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e5953212.html,

苏联经济制度模式演变、失败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李奥林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3期

摘要:苏联领导人的经济制度模式从列宁、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再到戈尔巴乔夫,苏共领导人的经济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文章对苏联历任领导的制度模式分析与研究,对不同阶段苏联经济制度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在我国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可以从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经济制度模式;演变;中国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0-01

一、苏联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

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来自于马克思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特征。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所著《国家与革命》一书当中,将社会主义经济称作“国家辛迪加”①

为了应对国内战争,苏联采取了严格的资源配给,被称作是“战时共产主义”。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生活质量未能得到提升,不满情绪逐步酝酿。因而苏维埃政府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就是决定恢复“商品交换”,决定恢复市场制度。

(二)斯大林体制

虽然在在“新经济政策”之下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之前最高水平。但是随着列宁的逝世,俄共(布)领导层开始针对新经济政策是否延续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当时的执政人斯大林所采取的却是更激进一些的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左派”方针,废止新经济政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的国有制+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模式,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延续了五六十年的时间。

二、苏联改革经济的努力以及失败

(一)赫鲁晓夫改革

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继承人赫鲁晓夫急切的想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于是在1954

年开始着手改革苏联非常落后的农业②。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浅析苏联霸权主义的根源 刘克明 二十几年来,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苏联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超级大国。它凭借自己的强国地位和军事实力,干涉、控制、欺负、威胁别的国家,甚至公然出兵侵略别国。它还在世界范围内加紧全球战略部署,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世界不安宁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因此,研究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根源,探讨主要有哪些因素推动和影响这个国家的领导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当前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如果从十月革命后苏联对外政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对外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最后形成为今天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其历史的、思想理论的、以及社会、经济的根源。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供大家讨论。 一、历史根源 苏联霸权主义政策有它深远的历史根源。这就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传统影响。 在历史上,历代沙皇在三百多年时间中,不断向外扩张,进行侵略战争,蚕食周围邻国的国土,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以大俄罗斯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多民族的大帝国。非俄罗斯民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沙皇俄国变成“各民族的监狱”。这种状况,使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扩张主义不但在俄国社会上有深刻影响,而且也不可免地影响到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影响到苏共党的某些领导人。沙俄历史传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关键问题是共产党人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同这些旧的历史传统影响彻底决裂。 伟大列宁是同沙俄反动的历史传统彻底决裂的典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宣布废除沙俄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他要求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思想和沙文主义思想(有时是不自觉的)的残余”1;并宣布要“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决死战”2。他清醒地看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在党内的深刻影响,并不断同党内的这种错误倾向和表现进行斗争。但是,列宁去世过早,他的民族平等和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贯彻。 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为了对付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从三十年代起,强调对苏联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无疑是有必要的。可是,由于斯大林为首的一些苏联领导人没有能够自觉地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思想影响彻底决

俄罗斯工会的演变及其在新时期的探索

俄罗斯工会的演变及其在新时期的探索 姜列青 2011-02-03 10:12:02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会虽然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经过重组,在理论、活动机制、职能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俄罗斯工会;演变;探索;改革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3)03-0096-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发生剧变,俄罗斯工会运动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同时,在进入新时期后,以俄罗斯独立工会联合会(在原俄罗斯联邦工会的基础上重组,以下简称独立工联)为代表的俄罗斯工会在理论、活动机制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做些简要介绍,以供了解和研究。 一、工会的演变 俄罗斯工会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从苏联解体开始,工会与政党的关系和职能等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工会从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演变为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独立的社会组织。工会从维护、教育、生产和民主参与四项职能转变为主要履行代表和维护职能,工会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着维护职能开展的。集体谈判成为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主要手段。同时在组织上发生了分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会的重组基本完成,形成了以独立工联为主体的多工会并

存局面。工会更多地以参与议会活动和与政府及雇主的谈判代替了街头斗争。工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建设性作用逐步得到了加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工会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在进一步巩固前一时期演变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工会的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对活动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独立工联更多地把主要力量投入立法参与和执法监督活动中,推动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参与的三方协商与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了工会的代表和维护职能,并提出了建立新型工会的一系列主张。在这一时期,独立工联反思过去、规划未来的重要成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了《俄罗斯工会历史——阶段、理论和人物》这部重要著作。它全面回顾了俄苏工会运动近百年的历史,着重总结了苏联解体和独立工联成立十年来工会运动的主要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今后工会运动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在工会理论上的探索 进入新时期以来,独立工联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目标以及如何处理社会和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第一,在国家建设目标上提出了建设“社会国家”的主张。 独立工联主张把俄罗斯建设成为“社会国家”,并经过努力促使国家杜马将这一主张写入了俄罗斯新宪法。工联表示要成为建设“社会国家”的“栋梁”。 独立工联认为,“社会国家”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国家体制发生的真正革命”。他们提出的“社会国家”的具体标准是:(1)在社会伙伴关系基础上保障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劳动权利,并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实行8—10年的义务教育和3—4年的专业培训;每小时平均劳动报酬约10美元;享受至少3周带薪年假;退休金为原工资的70%—80%;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初探汇编

