刘 伟 男 刘站柱 6药物化学 熊 亮 男 石建功 7药物化学 田 冶 男 石建功 8药物化学 里艳茹 女 石建功 9药物化学 张 淏 男 尹大力 10药物化学 张 刚 男 尹大力 11药物化学 韩伟娟 女 尹大力 12药物化学 李 菁 女 于德泉 13药物化学 张 婷 女 于德泉 陈若芸 14药物化学 赵 芬 女 于德泉 庾石山 15药物化学 赫 军 男 张培成 16药物化学 李义秀 女 张培成 17药物化学 方振峰 男 庾石山 18药物化学 柏 健 男 庾石山 19药物化学 陈 辉 男 庾石山 20药物化学 杜 丹 女 庾石山 21药物分析学 徐维盛 男 吕 扬 22药物分析学 侯艳艳 女 吕 扬 23药物分析学 王晓雪 女 再帕尔 24药物分析学 沈国庆 男 再帕尔 25药物分析学 黄 江 女 再帕尔 26药物分析学 吴彩胜 男 周同惠 张金兰 27药理学 楚世峰 男 陈乃宏 28药理学 马开利 男 陈乃宏 29药理学 李志鹏 男 陈乃宏 30药理学 赵 明 女 陈乃宏 31药理学 李光艳 女 陈乃宏 32药理学 刘振佳 男 陈晓光

33药理学 陈柏年 男 杜冠华 34药理学 时丽丽 女 杜冠华 35药理学 张恒艾 女 杜冠华 36药理学 杨 涛 男 杜冠华 37药理学 李晓秀 女 杜冠华 38药理学 吕 琪 男 胡卓伟 39药理学 吕晓希 男 胡卓伟 40药理学 王子艳 女 胡卓伟 41药理学 王晓星 女 胡卓伟 42药理学 张庆颢 男 李 燕 43药理学 连泽勤 男 李 燕 44药理学 孔祥臣 男 刘耕陶 45药理学 魏 宁 男 刘耕陶 46药理学 冀呈雪 女 刘耕陶 张建军 47药理学 刘 茵 女 刘耕陶 朱海波 48药理学 高丽辉 女 申竹芳 49药理学 李彩娜 女 申竹芳 50药理学 陈超杰 男 王爱平 51药理学 单永超 男 王爱平 52药理学 李万芳 女 王爱平 53药理学 路 莉 女 王晓良 54药理学 杨晓娟 女 王晓良 55药理学 鲁雯雯 女 王晓良 56药理学 李萍萍 女 王晓良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展史

神经病学分会发展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 广东省是我国建立神经病学科最早的省份之一。1956年中山医科大学(原中山医学院)黄兆开副教授创建了我省第一个神经科,当时设病床25张,神经病学科专业人员9名。这是我省神经病学科的摇篮。 60~70年代,广州军区总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华侨医院、第一军医大学、广州海军医院及部分地区及医院先后建立神经科,床位数由以前的25张,发展到350张,神经病学专业人员150名。至70年代末,广州地区市级以上医院以及佛山、韶关、湛江、汕头等地区医院都建立了以脑电图、肌电图为主的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并比较普遍地开展了脑血管造影等诊断技术,至此广东省神经学科建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神经科的发展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专科建设不断加强、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使临床、教学、科研等水平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全省各市、县级医院都有神经科专业人员,全省设有神经病学科的医院60多家,神经病学科专业人员1000多名,高级职称医师400多名,床位数2000余张。诊疗条件方面,绝大多数医院都有常规的TCD、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头颅CT与螺旋CT设备,30多家省、市级医院配备了MRI机和DSA机。广东省的神经病学科医疗条件空前提高。 广东省神经病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广东省医学会[原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广东省医学会[原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第一届神经病学分会成立于1986年1月,赵馥、宋雪文教授先后任主任委员,郑建仲、刘焯霖、林日仁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她的前身是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神经精神科分会,成立于1959年,莫淦明教授任主任委员,黄兆开副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文革后恢复医学会组织,成立了第二届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神经精神科学会,莫淦明教授任主任委员,赵馥、宋雪文、姚荣尹教授任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第二届神经病学分会改选于1987年7月,郑建仲教授任主任委员,宋雪文、刘焯霖、熊希民教授任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第三届神经病学分会于1993年5月改选,郑建仲教授继任主任委员,熊希民、梁秀龄教授任副主任委员。第四届改选于1996年,梁秀龄教授任主任委员、陆雪芬教授、张先绪主任医师任副主任委员。第五届神经病学分会于2000年改选,陆雪芬教授任主任委员,胡学强、陆兵勋教授任副主任委员;第六届神经病学分会于2004年6月改选,胡学强教授任主任委员、陆兵勋、曾进胜、廖卫平教授及王丽娟主任医师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 (2010年7月29日经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健全不良学风预防惩治机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处理院属各单位科研及科研辅助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所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抄袭、剽窃、伪造等违反社会公认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第四条以下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1.侵占他人研究成果。 2.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3.编造虚假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文献、资料、数据、图表、个案等。 4. 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研究成果上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创作,而在其研究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 5.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参考引用他人作品和数据、资料过程中,不注明出处或来源。 6.在新作品中大量重复使用本人已发表过的研究作品。 7.擅自更改课题研究方向或最终成果形式、数量和质量要求。 8.在申报课题、成果、奖项、职称等过程中,提供虚假个人学术信息,伪造学术经历、研究成果、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

明材料等。 9.学术期刊、出版社及其编辑人员违规收取版面费,或使用人情稿、关系稿,谋取不正当利益。 10.作为评审专家或管理工作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违反规定泄露评审内容。 11.其他违背著作权法等法律或学术规范的行为。 第三章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机构 第五条设立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和研究所学术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条院学术道德委员会由学部委员和著名学者组成,主任由主管科研的院领导担任。 第七条院学术道德委员会的职责: 1.指导和监督院属各单位规范学术行为工作,制定、修订、实施院有关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 2.受理对学部领导、研究所领导、院职能机构人员、跨所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按照学科属性,指定相关研究所及有关部门协助调查取证或性质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 3、审议核准研究所提出的处理意见。 4.受理研究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存在重大异议的申诉,必要时可组织相关专家成立临时审定委员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复查、审议和裁定。 第八条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由科研局和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 第九条研究所学术道德委员会由所学术委员会成员组 成,必要时,可吸收同行专家参加。其职责是: 1.制定和修改本研究所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