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初探 李心华 2012-1-7 10:51:20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4期苏联建国初期(自十月革命胜利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在列宁、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拟就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一旦条件与时机成熟,就立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抓住这个孟点不放松。 在共产主义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得了国家政权以后,在什么条件与时机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前途的重要问题。列宁的理论及苏联建国初期的实践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917年12月,在列宁建议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法令,在人民委员会下面设立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以便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管理,调节生产和产品分配及工业拨款,组织好社会主义生产。各大区、县也设立了相应的经济委员会,逐步把经济管理权集中到苏维埃政权手里,为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18年3月初,经过列宁的努力和斗争,苏维埃政府终于接受了德国提出的苛刻条件,与其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东得了一个宝贵的喘息时机,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加速建立红军,加强工农联盟,以巩固苏维埃政权。3月下旬,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初稿》中指出:无产阶级一经获得夺取政权的胜利,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国家。而此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一部探索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严肃著作读《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读书与评论 一部探索苏联剧变根本原因的严肃著作——读《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最近读到由曹长盛、张捷、樊建新三位同志主编、十多位学者共同撰写的《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一书,颇受启发,其中的基本观点我很赞同.因之想借此机会谈点观感。 《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对苏联“和平演变”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在苏联整个演变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剖析,并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苏共领导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上。全书除导言和附录外,共分6章,从哲学、经济、政治、文学、历史和西方思想渗透方面,考察苏共领导是如何一步一步地从“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到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而彻底跌入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泥潭的。书中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细致而深入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不乏鞭辟入里的创见。 该书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克里姆林宫易帜的那--N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那么这个解体的潜流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涌动了。”[1](嗍) 该书指出.斯大林逝世前的苏联.在严酷考验中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争辩的优越性.同时也由于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斯大林的错误而积累了一些矛盾。到斯大林晚年,这些问题已更加明显。这些问题包括,教条主义的束缚,个人崇拜盛行。以及党的民主集中制和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这些都反映出在一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国家第一次从事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社会 国2005.11高柱理论破鲅主义建设事业,所带有的弱点和错误。这些问题本可以通过严肃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在制度内部通过改革加以解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显示。然而,当时掌权的赫鲁晓夫却从捞取个人政治资本的野心出发。通过1956年2月24日的秘密报告。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开始走一条逐步远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一条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指导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邪路。 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影响下,代之而起的是所谓民主社会主义。表面上看,民主+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好?然而,所谓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在于否定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体.把社会主义歪曲为专政和独裁。社会民主党理论家明确地说过.“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无产阶级专政+基督教。”这就说明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范畴。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被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削弱,阵地被缩小。以至于完全丧失。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在哲学领域,到80年代,苏联哲学事实上已经根本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人道主义化。彻底否定了科学、生产力、阶级斗争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不管客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提出人应当享有理想的种种权利.否则他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专制的、非人道的和对人权的践踏,这样就“启动了一条任何人都无法改变、阻止的逻辑链条,链条的最后一环,就是苏联的解体”。[,](州)在经济理论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被动摇.雇佣劳动被认为不一定伴随剥削.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剥削的论点。而私有化被认为可以实现社会公正。在这种思想影响下,1990年7月苏共28大以  万方数据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王金存 2012-1-6 14:34:11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3期从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到1987年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的“三自一全”,苏联的经济改革历时30余载,其间提出过不少改革方案,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这失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长期推不动,陈腐的经济体制始终难以破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矛盾越积越深,乃致激化,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是为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使改革越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轨道,变成了瓦解社会主义的经济荃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做一初步分析。 一、对旧体制的基本矛盾缺乏深刻的总体认识,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 苏联的旧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在30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产品经济观是其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由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原因,从苏维埃经济创建之始,俄共(布)就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与社会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等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与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必须随之将其铲除。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要“准备消灭货币”,“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朴贸易”[1]。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理论家们则纷纷论证消除商品货币关系,建立产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必要性。例如,1919年波格丹诺夫写道:“社会主义的墓础不是交换,而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与消费之间没有买卖市场,只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分配”。瓦尔加指出:“应当以生产价值的量度单位来代替陈腐的完全无效的货币核算”。布哈林在其著名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中也说,“经济过程的理论面临着过渡到自然经济思维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 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自墨西哥的客商阿莱克斯正与相熟的老板用中文寒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二班0803030045许尔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戈尔巴乔夫用整整十二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从此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二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形成多种观点。本文就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进行再探索。 一、众说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 “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真题回顾】 1.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4.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5.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由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提升训练】 1.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一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读上表可知,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不同认识() A.说明新经济政策弊端远大于意义 B.影响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C.反映了列宁晚年复杂矛盾的心情 D.判明了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3.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宜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年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 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 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 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 4.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从俄罗斯军装演变看俄罗斯民族性格

从俄罗斯军装演变看其民族性格 摘要:要真正的了解俄罗斯,他们的民族性格是决不可忽略的内容,所以必须首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公正、发展的观点。就像想要交识一个好朋友,首先要对他的性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做到相互更深的了解、理解和合作。本文试从俄罗斯军装的演变浅析其潜在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军装民族性格文化 军装是按专门的指示、命令和规则制作的,是所有陆海军员必须穿着的一套服装,某些情况下也包括其他的装备配件。在军队中军人普遍穿着军装是为了加强组织性,提高部队纪律和规范,区分军兵种、服役情况和军衔等级。俄罗斯军装既是军队的识别标志,也是国威、军威及军人仪表的象征。俄军创建300多年来,军装几经更革。这不仅与作战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受到了执政者的喜好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俄罗斯军装的演变可以折射出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性格。俄罗斯民族性格是非常特别于其他民族的,提到美国人人们会想到自由,提到法国人会想到浪漫,提到日本人会想到严肃和等级,提到德国人会想到惜时等等,但是想到俄罗斯人,恐怕不能用简单的某个词概括。 人们通常认为,用于区分军事部门的统一样式的军装是在17世纪的欧洲军队中出现的,但是有颜色区分的军装则出现的更早。而且在

俄罗斯,火枪兵就拥有那样的服装。16世纪下半叶,在莫斯科组建了第一批常规火枪兵部队,火枪兵穿着延伸到脚踝的各色呢子长袍,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特有颜色的长袍,长袍的领子是竖领,扣着彩色的领章。火枪兵头上戴着平顶毛皮帽,左肩挂着宽大的皮质背带,用来放武器弹药。 一彼得大帝时期:官兵统一着装 俄罗斯军队的统一制服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统治时期 得到确立。一般认为,俄罗历史上的第一支常备军是由彼得大帝(1689年一1721年)创建的。1699年,他将帮助其夺得政权的“娃娃兵”改编为两个近卫兵团,并颁发了统一的制服。新制服以萨克森王国的军装为蓝本。士兵们上身穿墨绿色长襟服,内衬红色坎肩,下身配套裤、长筒袜和矮腰皮鞋,头上还戴一顶细毛毡制成的三角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近卫兵团是俄罗斯新军的主力,其军服的颜色——墨绿色逐渐成为步兵制服的主色调。直到19世纪时,这种颜色依然很流行,甚至连民政官员的制服也被设计成了墨绿色。军队按照西欧国家的样式制作,步兵和炮兵的服装是由坎肩、短裤、长袜和鞋子组成,外面套着长袍;骑兵穿着长袍、坎肩和鹿皮裤子。颜色为:步兵深绿色和红色,骑兵蓝色和红色,炮兵红色。所有兵种的帽子均为黑色。佩戴在脖子上、过肩头巾上的金属片和镶在袖口的金边则是军官的标记。 另外,在掷弹兵的燧发枪兵的军服上还出现了肩章。不过,当时的肩章并没有标记军衔的作用,而仅仅是出于固定弹药包或行军囊背带的需要才加上去的。正因为如此.所有士兵的肩章都是一模一样

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与经济发展 案例1: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农村土地是由公社来使用的。60年代初,安徽省农民开始要求改革公社体制,使得家庭收入可以与劳动挂上钩。当地的领导人开始进行试验,允许一些农户签订小块土地承包合同,由于示范效应,其他许多农户也签订了承包合同。农业土地承包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当地政府和领导人正式批准了实行这种制度。当时中央政府并没有参与其中,后来由于中央政府不同意这种做法,土地承包制度曾被部分地恢复到原来的制度。1978年,安徽省一场严重的旱灾导致了该省出现粮荒。省政府领导允许农民们种植农村生产队无法耕作的任何土地。附近的村庄纷纷效仿。 图一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 在历经将近20年之后,中央政府终于开始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中央政府官员正式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可以与生产队长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他们“自己的”土地来生产农作物。在一个村子之中,土地的分配原则是一样的,不过村与村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土地从集体所有制转为个人使用和更为正式的使用权的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生产率因素决定着土地的分配。不过,土地承包合同并不能保证农民有非常稳定的土地使用权。虽然原则上签订合同之后,土地使用权应当有若干年时间,但中国农村大多数地区的做法是,根据农民的收成情况,时不时地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中国农民和官员们对于社会因素和效率因素的考虑从来是不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对农民的调查发现,农民希望得到更安全的土地使用权,但也有很多人赞成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中国农民表示,如果他们的生计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的话,他们是赞成不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调整的政策的。由于在何种制度框架能够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并没有取得共识,这可能导致了在实施土地承包制度上进展缓慢。 图二凤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使用权频繁的进行调整在某些条件下还反映出,一些地方干部希望发挥影响力,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对土地的控制力依然是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各地关于土地使用期限和做法的土地制度大不相同。虽然中央政府同意土地使用年限为15~30年,但这一点从未实施过,实地调查研究显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县级和省级官员,其兴趣更有可能与农民相一致,而不是与当地的官员保持一致。 图三农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解释了制度改革的一些重要教训: 1.试点是制度改革的关键。在本例中,地方政府的试点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中央政府在承认一项成功的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制度改革需要时间。随着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支持性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土地制度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3.在制度改革的不同阶段,地方领导人和其他领导人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4.在改变现有的规则时,政府需要了解制度在影响公平与效率上的双重作用。社会因素影响着改革的步伐,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进行制度改革。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要协调发展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4.“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5.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革命后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D.三年国内战争后 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A.促进生产力发展B.重视发展农业C.使人民安居乐业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考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1991年12月8日, 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 标志着苏联事实上解体。至此, 曾经尽领超级大国风骚的占世界1/3领土的联盟分裂为15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近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 浪潮中于1991年宣告解体, 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曾经领导俄国人民开启伟大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共在执政中逐渐丧失了先进性,这是其亡党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 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什么时候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 就发展; 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 就停滞不前。苏共丧失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和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领域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在改革过程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失去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正是由于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 2.大国沙文主义统治导致的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另一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沙俄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 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上的失误, 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存在矛盾;加盟共和国民族内部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存在矛盾。而在列宁之后的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使得这些矛盾加剧,这样也就加速了其灭亡。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外部原因。二战后, 西方国家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了扼杀、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同时,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使得中苏间出现冷战,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些都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地缘政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曾经拥有 1800 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短期内丧失政权、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苏联解体距今已经二十年了,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经济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生活水平上的相应的提高。苏联经济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苏联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增长。1928年—1975年,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此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截止到1985年,苏联GDP年均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国。从工业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苏联疆域计算,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9%,而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从经济实力看,这时的苏联已从革命胜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然而,自斯大林开始的经济体制把主要精力集中发展重工业上,这在短期内促使苏联能够从工业实力上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斯大林的继任者们虽然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但是关于重工业的偏重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况恶化,人民群众逐渐消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1、劳动者不能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种国有化”部是“社会主义”。只有当“国有”成为真正的“公有”,即劳动者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并参与分配,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

小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 ___写于苏联解体20周年 中文摘要:中国从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中吸收教训,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国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主与法律建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党的领导综合国力民族关系民主与法律中国特色 今天是2011年12月25日,当人们都在与亲朋好友们一起过圣诞节的时候,有谁又能记起20年前的今日,苏联正式解体呢?1991年12月25日17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上徐徐落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的俄罗斯三色国旗。自此,苏联成为历史。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历史事件,它导致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的解体。毫无疑问,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这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困惑,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大哥”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解体,迅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呢?的确,在遭受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都未曾灭亡的苏联却在世纪之交匆忙解体,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简单的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党我国可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的内因,在这里,我将它们分为经济、政治以及领导人三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源是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突破与改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与工厂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要统一上交国家,再由国家进行统一结算与分配,这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大量的物质来保证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经济建设快速高效的发展,苏联能在十年内完成工业化就是斯大林模式优越性的体现。但

相关主题